中国当代思想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思想家有哪些?,第1张

1、陈寅恪: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2、王国维: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3、钱穆:史学四大家之一,创办新亚书院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4、梁漱溟:研究国学、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宝鸡市位于陕西关中西部,辖九县三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7万,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金融改革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中心城市居中等偏上位置,是祖国西部新兴的工贸城市。
宝鸡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有色金属四大优势产业和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钛材产量居全国第一,钢桥梁、铁路道岔居全国第二,灯泡居全国第三;通讯及导航设备、精密机床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石油钢管、石油钻采设备、重型汽车、电冰箱、洗衣机、啤酒等在西部和陕西省名列前茅;西凤酒为全国名酒,猴王香烟被评为国烟“四强”。累计有35种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500多种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180多种工业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宝鸡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陕、甘、川三省结合部,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陇海铁路线上第三个大“十”字。公路西通八达,已形成东连西安、西达兰州、北至银川、南接成都的四条干线和110条支线公路网。
宝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铅、锌、铜、金、银、煤等矿产资源30多种。太白、凤县铅锌矿带、黄金矿带,品位高、储量大,排位亚洲及国内前列,已建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黄金出产企业。
宝鸡科技力量比较雄厚。全市拥有大中专院校24所,各类专业技校52所,专业研究所(院)30多个,厂办专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6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超导研究等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57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历史沿革: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鸡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论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眉10县。两汉,属右扶风。三国及晋,为扶风郡地。前秦,宝鸡设武都郡。北魏,在雍城治岐州。今市区为北周筑留谷城,隋移陈仓县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在凤翔均设凤翔府。民国24年(1935),陕西省在凤翔设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设地、市建置。
经济发展与消费: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0703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84%。
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市财政支出165亿元,增长84%,税收总额277亿元,增长46%。
市场稳中趋降,在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0%,其中:食品价格977,衣着类价格991,服务项目价格101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76。
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012万人,其中机关、事业、企业单位32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13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2001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69924元。
文化活动(教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小品《美容店的故事》获中国曹禺杯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比赛综合演出二等奖、组织奖等5个奖项,小品《马路边》、《送礼》、《美容店的故事》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综合大奖小品类一等奖,少儿舞蹈《军中小帅》获少儿类演出一等奖;市话剧团大型形象报告剧《红岩魂》在全国巡演,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少年国标舞获省第七届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三项冠军;女子独舞《旧事女人》、男子独舞《彼岸》均获优秀表演奖,舞蹈《剪纸妞妞》获创作一等奖。文物事业发展为宝鸡旅游增添新亮点。我市共有博物馆12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国家级55件。2002年发掘李茂贞墓和夫人墓,目前正在清理和修复中。
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健康工程”建设,共建成和修建乡镇卫生院15所;市中医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已正式开工建设。建设项目建成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有了历史性突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5处,我市残疾人运动员范良一举夺得第八届“远南”运动会铅球、铁球、标q三枚金牌。我市已连续7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在陕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19个项目的全部比赛中,取得金牌159枚,银牌86枚,铜牌73枚,奖牌总数和总分均列全省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有7人破12项省记录,5人达8项一级运动员标准,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突出人才贡献奖等六项大奖。顺利承担了全国足球甲A联赛陕西田径队对上海申花队等四个主场比赛、“八一”女排主场比赛等大型赛事。累计发行1900万元体育,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初次发现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安史之乱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再次出土石鼓被掩埋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的名家主持挖掘。韩愈还因此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但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8年之久。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这就是后来曾经轰动天下,也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作原石鼓。9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中呆得并不安稳。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间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令人痛惜的是,风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陈仓石鼓,在乱世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导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短数十年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飞跃。当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书画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块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司马池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心急的司马池施展了画蛇添足的拙劣招数,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这一招果真让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奖。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9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到了风翔后,石鼓残断的历史才获得转机。屠夫家中寻到失踪的“作原石鼓”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最初与石鼓的渊源,来自于他重金求来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他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实上,“作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否则宋仁宗又怎会满天下张贴黄榜以高官与重金相求呢?“作原石鼓”拓本的发现,令向传师彻夜难眠。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唯恐夜长梦多,他立刻便备马出发。当抵达太氏村庄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原来,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光。这个噩耗,对于千里跋涉而来的向传师而言,可谓晴空霹雳。身心疲惫的向传师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来的磨刀声惊醒。原来,客栈后面一个屠夫正在磨刀,向传师循声走到屠夫门前,只见屠刀被磨得寒光闪烁,而令向传师一惊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虽然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他走近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的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不久凤翔知府接到一封向传师的书信。于是,连夜调集军兵赶往关中,护佑石鼓与向传师回到风翔。随即又将石鼓送往汴梁。向传师因寻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仍在继续。石鼓颠沛流离命运屡因战乱难止白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个书画皇帝。在对待石鼓的问题上,他不仅继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爱。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日后,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藏身燕京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宝鸡市渭滨区的高中有:

1、渭滨中学坐落于炎帝故里宝鸡市渭滨区,始建于1957年。2000年成为陕西省重点中学。截至2019年学校有36个教学班,占地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学校拥有主教学楼、综合教学楼、图书实验楼、学生公寓、全塑胶运动场、英语广播系统、师生艺体活动厅、微机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400座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及可容纳近1000人的师生活动中心以及理、化、生三科实验室、音乐教室等设施。

2、宝鸡市姜谭联立高级中学(简称姜谭联中)位于宝鸡市姜谭路中段,创建于1988年,是一所以高中为主的公办中学。截止到2020年7月,学校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2000余人。学校现有教师12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33人。

3、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宝鸡职工子弟学校简称中铁一局五处子校,是一所12年制企办完全中学。学校设有中小学两个教学部。

截止到2020年7月,学校中高级教师11名,中学一级教师26名,小学高级教师28名,全校任课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学校拥有设备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特长活动室、图书资料、电教设备、体育器材配置达到省一类标准。

4、宝鸡市长岭中学创建于1957年。原为长岭集团公司所属的一所在省市享有盛誉的名牌学校,1999年5月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重点中学,2006年9月启用省级标准化高中称号。

学校地处人杰地灵的古陈仓宝鸡市,校区东依冯家塬,西临清姜河,南望炎帝陵园,北眺道教圣地金台观。

5、宝鸡振华中学,是经宝鸡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全日制高中。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学管理谋发展,先进的管理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倍受学生和家长青睐。

2006—2007连续两届高三毕业生高考升学率居宝鸡市民办高中前列。2015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本上线1人,实现建校以来一本上线零突破的历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渭滨中学

百度百科-姜谭联立高级中学

百度百科-中铁一局五处子校

百度百科-宝鸡市长岭中学

百度百科-宝鸡振华中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7569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