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大国粮仓有何特点?

智能化大国粮仓有何特点?,第1张

中储粮集团是专职从事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的“国家队”,守住管好保百姓饭碗的储备粮,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储粮是如何保管好大国粮仓,让百姓吃上放心粮,颇有一层神秘的面纱。

7月10日,走进中储粮集团辽宁分公司,试图揭开这层面纱。在采访中发现,信息智能化已成为如今大国粮仓管理的重要特征。中储粮辽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解决基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互联网与粮食储备业务深度融合,中储粮综合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粮情远程监测、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等多个信息化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形成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在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辖区全部直属库均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安装了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在分公司本部,可以即时穿透查询全省每个直属粮库每个粮仓粮食管理情况,使管理层具备了“千里眼”,高清摄像头下可以将仓内图像放大23倍,保管员反复检查都难以发现的微小害虫也无所遁形,实现了穿透管理。

保管好粮食,科技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围绕如何将粮食仓储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行业向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转型,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开展电子检温、谷物冷却、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四合一”储粮技术基础上,结合北方储粮实际,推广使用了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空调控温储粮等新技术,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智能储粮。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就是通过冬季通风降低粮温蓄冷,夏季采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从通风口抽出,通过保温风管送到仓内空间,降低仓温、粮温的储粮技术。该技术具有低碳、环保、清洁、绿色等特点。一方面能够确保粮堆温度恒定,另一方面又可有效节约能耗。冬季通风降温后整仓平均粮温在-5℃~0℃,全年粮食均实现低温、准低温储藏,并保持粮食的品质新鲜,实现绿色储粮、生态储粮,吨粮成本由过去的116元/吨下降到045元/吨。

空调控温技术是在夏季利用空调作为冷源,对粮堆进行缓释通风降温,从而降低仓内空间及粮堆表层温度的技术。该技术具有低耗、环保、绿色等特点,主要适用于储存水稻,最大限度确保仓内温度恒定,保持水稻的品质新鲜。据测算,应用该技术储存的水稻吨粮成本由过去的116元/吨下降到107元/吨。

智能通风系统技术是根据仓内外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结果,远程自动控制轴流风机、自动仓窗、风机等通风设备,进行排积热通风、降温通风、降水通风的储粮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通风能耗及成本,提高通风效率和准确度,从而实现节能减损安全储粮的目标,同时大幅度减轻粮库保管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粮库工作环境。

中储粮这支经营管理大国粮仓的“国家队”,就是采用这些科学的手段,做到了守住管好保百姓饭碗的粮食。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如下:

目前物联网在农业领域有很多应用,以物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为纽带,通过“建立体系、平台管理”的思路,将农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视频监测系统、物联网监测与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慧农业展示系统,分步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型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生态圈。

视频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大棚内部安防检测,观察作物的生长态势。系统由前端摄像机采集数字图像信号,通过传输系统将信号传输至本地监控中心系统,由该系统进行控制、切换、显示、录像、回放等 *** 作,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同时通过本地广域网线路,中心监测系统可使用电脑或手机进行远程显示、录像和控制远程视频。

物联网监测与控制系统

系统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应用农业物联网传感器作为支撑,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的环境参数采集,将光照、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采集到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将其传输到控制平台。

系统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智能判断,远程控制温室大棚设备(包括风机、湿帘、滴灌设备等),进而进行环境调控,以“对症下药”的方式,满足温室大棚作物的生长要求,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种植中的应用,正真实现了种植自动化、管理智能化、 *** 作简单化,不仅提升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水平,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费用。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等约束,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
农业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型信息化集成技术,正改变着我国传统农业的面貌。当前,蓬勃发展的农业物联网存在哪些瓶颈,如何推动其更好发展,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智慧农业啥样
在北京夏黎城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不间断监测室外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指标,实时采集温室内环境和生物信息参数。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网络型灌溉管理系统能节水69%,智能施药系统可节省农药15%至20%,整个系统可使得菊花分化到现蕾的时间缩短5至7天,商品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北京夏黎城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的一个核心基地。该示范工程初步建设了5000亩核心示范区、2万亩直接带动区和5万亩辐射带动区。据测算,通过物联网技术,核心区蔬菜产量平均提高约10%,基地每年增收1600万元以上。北京市农委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告诉记者,由于前期示范的良好效果,今年又有6个农业企业和一些农户主动提出安装传感器,通过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
“农业物联网主要有感知、传输和控制三大作用。”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长许世卫解释,农业物联网不仅能感知水、肥、热、气、光等外部环境变量,还能感知生物本体,比如,对水稻叶片中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感知。“如果感知到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缺氮了,就要添加氮肥。如果等到肉眼看到叶片发黄再追肥,就晚了。”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等约束,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说,通过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各环节智能化程度,目标是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等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农业部启动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并认定了40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区外,各地农业物联网发展也方兴未艾。
制约瓶颈在哪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不计成本的示范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要解决谁为应用买单的问题。”2013年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柏斯维认为,试点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实现产业化,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条件可控性差,这决定了物联网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明显不同于在工业等领域,导致了其发展初期受资金制约严重。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首要问题。记者采访发现,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据了解,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不是从事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普通种植大田的农民是无力承担的。
“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我国传感器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少。国产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经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同时,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还要继续探索。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物联网设备要力求方便实用和‘傻瓜化’。”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负责人李道亮教授告诉记者,宜兴水产养殖物联网从实验室概念型产品到最终成熟的应用系统,一共研发了3代产品,对电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块总计改进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为适应当地环境特点和农民 *** 作简便进行的改进。
发展途径何在
“农业物联网项目要以‘测得出、传得快、算得灵、用得好’为建设标准,重点在功能设计、核心技术、推进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张合成对记者说。
据介绍,农业部正在积极谋划,争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启动“益(e)农计划”,系统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农业物联网是个复杂的工程,总体处于试验阶段,既要重视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与现有信息化工作结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物联网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他认为,应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优先发展。
面对国内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有关专家表示,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难度大的技术要加快引进吸收,短平快的技术要自主研发,把传感器转换成低成本、便携式的仪器设备,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

在第四十个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公司在北京中央储备粮顺义直属库启动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大国粮仓。开放日活动主题为“科技赋能 爱粮节粮”,在接下来一周内,中储粮全系统各分(子)公司共140家直属库集中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中央企业在强化科技创新,管好大国粮仓,倡导爱粮节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活动上获悉,目前,中央储备粮的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综合储存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南方地区控温储藏的稻谷出库时品质如新,“藏粮于技”效果显著。在中储粮北京分公司顺义直属库的一个粮仓,6000吨小麦盖着“空调被”睡的正香,这是一个能杀虫、会呼吸、可调温的智能化管理粮仓,其背后是多项“高科技技术”的支撑首先是内环流控温技术:夏季时,当仓温达到设定温度时,系统自动启动,将粮堆内的冷源输送到仓内空间,达到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食温度的目的,仓温控制在25℃、仓湿降低到35%以下,表层粮温控制在25℃以下,实现了准低温绿色储粮。
其次是粮仓智能通风技术:粮仓智能通风技术是依据实时准确的粮情数据与气象信息,参照智能通风数学模型及参数化的通风条件,智能选择通风模式,精准捕捉通风时机,自动开关通风窗、通风道和通风机设备设施,实现降温通风、排积热通风、保水通风、自然通风等不同目的的通风作业。
在通风作业时, *** 作人员只需在电脑上设置通风目标值,系统内置的专家系统就会自动判断是否通风,并发出信号控制现场通风设施设备来实现智能通风作业,直至通风结束。
这一技术能够有效避免无效、有害、失水通风,极大降低能耗与劳动强度,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准低温绿色储粮的特点。
其三是智能技术。智能气调技术,可以根据粮堆中害虫种类及数量,结合粮温与仓房气密性情况,自动确认充气工艺及目标浓度,并自动开启制氮机等相关设备,通过上充下强排与气囊浓度维持工艺,对粮食进行气调防治及保鲜储藏。粮堆氮气达到目标浓度时,系统自动关闭,粮堆进行密闭储藏。从而达到杀虫、抑霉、绿色保质储藏的目的。根据充氮目的的不同来确定充入氮气的浓度,98%氮气浓度达到杀虫,95%氮气浓度达到防虫,90%氮气浓度达到保鲜储粮。
智能气调储粮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无毒、无害、无污染,绿色环保,保证了粮食储存和食用品质安全。
近年来中储粮集团还探索“互联网+”与中储粮业务的融合,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综合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技术将出入仓作业、储粮作业、购销结算等业务集成融合,如今实现了对980个储存库点全覆盖,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粮食物联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764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