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倒逼,智慧电厂成必然趋势
中国多煤,贫油,少气。水电开发周期长,核电不稳定,新能源概念化。电能中火电依旧占比60%以上,承担国内电力供应的重担依旧落在传统电厂
发展步入新常态,两化要深度融合。电企迫切需要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推进制度、管理、科技创新,培育新成长优势,提升管控力度,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政府要求环境与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双重压力下,聚焦现有电厂升级改造,智慧电厂的兴起既顺应时代发展,又是传统电力企业自我变革的必经之路
二、智慧电厂的定义、特点及技术路线
目前对智慧电厂的定义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尚无统一定论,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科远董事长刘国耀认为智慧电厂是数字化电厂结合智能系统后的进一步发展,将以新型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技术支撑,以创新的管理理念、专业化的管控体系、人性化的管理思想、一体化的管理平台为重点,具有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等特点,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厂的安全、经济、高效、环保运行
东南大学王培红先生认为智慧电厂由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支撑,智能化就是知识化,具有感知能力(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存储信息并有思维产生知识)、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学习并运用知识)三类特点
《智能电厂技术发展纲要》指出智能电厂是在广泛采用现代数字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基础上,集成智能传感与执行、智能控制和管理决策等技术,达到安全、高效、环保运行并与智能电网相互协调
华北电力大学李彦斌认为智慧型电厂是以执行力体系、信息化体系、节能环保体系、预警体系、学习型企业体系和企业文化体系六大管理体系作为支撑,是适应我国电力改革的必然产物
2、智慧电厂的标准特点
一个标准的智慧电厂要具有5大特点:始于感知、精于计算、巧于决策、勤于执行、善于学习。
参考资料:
>
三、数字化电厂/智慧电厂主要供应商分析
西门子:国际巨头。目前主要切入方式是做三维数字化建模和燃机系统诊断,提供三维数字化档案。燃机系统诊断功能非常出色而三维模型与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的集成涉及较少,另费用很高。
鹏锐科技:从原PDMS销售转过来,其建设数字化电厂主要依靠其三维建模能力。如其参与的京能高安屯燃机电厂,就是采用的三维建模+档案模式。
科远股份:热工控制和电厂信息化业务起家,智慧电厂各功能模块较为完善且同信息化、管理系统融合的较好。目前业绩最多。其参与的大唐姜堰、大唐南电等项目主要通过根据电厂需求有机融合不同功能模块,可行性较好。
四、国内电力集团智慧电厂样板工程汇总
目前,国内各个发电集团都在积极上马智慧电厂,竖立样板工程。
大唐集团
大唐集团通过打造大唐姜堰智慧电厂、大唐南电等重点智慧电厂样板工程,走在了中国智慧电厂的建设前列。2016年,中国大唐、东南大学、科远股份共同签署了协同创新及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就智慧电厂重要构成模块探索大唐集团智慧电厂和智慧能源集团建设模式。
大唐姜堰智慧电厂
全国首家智慧电厂。其智慧电厂模式共包含五大功能模块: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运行优化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三维可视化故障诊断系统、三维数字化档案和三维可视化智能培训系统。因为其标志性意义,所以网上资料较为公开:
>
>
大唐南电智慧电厂
其智慧电厂规划八大功能模块:三维数字档案和可视化立体设备模型、锅炉CT、智能燃烧及智能掺配、智能排放、汽轮机冷端优化、故障诊断和事故预报、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智慧管控中心。据悉作为汽轮机冷端优化部分的凝汽器清洗机器人已投入使用,锅炉CT部分也将在近期上马。整个智慧电厂系统完全完成后其将成为全国首家煤机智慧电厂。
京能集团
京能高安屯热电是全国第一个数字化热电厂,其首创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运用大数据进行生产管理、三维仿真训练等。
除高安屯之外,据悉京能集团正在建设的十堰热电也将按智慧电厂标准建设,将采用大数据三维仿真平台技术,实施数字化全寿命周期管理,让投资、设计、施工、工期控制、交付、运行、检修、维护、物料保障、专业协作、资金配套等过程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可视化、透明化、实时化、数字化、互动化、仿真化、流程化。项目还将配备自启停功能(APS),达产后将是京能集团首台实现APS功能的超临界燃煤机组
江苏国信集团
江苏国信集团正在建设高邮、仪征2座6F级燃机智慧电厂示范项目,其将以现有的数字化电厂为基础,包含智能设备、智能运行、智能检修、厂级智慧决策以及集团级智慧决策五个方面, 从智能设备管理、智能运行管理及优化、智能感知安全管理、可视化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四方面展开,以三维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突破口,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一体化融合,助力集团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的发展。
格盟国际
据悉山西赵庄鑫光发电有限公司将成为格盟集团重点打造的智慧电厂样板工程。其智慧电厂管控系统将建立电厂数据仓库和三维模型,实现三维实时信息监视;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生产和运行优化系统;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设备可视化诊断分析和动态寿命管理;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互联网+的安全管理系统;结合离在线多维度诊断技术,实现设备精密点检系统,开展可预知状态检修;通过在线指标统计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通过智慧化建设,实现对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寿命管理、系统的优化控制,达到信息采集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数据分析软件化、决策系统科学化、运行控制最优化。
神华国华电力公司
神华国华电力公司通过将所属电厂中75 类重要设备的全部相关信息集中采集和处理以实现电厂大数据管理,并将在其基础上构建智慧电厂。一横:集成单体设备数据,实现同类型设备信息及知识经验的电厂间横向交流共享,实现信息系统集成,打通信息孤岛;一纵:集成设备数据,实现公司、国华电力研究院和电厂上下贯通的设备数据库;三层次:一层为设备数据库入口导航;二层是针对公司同类设备的集合比较;三层则围绕设备精细化管理,做实设备基础数据,在不同层面支持设备现场分析和专家分析,提升设备管理的科学性。
(一)早期主要的测量、度量器具1称重器和计时器人类最早的度量器具是称重器和计时器,反映了人类早期的认识和生活需求。现已发现公元前2500年使用天平的证据,而在普通贸易中使用天平的最早迹象是在公元前1350年。天平杆为木制,砝码则是用青铜做成的各类鸟兽形状。原始的计时器主要有影钟、水钟和水运天文台3种。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绿石板影钟。至公元14世纪,用以表示时间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钟。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榈叶和铅垂线记录夜间时间和特定天体的仪器。当天体通过子午线时,从棕榈叶的开口中观察到天体穿过铅垂线的过程。在中国江苏仪征,出土了东汉中期的小型折叠铜质民间测影仪器。
公元1400年前,埃及记录较短时间的仪器叫水钟,水钟内有刻度,下有小孔,整个水钟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状。在古希腊,古罗马有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机械计时仪——水仪。通过水的传递计量时间,记录的是不断流动的概念而不是连续相等的时间,非常不精确。中国北宋时期的苏颂和韩公谦于1088年制作了天文计时器——天文仪象台。它采用民间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是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为一身的天文钟,被称为水运天文台。2指南针、浑天仪、地动仪
在中国,公元前300~公元前100年,有人利用天然磁石的性质,发明了磁罗盘,即定向仪器;指南针到宋代发展成熟。中国西夏时候就有观测和记录天文的仪器,叫浑天仪元代的郭守仪(1231年~1361年)对浑天仪进行了改造,制成简仪,其制造水平在当时遥遥领先,其原理在现代工程测量、地形观测和航海仪器中广泛使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仪——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候风仪,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测量地震的历史。
(二)中世纪的仪器
至1500年,世界上已有了精密仪器。这时的天文仪器已经比较精确,主要有赤道经纬仪、子午浑仪、视差仪,以及希腊的角度仪、水准仪及星盘等;计时仪器有便携式日昝和水钟;计算和证明仪器有天球仪、日历、小时计算器等。这些仪器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材料等在当时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和测量精度。780年,穆斯林造币厂的工人把天平放在密闭容器中,以两次的称量结果相比较,天平经过无数次摆动达到平衡后读取数据,能称出1 /3毫克。这是分析天平的始祖。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仪器
15世纪后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早期的科学仪器也以不同的背景和形式逐渐形成,主要有光学仪器、温度计、摆钟、数学仪器等。 光学仪器 1590年左右,荷兰人扎哈里那斯·詹森制造了第一个非常精确的复合显微镜,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显微镜。
另一荷兰人汉斯·利佩于1608年发明了单筒望远镜,后来又发明了双筒望远镜。伽利略把望远镜和显微镜第一次用于科学实验,并于1609年后制造了第一台长29米、直径42毫米的铅管仪器,所以后来人们常把伽利略作为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实际发明者。1611年,刻卜勒出版了《屈光学》,解释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并提出了“天文望远镜”的设想。再后来,沙伊纳制造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牛顿于1668年制成了第一架天文反射望远镜。
18世纪后半叶,所有的光学仪器都是在开普勒式透镜组合的基础上改造。 温度计 伽利略在他早期的实验中,用玻璃管制成了空气温度计。后来,托斯卡斯的大公斐迪南二世改良制成液体温度计。
大约1714年,华伦海特创造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温度计,被称为华氏温度计。17世纪末,气压计和温度计与刻度标尺、指针和其它配件配合安装在一起,成为仪器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仪器制造贸易中的重要部分。 数学仪器 英格兰的吉米尼( Thomas Gemini)率先进行数学仪器(1524年~1562年)的制造,之后不久英国雕刻匠和制模匠科尔(Humfray Cole)开始从事仪器的专门制作,从此开始出现了大批的仪器供应商,产品范围也由星盘、日昝和象限仪扩展到观测和测量用仪器,以及一系列演示“自然科学实验”的仪器。 其它仪器 到1650年后,新型的精密仪器就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如测量用的圆周仪、量角器,航海用的高度观测仪和反向式八分仪,绘图和校仪用的分度尺和绘图仪,还有经纬仪、气泡水平仪、新型望远准镜、测探仪、海水取暖器、玻意尔制造的比重计、摆钟,等等。这些精密仪器为17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也为科学仪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18世纪初,由于科学研究和科学课堂的需求,制造者们开始设计和生产标准的仪器和配件;仪表工匠与其它专业制造者联合起来,制造了光学、气动、磁力和电力等方面的仪器,从此将仪器与仪表正式结合起来,使仪器仪表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一种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1800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设计了可安装在较大车体上的高压蒸汽机,这是机车的雏型。英国的史蒂芬孙将机车不断改进,在1829年创造了“火箭”号蒸汽机车,该机车拖带一节载有30位乘客的车厢,时速达46公里/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开创了铁路时代。 自从奥斯特在1820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做了六十多个实验,考察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强弱、电流对磁针的影响;并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向科学界宣布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电磁学的序幕,标志着电磁学时代的到来。 1831年8月26日,法拉第用伏打电池在给一组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在另一组线圈获得的感生电流,称之为“伏打电感应”。同年10月17日,法拉第完成了在磁体与闭合线圈相对运动时在闭合线圈中激发电流的实验,称之为“磁电感应”,并提出磁场的概念,实现了“磁生电”,创造电磁力学,设计了圆盘发电机,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以电磁为核心的第一代电磁式仪器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电磁效应的发现与应用,为原始的机械式仪器仪表向电磁式仪器仪表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使第一代指针式仪器仪表正式形成与发展。3麦克斯韦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在1865年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并指出电磁波只可能是横波,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麦克斯韦于1873年建立电磁理论,在出版的科学名著《电磁理论》中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41886 年至1888 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尔的理论,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进而发现了无线电波,设计出了雷达,开启了无线电波通信技术,使远距离无线测量仪器的出现成为可能,让电话、电视等电器有了飞跃发展。 随着X射线、γ射线先后被德国科学家伦琴、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因其超强穿透力这一特性,使仪器的功能与概念被进一步推向更深的领域,如广东正业的X光检查机、检孔机ASIDA-JK2400、线宽检测仪等仪器,就采用了X射线、γ射线的超强穿透力研发的先进检测仪器设备。 6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各类电子仪器快速产生,如今后普及全球的电子计算机,便是从这一时代开始崛起的。同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电子仪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计量、分析、生物、天文、汽车、电力、石油、化工仪器等。
电子仪器的产生使仪器仪表从模拟式仪器过渡到数字式仪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