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像一个调味瓶,充满着酸甜苦辣咸。一种味道的人生,未免太单调乏味。为了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尝遍酸甜苦辣咸,终见彩虹!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我是2021届考生,在高中三年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挫折。在学习方面,我经常会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一直很紧张。但是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发现只要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实施,成绩就会自然而然提高。
所以,我从一开始紧张,学会了调整心态,坚信只要完成小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大目标。
我曾经有一颗非常急功近利的心,特别想考出好成绩,能所谓的出人头地,但是我发现越想考好就越容易发挥失常,越容易在考场上分散自己的精力,越容易失去自己。
通过与家长沟通、与老师交流以及自我剖析,高三我克服了这种困境。进了考场,就只想着把卷子做好,这样就一定能发挥出来自己的成绩,达到期望的目标。
白岩松,蒙古族,1968年生于内蒙古,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职于《中国广播报》,直至1993年《东方时空》筹备。 白岩松参加了《东方时空》节目的筹备,并成为以《东方时空》为标志的电视新闻改革队伍当中重要的一员。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播出,白岩松成为首日播出的《东方之子》栏目的首任主持人,这是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的第一个人物访谈栏目。白岩松迅速以成熟、知性同时保持新闻客观姿态的形象走近中国电视受众,并为当时还是一片空白的电视新闻访谈主持人之路,进行了积极并有开拓性的探索,仅仅三个月后,白岩松就以自己的表现被评为《东方时空》首任最佳主持人。 从1993年起直至如今,白岩松参加访谈的人物近千位,已树立起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重要的是,白岩松一直参与各种节目的策划,并始终坚持自己撰稿,为"主持人中心制"在中国电视界的实施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 这之后,白岩松自觉参与电视改革进程,不守成,勇于变化。1996年,出任《东方时空》改版后的总主持人,并在主持人言论板块《面对面》之中,探索了电视评论的样态,广获好评,成为因此获奖最多的主持人。之后,白岩松勇于突破,出任《新闻调查》栏目的首任主持人兼出镜记者,为《新闻调查》的诞生和顺利播出做出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贡献,《新闻调查》栏目和公众见面的第一期节目,就是由白岩松担任出镜记者的《宏志班》。 难能可贵的是,白岩松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勇于改革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日。2001年,创办全新的《时空连线》栏目,并在其中创设编委会制度,成为当年中央电视台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在非典阴影之中,借新闻频道创办之际,创办《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两个全新栏目,并能用很快的时间,使之成为名牌栏目,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理念奉献,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白岩松事业上进取而生活上淡泊的特点也很明显,在《时空连线》、《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陆续成为知名栏目后,白岩松辞去这三个栏目的制片人职务,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而现如今,白岩松正与同事创办以他为思想中心的电视评论栏目,而这,注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为中国电视新闻栏目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不能不提到白岩松为中国电视大型新闻事件直播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从1997年香港回归直至2008年的"迎战暴风雪"直播,白岩松参与主持了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确定了他本人在这个领域不可替代的位置。 1997年香港回归,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开始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各方经验都很欠缺,白岩松负责的是驻港部队的全程直播报道,经过精心准备,他负责的"部队过管理线现场直播",收视率仅次于"政权交接仪式";而在前头部队进入香港的报道中,他也承担起因意外而突然增加的二十分钟直播,并很好完成任务。在全部报道之后,白岩松成为整个香港回归的直播报道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记者。 从香港回归开始,白岩松拉开了主持大型新闻事件直播的大幕,从三峡大江截流、两会直播报道、澳门回归、迎接新千年、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中国入世、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十六大十七大开闭幕式、伊拉克战争、海峡两岸胡连会、迎战暴风雪……等几乎所有大型新闻事件,白岩松都成为中央电视台承担主持任务的唯一人选。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能够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心理素质过硬,在保证播出水准不断上升的前提下,从未出过任何技术和政治上的错误,成为人们心目中信得过的主持人。 与此同时,在主持生涯之中,白岩松还承担大量特别节目的策划、撰稿与主持工作。1997年,参与策划撰稿并主持的十五大特别节目《中国之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8年,策划撰稿并主持的改革二十年特别节目《流金岁月――中国改革二十年人物志》大获好评;2005年,策划并撰稿主持的《岩松看台湾》突破媒体边界,成为建立海峡两岸新闻沟通平台的特别节目;而2007年春季推出的《岩松看日本》更是引起了中日两国媒体与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不仅成为一次成功的电视特别节目,更成为两国"破冰之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做为一个公众人物,白岩松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任制片人期间,主动要求将工资放到上级部门去发放,与组内没有任何经济上的联系;在生活与工作中,为同事着想,甚至一些机会都能优先考虑同行,并为身边人的进步创造条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社会生活中,一直严格要求并约束自己,从无任何负面新闻;同时,多年以来,主动参与各种公益事业,一直担任着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国青艾工程、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健康激励计划等多个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重要的是,对这些活动,他并不是简单地投入,而是主动地帮助策划及实施,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为此多次得到这些活动组织单位发自内心的称赞。 在思想理论上,白岩松始终看重的是理想与远方,他的很多思考也成为主持人队伍建设当中重要的催化剂。比如《我们能走多远》、《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等多篇论文,就以"渴望年老"等观念改变着主持人队伍的认知,并且这种思考伴随着他自身的成长,仍在前进中。 白岩松做为主持行业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正用自己不断的改革热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加之持续的思考和对人格力量的追寻,为主持人这个行当塑造着全新的形象。1请给我一些中央电视台关于的资料中央电视台是什么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
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简称CCTV。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 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6个副局级中心(室),包括办公室、总编室、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机关党委、新闻节目中心、海外节目中心、社教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体育节目中心、青少节目中心、网络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制作中心、播出传送中心;有3个直属处级单位,包括监察室、审计处、中国电视报社;以及新台址建设工程办公室(临时机构)。 中央电视台的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3年10月18日成立,国家级电视制作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1993年划归,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并为台承担节目制作;北京科学教育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科影制作中心),1995年划归,拍摄科教影片,并承担台节目制作,生产动画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84年成立,为中央电视台全资公司,业务包括影视制作、节目销售、网络传播、广告营销、旅游开发、市场调查、实业开发等;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1995年成立,负责卫星加扰电视运营;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负责中央数字付费电视平台运营,负责中央电视台付费电视频道的市场化运营;中国爱乐乐团,2004年划归,为国内一流乐团。
此外,中央电视台开办有"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电视报》和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电视研究》、《现代电视技术》等,拥有国内最大的广播影视音像资料馆(与广电总局共建)。 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互联网、报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撑的多媒体宣传、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一、宣传状况 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16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开通一个高清晰度电视试验播出频道。16个开路频道为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频道、少儿·军事·农业频道、电视剧频道、英语国际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西班牙语法语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时开办了12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数字电视付费频工程道包括风云足球、第一剧场、风云剧场、世界地理、风云音乐、怀旧经典、高尔夫·网球、CCTV-娱乐、CCTV-戏曲、央视精品、国防军事和女性时尚。
网络电视频道包括新闻、央视关注、纪录、旅游、历史、英语、杂技、电视剧、综艺、相声、气象、科技、美食、小品、音乐、体育、生活、卡通王国、时尚、京剧、少儿、经济、法制、教育、游戏、话剧、魔术、人物等。 近年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按照中宣部、广电总局的部署,中央电视台先后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如1999年国庆50周年、澳门回归;2000年迎接新千年、悉尼奥运会;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APEC上海会议、中国足球出线、中国入世;2002年党的十六大、釜山亚运会;2003年伊拉克战争、攀登珠峰、抗击非典、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2004年 百年诞辰、雅典奥运会、新中国成立55周年、澳门回归5周年、2005年科学发展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与新疆自治区大庆、“神六”飞行、“十运会”等。
在这些重大报道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均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制作播出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电视节目,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充分发挥了国家电视台主力军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拥有近40万小时的节目资源。
年播出总量为230248小时,平均每天631小时(包括北美长城平台节目,付费频道和高清节目频道);自制节目比例达73。 9%。
自1999年以来,面对国内电视市场的竞争,面对境外电视媒体不断的渗透,中央电视台坚持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宣传改革,顺利完成了专业化的频道布局。2005年,中央电视台继“专业化”后开始实施“品牌化”战略,大大推动了节目生产和频道自身建设,并初显成效。
在频道建设方面,1999年开办电视剧频道;2000年开办英语国际频道;2001年开办科教频道、戏曲频道;2002年开办西部频道;2003年开办新闻频道、少儿频道;2004年开办音乐频道、西班牙语法语频道,并将西部频道置换为社会与法频道。同时,整合频道资源,突出专业频道特色,调整频道结构,各套节目不断完善改版,加强统一的包装、编排,业已形成以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为龙头的综合频道、专业频道门类日趋齐全,专业频道特色日益彰显,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覆盖国内国际的频。
2中央电视台的问题在哪里
零售业是服务业,零售业的顾客是购买者,传媒也是服务业,传媒业的顾客是观众。
传媒服务业同样需要服务标准,诸位中央电视台转播举世瞩目的世界杯,其解说员与主持人的服务流程与服务标准(主持、解说的流程与标准)存在严重的问题,问题在于其一,服务的流程不够完善,从现场的解说到信号的传递,应该有一个审核的过程,那怕是一分钟的延迟,也可以切换到另外一个评论员对其解说进行补充与替换,而不至于让不符合标准的信号传出;其 二、服务的标准存在问题,假如中央电视台对于体育节目主持人及评论员的解说与评论有明确的服务标准,比如嚎叫不能大于多少分贝,对于一个球队的褒贬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甚至设置一些服务的忌语,黄健翔事件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中央电视台不作一些关于服务标准的调整与改善,相信以后同样的事件还会发生。
三、中央电视台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黄健翔事件其实包括了这样的五个问题,暴露了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传媒服务者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服务战略的问题,有没有将服务好广大观众与球迷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种使命与目标(有可能重视了广告主、忽略了球迷),其二是服务流程问题,有没有足够的人为前线的评论员提供信息、心理、情绪的服务;其三是服务的标准问题,就是我刚才说到的,既然微笑规定露八颗牙齿,解说也应该规定多沙分贝;其四是一个服务评核问题,现在有了时候的评核,但是缺少了事前的、事中的评核,你不能控制过程,你就不能改变结果。 其五是服务的学习成长问题,象黄健翔这样的评论员,一定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与学习,学习关键时刻的服务标准与控场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我相信中央电视台不会再出现黄健翔事件类似的服务事故。
3央视的生活小妙招能给我个文本吗
家具变新 1,用一块蘸了牛奶的布擦拭桌椅等家具,不仅可清除其污垢, 还可使家具光亮如新。
2,用半杯清水加入水量1/4的醋, 用软布蘸此溶液擦拭木质家具, 可使家具重现光泽。 3,木制家具用久了漆面会失去原有的光泽。
对此, 可泡一大杯浓茶, 晾凉后, 将一块软布放入浸透, 用其擦洗家具, 一般擦拭两三次可使家具恢复原有面貌。 家具擦伤消除法 如果家具漆面擦伤, 未触及漆下木质,可用同家具颜色一致的蜡笔或颜料,在家具的创面涂抹, 覆盖外露的底色,然后用透明的指甲油薄薄地涂一层即可。
家具陈列设计法 常有人迁进新居为放置家具大费周折, 这样摆不舒服, 那样放不顺眼, 有时甚至还会擦坏家具表面的油漆。 遇到这种情况, 可先丈量出居室面积,再按比例缩小, 画在纸上。
然后将家具按同比例缩小, 画在硬纸片上, 再一一剪下。 最后将剪下的家具纸片在居室图上反复摆放, 选择最佳位置, 一次性摆妥, 既省时又省力。
家具钉钉防裂法 在木制家具上钉钉子, 要避开木料端头是直线木纹的部位, 以免木料劈裂。 家具蜡痕消除法 蜡油滴在家具漆面上, 千万不要用利刃或指甲刮剔, 应等到白天光线良好时, 用一塑料薄片双手紧握, 向前倾斜,将蜡油从身体前方向后慢慢刮除, 然后用细布擦净。
家具烧痕消除法 烟头、烟灰或未熄灭的火柴等燃烧物,有时会在家具漆面留下焦痕。 如果只是漆面烧灼,可在牙签上包一层细纹硬布, 轻轻擦抹痕迹,然后涂上一层薄蜡, 焦痕即可除去。
若是烧焦漆下木质, 此法也无能为力。家具水渍痕消除法 水滴在家具上, 若不立即抹干, 会泛起水渍痕印。
对此, 可用湿布盖在痕印上, 然后用电熨斗小心地按压湿布数次, 痕印因遇热蒸发水分而消失。 家具烫痕消除三法 装有热水、热汤的杯盘等, 直接放在家具漆面上, 有时会留下一圈白色烫痕。
一般只要用煤油、酒精、花露水或浓茶水蘸湿的抹布擦拭即可。若烫痕过深, 可将毛巾浸过温水拧干, 滴上少许氨水,再用手掌摩擦毛巾, 使氨水布满手掌,然后用手掌轻轻而迅速地拍打烫痕,最后再涂上一层蜡。
这样, 便可消除烫痕。用碘酒在烫痕上轻轻擦抹, 或涂上一层凡士林油, 隔两天再用抹布擦拭, 烫痕可消除。
家庭厕所便池防臭法 在便池里放一个直径约14厘米的儿童玩具皮球,即可阻止臭气上升外溢, 且不影响便物下排,效果很好。 家庭洗涤地毯 用300克面粉, 精盐和石膏粉各50克,用水调和成糊, 再加少许白酒, 在炉上加温调和, 冷却成干状后, 撒在地毯脏处, 再用毛刷或绒布擦拭, 直到干糊成粉状, 地毯见净, 然后用吸尘器除去粉渣, 地毯就干净了。
家用节热装置 量一量自家平底铝锅或烧水壶的最大直径, 在平底饭锅外面加一个与锅壁保持5毫米空隙的金属圈(金属圈的直径比锅壶最大直径略大1厘米), 金属圈的高度3~5厘米。 煮饭时, 饭锅放在金属圈内。
这样, 就能迫使煤气燃烧时的高温气体, 除对锅底加热外, 还能沿锅壁上升, 热量得到充分利用。 据测试表明, 可节省煤气8%左右。
家用万能胶从底部取胶好 家用万能胶从上部挤用, 用完虽将盖子拧紧, 但下次用时常因孔被凝固的胶封死, 很难再挤出胶来, 如从管尾取胶, 用完再把管尾卷好, 胶不会凝固, 以后再用十分好使。 家中无人时的浇花 如外出办事十天半月不在家, 没人浇花。
这时, 可将一个塑料袋装满水, 用针在袋底刺一个小孔,放在花盆里, 小孔贴着泥土,水就会慢慢地渗漏出来润湿土壤。 孔的大小需掌握好, 以免水渗漏太快。
或者在花盆旁放一盛满凉水的器皿, 找一根吸水性较好的宽布条, 一端放入器皿水中, 另一端埋入花盆土里, 这样, 半个月左右土质可保持湿润, 花不致枯死。 简易天线 如果你的电视机还未配室内天线, 可将废灯管一头接在电视机后边的天线处, 另一头不接, 把灯管横竖放都行, 调动灯管, 直至屏幕图像清晰。
减少冰箱结霜有妙法 冰室化霜擦干后, 在冰室内壁及外壁均匀涂一层食用油, 可使冷冻室4个月左右不长霜。 减小冰箱噪声 冰箱工作时常伴有声响, 夜间噪声更会影响人们的睡眠。
可采用以下办法加以消除:临睡前30分钟, 打开箱门将温度控制器旋钮转到接近强冷点的附近位置, 如2℃左右, 然后关好冰箱门。 入睡前, 再将冰箱门打开,将温度控制器旋钮由原来的强冷点重新转到弱冷点的位置, 如8℃左右,然后关好箱门,这时制冷压缩机应停止运转。
经过两次温度调整,冰箱内温度的控制器则由温度较低(冷藏部位2℃左右)状态, 提高到温度较高(冷藏部位8℃左右)状态,间隔1小时左右, 又由停止运转状态重新开动为运转状态。在这样长时间的安静环境下,一般人便可以进入熟睡状态, 即使制冷压缩机再启动, 其影响也相对减少了。
4介绍一下央视主持董卿
姓名:董卿 性别:女 身高168cm 董卿,一个从春天里走来的女孩,如同三月清徐而不失绵厚的风,清纯靓丽中饱含着优雅与端庄。
涵蓄内敛的气质赋予了她收放自如的大气和沉稳,以及一份积淀了淡定与自信的美丽。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节目主持人专业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担纲上海卫视的《上海大剧院》、《新上海游记》、《从星开始》、《亲亲百家人》等自办节目主持人;曾任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部主持人先后主持过《流金岁月》、《相约星期六》等栏目和数十台大型综艺晚会; 2000年12月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2001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专业论文《论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倾听艺术》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第十届优秀播音、主持论文二等奖;主持作品《视听满天星》获一九九八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与主持作品奖》三等奖写作、英语成绩均为优秀,具有英语同声翻译的能力。
董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节目主持人专业。其主持风格清新大方,富有文化底蕴,现代感强。
董卿不仅擅长主持风格鲜明的各种栏目,担任大型晚会的主持也是游刃有余,被上海电视届行内人士评为“上海最具潜力、最有观众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1996至1998年,董卿任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部节目主持人。
先后主持过《流金岁月》、《相约星期六》等栏目和数十台大型综艺晚会。1998年6月,调入新成立的上海卫视,担纲上海卫视《视听满天星》、《上海大戏院》、《新上海游记》等几档风格迥异的自办节目主持人,进一步展现了个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2000年初上海卫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我最喜爱的上海卫视节目"评选活动中,她所主持的几档节目均进入了前十名。 在1999至2001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她还参与主持了“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海市2001年新年音乐会”、“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暨音乐会”等几十台大型文艺晚会,体现出较高的语言水准及现场驾驭能力,受到观众和专家的肯定。
2000年12月她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董卿,一个从春天里走来的女孩,如同三月清徐而不失绵厚的风,清纯靓丽中饱含着优雅与端庄。
涵蓄内敛的气质赋予了她收放自如的大气和沉稳,以及一份积淀了淡定与自信的美丽。 董卿:从嘉兴走向“春晚” 一 2005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对于嘉兴观众来说是倍感亲切。
也许许多人还不知道,这台“除夕大餐”的主持人之一董卿,是一位从嘉兴走出去的姑娘。 2月26日,刚主持完央视元宵晚会的董卿,又赶到上海音乐厅,摘走了“2004年度最佳女主持人”的桂冠。
27日下午,趁她在上海家里稍事休整的机会,记者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 出生在上海的董卿,随父母转辗安徽,1985年来到嘉兴,在嘉兴一中完成了中学学业。
嘉兴成了她一生中难忘的第二故乡,前年嘉兴一中百年校庆时,还特地作为佳宾邀请她回母校。 1993年,董卿进入浙江有线电视台,开始踏上主持人之路。
两年后,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再到上海卫视,随后又跨入中央电视台。12年主持人生涯,董卿完成了人生的跨越。
“对于董卿来说,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熟悉董卿的人如此评价。
因为她在每次“起跳”时,正是工作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 1993年,董卿毛遂自荐进入刚成立的浙江有线电视台,走出了主持人人生的第一步。
由于浙江有线电视台处于初创阶段,当时董卿除了主持节目外,还要自己撰稿、剪辑甚至充当制片人的角色。“在杭州的工作使我从电视的‘门外汉’开始熟悉并爱上了主持人工作。”
其间,董卿主持的一个节目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董卿的努力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当她正被普遍看好的时候,199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面向全国招聘节目主持人,董卿决定去应聘,结果在六七百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东方电视台,开始了主持人人生的另一起点。 二 天道酬勤。
1998年董卿在东方电视台开始主持《相约星期六》,这个大陆版的《非常男女》以新颖的样式,幽默风趣的台风,迅速席卷申城,董卿随即家喻户晓。 2000年,因工作出色,董卿获得了“第三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董卿却作出了让朋友们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黄金栏目,加盟刚刚起步的上海卫视。 一切归零的董卿,在上海卫视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元宵的那场“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董卿在悉尼全部用英语主持音乐会。
这一次,她的不俗表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因此,2000年她获得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就在董卿寻求新的突破时,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即将开播的民歌节目《魅力12》向她发出了邀请,在作出放弃上海、飘向北京的决定之前,董卿北京、上海两边飞了将近一年。 是继续两边兼顾,还是离开生她养她、培养她成长壮大的上海,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头越,董卿在犹豫中有了决断。
三 2003年深秋,董卿北上。
5中央电视台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电视台。
其前身是北京电视台,1958 年9月2日开始正式播出。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英文缩写为CCTV)。
当时中央电视台有三套节目。第一套综合节目面向全国。
包括新闻节目、体育节目、专题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各类节目共有近30项栏目,其中《新闻联播》、《体育之 窗》、《祖国各地》、《动物世界》、《为您服务》等栏目享有盛誉。同时还大量播出电视剧、故事影片。
教育部和广播电视部合办的中央 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节目也在第一套节目里。第二套、第三套综合性节目面向北京地区。
如今,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播出等都有 巨大发展。
6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知名栏目
-新闻频道有哪些节目?6个日播栏目和10个周播栏目 6个日播栏目是《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每日国际观察》、《社会记录》、《法治在线》、《共同关注》。
10个周播栏目简介: 《数字观察》,时长25分钟,每周六播出,一个以演播室为主体的谈话节目,设置主持人、报告方、专家、被调查者等几个角色。 主要是围绕调查报告,针对数字进行解读、分析和交流。
《每周质量报告》,时长25分钟,每星期日播出。主持人章伟秋串场,在关注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在人的生存质量、服务质量、生活质量、消费环境质量和经营环境质量等方面给予关注。
《声音》,时长25分钟,每周日播出。 敬一丹主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是推进立法监督、促进民主协商的重要途径,作为新闻资源,同时具有较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栏目选择适合央视传播、便于电视表现的议案、提案制作成新闻专题节目。 《面对面》,时长35分钟,每周六、周日播出。
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的一档长篇新闻人物专访节目。 《中国周刊》,时长45分钟,每周六播出。
对一周国内新闻进行综合梳理、回顾,主持人为白岩松,栏目还将积极尝试男女主持人共同主持的新方式。 《世界周刊》,时长45分钟,每周日播出。
让来自电视、报刊、网络的信息与观点在此汇聚、包容、结合,借助多媒体的表达方式,传达尽量丰富而多元的声音。 《文化周刊》,时长25分钟,每周日播出。
聚焦一周文化热点,挖掘一周文化细节,引发受众文化思考,理性引领文化潮流。 《财经周刊》,时长25分钟,每周日播出。
一周国内外重大财经新闻,共分“一周财经新闻回顾”、“专家点评”、“财经观察”、“财经人物”、“数字财经”、“媒体链接”、“下周提示”等七个板块。 《体育周刊》,周日播出,分为午间版和子夜版,分别在13:35和00:40播出。
《海外速递》,时长25分钟,每周六播出。 《海外速递》栏目旨在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的资源优势,透过他们的观察,观众可以在了解具有国际影响的时事新闻的同时,对国外的社会、文化等侧面有更多的了解。
背景:回顾世界电视发展史,1928年9月美国开始电视试验,1980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的有线电视新闻网(简称CNN)开办;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播出成为世界电视诞生日,1997年11月BBC开办了24小时新闻频道,其间经历了61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事业同龄,始于1958年5月1日,2003年开播24小时新闻频道,其间经历了45年。 。
对于2020年来说,我想人们都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这个事情对于中国所有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现在世界范围里面依旧有很多国家其实控制程度都是很差的,对于防疫人员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很大,所以人们会感到困惑白岩松说防疫是大事但行为不能破底线,他所说的底线是什么?我觉得他所说的底线应该就是保持基本的人性,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事情,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不要把规则讲究的太死,毕竟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特殊情况还是应该理解一下,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1:理解工作:
首先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国家确实是最早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的国家,也就是我们的武汉城市,那时候感染人数还有扩散速度也是很快的。但是我们国家却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个,而且是稳定控制的国家,关键就在于防疫人员的工作,他们牺牲着自己的安全去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同时对于事情也抓的很好,我觉得这点是非常伟大的,也是值得夸张的。但是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2:争吵之类的:
而且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占我们国家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和防疫人员进行争吵的事情,其实就是因为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规则是死的,但是人却没有做活起来。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说拿个快递这是一个很安全的事情,而且很方便,其实理解一下就可以,但是有些防疫人员就是不答应,所以才会引起争吵。我觉得这件事确实防疫人员做的也不好,他们没有足够尊重人性。
但是这里只是说有些防疫人员确实他太过于注重规则,没有对基本人之间的联系做好具体的分析,这点是不对的但是反过来我们要尊重理解防疫人员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是站在前线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其实他们的危险性也是很大的,所以对于这些防疫人员,我们最起码的尊重理解是必须做到的。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听一听他们的说法和他们的想法,然后再将自己的说法表达出来,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沟通一下,其实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大的解决,而不是抓着死规则不放。有些事情确实该理解还是应该理解一下。
波波老师/文对一个人的评价可能会因为一句话或一个表态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白岩松在我的认知中是一个有道德和修养的人,也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央视主持人。他的《新闻周刊》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大学生活,几乎一期也没落下过。没看过“不会吧”这个视频前,如果有人跟我讲,这一段既没有素质、对年轻人毫无尊重且逻辑混乱的话是白老师说的。我一定是哈哈一笑,然后说“不会吧!”。“老师”是个敬称,用在这里表示曾经对他的尊重。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年轻人在一档节目中向白岩松提问,向他探讨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一方面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感到乐观,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感到悲观。白岩松技高人大胆,几乎不假思索的说,他们那一代人比现在的年轻人不幸的多,原因就是工作包分配。包分配的确是使得当时有能力的人缺少了些许选择,但包分配这种政策本身其实是国家对当时大学生的一种福利政策,同时保证了当时就业的有序性。和上一辈人聊天,多一半人对包分配颇为怀念。如果说包分配这个政策是有利有弊我赞同,但因为包分配你就有莫大的不幸,太夸张了吧!紧接着白岩松讲了长长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把问题打了个太极,没有直接回答,但也属于正常的媒体话术套路,其实还可以接受,最起码不难听。但随后的一段话就像自爆卡车一样,在B站和年轻人群体中炸了锅。原文如下:
“难道我们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儿跟她一追求就OK?不会吧!?对,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是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然后你够它的时候。痛苦与此有关,幸福可能也与此有关。相比较之下,据我了解,很多我们周边的国家当中,大的国家当中,中国年轻人拥有买到自己产权的房子是最早的。您去日本试试去,看到多大岁数的时候,您才交完房供。”
这段令人窒息的回答中,这个“不会吧”最令人感到困惑、挑衅、嘲讽和不尊重,尤其是伴随着白岩松那诡异的表情。白岩松似笑非笑,好像已经快笑了出来又憋了回去。我很不明白,有什么可笑的,你在笑什么?是这位年轻人的问题可笑?还是这位年轻人可笑?还是当代所有年轻人都可笑?
白岩松这段对话的第一句依次谈了房价、工作和追求姑娘。这段话看似有一定联系,因为就业、买房、找对象的确是年轻人需要依次面对的三大问题。但工作、房价的问题和向女孩表白并征得同意这件事有本质的不同,是不能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来进行讨论的,即“ 群己权界 ”。就业和房价是公共领域的问题,找对象是私人领域的问题。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试想,你向一个女孩表白后她拒绝了你,然后你强迫她同意。这不是犯罪么?但民众向政府表达诉求,要把房价尽量控制住,保证较高的就业率,这有错吗?民众没这个权利吗?当然有。西方国家的民众尚且依靠选票去获得和房价、就业有关的惠民政策,那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平民利益看的更重的国家的政府更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摆在靠前的位置。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但作为一个博览群书,又在公共媒体上工作了三十年的媒体人,白岩松您难道不懂“群己权界”?不会吧!他不可能不懂,这里无疑是给听众恶意设了思维陷阱。白岩松他想传递的神逻辑是正因为不能奢望女孩儿同意我的表白一样,也不能奢望房价和工作,所以高房价和找不到工作是天经地义。不好意思,我发现这口鸡汤里面有毒!
白岩松另一个核心观点是我们买房不难,比日本人要容易的多,其逻辑基础是中国年轻人买房时间比日本人早。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拿数据来实打实的论证一下。以日本的东京和中国北京对标,东京的23个区当中住宅地价排名第三的涩谷2020年房价为约948000日元/平米(折合人民币79万/平米),而北京市的平均房价约为59万/平米。但北京的房价算的是住宅面积,有约10%--30%的公摊面积,而日本的房价中是没有公摊的,所以涩谷的房价实际和北京市的均价基本相当。东京全市的房价远低于涩谷地区,只有约56万/平米,算上公摊,东京的均价大约比北京低了25%。顺便一提,日本的人均收入是我国的大约35倍,所以算房价收入比相比于中国就更是低到腰斩不止。所以不论从绝对难度(房价数值)还是相对难度(房价/收入),日本人买房都远远比中国人要容易的多。
中国人比日本人更早买房不是因为中国人买房更容易而是更无奈!无奈大概可归结为以下两点:1房子在中国与过多的社会资源挂钩,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子女教育。试想一个研究生26岁毕业,28岁结婚。他如果不在33岁前后买房,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就会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2以过去二十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的房价平均每年都在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增长。收入的增长远远跑不赢房价的上涨是中国社会的共识。在这种前提下,越早买房就意味着成本越低。反观日本,东京的房价自2016年至今累计上涨不足10%,其他的日本城市房价近五年也都大多平如一条水平直线。同时,以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提供高社会福利。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东京的年轻人有必要掏空6个钱包并背上沉重的贷款和利息非得买套房吗?
退一步讲,周边的两个东亚国家中,日本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冰河期就业的80后和90后已经因为就业机会减少和高房价而选择了“宅文化”,韩国的年轻人因为文在寅压不住房价而在青瓦台对面抗议。我们大中华真的有必要和他们比谁更差么?或者说没差到那种地步就是很好?
在中学的政治和历史课本中都有这样一段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通俗些就是我们认为我们社会当下的生产力不够,提高生产力就可以解决大家的大部分问题,所以我们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论断放在共和国建国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60年时间中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然而很多人身体进入2021年,思路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并未被广泛充分理解和重视,尤其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一大批人。
如今,社会新增的财富无法较为公平的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基尼系数已大幅度上升,财富越发集中到少数人和群体之中,出现了富者越富、强者恒强的局面。房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无疑在财富集中这一进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撇开关注度比较高的房价,用租金来分析会更透彻些。以北京为例,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大约薪酬在7000--16000之间不等,租房从最便宜的合租小卧室到比较好的loft不等,大约成本在1500--7000。平均下来房租/收入大约10%至50%,平均下来25%--30%。试问,房东大人当您拿到这笔租金的时候,您劳动了么?显然没有,但是您依靠租金分享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返回古代,我们似乎也能看到类似的经济结构,即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但这种分成比例要远比现在一线城市的房租占收入比小的多。古代正常年份,国家向农民征税大约2至6厘(2%-6%),地主向佃农索取约什一,合计大约15%。只有特殊年份和较为霸道的地主才能收到30%。高昂的租金成本会让年轻人失去获得感和奋斗的动力,而满是“打工人”的无奈。同时,这种高比例的财富向富裕阶级的输送更会使得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
因此,如何发展生产力已不再是中国当代的核心矛盾,如何公平分配以及再分配才是!如果我们现在的生产力越发展,富人就越轻松越富有,穷人越辛苦越没有希望。那么,和中国几千年不断重演的“土地兼并--社会摩擦上升--土地再分配”类似的阴云就又会重新笼罩中华大地。
作为跟踪中国发展30年的媒体人、文化人,难道白岩松或者以他为代表的白岩松们就不知道中国社会的核心矛盾的变化吗?不会吧!诚然,经济结构非一日建成,所以改变起来也非常困难。但不能因此就把头扎进土里,做个鸵鸟,对问题视而不见。而明知房价带来的阶层利益分配不公平,却非要说是合理的,把黑的洗成白的那就更可恶了!
作为普通民众,我对媒体人的希望是客观中立并对人对事儿保有尽量多的善意。从这个角度,白岩松您算个媒体人?不会吧!白岩松的“难到我们指望的是房价很低”这句话中的核心词我觉得是“指望”二字,暗嘲年轻人不想努力只想“指望”。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么?80后和90后的内卷始于中学,大学时短暂回调,工作之后面对最激烈的内卷——“996”的福报。因此,现在年轻人患有痔疮、肠胃炎和颈椎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20年前数倍,很多年轻人更是上述三个病症大满贯。更残酷的是,95后和00后的内卷向上延伸到大学,05后和10后的内卷更是向下延伸到小学。有过短暂教师经历的我非常清楚,现在的高年级小学生大部分11点之前是写不完作业的。白岩松,难道你认为这样的年轻人和孩子是比你那个时候幸福的多?不会吧!
相比之下,以我的视角来看,和白岩松年龄(1968年生)相仿的70年前后出生的人可能是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幸运的一代人。这代人小的时候没有像50后和60后一样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粮食极度短缺。当他们上小学的时候,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粮食供给量快速上升,基本生活条件迅速改善。当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正是93年小平爷爷南巡结束,以国企改革和城镇化为导向的改革开发的第二波洪流开启,工作和发展机会前所未有。当他们三十多岁,又赶上了加入世贸的改革开放第三波红利。不仅如此,当时的70后正好工作了几年有了些许财富积累的时候,商品房放开购买,买一套就躺赚到现在。避开了共和国历史上最苦的时期,又依次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三波红利。因此,白岩松比现在的年轻人不幸的多?不会吧!
在此讨论70后的历程实无意挑起70后和后辈之间的争论,但无疑这种代际矛盾和代际间发展红利的不公平分配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目前所处的时间点类似于美国的1920年,前期的蓬勃发展积累的大量的社会问题。是选择像柯立芝所带领的咆哮的20年代的虚假经济繁荣然后重重的摔下,还是选择像小罗斯福一样艰辛的解决一个个社会顽疾而让青年和整个社会重拾信心,重新起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小平爷爷那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仍然是一盏指路明灯。在此希望现已成为社会最中坚力量的70后能和80后,90后一起携手终结自80后开始一代更比一代难的向下趋势。让勤勤恳恳工作和努力拼搏奋进的人能有正当的评价!愿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屋。
回到开头,为什么那个学生看着爱国视频再看看自己和同龄人的处境会产生“精分”呢?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那么年轻人所面对的困难和处境也一定是这个国家现实的一部分。这些所谓的爱国视频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报喜不报忧,又或是像白岩松们的“围美救中”、“围日救中”,偏偏与“实事求是”相去甚远。或许是白岩松们早就脱离了群众,高高在上远离实际,问出“何不食肉糜”。更有可能的是白岩松们鸡汤的出发点就不是真的为你着想,而只是想让你按他们的意思踏实干事,他们坐享其成。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恰恰应该远离白岩松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诉求并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共识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唯有共识才能使得“公平分配”更快的到来!所以,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尽可能 转发本文 !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心得800字5篇
《朗读者》是一个能让人找回感人记忆的节目,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1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作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读者,将书籍的底蕴与魅力放在了一个聚光点上,让那些书籍中难以言会的一切都像蜡烛般在骤时间明亮起来。本期朗读者来请来了一位我十分喜爱的明星嘉宾。tfboys-王源。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高一学生,年纪轻轻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灯光和无数粉丝的追捧。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节目中的他却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绝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与名声越大,他所承受光鲜的同时,也决然少不了质疑和否定。一个16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却承受着同龄人绝不能及的关注,也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语,无异于是一座山的压力。然而他,16岁的王源,并没有泄气或停滞不前。面对那些糟心的种种,他选择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读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他去联合国发言时,他看见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竖立着“china”,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种真实,灿烂,洒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在这个和我同龄的人气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读里,在他温柔灵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颗红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种能让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魅力,在朗读里,温柔而又透彻的剖析每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明星,或者说是偶像。在某些灵魂清澈的池里,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并不因为自己备受瞩目,而忘记了生活,在他们身上,依然能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2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3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d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d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4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5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诠释“陪伴”的含义,那郑渊洁的《父与子》当之无愧亏。
年初,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网络直播节目《白·问》正式开播。
在接连对话了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陈薇院士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后,3月19日晚,白岩松将专访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
就中国足球改革中的质疑、中国足球新的运营模式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解答。
在开播前的预告中,白岩松先提出了8个问题,虽然都是中国足球当下的现实问题,但也正是这八个问题,让《白·问》有了几分“白问”的意味。
今日主题——中国足球该问点啥。
其实早在去年的《新闻1+1》上,白岩松就与陈戌源做过连线,当时的主题是:疫情下的中国足球。
视频连线里,白岩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了:联赛复赛、男女足备战、赛程、俱乐部的生存、降薪、职业联盟以及足改。
陈戌源的回答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将当时情况下能够“坦白”的信息一股脑交代的清清楚楚。
后续的事情发展也的确如陈主席所言,联赛以AB分组的形式踢完了史上第一届赛会制中超,国青参加了中乙联赛,出台了最严限薪令,对财务困难的俱乐部在无法提供现金帮助的情况下,做出了政策帮扶(降薪、限薪、限奖、中性名等)。
除了承诺一到两个月内组建成立的职业联盟,直到今年二月才跌跌撞撞地进入试运行阶段。掐指一算,从2019年十月中旬提出构想,到2021年完成组建,期间各种风波不断,甚至一度陷入停滞。
譬如去年四月,中超职业联盟牵头人、广州富力俱乐部投资人张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职业联盟筹备工作确实已处于停滞状态,他已经撤回筹备组的人马,投资人还在等待相关部门的近一步意见。张力直言:“ 我觉得这跟中国足协有很大关系,可能他们不想去失去中超这个蛋糕 。”
更有十二位投资人联名上书,力求推进。
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利益博弈与权力制衡我们不得而知,但中国足协内部想来也并非铁板一块。
3月19日,白岩松又将对话陈戌源,不过这一次对话前有一个提前预告,白岩松先抛出了八个问题:
1 中国足球改革成效如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2 面对中超新科冠军的消失,您想说些什么?
3 足球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 ,面对新名字您困惑吗?
4 中国将承办“40强赛”剩余几场小组赛,您觉得中国是否能都赢?
5 球员的工资是否该限吗?为什么?
6 中国足球的是什么让您 *** 碎了心?
7 假设你是足协主席,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问观众)
注:此条可留言作答
8 陈戌源主席最应该谈些什么? (问观众)
注:此条可留言作答
前六个,问陈主席,后两个问球迷。
其实这六个抛给陈戌源的问题,除了江苏队停止运营这一点稍有“杀伤力”外,其余几个问题大都是自新政以来反复提及甚至已经实现的东西。
因此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在明天节目中,陈主席的回答思路。
1、足改成效的问题上,陈主席回答的关键词应当是 贯彻与坚持 ;
2、关于苏宁队的消失,关键词应该是 遗憾和惋惜 并同时提到要因此进一步推动联赛生态的建设,顺便讲到俱乐部的运营;
3、在中性名上,陈主席应当会回避“困惑”,阐述这是 推动职业联赛 健康 发展和构建中国足球文化 的重要一步;
4、在不打包票的情况下,40强赛的关键词应该是 全力备战以及力争取胜 ;
5、面对限薪的态度会是 斩钉截铁 ,毕竟“良心已死”的反问还在风中飘荡;6、关于中国足球的问题,陈主席大概会回到青训、足球人口、改革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来;
7、交给大家自由发挥;
8、如果可以的话,请代为询问陈主席,那些讨薪无门的球员,究竟要如何拿到应有的薪水。
希望明天的节目,少一些片汤话,不要满篇都是看似深邃且颇具高度的问题,来一点接地气的,能真正帮到三级职业联赛俱乐部以及相关从业者的简单问题。
别让《白·问》成白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