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拜旦简介资料

顾拜旦简介资料,第1张

皮埃尔·德·顾拜旦,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顾拜旦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皮埃尔·德·顾拜旦简介

皮埃尔·德·顾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1863年1月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旗 。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皮埃尔·德·顾拜旦个人资料

顾拜旦1863年1月1日生。顾拜旦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拥有男爵称号。他在家排行第4,也是最小的孩子。1471年,他的一位先祖得到了国王路易十一授予的贵族称号。他的父亲夏尔·德·顾拜旦是个颇有名气的水彩画家。他的母亲玛丽也是贵族后裔。顾拜旦从他父母处继承了大笔的遗产。

顾拜旦的童年是在诺曼底度过的。当时的顾拜旦非常喜欢拳击、赛艇、击剑和骑马等项体育活动,并喜欢画画,会d钢琴。1875年至1881年,古代奥运会的遗址不断被发掘出来,这引起顾拜旦极大的兴趣。

他从小喜欢贵族运动,如击剑、赛艇、骑马,也喜欢拳击。他父亲夏尔·德·顾拜旦(Charles de Coubertin)是出名的画家。

1888年5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学业过劳”,提出“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叫孩子们游戏”。

1889年5月,他利用万国博览会召开体育会议和学生运动会。

1892年,他呼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之后于1894年6月成立了奥林匹克委员会,并于1896年在雅典召开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希腊文学家维凯拉斯(Δημήτριος Βικέλας) 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而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任职期间对有关奥运会的举办、组织等完成详尽规划。

1896年到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另著有《运动心理学试验》(1913)和《竞技运动教育学》(1919)等。

1925年以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身份退休。

(注:1894—1925年,一直兼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1937年于日内瓦过世,应其本人要求,其遗体葬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而心脏则埋在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奥林匹亚。

皮埃尔·德·顾拜旦生平作为

求学时期

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年诞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信仰天主教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保皇派官僚,母亲从事慈善事业,是一位虔诚的教徒。顾拜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幼时被送进军校。从少年时代,他就对体育有了广泛的兴趣,喜爱拳击、划船、击剑和骑马等项运动。他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入学后,他很敬佩博学多才的修辞学老师卡龙神甫,因此缘故,对文史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并饶有兴味地涉猎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中学毕业后,他先入军事学院就读,继而攻读教育。为求深造,他又前往英国留学。在那里,他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18世纪英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之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曾经说过: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教育的火花。当时,他还考查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经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希望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置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他对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深感痛心,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

倡导体育思想

在古希腊文化的熏陶和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下,他逐渐萌发了改革法国教育制度和倡导体育运动的思想。大学毕业后,顾拜旦没有听从其父母的规劝,涉足军界、法律界,毅然选择了从事教育和体育的道路。回国后,他陆续发表了《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英国与希腊回忆记》、《英国教育学》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发展体育的建议,引起法国人民的注意,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古代奥运会遗址

1875年至1881年间,在欧洲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处于毁坏之中的、不朽的古代奥运会的遗址不断被挖掘出来了,而且每年都迅速地公布挖掘的结果。因此,顾拜旦同其他一些对奥林匹亚感兴趣的人士一样,都能及时、详细地倾听到公布的情况。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挖掘计划。当时他曾写道:“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亚的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她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从1875年开始,一直到1881年,考古学家在希腊连续发掘出古代奥运会的文物遗址,这引起了皮埃尔的兴趣和关注。在1890年,他终于有机会访问希腊的奥林匹亚山,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他认为宏扬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可以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

复兴奥运会之旅

在1892年12月25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首次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1894年在巴黎举办了国际体育会议,决定在希腊创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并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希腊文学家维凯拉斯(Δημήτριος Βικέλας) 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而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顾拜旦西渡英吉利海峡,对英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887年,他作了《法国和英国中等教育制度对比》的报告,对英国将户外竞技游戏纳人教育内容给予很高评价,主张在法国学生中也开展竞技游戏,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1888年5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因学业过重而过分劳累的问题提出:“惟一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游戏。”当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翌年,在圣克莱的推动下,成立了“法国体育运动联合会”。同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体育训练大会。 与会期间,他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发展的动态,敏锐地感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一批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相继成立。例如,1881年建立了“国际体 *** 联合会”,1892年建立了“国际赛艇联合会”和“国际滑冰联合会”等。这些组织都为现代奥运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国开展体育运动的情况,顾拜旦不辞辛劳地访问了欧洲一些国家。1890年,他生平第一次访问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的奥林匹亚。当他看到古奥运会的遗址时,十分感慨,并产生了举办由各国参加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想法,想以此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

这一年,顾拜旦受法国政府委托,负责调查、研究大学的体育工作,于是,他借此机会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出了体育状况调查表。通过调查,他发现国际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混乱,对立情绪十分严重,体育运动日趋商业化。因而使他意识到,可以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同时深切地感到,应该尽快地以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把现代奥运会创办起来,用“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以消除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的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于是,他便积极着手进行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改组了“尤利西蒙委员会”为“体育高级理事会”。同年他还创办了《体育评论》杂志,井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体育主张。当时,顾拜旦的崇拜者狄东神甫创办了一个学术性的俱乐部,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顾拜旦非常欣赏和赞同这个口号,以后便把它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因为它体现了人类永远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法国体育联合会”成立3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

为使这一倡议迅速得以实现,顾拜旦提议“法国体育联合会”发起和召集一次由世界各国重要“体育联合会”代表参加的“国际性体育会议”,具体磋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事宜。为此,成立了一个以顾拜旦为首,由英国、美国和法国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筹委会”,嗣后,他又远涉重洋,奔赴英国、美国等地方国家,进一步宣传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在他的推动下,1893年在巴黎召开了国际性的体育协商会议,讨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问题。

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于1894年6月18日至24日在巴黎胜利召开。来自12个欧美国家的79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历史性的会议上,一致通过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并规定只允许业余运动员参加。为了筹办现代奥运会,还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著名诗人泽·维凯拉斯被选为第一任主席,顾拜旦当选为秘书长。会议还决定,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4月在希腊举行。以后按古奥运会的传统,每4年举行一次。

1894年10月,顾拜旦再次对奥林匹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为了节约资金和交通便利,他取消了在奥林匹亚举办运动会的打算,决定按古希腊风格,在雅典新造一个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体育场举办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经顾拜旦的多方奔走、积极努力,在希腊富商乔治·阿维罗夫资助下,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5日在雅典胜利召开。

顾拜旦要求运动会能在世界各地举行,反对把希腊作为运动会的永久会址。他认为古代奥运会的光辉历史是希腊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只有使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国际性活动,才能使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更具生命力。

为现代奥运会倾注心血

为捍卫奥林匹克精神的纯洁性,1912年,顾拜旦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期间,发表了他的名作《体育颂》。热情地沤歌了体育,抒发了他的奥林匹克理想。为此,他荣获了该届奥运会文学艺术比赛的金质奖章。

1913年,顾拜旦精心地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即一面中间由蓝、黑、红、黄、绿五只彩色圆环相套接成白色无边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他还倡议燃放奥林匹克火焰、设立奥林匹克杯等。在确定奥林匹克运动会口号的问题上,顾拜旦最初觉得应以“团结、友好、和平”的口号来指导比赛。后来,他的一个朋友狄东神甫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得到顾拜旦的赞赏,认为它体现了人类永远向上、不断进取的伟大精神,以后便倡议它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

此外,顾拜旦还在体育方面开拓了运动心理学的领域。他先后发表了《运动心理学试论》(1913年)和《竞技运动教育学》(1919年)等名作;还发表了有关运动分类的见解,为体育学术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896年至1925年,顾拜旦男爵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14个发展到40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1924年,他因年事已高,主动辞去担任28年之久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但他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

逝世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男爵因心脏病在洛桑与世长辞,终年74岁。遵照他生前的遗愿,顾拜旦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而其心脏则安葬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奥林匹亚。他希望即使自己已长眠于地下,但其心脏仍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脉搏一起跳动。

12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82周年。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以左联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团体在中央文委和文总的统一领导下,结成了一支汇聚各方进步力量、生机勃勃的文化新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
一、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积极宣传者和勇敢坚持者。左联成立时通过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相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要求左翼作家诚实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成为一个始终坚决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者。左联为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立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
左联创建之初就出版了冯乃超主编的文艺理论专集《文艺讲座》,收入朱镜我《艺术形态论》、彭康《新文化概论》、洪灵菲《普罗列塔利亚小说论》、冯乃超《艺术概论》等,论述了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及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932年苏联共产主义学院《文学遗产》第一、二集首次公开发表了珍藏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拉法格论述文艺的有关信件,瞿秋白很快将其整理编译成《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这是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文艺运动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结合的第一部论著。详细论述了马克思致拉萨尔的信,就席勒化和莎士比亚化的问题谈到文艺创作与生活、思想性与艺术性、概念与形象等。对恩格斯提出的“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忘掉了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艺术原则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瞿秋白认为由于席勒的作品“用一些抽象思想,例如善与恶、勇敢与懦弱、公德与自私等来支配的作品中的”英雄,从作品与生活关系的角度,犯了“不看见广大的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注意阶级斗争”的错误,在作品与艺术的关系上则犯了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针对左联早期创作中存在的“左”的状况,瞿秋白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理想和革命的罗曼蒂克情绪。注重根据革命需要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的倾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文艺方面的论著的引进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坛的迅速传播,使左翼作家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起源、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的阶级性、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等理论问题有了全面而准确的认识,纠正了“左”的倾向和一些模糊观点,提高了自身的文艺理论水平,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日趋成熟,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创建、领导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道路
细看30年代左翼文学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左联作家以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创作中,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之中,在题材选择、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显现出无比的丰富和多样,创作出形式千变万化、充斥着战斗激情与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其中的精品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的瑰宝,至今仍散射出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由此足以看出左翼文艺颠扑不破的愈久弥坚的生命力。
左联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当首推杂文,尤以左联旗手鲁迅的杂文堪称中国杂文艺术的至高境界。面临极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鲁迅以“匕首”、“投q”式的杂文作为战斗武器,在大革命失败后近10年的时间里,写下了卷帙浩繁的杂文,汇集出版的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鲁迅先生文风气势恢宏、爱憎分明、锋芒毕露、泼辣犀利、凛然不可侵犯,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后人无不为之折服。在鲁迅的扶植下,唐弢、聂绀弩等青年杂文作家脱颖而出,为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盛极一时的杂文除刊登在左联或其他进步刊物上,还出版了以杂文为主的《新语林》、《芒种》等刊物。
小说创作是左联文学中收获最为丰实的,左联作家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摆脱了无产阶级文学创建之初所存在的标语 口号 化、概念公式化的倾向,向革命的现实主义方面转化。革命文学的开拓者蒋光慈继反映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短裤党》之后,又创作了《野祭》、《冲出重围的月亮》等。《田野的风》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描写农民在觉醒了的矿工和知识分子领导下,组织农会、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土豪劣绅、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之后奔向金刚山(实指井冈山)。真实地再现了党领导下的早期农民运动的面貌。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蜚声文坛的丁玲加入左联后,把笔锋由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转向劳苦工农群众的生活,她以1931年全国16个省遭受水灾,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这惨痛一幕为题材,写成短篇小说《水》。在鲁迅、茅盾等文学前辈的关怀下,左翼文坛新人辈出。叶紫的《丰收》、艾芜的《南行记》、沙汀的《代理县长》等,都通过各自不同的个性反映了共同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追求。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把无产阶级文学推向现实主义高峰。小说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条主线,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幅社会画卷。小说出版后,立即受到进步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3个月内重印四次,在当时出版界是罕见的。《子夜》是五四以来新文学沿着革命现实主义方向发展的里程碑。
现实主义文艺观同样影响着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使他们的艺术倾向发生着转化,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在追求光明、渴望进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爱与恨、信仰与爱情、思想与行动、理智与情感的茅盾冲突。而他的《激流三部曲》既是对垂死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又是一曲对叛逆者的青春赞歌。其中《家》吸引了众多富于正义感的青年,激起了他们精神上的共鸣。
左联文学中诗歌的生命在于它那强烈的喷薄欲出的使命感。左联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殷夫的“红色鼓动诗”。他的诗既充满政治激情,又富于抒情个性。由他翻译的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芬的《格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走上为民族解放而呐喊吟唱的道路。
报告文学因其鲜明的群众性、战斗性和时代性,及时反映大众关注的焦点,被称为“文学战线上的轻骑兵”。左联号召盟员“从猛烈的阶级斗争当中、自兵战的罢工斗争当中、如火如荼的乡村斗争当中,经过平民夜校、经过小报壁报、经过种种煽动宣传的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1936年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报告文学作品,即夏衍的《包身工》。在创作之前,夏衍亲往工厂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包身工的资料和可靠数据,在作品中将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与包工头沆瀣一气,用极端野蛮、原始的手段对包身工进行的压榨剥削揭露的淋漓尽致。夏衍在晚年曾自我评价称,这是他一生创作中“最能经得起时光考验的一篇作品”。

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英文:The Committee of State Security)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34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