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物联网是什么?有国内商业化了吗?

卫星物联网是什么?有国内商业化了吗?,第1张

1 卫星物联网,通俗地讲就是通过卫星通信来做物联网项目。一般的物联网的都是通过2G/3G/4G网络来做物联网项目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因为2G/3G/4G网络信号不好或者用不了,必须借助卫星通信将物联网终端采集的数据传回后台,比如在沙漠地区、海洋上或一些偏僻的无人区。

2 商业化问题

国内已经有商业化应用了,我可以分享一个我们做过的项目。

项目背景

在戈壁滩地区对运输车队进行监控,主要采集车辆的定位信息,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实现一键报警。基于位置信息在平台端开发一些设备管理、地理围栏等功能。整体上客户要求不复杂,主要难点是地面网络信号不太好,大片地区根本没有信号,所以需要考虑通过卫星通信来确保信息的传输。

卫星通信资费

我们考察了好几个卫星系统:北斗(短报文)、铱星的模块、海事卫星,但都不是很满意。通过北斗短报文传输位置信息,卫星通讯费用最便宜,目前是入网费600元,流量费850元包年(一年内不限制随便发信息),但是据说硬件稳定性不太好,另外就是国外的信号还不稳定;铱星的卫星通讯费用有些偏高,10元/1000bytes;最后在朋友推荐下找到了ORBCOMM在国内的代理商,因为据说ORBCOMM主要做低轨卫星,通讯费比较便宜。其实,也没有便宜多少,他们给的卫星通讯费是9元/1000bytes。但是他们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2G网络和卫星网络双链路通信,有地面信号的时候,用2G网络发送数据,物联网卡就可以实现,没有地面网的时候,通过卫星传输数据,这样整体的资费就比较便宜了。我们测算了一下,通过ORBCOMM卫星发一条位置信息大概是10个字节,也就是1条信息折算下来是1毛钱,这个价格基本上可以接受了。

电源问题

因为我们的设备是用在车上,所以就直接在车辆点烟器上取电了,但是考虑到紧急情况下车辆会熄火,为了方便救援设备还需要持续工作,所以又内置了电池。电池容量先不透漏了,正常情况单电池供电可以用5-8天,紧急情况用3-4天没有问题(紧急情况下,设备发信息的频率提高了)。

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要高频次通过卫星发送数据,肯定要有稳定的电源供应。但是在具体的项目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的设备通过卫星发送信息默认是20分钟发一次,每发一次大概是50mAh。据我所知一些安装在集装箱上的卫星定位设备(在海上跑的集装箱)是一天发一条信息,这样外加一小块太阳能电板就可以保证供电了。

信号问题

目前所有的卫星通讯一个基本的条件是,终端天线需要和卫星建立直连接线,就是中间不能有任何遮挡,一旦有遮挡就连不上了。这样的话,市内肯定是用不了了,城市里也不太好用,偏僻的戈壁滩、海上这些地方用卫星就没有问题。

硬件设备尺寸

你们可能会好奇?这么微弱的信号要接收到,设备要有多大啊?我放几张吧。

先看我们的终端设备:

深圳市新时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尺寸图

天线才是关键:

安装在车顶的卫星天线

在卫星主机里集成了GPS和卫星通讯模块,为了使用地面网络传输信息,又搭了一个2G的车辆定位器(这个便宜些)。2G的定位设备做为主设备,通过232协议与卫星模块连接,当搜不到地面网络,就通过卫星终端发数据。关于天基物联网的项目,欢迎讨论!

卫星遥感大数据精准监控空气数据_数据分析师考试

随着雾霾问题的日益严重,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要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精准监测空气质量以及解析污染来源是第一步。

从2013年开始,国家环保部开始进行空气污染源解析,目前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9个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工作。2014年,全国338个地级市、1436个监测点位的6项指标逝世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信息已经全部向社会公布。

然而,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的最大问题是数据主要来自于地面监测站。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布站,也无法实现预报和追踪污染源,更无法将空气数据精准到具体街区。以北京举例,目前共有35个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但也不能精准反映整个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

而这种需求缺口正是青空科技的创业方向,他们的目标是用“空气大数据捍卫中国的蓝天”。简单来说,青空科技是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开发的空气质量数据引擎,基于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云图以及地面监测数据等免费的资源,进行高精度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源解析追踪。

与现有空气监测手段和相关创业公司相比,青空科技的优势在于他们提供的是大数据分析的引擎软件服务,并不需要硬件设备投资,预报可以达到地面1平方公里的高精准度,而且还可以倒推污染源头。

举例来说,用青空科技的大数据分析产品,可以详细获取北京每一个小区的空气质量数据(而不是仅仅限于35个地面监测站),还可以查清每一次雾霾的具体污染来源,让北京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关停污染企业。从去年的试运行分析与实际数据对比来看,青空科技的分析预测误差在10%左右。

他们的数据模型主要来自于两位华人科学家的多年合作成果: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俊博士以及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刘阳博士。两人都是NASA科研项目成员,在大气化学、卫星遥感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已经从事多年研究。

青空科技创办于今年年初,共有五位联合创始人,除了两位资深科学家之外,还有国内清洁技术投资的资深人士董事长叶东、拥有高科技投资经验的美国区CEO俞乐和八年环保行从业经验的中国项目负责人白纯珏。

这一项目不仅带有社会环保意义,也具有商业价值前景。据俞乐预计,中国环保大数据市场规模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需要环保大数据分析服务的用户不仅包括了政府机构,还有医疗保险、生态农业、交通运输、网络地图等诸多行业的商业公司。

此外,空气质量大数据服务在消费者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消费者可以精确获知自己健身、旅游、出行目的地的空气质量,为母婴、慢性病以及敏感人群提供针对性出行资讯产品;可以结合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进行家庭空气净化。

俞乐向新浪科技介绍,目前他们已经与合肥及沈阳环保局进行了合作,并与中科院、北京科委等政府机构进行了合作接触。商业领域的意向合作方则包括了百度地图、咕咚手环以及虎扑网等公司。

俞乐对青空科技的定义是国内首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环保大数据公司。青空科技目前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计划融资300万-500万美元。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和模型调试,开发用于中国市场的引擎产品,计划在半年内完成。青空科技目前将关注于服务中国市场,未来还打算向印度及其他亚太国家提供服务,成为全球领先的空气质量数据智能方案提供商。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卫星遥感大数据精准监控空气数据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张省

6月6日上午,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是全球航天探索大会时隔7年再度在中国举办。大会为期三天,将围绕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火星探测等诸多议题,探讨航天探索当前面临的挑战、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方向。大会上,中国透露了下一步航天探索的计划任务,并寻求与国际航天界的合作可能。同时,又放出了一波“黑科技”的研发进展。

嫦娥四号明年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即将于明年飞天的嫦娥四号,有望成为世界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并展开相关研究。嫦娥四号不只是“中国造”,还将搭载来自德国、瑞典、荷兰、沙特4个国家的4台国外科学载荷一同踏入月球背面,成为“混血儿”、国际合作的典范。

除了嫦娥四号,在后续的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探测等领域,中国也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航天国家共商空间探索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探测成果。

中国航天披露未来几年发射计划

昨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就未来几年中国航天的发射计划作了最新披露:

2017年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实施月球无人采样和样品返回地球;

2020年左右发射火星探测器,将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适时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任务,同时开展载人登月概念研究;

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同时发射超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等,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继续提供国际商业发射和卫星在轨交付等服务;

在2022年前后建成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并提供服务,等等。

中国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6日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谈及中国空间站建造规划时透露,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3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目前的计划是,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他说,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4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正在进行空间站各舱段及新型运载火箭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在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上均配备了具有国际化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其主要领域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多用途科学实验等。

我国正研发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飞行器

在6日的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航天科工在构建商业化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刘石泉进一步表示,航天科工以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和近地轨道卫星为平台,装载通信、遥感及导航增强载荷,开发相应的地面装备和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多层次构建信息网络,实现全域信息覆盖和局域信息增强,致力于满足地面网络尚未达到地区的互联网接入和物联网应用需求。

腾云工程:空天往返飞行器2030年完成试飞,已完成发动机地面试验。

据悉,目前,航天科工打造的无人机平台、临近空间浮空器、卫星平台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顺利推进,有望在2020年前后提供相应服务。

刘石泉称,航天科工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着眼于整合全社会全世界优质资源,发展成本可控和使用方便可靠的航天技术与产品。他还透露,航天科工正努力提升进出空间能力和性价比。

△图自视觉中国

在进入空间方面,航天科工大力发展性能可靠、成本受控、使用便捷的固体运载火箭,今年已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甲、开拓二号甲两次火箭发射任务,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吨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年底首飞,面向大规模组建星座的商业运载火箭“班车化”应用有望成为现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37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