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结果发布

官宣“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结果发布,第1张

汽车评价:随着新能源、物联网、5G等一系列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进入集中爆发期,智能汽车已成为下一个产业革命的焦点。为顺应世界汽车技术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客观理性评价智能汽车创新阶段性进展和突破,洞察智能汽车市场,汽车评价研究院于2019年就领行业之先创办了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活动。如今,这个堪称“中国首创,世界唯一”的活动已走过四个年头。

主持人: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委会秘书长 孙浩然

2月28日,“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结果在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发布,与此同时,世界智能汽车品牌高峰论坛也同步举办。此次活动汇集了智能汽车行业的顶尖专家学者与整车企业领导,共同研讨智能汽车技术和行业发展。机工汽车、易车、汽车纵横、中国工业报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在致辞中表示,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活动为智能汽车消费觉醒起到了重要引领和促进作用。

智能汽车消费全面觉醒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付于武

在活动现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活动举办的意义。他表示,主办方向风而行,克服诸多困难,呼吁行业的智能化需求,能坚持至今非常不易。地平线的出现,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增添了信心。通过积极地支持行业活动的举办,地平线也在用自身的价值与情怀赋能行业的智能化创新生态发展。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郭锐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郭锐表示,面对智能汽车这个数十万亿的大市场,产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对于消费者而言,特别需要专业的评价机构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产品给出专业、公正的评价做参考。很高兴能看到汽车评价研究院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勇挑产业发展责任,为智能汽车发展提供了参考。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在智能化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世界汽车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李庆文判断,电动智能网联汽车进入高增长阶段后,消费者购车用车的重点关注面,将会从动力性、续航里程、充电换电补电便捷性,转向智能化、网联水平上,智能化、网联化会成为消费者选车用车时,必须考虑、必须满意、必须先进、必须时尚、必须可靠、必须可信的标准。一个由消费者强力推动的智能汽车狂飙时代已经到来。

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在逐步攀升,昭示着智能汽车有望成为全产业竞逐的战略制高点。在此之前,已有多位业内人士做出判断,新能源汽车只是产业竞争的上半场,智能汽车才是产业竞争的下半场。李庆文认为,如果这个判断成立,趋势正确,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坚定地把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到智能上。现在看,对智能化的支持政策,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口号、规划多,实打实建基础的少;建试验场、建试验区、建测试场热,攻克技术难关、扎实做基础研究、培育骨干企业的办法少;行动慢、真金白银少。

十款智能汽车引领狂飙时代

去年10月28-30日,由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在京举行,20款车型从108款入围车型中脱颖而出,在专业智能网联场地接受了专家的严苛评测。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管欣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欣介绍道,评价以用户角度出发,考察控制系统的驾驶是否让人放心、舒适,界面 *** 作是否便捷,能否集成智能交通、导航系统等,从多方面考察智能化功能带来的驾乘体验的提升,通过实车驾乘体验自动驾驶系统所代替的驾驶员的功能,评价其接近优秀驾驶员的程度。

评审专家委员会由汽车动力学、智能汽车、网联汽车、交通安全、运输安全、信息技术、传媒行业等多学科、多专业一流学者和专家组成。评选采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为国家自然基金会重点项目——《复杂交通情景下智能汽车性能的主客观评价方法与准则》的主要研究成果。

据介绍,今年入围的车型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83%,反映出自主品牌智能化水平的领先之处;售价集中在10-40万这个区间,入围车型平均售价为3073万元;入围车型智能系统装机率大幅度提升,绝大多数的入围车型都搭载了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功能,搭载率分别为9530%与9810%。道路交通标志识别搭载率攀升至7490%,增长率为13%,787%的入围车型搭载疲劳提醒功能。

活动中,汽车评价研究院正式发布了“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结果。

蔚来ET7综合表现优异,在所有参评车型中表现最突出。车型积极采用创新性技术,对消费市场和产业技术创新引领性作用显著,斩获了年度智能车型荣誉称号。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为蔚来社媒传播部总监赵晗颁奖

小鹏汽车P5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轿车荣誉称号。

专业汽车爱好者艾华与资深汽车评论家孙勇为小鹏汽车公共关系资深经理吴晓薇颁奖

领克01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SUV荣誉称号。

专业汽车爱好者艾华与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副社长王黎明为领克汽车企业代表颁奖

上汽通用五菱宝骏KiWi EV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电动车荣誉称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社长赵海青与汽车评价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冀为上汽通用五菱营销中心高级经理甘博林颁奖

岚图梦想家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MPV荣誉称号。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欣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底盘和智能驾驶高级总监付斌颁奖

广汽本田e:NP1 极湃1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荣誉称号。

汽车评价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冀与汽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李镝锋为广汽本田企业代表颁奖

坦克500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领航系统荣誉称号。

地平线生态发展与战略规划副总裁李星宇,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为坦克品牌CTO马海利颁奖

特斯拉Model Y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泊车系统荣誉称号。

长安UNI-V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导航系统荣誉称号。

资深汽车评论家孙勇与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为长安汽车智能化院副总经理梁锋华、长安汽车华北战区副总监蔡勇颁奖

极狐 阿尔法S 全新HI版荣获“地平线杯”第四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智能座舱系统荣誉称号。

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朱孔源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管欣为北汽研究总院智能网联中心总师褚景尧颁奖

多位车企代表纷纷表达了各自对于智能汽车行业的新观察。蔚来自动驾驶研发负责人任少卿发表了题为《让车成为自由、安全的移动生活空间》的主题演讲。长安</a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评价Carbing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计算机系IT工作室

2012年2月,在系主任齐广玉教授的亲切关怀下,计算机系组建了系学科竞赛的专门指导小组和固定学生团队,最初仅由2名教师和5名同学组成,当年7月即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2012年10月,在紫金学院软件工程实验室举行了揭牌仪式,紫金学院陈仁平副院长、吴恒心副院长莅临现场并亲自揭牌。
2012年11月,工作室开始面向全系招收新成员,吸收了10级成员39名、11级成员10名、12级成员4名。
工作室成立理念:
(1)为学生提供产、学、研一体的平台
(2)培养创新应用型IT人才
(3)企业化管理
2013年扬帆:
2013年是计算机系IT工作室大力发展的一年,也是成果丰硕的一年,全年共获得24个国家级比赛奖项,55人次获奖,骨干成员共30名,正式成员共50名:
2013年6月,10级软件工程班傅康等同学参加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首次参赛获得全国个人二等奖1名、江苏省个人一等奖3名、个人三等奖5名、团队三等奖1名,在江苏省独立学院中成绩最佳;
2013年7月,10级自动化班宋凯健等同学参加第九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大赛,首次参赛获得全国三等奖1个、华东区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为江苏省唯一入围全国总决赛独立学院;
2013年8月,金厅、隋振波、丁泽奇等同学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举获得两个全国二等奖,为所有独立学院中最优成绩。
2014年稳步发展:
2014年是工作室稳步发展的一年,在科技竞赛中凯歌频奏,在科研和横向项目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仅上半年已获得27个国家级比赛奖项。并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承接了多个企业项目。
2014年4月,由于工作室学子研究方向不断扩大和成熟,分别成立了服务外包项目组、数字媒体项目组、移动互联网项目组、智能系统项目组;
2014年5月,11级自动化班毕翔等同学在微软创新杯全球大赛中获得了中国区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014年7月,IT工作室学子承接腾讯公司QQ音乐外包项目;
2014年9月,工作室微信服务平台和淘宝官方店建立,进一步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道路。



 
2015年再创辉煌:
2015年3月,工作室学子承接江苏某大型超市移动平台项目,IOS和Android App同步发布,获得用户好评,下载量突破20万;
2015年5月,由14级学子高永健、颜正浩、曹玺、秦健等同学在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中勇夺中国区特等奖;
2015年6月,工作室学子檀鸿浩等,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旅游机器人专项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成绩居江苏省参赛的独立学院首位,我院成为江苏省唯一通过此次旅游类别比赛晋级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的独立院校。
2013年计算机系学科竞赛获奖清单(共24个奖项,55人获奖)比赛名称主办方奖项获奖学生指导老师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江苏赛区一等奖3名朱俊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江苏赛区三等奖5名朱俊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江苏赛区优秀奖2名朱俊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团队赛三等奖蔡铖凯、高兵、费梅帅辉明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团队赛优秀奖毕翔、周裕龙、黄鑫帅辉明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团队赛优秀奖郑诚、邵凯文南磊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团队赛优秀奖施耀祖、马涌钦、周佳南磊第四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江苏赛区教育部、工信部全国二等奖傅康朱俊第九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华东赛区工信部、电子协会华东赛区一等奖宋凯健、孙海波、吕佳志丛玉华、谢玲第九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华东赛区工信部、电子协会华东赛区二等奖黄紫阳、隋振波帅辉明、丛玉华第九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华东赛区工信部、电子协会华东赛区三等奖吴卫、黄雅思谢玲、丛玉华第九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华东赛区工信部、电子协会华东赛区三等奖徐朴、陆伟、徐娟帅辉明、谢玲第九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华东赛区工信部、电子协会总决赛三等奖宋凯健、孙海波、吕佳志丛玉华、谢玲第四届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商务部全国二等奖金厅、吴宇斌、殷佳楠、丁泽奇、夏美娟南磊第四届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商务部全国二等奖隋振波、邵凯文、王逸禅、郑诚、费梅朱天昊第六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教育部全国二等奖、最佳网络评选奖胥鹏等朱惠娟2014年计算机系学科竞赛获奖清单(共35个奖项)比赛名称主办方奖项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微软创新杯全球大赛Microsoft中国区一等奖毕翔、李颖、周裕龙、崔佳庆帅辉明2014中国旅游机器人大赛自动化学会一等奖1个谢晟阳等谢玲二等奖3个张爽爽等谢玲第十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电子学会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吕佳志、黄鑫、张璇丛玉华华东区决赛二等奖王宁斌、马雨松、宋歌谢玲华东区决赛二等奖毕翔、李颖、经缘帅辉明2014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教育部江苏赛区特等奖1个、二等奖2个。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严薛杨等朱惠娟2014 Robocup机器人大赛工信部全国一等奖、优秀设计奖谢晟阳、杜思舟等谢玲第五届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商务部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个严薛杨、刘放、孙丁美等朱天昊、南磊等第五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工信部毕翔全国三等奖,江苏赛区一等奖丛玉华、黄萍、郑磊、帅辉明丁浩江苏赛区一等奖胥元忠江苏赛区二等奖马雨松江苏赛区二等奖吴宇斌江苏赛区二等奖严薛杨江苏赛区二等奖王宁斌江苏赛区三等奖钟志文江苏赛区三等奖范卉敏江苏赛区三等奖吴波涌江苏赛区三等奖蒋磊江苏赛区三等奖金厅江苏赛区三等奖李颖江苏赛区优秀奖周裕龙江苏赛区优秀奖李绍可江苏赛区优秀奖刘敏江苏赛区优秀奖张涛江苏赛区优秀奖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省教育厅王井旺等二等奖谢玲
为突出我院对“创新应用人才标的重视,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电光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作为教学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模式,创新实践基地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组织优秀的学生进行集训,参加各类全国科技类竞赛,由此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成立至今,已经累计有包括各年级在内的约150名学生参加到创新实践基地的活动中来。该基地由孟迎军教授和李盛辉老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多项全国高水平的比赛,在大赛中与众多来自985、211高校的学生同场竞技,进行激烈角逐,最终取得多项优异成绩。
2012年电光系创新实践基地累计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 参赛项目 获奖情况 指导教师 获奖学生人数 2012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全国二等奖一项。
华东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孟迎军 李盛辉 12 2012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 全国二等奖一项。
全国三等奖一项。
并获得“单位优秀组织奖”。 孟迎军 李盛辉 6 2012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 全国二等奖一项。
全国三等奖一项。 李盛辉 孟迎军
曾志鹏 3
3 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省二等奖一项。 曾志鹏 3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一等奖一项。
省二等奖两项。 孟迎军 李盛辉 9 2010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 全国优胜奖一项。 孟迎军 李盛辉 3

0前言部分

1我所理解物联网

2公司业务架构

3个人职业规划

毕业后第一次跳槽,来了家物联网公司,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候,每天被大量智能设备包围的感觉很熟悉,有一些感悟,关于产品、关于技术、关于生活,抽空写下来。

物联网这个词被讲了很多年,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自然对其较为熟悉,物联网就是大量的智能设备联网共同工作。但当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真正接触物联网产品,我反倒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物联网。亲人或朋友问我新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很难描述清楚,不单是设备,不单是软件硬件,不单是数据,不单是场景现在我能体会到一些知乎大神上关于物联网的回答都是用一些很虚、很飘渺的词:处处皆入口,万物皆相连,边界不复存在。这不是装深沉,而是真的无法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

我也沿用这种很虚很飘渺方式来理解物联网,从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开始,来理解物联网中频频提到的两个词:“连接”和“数据”。

这句话诗描述的几时古人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这一刻,全天下的人看得都是同一个月亮,通过一个月亮,把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着一些隐隐约约的思路,通过一样东西,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终于在今天,腾讯把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即时通信,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微信的启动界面,也是一个冰冷的月亮,跟我这个配图有点像,不知道设计灵感是否也是想表达,当代的微信就像古代的月亮,承载着连接的使命。如果文章有幸被微信的设计师看到,可以回复一下。

这是一个哲学家说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数据是带有时间维度的。川流是不息的,河流中的水质、流速、温度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左脚踏进一条河流,右脚再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条河流,它的水质、流速、温度等都不一样了,即便一样,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数据,让这条历史的长河具有可分析意义。

物联网系统要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记录和分析历史数据,感知每个瞬间的数据变化,在最适合的时候提供最时候的服务。举个例子,你的身体状态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天气每秒钟都在变化,我们要结合你昨天的睡眠情况,今天的皮肤特性,建立很多数据模型,可能还需要融入中医的知识图谱,心理学知识图谱,告诉现在的你最适合和什么汤,甚至告诉炖锅每一秒钟的火力是多少,计算出热力曲线,炖出来的汤才最适合2个小时后的你喝。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爸爸妈妈,每当我回到家他们看到我的黑眼圈,或者脸部发红,会问我昨晚睡得怎么样,然后猜测我是阴虚火旺,然后炖一个苦瓜黄豆汤给我喝。类似的事情你们爸妈也经常做吧。现在机器可以完成这些事情,而且不再是靠猜测,而是精准的数据采集,结合各种知识图谱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成设备服务。

好了,故弄玄虚的文字写完了,我还是得理清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公司业务架构是怎样的,我的岗位在整个业务流里处于哪个环节。其实面试时,甚至入职前我都不太清楚我的岗位职责,拿到offer后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略到其魅力,以及判断到公司的研发实力能驾驭物联网的魅力,还不是很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就入职了。现在已经入职两周了,对公司业务架构有一定了解了,以产品经理为焦点梳理一下业务流程。

公司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是面对B端客户,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平台和开放平台,让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在幕后担任“大脑”角色。另一方面,在图中下方也看到了两条小小的产品线,一条是互联网产品,另一条是硬件设备,既做互联网产品也开发硬件,虽然力度很小,但也看出公司并不放弃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想法的。

部门架构方面:从对外部门架构上来看很不清晰的,有两家子公司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均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职能交叉,部门自成体系,难以梳理清各部门的依赖关系。我按照业务流程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捋一遍可分三种产品经理。第一类是走在业务流最前端的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直接对接客户需求。第二类是业务流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他们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应用场景,供商业转化。第三类是业务流后端的AI产品经理,他们负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负责数据大脑的需求。

我的岗位:我是上述第二类,业务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负责场景的创建和数据的打通,让算法结合使用场景落地。从图上可以看出负责的产品可以“一横两竖”概括,“一横”就是平台性的项目,包括B端开放平台、C端超级APP等;“两竖”中分别为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家庭场景包括睡眠产品线、美容产品线、家电产品线,商业场景更多了:智慧校园、智慧农场、医疗健康、养老、酒店、水生态这些场景和数据需要相互打通。

2013年毕业后就在上一家公司工作,老东家是一家电视厂商,一共待了5年时间。也有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在一家电视终端公司待那么久,找工作时面试官也会问这个问题,待了这么久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想离开。我的择业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一家做电视的终端公司呆那么长时间,因为它的工作范畴比较广,我能学习的知识面广。前沿技术的方面涉及了大数据、AI、语音,移动互联网领域涉及购物、内容、社交等模块产品,硬件方面的有智能设备产品等。终端公司业务覆盖领域广,如果我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找相应的项目去做,再自己深入学习。比如甚至我对外卖行业感兴趣,现在的TV也有内置的外卖APP,通过项目和自主深入学习我能转到外卖这个垂直领域的公司去。但如果在外卖领域公司,就比较难转到终端公司了,这就是终端公司的好处。

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在瞬间爆发,也很快没落,今天共享单车群雄逐鹿,明天短视频三分天下,如今无人零售打的火热,区块链又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哪些方向才是对的,不知道转到哪些垂直领域去才合适。所以我选择在一个大的平台待着,能看清楚当前形势再行动。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能看透一些东西,个人感觉到移动互联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新模式枯竭,产品差异化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机会,遂放弃了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想法。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悄然兴起,能强烈感觉到它带来的变革,它将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李彦宏也提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不再,但AI的机会正在走来。各种迹象表明,站队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摒弃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工作经历,选定了“一个方向,两个场景”:AI的方向,以及AI赋能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智能家居。然后准备简历,面试,最后来了目前这家物联网公司,虽然岗位不是AI产品经理,但能跟AI团队紧密合作,且能调用其资源,想深入学习AI技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下阶段:

在业务层面,希望能尽快上手和适应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从“一横两竖”中的“一竖”入手,即家庭场景产品线,后续会接触商用行业的产品线,再到横向的平台类项目。最后向前后端延伸,学习范畴渗透AI核心技术、各垂直行业的商业需求,努力成为全栈人才。

在职业层面,目前产品经验尚不足,是一个初级、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希望通过努力,发展到能在规划层面有一定话语权产品经理,最后发展到在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经理。

在生活层面,好像单身挺久了,抽空找个女朋友。入职两周,感悟大概就这些了,以上,共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40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