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物联网设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板?

想搞物联网设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板?,第1张

想搞物联网设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板?

新手入门ESP8266和ESP32,怎么选择第一块开发板才能学到东西,真正的将物联网实践起来?

公司要求设计一款接入IoT的智能产品,百度的资料东拼西凑,买来的样品开发板上手不会用,没有案例demo可以借鉴,客服还搞不懂技术?

买来的模组还需要自己设计外围电路,增加研发周期?

开发板买来不知道是真是假,调试问题不知道是连接错误还是开发板质量问题?

本文带您解决新手入门物联网开发怎么选择开发板!
有什么想问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哦!安信可科技企业店铺618狂欢节火热进行中,底价出击。

安信可官方淘宝店618狂欢节大促活动火热进行中! 福利一览: ①跨店满减:活动商品每满200-20,包邮,上不封顶; ②满额返优惠券:买200元返1200-50优惠券,买300元返1800-80优惠券,71~715可用; ③关注有礼:3元无门槛优惠券; ④满减优惠:订单金额满9-1; ⑤淘金币:最高可抵597元; ⑥618期间直播抽奖送好礼:送模组,开发板 !

选择开发板不得不考虑的几点:

1 遵循的通信协议、通信接口、天线形式;

2物联网开发套件:硬件、软件、固件选择;

3可否与市面上的主流云平台进行对接;

4模组、开发板是否有成熟案例和解决方案,用户群体基数如何?

安信可科技提供的模组和开发板可遵循的协议有:WiFi协议:24G/58G,蓝牙协议:BLE 42/50、lorawan协议。

定位解决方案,支持的定位方式有:室内UWB定位、BDS/GPS/GLONASS/GALILEO/QZSS/SBAS 多模卫星定位、NB-IoT定位。

通信接口:模组支持常见一下接口HSPI 、UART、I2C、I2S、IR Remote Control、PWM、GPIO

天线形式:板载PCB天线,通孔焊盘,IPEX接口外接天线,可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进行定制。

可对接的云平台:

阿里系:阿里云物联网平台、阿里物联网生活平台、天猫精灵云平台;

小米系:小米 IoT 平台,可以通过米家APP和小爱同学对模组或开发板进行智能语音控制;

腾讯系:微信硬件云平台:AirSync、AirKiss、硬件 JSAPI、直连 SDK 等;腾讯云物联网开发平台;

京东系:京东小京鱼平台(正在筹备中)

安信可科技全系列模组专题:

ESP8266 系列模组专题 [安信可科技]
ESP32 系列模组专题
GPRS A9/A9G 及 4G Cat1 CA-01 系列模组专题

24G 模组专题

LoRa 系列模组专题

LoRaWAN 解决方案

蓝牙 模组专题
GPS 模组专题

RTL87XX 系列模组专题

UWB 模组专题

SI4432 模组专题

NB-IoT 模组专题

安信可官方淘宝店618狂欢节大促活动火热进行中! 福利一览: ①跨店满减:活动商品每满200-20,包邮,上不封顶; ②满额返优惠券:买200元返1200-50优惠券,买300元返1800-80优惠券,71~715可用; ③关注有礼:3元无门槛优惠券; ④满减优惠:订单金额满9-1; ⑤淘金币:最高可抵597元; ⑥618期间直播抽奖送好礼:送模组,开发板 !

云端计算是什么?国内现在有哪些公司是做云端计算的啊?

可以详见百度百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云端计算就是类似水厂集中供水的方式,统一提供计算资源。比如以前企业要自己买一堆伺服器来支撑内部的IT系统,现在IT系统都全部搬到云服务供应商的资料中心(云上)了,通过网路来使用即可,企业也就不必再自己买伺服器这些装置了。
做云端计算的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网际网路公司,比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你所使用的腾讯微云,百度网盘,阿里云伺服器租用,都属于云端计算。另外一类是传统的IT企业,比如华为。
现在云端计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了,做云端计算业务的公司也是不胜列举的。

做云端计算的有哪些公司?

做云端计算的公司很多,国家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十区百企”的目标,就是物联网行业要在全国建10个集中区,力挺100个企业走上规模,可见 的支援力度是很大的。
阿里云 百度 中兴 多了去了,国际上的有微软 IBM 等等。这是个新兴产业,不止科技企业想参与,生产型企业也可以参与,因为刚开始,门槛都一样。

亚马逊及谷歌被称为开放云的两大厂商,其他厂商则多被视为封闭云供货商。
IBM:堪称最全面的云端计算厂商。在构建、支援和运作大规模计算系统方面有丰富经验和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上世纪转型后,IBM形成具有硬体、软体、服务结合的体系架构,深刻理解“服务”的涵义和价值。IBM还致力于云端计算概念的推广及开发标准的制定。
微软:与很多云计算厂商认为绝大多数IT资源来自云端不同,微软认为,云端计算更多的是一种“软体+服务”的方式。今年,微软一改资料中心租用的方式,开始在全球多处设计、构建和拥有自己的资料中心。
亚马逊:亚马逊卖书,更卖云端计算。这个依靠在电子商务中积攒的技术经验及对资料中心的大力投入,使得亚马逊提供的网际网路服务受到中小型企业及大中型企业的欢迎。使用者的资料中心外包,资源可以通过网际网路获得,没有固定的投资成本——亚马逊的这些特点都接近云端计算的核心涵义。
谷歌:目前云端计算应用最广泛的厂商。谷歌在网际网路搜寻方面建立了极为有效的商业模式。与IBM合作、针对资料中心的钜额投资、增强计算安全性,谷歌的云端计算目标并不只在个人使用者,它的野心在于覆盖从个人使用者至企业使用者的广大空间。
甲骨文:收购Sun之后,甲骨文一跃成为重要的云端计算厂商。从“网路就是计算机”的云端计算基因到Sun擅长的网格计算技术、为使用者推崇和信仰的伺服器,以甲骨文的SaaS服务基础,甲骨文或者Sun的云端计算旨在加强云端计算的易用性,将Sun的伺服器应用到网际网路上开发、部署和提供软体服务的模式中来。
EMC:哪里有云计算,哪里就有虚拟化,哪里就有EMC。拥有虚拟现实技术,这个实力强劲的虚拟化公司,拥有在资讯生命周期管理方面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很多分析认为,EMC正在朝云储存和资讯管理服务方向发展。在云环境中,储存的重点已经不仅仅是容量的问题,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储存实现自我管理和自动调节。
惠普:健全的产品线,在软硬体均可与IBM匹敌的实力,务实而灵活的公司风格,这是HP云端计算的特点。本着“一切皆服务”、“众包”的理念,惠普的云端计算主要体现在下一代资料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惠普相信,云端计算有比目前更为宽广的涵义和应用领域。
思科:继2009年上半年宣布进入伺服器市场后,思科近日又推出云端计算网路服务平台,思科于2009年正式进军云端计算领域。作为云端计算领域的新晋擎旗者,思科似乎对云端计算安全问题更加关注。思科的优势在于其对大型资料中心的部署能力及连结虚拟与网路环境的能力。
:wenkubaidu/view/b544757a168884868762d664

1、国外的品牌: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
2、BAT巨头旗下的: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
3、其他公司的:华为云、网易云、美团云、京东云、苏宁云等等;
4、网际网路玩技术的:UCLOUD、小鸟云端计算、青云、七牛云等等;
5、传统的一些:景安、西部数码等等。

云端计算是什么?中国关于云端计算的企业有哪些?

说白了就是大量的熟悉运算,过程复杂,资料庞大,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国内有哪些云端计算的书

最近全世界第一个云脑系统,在成都诞生
有本书叫《走进云端计算》,人民邮电出版社,主编王鹏
这本书评价很好的,据说是国内第一本
SAAS离云端计算有多远?

广州有哪些做云端计算的公司?

广州思立科资讯科技有限公司(Scmlink)是一个创新型的软体企业和外包服务商,提供包含Iaas,Paas,Saas综合性的技术、实施与整合解决方案,云端计算相关的应用软体(IMO、CRM、CMS、PM、CSM、BI等)、基础设施(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联想云等)、云端计算技术架构(SOA开发平台、Paas平台、企业BPS)等服务;

国内云端计算公司有哪些

公有云服务,主要是电信运营商,也包括一些城市自己搞的公共服务平台;
云端计算承建商,多数是较有技术实力的系统整合公司;
云端计算原厂商,很遗憾基本都是国外的公司。

云端计算一般都是需要花钱的。事实上云端计算部署依赖于计算机丛集。

云端计算公司现在都是大企业在玩,小企业根本玩不动啊!
阿里云 百度云 360云等

昨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中国经济 社会 的发展方向。其中,强调了要 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我整理了一系列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必争之地 - 云计算的材料。互联网还有下半场,路很长。



这系列文章共分4篇文章 :
1) 《阿里云 vs 腾讯云》 絮叨了云计算整体行业的发展
2) 《阿里云 vs 腾讯云(1)》 分别絮叨了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发展,孰实孰虚,各位心里已有感受
3)本文将阐述阿里云和腾讯云为更好地发展云业务如何战略部署,孰高孰低
4)下一篇,将会对阿里云业绩预测和估值



———————————


内部的合与分



为了更好地发展云计算业务,阿里和腾讯对自己内部架构作了很多合并重组。



云计算业务的合并重组主要有2个原因:
- 减少两大部门之间的内耗和技术、产品重复建设 。无论像阿里云和钉钉、 京东 智联云和京东数科,还是百度云和AI体系,两条业务线在起步时,各有侧重,但随着业务发展,二者的交集越来越多,都是用ABC(即:AI、大数据、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和SaaS等软件产品,为客户解决问题。而且随着目标客户群的不断重合,在客户需求解决手段和工具打造上,自然会大量趋同,造成产品和业务的重复建设
- 独立发展时间的窗口已结束。 早期的各自独立运作,是为给足发展空间,壮大后再收回



巨头能否在新业务上成事,从来不在于对手有多强,而是取决于老一批既得利益者在公司内部话语权有多大,以及他们是否会妨碍新业务发展。



微软 为啥错失移动互联网的快车,是反应慢还是没钱?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微软PC业务线过于强势,早期不断限制甚至打压移动端团队,在内耗中错失了最佳时机。在微软内部,移动业务的推进,无疑是在革PC的命,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坐得住?这个时候,只能在与过往核心业务没什么利益冲突的领域和人身上寻找突破,而微软抓住的这根新救命稻草,就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云计算。



大规模的重组和革新,都集中体现着企业的转型魄力,这当中必然刺刀见血。



企业最强大的地方,一定会成长出最大的软肋。当时阿里在内部推动云时,也遇到了2股阻力:
1)各个C端产品线对云信任度有限,担心随时可能崩掉
2)如果淘宝等产品架设在阿里云上,那原有的部分相关开发和运维人员不得不调岗甚至辞退



腾讯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与WXG(微信事业群)已有很多联动,但相比于阿里云领军人张建锋麾下的“云钉一体”,腾讯云汤道生似乎还需要跨越张小龙与WXG这座高山。



2020年前后那场云计算的内部收编,风暴几乎席卷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那么,为啥只有腾讯未对云部门进行合并重组?



企业微信之于腾讯云,好比钉钉之于阿里云,天生般配



钉钉无主(阿里云前领军人“无招”被迫离开了阿里云,另一个小故事,此处先按下不表),易收编。



而企业微信扎根于张小龙领地,克制到极致。腾讯CSIG和企业微信,两者虽然进行了很多融合,但毕竟归属于不同事业群,各有发展路径,能否多年一直保持齐头并进,难说。



腾讯云前高管曾民总结:“我认为CSIG对抗友商最好的一张底牌,就是微信。马化腾也一直相信,腾讯做云和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连接,从C到B,从消费者端倒逼产业方的改造升级。言下之意,就是借用微信和QQ之力,去对外做产业赋能。”



“云厂商的政企客户,无论是政府、银行还是品牌商,服务的都是普罗大众,这些机构要生存,也需要拓新,也要留存,更要创收,因此谁能帮他们解决用户端的痛点,服务好用户,更愿意为此买单。这是CSIG理论上的核心优势所在:既可在基础设施层帮客户上云,也可在应用层提供企微和SaaS软件,更是能借微信之力帮客户做引流和转化。前两项,谁都可做;最后一项,腾讯专属。”



从宏观层看,这是一条非常理想的模式,但在微观的实 *** 中,阻碍不少。



“战略上虽然是通的,总办也在大力推动CSIG和微信乃至CDG(企业发展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在业务上的不断协同和互相支撑。但在很多具体的项目执行当中,跨事业群的协作,和跨公司协作无异。微信的流量和资源,并没有那么好拿,最后得花钱去买,好在会给内部优惠价。”



此时的CSIG,理论上的竞争力,在微信手上。而核心基础技术产品,又有不少来自TEG。虽然CSIG没有经历像阿里云和京东云一样合并重组的阵痛,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王炸之牌”不在自己手中的郁闷。



这对正在发展壮大的CSIG而言,无异于戴着镣铐。



其实,从这些年的腾讯组织调整动作来看,腾讯是主张给各个事业群戴镣铐的。对集团管理而言,是好事,对事业群实现了分权而治,更好卡住各事业部的脖子,强化集团的控制力。



因此,腾讯也是所有互联网巨头当中,独立拆分子公司最少的企业——每个业务单元,都极度依赖微信和QQ的流量,被拴着镣铐,戴着枷锁,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还有一点,腾讯也是所有巨头中,扶持自家员工成为VP级高管最多的企业,近十年来极少空降VP级高管。这种土生土长出来的高管,相对而言更听话,协作意识更强,但缺少单打独斗的本事。这种高管培养体系也直接影响着腾讯组织架构的设计逻辑。



相反,阿里、百度、京东之流,每条大业务线保持较高的独立性,高管团队空降者不少,子业务线反而更容易独立拆分。像张勇、蒋凡、俞永福这些新一代核心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都不是从阿里生长出来的。



综上,导致腾讯的组织文化稳健巩固。但另一方面,目前的腾讯云在国内与国际的市场份额都与阿里云相差甚远。



反观云钉一体化后的阿里云,接任者叶军提出了全面开放。以前“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要入驻钉钉,有各种要求和限制,比如企业必须注册两年以上,累积“钉钉分”等。



叶军上任后,把这些要求一一砍掉,半年内ISV合作数量翻了一翻。To B业务早期走封闭道路是正确的,亲自摸清各种坑后,更清楚哪些路需要自己走,哪些要绕道而行,哪些需借助外力。但如果一味封闭下去,想全盘通吃,一方面会很快进入增长瓶颈,第二是得罪链条上的很多玩家。



To C领域你可以把整个链条改造和颠覆掉,但To B你不得不在别人给你制定的规则下面动d,毕竟你是服务者。除非你自己建设一套生态。而此时的阿里云,正依仗着“云钉一体”走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



——————————


结语

阿里云2020年就突破了2万名员工。不出意外,腾讯CSIG2021年末也将突破2万名员工。2万名员工是什么概念?



腾讯全公司首次迈入2万人大关是在2012年,那时的腾讯已成立14年,QQ处于巅峰,微信大获成功。腾讯CSIG不过是一个成立刚满3年的子事业群,现在就即将超过了这个数,非常可怕。



当前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围绕着云,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好戏,暗流涌动、暗藏玄机。动荡之后,云计算正式进入了下半场。



这也将是开放者阿里云、腾讯云+微信孪生组合、华为军团、百度AIG体系、京东 科技 ,携各家所长,正面交锋的终极之战。

这是京东数科的第871篇文章。

云计算与云朵多少有共通之处,云舒卷自如,就如云计算的资源用量,可d性扩展;云可以随风飘至不同位置,而云计算,大部分时候,用户并不知道数据中心部署在何方,但它切实存在。

这朵云仍在扩张——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883亿美元,增速2086%,预计未来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8%左右。同年度,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1334亿元,增速386%。


其中有两个数值值得探究,其一,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极大,占全球市场七成左右;其二,增速极快。这意味着,在中国发展了十余年的云计算市场,迎来新的"诸神之战"。


新的战场将会从公有云转移至专有云,未来十年,是专有云的天下。

为何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适宜用专有云来实现?企业应如何选择对应的云服务商?云计算领域玩家又该如何抓住这一波机遇?


当消费互联网早已被定调为"流量红利开发殆尽",新一轮发展红利转向了传统行业,它们在数字化转型期间所产生的计算、数据存储等需求,为云计算带来机遇。报告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云计算可以降低企业的IT成本,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如银行、地产、航空、零售业、制造业、农业,都存在上云诉求。


除了企业自身的需求之外,政策也开始向云计算倾斜。今年,新基建被写入工作报告,央视列举的七大新基建重点中,大数据中心、5G基建、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赫然在列。新基建无疑会大大增加未来的数据存储及计算需求,背后需要云计算作为底座。截止2020年7月,已有20余个省份发布新基建规划,仅广东就提出了59亿元的新基建项目。


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内驱,新基建推动为外驱,云计算市场的新一轮爆发,确有其市场底层逻辑。


而从演变趋势来看,目前云计算已经出现了从单一的私有云、公有云形态,向以专有云、混合云为主的多云形态的演进。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云资源所属的主体:


① 公有云 :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云产品与服务,企业需要将数据托管在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也因此对数据的掌握力度相对较弱。但其灵活度强,资源用量可d性扩展,成本也较低。


② 私有云 :云服务商单独为企业构建服务体系,部署机房、服务器,可针对企业方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它更适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政府部门,同时部署成本更高,自身还需定期运维。


③ 混合云 :公有云过于开放,数据安全性不足;私有云过于封闭,运维繁琐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数据流通范围受限,于是,混合云将两者相结合。把机密性不高的服务部署在公有云,核心敏感数据部署在私有云,且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用内网专有通道通信。


④ 专有云 :专有云与混合云有共通之处,同样是将数据按机密性进行分级,并分别部署在不同的资源池中。两者的区别是,混合云依然要为企业构建私有云,而专有云是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专供"的云分区,从物理层面隔离出虚拟化资源池。专有云从形式上看更类似混合云,但成本更低。


近两年,专有云市场增速明显。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专有云行业发展洞察报告》,2018年时,中国专有云的市场规模为592亿元,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67%,至2023年时,预计专有云市场将达5594亿元。

私有云市场规模同样在增长,但相对而言增速已在放缓,根据《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它在2019年时市场规模达645亿元,同比增长228%,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会在1500亿元左右。



公有云是一块"大蛋糕",几乎已被巨头瓜分完毕,长尾玩家很难弯道超车。中国公有云的市场规模在2019年时为689亿元。尽管目前的增速依然可观——2019年增速为576%——但未来公有云的发展依然存在阻力。


首先,数据安全问题。 即便是业内龙头老大阿里云,也出过多次宕机事故,2019年年初,出现IO HANG故障,导致国内大量互联网公司瘫痪,此后又连发两次故障。公有云的客户一般为互联网企业和中小企业,但市场客群变化正在发生,工业、政务、医疗、金融等传统行业加速上云,它们对数据安全、服务可控要求更高,也更青睐专有云、私有云的解决方案。


其次,时延问题。 公有云过往多以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为枢纽,所有数据从海量的终端设备传导至"中心"进行处理,消耗大量带宽资源,也延缓了数据回传,造成时延。为此,云厂商们在企业近场构筑物理和虚拟资源池,把计算能力拓展至边缘侧,提供更迅速的、端到端的边缘云计算服务。在"中心+边缘节点"的生态中,专有云即为近端分布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天然地符合公有云的变革方向。

至此,专有云市场的发展优势也变得如雨后晴空般明晰。

对比公有云,它能有效解决数据安全问题与时延问题,近端设备部署让访问速度更快,d性拓展能力又并未减弱;对比私有云,既兼具了其业务架构灵活的优势,又规避了数据孤岛,打通云端与本地数据,实现双向数据传输。


没有厂商不想做增量,为占领增量市场,各厂商转向专有云、混合云;同时基于自身过往优势推出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


看似尘埃已定,进入"后江湖市场"的云计算领域,硝烟再起。


① 华为云、天翼云:推出混合云,满足政企用户d性扩展需求


私密性、安全性是政务部门、大企业上云首先要考虑的,但安全性最强的私有云在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d性拓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催生混合云使用诉求。



目前,中国电信与31个省,超过236所城市合作,构建省级政务云平台11个,地级市政务云平台则高达100余个。IDC拥有量在国内排名第一,在"2+4+31+X"一省一池全国资源布局下,数据中心已超700个。


在现有政务资源布局下,天翼云的混合云业务转型水到渠成。



华为云更进一步,它直接停止了单一的私有云服务。革新前,华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工商银行、应急管理部等过往客户做了沟通,互联网驱动业务飞速变化,用户所需的功能与架构革新很难用一年一次的定期升级来解决,混合云更符合长期使用需求。


但在转型过程中,华为云面对的境况比天翼云更复杂。它起家于私有云,已积累大量私有云相关客户,假如要将现有客户进行混合云升级,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通过数据通道打通私有云与公有云,但这样的"拼装物",在组件持续叠加、系统多次升级的过程中,研发运维难度上升,大概率会导致体验下滑。


而要做到长期体验的稳定,云服务商需以公有云架构为基础,重新调整体系。大幅革新下,如何证明自己在混合云业务上足以赶超竞对、并维持过往的数据安全优势,是华为云需向客户重点验证的课题。


2016年与2017年,华为云迅猛拓张政府客户,为660座城市建了本地云,放弃单一私有云后,如何帮过往的政企客户做转型,争取其长期支持,会成为华为混合云业务的核心突破点。


② 京东数科金融云T1:提供金融行业解决方案


相较政府业务部门,金融行业的上云迫切度不遑多让。


一方面,传统银行业务受互联网冲击严重,互联网金融正在瓜分市场,用户向线上迁移,《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去年只有1023%的银行业务通过柜台完成;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未触及天花板,理财、保险、证券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从业者有拓荒掘金意。


市场环境决定了,金融企业必须用线上的方式去触达用户。他们的刚性诉求是:和互联网企业一样采用开放架构,易于对产品进行灵活敏捷的调整和修改;同时在用户引流、粘性保持等方面能提供更多支持。


为解决这些痛点,京东数科推出了T1金融云,涵盖金融专有云、数字化运营平台U+、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StarDB等。

从云计算的角度来看,金融专有云保障了数据安全,及d性扩容。U+平台的"一站式移动研发平台"则以PaaS的形式提供APP、小程序开发的能力,部署周期大为缩短,它还提供APP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性能监控、崩溃问题分析、消息推送等。据了解,该PaaS平台能将开发资源压缩至38%,性能提高50%以上,在其支持下,苏州农商行在几个月内快速上线了网贷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手机银行。


对金融客户来说,它大大降低了中台、APP的开发和运维难度,降低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本。


这当然不是终点,"金融行业解决方案输出者"T1金融云,还提供了更多深度运营服务——"摹略"智能营销决策系统记录用户行为的关键触点,面向多个业务场景提供精细化运营策略,提供A/B测试,可分析并复盘策略有效性。前不久召开的京东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会上,京东数字 科技 集团副总裁曹鹏还提到了"智能语音外呼机器人",京东数科机器人每日的呼叫量超百万,转化率比人工呼叫高出63%。此外,"鹰眼"短信营销、"良研"用户调研、智能客服、直播、工单系统等解决方案也在提高用户粘性。


它正处于飞速增长期,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京东数科T1金融云发布一年内打下了金融云市场95%的市场份额。可以预估,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阿里云、腾讯云借助过往优势撬动新业务


商业的本质,是依托于过往优势,制造杠杆,撬动更大的利润和市场,华为云如是,阿里云与腾讯云同样如此。


阿里云今年的最大动向是很好的改造了自己原有的产品,与云平台基础相结合,再打造一个数字原生 *** 作系统,进而改造成为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如此一番 *** 作,即有利于导流,又顺利将云市场服务下沉至中小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中型企业,阿里云主推专有云。

腾讯云则提出了物联网生态战略,在 汽车 和智慧酒店领域均有涉猎,用专有云、公有云等产品,为企业升级业务管理体系。它的IoT战略是2B2C的,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于微信流量,替代了打开率低下的各类APP,提高了物联网设备的活跃度。



作为新基建的一环,云计算涌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其服务形态也在变得更细化、更落地。


而从用户端来看,采用多个云服务商、多种云形态变得越来越普遍。《Flexera 2020年云状态报告》的数据显示,93%的企业采用了多云策略,87%的企业则采用了混合云策略,受访者平均使用22个公共云和22个私有云。

多云策略下,催生多网融合需求,即将云跨服务商打通,让同一企业部署在不同云服务商的数据形成交互。目前,天翼云已实现"一线多云",上云后,可利用专线再连接到其它云服务商。


云计算优化的路径没有尽头,多云融合、多网融合正成为新趋势,一旦这一进程完成,云服务商再难借用过往数据沉淀留住客户,竞争最终依然要回归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云计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46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