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亮点是什么?

北京冬奥会的亮点是什么?,第1张

北京冬奥会亮点:

1、开启全球冰雪运动的新时代

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16天运动会的圆满成功,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所作的贡献。

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冬奥历史上普及冬奥知识、弘扬冬奥精神、推广冬季运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效果最好、史无前例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实现了一届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目标,深刻影响改变了世界冰雪运动的格局。

2、创造中国体育健儿冬奥历史上的最佳成绩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发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中华体育精神,勇夺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首次位居金牌榜第三位,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为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京冬奥会相关资料:

1、吉祥物

该届冬奥的吉祥物“冰墩墩”于2019年9月17日公布。“冰墩墩”以中国国宝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结合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体现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

头部外壳造型来源于冬季运动中常用到的头盔,面部彩色光环的灵感源自于该届冬奥的场馆之一国家速滑馆。左手掌心的红色心形图案,代表主办国中国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热烈欢迎。

2、火炬

该届冬奥的火炬“飞扬”于2021年2月4日晚,在国家游泳中心举行的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公布。该届冬奥火炬的颜色为红色和银色,并附有祥云纹样和雪花图案,红色线条象征冰雪赛道及永恒的火种。

大型体育赛事是各国争相争夺的“金饭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积极争夺举办资格的同时,也考虑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当地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型体育赛事被认为是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成为内蒙古特别是呼伦贝尔旅游经济优质发展的有力助推器。首先,大型体育赛事可以增强主办城市的旅游吸引力随着城市化进程中资本实力的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主办城市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型体育赛事往往使用大量的城市资源,涉及的相关主体范围很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影响维度也越来越广。成功申办冬奥会将对呼伦贝尔的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市委书记、市国家税务局局长冯学良表示,在税收方面,市国家税务局编制发布了《冬奥会税收政策指引》,认真推进冬奥会税收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生态能源、特色农业等税收扶持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作用。第一,鼓励发展生态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张家口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提高风电、光电和生物发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比例。第二,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爆发为契机,以光电子、物联网、数据产业、消费电子为重点,推动张家口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第三,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把张家口打造成全国冬季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形成冰雪体育产业巨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

第四,深化奥运绿色食品加工。扩大葡萄、土豆、蔬菜、杏子、杂粮、食用菌、奶肉等深加工产业。,引导食品加工业向“多元化、高端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名优特产并举的加工集群和产品结构。第五,基于文化创意和品牌驱动,培育和壮大日化轻工。大型体育赛事在举办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因为比赛不仅需要高标准的体育场馆,还需要高度发达的通讯和交通设施。因此,在会议期间,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开展包括增加城市绿化和美化市容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并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重大改造,建设或改造城市景观等。

这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投入,可以直接促进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进一步营造“适宜的旅游环境”,提升主办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大型体育赛事能够促进举办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体育旅游新业态成为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重点发展目标。以赛事为平台、以旅游业为导向发展体育旅游赛事,是旅游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安全是重大体育赛事必须坚守的底线。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及举办过程中积极贯彻“安全”办赛要求,在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和保障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人员安全、场馆设施安全、赛事后勤保障系统和相关支持系统的安全。

全面做好安全统筹,制定安全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冬奥会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监测,突显我国重大体育赛事的筹办能力,彰显我国体育软实力,办好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

为保障重大体育赛的安全,需要积极推进安保筹备工作。不断优化完善冬奥安保方案预案,进一步明确安保指挥协调体系、社会面安保体系、安保专项整治行动等6大体系建设计划,细化完善赛区安保封闭线划设、安防体系规划、赛区警力测算等,制定了安保政策、证件管理、交通管控、应急处突、每日运行等5大类安保指导手册。

看点1:5G专网


2021年,是5G toB的发展元年。这一年,在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下,在运营商和厂商的资源堆积下,各个行业都扶持了大量的5G标杆应用,例如5G工厂、5G码头、5G矿山等。


2022年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标杆项目进行低成本复制。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不再砸钱,5G是否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运营商和厂商,从“重点保障单个项目”,到“普遍支撑N个项目”,是否还能搞得定。


5G toB的进一步推进,引发了人们对5G专网的关注。5G公网建设达到初步目标,专网是否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其实,我们国家对专网的政策比较严格,对频谱资源控制得很紧,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建网基本上没有空间。而且,专网的技术门槛太高,建设和维护成本也高。所以,除了电力、石油、铁路等国有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建设专网的动力和意愿并不强烈。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5G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时延和带宽,真正有需求的场景并不是很多。如果是自己掏钱建5G专网,大部分企业都会仔细掂量利弊。


我个人觉得,想要发展专网,仅靠资金扶持是不够的。还是要多考虑在政策、技术和频谱方面,能有所松绑,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不是为了5G建设专网,而是为了数字化转型建设专网。与其过于强调5G在专网中的角色,不如更多关注园区全光网络以及云网融合接入的重要性,通过云业务来带动用户对网的需求,刺激专网的建设。


看点2: 毫米波的政策走向


还有1个月,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作为通信人,这届冬奥会,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毫米波的亮相和应用。


毫米波这个技术争议很大,很多人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中国同样是毫米波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没有必要对一项技术进行排斥。


毫米波作为一项移动通信技术,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堪。速率和覆盖是天平的两端,在不同的场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毫米波的技术优势就是大容量、大带宽、低时延和精准定位。


冬奥会8K直播、VR/AR直播,是毫米波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如果毫米波在冬奥会现场表现出色,不排除会加速毫米波在国内的测试进展,并进一步影响毫米波发展政策,包括商用频谱的划分。


看点3:R16的商用


2020年3GPP R16标准就冻结了,但真正技术落地,是2022年。R16的芯片、终端,2022年批量上市。所以,今年我们需要关注一下R16到底会给5G现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16的性能指标,是否会带来显著的体验升级。


与此同时,我们往前看,关注R17冻结,R18启动。5G-Advanced转眼间就来了,到底有什么新花样,我们需要好好研究。RedCap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技术,作为青春版的5G,它是否会对NB-IoT等物联网技术造成影响?


目前这个时代,通信技术发展就是唯3GPP马首是瞻。3GPP Rxx的走向,就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紧跟Rxx,大概率不会走错路。但是,3GPP的一统天下,扼杀了通信技术的创新,形成了巨头对技术的专利垄断,新兴企业“造反”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型通信技术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看点4: 芯片和模组的价格走势


2021年到处都在“缺芯”,这个局面2022年很可能还会持续。


在这个大背景下,通信泛终端芯片的价格,没有如大家预期的明显下降。尤其是5G芯片的价格,仍然很贵。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加速,物联网应用爆发,另一方面芯片和模组的价格下不来,这是有问题的。


几个芯片厂商里面,华为因为被制裁,现在退而求其次,追求较低制程(28nm)的芯片的稳定供货。这种制程,虽然5G手机终端不够用,但至少能保证基站、数通、光通信主设备的需求。


另一家国内厂商紫光展锐,经过多年积累,已经陆续开始输出产品成果。展锐不像华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终端。从长期角度来看,国内产业链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终端企业用一下展锐,有人用才会变得更好,保护好这个独苗。展锐自己也要小心被盯上,时间还是很紧迫的。


2022年,国内芯片模组的出货量只会越来越大,Cat1、NB-IoT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2G、3G加速退网,物联网市场份额会有一个大的洗牌。成本决定了洗牌后的市场格局。


同样面临成本问题的,还有高速光模块。


传输骨干网方面,绕不开的话题就是400G。400G,说来说去就是成本和价格。


骨干网的容量扩增没有停止脚步,云计算刺激下的数据中心数量增长,也是越来越快。这些都对高速光模块有强烈的需求。2026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5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速光模块的价格,和5G芯片的价格一样,下降缓慢。当年1G、10G光模块价格飞速下降的局面,不复存在。


全球经济的整体形势,决定了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决定最终产品价格的上涨。价格上涨,就意味着运营商CAPEX的居高不下。最终,成本还是会转嫁到用户身上。


这一轮行情下来,到底谁会受益,谁会受罪,只能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看点5: 千兆光接入和F5G


国内光接入基础设施的发展,极为迅速。十余年的时间,我们一路从1M到8M,10M、20M、50M、100M、200M、500M。如今,很多家庭已经迈入了千兆(1000M)时代。


在千兆快速普及的同时,运营商已经在致力于推动50G-PON的标准推进。


50G-PON带来的用户端接入速度,是5Gbps。其实,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和5G一样,人们也不知道这么高的网速,除了资费的增长之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能用到这么高网速的,只有VR/AR和未来的全息视频。从目前国内民众对元宇宙的反感来看,沉浸式的数字世界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网速的标准带宽,估计200Mbps是一个门槛,再高的话,用户体验没有太大区别。


除了家庭宽带接入之外,企业商用办公光纤接入的需求,应引起运营商的充分重视。


商用光接入的成本太高,上行速率太低,没有外网IP,都是痛点。


在企业上云的大背景下,用户对解决这些痛点的需求,逐渐超过了对单纯下载速率的需求。运营商是否可以放弃一些利益,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体验升级?


看点6: 车联网


2021年,受整个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影响,人们对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爱屋及乌,车联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也被公众和资本重点关注。华为、小米相继杀入这个领域,更是刺激了关注的进一步升级。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车联网尤其是车路协同,取得的进展并不算是特别显著。


车联网需要进行的投入很大,在技术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广泛建设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地方,都还是以示范区小规模试验为主。


现在行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开始提“封闭或半封闭”环境的车联网。


说白了,就是园区内部的无人驾驶和车路协同。对于城市规模和公共高速的车联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在封闭或半封闭做好试验,再进行规模推广,从安全角度来说更为稳妥。我个人觉得,如果可以建设更多全封闭的无人驾驶高速公路,相信也会对技术的验证和成熟有更大帮助。


看点7: 频谱政策


2022年,一拖再拖的广电5G将正式迎来放号。以广电的能力,即便放号,也不会对现有的市场份额造成影响。值得关注的是,移动借助700M,是否会进一步对电信和联通的竞争优势。


700M广电移动合作,最大的受益者是移动。


电信和联通对频谱进一步共享的诉求,一直没有停止。两家运营商对700M垂涎已久,始终在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从宏观来说,频谱资源共享对电信和联通是有利的。中国移动的实力比中国联通和电信加起来都强,基站数量也是最多的。进一步共享的话,会刺激市场竞争,对市场份额最大的运营商形成压力。


除了700M之外,高频频段(尤其是毫米波频段)的分配,将是运营商争夺的重点。频谱共享政策,最有可能影响国内的市场格局。


看点8:小基站


5G宏站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门槛,2022年开始,5G会重点进行室内基站的建设。


这就意味着,小基站的市场机会逐渐显现。


说到小基站,大家一直都在关注的Open RAN,到底能有多少市场?目前,全球Open RAN基站的发展,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用的运营商还是不多。主流运营商基本上以观望为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对Open RAN的态度直接决定了Open RAN的命运。我个人觉得,Open RAN大规模用于公共移动通信市场的条件还是不太成熟,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运维责任等方面太难界定了,能耗方面也不是很放心。估计会小范围试用,或者在专网进行试用,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是否批量使用。


有消息称,小基站的集采将会在上半年举行。不知道谁会在这个大蛋糕中受益。


看点9:安全


2021年,全球通信网络并不太平。


6月份,全美网络故障;10月份,FACEBOOK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断网;11月份,甘肃某运营商大规模网络故障;近期,西安一码通的频繁宕机……这些都在时刻提醒我们,网络安全稳定,我们还面临极大的威胁,有很多工作要走。


技术在飞速进步,但网络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坚不可摧。


2022年,我们将迎来奥运会、二十大等重要事件,网络的安全稳定极为重要。通信网络一直在强调“原生安全”,感觉离得还是有点遥远。


希望今年网络能够少出事、不出事,大家平平安安,少一些通信人背锅。


看点10:新技术


通信技术基础理论无法突破的局面,2022年不会有改变。


在6G到来之前,无线空口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超表面技术和太赫兹技术,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会发展成熟。


新技术的话,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低轨大带宽卫星通信、AI与传统通信的融合。


低轨大带宽卫星通信这几年很火,带头就是马斯克的星链。我们不可能用星链,所以一定会发展自己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中国卫通等国家队在这方面进展迅速,覆盖范围逐渐从民航航线,扩展到一带一路和航海主要航线。


国内民营卫星企业的发展阻力很大。卫星这个东西对技术和资金要求太高,一般的企业玩不起,也容易玩死。


卫星是地面通信系统的有效补充。平时可能看不出来,一旦有事,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发展卫星通信,形成于地面5G的有效结合,最终促成空天一体化,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再说说AI。


AI与传统通信的融合,重点在于性能挖潜、智能运维和降能耗。


性能挖潜,其实就是借助AI赋能无线算法,例如高阶调制,或者Massive MIMO波束跟踪。这块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智能运维。目前通信网络过于复杂,传统人工维护的方式不可持续。在特定场景下适当引入AI,将有效降低网络的运维工作量和难度。


我们距离全智能自治网络还有很大距离,但场景的智能化,已经看到了不少曙光。


能效是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也符合国家战略,相信会是AI落地最主要的领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算力网络。


今年,运营商越来越关注算力网络。其实,算力网络就是云网融合的延伸。云和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算力和联接力最终都是合为一体。


作为传统通信领域的从业者,面对这个大势,要有自己的认知。


始终围绕着传统网络转,最终是死路一条。趁着现在联接力还是一些话语权,应该趁机渗透算力领域,在包括边缘计算等方向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将自己转型为算力算法工程师,企业则转型为算力企业。


运营商高层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想方设法在摆脱管道的定位,积极谋求成为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商,兼方案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大力建设的IDC,还有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就是为了在toB领域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合作伙伴,避免被设备商架空。


好了,以上就是小枣君对2022年通信行业10大看点的点评。个人意见和看法,不一定准确,欢迎大家拍砖!


说实话,2022年,最大的关注点还是在于疫情。希望疫情能够尽快结束,整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轨道。我们的人生已经被偷走了两年,实在是不想再被偷走一年了。


对吧?

中国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15个项目是: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自由式滑雪、冬季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无舵雪橇、有舵雪橇、钢架雪车(俯式冰橇)、单板滑雪、高山滑雪。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北京成为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亚洲运动会三项国际赛事的城市,也是继1952年挪威的奥斯陆举办后时隔70年的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同时张家口市凭借与北京市共同申办2022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成功获得了2021年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世界锦标赛的举办权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项赛事举办权的城市,同时北京与张家口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城市。

北京冬季奥运会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北京将主办冰上项目,张家口将主办雪上项目,延庆协办张家口举办雪上项目。

冰上项目

(北京主办):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

雪上项目

(张家口主办、延庆协办):自由式滑雪、冬季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无舵雪橇、有舵雪橇、钢架雪车(俯式冰橇)、单板滑雪、高山滑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49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