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 *** 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 *** 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资源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采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从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
“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采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加油站统统出售。雪佛龙1983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70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与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27%,从平均每日1605万桶(21986万吨)减少到1175万桶(16096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原因是1982-1985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产油国,其石油产量从1981年的98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万桶/日,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12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采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年7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平均价从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润比1985年猛降519%,营业利润下降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18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年1月,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当年世界GDP增长率降为22%,其中工业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3135亿吨的水平上。1992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188%,不仅是上游,而且下游连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气。1992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56亿美元降到48亿美元,下降148%;美孚从192亿美元降到86亿美元,下降552%;德士古从13亿美元降到7亿美元,减少45%;壳牌从1990年的66亿美元降到44亿美元;BP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艰难局面,从赢利8亿美元变成亏损46亿美元,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霍顿引咎辞职。六大巨头中,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年的利润为221亿美元,比上年的156亿美元增长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实际增长29%,其中工业国增长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WTI原油价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与1992年同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97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1998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现货价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点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覆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其中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如,1998年,BP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又于1999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2326、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各3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 亿欧导读 ]相比较于成熟的前端市场,汽车后市场却犹如“巨婴”,庞大有余,成熟不足。
作者丨丁唯一
编辑丨张宇喆
2018年,中国新车市场的销量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到2019年的年末,市场仍未见复苏。
随着新车市场的下滑,汽车产业内玩家的目光渐渐从2018年开始向后市场聚焦。
当下,中国汽车保有量已和美国相当。美国的汽车后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中涌现了四家汽配巨头,占据着30%的市场份额。中国的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则相对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数据显示,中国每千辆汽车拥有的维修厂数量是美国的7倍。相比较于成熟的前端市场,中国汽车后市场却犹如“巨婴”——庞大有余,成熟不足。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携手尼尔森发布的《2019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汽车后市场仍处于蓝海时期,市场竞争呈现“群雄逐鹿”的阶段,潜力巨大。
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据德勤《2019年后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保有车辆平均车龄在49年,并随增量市场的增长势态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29万亿元,而这个数字也处于增长态势。
在巨大保有量和车龄提升的协同作用下,2019年的汽车后市场进入变革期:巨大蓝海中,孤岛无法生存,各家都在寻求合作;玩家们不再迷恋线上流量,回归线下重塑生态;而经过了二十几年野蛮生长的汽车后市场从业者,也开始意识到了服务标准化的重要性;同时,二手车的出口政策也再度为前端市场分摊了压力。
聚合
汽车后市场经过20余年的“野蛮生长”,仍然呈现一种“蚂蚁市场”的形态,集中度不高,各个环节都有明显整合的机会。
中国汽车保有量和美国相近,然而经销商和维修厂数量远远高于美国。终端门店多较为分散和复杂,后市场的运营模式大多为代理、分销的层级流转,这就导致了效率低下和财务不透明,制约后市场的独立发展。
2019年,汽车后市场聚合的趋势开始显现,整合动作不断。
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现场/ 官方供图
在2019年12月举办的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开幕前夕,京东汽车发布了“开放到融合”2020全新升级战略。在这次活动上,京东大汽车业务负责人庆岩强调,开放是京东汽车后市场发展的开始,融合才是目的。
2019年7月,京东汽车与驭驰天下汽车服务连锁在京东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驭驰天下将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市场利用独资或与第三方汽修门店合资等方式开设京车会门店,同时依托现有门店资源,借助京东供应链,在西北区域经销京安途系列产品,并构建门店合作网络和产品快速配送网络。
2019年3月,PSA集团入股中国汽配连锁企业隆信达,这已经是该集团第三次深入布局后市场了。同样在2019年,胜牌和兔师傅成立了合资公司,壳牌润滑油与大唛养车达成战略合作,汽车超人也和宁波德通股权成立合资公司。小桔车服旗下品牌小桔养车与能源公司雪佛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康众获得了阿里的资本和资源加持。
相比较于后市场中企业间整合的动作,2019年汽车后市场资本却逐渐趋于冷静。据前瞻研究院统计,2018年汽车后市场共有103个融资动向,但在2019年数字却没有那么可观。
年初,大唛养车年初再获叶氏化工3000万元战略投资。百顺养车在2019年2月和8月分别完成A+轮和6500万元B轮融资,由榕泉资本领投其B轮。汽车生活方式社区CARBEN也在9月份完成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天图资本。汽配B2B平台开思,在当年10月份完成8000万美元(约合565亿元人民币)C1轮融资,领投方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源码资本。
在过去的2019年中,汽车后市场中的各个玩家都不再坚守孤岛,开始寻求聚合。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们,诸如京东和阿里,更多地以赋能融合的姿态进入后市场的链条中。后市场中养车行业多以成立合资公司或合作战略的动作达到聚合。2019年后市场融资动作减少,资本有退烧的趋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后市场正在聚合,未来或将会有“巨头”出现,而边缘性的企业则会面临淘汰。
重塑线下生态
2019年后市场中,众多企业不再只是迷恋线上流量,开始选择重塑线下生态。
经过大量的模式创新尝试,后市场的玩家和资本都开始回归理性。后市场服务本质上离不开“厂、货、人”,不管是汽配还是维修,本质上都需要由“人”来提供“服务”,这也决定了后市场单纯依赖线上流量是不可取的。
因此,重塑线下生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回归汽车后市场的商业本质。
箭冠汽配董事长张国京表示,在现在已有1000家门店的基础上,到2020年要开到2000家门店。而大唛养车目前在营业的门店为70家,大唛养车联合创始人白文国表示,三年内门店数量要达到1000+。汽车超人在2019年内连锁门店将达到1050家,而根据其规划,三年内的新零售门店将达到5000家。
可见,线下扩张的趋势或将从2019年延续下去。大唛养车联合创始人白文国一句“线下规模化才能说明在后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说出了各家的心声。
后市场中一片蓝海,暗潮汹涌,没有一定的规模则很难在市场上掀起风浪。
线下扩张只是线下生态的一部分,规模形成之后,建立标准化也成为了摆在汽车后市场玩家眼前的事。当前的汽车后市场没有严格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个体间差异巨大,被广为诟病。2019年这一年,汽车后市场也在努力摆脱“乱象丛生”的标签。
汽车后市场,本身就是零售行业和服务业的结合,而新老玩家对线下业务的颠覆,焦点也离不开标准化的产物与效劳。
维修行业协会汽车信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学辉指出,4S店受限于单一的厂商授权,难以实现多品牌的集群售后维修保养等服务,而小作坊由于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也无法实现消费者需要的标准化和透明化。
目前,后服务市场在产品和流程上都不具备透明性、假货问题丛生、市面上配件质量也良莠不齐,更不用提保证服务品质,汽车后服务市场的信任危机也多由此为导火索。行业和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标准化的缺失,给后市场带来的问题。
2019年3月28日,保险行业率先发力。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发布《机动车保险车联网数据采集规范》《汽车后市场用配件合车规范第3部分:车身覆盖件》《汽车后市场用配件合车规范第4部分:车辆外后视镜及附件》及《事故汽车维修工时测定规范第2部分:覆盖件钣金工时》四项协会标准。四项标准聚焦于扩大保险科技应用、提高服务质量。
后市场企业中最早击中痛点的是途虎养车,2018年,途虎养车已经联合人民网,共同发起了“汽车后市场·诚信服务联盟”。2019年5月,途虎养车首次发布服务标准开放平台和服务标准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技术施工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管理运营标准化,以及线下的监督与反馈流程。
途虎养车/亿欧网
阿里在2018年入局汽车后市场之后,动作不断。2019年3月,天猫车站认证体系正式发布。该体系由天猫车站携手TUV南德权威认证机构,从五个维度,以国际标准对汽车维修保养门店进行审核。
政策也开始催熟汽车后市场的服务。2019年8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通知正式出台。该项规定主要为了提升机动车维修服务水平,加强信用监管和监督检查。
后市场中,二手车同样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份额,然而,二手车本身的非标化属性却成为了后市场的症结之一。2019年3月份,瓜子二手车开始率先发力,提出了“干净模式”,试图通过云评估、引入第三方数据等多项措施,实现车况透明化。“云评估”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云端检测数据分析平台,由评估师以更高效、更可控的流程对车源进行检测数据分析和线上化评估。
由于后市场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的限制,回归线下和制定标准都是行业回归冷静的表现,也是当下最稳健的路线。线下的规模帮助企业在后市场的赛道中站稳了脚跟,站稳的基础上,对于标准化的深耕细作、潜心服务都有利于在赛道中跑得更远。
走出去
二手车同样是后市场中重要的部分。当下,国内新车市场压力较大,急需产业的正向循环、盘活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出口行业为行业打开了一扇窗。
在此之前,我国二手车出口业务长期以来基本为零。而日本每年出口二手车在130万辆左右,达到全国二手车总交易量的25%左右。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18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382万辆。如果以日本数据为参考,二手车出口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并为刺激新车市场做出贡献。
2019年4月和10月,商务部等三部门分别发布《关于支持在条件成熟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二手车出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推进中国二手车出口的速度。
在2019年7月,就已经有企业开始试水二手车出口业务。当年7月8日,优信完成了中国首单二手车出口业务,一批二手出口车源在西安市港务区准备最后的装箱运输手续,发往波兰华沙。
当年7月底,现代首选二手车经营有限公司在北京顺义基地举行了二手车出口首发仪式。随后,长城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常有好车汽车进出口有限司完成其首单二手车出口业务,首批出口二手车辆将发往柬埔寨、尼日利亚、加纳等多个亚非国家。
从车企、二手车电商的纷纷响应不难看出,二手车出口的确存在市场机会。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二手车出口是又一个消化库存的方式;对于跨国车企来说,压力更小,他们已经拥有海外基地和渠道,二手车出口并不需要大量的额外投入;对于二手车电商,也可以借此吸引资本的加码。
二手车出口,需要热情,但同样需要冷静。
由于出口目的地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价格是当地二手车市场最关键的竞争力。日本拥有多年二手车出口经验,该国二手车已经形成“耐用低价”的形象。中国的二手车能否打破日本二手车“深入人心”的优势,还需要画一个问号。
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就是构建通畅和发达的售后系统。目前的两种做法分别是让代理商自费进口充足的零配件;另一种则需要出口商在海外自建仓库。但是不管哪一种,前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万亿级别的汽车后市场中,蓝海翻涌。2019年,汽车后市场中呈现出了一种聚合、重塑和开放的新姿态。资本的退烧给后市场带来了冷静,玩家们通过融合逐渐告别孤岛模式,也告别无意义的恶性竞争。重塑生态意味着后市场逐渐回归商业的本质,也更符合商业发展规律。
这个“巨婴”,正在成长。
编辑:张宇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