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网红紫藤花长廊在哪里

四川网红紫藤花长廊在哪里,第1张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9日讯(记者 漆奇 周鸿 摄影报道)加丰生态农庄于2012年3月由归国加拿大华侨何林先生成立于金堂县赵家镇平水桥村,占地480余亩。是一个集农林牧渔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园林式休闲生态农庄,农庄始终坚持生态,健康,美丽,快乐四个基本信念。以田园综合体为基本模式,生态健康为基本方向,经过两年的倾力打造,于2014年1月正式营业。
    农庄坚持发展以绿色生态种植和林下生态养殖为特色的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种植了翠冠梨及黄金梨采摘体验林70余亩,已成为四川省农科院第一家定点平架梨种植示范基地,并已经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另外还有观赏银杏林70余亩,林下养殖走地鸡的红心蜜柚采摘体验林60余亩,生态鱼塘两座共70余亩,生态葡萄采摘体验园40余亩,时令百果采摘体验园60余亩,鹅羊放牧草场50余亩,水稻种植体验园20余亩,休闲活动绿地10余亩;加拿大新品种樱花大道500多米;此外,还养殖了生态川白鹅2000余只,麻鸭1000余只,跑山鸡1000余只。金堂黑山羊20余只,500平方米的有机堆肥场一座,完全实现了禽畜粪便无害化堆肥处理还田。并在金堂县率先实现了380亩农田水肥一体化全自动无死角覆盖。
    农庄每年可接待游客近一万人次,年营业额贰百余万元。主要农事体验活动有欢乐菜园,桑蚕体验园,垂钓比赛,捞泥鳅比赛,季节性时令水果采摘,果酱制作,竹篮编制手工制作,山羊喂养,兔子喂养和家禽喂养体验等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农庄现有1000平方米生态休闲体验中心一座,4星级标准休闲度假民宿10间,麻将室5间,配备JBL影像设备的多功能会议室及KTV放映室一间;30米无边际游泳池一座,六米高的木质秋千两个,150米长的紫藤长廊一座及30平米的湖岸休闲垂钓室一间。
  
    加丰农庄现已着手兴建覆盖全园区的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预计在2018年在金堂率先实现水肥一体化的物联网全自动管理。并进一步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打造省农科院“W形”梨树棚架示范基地。为金堂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大园区的美化绿化工作,打造占地约10亩的以银杏树和槐树林为基础的儿童树屋童话乐园和鸵鸟观赏喂养体验园。紧紧抓住“东进”这个战略机遇,为金堂县的一三产业互动的进一步发展添瓦。

一、泥鳅的营养价值

1、泥鳅肉蛋白质含量高。每百克泥鳅肉中,蛋白质含量达226克;

2、泥鳅肉的脂肪含量仅为29%;

3、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4、每百克泥鳅肉中含维生素A 7毫克,维生素B1 30毫克,维生素B2 440毫克,碳水化合物25克,另外,还含有灰分,钙、磷、铁、硫黄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微量元素。

二、适用人群

1、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

2、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

3、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患者食用。

三、食物相克

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狗血与泥鳅相克;阴虚火盛者忌食;螃蟹与泥鳅相克,功能正好相反,不宜同吃;毛蟹与泥鳅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但不与豆角相克。

扩展资料:

食用方法

1、生姜泥鳅汤

将泥鳅放在水中,放入少许植物油,使泥鳅吐出泥土。换水洗去黏液,剖腹去内脏,控干水分,加清水两碗,煮沸后改中火煮,汤汁浓缩到一半时,用盐、味精调味即可。

2、泥鳅豆腐煲

将豆腐切成4小块,除去泥鳅的肋及内脏并清洗干净。将泥鳅略煎一下,放入砂锅,再把豆腐、姜丝入锅,加入适量清水,以小火煮20分钟,再放入葱花、盐,稍煮一下即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保障出口泥鳅的质量安全,能促进泥鳅养殖和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现将出口泥鳅的养殖管理介绍如下:一、养鳅环境要求1 水源。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无污染的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井水以及自来水均可用来养殖泥鳅。水源水质经检测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规定。
2 土质。土质会影响泥鳅的体色、脂肪含量、骨骼软硬、风味等,因此,养鳅池塘的底质以黏土为好,呈中性或弱酸性。养殖池塘环境和底质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规定。
二、养殖场建造要求
养殖场的设计和建造要遵循养殖规范的原则,为以后的日常管理提供方便,这也关系到养殖效益。
三、建立 规章制度 和执行有关的管理规定
有泥鳅出口注册登记执照的养殖场必须建立以下规章制度:养殖区及场区周围安全保卫、人员管理、水质管理、饲料存放与使用管理、药品存放与使用管理、废弃物和废水排放处理、疫情报告、养殖生产 *** 作日志、档案保管制度等。
近年来,国家对水产养殖下达了不少规定和条例,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第31号令)、《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0004-2006)、《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1-2002)等,均必须严格遵守。
四、池塘消毒与水质培养
在放苗前十余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每亩用量为50~60千克,生石灰用水化开后全池均匀泼洒,第二天可向池内注水20厘米深。清塘后可适量施入有机肥料以培肥水质,水色呈淡绿色时即可放苗。
五、苗种放养
1 品种与市场。泥鳅出口市场主要有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区。用于出口的泥鳅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大鳞副泥鳅,体长,形状较真泥鳅侧扁,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近圆锥形。其体色多呈浅,故又称为黄板鳅。大鳞副泥鳅比较受外商喜爱且价格相对较高。另一种是青泥鳅(又称真泥鳅、泥鳅、肉泥鳅、圆鳅),其背部是砖青色,体态肥满,身体呈圆筒形。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习惯不同,如韩国人喜欢吃大鳞副泥鳅,日本人则喜欢吃青泥鳅。养殖品种的选择,要根据进口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而定。
2 苗种选择。①种苗来源。必须来自非疫区,无工业污染区。②品种质量。应选优质品种,其体表光滑、无伤,活力强。③分级。出口泥鳅应选择黄板鳅或青泥鳅通货,即大、中、小苗种均可。
3 投苗时间。投苗尽量安排在早晨,最佳时间为每天下午4时以后至第二天上午9时之前。
4 投苗量。根据养殖户自身养殖经验、经济实力以及客观条件等决定投苗量,一般1500~2000尾/米2。
5 投苗方法。①苗种投放前常用5%食盐溶液消毒,浸泡时间为3分钟。②鳅苗投放时,要先计数后下池。③同一池内所投放的种苗必须品种、规格相同。④投苗时要特别注意温差,即盛苗容器中的水温与池中的水温不能相差过大,一般以控制在2℃以内为佳。放苗时可将盛苗容器倾斜于池水中,并轻轻拨水于容器中,让鳅苗缓缓游入池中,然后把容器向上提出离开水面。如果苗种从外地用尼龙袋充氧运来,投放时须做“缓苗”处理,即将苗袋放置于养殖池内,约20分钟后再解开袋口灌入池水,让鳅苗从袋内缓缓游入池中。
六、饲料投喂管理
1 饲料的选择。养殖出口泥鳅对饲料要求较高,要使用经过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备案的饲料。根据泥鳅消化系统的特点,饲料要求超微粉碎,高度熟化。在饲料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检测工作,不留有禁用药物残留。每批饲料要留下样品,并记录进料的日期、数量、批次等,以备以后检验。泥鳅苗种对人工饲料有一个适应期,养殖期内尽量不要更换饲料。
2 饲料的投喂。鳅苗入池后不要立即投喂饲料,24小时后再向全池均匀撒少量饲料。为了掌握泥鳅摄食量,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观察食台,根据2~3个小时后食台上的剩料量,判断泥鳅进食情况,并在放苗10天内逐步增加投喂量。①投喂量。不同规格的种苗,摄食量不同。种苗转入正常摄食后,饲料投喂遵循以下原则:体长8厘米以下的小苗,日投喂量为种苗总重的6%;体长8~12厘米的中苗为4%;体长12厘米以上的大苗则为2%。②投喂时间。水温22~27℃时最适宜泥鳅生长,所以要多投饲料。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即停食进入休眠期。③投饲方法。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不必定点投喂,要全池均匀抛撒投料。
七、日常管理
1 调整池塘水深。根据不同水温,控制池塘水深。在泥鳅冬眠和夏眠时,保持水深70厘米以上。在水温适宜泥鳅生长时,水深控制在50厘米。
2 调节池水透明度。池水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应追施发酵腐熟的有机农家肥,以增加池塘中的桡足类、枝足类等天然饵料生物量;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
3 定时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了解是否缺氧。发现水质恶化或缺氧比较严重时,要加注新水、抛撒增氧剂或开启增氧机。
4 定期施水质调节剂。在饲养过程中,为防止水质恶化,每隔7~10天施1次生石灰、漂白粉或光合细菌,以调节水质和消毒水体,杀死致病菌。生石灰用量为5千克/亩,用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漂白粉用量为1~2克/米3,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在养殖中后期,每月施光合细菌1~2次,用量为5~6克/米2。
5 掌握泥鳅的生长情况。一般每隔10天对塘中泥鳅随机抽样过秤,方法是每个池塘取样2千克计算条数,并做好记录,以便分析生长情况,决定以后的投饲量。
6 经常检测水质。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和发育,关系到泥鳅的质量和养殖效果。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检测水温、pH值、溶解氧、分子氨、亚硝酸态氨和硫化氢等。
八、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若发生疾病,采用药物防治时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安全用药。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用量、使用频率,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 *** 作。提高用药理念,掌握进口国家或地区对各种药物残留量与重金属检测项目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泥鳅个体小,容易被敌害生物所猎食。泥鳅的敌害主要有老鼠、水蛇、青蛙、水禽等,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杀灭和驱赶敌害生物。
九、捕捞与销售
国际市场泥鳅价格波动较大,要根据市场行情适时出售。泥鳅有钻泥的习性,捕捉有一定的难度,常采用干池捕捉、拖网捕捞、冲水捕捞、食饵诱捕等方法。捕捞的泥鳅要暂养,暂养、中转包装期一般不要超过3天。暂养、包装 *** 作必须在出口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合源新村16幢46号202信箱 邮编:316000)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
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
道。现在,咱们就到山东省的微山湖畔去看看,泥鳅是怎样养殖的。

一、 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

1 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 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

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

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


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
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

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

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

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是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
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三是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差,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差的水排出去。

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

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二、 泥鳅的人工繁育

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

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

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 选择健壮的亲鳅

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发情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生殖器突出。

3 繁育池的准备

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

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

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

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 鳅苗的孵化和饲养

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

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


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
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

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

三、 泥鳅成鳅的养殖

从鳅苗孵化,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就长到了5至8厘米,这时的鳅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养殖了。鳅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经过精细的处理。

1 池塘曝晒和消毒

池塘曝晒

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阳光的曝晒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

挖出底层淤泥

由于池塘的底层淤积了很多粪便和剩余的饲料,所以池底的淤泥是病菌微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惯,喜欢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所以对于泥鳅养殖池来说,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

一般情况下,用铁锨挖起底部40厘米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

生石灰消毒

在生产中,提前一周左右,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清泥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以及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

生石灰的用量每亩1000千克,直接泼洒到汤底,泼洒之后加注新水,经过一周的时间,才能将鳅苗入池。

2 鳅苗入池


个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规格的泥鳅,5到6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00-150尾,7到8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50-80尾,如果鱼塘条件较好可
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在泥鳅放养期间,如果密度过小,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如果密度过大,溶氧量降低,对泥鳅的生长不利。下面,我们来
看看泥鳅的日常管理都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3 成鳅的日常管理

饲料的配制和投喂

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二是因为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的污染小。

泥鳅的配合饲料分为三种规格,5到8厘米的鳅苗使用一种规格,8至12厘米的中泥鳅使用一种规格,12厘米到20厘米的成鳅使用一种规格。

三种规格的饲料不仅是颗粒大小的的不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同,鳅苗的蛋白质含量要求高一些,成鳅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低一些。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饲料的配方:

1号饲料:麦麸42%、豆粕20%,棉粕10%,鱼粉15%,血粉10%,酵母粉3%。

2号饲料:麦麸48%、豆粕20%,棉粕10%,鱼粉12%,血粉7%,酵母粉3%。

3号饲料:麦麸50%、豆粕20%,棉粕10%,鱼粉10%,血粉7%,酵母粉3%。

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泼洒,要求泼洒的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

饲料投喂每天两次,投喂量以泥鳅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那么,饲料撒在了池塘里,怎么判断是否吃完了呢,可以通过简易制作的观察台来判断。

观察台成杠杆结构,一端固定在岸边,另一端是圆形或方形的筛网,喂完料1小时以后,饲养员要翘起筛网看一看,看看投喂的饲料是否已经吃完。

这个观察台还起着查看泥鳅生长情况的作用,通过它可以轻易地看到,泥鳅长到多大了,泥鳅的生长状态怎样等等。

泥鳅养殖中的水温管理

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到30摄氏度,当水温超过30摄氏度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所以饲养员要经常测量水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午2点左右都要测量一次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

泥鳅养殖中的水质管理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至25厘米为宜。

泥鳅是非常泼辣的生物,基本没有病害,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时候,会因为泥鳅的密度大、投喂的饲料多、产生的粪便多等原因,造成池塘里pH值的改变、溶氧量的改变和氨氮含量的改变。

这些数据影响着泥鳅的生长发育,而光靠饲养员的眼睛看是不行的,简易的方法是使用试纸来正确判断这些数据。


于pH值试纸,养鱼的朋友都不陌生,pH值就是指水中的酸碱度。它的使用非常简单,根据说明书的方法 *** 作,最后对照pH值试纸上的颜色,就可以轻松的知道
水中的pH值是否符合要求。泥鳅生长最适合的pH值是7至75,由于池塘中藻类植物的生长,泥鳅养殖中常常会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可以通过泼洒生石灰
的方法来调节。

池塘中的溶氧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溶氧量指水中氧气的含量。测试溶氧量的时候将水样加入5滴溶解氧试剂,与色
卡颜色比较,即可得所测水样的溶氧量。温度过高,水中浮游生物过多的时候,会造成溶氧量降低。当水中的溶氧量每升为2毫克以下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多注入
一些新水,新水加进来,旧水换出去,整个池塘里的水就会形成对流,这样清新的水就能带进来足够的溶解氧,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否则就会因为水中的溶氧不足影
响泥鳅的正常生长。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泥鳅的毒性较强,会使泥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造成泥鳅慢性中毒,
抑制生长。氨氮含量过高是由于泥鳅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残骸分解造成的。测量氨氮含量的方法与测量溶氧量的方法相似,泥鳅养殖池中的氨氮含量不能超过
003,如果氨氮含量偏高,可以按照说明书的用量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明显降低底质和水质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少有机物质分解产物氨氮的释放。

检查防逃措施

泥鳅的身体很小,即使池壁和池堤的洞穴很小,它也能钻洞逃跑,所以饲养员每天巡池的时候,必须检查池边的塑料布是否严实,防逃网是否结实,注意堵塞漏洞,防止逃跑。

每天打扫卫生

饲养员每天都要打扫池塘边的卫生,尤其是要拔除池埂的杂草,防止杂草过长落入水中,成为泥鳅逃逸的道路。除了打扫卫生,还要打捞池塘里的有害昆虫,要把死鳅打捞出去,如果发现泥鳅有异常现象,及时分析处理。

四、 泥鳅的捕捞

泥鳅从5、6月份下池塘,11月份就能长到15至20厘米,这个时候就可以起捕销售。

泥鳅一般采用地笼捕捉,地笼是用竹蔑做支架,用鱼网做成的圆形笼子,泥鳅从一头的小孔游进地笼,便留在了笼子里,不能再钻出来。用地笼捕捉泥鳅不会伤害泥鳅身体表面的黏膜,能够提高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捕捉泥鳅可以在早晨下笼,下午收笼,沿着池塘每隔3米设置一个地笼。

彻底清塘之后,还会有零零星星的泥鳅落在池塘底部,这时候,可以用手抄网在捕捞一次。

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提高运输时的成活率。

泥鳅白天喜钻入水底腐泥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小甲壳动物、扁螺、蚯蚓、水草和藻类为天然食物,更喜欢腐殖质。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
1、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池的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的深度80 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逃跑。池沿要设泻水口,防暴雨时池水高涨漫过平面而逃鳅。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 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
2、培育肥泥肥水。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 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3、放养规格。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市场上收购来的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一些种苗
4、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两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5、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6、适时捕捉。 捕捉时可用竹笼诱捕,也可排干池水掘泥捕捉。捕捉时应注意捕大留小,保存繁殖鳅种,以利来年再生产。泥鳅一般放养150-180天,通过强化饲养,体重可增至鳅种的8--10倍,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方法2: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具体方法是:
一、木箱制作:木箱规格1×1×15米,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人粪肥,汲土(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箱内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左右。木箱放在向阳流水处,水可以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还可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二、放养密度:每箱可放长3厘米以上的鳅种1—15公斤。
三、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鱼类,木箱流水养殖泥鳅,食料以人工投饵为主。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猪血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米糠、豆饼、麦麸、酱糟、菜籽饼等植物性饵料。配合饵料由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组成,加水捏成软团状。投饵量为箱内泥鳅体重的1%—2%。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进行调整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和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应占总量的60%—70%,水温在28℃—23℃时,植物性饵料应占30%—40%。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70%,下午1—2时投喂30%。水温在15℃时泥鳅开食,随着温度升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当少投或停投。
四、鳅病防治:为预防鳅病发生,须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箱体。一旦发现肠炎病,可在10公斤饵料中投入20克痢特灵,每日投喂2次,连喂3—5天。如发现赤鳍病,应立即用02/10000浓度的痢特灵药浴24小时。或用004%(药物占鱼体重的比例)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喂3天。如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联箱遍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五、注意事项:在下雨时要防止箱水外溢,导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化肥污染水进入箱内。
繁殖: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 *** 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 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一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稻田养殖1鱼苗的来源养殖泥鳅的鱼苗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自己繁殖。春季在泥鳅产卵前,从天然的水域中捕捉体长15厘米以上、年龄在二年以上的泥鳅,放入专用的繁殖池内进行繁殖,雌雄比例为1∶2~1∶3,每条雌鱼产卵量平均为2600粒左右。二是从市场上收购鱼苗进行放养。三是从水产繁殖部门购买鱼苗。2养殖田块选择泥鳅产量高低与稻田适宜的条件有关。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源,选择的稻田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等。其次,适宜的土质,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黏土为好,沙土最差。土质要求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耕作层土质呈酸性或中性、泥层深20厘米左右。为了便于管理,养泥鳅田面积以333~667平方米为好。水稻品种选择单季中稻或晚稻。(转自农业专业知识库平台:二十六、泥鳅养殖,农民快速致富金点子,,> 泥鳅白天喜钻入水底腐泥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小甲壳动物、扁螺、蚯蚓、水草和藻类为天然食物,更喜欢腐殖质。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
1、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池的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的深度80 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逃跑。池沿要设泻水口,防暴雨时池水高涨漫过平面而逃鳅。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 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
2、培育肥泥肥水。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 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3、放养规格。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市场上收购来的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一些种苗
4、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两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5、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6、适时捕捉。 捕捉时可用竹笼诱捕,也可排干池水掘泥捕捉。捕捉时应注意捕大留小,保存繁殖鳅种,以利来年再生产。泥鳅一般放养150-180天,通过强化饲养,体重可增至鳅种的8--10倍,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方法2: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具体方法是:
一、木箱制作:木箱规格1×1×15米,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人粪肥,汲土(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箱内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左右。木箱放在向阳流水处,水可以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还可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二、放养密度:每箱可放长3厘米以上的鳅种1—15公斤。
三、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鱼类,木箱流水养殖泥鳅,食料以人工投饵为主。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猪血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米糠、豆饼、麦麸、酱糟、菜籽饼等植物性饵料。配合饵料由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组成,加水捏成软团状。投饵量为箱内泥鳅体重的1%—2%。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进行调整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和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应占总量的60%—70%,水温在28℃—23℃时,植物性饵料应占30%—40%。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70%,下午1—2时投喂30%。水温在15℃时泥鳅开食,随着温度升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当少投或停投。
四、鳅病防治:为预防鳅病发生,须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箱体。一旦发现肠炎病,可在10公斤饵料中投入20克痢特灵,每日投喂2次,连喂3—5天。如发现赤鳍病,应立即用02/10000浓度的痢特灵药浴24小时。或用004%(药物占鱼体重的比例)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喂3天。如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联箱遍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五、注意事项:在下雨时要防止箱水外溢,导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化肥污染水进入箱内。
繁殖: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 *** 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 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一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80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