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的简介

智能变电站的简介,第1张

智能变电站主要包括智能高压设备和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两部分。智能高压设备主要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变压器与控制系统依靠通信光纤相连,可及时掌握变压器状态参数和运行数据。当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时,设备根据系统的电压、功率情况,决定是否调节分接头;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会发出预警并提供状态参数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管理成本,减少隐患,提高变压器运行可靠性。智能高压开关设备是具有较高性能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配有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具有监测和诊断功能。电子式互感器是指纯光纤互感器、磁光玻璃互感器等,可有效克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缺点。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功能有两个,一是系统横向信息共享,主要表现为管理系统中各种上层应用对信息获得的统一化;二是系统纵向信息的标准化,主要表现为各层对其上层应用支撑的透明化。
智能即为人性化,就是把变电站做成像人在调节一样,当低压负荷量增加时变电站送出满足增加负荷量的电量,当低压负荷量减小时,变电站送出电量随之减少,确保节省能源。

属于智能变电站应用范畴的是,具体如下:

智能变电站有与常规变电站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有差异。首先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它们都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

同时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也有着明显差异。在智能变电站时代,常规变电站中一次设备与保护、测控之间的电缆被光缆取代;电缆中传输的直流信号(正电压/负电压/地电压)和交流信号(CT、PT二次电流、电压)被网络中传输的报文取代;过去用于实现保护逻辑的继电器硬件回路被微机保护装置中的软件程序所取代。

下面我们具体从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以及设备检修状态化三方面来介绍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差异。

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实现对一次设备的测量、控制等功能。GOOSE的含义为“面向对象的通用变电站事件”,GOOSE信息主要包括开关/刀闸位置,控制开关位置,异常/告警信号、闭锁信号等。GOOSE链路相当于传统站中的直流控制和信号电缆,传输的是控制指令和信号。

合并单元:对于二次转换器的电流或电压数据进行时间相关组合的物理单元,凡是需要使用电压、电流量的装置(保护、测控),可直接从合并单元发送的SV报文中读取电压、电流值即可。SV即为“采样值”,包括互感器的二次侧电流、电压值。SV链路相当与传统站中的二次交流电缆。

跟着微机保护、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能的广泛应用,90时代,变电站自动化取得实质性发展,逐渐发展成归纳自动化变电站。这些年,数字化技能不断进步,IEC61850规范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应用,根据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迅速生长起来。

智能电网是将现代信息系统融入传统能源网络构成的新电网系统,从而使电网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可观性,解决传统电力系统能源利用率低、互动性差、安全稳定分析困难等问题,从而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智能变电站怎样实现智能化

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渗透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信等各个环节。而在上述这些环节中,智能变电站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

智能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是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 *** 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智能化一次设备主要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例如:智能变压器与控制系统依靠通信光纤相连,可及时掌握变压器状态参数和运行数据。

在实现一次设备实现通讯的基础上,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还需要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功能强大的通讯协议,使各种设备能通过协议实现互 *** 作,才能让变电站的智能化变为可能。这个通讯协议就是IEC61850。IEC61850标准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的工程运作标准化,使得智能变电站的工程实施变得规范、统一和透明。通过对设备的一系列规范化,使其形成一个规范的输出,实现系统的无缝连接。

各种设备之间互 *** 作的可靠性

安全和可靠永远是电网系统不可逾越的原则,而众多不同厂家的设备连接到一起,设备之间互 *** 作的可靠性问题也是一个难关。为了保证整个智能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运行及响应速度,必须依靠变电站验收时各种试验及系统联调。由于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分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3层,因此智能变电站的验收应根据智能变电站的特殊性,在验收时需制定相应验收计划。总的来说,智能变电站的验收项目主要有过程层设备验收、站控层设备验收及主要系统功能验收等项目。作为智能变电站调试、检测最重要的工具之一,DT6000系列智能变电站光数字测试仪,可用于保护测控装置、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互感器等设备的快捷测试。DT6000系列光数字测试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轻松完成间隔层、过程层的保护测控装置、合并单元、互感器和光功率测试,帮助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验证各种设备之间互 *** 作的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高级应用功能有:
1、智能变电站与大用户互动
智能变电站具有向大用户实时传送电价、电量、电能质量及电网负荷信息的功能,支持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电力市场主体参与电网安全管理,从而实现智能电网各环节的协调运行。
2、智能变电站标准接口服务
①电能质量评估与决策
基于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实现电能质量分析与决策的功能,为电能质量的评估和治理提供依据与决策。
②站间广域保护
基于网络通信、多点信息综合比较判断的广域保护利用广域信息来改善继电保护的性能。从缩短动作延时、减小故障切除范围等方面提高后备保护系统性能。保护IED 关联域的搜索是关键技术之一。广域信息下的集中协调控制系统不可能取代分散安装的主保护装置。
③电网运行状态自适应
在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综合利用FACTS、变压器调压、无功补偿设备投切等手段,控制和优化潮流分配,提高输送能力和运行效率。
4、支撑智能电网功能
①支持安全状态评估/预警/控制
智能变电站为不同调度层面在线安全稳定防御系统提供信息交互接口,为在线安全状态评估系统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以便其进行实时在线评估、预警和控制,实现智能电网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的协调。
②支持全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智能变电站支持设备信息和运行维护策略与调度中心实现全面互动,实现基于状态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建立精益化的评估体系,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效能和成本角度,逐步建立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体系,提供综合最优的资产投资、运行维护和资产处置方案,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为规划、生产、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提供智能辅助决策支持。
③ 支持继电保护的自适应性等技术研究。
支持智能甩负荷研究,提供快速甩负荷。智能甩负荷通过计算扰动的类型、负荷、结构,结合负荷分配和优先级,计算出最小必需的被甩负荷。然后,智能甩负荷选择满足这要求的负荷最佳组合,通过顺序控制完成这一甩负荷 *** 作。 所有这些在系统里发生扰动后200ms内即可完成。实现智能甩负荷控制可以甩较少负荷。在一个扰动中甩负荷时间越长,必须最终甩掉的负荷就越多。因为智能甩负荷的智能性和快速性,甩掉的实际数量远比用像频率继电器和PLC基础方案这样的传统方法要少,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的战略性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1.节能环保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节能环保产业技术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加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创新,建设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实现更大规模应用。2015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突破地下煤气化、煤低温催化气化甲烷化、中温催化气化、高温高压甲烷化、煤制烯烃等化工品、第三代煤催化制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等核心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进行多联产工程示范,进一步推进煤气化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开发燃煤电站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封存技术及污染物控制技术,有序建设煤制燃料升级示范工程。

实施“蓝天”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机动车污染物、室内空气等净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大气监测先进技术与仪器研发,积极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引导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废物资源化。重点突破无害化、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附加值再生资源产品、大型垃圾焚烧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垃圾综合处理及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有效利用废旧金属、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大宗包装与纺织产品、大宗工业废物、生活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附加值高的废弃物。开展工程示范,建设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化水平。

2.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型数字显示。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维和全息等三维显示的节目源、发射、传输、接收、显示等集成技术;研发有机发光显示的发光材料、薄膜晶体管阵列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电子纸和场致发射等前沿显示技术研究进程。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形成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超千亿,促进我国显示产业升级转型。

国家宽带网。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3.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生物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医疗设备、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先进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生物产业技术当中的生物医药。重点突破药物创制、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及规模化制备、疾病早期诊断等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4.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研发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绿色产品设计、机器人模块化单元产品等重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

高速列车。重点发展高速列车的智能化、谱系化与节能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高速列车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监测关键技术及高速铁路减振降噪技术,形成我国高速列车智能化安全技术装备和车型系列,构建技术装备及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技术和装备体系。“十二五”高速列车产业总产值预期超过3000亿元。

绿色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突破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环保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培育装备再制造、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

智能制造。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相关系统和装备,重点研发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功能部件、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测试仪器及基础件等技术装备,建设产业技术培训体系,推动技术集成验证与示范应用工作,制定技术与安全标准,培育一批高技术创新企业,实现制造系统智能运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服务机器人。开展服务机器人模块化体系结构研究,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机构、感知、控制、交互和安全等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功能部件。建设一批技术集成验证与示范应用平台,制定相应技术、安全标准,培育一批高技术创新企业,建立服务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

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深海运载作业和海洋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开发高精度勘探系统、深水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及辅助作业等重大装备,研制一批载人/非载人深海潜水器作业系统,开发海洋环境远程探测雷达、船载大深度拖曳、深海浮/潜标等海洋监测设备。

科学仪器设备。着力新原理、新方法开发,研发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点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发展量大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推动光谱、色谱、质谱等通用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和专用化。强化现有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强力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和示范,实现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5.新能源

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健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促进新能源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的研发,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新能源产业技术。风力发电。重点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电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积极推进100兆瓦级海上示范风场、10000兆瓦级陆上示范风场建设,推动近海和陆上风力发电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效太阳能。重点发展大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太阳能热发电等关键技术、组件和成套设备。掌握太阳能发电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与设备。扩大实施“金太阳”等示范工程,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

生物质能源。重点发展沼气生产车用燃料、纤维素基液体燃料、农业废弃物气化裂解液体燃料、生物柴油、非粮作物燃料乙醇、250~500吨/日系列生物质燃气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生物燃气、城市与工业垃圾能源化、生物液体燃料、固体成型燃料、能源植物良种选育及定向培育等五个方向的研发部署,在重点区域实施“十城百座”等示范工程。形成10~20条生物质能源生产线和成套装备产品供应系统。

智能电网。重点发展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高密度多点分布式电流并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协调运行技术、分布式供能、大电网智能分析与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送出、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等示范工程,建成若干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和集成综合示范区。

6.新材料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电子功能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实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稀土材料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掌握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抢占新材料应用技术和高端制造制高点。

新材料产业技术也包括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制备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形成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产品系列,加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性能纤维,开发复合材料用关键原材料制备,增强复合技术。促进能源、交通、工业、民生等领域用复合材料的升级换代,建立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先进稀土材料。围绕分离提纯-化合物及金属-高端功能材料-应用全产业链,突破高性能稀土永磁、催化、储氢和发光等材料的制备、应用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高丰度稀土在化工助剂、轻金属合金、钢铁等材料中的应用水平,促进稀土材料的平衡利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制定,培育稀土材料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7.新能源汽车

全面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化工程。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建立“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示范,形成整车及零部件工业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使我国跻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国家行列。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和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继续实施“十城千辆”工程,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与整车企业。到2015年,突破23个重点技术方向,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5个以上城市进行新型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产值预期超过1000亿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154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