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第1张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 4600 公里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 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 70 米口径全可动天线 于今日完成验收,将投入使用。 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天线, 将用于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负责接收“天问一号”回传数据。天线可以 360 旋转 ,俯仰角度可达 0 -90 ,能精准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届国际 固态电路 会议上,该所发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兹毫米波芯片及模组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 2颗 3 发 4 收 毫米波芯片及 10 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 385 米 ,刷新了当前 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纪录

2 月 19 日,中国慧眼卫星团队在京宣布, 慧眼卫星 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 X 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 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 射线暴包含的两个 X 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 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 ,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2021 年 2 月 27 日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我国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 ,25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注册申请。这是我国 首家获批的腺病毒载体 新冠病毒疫苗,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国空间物理学家、 山东大学 空间科学研究院 张清和 教授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 北极上空 发现了类似台风的 “太空台风”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并被《自然》选为研究亮点。

3 月 12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 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个 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 ,可 1 秒内 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

3 月 13 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参加联合申报的 “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 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 拉萨

3 月 16 日,利用我国 西藏羊八井 AS γ 实验阵列,中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遗迹 SNR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 100 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超新星遗迹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电子伏特 (1000 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因此,该超新星遗迹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候选的 “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 ,为解开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之谜打开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 200MeV( 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从治疗室引出,这标志着国产世界上 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

3 月 17 日, 山东大学 “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 攀登计划创新团队 夏利东 教授课题组,携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 50mm 白光日冕仪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观测到太阳白光日冕图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 K 冕白光 图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国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宣布成立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 ,旨在团结起 4200 多万工程 科技 人才,激发广大工程师创新活力,服务 科技 经济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工程领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 获 科技 部批准组建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这是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3 月 23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 浙江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物联网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青岛 市依托 海尔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 智慧家庭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大连市 依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等单位建设 洁净能源 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3 月 2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徐飞虎 团队等实现超过 200 公里 的远距离 单光子三维成像 ,首次将成像距离从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

5 月 8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院士 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目前国际上 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 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 , *** 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 62 个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网公布,支持 苏州市、长沙市 建设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

3 月 29 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离子加速、美国阿贡实验室原位离子辐照等大科学装置,并将离子加速与透射电镜相连,该所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 核径迹 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这一观察将更精准地限定 岩石 的年龄,进而分析解读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正式发布。报告认为, 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逐步向用户开放,其输出功率高达 10 拍瓦,即 1 亿亿瓦,脉冲压缩后宽度达到飞秒量级,相当于 10 个太阳 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由此得名 “羲和” ——传 说中“十个太阳的母亲”

4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我国 内蒙古宁城县 发现了 125 亿年前的“宁城中华草” , 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 单子叶 植物化石,为科学界研究植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4 月 7 日,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 彭慧教授、 孙汭教授 法国马赛大学 埃里克· 维维尔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发现 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细胞( 肝脏定居 NK 细胞) 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细胞的骨髓外发育新路径,为阐释肝脏天然免疫优势状态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4 月 10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重要奖项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在北京揭晓,共评出 100 个获奖项目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 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本次评选适逢该奖项十周年纪念,并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

4 月 12 日, 坐落于 广东东莞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级显微镜” , 它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隧道内装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一个靶站、 3 台中子谱仪等。这一国之重器通过国家验收,成为 世界上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

4 月 13 日,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发布消息,在近期开展的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种,将其命名为 巫溪虾脊兰 ,最终确定为虾脊兰属的新种。(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及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 动物的繁衍和生存, 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誉为 “三峡的生态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 Netexplo 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 由技术领域全球知名大学组成的 Netexplo 大学网络历时一年, 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了 10 项极具突破性的 数字创新技术 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入选

4 月 17 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 液氦温度(零下 269 摄氏度)千瓦级 超流氦温度(零下 271 摄氏度)百瓦级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 中国国药集团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这款疫苗成为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第六款疫苗 。并且是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首款灭活疫苗

5 月 7 日, 湖南大学刘渊 教授团队使用 范德华金属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 1 纳米 。这项“微观世界”的创新,为“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优千号” 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 三亚 种植了50 亩地进行高产攻关,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 3 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 100483 公斤,这是 热带地区首次 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 超 1000 公斤

5 月 11 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报告说,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前一年增长 45%以上 ,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增量。报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装机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 80%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量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实现并网。

5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 Springer Nature 联合发布了重大发现——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LHAASO )”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并记录到来自 天鹅座 内的最高 14 拍电子伏伽马光子(拍=千万亿)。专家表示,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变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机制的传统认知,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吴孟超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吴孟超院士被誉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从医 70 多年来,成功救治了 16 万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 12 亿摄氏度 101 秒 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 将 1 亿摄氏度 20 秒的原纪录延长了 5 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6 月 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我国在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以及贵州、内蒙古、 甘肃、 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这 8 个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 云计算、 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 “东数西算” 工程的战略支点,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6 月 21 日,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 从中药五味子 中获得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物质靶向 TRBP 蛋白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 核技术 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对提升医用同位素相关产业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上海 开幕,300 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其间还将举办 100 多场论坛,包括图灵奖、 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上千位国内外嘉宾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话题。

7 月 11 日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成功研发的跨模态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东太初” 9 日正式对外发布,其以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基于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 可支撑全场景 AI 应用。

7 月 19 日, 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 1 号” 现场会在 江西省上高县 举行,这一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年会围绕 科技 社团发展与治理、 碳中和、“90 后” 科技 人才成长 等领域, 设置 25 项专题活动陆续在京津冀三地展开。 年会期间,还将成立“一带一路”绿色智造产业联盟,并发布《2021 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等系列报告。

8 月 2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 科技 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围绕 科技 成果 “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 完善评价机制,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意见》要求, 科技 成果评价要坚持 质量、绩效、贡献 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8 月 18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要 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 ,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过 60%

9 月 11 日, 由中国科协、 中宣部等 13 部门联合举办的 2021 全国科普日 活动开启,今年的主题是 “ 百年再出发, 迈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强”

9 月 22 日,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马延和 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 11 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 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国首个 煤炭智慧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山西 建成, 可实现安全、 少人无人、 高效的生产模式, 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 智能化转。

近日,市科技局发布2022年认定的 厦门市 重点实验室名单,共有30家入选。

获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可享受这些扶持政策:省市级学科类重点实验室,无偿资助100万元;企业类重点实验室,无偿资助200万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次性无偿资助1000万元。

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占五成

2022年新认定的3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中,企业类有15家,占了五成。至此,我市企业类重点实验室由原来的24家增至39家。我市给予15家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共计245513万元扶持,以及15家学科类重点实验室1500万元扶持,合计395513万元。

据悉,此前认定的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建设,科技型企业相对较少。针对我市重点实验室中企业类占比偏低的现状,市科技局于2021年底启动了企业类重点实验室预申报工作。此次获批的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在基础条件、研发投入、取得成效、开放共享等方面具备较高水准。

例如,依托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厦门市工程添加剂重点实验室,围绕工程添加剂领域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问题等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研制出100余种新型混凝土改性材料。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掺入、占水泥质量5%以下的、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桥梁、港口、公路、机场等建设领域。”企业负责人介绍,该产品广泛应用在混凝土搅拌站、预制高强管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核电、火电、大桥、港口、码头等建筑领域的混凝土工程。

目前,科之杰的研发成果已应用在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恒丰贵阳中心、舟山跨海大桥、厦门轨道交通、福厦铁路一标乌龙江特大桥等重点工程。

“认定我市重点实验室,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支撑。”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了我市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市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将有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加快

重点实验室是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平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配备先进科研装备、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或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我市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人才队伍的行业骨干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示范、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为中坚的新局面。

其中,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在14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中,学科类重点实验室有102家,包括高校54家、科研院所13家、医院35家。

具体来看,高校科研院所类重点实验室涵盖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海洋科技等学科;医院类重点实验室涵盖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内外科、代谢性疾病、新生儿疾病、生殖遗传、口腔、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关系百姓生命和健康福祉的重要疾病研究;企业类重点实验室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未来产业领域。

其中,生物医药类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亮点,在临床研究、破解生物医药研发关键薄弱环节、相关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取得明显突破和重大进展。例如,依托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厦门市个性化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推广运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艾德生物打造了一条完整的“肿瘤个体化分子诊断试剂产品”产业链,是国内外同行业中产品种类最丰富、齐全的企业。

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市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和产业需求,开展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成绩。

●厦门市新能源发电设备与电能变换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该实验室的“海岛/岸基高过载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厦门市分子纳米技术与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大规模碳基晶体管阵列制备的精度和取向上取得突破,为高性能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市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依托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提出了一种通用跨媒体哈希检索框架。

●厦门市速冻调制食品重点实验室:依托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领跑研发全球第一条鱼糜制品微波组合加工生产线,其相关技术成果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一等奖。

●厦门市音视频统一通信重点实验室:依托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自主研制的VCS产品,实现了高清视频协作系统产品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

数字

截至目前,厦门市已获批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41家。

点击

技术创新典例 

研制首支国产HPV疫苗 

依托万泰生物建设的厦门市基因工程疫苗重点实验室。

2019年,由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联合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支国产HPV疫苗(俗称宫颈癌疫苗)馨可宁上市,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世界上第3个实现宫颈癌疫苗独立供应的国家。更为难得的是,接种国产HPV疫苗3针总费用仅为进口疫苗价格的一半多。从2020年5月上市至2021年底1年多的时间,销售额超39亿元。

依托万泰生物建设的厦门市基因工程疫苗重点实验室,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和HPV(人乳头瘤病毒)赛跑。实验室与夏宁邵团队在疫苗领域长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出了国内首个“大肠杆菌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平台,该项技术目前已经获中国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共18项,研发产品已获国内外113项专利授权。

此前,世界主流基因工程疫苗采用酵母细胞、昆虫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等真核细胞作为制备疫苗的表达系统。而夏宁邵团队通过大量反复实验,则将目光瞄向了大肠杆菌。

与仿制药不同,他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线路——为全世界疫苗研究和生产贡献出一种质优价廉的选择。

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将大肠杆菌作为人用疫苗生产的工程细胞,在全球首创出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体系。据了解,大肠杆菌作为表达系统具备独特优势,制备简单、成本低廉,虽然研发阶段门槛很高,但是一旦实现技术突破,易于大规模复制生产,能大大提高疫苗的可及性。

如今,馨可宁不仅实现了国内量产,还获得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和摩洛哥、尼泊尔的上市许可,成为首支走出国门的HPV疫苗。基于这套自主创新的技术线路,中国有望在未来研制更多更为复杂的疫苗。眼下,第二代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不断拓展北斗+卫星互联网应用 

厦门市北斗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展厅。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研究及应用是国家主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依托厦门卫星定位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行的厦门市北斗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北斗云系列产品为基础,围绕北斗智慧交通、警务及海洋大脑的陆海大交通应用,不断拓展北斗+卫星互联网应用。

在北斗领域,厦门卫星定位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已投资建设多个北斗高精度CORS基站,构建高精度卫星定位网络环境,向我市以及周边地区提供全自动、全天候、实时、连续的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

厦门市北斗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位置信息服务云平台,能够为公交、出租、两客一危、渣土车、货运车、环卫车、押运车等特殊业务车辆及各类船舶提供信息化服务。目前已为4000多家政企客户、20余万营运车船提供服务。

该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政府监管、企业应用、公众服务三个方面。其中包括为交通、海洋、警务等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化的决策支持,提升政府的综合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促进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与此同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增效提供数据支持;还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查询、失物查找等服务。

实验室积极推进“基于北斗/物联网的智慧交通云平台”“基于北斗/物联网的智慧海洋云平台”“北斗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等产品的研发及转化,有效促进了北斗产业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获得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4月26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技术挑战(2020)”(以下简称“挑战”)。
“挑战”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16个领域方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1微电子光电子
摩尔定律不断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新结构、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封装是该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围绕通信用激光的收、发、调制、放大等光子集成和光电集成芯片技术的微小型化、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光电融合与智能化是该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光学工程
自然界许多生物具有目前人工系统无法比拟的光学感知能力。围绕“仿生光学如何模拟这些生物的可调谐、宽光谱、宽视野、抗反射和隐身的视觉系统,以及将这些生物及其群体智能感知的机理和功能赋予人工智能系统,提高仿生光学在强背景干扰下的动态感知和处理能力”等是重要挑战。
3感知
遥感技术正向着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和小型化高重复周期观测的方向发展,结合图像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推进遥感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研发。“具备自主采集、数据处理、传输和安全管理等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4测量计量与仪器
通过实施基于”常数”重新定义的国际单位制,中国计量体系正在经历从多层金字塔架构向扁平化的历史性变革,直接推动国家测量体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跨越,支撑中国科技、产业、健康和国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快研制和生产服务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计量标准和测量仪器,满足国家迫切急需,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5电磁空间
电磁频谱已成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空间和竞争资源之一,用户数量、类型和频次爆炸式增长。电磁空间探测感知,通信传输和管制控制等系统形态和技术体制渐现一体化趋势。实现智能全谱和多元一体的频谱感知、高频宽带高效的频谱利用、动态精细的用频管控以及系统设备的高集成、低成本,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6网络与通信
受可用频谱资源限制、关键光电器件指标等制约,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容量提升趋缓。伴随网络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天空海全覆盖的重大需求,技术代际跃升急需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在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以及网络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网络极大复杂性、巨容量、大连接、广覆盖、高可靠、低能耗、低成本等压力和驱动下,网络架构、服务质量、用户体验、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7网络安全
面对各国激烈角逐制网权的变局,“维护网络安全主权需创新主动、自适应的多层联动技术体系,构建以快打快、以智对智的积极防御屏障,突破“御攻击于外”的网络边防关键技术,形成以我为主的威胁感知和攻击预判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8水声工程
针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开展水下网络化的声学观测,获取海洋水下声学环境规律及水下目标声学信息,以实时化的信息传输和大数据信息处理为手段,实现海洋水下信息自主掌控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9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及其在高速通信、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先进能源、先进空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类装备面临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突破传统思维和方法束缚,建立电磁环境效应与防护新理论,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提升我国信息电子及其应用的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制衡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0控制
“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深空深海等不确定复杂动态环境下,如何采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理论、技术和系统,针对重大装备、自主运动体和流程工业过程等机理不清及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被控对象,实现自主智能控制、人机协同优化决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1认知
脑认知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在无人系统、类脑芯片、智能视觉等领域广泛应用。以脑认知机理为基础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国际热点。“多尺度动态脑观测、针对记忆、情绪、视觉等认知功能的机理揭示和易泛化、鲁棒、低功耗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模型的建立”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2计算机系统与软件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爆炸式增长和计算模型日趋复杂,人们对计算力的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面对后摩尔时代的物理制约,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多个环节面临着高效能、高可靠、低能耗、敏捷设计、智能化及应用多样性等重要挑战。智能计算已经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使能技术。
13计算机应用
随着人机融合、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程度的加深,支持各类工业设备、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企业产品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互 *** 作技术也愈加复杂。构建一个更高效、更适人、更智能的互 *** 作技术体系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4工业软件系统
软件运行固有的离散性和工业系统运行固有的连续性之间的适配成为 *** 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工业基础软件的首要难题,高稳定性三维几何引擎、工程分析仿真求解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工业核心软件,以及大型高可信嵌入式工业软件和新型工业互联网系统软件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15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属信息领域的部分)
“如何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新冠肺炎爆发等)信息化决策平台,集思广益,突破局限性,延伸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包括医疗卫生、公安、交通、建设、环保、教育、能源、民政、国企数据等,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大数据平台;如何建立平战结合能支撑应急科研的计算环境和平台,用于新药、疫苗研发等”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16新基建
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正在发挥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支撑疫情期间及后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在技术协同、大规模组网、应用模式创新、光电芯片和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支撑、网络安全、高可靠绿色化低成本、与各行业融合的垂直整合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有四大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 预测行为变化: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已经在帮助企业了解客户适应新现实的方式。此前在商业和关系培养方面对数字渠道的采用滞后的机构逐渐认识到这种局面的紧迫性,并在迅速掌握行为分析和个性化等概念。
2更智能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发展我们的能力来把机器学习解决问题技术应用到这些庞大 。我们将更容易发现疫情,跟踪密切接触者,实现更准确的诊断,并通过预测病毒未来可能演化的方式,开发更有效和持久的疫苗接种。
3自动检测和预防:面部识别比较有争议的一点是,它把重点放在识别个体、而非人群中的模式,因此警方利用这项技术来发现逃避封锁和隔离的人,并追踪人群中出现症状的个体活动。
4把下一次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人工智能研究将在未来18个月取得进一步突破,从而提高我们发现和应对病毒暴发危险的能力。
想了解更多有关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的详情,推荐咨询达内教育。达内教育是引领行业的职业教育公司,致力于面向IT互联网行业,培养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管理员、UI设计师、网络营销工程师、会计等职场人才,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实战讲师对实战经验倾囊相授,部分讲师曾就职于IBM、微软、Oracle-Sun、华为、亚信等企业,其教研团队更是有独家26大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系统化学习,同时还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助力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感兴趣的话点击此处,免费学习一下

从百度大资料,看留学行业有哪些趋势

作为资讯性留学 中介目前面临四重困境:
1 市场增速放缓
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为4139万人,比 2012年增加143 万人,增长率为 358%,但相比几年前 20%左右的增长,增速明显放缓。
2 红海竞争
2000年中国留学中介仅68家,12年达到448家,增加近6倍。
3 产品同质化
中介盈利模式主要仍靠资讯垄断,缺少真正有附加价值的服务。
4 消费者对中介依赖减弱
网际网路连结人与资讯,人与服务。消费者有多样化的资讯渠道来找到诉求。中介原本依赖的资讯优势被打破。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利用百度大资料,对留学行业网民行为进行解读,希望能帮助企业了解网际网路目标受众,针对性优化营销及业务布局。
百度目前一年覆盖留学兴趣人群近500万,产生约36亿次的留学相关检索。
出国留学行业需求持续增长,无线端增长更加迅速,年增长率达58%。
从百度大资料,看留学行业有哪些趋势?
相较全网而言,女性比例相对更高。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显著,无线端更甚。在小于20岁的年龄区间无线端反超PC达到35%。

大资料时代来临 智慧家居行业有哪些发展趋势

智慧家居行业发展趋势无线传输技术大显身手
我们的城市建设正逐步在向智慧城市方向发展,而这其中智慧化的进步,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智慧化家居的普及,正随着其技术发展越来越走向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出现比如说,哪里灯忘关,电视忘关等一些小生活细节问是,而未来智慧家居系统的普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需要通过手中的相关装置就可控制家里的一切 *** 作,带来非常便捷的生活。而要实现这些控制技术的实现,这里就需要无线网路传输大显身手了。以前,传统的智慧家居采用有线通讯方式传播,需要破坏墙体结构,凿壁布置线路,而且在墙外有密密麻麻的线头,有碍美观,需要专施工人员进行 *** 作,施工周期较长,成本高;尤其不能让人容忍的是,消费者看到有新的智慧装置,想要更新升级,比较困难,需要重新破墙布线,而需要售后维修时,难度更大,由于线路埋入墙壁,不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故障和修复,颇让人头疼。相比较而言,随着物联网技术进步,无线智慧家居则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
智慧家居行业发展趋势 ZigBee技术大放异彩
如今的智慧家居功能确实强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智慧家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智慧家居从欧美传入到国内,也曾刮起一股旋风,打出一些智慧旗号、模糊概念,一度让很多消费者掏了腰包,但时间一长,就因为智慧化程度不高,密集布线,价格高昂,服务不及时,受到消费者的抱怨,没能被市场认可。直到物联网概念悄然兴起,智慧家居才重新迎来了春天。特别是国际风行的ZigBee技术在国内迅速推广,为无线智慧家居提供了技术支援,智慧化程度大幅提高,客户拿着电子装置就能搞定日常生活。

先说一组老生常谈的资料,2020年全球智慧家居市场份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每年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35%。
未来5年内:
370亿美元:远端智慧控制市场
740亿美元:远端智慧家庭安防市场

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 物联网成智慧家居发展分水岭
目前,物联网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智慧家居无疑会从中得到不少利处。先是去年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释出,提出了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九大物联网应用领域,其中就包括智慧家居。接着又是今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作为物联网领域下的朝阳产业,智慧家居正好赶上了这趟顺风车。家居生活迈向智慧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智慧家居作为一个蓝海专案,前景不可估量。随着物联网、云端计算等新兴技术相继进入智慧家居行业,众厂商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价格也逐步向平民化的趋势迈进。从有线到无线、从概念炒作到应用实施,智慧家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终于实现了质的跨越。未来的智慧家居,将会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趋势行业有哪些?

新能源行业,VR虚拟现实行业等新兴的行业,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VR是Virtual Reality的简称,即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公司建立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而VR真正作为一个产业还是近两年的事。由于科技巨头的抢滩布局,整个行业越炒越火,资本市场大量资金也是持钱而动,成立一年多甚至几个月的VR创业公司拿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不算什么新鲜事,在VR这个新生的产业里蔓延著一股躁动的味道。
目前来说,虚拟现实前景十分明朗,非常值得关注,但还是处于胚胎阶段。在未来的2030年,虚拟现实系统的产物可能会变得非常普遍,我们现在手中的智慧装置到了那时候可能就变成了老古董,就像2001年的翻盖摄像手机。如果参照智慧手机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可能也会让当下的科技巨头乱了阵脚,也会让一些初创公司异军突起,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一些科幻小说作家已经描绘过增强现实技术(AR)在未来的应用,例如军用智慧眼镜和虚拟珠宝。

趋势行业就是:现在没有或很少,但未来一定会发展的很多很普遍的行业。

耐用消费品销售行业。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未来的消费格局将向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照相机、电脑、电视、VCD等产品的消费每年将以10%的速度递增。从事这些产品的销售,估计会有10%至35%的投资回报。

家用汽车行业。据预测,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在今后10年内将会高速发展。与汽车行业相关的配件、维修、洗车业也同样会有利可图。

室内装饰业。近几年来,国内城市的居民大都热衷于装修自己的住房。而随着国家一系列房改措施的出台,个人买房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室内装饰市场还会越来越火。据统计,现阶段城市居民为自己装饰房屋付出的金钱每户平均达2万元左右。

房地产业。随着个人买房热的兴起,单位再也不会无偿分房给职工居住,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与此相关的房地产经纪、咨询、供楼业务也会大有可为。

邮电通讯业。目前中国的电话装机率达4%,与世界10%的平均水平还相差很远。可以预见,这是未来中国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之一。

快餐业。快餐业在现代中国都市已逐步受到上班族的青睐。还有与此相关的速食食品、食物半成品加工等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银色”行业。到“九五”末,我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因此,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保健食品、药品、服装、眼镜、助听器等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旅游休闲文化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的推行,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旅行和进行文体休闲活动。运动产品、体育场所、娱乐场所、旅行社等行业将会更加繁荣。

女性用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的钱最好赚”。因此,凡是对女性容颜、身段有改善和保护作用的产品,一定会受到她们的欢迎。

保险业。随着保险业的兴盛,国外许多保险公司纷纷投资中国保险市场,这样就会使保险业更好地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保险业会成为年轻人“白手起家”的最好选择之一。

大资料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云端计算将为大资料带来以下发展趋势变化:
首先云端计算为大资料提供了可以d性扩充套件、相对便宜的储存空间和计算资源,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像亚马逊一样通过云端计算来完成大资料分析。
其次,云端计算IT资源庞大、分布较为广泛,是异构系统较多的企业及时准确处理资料的有力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资料分析集逐步扩大,企业级资料仓库将成为主流,未来还将逐步纳入行业资料、 公开资料等多来源资料。
当人们从大资料分析中尝到甜头以后,资料分析集就会逐步扩大。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所分析的资料量一般以TB为单位。按照目前资料的发展速度,很快将会进入PB时代。特别是目前在100-500TB和500+TB范围的分析资料集的数量会呈3倍或4倍增长。

大资料技术目前已日趋成熟,日后会在系统研发、大资料应用开发和大资料分析方向上分类更加的精确和细致。

总的来说大资料有5个部分。资料采集,资料储存,资料清洗,资料探勘,资料视觉化。资料采集有硬体采集,如OBD,有软体采集,如滴滴,淘宝。资料储存就包括NOSQL,hadoop等等。资料清洗包括语议分析,流媒体格式化等等。资料探勘包括关联分析,相似度分析,距离分析,聚类分析等等。资料视觉化就是WEB的了。

大资料技术是指在海量量的资料中提取到对自身有用的资料,加以分析和处理,其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主要是4个V:

Volume——资料体量巨大;

Variety——资料种类繁多;

Value——价值密度低;

Velocity——处理速度快;
由系统或人工抓取资料,将其收集、整合、统计,这些资料的集中指向性非常的强,在反馈的过程中已经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方面的例子也非常多,大家在浏览百度网页时,当你关注了几次某个明星的讯息,在之后的浏览过程中会集中出现这个明星的讯息推送。在逛淘宝时,当你关注某种型别的产品超过一定次数,页面便会集中推送此种产品的相关种类,及周边给使用者。

对2016年大资料发展展望

这个展望大资料专家委这是做的第四次,从之前2012年底做的2013年的展望,即会做下一年的预测,这个预测是调研方式就是大资料专家委一百多位委员内部进行这样的一个观点征集、汇总,最后进行投票和去年一样,同时邀请中国大资料产业联盟的会员参与到最后的投票环节,今年总共投票的专家是116位,从这116位专家投票中形成了下述的结果。

根据今年大资料专家委列出的2016大资料产业技术发展的十大趋势,从这里面我们简单解读为他出现了这样四个重点的关键字,一个是民生相关的应用,因为应用很多,应用驱动大资料,因此民生相关的大资料可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第二就是多样性和融合性,不管是技术、产业等等各方面会出现多样融合的状况,另外第三个就是政策拉动,第四总是呼吁各个层面出现多样的生态,简单对这十各方面稍微做一个解释。

第一,视觉化技术。作为汇总整理的时候这也是给了工作组一个很大的意外,做了这样一个解读,我们认为视觉化作为技术形态能够排到第一,其实背后隐藏着大资料的贫民化。普通老百姓和常规的决策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大资料的效果和价值,所以能够摆在这么重的位置,不仅仅视觉化的形态,也包括视觉化的分析,这是排在第一的趋势。

第二,多学科融合。大家对学科的发展非常关注,预测排在第二位是多学科融合,大家认为资料科学的雏形已经出现了,从表现形式来看,很多相关的资料,科学的研究院,专门的实验室,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学科逐渐的完备,可能会逐渐的出现,当然本身确实也是交叉性的学科,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所以从事大资料研究不仅仅是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也包括数学等等方面的科学家参与到整个大资料前沿的研究中。

第三,大资料的安全和隐私持续受到关注。从现在大资料的发展情况来说,应该说针对大资料的威胁和大资料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大资料发展中的障碍会逐渐成为大资料领域所要关注的点。针对大资料的攻击现在没有大规模的报道,但是隐忧已经令大家担忧。隐私大资料所带来的副作用,原来的隐私我们接受的程度,有了大资料之后隐私接受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家对大资料的安全等等相关的问题的担忧阻碍我们在大资料的发展上的投入,这也是阻碍大资料发展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16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