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主要应用的范围包括:数字货币、金融资产的交易结算、数字政务、存证防伪数据服务等领域。区块链是将数据区块有序链接,每个区块负责记录一个文件数据,并进行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能够被修改和伪造的数据库技术。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应用了密码学技术的多方参与、共同维护、持续增长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称为分布式共享账本。共享账本中的每一页就是一个区块,每一个区块写满了交易记录,区块链技术匿名性、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让其备受企业的青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尝试。
区块链应用范围1金融领域区块链能够提供信任机制,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各类金融资产如股权、债券、票据、仓单、基金份额等都可以被整合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成为链上的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上进行存储、转移和交易。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观和安全。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必然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业务模式、服务场景、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从而给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及金融业态发展带来更多影响。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改进及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的结合,区块链技术将逐步适应大规模金融场景的应用。
2公共服务领域传统的公共服务依赖于有限的数据维度,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使链上的数字化证明可信度极高,在产权、公证及公益等领域都可以以此建立全新的认证机制,改善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水平。
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
3信息安全领域利用区块链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保证数据的不可伪造性,区块链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播路径的安全问题。
区块链对于信息安全领域体现在以下三点:
用户身份认证保护数据完整性保护有效阻止 DDoS 攻击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架构则会令黑客无所适从,已经有公司着手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互联网域名系统,绝除当前 DNS 注册弊病的祸根,使网络系统更加干净透明。
4物联网领域区块链+物联网,可以让物联网上的每个设备独立运行,整个网络产生的信息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进行保障。
安全性:传统物联网设备极易遭受攻击,数据易受损失且维护费用高昂。物联网设备典型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包括,固件版本过低、缺少安全补丁、存在权限漏洞、设备网络端口过多、未加密的信息传输等。区块链的全网节点验证的共识机制、不对称加密技术及数据分布式存储将大幅降低黑客攻击的风险。
可信性:传统物联网由中心化的云服务器进行管控,因设备的安全性和中心化服务器的不透明性,用户的隐私数据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而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簿,各区块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工作能力,保证链上信息不会被随意篡改。因此分布式账本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信任、所有权记录、透明性和通信支持。
效益性:受限于云服务和维护成本,物联网难以实现大规模商用。传统物联网实现物物通信是经由中心化的云服务器。该模式的弊端是,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多,服务器面临的负载也更多,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物联网体系的正常运转。
而区块链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交易,省略了中间其他中介机构或人员的劳务支出,可以有效减少第三方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5供应链领域供应链由众多参与主体构成,存在大量交互协作,信息被离散地保存在各自的系统中,缺乏透明度。信息的不流畅导致各参与主体难以准确地了解相关事项的实时状况及存在问题,影响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当各主体间出现纠纷时,举证和追责耗时费力。
区块链可以使数据在各主体之间公开透明,从而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流畅、不可篡改的信息流。这可以确保各主体及时发现供应链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进而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率。
6汽车产业去年宣布合伙使用区块链建立一个概念证明来简化汽车租赁过程,并把它建成一个“点击,签约,和驾驶的过程。未来的客户选择他们想要租赁的汽车,进入区块链的公共总账;然后,坐在驾驶座上,客户签订租赁协议和保险政策,而区块链则是同步更新信息。这不是个想象,对于汽车销售和汽车登记来说,这种类型的过程也可能会发展为现实。
7股票交易很多年来,许多公司致力于使得买进、卖出、交易股票的过程变得容易。新兴区块链创业公司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使这一过程更加安全和自动化,并且比以往任何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区块链初创公司 Chain 正和纳斯达克合作,通过区块链实现私有公司的股权交
8政府管理政务信息、项目招标等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工作通常受公众关注和监督,由于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和不可更改性,对政府透明化管理的落实有很大的作用。政府项目招标存在一定的信息不透明性,而企业在密封投标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区块链能够保证投标信息无法篡改,并能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在彼此不信任的竞争者之间形成信任共只。并能够通过区块链安排后续的智能合约,保证项目的建设进度,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腐败的滋生。
区块链技术应用还有很多很多,这只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下支点。未来区块链技术将应用各个地方
在数字化转型相对迟缓的保险行业,保险 科技 创造的价值愈加凸显。保险 科技 的出现和“革命”,注定将成为保险行业发展史中里程碑的大事件。‘
文 :一视 财经 高山
编辑:西贝
2021年,疫情的剧本没有完结,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继续加速。
然而,对比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国内保险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动作稍显“迟缓”,但如今行业步入后金融 科技 时代,监管收严,多行业预冷,网贷更是步入死胡同,数字化转型缓慢的保险业反而迎来新风口,新契机蓄势待发,坐拥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中国保险业看起来潜力十足。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保险 科技 的价值已开始在诸多方面得以体现,从销售端的线上化转型到获客渠道的场景扩充,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升级再到 科技 对运营管理的赋能等等,保险 科技 不仅提升了保险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也对传统的保险流程进行了重塑。
而在保险市场高度成熟的美国,保险 科技 的价值已被资本市场捕捉。2020年,GoHealth、Lemonade等企业的陆续上市,证明了保险 科技 可以更加深入地优化保险业态。除了能够为行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Lemonade向用户提供智能投保和理赔的智能机器人、GoHealth为用户制定最佳医保计划的LeadScore系统等技术产品正在从底层改变保险的模式和生态。
保险 科技 的出现和“革命”,注定将成为保险行业发展史中里程碑的大事件。
1
后金融 科技 时代
保险业成为“价值洼地”
在后金融 科技 时代,保险业被看作是潜力极大的“价值洼地”。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金融与 科技 融合的力量,也目睹了鱼龙混杂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投资悲剧,在“技术无罪”的前提下,金融 科技 的风口在监管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向。
在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之后,曾经盛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急转直下,P2P机构数量从5000家降至0家,小贷机构和助贷机构成为新载体;银行业的金融 科技 浪潮也有所衰退;即便是互联网巨头的金融 科技 业务,也要“稳”字当头。
这些经历了金融 科技 “洗礼”的领域,在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之后变得成熟克制,也让资本市场能够更冷静地思考金融 科技 的价值。
在数字化转型相对迟缓的保险行业,保险 科技 创造的价值愈加凸显。
根据中保协数据,2011年到2019年互联网保险的总保费实现83%的复合增速,2019年已经达到2696亿人民币,互联网渗透率(定义为互联网保费占行业总保费比例)为63%。从保费规模角度看,中国互联网保险大约相当于中国第二大保险集团平安集团的三分之一。
按照25%的CAGR的中性估计(过去10年CAGR83%),未来10年内,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19年保险行业保费的58%。可以说,未来10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将再造半个保险市场。
除了互联网保险的异军突起,以平安、国寿、太保、人保为代表的大型传统险企近几年纷纷将“保险+ 科技 ”提到战略高度,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 科技 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
资本市场也在加码对保险 科技 行业的投资。
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国民的 健康 保障意识被激发,主动咨询和购买商业 健康 保险的人显著增加,保险的线上化转型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根据全球咨询、经纪和解决方案公司韦莱韬悦发布的《2020年全球保险 科技 融资报告》,全球保险 科技 领域发生377笔融资交易,全年累计融资总额达71亿美元,创 历史 新高。
在保险 科技 这个万亿级的赛道上,“硬核玩家”们已开始寻找爆发的契机。
2
四大赛道造就万亿市场
销售端创新杀出“硬核玩家”
根据中金公司对保险 科技 的深度研究报告,保险 科技 行业产业链的4大方向包括:销售端创新、产品创新、中后台创新以及互助平台。
其中,销售端创新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传统渠道的销售成本,解决中小保险公司缺乏有效渠道的问题;产品创新的主要作用是开发新的保险需求和保费增长点;中后台技术创新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控制理赔成本、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数据价值挖掘和变现;互助平台则是一种具有公益意义的保障平台,包括支付宝中的相互宝、水滴、轻松等。
其中,销售端创新是当下保险 科技 市场中最被看好的发展方向。
由于国内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的较早阶段,营销与分销仍然是保险公司最核心的经营重点,也是成本最高的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保险行业的销售成本高达5503亿人民币,规模接近行业利润总额的2倍。
销售端创新的任务就是通过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销售模式将保单卖出去,提升销售环节效能,从而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
而作为全球保险电商第一股的慧择控股,无疑是国内保险行业销售端创新赛道的“主力玩家”。
3月10日,“慧择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单季保费突破10亿元,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63%;营收388亿元,同比增长503%,再次双双创下季度新高。报告还给出了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指引,预计Q1总营收为65亿至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160%。
一直以来,慧择被看做是纯正的保险中介公司,通过B2B2C模式,借助于大V和KOL的影响力为产品销售引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在自己代理的产品池中配置相应的产品,并通过自己掌握的数据反向参与保险的研发,在保险的销售服务中和用户深度交流。
在慧择创始人兼CEO马存军看来,慧择所追求的是长期的用户价值开发,而非短期流量变现的逻辑,也正是在对抗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差异化长险战略既为公司的经营提供了抗风险能力,也为平台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分析全年 财报,慧择上市一周年,保费规模已经实现连续4个季度双位数正增长,分别为同比增长406%、5103%、4116%、63%。 慧择在业绩和保费上面的稳健增长,离不开时代的眷顾,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一方面, 随着中国保险潜在客户群体发生变化,互联网保险对于传统保险模式的替代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当受教育程度高、主动保障意识高、习惯在线消费的年轻一代到达保险消费年龄段,互联网保险的目标客群将实现快速扩张。
当下的互联网保险市场处于蓝海市场, 在中国保险产销分离的大趋势下,未来保险公司与保险平台之间的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互联网保险平台未来三到五年内有望形成一个入口级平台, 慧择作为深耕多年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 慧择对保险 科技 上的不断投入和对 差异化长期险战略的坚持,为自己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竞争壁垒。
2012年以来,以 旅游 险、短期 健康 险起家的慧择保险将目光转向长期寿险,并在此后几年中 将长期险销售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 这样的转变,来自于慧择保险创始人兼董事长马存军的判断,在出身保险行业的马存军看来,“只卖短险是不可能成为入口级平台的”。
因此,自2017年起,慧择联合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打造了“达尔文”、“守卫者”等爆款互联网重疾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这也体现了慧择在数据积累方面的优势和极强的 科技 研发能力。
华创证券最新研报表示,站在互联网保险中介发展的快车道上,预计慧择的市场份额在未来5年将提升1个百分点至21%。到2024年,慧择保费规模体量或可达到120亿元左右,是目前的4倍,复合增速为40%。
“中国市场应该有一个千亿市值的平台出现,我希望是我们。”马存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过对慧择的期待,虽然慧择控股当下的市值与千亿市值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但恪守长期主义的慧择或许会等到保险 科技 真正爆发的时刻。
互联网保险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跨界”参与。目前,主要的头部互联网公司都已取得保险业务相关牌照,由于在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上具有优势,在保险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不可小觑。近年来,蚂蚁保险、腾讯微保等平台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3
保险 科技 的天时、地利、人和
随着 科技 对保险业务链上的影响逐渐加深,中国保险行业已逐渐迈入 科技 驱动的新纪元。
比如,在保险产品的设计环节上,产品研发部门能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不同的用户和场景开发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越来越多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一种标配。
当然,与银行业的金融 科技 转型一样,保险 科技 的发展离不开监管的指导。
2019年12月13日,由银保监会中介监管部牵头起草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业内征求意见。对互联网保险经营规则、产品销售范围、监管处罚等事项做了明确且细致的规定,为互联网保险行业进一步 健康 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监管方倡导回归保险本源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但也明确鼓励保险 科技 创新。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保险业基础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
在《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文件提出未来三年财险业务线上化将达80%以上,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 科技 等技术,满足消费者“无接触”保险服务的需求;提出以集成推进线上化任务、拓宽线上化服务领域、夯实线上化工作基础、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四个方面为工作要点,以保险 科技 为核心手段推动财产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毋庸置疑,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保险 科技 迟早会站上金融 科技 市场的“C位”,而以慧择为代表的保险 科技 企业或许将在不久后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生态协作型的金融业务, 即要完成一笔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三方角色进行协作,包括平台提供者、风控管理者、流动性提供者:平台提供者通过服务的输出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交易相关的主体、物、信息,起到获客、管理和归集信息的作用;风险管理者负责供应链金融方案的设计、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流动性提供者负责提供资金。
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供应链金融利益相关方/参与主体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供应链金融生态包含六大类主体:
供应链金融需求方;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平台方;
供应链金融 科技 赋能方;
供应链金融资金方;
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方。
图1-1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图
01
供应链金融需求方
中小微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资金被占压严重,并且缺乏有效、低成本的信用评估和增信手段,造成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获得融资。但当金融机构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去衡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时,金融机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等,更利于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02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是指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部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的职能是为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会往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性服务平台/机构,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担任着供应链金融平台方的角色;有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甚至会成立金融 科技 公司,对外输出风控能力;有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则会往金融端深入,成立金融子公司,担任着供应链金融资金方的角色。
03
供应链金融平台方
具体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物流公司、B2B平台三类主体。这些主体通过构建供应链运营的平台或生态,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业务场景,并在场景中帮助资金方实现获客与风控:一方面,利用对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对供应链的优化能力,为供应链金融资金方挖掘与推荐融资客户;另一方面,凭借自身积累的行业经验,或对供应链中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或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帮助供应链金融资金方进行风险防控。
(1)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
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进行设计、规划和优化,进而提供订单管理、采购执行、报关退税、物流管理、资金融通、信息管理、贸易商务、结算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供应链公司直接参与贸易,但却不是贸易公司;参与物流,却不是物流公司;帮助中小成长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却不是银行;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撑,但又不是 科技 公司。
供应链公司最擅长的是资源整合与配置,满足客户的非核心业务外包需求,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为客户创造价值。
(2)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从专业的物流服务切入,要么形成金融仓储专业服务能力,帮助资金方进行货物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物监管;要么从物流扩展至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服务能力,但其物流业务仍是主营业务,并且相对第一类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更“重资产”。
(3)B2B平台
B2B平台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标准化、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方式,广泛地连接供应商、采购方以及生产性服务商,实现在线化的交易、协作,乃至结算。
线下会按需求搭配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以线下高效的交付配合线上高效的交易与协作。
最后以大数据智能分析、资金账户管理、物流监管等为主要风控手段,在交易场景中嵌入供应链金融服务。
04
供应链金融 科技 赋能方
金融 科技 运营平台特指利用金融 科技 进行金融风控运营的平台,其专注于金融风控能力的建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以独立第三方的风险管理者角色,帮助资金方实现金融风险的识别、管控;以收取风控服务费为主要盈利手段。
大数据+AI技术主要用于对供应链金融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从而辅助风控;物联网赋能于物流的运作与对物的可视、可控的监管;区块链技术主要保障信息的匿名、开放、不可篡改、可追溯,并且保障契约的自动执行。
05
供应链金融资金方
供应链金融资金方指的是持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理、小贷、基金、担保、信托、证券、保险等。他们是流动性的提供者。同时,有的金融机构除了提供资金,还担任风险管理者或平台提供者的角色,与作为纯资金提供方的金融机构相比,这类机构对产业供应链的参与程度更深、掌控程度更高。
具体来说,有的银行以资金成本优势和对资金账户的管控能力基础,以交易银行(自建平台或者与平台合作掌握交易)、金融 科技 银行(基于金融 科技 形成新的风控能力)等新模式为实体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有的非银金融机构也通过构建服务平台或研发应用金融 科技 的方式深度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
06
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方
基础设施方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设施、工具、服务,包含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供应商(含信息管理系统供应商、金融 科技 供应商)、电子认证技术服务商、标准仓单服务商、电子签名与电子合同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征信服务商、支付服务商、资金管理服务商、金融资产交易所、律所、会计事务所、行业中介组织等。
来源 | 万联供应链金融智库
区块链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 。
数字链接的经济社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趋近于零。这将提供更加广泛的便捷性,也将带来更加直接的危险性,构成重大的安全挑战。
这就需要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和指挥权。二是数字化的资产和资产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可以被直接交易,这就需要对资产的所有权、对交易各方的身份和资质进行确认。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
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委员会做了一个定义:区块链是使用密码技术,将共识确认的区块,按照顺序追加形成的分布式账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