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水表为例,1立方米的水就是1吨
1、x00001,一圈代表已用水00001立方;
读数为7x00001=00007立方
2、x0001,一圈代表已用水0001立方;
读数为75x0001=00075立方
3、x001,一圈代表已用水001立方;
读数为0x001=0立方
4、x01,一圈代表已用水01立方;
读数为9x01=09立方
5、水表总读数为00007+00075+0+09=09082立方,则水用量为09082吨。
扩展资料:
造成水表快慢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使用劣质水表
2、水质问题
3、使用超年限的水表和不进行周期检定的水表
4、水表安装不合理
选择水表的根据:
1、选择水表规格
因为水表在常用流量下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是最佳的,比较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水管考虑未来的通水能力留有余量,则选择水表时可以在口径规格上低一档。如口径为200mm的管道因流量不足,可选用安装口径150mm的水表,等将来流量增大为200mm的管道的正常流量时,再换同口径水表。大型耗水工业用户选用水表时可以选择一台较大口径水表,也可用数台相对较小口径水表并联的方法,这样还能在不影响用户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对个别发生故障的水表进行维修或换表。
2、选择水表指示型式
一般以字轮式,读数清晰、抄读方便。但也有人认为在不能近距离抄表的场合,还是安装指针式型式反而好,因为这种型式可以根据指针指向的几何角度判断读数,而不需要看清标度圆柱分格上的数值。近年来,液封式型式的计数器由于克服了一般计数器日久被水中污锈物妨碍读数的缺点而受欢迎。远传水表和预付费类水表的读数是由电子装置显示或用集抄器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但其基表读数仍是要保留的,以便在抄读的电子装置出问题时进行对照。
3、考虑安装维修的方便性
对大口径水表来说,尤其要考虑这一点。因此那种能不停水安装和更换表或进行维修的水表(如可拆卸式水表)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水表的安装长度和连接方式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虽然水表国家标准GB/T7781-1996中表1和表2已规定了这方面的要求,执行该标准制造的水表在安装长度和连接方式方面式相同的。但近年来一些新式水表(包括预付费类的智能水表)有一些并不按国家标准而是按企业标准制造,这方面可能有所出入。
4、考虑水质适应性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场合流经水表并到用水中断的水质并没有出水厂时那样清洁理想,有时会夹有一些杂质(如锈块、沙石、麻丝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水表的管道设计时考虑安装一些过滤器和其他措施外,选择能适应这样水质的水表或流量计式需要考虑的。
参考资料:
水表的读数看吨数方法如下:
1、看表盘,一般是字轮 指针的形式。黑色是整数位,红色是小数位。
2、水表一般红色的是小数位,黑色的是整数位,从黑字轮的x1000、x100、x10、x1开始看起,分别是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比如x100档是2、x10档是5、x1档是7,那么读数就是257吨。看水表的关键是每档逢小读,比如x10档的指针在2和3的中间,那么x10档就是2,其它各档也相同。
3、首先看千吨位,因为千吨位的指针在0和1之间,所以千吨位的读数为0。
4、然后再看百吨位,因为百吨位的指针在7和8之间,所以百吨位的读数为7。
5、最后看个吨位,因为个吨位的指针在8和9之间,所以个吨位的读数为8。
6、经过以上的步骤,可以得出结论,水表的吨数为768吨。
水表:
传统水表的内部结构从外向里可分为壳体、套筒、内芯三大件。壳体是生铁铸成的,水从进水口出来之后通过壳体的下部环形空间,这里叫做“下环室”。在这个环形空间的上面有“上环室”和出水口相通。套筒的底部有个带有小孔的过滤网,滤出水中的杂物。
套筒侧面有上下两排圆孔,孔的位置恰好与壳体的上下环室对着,显然,下排是进水孔,上排是出水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排孔都是沿圆的切线方向斜着打的。注意上下两排孔的方向相反。
认识水表的吨数的方法如下:1、颜色区分读数:水表一般红色的是小数位,黑色的是整数位。
2、看读数:从黑字轮的x1、x1、x1、x1开始看起,分别是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
3、表顺序:因此看表的顺序依次是千吨位百吨位个吨位。
4、根据指针指向来读数:根据指针指向来读数,先看黑色轮盘的指针,从最下面往上面看。
5、方法都一样:看完黑色的就可以看红色的了,依照前面的方法来看,最后连起来就可以了水表显示屏上的数字代表的就是用水量;从左往右读取,前4个黑色数字为整数,后5个红色数字代表的是小数点后的数字;还有3个红色指针,旁边分别标注了“×01”、“×001”分别表示各自的吨数。
水表显示读数的方式一般是水表通过黑色字轮和红色指针联合的方式来显示读书。而读数显示结构一般是由黑色字轮和红色字轮组成。黑色字轮,一般显示整数位,而用户只读取字轮上的数字就可以。红色指针上的读数是水表出厂时检验用的。红色指针的读书是出厂检验用的,不必关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