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
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通信、软件等多个专业的知识。根据“产业导向、行业牵引、学科交叉”的专业特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
方法和技能,具备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精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适应物联网技术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于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80%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
专业特色:瞄准行业和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素质要求,形成了“培养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的高素质人才”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
建设了“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推进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牵引,构建了“系统性和综合性强”的物联网实践课程体系。以条件建设为抓手,建立了“资源优化、特色突出”专业实践支撑平台。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校的课程不一样,但学习的范围差不多,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物联网这一概念提出已有20多年,但受全球各国重视是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各国纷纷推出物联网相关政策,我国也开启了物联网发展里程碑的年份,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经过10年发展,物联网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在云+AI等技术加持下,让物联网得到了广泛应用,产业发展迅猛,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
运营商、半导体厂商、通信设备、云服务商和应用端等形成物联网产业链,而NB-IoT和LoRa等LPWA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技术,解决物联网大规模部署连接等需求,继而使得物联网在工业、零售、物流和交通等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产业链积极推动下,物联网连接规模成倍速度增长,LPWAN连接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9%。此外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指出,5G技术部署,也将把物联网带上更高的层次,也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其中运营商是万物互联积极推动者,全球运营商纷纷转型寄望于在大连接时代,不再局限做一个管道提供者,希望能抢夺物联网应用端市场,例如面向工业、教育、医疗、车联网和智慧家庭等应用场景寻求机遇。
物联网在移动监测、智能可穿戴、POS机、气象、医疗和能源等行业用途很大,而且是实现设备联网不可或缺的产品,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专科生学物联网应用技术还是挺靠谱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以说是大家的起步都是一样的,对于我们的整体的研究没有任何影响。吃这碗饭靠能力的比较多,要多敲代码,多做项目,学校的技术比较陈旧,自己得多上网冲浪,学习最新技术。吃IT这碗饭,可以走硬件也可以走软件,物联网和电子信息两个专业都是软硬都要会的专业,自然学的就很杂了,学习的时候压力比较大,不过就业的时候空间也比较广阔。
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比起其他专业,算是相当有“钱途”的了,物联网和互联网一墙之隔,物联网的许多知识就是计算机编程的相关知识,学好了大有可为:一专多能,什么大多数行业都可以入门;电子行业居多,智能家居方向可以,开发也可以。不过,学了这个专业,大概率毕业后要背井离乡,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就业,一定要提前规划好。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在现阶段,物联网是借助各种信息传感技术和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使管理的对象(人或物)的状态能被感知、能被识别,而形成的局部应用网络;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是将这些局部应用网络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系的一个巨大网络,是感知中国、感知地球的基础设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