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观察、资管“刚兑”、垃圾债违约,让你看到了什么

理财观察、资管“刚兑”、垃圾债违约,让你看到了什么,第1张

债券成大资管主要配置资产被称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之一的大资管行业,截至2015年底管理规模已达3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767万亿元的一半。

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占834万亿元,券商资管占1189万亿元,私募基金占507万亿元,基金专户416万亿元,基金子公司专户857万亿元,期货资管01万亿元。

关于资金投向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债券是资产配置的大头。

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约598万亿元投向债券,384万亿元投向股市,151万亿元投向信托计划,此外还有银行委托贷款、票据等。

事实上,2015年资产管理行业的资金汹涌流入债市。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与股票型产品发行低迷相反,债券策略产品受到投资者热捧。

据某券商营业部人士反映,券商固收型资管产品在销售中受到投资者追捧,常见“秒杀”。

收益方面,债券策略型券商资管产品今年一季度跑赢同类机构产品,前十名中占去半壁江山。

债券型基金同样火热。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2016年一季度新发行债券策略基金共168只,数量已超过2015年全年发行数量(200只)的八成。

从产品类型来看,券商依然是债券策略产品的最大发行机构,产品数量多达110只,占比超过六成。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杨建波认为,一季度债券型私募基金新发行量大幅增长,与一季度股市暴跌、弱势震荡有一定关系。

他称:“经济较差的环境下,债券投资收益好于股票收益。

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发行受股市影响较小的债券类产品和量化投资产品比较多,尤其是券商资管更倾向于发行低风险产品。”

一方面是投资者的“买债”热情有增无减,一方面是国内信用债违约风险事件频频被曝出。

自今年以来,债券违约的频率明显加大。

继南京雨润短融未能足额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之后,近日,东北特钢也被爆陷入债务危机,并迅速成为信用市场上新的热点。

业内人士指出,信用违约是债券投资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并且信用风险暴露趋于常态化。

海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超对此表示,除了估值风险和兑付风险,相关债券暂停交易将导致机构难以出货止损,对货币基金等流动性要求较高或即将到期的产品损伤较大;若出现兑付风险的主体采取暂停交易措施,需防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双重冲击。

据了解,自2014年超日债违约开始,我国公募债共发生违约事件16起,覆盖民企、央企、地方国企等各类主体,扩散至短融、中票、公司债、企业债等各种债券类型。

“受经济下滑、企业承压加剧的影响,债券投资者面临的违约风险越来越大。”德晟资本分析称。

对此,杨建波指出,债券违约事件增多环境下,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投资者也将会要求更多的风险补偿,债券收益率有望继续上升,而对于资质不佳的企业来说,发行债券的价格也会更低,收益率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已披露年报的10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各行债券投资增速明显提升,这主要是受地方 债务置换的影响。

业内普遍认为,出于收益率相对稳定以及资本考量,银行利率债配置意愿难衰减。

踩雷概率大增基金如履薄冰

债市风险愈演愈烈,资管机构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其中公募基金作为投资“大头”受到的波及也较为直接。

随着越来越多的违约事件发生,债券基金踩雷的概率大增。

固收类基金旱涝保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成为摆在基金经理面前的难题。

4月11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该公司业务规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有所下滑,正在对下一步的改革脱困措施及债务偿付安排等重大事项进行论证。

鉴于此,该公司相关债务融资工具于当日起暂停交易,待相关事项确定后,再申请恢复交易。

一天之后,浙交投发布子公司债务违约的公告。

债券违约现象密集出现,部分基金也因此不幸“踩雷”。

相关媒体根据去年年报的统计表明,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4只债基或许被牵扯其中,它们总共持有债券的市值合计为111亿元。

具体说来,易方达基金旗下的易方达纯债1年定期开放债券A与长城基金旗下的长城久盈分级债均持有“13铁物资MTN002”:其中,易方达纯债1年定期开放债券A持仓总量为50万张,持仓总市值为503750万元,占基金净值比例为491%,占债券市值比是278%;长城久盈纯债分级债持仓总量为40万张,持仓总市值为403000万元,占基金净值比例为788%,占债券市值比是732%。

此外,万家基金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万家现金宝与混合债券型基金万家双利债券均持有“15铁物资SCP005”,两只基金持仓总量分别为15万张、5万张,持仓总市值分别为150002万元、50095万元,持仓市值分别占基金净值比例为503%、615%,占债券市值比例分别为1128%、751%。

“信用债违约事件正成为债券基金不得不规避的"地雷"。

从构成实质性违约的山水水泥、东北特钢再到已经暂停交易的中铁物资,真是防不胜防。”北京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表示,债券违约刚刚开始,信用风险暴露趋于常态化,信用债会出现较大分化,基金投资需要筛选,甚至 *** 作手法都要改变。

去年至今发生的十余起违约债券中,基金公司集体“中招”的不在少数。

如此前山水水泥中票、雨润短融违约事件中,涉“雷”基金公司在10家以上。

债市风险给基金经理头上“悬了一把剑”。

“当前风险防范应该置于投资策略的首位,对于资金管理人而言,切实做好信用风险筛查和合理控制久期风险是有效手段。”有基金经理认为,二季度债券 *** 作或需以休整为主,同时可关注后期市场下跌带来的交易机会。

信用利差目前已处于极低的水平,加上近期信用事件频发,二季度信用利差走扩概率较大,可适当调整信用债的持仓。

对于如何选择债券投资标的,创金合信鑫安保本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一兵表示:“未来在投资信用债时,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将是信用分析的关键,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民企,也适用于国企类别的发行主体,弱化国企或央企背后隐含的 隐形信用增强因素。

不踩雷,将是规避向下折损风险的第一要素。”

在债券的投资上,把握好波段性投资机会则成为不少基金经理的共识。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的债券型基金经理表示,对风险的管控会成为今年投资业绩好坏的关键。

在债券市场信用事件频发和权益市场间歇性巨震的大背景下,努力守住风险底线,同时努力把握出现的每个投资机会,通过灵活的大类资产配置获取超额收益。

据悉,为了防止信用债违约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个别基金公司已经对购买即将到期的企业债所占流通盘比例作了规定,如果去除掉机构持有部分后,一旦超过一定比例,就不允许公司交易买入。

目前债市投资已经进入新常态,虽然目前损失率仍然不高,但未来会越来越市场化,对基金公司的风控要求将越来越高。

债转股重启引资管热议

另一债市大事件是国内债转股重启的脚步渐行渐近。

作为上世纪末为国企脱困祭出的“利器”之一,债转股在当前不良资产急升的背景下受到高关注。

目前来看,关于债转股 *** 作尚存在许多争议,对银行到底影响如何,资管公司能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正在讨论之中。

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

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这笔资金。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深水区,中国推进高负债企业去杠杆化的迫切性提升,债转股被认为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开端。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华盛顿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主席国新闻发布会期间曾经表示,中国正在酝酿改革给全社会降杠杆,比如外界正在讨论的债转股,但还没有确定实施方案。

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在出席4月14日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记者会上也表示,债转股是项新政策,细节仍在讨论。

虽然债转股是处理不良资产的国际常用举措之一,但始终具有争议。

高盛在3月研究报告中表示,要想让债转股真正有助于解决中国不良资产的问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债转股需要合理架构并市场定价,比如价格和交易结构需要反映投资风险和回报;其次,长线上,允许债务人获利退出;其三,退出机制到位,退出方式包括上市或并购。

海外投资人担心,如果运用不当,债转股措施将给中国僵尸企业继续存活的契机,或是此措施只能短期美化银行资产负债表,无益于消解银行业的长期风险。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日前发表文章称,大部分债转股的结果都是“假股真债”,使得企业去杠杆只是停留在报表上,宏观经济的真实杠杆率被掩盖,实体经济过度杠杆化的风险加大。

如果只是通过债转股,把银行的不良债权转移到表外去,没有在财务上对其潜在损失率做充分的处理,那么,宏观经济下行产生的银行坏账风险只是被暂时隐匿了,而不是被化解了,债转股在这里扮演的是自欺欺人的报表魔术师角色。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对债转股的实施充满期待。

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从总体看,债转股有利于实现“靴子落地”的效果,银行的隐含不良资产得到积极处置,企业端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进;银行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运作,也将提振市场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

目前来看,债转股似乎正渐行渐近,据国开行某高层透露,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入选第一批债转股试点。

据悉,银行有望自建资管公司承接债务。

3月8日,中国最大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现更名为华荣能源)发布公告称,拟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141亿股,向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发行30亿股,共发行171亿股,以抵消公司的171亿元债务。

招商证券认为,尽管现有《商业银行法》禁止银行持有企业股权。

不过公告表明“银行可以通过债权人"指定实体"持有股权,比如子公司,如若该方法能够实施,或将成为未来不良贷款处置的一种备选方案。”未来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的案例或将越来越多。

“具体形式上,或采用债转股试点与投贷联动试点配合。”姜超预计,银行或将成立新的资产管理公司(AMC),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直接承接银行债务。

其中,该股权投资基金作为GP(普通合伙人),银行理财资金或类似资管计划作为LP(有限合伙人)。

部分资管公司也看准了债转股的投资机会。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晓松表示,资管公司实行债转股,从法律上看不存在什么障碍。

而其他金融机构还存在一些限制,长城资管希望能够成为中国首先的债转股试点资产管理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债转股要真正落地并起到积极的效果,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监管细则,而一旦其重启的大幕真正拉开,整个大资管的产业链也将顺势而动。

打破刚性兑付推动转型

长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地方 融资平台与国企的债券一直都被笼罩在刚性兑付的“魔咒”之下。

随着近年来债务违约风险事件频发,部分债券通过 出面协调帮助发行人、银行和承销商等相关机构解决处置,或发行人债务重组等方式最终实现偿付,但债券市场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趋势。

一旦刚性兑付被彻底打破,整个国内资管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事实上,刚性兑付同样已成为资管发展和转型的“拦路虎”。

近日一份由光大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报告披露,过去三年,我国市场管理资产总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1%,但在此期间很多资金处于闲置状态。

BCG合伙人、中国金融业智库负责人何大勇表示,在我国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客户资金成本黏性高,客户并不真正承担自身投资的风险,而资管机构难以持续获得匹配的低风险优质资产,从而对资管行业的产品收益率、新增规模和风险管理造成叠加影响。

“刚性兑付导致资金价格扭曲,推高无风险收益。

伴随着近两年风险事件频发,打破刚兑成为监管与从业者的共识。

但打破刚兑难以一步到位,需要监管机构、资管机构和投资者三方共同有计划地迎接"后刚兑"时代,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何大勇认为。

基金行业呼吁打破刚性兑付的声音也一直存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近日表示,解决资管市场的问题核心在于打破刚兑,推动完成基金产品募集规范成为他到任后最重要的工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破刚性兑付是国内资管市场成长的必经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允许债券违约,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市场的公平和自我调节,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债券出现违约。

如果刚性兑付一直存在,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债券将受到追捧,这显然不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不利于债市的中长期发展。”

央企“刚性兑付”的幻想已被打破,此前违约的保定天威集团和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均为央企持股的下属子公司,中国铁路物资更是直接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并持有100%利益的央企之一。

而2014年3月,“11超日债”的违约不仅打开了债券市场的潘多拉魔盒,也让信用债刚性兑付成为历史。

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其可能给市场带来的潜在冲击也不可忽视。

虽然债市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违约事件发生后,当事公司也面临各种追偿窘境,这令市场人士开始关注违约发生后的投资者保护和救济途径。

上海某债基基金经理表示,虽然目前债市中,真正打破“刚性兑付”的案例寥寥,但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持续,以及地方 维持“刚性兑付”难度加大,预计未来几年打破“刚性兑付”的案例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因此,现在债券市场的投资逻辑,不得不提高控制信用风险的比重,尤其是针对高收益债券的投资,一定要小心其中的违约风险。

有基金经理还指出,由于中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刚刚打破,债券投资者面对的是债券承销商不尽责、投资者讨债无路、持有人会议无用、法律起诉效果不佳的困境。

另外,由于中国目前没有对冲信用风险的工具,债权人利益很难保证。

未来随着违约债券数量的增多,刚性兑付终将被打破。

去年12月25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经济在变化,谁也不能保证,买了债券,每一家发债的主体都能够按时兑付,具备一定能力的投资者有一定风险分析的能力,还有风险承担的能力。

如果发生风险,那就打破刚性兑付,市场该怎么解决怎么解决。

如果都是没有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分析能力的投资者进到这个市场的话,一旦发生风险,最后还要 介入,这就形不成一个市场了。

在银行的报告中,他们被称作“高净值人士”;在老百姓的眼里,他们叫“中国富人”。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洞悉客户需求致力科学发展》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该报告的调研范围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的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1900多名额度高净值客户。中国富人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在2012 年主要进行了哪些投资?财富的来源有哪些?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学历是什么?他们在海外投资主要选择哪些国家?北京富人最多,宁夏等四省份富人最少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4%。截至2012年底,预计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数量将达到174万户,较2011年增长17%,相对于2009—2011年38%的复合增长率,增速有较大放缓。中国的高净值家庭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5省市的高净值家庭数量2012年都超过10万户,这5省市高净值家庭总数占全国的40%以上。四川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多的内陆省份,在西部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出。而宁夏、青海、西藏和海南四地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少的省份。在全国高净值家庭增速放缓的经济形势下,富裕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东和浙江受企业主资产缩水和所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高净值家庭数量增幅不足10%;山西、内蒙古等地受煤炭行业下行影响,增速也相对较低。相反,内陆欠发达地区依然保持很高的增长势头,安徽、甘肃、湖南等地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超过30%;四川、湖南、陕西等地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各省份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来分析,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密度最高,其中北京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200户,是中国富人最集中的地区;辽宁、山西、江苏、福建和海南为第二梯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西藏、河南等地占比最低,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只有20户左右。富人“统计学”:1%还未婚报告统计,中国富人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49岁,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均衡127:1,大专或本科的教育程度占到六成以上。同时,中国富人中只有1%是未婚的“钻石王老五”,99%已婚。他们绝大部分已经育有儿女,占比高达96%。职业分布上,大部分依然是企业主,占56%。其中,六成企业处在成熟期,市场开发较充分,收入和利润较稳定。调查显示,高净值客户把自由安全、物质优越和家庭幸福作为对财富的核心定义,体现了当前中国财富人士对生活品质的普遍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和2011年相比,高净值客户对高尚的社会地区的诉求超过了福荫子孙。在财富的来源方面,最重要的财富来源依然是创办实业,占到全部高净值人群的56%,其他来自于职业经理人、全职太太、专业技术人士、专业投资人士和演艺、体育、收藏等领域。由于房地产调控的因素,和2011年相比,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利的人群占比出现明显下滑。相反,靠工资和福利积累的提升到第二位,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企业高管或专业技术人士。在未来新财富的来源方面,高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最被看好。在投资偏好上,高净值人群对固定收益和信托等产品兴趣上升,对股票和房地产兴趣下降明显。2012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趋缓,在这种趋势下,高净值人群倾向于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产品,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受到高净值客户追捧,表示有投资兴趣的受访者均超过60%。除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其余投资产品按照感兴趣的顺序依次为:储蓄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房地产相关投资,实物投资(艺术品、古玩等),股票类产品,保险,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和任意形式的海外投资。其中,房地产和股票2011年受访者的感兴趣比例分别为36%和34%,2012年下降为24%和17%。从个人可投资资产结构角度看,2009—2011年,基金和股票净值占比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下滑7%和5%,而居民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飞速增长,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和60%。海外投资首选地:香港、美国和新加坡2012年,中国富人的资产加速向海外配置。拥有海外资产的人群占比达到25%,比2011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中国富人在海外偏向于购置房产和股票。从使用离岸金融的渗透率来看,四川、广东等地区的渗透率显着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北京地区高净值客户的绝对数目大,但是其中使用离岸金融的比较低,有较大的市场挖掘潜力。在海外目的地的选择上,香港、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高净值客户海外资产配置的主要集中地,这三地集中了高净值客户海外资产量的60%。深入比较高净值客户选择香港、美国和瑞士作为离岸财富管理目的地的驱动因素,移民和子女留学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首要考虑,而选择瑞士的核心目的都是围绕着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资产的安全与私密性等。从高净值客户的国籍分布上看,有6%的高净值客户已经移民,其他大多数依然是中国大陆公民。据了解,移民已经是中国高净值客户最喜爱探讨的话题,他们其中很多人已经将子女送出国。相较于欧美的离岸中心,亚太的香港和新加坡在文化和距离上更具优势。香港更是大陆高净值家庭海外资产最大集中地,距离近、语言互通是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子女留学和移民的需求,美国和加拿大成为第二、第三大中国海外财富集中地,但中国客户对法律和文化相对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客户对资产配置的兴趣。对于中国客户而言,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等“富一代”,对欧美国家的法律、政治、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香港和新加坡更具服务中国客户的潜力。

(来源:网络)

请在此输入您的回答


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我们不再需要银行。

—— 比尔·盖茨(Bill Gates)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快速推动数字经济变革。加之新冠疫情客观上对于银行发展数字化更是起到 “加速”的作用。


无论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目标纲要中,均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标志着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将全面提速,数字经济时代已呼啸而来。


金融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商业银行也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但是这个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整理后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为:


① 金融脱媒,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竞争优势正在被削弱;


② 金融 科技 公司、互联网等 科技 巨头的跨界涌入,给传统银行机构带来巨大冲击,业务场景和客户行为都在悄然转变;


③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 科技 创新,正在深刻改变银行的底层架构,传统银行的运营体系和商业模式都受到挑战;


④ 强监管下资本约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给银行机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基于上述四大挑战,中信出版墨菲工作室特别推出银行转型主题书单,四大主题,15本专题著作来助力银行机构把握趋势,积极 探索 和实践转型之路。


PART 1 直面挑战


帮助银行正视 科技 和业态发展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01


《消失的银行》



[英]杰姆斯·汉考克 [英]肖恩·里奇蒙德 著

王浩宇 杨丽萍 译

中信出版集团


面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 科技 风暴来袭,传统零售银行业是适应还是被取代?这是近年来银行从业者不得不面临的危机抉择。


《消失的银行》一书准确而简明地记录了数字革命给银行业带来的破坏效应,其他银行业和创新专业人士对他们自己的经历也做了评论。


这本书概述了全球银行业面临的主要趋势:数字化和数据变革、银行业不断涌现新兴竞争者、持续变化的监管框架和悄然转变的客户行为。老牌银行遭遇重重挑战,甚至被取代、减少和解体。


02


《银行转型2025》




何大勇 谭彦 陈本强 刘月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放眼全球,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实现再平衡?聚焦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总结提炼了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转型趋势、机遇及路径,助力银行业转型突围,寒冬中转“危”为“机”。


全球顶尖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深度访谈逾百位来自监管、银行业、泛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和BCG全球48个国家85个办公室的专家,提出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的关键词 “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以丰富的经验和凝练的智慧助力银行业开启成功之门。


03


《未来银行》




乔纳森·马米兰 著

中信出版集团



PART 2 转型 探索


帮助银行和金融 科技 企业了解转型的具体路径和不同领域的转型方法。


01


《区块链巴别塔》



[奥地利]伊戈尔·佩吉克 著

王勇 陈秋雨 译

中信出版集团


区块链是支撑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改变 游戏 规则,每年都有可能为企业节省巨大的成本,同时简化全球货币交易过程。


《区块链巴别塔》一书着眼于区块链技术及其创新扩散、应用场景、竞争动态和管理战略,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权威性说明,解释了众人对它的误解,同时也说明了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如何影响传统机构及其未来场景。佩吉克巧妙地解释了区块链背后的逻辑和协议,并打破了先驱者的热情和传统从业者的焦虑之间的障碍,为当今应用这项颇具颠覆性的技术提供了一个冷静、可行的 *** 作指南。


02


《未来银行之路》


刘兴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未来银行是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 科技 创新精神的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未来已经映射在行业竞争的图景里,但通往未来银行的现实之路在哪里?《未来银行之路》分析了传统银行发展逻辑红利释放殆尽、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带来全新发展逻辑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以及未来银行形态。


03


《数字时代商业银行转型》



张春子 张晓东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新 科技 革命正在颠覆经济世界,在全球疫情流行和世界经济震荡之后,商业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张春子、张晓东在《数字时代商业银行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在数字时代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框架、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银行重点业务数字化转型、国际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等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打赢这场“数字化转型”的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实用参考价值。


04


《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



高钧 胡庆能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全国有超过20万家银行网点,在移动互联的数字时代,这些网点未来还有必要存在吗?未来的网点会是怎样一种形态?

未来的网点应该如何经营管理?


高钧、胡庆能等在《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一书中,从国内外先进银行的大量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数字时代客户需求的变化,提出未来银行网点的应对之策。


作者指出,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要从硬转型、软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三方面着手,运用各种新兴金融 科技 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银行网点的综合竞争力。


银行各级管理人员、银行运营人员、研究银行的各类投资机构、针对银行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供应商、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金融+ 科技 +管理专家跨界打造,为银行网点转型提供洞见、框架、可行方法和行动指南。


05


《富国之本》



王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08年金融危机中弯道超车、逆势而上的富国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标杆。中国银行业学习在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小微信贷经验、交叉销售策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王礼在《富国之本》一书中阐述了新金融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亟须转型的趋势及路径。通过对全球银行业的标杆富国银行的全面解读——富国成长之道、经营之道、并购之道、转型之道、文化之道和沟通之道,为中国银行业提供借鉴,并对新时代银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思考与方向。


PART 3 趋势展望


帮助银行看到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明确布局要点。


01


《开放银行》



刘勇 李达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长期依靠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开放银行的兴起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新机遇。


刘勇、李达在《开放银行》一书中分析了当今开放式银行主流模式,并就金融 科技 底层技术对开放银行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阐述。书中适当融入开放银行国内外全新典型案例,并结合当前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逐一分析开放银行对金融业态的影响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影响,为银行、金融 科技 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


02


《平台银行》



刘兴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未来银行的实现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刘兴赛在《平台银行》一书中认为: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 科技 创新推动下,尤其是随着工业互联网与智慧农业的发展,人类 社会 将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


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体正从平台企业、平台经济时代迈向平台 社会 阶段。在此背景下,人类 社会 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 社会 运行机制将发生深度变革。人类将迈入以数据运营为基础的、由场景生态平台节点链接的 社会 形态。


平台银行是平台 社会 时代银行的形态。它将银行服务嵌入互联网化、平台化的场景服务中,并通过平台服务、平台治理以及平台间的竞争,实现平台银行的发展。平台 社会 与平台银行的发展前景,将引致当前世界银行业的新一轮革命。银行将在推动经济 社会 数字化进程中,搭建自身的平台服务体系,并在不断强化金融 科技 应用中推动银行运营体系的深度变革,推动自身行为的 科技 公司化。


03


《未来智能银行:金融 科技 与银行新生态》



张晓朴 姚勇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银行会不会消失?


张晓朴、姚勇在《未来智能银行:金融 科技 与银行新生态》一书中对互联网银行发展的信息技术背景、理论背景和发展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对互联网银行作了定义,并阐述了其特征。在大量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从远程开户到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到行业监管、现实挑战到未来升华,对互联网银行进行了深入而又动态地分析。


PART 4 业务机遇


帮助银行找到数字时代新的业务机遇和发力点。


01


《私人银行的行为金融》



[美]索尔森·亨斯 [美]克雷门纳·巴克曼 著

张春子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私人银行的行为金融》为私人银行提供了一种应用行为金融学的工作框架和实用工具,即私人银行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如何依据不同客户的不同目标、态度、行为等评估其风险状况,并据此进行最优资产配置及最佳投资决策。


02


《票据革命》



张立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站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 历史 进程视角看,这无疑是一场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市场革命”。《票据革命》一书立足于票据业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聚焦于为中国票据市场建设与发展提供理性洞见与系统建议,以期推动并加速票据市场转型创新与变革发展的进程。


03


《崛起的资产托管业务》



杨洪 方铭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前资产托管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兴业务,杨洪、方铭辉在《崛起的资产托管业务》一书中,根据30多年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及资产托管业务经验,总结并提出了“商行+投行+托管”的业务发展模式。本书以理论、实 *** 、案例三部分,系统阐述了资产托管业务各环节 *** 作要点,可作为资产托管业务工作手册。


04


《个人金融新格局》



何大勇 张越 刘月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何大勇、张越、刘月在《个人金融新格局》一书中不仅揭示了个人金融服务的独特 社会 价值,而且结合网络时代新技术的挑战,从全局性战略视角,深入探讨了这一金融“蓝海”的内生动力与主要“抓手”,并对不同子行业的相关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剖析。


并且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金融具备和传统金融不同的竞争格局、竞争方式和致胜要素,总结未来个人金融服务的革新新动力、新格局、新战略。为零售银行、保险业、券商、股权众筹等个人金融服务业描绘未来的变革与转型路径。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研究院立场。)

联安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以“经济安全”为主题的独立民间智库,致力于发展与安全、公共安全和安全 科技 领域的研究,开创安全与发展的崭新研究视角,以安全 科技 创新提升安全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以系统化研究开拓安全大视野”的研究宗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509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