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到底有什么用途啊?

车联网到底有什么用途啊?,第1张

车联网,英文叫做 IoV(Internet of Vehicles),它属于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的一种。

Vehicle,就是车辆、交通工具的意思。简单来说,车联网,就是把车和其他各种设备和物件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比如车与车,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基础设施(信号灯等)、车与网络、车与云。

这里牵出了好几个大家经常看到的车联网概念:

V2V:车与车,Vehicle to Vehicle

V2P:车与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

V2R:车与路,Vehicle to Road

V2I:车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N:车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

V2C:车与云,Vehicle to Cloud

不管是V2什么,都可以统称为V2X(X代表everything,任何事物)。实际上,真正的车联网,就是V2X(车连万物)。

车联网一个最典型的应用就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无人驾驶。通过车内网络来解放驾驶员的双手,通过数据支持来方便行车。

汽车,和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例如信号灯),全部接入网络,由强悍的云计算系统,分析整个城市的交通流量、拥堵状况,对所有道路车辆进行路径规划,辅以交通调度,就可以最大效率地提升城市的运力。同时,还会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阿里和腾讯都提出了“城市大脑”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说白了就是用计算机的大数据支持来代替人类的脑力。

此外,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车主的驾驶习惯进行分析,对企业的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对城市车流的流向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就更大了。

简而言之,我们不是为了联网而联网,联网是为了数据。有了车联网,就有了数据。有了数据,辅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就有了一切。

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
近期市场最热门的概念非“物联网”莫属。所谓“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
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RFID,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报告曾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 *** 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的新技术在实际中还有很多运用。例如,现有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发进行的,每个驾驶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行车路线,交通信号标志仅仅起到静态的、有限的指导作用。这导致城市道路资源未能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由此产生不必要的交通拥堵甚至瘫痪。而智能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将整个城市内的车辆和道路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并通过超级计算中心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想要抓住未来的商业趋势,就要认清商业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因为每隔10年,市场都会发生一次大的变革,能够提前觉察到趋势的人,都可以通过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如在PC时代流量红利期,可以靠电商平台和流量红利,颠覆实体的获客方式和销售方式,所以在15年前布局电商的都抓住了趋势。

但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流量红利消失以后,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提前布局,打造个人IP、通过粉丝去实现持续盈利。

从互联网的发展对商业的影响变化,可以看出、想要成功不但是靠努力、趋势也很重要。所以想要抢占未来10-30年的机会,必须要认清下一个趋势,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

1、获客入口与消费场景的变化

2、物联网时代的购物场景

3、物联网的交互场景和消费场景



不论是在传统商业模式中,还是在PC、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时代,主要是在抢占用户的入口,通过改变人的消费习惯,而颠覆整个商业生态。

以传统商业未来,想要获得更多的客户,主要看的是实体店的位置,想要让业绩倍增,最快的方式就是连锁。只有获取的客户多了,才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当人们都沉浸在渠道为王的时代中,聪明的人已经开始布局互联网。就如在1990年—2000年期间,做电器起家的电商平台一样,在线下肯定是无法与当时的、线下家电零售大佬抗衡,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就可以颠覆传统市场。

因为线上通过一个平台,就可以获取全国各地的流量,不需要开连锁,一样可以实现连锁效果,可以通过网络作为最大的入口。那么积累大量用户以后,不但可以通过卖货盈利,而且可以通过金融、物流赚钱。

在流量红利期不但平台可以颠覆传统的商业巨头,普通人一样可以借助红利,借助电商平台,实现逆袭,在15年前就布局电商的人,商人几乎都赚的盆满钵满。


那么当人们还沉浸在搜索信息流和平台电商的时代,新的商业形态又兴起了。就是以内容为王,带动商业的发展时代。

因为当市场上产品泛滥成灾,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开始追求精神需求。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更多会停留在内容场景,看文章、视频,那么社交媒体平台就是最大的入口,算法就是新的机遇。

这个时期不论做电商的还是,做实体的,都需要借助内容信息流去获客引流,吸引粉丝,塑造IP,实现持续的变现。

就如近2年,大家都在做短视频、直播带货,都是在通过内容入口,改变购物场景和商业形态。但任何趋势和机遇,都并非一劳永逸,短视频直播带货,很快也会成为过去。



在未来最大的获客入口以及购物场景,不会局限于互联网平台,而是在物联网,未来每个可以通电、联网的机器,都将成为新的获客入口和消费场景。

那么未来的获客入口和商业形态,会出现这3种发展方向:物联网与入口,物联网与传感器,物联网与实体和后端工厂结合。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第一代物联网的购物场景,是通过物联网硬件为入口,通过APP作为使用平台,积累大量客户以后,可以把APP作为购物场景。

就是所有的物联网硬件电器,在使用之前都需要下载一个APP,把消费者导入APP以后除了获取用户的使用数据、以及用户反馈信息。而且可以通过APP,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生活需求产品。

比如我们买了个烤箱、可以通过烤箱为入口,获取用户数据,不但可以推荐给消费者推荐其他的智能家居,而且还可以围绕消费需求,推荐和烤箱相匹配的产品。

就是通过前端引流,把产品作为入口,通过后端整合产业链,通过经营人,根据人的需求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是目前的趋势。



到了物联网购物场景的第二代,获客入口和购物场景就是智能硬件、不再需要APP,更不需要导流,智能硬件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判断用户的购物需求。

在未来我们如果购买生活物资,那么最大的入口和消费场景,可能会是冰箱、冰柜而不是手机,这种购物场景会类似于现状送牛奶的一样。

就是冰箱等物体联网以后,可以通过传感器,了解到我们每个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情况,你冰箱里没有牛奶了,冰箱可以感应的到。

同时也会根据我们如此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判断不同家庭消费数据,根据数据精准配送,匹配需求。



那么在未来物联网也会直接与实体结合,打破传统的电商购物场景,因为未来大多数厂家会直接与终端店合作,做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服务。

实体是获客入口和体验场景、物联网是数据收集的端口,工厂可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生产。

比如我们想要购买一双鞋子,可以直接在同城的实体店,依托智能硬件,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收集数据,可以把尺码和需求,通过物联网把大数据传输给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可以根据人的需求,做个性的话定制,产品制造生产出来以后,会根据数据直接匹配配送给消费者,先有需求再做生产,让需求和供给精准匹配。

不会像现在的电商一样,需要在平台烧钱,打价格战,抢占有限的市场资源,而是从消费需求到智能工厂,让数据去解决销售环节中的痛点和问题。


在过去的20年,入口的竞争主要是电脑屏和手机屏,在未来30年的竞争入口将是 汽车 屏。这是因为车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不需要驾驶 汽车 ,那么在车上的时间人们就会去社交、去获取信息。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人们有了智能手机以后,社交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变了,直接会颠覆商业的精准格局。

因为当人们的时间都停留在手机上、消费内容、社交互动的时候、视频电商、内容电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就兴起了。

那么在物流网时代也是如此,如果人们的大量空闲时间不需要驾驶 汽车 ,那么 汽车 屏就是未来的社交平台、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像现在人们坐地铁、不需要开车的时候,都会玩手机一样。

由此可见,在物联网时代,家庭消费将与智能家居入口结合、定制消费将与实体店结合,户外消费将与 汽车 屏结合。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是基于互联网之上,使不可交流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过程,称之为物联网。

起初这一慨念是由美国提出来的。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从表面看来就是物物相连,其实背后却蕴藏着很多新兴技术和概念。物联网的理念最早起源于咖啡壶事件。在1991年,剑桥大学特洛伊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工作时,需要下楼看咖啡是否煮好,常常都是空手而归。因此他们编写了一套程序,并且在咖啡壶旁边安装了一个便携式摄像机,利用计算机图像捕捉技术,传递到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咖啡是否煮好,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咖啡壶”。

那么物联网是怎样让不可以交流的物体与物体之间通信呢?

这里就涉及到通讯设备了,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通话是通过手机,而物与物之间就要通过下面这个设备进行通信。它的名字叫做“无线数传终端”,简称DTU 英文全名 (Data Transfer unit),

DTU就是通过串口,然后把原本不可以通讯的设备进行通讯,比如我们平时都知道的电表、水表等,它们本身是无法通讯的,通过DTU的串口电表链接起来,就可以把电表的数据上传的到监控中心,这样电力局就可以通过监控中心来查看每家每户的电表每个月的使用情况。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共享单车,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nb-iot模块(nb-iot为物联网专用网络),又叫nb-iot通信模块。原理是当用户手机扫描共享单车二维码时,该模块会发送信号到共享单车的平台,然后平台收到请求后再将数据下发到共享单车通信模块,告诉模块开锁,最终完成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共享单车解锁。

将来万物互联是什么景象呢?大到 汽车 ,小到纽扣,都可能会被植入智能芯片。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会传照片、写评论、打分,到了物联网时代,这个过程的很大一部分都能自动完成。

当前,5G、AI等技术和汽车产业的融合已成为新趋势,汽车智能化的迅猛势头也正为智能网联汽车赛道按下加速键。而作为决胜汽车产业“下半场”的关键,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突破785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的迅猛发展叠加经济复苏,正在驱使汽车产业迎接新一轮变革。

4月12日,由移远通信举办的“万物智联·共数未来2023物联网生态大会”顺利举行,其中下午场特设智能网联汽车分论坛,荟聚一线从业人员,吸引了众多参与者。此次分论坛讨论的话题涵盖移远全栈式产品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智能网联标准化进程、车载车联技术发展、GNSS、车载5G天线等主题,以专业技术解析前沿创新应用以及前瞻趋势,与行业众咖共探数智云联的无限可能。

移远产品矩阵丰富,5G车规级产品迭出

图源:移远通信

汽车产业从电动化的“上半场”竞局,转入智能化的“下半场”。未来,汽车不再定位为单独的一个产品,而是成为连接网络生态或者系统当中的一个节点,类似于一个移动终端,可触及更多的服务和应用场景能力。

可以说,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发展成为未来的第三空间,而此变化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包括整车厂、软硬件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相关服务技术企业等,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全新“战场”。

厉兵秣马,抢滩赛道。作为较早入局物联网行业的头部参与者之一,移远通信进展斐然。如移远通信COO张栋在大会开幕式上所述,移远通信以物联网模组产品为核心,过去几年同步开启了AIoT解决方案、车载解决方案、天线、云服务、认证测试等外延业务。现在的移远通信,更是从单纯的蜂窝模组供应商正式升级为“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一站式满足全球行业客户的智能化升级需求。

移远通信COO张栋;图源: 移远通信

在车载领域,据移远通信汽车前装事业部总经理王敏介绍,移远通信已经实现包括4G/5G蜂窝通信技术、车路协同的V2X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短距离车载Wi-Fi/蓝牙/UWB技术、定位技术、满足各类通信的天线技术和整体软件解决方案等七大车载产品技术生态。迄今,凭借上述全队列的产品架构,移远已经交付全球40多家汽车制造商以及60多家的Tier 1供应商。

其中,伴随智能座舱领域的复杂性和集成度越来越高,总体上电子电气架构(EEA)已从原来的分布式逐步过渡到简单轻量化、可扩展性较强的架构,并朝着中央集中式架构方向前进。在此过程中,移远通信无论是产品供给能力、一站式服务能力以及完善的产品队列等层面,都在不断提高,以全面满足市场所需。

具体来看,其车载产品线除了涵盖多款C-V2X模组及LTE/LTE-A模组,在5G技术上更是频频发力,在率先推出R15、R16产品后,根据硬件配置划分了多种产品形态,比如主机厂商可自由选择内置V2X、双卡双通、不同算力等功能的产品。未来,移远也将会逐渐推出更多采用5G的智能模组方案,用于满足车载对智能化、高算力的急迫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移远陆续推出了四大类符合3GPP R16标准的车规级5G产品:AG59xH系列、AG59xE系列、AG581A、AG580A系列,涵盖了不同的平台、配置、硬件方案,满足全球车厂的多样化需求。其中,AG59xH系列基于高通SA525M平台,AG59xE系列基于高通SA522M平台,两者内置芯片皆符合AEC-Q100标准。相较于第一代5G车载模组,AG59x在5G传输速率、低时延、高可靠性、C-V2X PC5直连通信能力、位置定位服务、高算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皆有较大提升与完善。

在短距离通信的车规级模组方面,移远通信目前的产品规划涵盖Wi-Fi 5、Wi-Fi 6、代表最新技术成果的Wi-Fi7,以及蓝牙和UWB模组等。

C-V2X赋能智能网联,正值爆发前夜

基于3G/4G/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的演进,无线通信技术与汽车电子技术整合的趋势提速,V2X也被认为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

根据信通院2022年底统计,2022年已售车辆中已经预装将近二十万辆具备V2X通信能力的汽车产品。伴随V2X的稳步推进,以及标准完善,高通高级产品总监艾和志更是在会上直言,V2X正处于爆发的前夜,预计时间就在近几年。

而在V2X技术的持续演进过程中,由于C-V2X拥有更清晰的演进路线和对车辆高速度的支持,发展前景优势明显,因而也被看作是一种极具清晰5G演化路径的V2X技术。

不仅如此,在智能网联发展周期快速迭代中,C-V2X已经成为受全球广泛认可的一项支持高级别ADAS和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并且在车路协同发展中将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依托大带宽、低时延的5G赋能,更让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成为智能化上车焦点。

为抢滩市场,移远已经针对车载应用开发了丰富的C-V2X产品线并实现量产落地,涵盖C-V2X模组AG18、AG15,C-V2X AP模组AG215S,LTE-A + C-V2X模组AG52xR系列,以及5G + C-V2X模组AG55xQ系列等。

图源:移远通信

需注意的是,移远通信汽车前装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友在会上坦言,迄今落地商用的大部分V2X产品还是LTE-V2X,不管是R14还是R15,采用的的技术仍是广播技术。体现在应用场景上,目前的应用进程还是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应用则会在单播和组播基础上导入车辆的协同控制以及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支持。

而根据3GPP发布的LTE演进路线规划,在未来,LTE-V2X(R14/15版)会过渡到NR-V2X(R16+版)。

另关于业界对后续趋势是LTE与V2X共存,还是C-V2X跟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共存的讨论,王友表示,移远在产品化和合作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已经总结了近九个使用场景,不管趋势如何,合作客户都将不受影响,且能够快速量产。

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以及高精度定位 为智能驾驶保驾护航

伴随汽车智能化的推进,安全问题越发至关重要,王友在会上也强调,在C-V2X的技术能力之外,安全也是重点,包括功能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安全话题在全球尤其在交通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移远在安全上会重点投入的一个原因。”

图源:移远通信

目前,在信息安全上,移远已经通过了ISO27001产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SAE 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功能安全上,移远则完成了ISO26262(专门用作提升汽车电子电气产品功能安全的国际标准)的认证测试,具备为客户提供安全保障的能力。并且,自R14、R15开始,移远就已经在探索VRU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

其中,作为车载领域软实力的体现,智能驾驶的功能安全需求愈发迫切。移远通信GNSS产品总监曾广莲指出,随着自动驾驶从L2往L3、甚至L4及以上跃进,安全的承担者就由人变成了汽车系统、电子电气,这对功能安全提出了必需的要求。而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便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进一步来看,移远在GNSS功能安全上为智能驾驶提供了什么样的方案?曾广莲给出的答案是GNSS模组LG69T。

据悉,LG69T是移远以领先行业的速度推出的车规级双频高精度卫星及惯性导航融合定位模组。该模组在符合AEC-Q100标准要求的基本条件下,可同时接收并追踪多个GNSS星座以及QZSS的双频信号,在数秒内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

此外,LG69T还内置算法融合IMU(惯性测量单元),结合车辆提供的信息,通过惯性导航算法就可以实现弱信号或者无信号条件下持续定位。目前,LG69T已应用在多款主流车型中。

图源:移远通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动驾驶的发展,行业对汽车GNSS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意法半导体中国区产品市场总监郑义在会上指出,车载GNSS应用目前有三大方面的技术挑战,一是高精度定位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多模式的融合趋势对GNSS芯片本身处理融合的算法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需要有效保障终端驾驶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力合作。

汽车天线形态迎接质变,玩家洗牌

5G、V2X、GNSS高精度以及UWB(超宽带连接)等新技术的到来,也给整个汽车天线形态带来质的改变,设计开发的逻辑也已经产生变化。移远通信天线产品总监林规感叹,特别是5G前沿技术的加入,天线行业将发生剧烈的变化,主要玩家或也面临“洗牌”局面,比如曾经由天线厂主导的整个汽车天线的开发与设计,未来会逐渐转移至汽车厂、芯片厂、模组厂等力量中。

然对于行业“变局”,移远却是有备而来,且正蓄势待发。林规表示,基于天线小型化、智能化、一定程度的集成化技术趋势,移远天线产品布局的完善性和前瞻性足以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常规需求,针对具体车型移远还可以进行定制化开发,确保终端性能达到最优。

此外,T-Box跟天线合在一起,是未来比较好的形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天线路径上的性能损耗,同时省掉很多连接线,大幅度降低汽车天线的成本,而且性能还能得到提升。”林规提到。为此,移远开发了5G C-V2X天线补偿系统,利用损耗补偿达到两个V2X天线对等的状态。

而针对未来越来越多的全景天窗等使用场景,移远在会上首度公开了最新开发的透明天线,该天线置于车玻璃上而不影响美观,同时性能优于传统天线。

另外,面向新一代汽车数字钥匙等场景,今年2月,移远通信还推出了第一款车规级且带内置天线的UWB模组AU30Q,精准赋能智能汽车门禁应用,例如无钥匙进入、车内乘客检测、人员接近检测、非接触后备箱开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以及汽车换电等场景。

行业极度内卷,移远唯快不破

以上提及的移动通信单元(4G/5G)、C-V2X、GNSS高精度定位模组等,都是T-Box(车联网控制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T-Box作为车联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担负着监测和控制车身状态的重要使命。

4G时代,T-Box助力汽车产业打开了接入蜂窝网络的快速通道;而进入5G时代,汽车智能化趋势驱动,传统的T-Box产品形态也快速向智能化转型,从单纯的通信功能,到给车厂带来更多服务价值。

移远通信汽车前装事业部总经理王敏在会上特别指出,T-Box未来的演进类似于集中化的EEA架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同时也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图源:移远通信

当前,汽车行业“内卷”程度至极,淘汰赛加速,对降本要求迫切,而无论是在技术迭代、研发速度,还是上车量产、竞争淘汰等方面,整体逃不开一个“快”字。对此,小鹏汽车嵌入式平台总经理余鹏在分论坛特别环节——圆桌讨论上指出,“现在这个时代,‘快’依然是车企的核心优势,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控制好节奏,找到快的方法。”

依托全栈式产品线布局,王敏则表现得信心十足。他直言,移远不怕快,反而喜欢这种快,快向来是移远的风格。不管是产品开发、客户需求,还是技术产品的迭代、降本,移远都是在快速变化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这也是移远的一个能力、一个强项。

面对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葛雨明博士也在会上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未来发展需要加强跨行业协同,推动跨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备、协同统一的标准,更好地做应用场景开发。

总体上,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架构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使未来的核心竞争将围绕“智能”展开。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提升,域控、中央计算平台进一步普及,软硬件复杂性迎来革命性变化。与此同时,未来的多生态合作也将成为必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盖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易车讯 日前,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现场,天际汽车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打通品牌、产品、用户、渠道等多维度资源共享,在数字化营销、智能产品深度定制、智能出行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如今,用户智能体验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核心卖点。而如何实现差异化、品牌化的智能体验则是新能源头部品牌需要面对的难题。天际汽车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旨在融合双方技术硬实力与生态软实力,实现品牌及产品的全生态智能化标签。

与此同时,围绕“智能车生活”主题,在“人·车·家·生活圈”的全场景智能生态构建中,天际汽车与京东将会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强强合力,以契合用户在移动出行中的多样需求。

可以预见的是,天际汽车的智能产品,将逐步搭载京东车载语音、地图场景和车载支付能力,并导入京东核心服务,逐步覆盖从支付、购物、娱乐到生活等多场景创新,拓宽天际汽车智能座舱的全场景交互能力。

伴随5G、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生态已经全面渗透产业体系。作为智能移动终端,未来汽车是什么样的,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拥有怎样的智能生态。

天际汽车与京东将探索智能移动终端的深度开发定制。天际汽车将导入京东自有的产品开发、零售及售后保障能力,共同打造交互层、场景层和硬件层为一体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不断丰富天际汽车智能产品,让用户在移动出行中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智能体验和服务。

继苹果造车计划启动之后,百度1月11日也官宣造车计划: 正式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 汽车 行业。

传言了近一个月的百度造车消息,尘埃落定。在智能 汽车 领域,百度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野心了!

上一个交易日(1月8日),百度股价创出新高,收盘24025美元,市值达到819亿美元。

此前传言百度造车时,就有用户表示:百度在智能化方面投入这么多钱和时间而不造车,是很奇怪的事情……

终于,百度决定下场造车,通过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的方式进行,百度作为主导方,吉利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各取所长,共同“搅动”2021年的智能 汽车 市场。

新造车公司的首款车型,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与百度Apollo的智能化技术打造。

资料显示,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历时4年,投入超过 180 亿元,以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布局。

百度+吉利集团的组合,跟苹果公司与现代 汽车 联合类似。

苹果造车的消息,追溯起来要到2014年,传闻代号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尽管苹果的造车计划一波三折,苹果CEO库克201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 “未来软件将成为 汽车 上越来越重要的组件。自动驾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苹果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也可能是苹果进行的最困难的人工智能项目之一。”

从节奏来看,苹果联手现代 汽车 ,相当于在软件打磨到一定程度之后,与传统 汽车 厂商的一次更深入的造车路径 探索 。

近日有报道称,苹果公司可能在2021年9月发布AppleCar,2022年将会面向全球发售。 苹果造车,被认为是“再造苹果”的战略计划,在成功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发展之后,智能 汽车 可能是有一个软硬件结合的超级载体。

百度此时选择牵手吉利集团“下场”造车,类似于苹果+现代 汽车 ,双方各自在智能 汽车 市场试水之后, 选择“联手”进攻,用一个新的模式,长驱直入万亿级智能 汽车 消费市场。

看起来,百度造车是顺势而为,有备而来。之前,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就不输于其他玩家。早在2013年,百度推出“百度 汽车 大脑”,2015年亮出无人车;2017年发布Apollo计划,开放自动驾驶平台……

如果说过去几年百度一直在智能 汽车 领域“练内功”,则最新的造车计划,则意味着百度要练外功了,用更直接的方式深入智能 汽车 市场。

跟十年前各家蜂拥进入移动手机行业类似, 今天的智能 汽车 越来越被笃定 认为,这是5G+物联网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消费级载体,而且入场的最后窗口期就在这两年。

大部分玩家,都已经进入智能 汽车 的市场,国外有特斯拉、苹果,国内除了造车新势力,华为等巨头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

2021年是中国智能 汽车 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份,甚至 特斯拉CEO马斯克都公开表示:特斯拉的最大对手可能来自中国。

2015年10月,特斯拉辅助驾驶功能Autopilot发布,售价2500美元;2016年8月这套系统售价上调至3000美元。2017年7月特斯拉Model 3量产下线,Autopilot有了2套增值付费套件,其中EAP(增加型自动辅助驾驶)选装价格为5000 美元,FSD(完全自动驾驶)为3000 美元。

2019年特斯拉的Autopilot,分拆为AP(自动辅助驾驶)和FSD(完全自动驾驶),其中FSD(完全自动驾驶)随着功能完善,价格持续上涨,去年10月北美提价至10000美元, 在中国,FSD(完全自动驾驶)售价是64万元,这相当于是中国制造Model 3车价(2499万元起)的四分之一。

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表示,未来FSD价格可能突破10万美元,这个直接提升了智能 汽车 的利润预期。 从资本市场看,特斯拉2019年以来增幅超过10倍,如今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

智能 汽车 的价值构成中,自动驾驶等软件服务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 硬件收入覆盖成本,软件收入提高利润率。这对百度造车而言,是重要的机会点。

造车窗口期,各个玩家怎么玩转智能 汽车 , 探索 怎样的路径,都是值得期待的部分。

此次造车, 新造车公司独立于百度母公司独立运营 ,这如同是一次全新的出发。

在百度的组织架构里,有智能驾驶事业群组,也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Apollo。

经历过去几年的积累,Apollo作为开放平台,生态合作伙伴超过210家,智能车联已与70多家国内外一线 汽车 品牌展开了合作,这是 百度Apollo的“朋友圈”。

百度成立新造车公司,不会影响Apollo平台战略,后者将继续为客户提供 汽车 智能化产品和技术。

Apollo平台,作为百度在智能 汽车 供应商领域的关键布局,不但不会因为百度造车公司而减弱,反而会更加高效的优化和强化。比如百度造车的数据,未来会更快反馈到Apollo平台,Apollo更好服务平台上的其他 汽车 厂商。 百度不会放弃整个“海洋”。

而通过成立新公司,更快孵化、更快推进业务的方式,百度也不是第一次。去年(2020)9月由百度旗下智能生活事业群组业务分拆出去的 小度 科技 ,进行独立融资。此次百度造车新公司,也走了类似的模式,布局不同的场景。

从战略角度,如果说在家场景的落地,百度通过“DuerOS+小度智能屏”来完成;那在车场景的落地,就是Apollo+智能 汽车 。

此次联合吉利集团,下场造车,恐怕是百度当下深入进军智能 汽车 行业的最高效方式,某种意义上也彰显了百度“特斯拉”式的野心。

实际上,过去几年,百度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布局,简单讲可以有三层:

可见,从横向到纵向,从面上到点上,百度智能 汽车 的版图持续在进化,不断深化。

中国造车新势力,经历2018-2019年生死考验之后,2020年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蔚来 汽车 2020年股价涨幅超过了特斯拉,超过12倍;理想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的累计涨幅也超过150%以上。

2020年,特斯拉累计交付499550辆,同比增长36%,最终只差450台就到了50万大关。

同时有数据显示,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智能 汽车 累计交付量也普遍出现大幅增长:

犹如一朝惊醒梦中人,中国造车新势力享受到国人对智能 汽车 消费觉醒的红利。

而实际上,小鹏 汽车 、蔚来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这三家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造车新势力,大约2014-2016年成立。

过去几年的发展,前几年多是摸索过程,2017年8月何小鹏从阿里巴巴辞职,全职参与小鹏 汽车 的创业,也才意味着整个行业进入正轨跑道;2018年蔚来 汽车 在北京五棵松斥资8000万举行一场发布会之后,智能 汽车 从此陷入生死时速。

直到最近一年多,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才真正爆发。

时间上来看,经过行业几年的市场培育,现在入场发力是一个好时机。

而横向来看,百度在智能 汽车 领域超过7年的投入,无论从战略、技术、人才到研发,显然都是大手笔,根基深厚。

2021年伊始,百度宣布造车,联合吉利集团成立新公司。新造车公司,将融合百度Apollo和吉利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打造怎样的智能 汽车 新物种,确实值得期待。

2021年,注定是智能 汽车 行业发展的重要抢跑之年。

投资了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威马 汽车 的红杉资本,其全球合伙人沈南鹏曾说: “智能 汽车 行业比智能手机行业大很多,将会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市场。在电动 汽车 这个场景下,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的运用有更多的机会。”

几十万亿的大市场,百度造车公司的这个新物种,能否游刃有余,一场精彩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52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