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基金有哪些?

数字经济基金有哪些?,第1张

2021年末到现在,国家层面在顶层经济涉及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2021年重点提到的工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年末和年初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现在数字经济领域再次放到国家层面来讲。表明数字经济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而放到资本市场,2022年也必将围绕这三条主线开展。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根基,工业是国家发展的骨骼,而数字则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底气之源,是血液。数字经济更多的体现在科技领域,总体来讲还是体现在科技的范畴,但是会更加的聚焦。

规划中还强调,数字经济将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

综上,2022年及未来,布局数字经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三条主线,将成为机构的共识。

那么目前,数字经济体现在理财,如基金,ETF方面都有哪些标的?下面进行一下梳理:

一:数字经济利好哪些板块

1、科创板:科技创新、现代生物、创新医疗的集中营。数字经济对科创板形成直接利好;

2、半导体/芯片: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

3、计算机:一切数字的硬件基础

4、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的神经,没有软件,硬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计算机与软件是一个整体。

5、大数据

6、信息安全:首支信息安全ETF将上市,密切关注。

7、5G:信息技术的基础

6、人工智能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二、数字经济相关的基金有哪些

由于数字经济提出不久,市面上已上市的主题基金相对较少,简单搜了一下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几个(以下基金仅作为参考,建议不要急于布局),未来相信还有很多的相关基金推出:

1、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A(011229)

以下是该基金的概况,基金成立于2021年1月13日,规模103亿元,对标中证800指数+互联网指数和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与数字经济关联性一般。

基金经理曹春林,从业45年,管理规模57亿。算是一名老将。

成立以来收益率601%,还是非常可观的。一年来历史较大回撤仅1次,出现在10月份,2022年回撤不是太大。

前10大重仓股(截止2021年9月30日):制造业,科技如华为概念,5G等,由于重仓占比36%,更多的持仓看不到。从历史持仓变化看,基金经理调仓较为频繁,属于主动型选手。

2、鹏扬数字经济先锋混合A (012456)

以下是该基金的概况,基金成立于2021年1月13日,规模89亿元,对标中证沪深300+恒生指数为主。投资策略强调:所投资的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有些绕口。

基金经理赵世宏,从业5年,管理规模89亿,任职回报率176%。

成立以来收益率-11%左右,目前是负收益2022年在大盘下跌中,下跌幅度较大。

前10大重仓股暂未公示。

3、同泰数字经济主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以下是该基金的概况,基金成立于2021年7月26日,规模158亿元,对标中证中证沪港深数字经济主题指数收益率8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0%。投资策略与上一基金类似,数字经济化与经济数字化,但更为具体。

基金经理卞亚军、陈宗超,其中卞亚军从业10年,管理规模877亿,陈宗超从业172天,管理规模217亿,新老搭配。

成立以来收益率-943%左右,目前是负收益2022年在大盘下跌中,下跌幅度较大。

前10重仓股(截止2021年9月30日):持仓中以 科技主线为主,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等。

以上三只基金的情况简单梳理如上,从整体看,无论收益率、基金经理调仓主动性,回撤率控制等,最好的是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A(011229)。但与数字经济的切合度只能说是一般。但是数字经济提出不久,后续有待观察。

三、数字经济ETF

除场外基金外,在2021年12月06日推出了一支数字经济ETF,成立时间2021年12月6日,这支基金是奔着数字经济的主题去的,业绩比较基准: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收益率。也就是说这支基金100%跟踪数字经济主题指数。

投资策略: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股票投资策略,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调整。在一般情况下,本基金将根据标的指数的成份股票的构成及其权重构建股票资产组合。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现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教程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过时的,因为互联网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为了避免让大家学到错误的过时的知识,我联合互联网上的牛人,组建了一个群,想学SEO和电商的小伙伴,可以来这里学习,这个群的开始的几位数字是:二四八,中间的几位数字是:一七九,最后的几个数字是:一三九,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获取互联网机会,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更新更接地气的“互联网+”产业园及孵化器,融合当地资源打造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四是引进“互联网+”技术,包括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当地企业培训互联网常识,以及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等。
五是资源对接,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期的资讯、帮扶、人才交流等关系,在交流中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互交流,便于进一步合作。
趋势二:“互联网+”服务商崛起
接下来会出现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但不排除部分传统企业也会逆袭成为“互联网+”服务商。其实从服务角度来看,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服务商也是一种转型。这是一种类似于中介的角色,他们本身不会从事互联网+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及运营工作,但是他们会帮助线上及线下双方的协作。更多的是做双方的对接工作,盈利方式则是双方对接成功后的服务费用及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这些增值服务可能会是培训、招聘、资源寻找、方案设计、设备引进、车间改造等。初期的“互联网+”服务商是单体经营,后期则会发展成为复合体,不排除后期会发展成为纯互联网模式的平台型企业。第三方服务的涉及的领域有大数据、云系统、电商平台、O2O服务商、CRM等软件服务商、智能设备商、机器人、3D打印等。
趋势三:第一个热门职业是“互联网+”技术
“转型红利”期的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技术。由于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会催生大量的专业技术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的构成会是成熟的技术人员及运营人员,更多的通过培训上岗的人员。从事“互联网+”服务商的工作,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整体规划性思路,他们能够根据“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做事,然后再有一个具体而擅长的领域,譬如运营及技术等,通过不断的向下延伸而匹配到线下的传统企业中。甚至,“互联网+”服务商要为每一个企业配备数个服务代表,工作人员“驻商”或者“驻岗”,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趋势四:“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
政府及企业也需要更多懂“互联网+”的人才,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的职业线上线下教育会爆发。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很火的教育类型,同时市场份额也占的比较大,每年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在“互联网+”这一轮热潮中,针对互联网+职业教育会兴起,可以具体细分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其实这些培训还是互联网企业的职位,传统企业想改变企业架构,需要配备更多的专业技能职工。“互联网+”职业培训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对传统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二是对想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培训。
趋势五:平台(生态)型电商再受热捧
在电商方面,平台型电商及生态型电商会广受关注,包括大型平台及地方平台,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某地的小型商城,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与其接洽。甚至这些平台会专门成立独立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更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初期的转型实 *** 上,更多企业会选择加入一个平台或者生态。一来可以从平台或者生态上积累部分资源并学习其运营模式,二来可以避免自搭平台运营失败的情况出现。加上平台或生态,也能更好的认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不足,通过与其他商家合作,了解整体产业链布局,建立格局观。
这有利于传统企业找到转型突破点,以后才能以点代面,企业自身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生态。当然,平台或生态不只是线上的,线下的资源整合的一定程度,也能催生出平台。更多的平台或者生态出现以后,“互联网+”要做的只是生态与平台的连接,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升级。
趋势六:供应链平台更受重视
供应链平台会成为重中之重,专门设计和研究供应链的商家会成为构成传统企业新商业模式主架构部分的服务者,这是每一个接受“互联网+”的企业应该遵循的。企业及行业转型的根本是供应链的互联网化,也是供应链的优化与升级。对于一个传统企业来讲,人员架构可以变的像传统企业一样扁平,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配齐,考核制度也可以效仿互联网企业,但是更底层的供应链改造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供应链涉及物流、现金流等各种维持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很多传统企业在现在看来根本是无法改造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相对效率低下,互联网化以后的传统企业必定会受其拖累。因此,“互联网+”要求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供应链设计及改造的专业人才站出来,为广大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服务。
趋势七:O2O会成为“互联网+”企业首选
O2O将会大受重视,O2O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都在探讨的话题,只是O2O不算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广大传统企业可以借用这种方式而进一步改造原有的商业模式。同时,作为连接线上及线下的新商业形式,会成为当前广大传统企业的首选,O2O相关的资讯公司及研究单位会受重视及热捧。在“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很多认为在线上线下产业相融合的大趋势下,O2O已经没有位置了,这个看法是伟哥不认同的。
作为专业研究线上线下相连接的一种商业形式,目前很多传统的企业尤其是手工业已经从中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正是“互联网+”模式需要借鉴的。大量O2O企业的案例可以为传统企业转向提供经验,也可以为互联网企业融合传统企业提供思路。接下来,O2O会是每个传统企业的必修课,也是线上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伟哥认为“互联网+”之所以被政府推出,各种基于O2O的商业模式是其参考,也算是一种变向的推动。
趋势八: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目前,全国的孵化器已经超过1200个,2015年会是孵化器的整合元年。同时,孵化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主推“互联网+”,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的新模式企业将会与高新产业一样受到孵化器的重视。“互联网+”被作为政策推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前全面创业是时代,大部分创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智能硬件、在线教育、O2O等领域创业项目的火热,间接推动了新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这些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足够多的创业项目。
当前,围绕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创业项目的关联性是一条脉络,这条脉络可以梳理与整合某些行业的全产业链;物联网是另一条脉络,这条线把智能硬件、可穿戴、生物医疗等领域连接起来。整个创业生态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牵头推出“互联网+”政策,正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产生。在政策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出现,传统的创业项目也就越来越好,以此来解决行业的升级。所以,接下来各地的孵化器将会主推“互联网+”项目。
趋势九:加速传统企业的并购与收购
互联网企业投资持股传统企业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传统企业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以往的传统企业转型研究中,伟哥认为入股与并购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这比传统企业高薪挖电商运营团队或者引入高科技人才更直接有效,引进团队和人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企业原有结构及运营模式磨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转变运维模式的。直接收购互联网企业,企业的全部业务打包性的与传统企业对接,相当于互联网业务外包但又是内部的公司,双方的业务及职工又不受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不要看互联网企业价值多少亿美元,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也就那么多,线下的资本要比线上多很多。大量的民间资本长期累积,过去这些资本都投银行、能源等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实体行业的萧条与不景气,这些手握大量资本的企业开始着眼互联网,很多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基金都有传统企业的身影。线下资本投入线上,有利于民间资本的优化及再分配,“钱生钱”的投资模式如今已经走向病态,以P2P等巧立名目的民进非法集资还在与日俱增,如果这部分钱能够转投创业项目,将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
趋势十:促进部分互联网企业快速落地
“互联网+”虽然更多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其实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切入传统市场,这些企业也需要转型。最鲜明的例子是当前数以万计的手机应用,这些APP肢解了PC互联网的市场,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是缺乏更好的商业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挣钱的来路。可能用户很多,活跃度也很高,但就是无法直接变现,或者用户的消费能力太差。基本上每一个APP都是某个行业或者其细分领域的代表,在线上无法解决的盈利问题的时候,这些商家都有落地线下的趋势。如唱吧在尝试自己做KTV以及与线下KTV合作,墨迹天气开始做硬件商家合作空气检测及空气净化的硬件。
如果说过去是互联网企业主动找传统企业,谈及的条件等方面会非常被动,“互联网+”则会让传统企业主动找互联网企业。譬如在“治霾”这个问题上,污染严重的制造业以及传统检测设备的商家肯可能都会找到互联网企业,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合作方案。“互联网+”政策能够促成过去这些商家做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这也算是将来一个趋势。
本文与大家探讨的“互联网+”未来趋势,基本是政策、产业连接、创业及资本方面的,也是比较宏观的。在每一个行业以及细分领域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趋势,但大体上都离不开社会及产业的大环境。其实无论大家身处哪个行业,在参考伟哥所述及的这些趋势之外,更要与自身行业相结合,可能会对企业将来发展有一个更好的预判。
其实不管有什么样的趋势与政策,最终要推进与落实“互联网+”还是要靠企业自身。至于要走哪个路线,选择哪种方式,就看企业对产业、企业、互联网、以及商业模式的理解了。

人工智能逐渐渗透人们的生活,医疗保健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AI+医疗迅速兴起。那么,AI+医疗是什么呢?

人工智能+医疗,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相关领域应用场景的赋能现象,即利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达到患者与医疗工作者、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化。可以理解为,通过基础设施的搭建及数据的收集,将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服务应用于医疗行业中,提升医疗行业的诊断效率及服务质量,更好的解决医疗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政策加持、技术迭代加上市场需求推动,AI+医疗迎来快速发展

2020年,是AI+医疗行业的转折之年。一方面,AI医疗三类器械的过审,使AI医疗影像行业跑通了困扰其多年的审评审批阶段,从“应用落地”步入“商业化”;另一方面,疫情加速医院与各企业进行主动智慧化重建。据艾瑞《中国AI+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推测,2020-2022年的CAGR(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19%,2022年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元。

此外政策红利,也极大地推动了AI+医疗的应用实践落地。

AI+医疗赛道火爆 2020年至今获得融资额将近200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AI+医疗已占人工智能市场的189%。另据IDC统计数据,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即250亿美元。在人工智能的所有应用中,医疗排在第一。

AI+医学影像产品和企业不断涌现,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国内AI+医疗领域共发生了89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总计达到175亿元人民币,其中医学影像约占总融资数的1/3。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研究发现,从近两年的融资轮次看,超6成企业处于A轮和B轮,这部分企业开始步入发展成熟阶段,产品技术得到市场认可、商业模式趋于成熟的企业也更易得到资本的青睐。各企业也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创新厚植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的步伐。

AI+医疗应用场景广泛

目前,我国的AI+医疗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辅助医疗、药物研发、 健康 管理、疾病预测等五大领域。

AI医学影像。具有速度快、稳定性高、成本低的特点。借助医疗影像大数据及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最成熟的一个领域。AI医学影像行业表现亮眼,在肺结核、眼底、乳腺癌、宫颈癌领域已经有成熟的产品。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万多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医疗影像、医学影像”的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超5成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的医疗影像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3,000家,占全国的13%。

人工智能与医疗相结合,将传统医疗迭代进了智慧医疗时代,人工智能(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的能力越发显现。从专利申请数据来看,2011年-2020年专利申请信息共计7,000余件,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373%,其次是实用新型,占比3846%。

AI辅助医疗。辅助诊断方面,以沃森医生平台为例,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综合患者的各类信息,结合上百万的资料给出精准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辅助手术方面,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这是一种人机协作型机器人,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在千里之外运用机械臂实时、精准的进行手术辅助。

我国目前有11万多家医疗诊断相关企业,超8成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其中,仅2020年新增企业注册量超3万家,增速达63%。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的AI辅助诊断企业数量最多,有3万多家,占全国的30%。

AI药物研发。国内新药研发仍以仿制药和改良药为主,主要为AI公司与药企合作开发新药。完整的药物开发过程包括靶标筛选、药物发现、临床试验等。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研究和开发将变得更加精确和便捷,高效解决周期长、费用高、成功率低的问题。

我国目前有6万多家药物研发相关企业,5成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其中,仅2020年新增企业注册量超2万家,增速接近100%。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的AI药物研发企业数量最多,有11万多家,占全国的18%。

AI 健康 管理。产品形态主要为智能可穿戴设备。2019年医疗AI范围扩大到了康养范围之后,国内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场景的广泛应用,通过 健康 大数据智能分析,可以帮助个人或企业有针对性的管理 健康 ,通过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监测以及数据多维管理和分析把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 健康 监控。

我国有超15万余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其中有368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24%。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2万家。从专利分布来看,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的专利类型主要为发明,占比462%,另外,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分别占340%和198%。

AI疾病检测。主要聚焦于基因检测领域。优势:其一,中国有大量的数据样本。计算机需要大批数据,不断训练算法,许多国家没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数,疾病的数据量受到限制;其二,中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数量庞大的患者、相对少的医生,远程和人工智能诊断在我国有大量需求。

我国目前有超5,800余家基因检测相关企业,其中有190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32%。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的基因检测相关企业数量最多,有近1,300家,占比22%。从专利分布来看,基因检测相关企业的专利类型主要为发明,占比724%,另外,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分别占2441%和319%。

技术和应用双引擎驱动 AI+医疗赋能智慧生活近在咫尺

从AI+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大数据安全等技术的发展, 健康 全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将会越来越智能化,精准医疗将会越来越个性化、个体化。

首先,AI和大数据在医疗行业智能化方面,建立可管理、可控制、可追溯的 健康 医疗数据开放运营体系,推动医疗 健康 大数据流通服务,需要在 探索 医疗数据在隐私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医疗行业辅助诊疗领域进行融合创新应用,在隐私计算技术赋能下,做到医疗数据真正意义的隐私保护,进而最大化地释放数据价值。例如:专注隐私保护和数据流通技术的华控清交已经就医疗影像数据进行AI模型训练分析,并验证了训练结果与明文结果 的一致性。

其次,AI在医疗领域应用成熟度方面,医疗影像作为AI+医疗领域投融资热门赛道,在应用场景上也越来越细分。国内应用AI+CT影像在智能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脑部疾病、眼底疾病、肺部疾病等都较为成熟。例如:养老企业融合引进AI眼底筛查、毫米波雷达、高灵敏生物芯片技术,为老年人打造眼底人工智能慢病检测仪等黑 科技 适老产品,通过眼底检测仪3分钟筛查出30种 健康 疾病,得到依据自动算法生成的体检报告。

未来,凭借AI+医疗出色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相关服务平台的各个服务端口的数据壁垒逐渐打通,实现在各个核心应用场景的完美落地,最终提升国内整体医疗水平。

我觉得二者相辅相成,但物联网可能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原因如下

人工智能类似软件,需要物联网作为载体,物联网类似个硬件,是需要人工智能来驱动的。人工智能需要落地的应用作为载体,物联网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载体。

物联网的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翻译过来就是,,物物相连,万物互联,简单来说,即是物与物相连互联的互联网,但其实,物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在上学期间使用的校园一卡通,到高速上的ETC,再到近些年流行的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等等,都是物联网运用的例子,另外,随着AI技术的发展,物联网+AI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家居产品的智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互联网时代,我们使用手机等设备获取输出信息,d属于人机交互模型,是以人为主体在网络上传输数据和信息,物联网主要分为3个组成部分,网络连接(connectivity)、数据处理,(device)、网络连接,传感器被安装在各种产品中,它们就是万物互联的物,这些传感器或者是芯片,让产品拥有感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物联网感知设备每天可以收集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并且分析数据,就成为难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就可以引入进来,人工智能为物联网面临的数据难题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在人类的帮助下做出最佳的决策,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相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数据的物联网设备终端正在走入我们的千家万户。
最简单的设备例子:语音音箱和手机端语音助手,就是建立在自然语音处理的技术之上的物联网终端设备,物联网家庭摄像头也极大的依赖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施监控功能。这些物联网设备也只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优越性。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的关系就是一种相辅相成,携手并进,互相依赖的关系。


但人工智能的周期发展还是很长的,而目前很多大学把人工智能的核心的内容在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用来测验学生是否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同时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有过高的要求,而人工智能行业但凡有独特认知和能力的人才基本上在大型企业,没有在学校。人工智能对学历要求比较高。
物联网工程的市场庞大,因此就业前景也非常好。毕业生可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或者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等等。

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市场机会,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过去不起眼的产业正在壮大,过去不易进入的领域逐步放开。“银发经济”的各种需求会进一步释放,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市场机会1

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发展适老产业。11月25日,银发经济概念股开盘拉升,截至收盘,康泰医学、湖南发展、悦心健康等多股涨停。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59万亿元

据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联合发布的《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3亿人,老年人口总消费6126万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189倍、873倍。

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2016-2020年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预计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达到59万亿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银发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作用非常明显。虽然银发经济的整体市场空间广大,但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业态并不多,整体市场都处于一个市场成本较高,但是成品质量并不高的状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老龄群体来说影响积极且深远。对于未来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或社会养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站在政策的风口上,对于银发经济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是极大的利好,本次《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将会对于银发经济赛道会有更多的'政策倾斜。上市公司相较一般公司拥有更大的资金募集能力和更广泛品牌影响力,不管是推动市值还是业绩的增长,都有所裨益。”

95家上市公司迸发活力

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目前A股共有95家养老概念上市公司,涉及医药生物、信息技术、轻工制造等多个行业。

然而,由于此前对银发经济相关产业的忽视和投资不足,相关上市公司涉及养老产业较晚,但可以预见的是市场对于银发经济相关产业未来需求旺盛,养老服务将会是一个庞大、发展快速的朝阳产业。

以悦心健康为例,其在发展好时尚健康建材业务品牌的同时,稳步推进医养结合的大健康产业,推动为“活力长者”和“失智、失能的需要专业护理的长者”提供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到养老照护一体化、系统化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务布局。

在医疗康复用品方面,英科医疗、翔宇医疗等公司生产适用于老龄群体的医疗用品和康复器械,英科医疗的电动智能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广泛运用于养老护理领域,翔宇医疗则针对疼痛康复、医养结合等智能康复设备的细分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开源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我国康复器械需求总量达到约1287亿元,已设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占比不到30%,增量市场达到约906亿元,增量空间大。

此外,针对老龄群体长期卧床的现状,豪悦护理深耕成人失禁用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适用性产品。恒华科技、思创医惠、珠江股份等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依托物联网的新型养老服务平台。

抓住机遇也要贴合需求

江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当前的银发经济概念的上市公司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响应政策的号召,提升自己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在深度市场上、垂直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发力点,进行产业的布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

银发经济作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蕴藏着巨大发展价值。但也不能忽略由于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制约。江瀚认为,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但老龄相关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社会参与不充分等也都是未来银发经济仍待解决的问题。

“在老龄化浪潮来临的同时,数字化浪潮也随之兴起。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便利之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面对的却是‘数字鸿沟’的尴尬,疫情期间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的新闻,正体现了这点。”张毅表示。

此外,尽管养老产业链不断延伸,但目前尚未出现专注于服务老年人文化消费的平台级公司。除去中老年人生活用品和保健产品,老年人文娱社交、教育、医疗健康上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政策红利带动下,老龄群体的需求被进一步激发,这更需要相关企业贴合老龄群体发展实际,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量身定制”,以覆盖老龄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银发经济带来哪些市场机会2

银发经济指的是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银发经济”可以大致分为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包括传统老龄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 以及现代老龄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龄教育等多种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人口约为254亿。如此庞大的群体,蕴藏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一方面,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普遍呈现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便利化等趋势,逐渐从生存型走向享受型。

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时代背景下,“老龄经济”、“银发经济”不断被提及,正成为不少企业眼中的蓝海。

可以说,银发经济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

银发经济发展的原因

首先,“银发经济”的崛起源于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多项老龄化政策,这些政策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

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过去不起眼的产业正在壮大,过去不易进入的领域逐步放开。“银发经济”的各种需求会进一步释放,供给也会进一步改善。

其次,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激活了“银发经济”的数字化潜力,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尝试新的购物方式。

而在疫情宅家影响下,银发人群数字化进程更是不断加快。根据某电商数据显示,疫情期间,“60后”用户的线上买菜订单量翻了4倍。2020年春节期间,某生鲜电商40岁以上用户增加了237%。

第三,80后90后人群购买消费品回馈老年人,一定程度上引领 “银发经济”实现消费升级。

年轻消费者一直是线上消费的主力增长群,有数据显示80后,90后消费者在购买老年适用品时,更关注高端体检、高品质生鲜、智能手杖、订制旅游等新型消费商品,甚至还带动老年人一起参与到医美、户外运动、宠物消费等新型消费项目中,客观上加速了“银发经济”消费升级的进程。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我国昂首迈入数字时代,一幅生产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万物互联互通空前紧密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条件——人们在网购平台购买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商品,借助移动支付技术保障“钱袋子”的安全,通过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地办理各类业务……尤其是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健康 码等数字化疫情防控手段为抗击疫情发挥了坚实作用,一个智能技术大显身手的世界正在加速成为现实。数字时代的发展提升了群众的共享感知,但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同时,数字化服务却在无形中造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尤其是对于很多不了解智能技术的老年人来说,智慧办公、智能手机、 健康 码等智能应用宛如无形的屏障,把他们挡在了数字时代的门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在数字时代实现共享,意味着不仅要在总量上、技术上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应当要让每一位 社会 成员,特别是在客观条件上不足的成员融入到发展浪潮之中。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其第三条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 社会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 社会 服务和 社会 优待的权利,有参与 社会 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因此,推进数字化进程中的适老化,不仅是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关键举措,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维护老年人发展权益的重要体现。

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同样是在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及时出手破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这也是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以帮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 社会 为目标的顶层设计文件。该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

政府在积极承担责任的同时,也需要企业积极履行 社会 责任。在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 社会 风尚的影响下,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以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己任,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地响应了关心关爱老年人、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化的号召,有针对性地聚焦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信息需求,集中力量落实解决数字化弱势群体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的问题。

同时,在企业宣布对外开放无障碍AI相关技术的支持下,QQ空间还将启动的“无障碍AI技术”对外开放项目,让更多企业、开发者可以自由接入并使用这些开放的AI技术,大大降低互联网产品在无障碍应用研发时使用新技术的门槛,让 科技 助力更多无障碍场景服务,创造 社会 价值。

此外,国内 科技 企业研发的创新 科技 成果,还助力政府部门推行智慧政务的适老化。以在疫情期间广泛应用的 健康 码为例,在腾讯云的技术支持下,广州市率先启用了刷身份z核验 健康 码的“ 健康 防疫核验系统”。只需要将身份z放在识别设备上方2秒,电脑屏幕就可以出现“粤康码”的相关信息,显示绿码的旅客便可以快速、“零接触”的有序通行;“四川天府 健康 通”在发布之时就提供了“离线码”的功能,老人、儿童可以下载打印“离线码”,在7天有效期内便可以随身携带使用。通过进行适老化改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学习使用各式各样的智能应用,激发了消费潜力,也使数字经济的红利加速落地。这些在适老化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充分表明: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共振”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备更长远的发展效益。

技术进步是 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智能技术早已走入千家万户,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鸿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时下,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所以,我们不可孤立地将老龄化看作数字化进程的绊脚石,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者,还是技术开发者,都应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陷入“数字化困局”,进而影响 社会 整体的公平与效率。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 科技 发展理念,将“共享”作为我们推动技术进步的价值追求,为 社会 每一个成员创造融入数字时代的机会,数字生活的美好成果才能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 社会 全体成员。

(作者何傲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郭台铭是谁?这个名字也许不像乔布斯、雷军、任正非等名流识别度那么高,但他和这些大佬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名字似乎也不如他的公司来的有名气,那他的公司又是何方神圣?三个字,富士康。

富士康留给公众的传统印象,无非就是苹果、华为、小米手机等数码产品的代工厂,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导致的员工罢工、跳楼等事件频发,又把“血汗工厂”的帽子扣在了富士康身上,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话题性的企业再一次宣布造车,这次入局也并非孤身,陪它的还有另一位老牌车企——FCA。

此次合作,目的明确,旨在针对中国市场,双方持股比例也与大多数五五开的合资公司略有不同,根据鸿海(富士康母公司)的一份声明,FCA与鸿海正在谈判成立一家对半持股的合资公司,鸿海将直接和间接持有其50%的股份,而直接持股不得超过40%;至于双方分工,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鸿海将会负责产品设计、零部件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但不参与汽车组装的过程,未来汽车业务将会占其整体销售额的10%。

富士康的“再婚”

乍看富士康牵手FCA入局电动造车这事是一种什么感觉?第一感觉,又有人准备造车了,并不意外;仔细一看,是富士康和FCA这对跨界组合,多少有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对于FCA来说,中国市场就像是“白月光”似的存在,屡屡发力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是认识到凭一己之力难以攻破市场,于是便开始了合作之路,先是牵手PSA共同寻找在华突破点,没过多久又搭上了富士康这条线,虽然FCA想尽快扭转局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间隔如此短,难道不怕“乱上添乱”?而富士康又凭什么吸引FCA?

合作的基础是价值,一方面,从鸿海自身的业务出发,其子公司富士康多年来一直深耕中国市场,又了解国内供应链,并且一直有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业务,这对FCA的本土化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富士康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代工厂,财力不容小觑,根据6日富士康公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富士康获得营收173万亿新台币(约合57796亿美元),环比增长2523%,2019年全年公司营收达到533万亿新台币(约合178065亿美元),同比增长082%,一系列数字的背后,说明了一个事,富士康不差钱。

FCA和富士康之间的关系,用“试婚”来形容似乎挺合适。事实上,以目前FCA在华的尴尬境况,富士康的确算得上“有钱有料”的良选,而对于富士康来说,经历了几段与造车新势力无疾而终的“露水之缘”,“择偶观”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尽管FCA在国内发展不如意,但放眼整个汽车圈,能跟自己搭上伙还得是大型汽车集团的,选择面似乎也并不大,而FCA恰好满足条件。

目前,FCA官方也给出了回应:正在进行商讨;虽然承认确有其事,但言语中也透露着一丝不确定性,门当户对的两家企业已经凑在一块,至于是否能“情投意合”?“试婚”之后的两家能否长久?未来还存在太多变数。

与比亚迪的恩怨情仇

几年前,随着政府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汽车梦”开始出现,其中以互联网领域为主要发散地,恰逢疯狂的那几年,哪个大佬要是没有点“汽车梦”,似乎都有点跟不上潮流。

时至风口,台湾首富郭台铭也嗅到了新的商机,开始在汽车产业试水。很多人认为,郭台铭的“汽车梦”始于14年,但事实上,郭台铭与汽车行业的“瓜葛”可以追溯到2008年。

2008年,由于技术故障,富士康的一封内部信泄露,其中内容直指对手公司比亚迪,郭台铭在信中曾表示将对比亚迪进行“惩处”,彼时的比亚迪只是郭台铭口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为什么说是郭台铭口中的小工厂?因为根据2008年比亚迪的营收财报,公司2008财年营业额为8555亿元人民币,毛利达17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766亿元人民币,而08年的富士康全年利润为121亿美元,相比之下是否是小工厂,答案一目了然。

实际上,无论“惩处”执行与否,这本都属于正常的商业竞争,比亚迪也对此并未做出任何表示,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点燃郭台铭的怒火,并引发了著名的“富比案”,让富士康和比亚迪从此心生芥蒂,结下梁子,而能让郭台铭不顾形象扑向比亚迪的事又是什么?答案自然是股神巴菲特对比亚迪的下注。

其实,站在郭台铭的角度想,这事确实值得一气,本身巴菲特就是跨界插手,还主动站队比自己体量小的比亚迪,直接给对手带来成倍增长的收益。

眼看着自己的地位被无视,气急败坏的郭台铭以“窃取商业信息”为由,一纸诉状将比亚迪告上法庭,并以购买股票为威胁,试图质问巴菲特为何投资偷窃富士康商业机密的比亚迪。

判决的结果众所周知,郭台铭的诉讼被驳回,虽然驳回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证明郭台铭所言纯属子虚乌有,但肯定说明了他所说的“事实”并没有依据,被判决结果“堵了口”的郭台铭也就此收声,不在对此事发表看法。

不过,回顾整个“富比案”,股神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就当真只是盲投吗?恐怕不太可能,虽然比亚迪和巴菲特的结合经过不少浪漫主义加工,但大概率还是得益于王传福本人的能力以及比亚迪深厚的电池制造技术,这也使得之后的比亚迪即使表现不佳,巴菲特仍坚持“我们从未考虑过要出售比亚迪的股份”力挺比亚迪。

巴菲特是高瞻远瞩的“老油条”,可郭台铭也并不是爱吃青菜的“小白兔”,从与比亚迪结怨到目睹比亚迪的迅速成长,郭台铭不仅深深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汽车制造业的大好前景,搭上政策红利的顺风车,开始投资汽车行业。

撩完就跑?无疾而终的汽车梦

故事又回到了郭台铭“汽车梦”的起点。

2014年年底,富士康向和谐汽车注入6亿港元入股和谐汽车,由此拉开富士康“汽车梦”的前序;2015年3月23日,和谐汽车与富士康、腾讯在郑州签署了《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富士康、腾讯以及和谐汽车三方以3:3:4的比例出资10亿美元,“和谐富腾”由此诞生。

有了投资商,和谐汽车便开始了招兵买马,原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戴雷、原宝马i8项目负责人毕福康、原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CEO付强等高管先后加入和谐汽车,为和谐汽车带来一派和谐的气氛;可好景不长,由于内部管理分歧,和谐富腾决定将旗下汽车分为两条品线,各自经营。

可正是这个决定,触碰到了郭台铭敏感的神经,他忽然意识到造车这件事并不简单,并公开表示:“任何一个行业加上物联网就变成了互联网,但反过来互联网行业做制造却不容易。以汽车为例,互联网行业公司造汽车成功率非常小,因为汽车涉及人命,也有大量的硬件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番话彻底打翻了“和谐富腾”,也意味着郭台铭汽车行业的首战败北。

此后的一年间,郭台铭虽说对造车灰了心,却没有放弃汽车行业,6月与昆山市政府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50亿元发力充电装置、锂电池的研发生产;10月,富士康与风险投资公司IDG资本拟投资15亿美元设立汽车科技基金。

或许是两次间接与汽车行业的接触,让郭台铭再次找回了自信,17年12月16日蔚来首款量产车ES8上市之际,郭台铭与李斌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密谈,虽然密谈的内容无法知晓,但结果是郭台铭重拾信心,不过没给蔚来投资,而是在一个月后将钱投给了小鹏汽车。

从投资小鹏汽车到牵手FCA这段时间,郭台铭似乎很安静,鲜有关于造车的新闻传出,有可能是想作为幕后投资者坐等盈利,也有可能是开始着手后来与车企合作造车,无论如何,郭台铭都在2020年的开年之际,转而直接参与“造车”。

纵观郭台铭的“汽车梦”,与其说是郭台铭拥有汽车梦,倒不如说是郭台铭领导富士康上演的一场“变形记”,汽车梦,这三个字怎么看都应该是一群热爱汽车的人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可郭台铭却没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觉,而他与汽车之间的联系,除了投资、造车之外,恐怕也就只有他的两辆座驾,奔驰S500和雷克萨斯LS430。

与郭台铭相似,房地产大佬许家印同样拥有让人没法将他和汽车梦联系在一起的气质,不仅如此,俩人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首富、比如半路出家造车…可相比许家印,郭台铭的造车之路来的更加含蓄,从间接投资到直接参与,他用了近5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一点,本是制造业出身的郭台铭很清楚自己更擅长什么,与FCA的合作,负责的领域也是产品设计、零部件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并不参与汽车组装的过程,这样的合作与许家印的“买买买”相比,多了几分真诚和自我了解。

无论是郭台铭,还是许家印,他们都深知造车有风险,谨慎的郭台铭应该更为甚之,因此他们自然也不会像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一般赌上全部身家性命去追梦,但如此跨界汽车行业到底是真诚造车还是力求转型?界限或许并不明确,大概率二者兼有,可满腔热血、全情投入的追梦人都尚且未能圆梦,而不那么“投入”的郭台铭又可以圆梦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55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