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 团结 求实 严谨 创新
中等专业学校 公办 国家级示范学校 国家级重点学校
官方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 官方网址: >
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建校于1953年,现隶属于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办学68年来,学校先后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技师学院。 学校位于沙坪坝区上桥,毗邻西客站与地铁环线上桥站,现占地69264平方米,校内共有房地产建筑26栋,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2019年6月30日经专业机构评估房屋建筑物、构筑物及苗木总价值6037945万元。2020年决算数据记录学校资产总值1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9285万元。学校现有在籍学生近7000人,现有在职教职工260人,离退休教职工156人。在职教职工中在编教职工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聘用员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离退休教职工中,离休教职工4人,退休教职工152人。学校主要开设有数控加工、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模具制造、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消防工程技术、计算机广告制作、养老护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八个大类的30个专业。近五年,每年生均经费在1万元左右,形成了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中专、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七万人。 (一)办学基础 1办学定位准。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技能为本、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办学宗旨,以智能类、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主,以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积极打造“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技工教育品牌。 2师资队伍强。学校教职工中高级职称67人、中级职称71人,一体化教师112人,在专业课教师中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中级一体化教师比例超过50%。在教师队伍中有全国煤炭安全行业专业带头人5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2人、市级专业带头人1人、重庆市技术能手1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校级专业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23人。近三年,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42篇,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等奖6个,二等奖5个,获得市级奖项一等奖4个,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全国杰出教师奖1个、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获得德国焊接学会dvs国际焊接指导教师认证的教师1人,完成了3个市级教学科研课题、5项国家专利(其中两项为发明专利)。 3教学条件优。学校各专业均拥有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实训场地。建有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汽车应用与维修、煤矿安全、电子商务等专业实训基地16个,其中4个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市级实训基地,共有校内实训室76个,养老护理专业采用引企入校模式与重庆市最大的康复医院合作打造了2万平方米的专业实训基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校内实训室工位数达到3006个。学校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基地31个,引企入校的企业7个,校外合作企业33个,煤炭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示范站1个,与德国焊接学会合作打造欧洲标准的焊接实训基地1个,建有重庆市教委授予的“重庆市中职教师教育培训基地”,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市级重点精品特色专业。 4教学配备齐。学校有可满足5000学生校内学习生活的配套生活设施,有2个学生食堂,5幢宿舍,宿舍配置了空调、热水器、盥洗间、卫生间等设施设备;校园有学生生活超市、开水房、直饮水系统、理发店、特色小吃街、洗衣房、自动售货机、综合服务大厅、学生生活服务中心等等。建有塑胶运动场,包括300米环形跑道、九人制足球场、跳远场地、铅球投掷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12894平方米,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需要。拥有多功能报告厅、党员活动室、信息中心、形体教室、音乐教室、师生阅读中心、报刊阅览室、录播教室等。图书馆、阅览室满足师生需求,藏书量达到961万册,电子图书103万册。 5智慧校园先。学校投入811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建设,校园内网的带宽为1000M,数字化校园网平台已经投入使用6年,链接了所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点,消除了信息孤岛,精简了办公流程,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学校所有教室均建有智慧校园教学平台,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等覆盖校园。学校网站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架构合理、导航清晰、能充分反映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
其他信息:重庆大学专业主要有: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学)、法学、理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统计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表演)。会计学(ACCA方向)实验班主干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收、战略商业领袖与报告。合格毕业生获得重庆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z书和学位证书,通过ACCA项目规定的考试者可以同时获得ACCA证书。
材料补充:
重庆大学院系设置主要有:贸易与行政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美视学院、数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法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一、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该校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职院校,是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二、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简介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创建于2009年4月,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教育部代码:14238)。
学院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办学条件。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校舍面积23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6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3054万元。2018年12月,全日制在校生7500余人。专任教师44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057%,双师教师占539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54%。学院办学设施齐备,管理架构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办学质量优良。
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2014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检查评估;成功承办全国首届电梯安装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学校被列为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建设单位,获批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教育部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等先后来院调研,给予高度评价。
学院建有能源与智能化特色专业集群。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加快建设内陆开放之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发展要求,对接重庆市“8+3”行动计划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工程、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10个专业大类40个专业。其中,电梯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油气储运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被列为重庆市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电梯工程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油气储运技术、供用电技术等专业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向产教融合型深化的专业。学院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等公办高校签订了对口支援与合作协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院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重庆市建设行业技能岗位鉴定分站,更好培养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
学院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共育”基本思路,与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百余家。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深度融合,成立电梯与物联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电梯职业教育联盟”;校企共建光伏发电“校中厂”、新能源汽车4S店、梯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大数据运维中心、电梯智能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市安全乘用电梯科普基地等,正在积极建设重庆电梯产学研园区,致力于构建物联网模式下新型电梯安装维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重庆地区电梯运用智能化升级。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后被重庆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授予“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市级孵化园”等;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铜奖2项、重庆市金奖3项。
学校积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为办学宗旨,坚持“三化育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接班人。近3年来,学校获得国家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10余项;全国行业竞赛一、二、三等奖30余项;重庆市职业技能竞赛奖项4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专业对口率91%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93%以上。
进入,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全院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坚守“自强,乐学,团结、进取”的校风,秉承“厚德、笃学、铸能、思源”的校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
企业名称远望谷
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
神州物联网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电子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集团
东信和平智能卡股份有限公司
歌尔声学
恒宝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