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xxxx区卫生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xx全会和中共上海市委xx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根据国家和上海市医改方案要求,围绕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按照xxxx区 “深度城市化,全面调结构”的区域发展主线,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做实卫生规划,加快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坚持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让公益目标与多元需求有效结合,着力推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全区完成门急诊97539万人次,同比增长1507%;出院病人78988人次,同比上升207%;手术24210人次,同比增长790%;业务总收入1956亿元,同比增长1498%。人均期望寿命8231岁,孕产妇死亡率1008/10万,婴幼儿死亡率259‰,传染病发病率1480/10万,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重点工作全面启动
(一)全力完成世博安全保障任务
“成功、精彩、难忘”的xxxx年上海世博会历时六个月,为做好世博安全保障工作,今年3月我局成立了xxxx区世博会卫生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许速局长担任组长,对全区世博安博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市五医院和xxxx区中心医院为世博期间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落实各项卫生保障任务和措施。
完成了世博期间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世博期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1390例,丙类传染病6种3979例,总发病率21626/10万。全面完成了世博保障工作重点人群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和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279241人次。落实了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的“三清”(底数清、病情清和去向清)、“三落实”(治疗落实、管控落实和康复落实),世博期间在册管理病人共7118名,完成重性精神病人线索调查和风险评估,落实报告制度,全面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落实病人的监护和康复。4月6日,我局设置了浦江世博安保基地医疗服务点,由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全科医生为世博安保人员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管理,世博会期间共完成医疗服务7504人次,出色完成任务。局卫生监督所对集中式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等公共场所开展了检查,对58家开放的游泳场所进行了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对495家控烟单位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及评分,监督检查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水、分质供水、涉水产品单位1291户次,确保了世博会期间的饮用水卫生安全。
为确保世博会期间全区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制定了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的自查自纠的相关制度,并定期开展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自查,做到重点部位巡查,排查不留死角。世博会期间,我区卫生系统各单位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为做好世博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全区共成功化解各类医疗纠纷案例64例,及时化解了医患矛盾,消除了不稳定因素,成功化解重大历年积案4起,世博期间未发生重大因医患矛盾越级缠访、闹访事件。
(二)启动编制卫生“十二五”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xxxx]6号),从区域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xxxx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十二五”规划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技术和管理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相结合、坚持国际化发展定位,实现xxxx区卫生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体现xxxx特色、代表上海水平、走在全国卫生改革前列的卫生服务框架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立符合区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形成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信息化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办医格局,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在国家和上海医改的总体目标框架下,启动区域医改工作,以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个体系建设,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上海市卫生局与我局签订《xxxx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责任状》,我局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按期完成责任状确定的五方面38项改革任务。
(一)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
今年xxxx区政府与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分别签署了区校共建协议,开始了第三轮的区校共建,通过共建进一步提升高等医学院校对市五医院和中心医院在医疗业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市五医院、xxxx区中心医院根据《上海市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积极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开展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创建工作。目前,市五医院已通过初审,在公示阶段。
根据《xxxx区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业务科室行政科主任风险管理考核奖发放指导原则》的考核要求,进一步加强对xxxx区三家二级医疗机构的78个科室主任实施科主任的风险管理考核,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强化科主任的责任意识。
(二)加快建设优质医疗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南院建设已经完成基桩工程;xxxx区政府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于11月完成共建签约,眼耳鼻喉医院分院的建设可研报告已得到卫生部批复同意,并完成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加快xxxx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适应上海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定位高端医疗和国际旅游医疗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完成项目城市设计招投标,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公共保障中心等项目设计招投标。
(三)不断推进药品管理改革
以信息化为基础,积极推进药品流通使用管理改革,运用现代信息化和物流技术构建药品供应链系统,实施药品存货托管、供应商自动补货,建立银行信用结算制度,合理分摊了药品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了药品供应成本,减轻了医院负担。全区药品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735%,药品占业务收入4685%,同比下降295个百分点。制定了《xxxx区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实施意见》,加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监管,初步构建合理用药的临床监管软件,全区已初步形成监管网络,运用信息平台数据开展合理用药监管和评估,提升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
(四)继续推进xxxx区医疗急救管理改革
将区医疗急救站变更为区医疗急救中心。进一步推进医疗急救与医疗护送相分离、院前急救与院中救治无缝衔接,逐步推进急救医生与二级医院急诊科医生人才整合的运行模式改革,加快区域急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急救水平。xxxx区医疗急救中心已与市五医院、区中心医院和吴泾医院的急诊科建立了院前急救人才的双相培训机制,共有24名急救医生参加了集中培训,提高了全区院前急救服务能力。
(五)不断深化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
多途径培养社区全科医师,今年有25名经市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全区现有注册临床类别全科医师315人。制定实施《xxxx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评定细则》,有效落实社区全科医师制管理,评定了51名全科医生。全面建立社区团队顾问制,在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试点社区团队顾问制基础上,全区共聘任团队顾问44名,使区域内外优质人才资源得以共享,进一步提升社区团队的服务能力,加快全科人才培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继续推进社区居民健康管理责任制,做好健康档案维护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今年全区户籍居民新签约建档80149人,签约建档总人数达935470人;流动人口新签约建档97431人,签约建档总人数达421446人。积极推进全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1491万人,规范管理率为9205%,随访8367万人次,血压控制率为7751%;管理糖尿病患者43479人,规范管理率为8699%,随访2379万人次,血糖控制率为6928%。继续深化社区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六癌”早发现和高危人群管理工作。社区开展“六癌”筛查健康问卷469691份,初筛阳性5362人,高危人群建卡率9407%,规范管理率888%。通过筛查确诊“六癌”420例,早期130例,早期发现率3095%。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4436人,服务43637人次,到站康复服务318人次。完成89153名60岁以上户籍老人提供了免费健康检查,其中患病人数77474人,患病率为8690%。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巡诊车进社区活动,服务722人次。开展学生健康档案管理,体现医教结合,建立覆盖中小学、幼托机构的学生健康管理信息平台,针对儿童特点,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管理、体质健康监测、健康教育和传染病管理等纳入信息管理平台,探索从儿童阶段开展早期疾病干预。推进家庭护理新模式,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健众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建“上海江川健众护理站”,合作开展家庭护理工作。
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居民互动模式。继续以xxxx健康网为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健康档案服务系统可以实现健康档案浏览、EHR查询、药品溯源查询、MUSE和PACS查询以及网上预约、网上咨询、网上健康教育和网上测评等“居民互动”健康服务。12家社区自助式健康小屋为居民提供自检服务1047万人次,检测2077万项次,提高了居民主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今年6月1日儿童健康自检小屋启用,已有 784名儿童进行了自助检查,及时发现了指标异常的儿童,使这些儿童获得早期及时诊断和干预的机会。
继续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开发社区健康管理BI、质量管理BI和行政管理BI系统,应用无线3G网络技术,拓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借助与上海申康公司课题研究密切合作,完成与市三甲医院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已实现80%以上的信息互通,二三级医院eHR整合、健康卡与医保卡绑定统一、居民电子病例EMR进入eHR平台等。开展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的临床转诊及诊断(会诊)工作,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以病人服务为纽带的双向卫生服务和全程医疗关怀网络平台。社区与区域医疗中心双向查房756人次,随访出院后病人512人,转诊35975人次,PACS会诊192031人次,MUSE会诊28612人次。实现区域卫生资源集约化,提升区域整体卫生服务能级。预防接种网上预约并推行电子商务,网上预约接种54589人次,预约率为1031%,网上付费8136人次,付费率为493%。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农村卫生一体化为基础,农村卫生服务信息化为平台,探索建立xxxx区农村卫生服务标准。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村卫生室门诊5246万人次、流动人口就诊12611人次,减免挂号费25222元,基本药品“零差率”优惠5194万人次,优惠金额1383万元。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区新农合按照“高效、廉洁、惠民、利民”的服务宗旨,有效地推进自新农合实现区级统筹后各项制度的健康发展,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的运行,确保了新农合这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xxxx年全区实际参加合作医疗总人数达到 86 万人,参合率11169%,筹资700276万元,人均81421元,特困人群参合应保尽保率达100%。门诊补偿12344万人次,补偿支付486638万元;住院补偿3051人次,补偿支付166550万元;门诊大病补偿310人次,补偿支付10293万元;大病住院减负174人次,减负支付4495万元。完成MH-DRGs病例的入组、出组、出院以及加点、追加费用等工作。继续推进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和村卫生室的实时结算,提高合作医疗的便捷性。
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不断完善区域医疗规划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门急诊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完成调整设计方案。区中心医院扩建急诊综合楼及地下停车库工程项目施工中。吴泾医院一期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完成项建书。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程项目取得区优质结构验收即将投入使用。浦江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取得项建书批复,现着手办理土地转让等前期手续。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完成改造,覆盖无线宽带(WIFI),推进了无线查房。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建设项目土建设计方案已确定。完成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用房的接收移交工作,完成房屋装修设计方案,编制装修预算及开办预算。启动社区卫生服务进企业,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共建汽轮社区卫生服务站6月揭牌启用。区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药物持续治疗门诊部8月启用,持续服药人数增至50人。
(二)不断推进人才、特色专科和学科建设
今年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市特色专科)顺利通过验收;xxxx年底确立的新一轮医学特色专科(项目)建设项目进入建设周期(三年)的12个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同期确立的25名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养工作也顺利推进。xxxx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获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级11项、区级43项;论文撰写364篇,其中在全国性期刊发表233篇,省级期刊41篇;科技成果登记市级1项,区级14项;获xxxx区科技成果奖14项。“中荷合作上海初级医疗项目上海初级医疗项目”、“中英社区卫生服务合作管理项目”受到中荷、中英双方专家的高度评价,今年派出两批45名社区医疗骨干赴国外学习培训,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健康管理水平。xxxx年社区医务人员参与市立项课题3项,区课题立项11项,发表论文39篇,局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2项,社区学科带头人5人,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向年轻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上海道培医院不断加强血液病学科建设,通过上海市首批社会医疗机构优势学科评审,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手术今年已完成59例,建院以来共完成164例。
(三)深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中医药工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区中医医院,中药处方量达83219张,占门诊总处方量的6009%;中药饮片处方量达30588张,占总处方量的2209%。开展中医非药物性诊疗技术共42项。中医肛肠、中医消化、中医骨伤病、中医肿瘤和中医老年病等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市五医院中医科已建设成上海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区中心医院申报上海市综合医院达标中医科建设。继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启动中医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适宜的中医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全区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所成为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6所成为达标单位,4所作为达标建设单位继续深入建设。
(四)启动第三轮《xxxx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全区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42项。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区校共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落实了15家发热门诊(排查室)改造资金,目前市五医院等8家发热门诊已完成了建设及设备配置工作;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家基本建设完成、1家正处于施工阶段、1家已完成选址及设计方案。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流感监测点医院类流感病例采样638份,霍乱腹泻病人检索15892例,细菌性痢疾检索6545例。继续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完成15类对象的HIV检测79156件,初筛阳性51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接待407例,检测348例,初筛HIV抗体阳性16例。开展公共场所干预2268户,20803人次,共计发放安全套258万只,宣传资料456万份。严防严控结核病疫情暴发。开展流动人口、学生及60岁以上社区老人等重点人群筛查36320人。开展“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复发性结核病治疗的研究》和结核病预警模式研究和开展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1532人。继续做好全球基金流动人口项目,登记新涂阳患者200例。全区共减免肺结核病人门诊住院病人2769人次,金额11807万元。全年完成“五苗”接种1401664人次,开展免疫直通车工作,服务外来人口聚集地480个次,补种14405人次。全面完成了国家规定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接种人数201242人、接种率为9911%。
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婚前医学检查率4342%,户籍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户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82%,全区孕产妇活产数18502人孕产妇死亡率1080/10万。流动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904%,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13%,“流动人口贫困孕产妇特约分娩点”完成流动孕产妇分娩8658人次,死亡0人。围产儿死亡率259‰,户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47‰,户籍婴儿死亡率241‰。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补助、农村孕妇补叶酸工作,发放叶酸4305人。区妇幼保健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共建,对高危儿童常规进行 GMS 筛查1071例,1291人次,对可疑儿童转诊到儿科医院就诊,接受了相应的干预。完成妇女病筛查52538人,患病人数18170人,患病率3458%。建立健全接产医院产科的“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预案”及流程,确保危重孕产妇救助“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建立孕产妇的抢救个案区内专家讨论、点评制度,全区共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14例,抢救成功率100%,规范转诊3例。
继续开展学生口腔健康检查和龋齿充填工作。普查园校88所,检查人数43620人,学生普查普治率为100%;龋患牙数84709颗,龋齿充填牙数48580颗,龋齿充填率为573%;全区已建立学生口腔健康电子档案26480份,建档率3009%。
全面加强卫生监督工作。继续抓好传染病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消毒产品使用、职业健康监护、分质供水、公共场所禁烟、性病诊疗、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非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等与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实施许可2521件,卫生监督14928户次,行政处罚案件1153件,罚款金额25480万元。开展“大联动”执法,充分利用xxxx区大联动平台在“群防群控”的优势机制下,以“联合整治”为抓手,出动各类执法人员 3137人次 ,车辆 784 辆,取缔无证行医场所383 户进行,其中立案处罚189 人,处罚金额1486 万元,实施司法移送11人次,接受区大联动平台的无证行医相关信息299 条,及时查处率为100 %,办结数280 件,办结率936 %。
(五)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和志愿无偿献血工作
围绕“健康世博、健康上海”主题,以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为抓手,加强督查协调,进一步完善了《巩固国家卫生区积分制管理办法》,加强检查通报力度,以“人人动手清洁家园”和“15清洁日”等活动为载体,宣传发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环境清洁活动,积极做好各项爱国卫生保障工作。以“五个人人”等健康市民行动为载体、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为平台,贯彻实施《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重点,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市民健康素养提高,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建立xxxx区健康管理协会,发挥非政府组织(NGO)作用,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创新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模式。组建了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和社区讲师团二支队伍,举办了xxxx区骨干志愿者(社区讲师)选拔活动,全年区健康管理协会为社区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举办了50余场健康知识培训。
启动第三轮《xxxx区创建志愿无偿献血区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500人的世博应急献血者队伍,做好世博应急血液保障。今年SSBC俱乐部举办各类志愿服务宣传活动20余次,志愿服务累计1672人次、1519个工作日。“献血救人,因志而行,因愿而动”项目参选本市首届“青年影响社会”活动。“为爱捋袖,情系万家”项目荣获xxxx区宣传思想工作“社会贡献奖”。全血募集量为32043人份,单采血小板募集量为1658个治疗单位,同比增长2744%,自愿无偿献血率100%。我区第三次摘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区)”的殊荣。
(六)继续强化医院管理工作
继续推进“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不断完善医院管理评价体系,探索JCI认证工作,提高医院内涵建设。继续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xxxx区医疗机构有创 *** 作及手术分级与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xxxx区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和医疗安全实时监控制度,建立医生规范行为电子档案和临床医生药品综合指数评价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对20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70 次,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因违反临床诊疗规范实施不良执业行为记分3人,实施行政处罚303 件,共处罚金211 万元。
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细化绩效考核细则,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继续推进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了医院能耗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医院后勤成本核算和控制,落实节能减排,有效降低医院成本。建立后勤综合管理积分制考评机制,探索医院后勤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医院后勤服务新能级。
(七)全面推进各项卫生工作
落实“两会”意见提案办理24件、区委区政府督办件处理、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等公共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卫生局及各级卫生单位共接待来我区开展卫生改革、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等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以及全国各地、本市各区县参观考察550批次,9000余人次。7月11日,卫生部陈竺部长亲临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我区的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落实与都江堰和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对口援建相关工作,为都江堰蒲阳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提供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及社区服务等培训工作,市五医院与泽普县人民医院、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泽普县八乡卫生院等建立友好医院开展长期帮扶工作。全面完成了“xxxx区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晋升市级先进的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局系统所有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全部达到“上海市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市级先进”以上标准。组织507名医务人员参加的公共服务行业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专场测试,开展以“精彩世博、传承文化”为主题的xxxx区卫生系统中华诵•xxxx经典诵读大赛活动。12月全区卫生系统开展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了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的评估考核。
五、存在问题和2011年工作思路
经过一年努力工作,我区的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日趋完善,医院管理能力、公共卫生工作不断加强。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完善,如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医疗卫生需求与供给矛盾较突出,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优质资源、农村卫生资源依然不足;科学的医疗机构管理机制还需不断建立健全;卫生行政职能还要进一步转变;公共卫生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还需不断提升;医学科研工作的总体数量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2013年,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制定落实卫生“十二五”规划,贯彻落实上海市新医改方案,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融入“物联网”、“云计算”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信息化运行效率,继续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加快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强化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简称“重电”,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建高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按照“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升级重构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为骨干,面向世界水平、全国一流、区域领先、重庆特色的8个专业(集)群体系,以群建院,建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一、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邮编是多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邮编为401331,该校地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76号,是一所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市教委与市经信委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简介学校是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
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并获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特别是,学校还荣获教育部“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和“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学校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厚德强能、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龙翔马越、博润致远”的人文精神,坚持“以电子信息为特色、智能化为引领,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领域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以第一顺位被重庆市确定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双高计划”)项目推荐单位,正在奋力创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世界水平的国家“双高校”。
战略区位显要。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学校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高新区和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部现代物流园,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战略区位独特显要。
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按照“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升级重构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制造”为骨干,面向世界水平、全国一流、区域领先、重庆特色的8个专业(集)群体系,以群建院,建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智慧健康学院8个(专业)实体性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3个(育人)功能性学院,对接重庆“芯屏器核网”智能全产业链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智能化”专业优势特色鲜明。学校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备选库1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1种,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3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课程9门、国家级实训基地7个。
杰出人才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1人,其中博士(含在读)81人、教授100人(二级教授3人),引进沈昌祥院士、国家“”专家等高端人才2人,自主培养1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7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杰出人才71人。建成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第1名)1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
育人成效明显。学校凝炼出“十用十不用”等核心育人理念方法,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和育人质量。同时,率先提出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创新实施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着力培育卓越大国工匠。培养了诸如“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长安集团“全国技术能手”田钭、华为HCIE-cloud(云计算领域)重庆市高校在校生认证第一人潘治宇等一大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男子足球队连续九年蝉联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重庆赛区冠军,并于2016年问鼎全国总冠军。学校啦啦 *** 队代表中国勇夺国际技巧与舞蹈啦啦 *** 锦标赛银牌。学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64项(一等奖19项)。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研发服务强劲。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部“重电众创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成“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科普基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技术与服务团队”5个市级研发平台/团队以及“机器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积极筹建“硅光子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资源,繁育“环重电”双创生态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重庆市科研重大/重点项目7项。公开国家专利1186项,其中发明专利209项。第一作者发表SCI一/二区高水平论文11篇。年技术服务收入持续增长,并突破3000万元。
开放合作广泛。学校围绕相互需求,探索基于产权介入和效益分享的职教集团-专业联盟-产业学院“三位一体”产教融合体系,牵头组建了“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对接专业群建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重庆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庆通信行业校企联盟”“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教育与培训专委会”“重庆市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庆职业教育学会传媒艺术专业委员会”6个校企联盟以及“重电-华为ICT学院”“重电-海尔智能电子学院”“重电-长安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重电-新大陆物联网学院”“重电-启明星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重电-新迈尔数字媒体学院”“重电-上海培越航空学院”7个产业学院。联合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培养应用本科学生262名,学校是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项目”示范学校,联合澳大利亚院校合作培养双学历学生519人,面向14个国家招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58名,面向巴基斯坦高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实施ICT培训认证,建成“重电老挝亚龙丝路学院”“中泰国际学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创新实施“学校+校友+农户”扶贫模式。学校连续四年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授予“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一、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519-69872100,该校联系地址为江苏省常州市殷村职教园和裕路1号、邮编为213147。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简介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是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一所省属专科(高职)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长三角经济带苏锡常版块核心城市——龙城常州。面向社会开始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高职)和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高职)。学院集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成人学历教育、在职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主要担负为城乡建设行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
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校牌,是全省首批设置的九所五年制高职校之一。2013年6月15日,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在与常州市职工大学合并基础上筹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2015年2月6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院,并报教育部备案。同年4月底,顺利通过教育部备案,正式跨入专科(高职)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序列,成为江苏省137所普通高等学校之一。
办学30余年来,学院以“明志、笃行”为校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内涵发展道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培养了近两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
学院现有殷村和清潭两个校区。殷村校区位于常州城西殷村职教园和裕路1号,清潭校区位于常州市木梳路12号。总占地面积813亩,总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新校区以打造“绿色校园”为总体目标,是省内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学院现有在册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校内专任教师35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13人,“双师型”教师182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692%。校内建有各类专业实训(验)室110余个,拥有实习工位6000余个;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60余个。
学院现设有建筑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公用事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部。纳入招生的三年制大专(高职)专业有30个,分别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园林工程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园林技术、古建筑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会计(建设会计与投资审计)、BIM(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业技能技术;五年制大专(高职)专业有19个,分别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园林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业节能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截至目前,学院建成了省级高职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五年制高职评估优秀专业4个(全省并列第一),市级高职示范专业7个。
学院是国家教育部、住建部确定的“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学校”,有1个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学院设有“江苏建设行业第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苏省建设职业技能城建岗位培训站”和“常州城建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年均开展行业相关培训超20000人次,各类技能鉴定超3000人次,占地方建设行业培训规模的80%以上。下属甲级资质江苏城建院建筑规划设计院等4个科技服务实体近三年年均完成产值3000万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地方城乡建设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江苏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建设人才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建设教育培训工作优秀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常州市社会力量办学A级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关文章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怎么样 评价排名好不好(10条)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录取通知书,开学时间,入学考试指南军训宿舍条件转专业政策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和环境空调及分配方法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自主招生章程中考录取分数线 ;学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1985年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院,正厅级建制。建院之初,学院名广东省科技干部进修学院,主要承担广东省科技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被科技部称誉为“地方继续教育的一颗明珠”。1989年更名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199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举办普通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2001年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珠海校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改制为普通高等学院,并继续承担科技干部培训的任务。2007年学校从广东省科技厅整建制划转广东省教育厅管理。
学校于2008年12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0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3月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7月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确定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2016年11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7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2022年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6年被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荣誉称号。2016、2017、2018连续三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8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2019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2021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2022年入选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
学校现有珠海和广州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30000多名,是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省属高职院校。设有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商学院、应用外语学院、旅游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机器人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物联网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设有数字贸易研究院、广东省人才研究所高职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公民与品德教育研究院等5个科研机构。
学校开设招生专业57个,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1个、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11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5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7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5个,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3个、二类品牌专业14个,珠海市优势学科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75人、副高职称325人,博士学位109人、硕士学位843人,专业课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66%。学校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3个,全国技术能手、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等国家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省“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省级师资团队项目13个,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技术能手、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省级大师名匠54人,珠海市特聘学者、技术能手等市级人才6人。
学校办学条件好,教学条件优。校园面积2012亩,建筑面积6759万㎡。教学仪器设备397万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949余万元。馆藏图书180万余册、电子图书数字资源量近16万GB。多媒体教室130间,智慧教室20间。校内实践基地106个,实训室43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多个。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应用人才培养中心1个,省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4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学校是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认定的“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广东省中职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牵头建立了政校行企共同参与,政府主导的区域职教集团——珠海市职教集团,依托职教集团成立了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职教集团的桥梁作用,采用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350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有16家被省发改委立项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9个产业学院,企业累计投入4300多万元,校企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项目班等方式培养万余名学生。
围绕学校重点打造“互联网+科技特色”的发展定位,学校成为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学校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通过建立以“标志性成果库”为成果导向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机制、完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培育机制等措施,推动了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构建了以“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广科三一海工协同创新中心”和“广科Mi众创空间”3个国家团队为代表的50个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构建了以国家“软件技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代表的24个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加大国际合作办学,2017年取得招收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质,2018年获“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2019年中法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正式备案,2020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授权学校成为“认可雅思机构”,2022年获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学校招生“进口”旺,现每年面向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广东省录取的新生均为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开展中高职衔接、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等多形式分类招生,以及本专科协同育人试点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出口”畅,总体就业率均达98%以上。
近三年,学生获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奖项500余项,其中国际级5项;由政府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00余项,含国家级7项、省级一等奖81项。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应用开发”和“软件测试”赛项获国赛一等奖。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全省排名前列,2021年我校共获93个奖项,排名全省第二名。2019年亚太信息通讯大奖赛手机控制的智能探测小车项目获冠军。2019、2020、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FIRA机器人世界杯大赛冠军。
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成绩,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如2011届毕业生聂云宸创办喜茶品牌,进入福布斯2018年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12届毕业生朱荣创办珠海京天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被珠海耗材行业协会评定为国产耗材行业40周年杰出贡献企业;2018届毕业生林仲坚,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2019届毕业生胡智文,作为广东省唯一入获全国“劲牌阳光奖学金”特别奖暨“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2021届毕业生吴健鸿,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1届毕业生霍世童,创办药品智能溯源平台,获一项新型发明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获国家级奖项一项、省级奖项七项。
学校秉承“厚德、高能、求实、创新”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