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云从科技流水的客户!亏损27亿上市背后为何AI企业难赚钱?

铁打的云从科技流水的客户!亏损27亿上市背后为何AI企业难赚钱?,第1张

云从 科技 7月20日成功过会,在与旷世 科技 、商汤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AI四小龙"的上市比拼中率先上岸,公司也因此成为科创AI第一股。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累计亏损2684亿元,此次在科创板公司募集资金375亿元,科创板的上市也意味着公司可以缓解常年亏损带来的资金压力。

AI公司赚钱太难了。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处于亏损状态,10%的赚钱企业基本是技术提供商,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同样处于亏损阶段。AI四小龙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而且一个比一个能亏,比如依图 科技 2017-2020H1累计亏损7268亿元;旷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间累计亏损1306亿元。商汤 科技 IPO不太顺利,有消息称公司将于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虽然目前不清楚商汤 科技 亏损多少,但公司与云从 科技 一样,也是亏损的状态。

为什么AI公司赚钱这么难?

云从 科技 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高效人机协同 *** 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前者是凭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 *** 作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全面连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态核心入口,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后者是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出行等应用场景,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向客户提供基础 *** 作系统、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的应用产品和核心组件以及技术服务,其中基础 *** 作系统是可以直接销售给客户的,一般交付给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和第三方软件厂商,由客户二次开发后投入使用。公司提供的 *** 作系统有智能云平台、视图汇聚分析平台、融智云平台和集成生物识别系统,基于不同的功能,面向物联网、政府、公安等城市治理和金融、商业等不同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户前期没有购买云从 科技 *** 作系统,则公司向客户销售 *** 作系统和应用产品,保证相关应用产品有效运行。核心组件是基础 *** 作系统内可以独立交付的功能模块,通常是封装了核心AI能力的软件包,主要交付给研发实力强、对软件管控要求较高的客户,由客户集成到其自由系统中使用,基本不涉及进行定制化开发。技术服务主要是人机协同 *** 作系统在软件产品销售以外的服务,包括公有云服务、风控服务和智能化运维服务。

成立至今云从 科技 人机协同 *** 作系统及应用产品相继经历了初步推进人机协同 *** 作系统内核沉淀的V10、综合多类业务场景的基础 *** 作系统V20和升级人机协同 *** 作系统V30三个阶段,实现了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四个重点领域的基础 *** 作系统的整合。公司的V40版本则是升级了智慧治理领域的融智云平台和智慧金融领域的集成生物识别系统,通过AI技术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在系统层上云从 科技 开发了面向不同领域的基础 *** 作系统,通过系统和组件的方式将AI技术赋能应用场景。2014年以来旷视 科技 便开始了Brain++这一AI生产力平台的研发,覆盖从数据生成、清洗、预处理、标注和存储到算法架构设计、实验环节设计、训练环境搭建,再到训练、加速、模型评估和产生模型以及模型分发、部署应用全流程。Brain++集成了包括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和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将算力、算法和数据能力融为一体,作为AI基础设施,实现从算法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化和规模化供给:

旷视 科技 的Brain++平台相比云从 科技 的 *** 作系统+组件的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将算力、算法和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AI的全流程。比如公司的Brain++商业版覆盖了数据管理、模型开发和算力调度等算法生产全流程,还可为客户提供集群搭建和部署在内的硬件交付,让客户不必为寻找AI硬件供应商和软硬件适配等问题烦恼,提升了AI的效率。Brain++平台和算法构成了旷视 科技 的核心AI能力:

业务模式上,云从 科技 的基础 *** 作系统、组件和应用产品可以单独销售,但旷视 科技 的Brain++平台是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对外销售的,这构成了俩公司业务上的差异。

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实现营收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这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483亿元、780亿元和751亿元,2020年主营业务下降主要系疫情影响,这与其商业模式有关。报告期内公司其他业务主要为向少量客户提供外购硬件和技术开发服务,2019年其他业务收入一度达到027亿元,但占比仍较小。

主营业务中人机协同 *** 作系统营收为031亿元、183亿元和237亿元,营收占比为62%、227%、313%;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为452亿元、597亿元和515亿元,营收占比为936%、740%和682%:

旷视 科技 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以物联网为AI技术落地载体,通过构建完整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验证的解决方案的AI公司。公司业务分为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三大类。2017-2020Q3公司营收为304亿元、854亿元、1260亿元和716亿元,其中60%以上的营收来自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云从 科技 营收中第三方软硬件和智能AIoT设备营收占比虽然从2018年的812%下降至2020年的508%,但仍占据半壁江山。号称行业领先的AI公司,营收一半竟然来自硬件产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AI公司靠什么赚钱?

毛利率来看,报告期内云从 科技 主营业务毛利率虽然由215%提升至432%,但仍大幅低于依图 科技 和旷视 科技 的毛利率,依图 科技 主营业务毛利率由2017年的574%提升至2020H1的71%,是这几家公司中最高的:

细分到具体产品或服务,可以看出云从 科技 人机协同 *** 作系统的毛利率在7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人机协同 *** 作系统中软件授权业务的毛利率超过80%,主要是绝大部分软件授权业务涉及安装调试或定制开发,产生了相应的费用。报告期内公司技术服务毛利率由9945%下降至40%,因为金融风控业务涉及对外采购数据服务,2020年新增的数据中心智能化运维服务需要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降低了毛利率水平。

云从 科技 营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为1776%、2343%和2819%,主要是该类业务根据客户需求,需外购部分配套软硬件产品或服务,外购材料成本较高,挤压了毛利率空间。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毛利率相比可比企业也明显偏低,比如依图 科技 软件、软硬件组合在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分别为641%、819%、875%、868%和113%、328%、543%和696%。

云天励飞和云知声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水平相比依图 科技 和旷视 科技 偏低,与云从 科技 相当。比如云天励飞数字城市云隐管理业务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级业务毛利率分别由4227%、6316%下降至3823%和4443%,主要系解决方案中需要采购硬件并有一定比例的安装服务成本,尤其是硬件设备比例上升会拖累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旷视 科技 业务毛利率水平来看,消费类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超过80%,但其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459%下降至2020Q3的181%,营收占比最大的城市物联网毛利率下降至30%以下,因此拖累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旷视 科技 在招股书中提到,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是公司传统核心优势业务,主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提供云端SaaS类及移动终端类解决方案,成本以软件为主,毛利率水平最高。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主要为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筑管理,这一业务随着行业经验积累、项目设计与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按理公司具有提升毛利率空间的能力。但旷视 科技 提到,因为项目成本中硬件占比提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结合云从 科技 、云天励飞和旷视 科技 等业务模式,可以看出:如果单纯靠出货 *** 作系统等业务,公司可以保持一个很高的毛利率。未来随着业务不断成熟,成本和费用的下降,公司具有盈利的可能。但目前来看,旷视 科技 、依图 科技 等为代表的AI公司还是以解决方案业务为主,这就涉及到一些硬件的采购和安装,相应的导致毛利率的下降。

AI四小龙无一例外全部亏损,而且一个比一个能亏。云从 科技 报告期内累计亏损2684亿元,看起来不少,但在旷视 科技 和依图 科技 面前还是弱爆了。

依图 科技 2017-2020H1净利润分别亏损1166亿元、1161亿元、3642亿元和1299亿元,累计亏损7268亿元。旷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间分别亏损775亿元、280亿元、6639亿元和2846亿元,累计亏损1306亿元。商汤 科技 IPO不太顺利,有消息称公司将于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虽然目前不清楚商汤 科技 亏损多少,但公司与云从 科技 一样,也是亏损的状态。

寒武纪主营业务是AI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主营业务与云从 科技 等明显不同,但2017-2020年公司仍然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2020年寒武纪亏损大幅减少,但扭亏为盈还是遥遥无期:

行业龙头亏损严重,中小AI公司同样亏的不少。比如提供数字城市运营管理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云天励飞2017-2020Q3期间净利润累计亏损1607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67亿元,报告期内营收累计仅为68亿元,赚的还没有亏的多。

为什么AI公司赚钱这么难?

先说说这些公司亏损的直接原因。

2018-2020年云从 科技 毛利从105亿元增长至328亿元,毛利率由215%提升至432%,但期间费用由338亿元飙升至1061亿元,直接造成营业利润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由129亿元增长至274亿元,销售费用率由2663%提升至3628%,这属于很高的水平了。此外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由2018年的148亿元增长至578亿元,营收占比由3061%提升至7659%,已经足以让公司亏损了:

报告期内云从 科技 实施股权激励并产生了相应的费用,但这种费用短期对公司利润带来压力,假以时日影响会消除,但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增加是持续性的,毕竟这与公司经营密切相关。比如云从 科技 销售费用中占比最大的是人员薪酬,主要是公司业务扩展,销售人员和平均薪酬增加。

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各家公司为了保证持续的竞争力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迭代速度比较快,以云为例产品迭代周期一般为2-6个月,因此人工智能行业的研发是个持续时间长且投入高的过程。比如云从 科技 2020年研发费用率超过75%,公司基于人机协同 *** 作系统在研项目有基础平台、算法工厂、AI融合数据湖、知识计算和人机自然交互等8项之多。

亏损最严重的旷视 科技 也是如此。2017-2020Q3公司期间费用由402亿元增长至1349亿元,规模上超过公司的营收,这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由2414%、3345%、6650%提升至416%、5756%和9223%:

另外为了提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积极性,或者出于营造缺钱的目的,AI公司还会实施股权激励,并为此产生巨大的股份支付费用,侵蚀了公司的盈利空间。比如2019年云从 科技 实施了股权激励,产生了1303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2019-2020Q3云天励飞为激励核心团队、保证团队稳定性,对核心成员实施股权激励,为此分别支付了208亿元和719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

目前抛开其他不谈,在研发上的投入和股权激励产生的巨大费用,凭借这两项,已经让大多数AI公司陷入亏损了。

客户变动大、客户集中度较高、单一客户依赖性较高等仍是AI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而这一难题事关公司经营是否可持续,也是这类公司上市中的拦路虎之一。无论是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创业板还是审核制下的主板,从发审委到上市委,都盯着这一问题。

今年3月份上交所在云从 科技 第一轮问询中就要求公司就"不同类型产品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内容、销售收入及变动原因,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等进行问询。

2018年云从 科技 第一大客户分别为北京物联新泊 科技 有限公司,营收占比为3011%;2019-2020年北京汇志凌云数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公司第一大业务,营收占比为3049%和1098%,销售金额变动也非常大。另外江苏趋云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和江西骏马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后就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上交所还就合理性、交易价格公允性和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等进行问询。

云从 科技 这种情况在其他AI公司中也存在。比如2017-2020Q3旷视 科技 前五大客户相继经历了杭州联汇 科技 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四家公司,销售金额也从2500多万到8500多万不等,而且多个客户经历了一轮游,在下一年度中不见踪影:

从云从 科技 的反馈来看,AI公司面临碎片化问题,不仅仅是场景的碎片化,还有订单的碎片化。以2020年度人机协同 *** 作系统客户分布情况来看,云从 科技 绝大多数客户的订单规模在1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订单占比很低。应用场景上,公司产品覆盖了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营收占比最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客户集中度上,云从 科技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6223%下降至2792%,相反依图 科技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3512%提升至6202%,而旷视 科技 常年在20%-30%左右徘徊。

客户的飘忽不定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端的复用性很低,订单的碎片化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AI公司要想寻求发展就要不断开发新用户、不断延伸新的应用场景,这势必增加了公司的额外开支。前文已经提到,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销售费用率很高,尤其是职工薪酬占主要比例,主要是为了扩大业务区域、开拓客户而招兵买马,相应的费用不断增长。

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大环节,其中目前以旷视 科技 、云天励飞等为代表的企业多为技术层公司,主要通过开发相关算法赋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应用场景。目前中国的AI产业相比美国,差距在于第一是基础层实力偏弱,尤其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传感器等领域的公司太少,而且华为等部分企业因为实体清单影响,经营遭遇困难:

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相继布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层,但更多的企业处于应用层,参照互联网公司,应用层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技术实力不佳、综合能力不足的公司会逐渐掉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的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类似,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加入让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华为、腾讯等公司拥有打通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能力,而且在技术、研发、客户、市场等方面拥有云从 科技 等难以撼动的优势,因此势必给这些公司带来巨大压力。

从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曲线来看,其已到了从技术转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节点,目前如何规模化落地成为行业痛点。不过对云从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这些资本一路输血充大的公司来说,现在紧迫的事情是如何通过上市在补血的同时还让曾经的投资者退出,毕竟这么多年下来它们等不及了。

万一所投公司倒闭了,一切都打水漂了。

云米 云米一般指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云米,成立于2014年5月 ,总部位于广东佛山,作为全屋互联网家电开创者 ,2018年9月,云米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代码:VIOT)。云米定位IoT@Home,是家庭物联网第1股,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云米专注探索5G时代家庭智能化,率先发布5GIoT战略,以“家电新物种”的视角,重新定义家的未来,通过5G+AI+IoT的方法进行跨界整合,打破家电、数码、家居、汽车等产品边界,推动智慧家庭进入全新互联未来·互动家的时代。[37-38] 主要产品有洗碗机、冰箱、净水器、油烟机、洗衣机等。 云米是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屋互联网家电品牌

2022年IPO受益概念上市公司一览表:
1、长江电力股票600900,每股价格2155元,总市值490087亿元,近一年涨幅1515%。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41269亿元,净利润189441328万元,同比增长-318%。
2、爱尔眼科股票300015,每股价格2867元,总市值205751亿元,近一年跌幅-1138%。2018年10月份,全资子公司拉萨亮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19000万元作为有限合伙人投资设立湖南亮视长星医疗产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总规模10亿元。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13052亿元,净利润23570585万元,同比增长1765%。
3、中油资本股票000617,每股价格811元,总市值102527亿元,近一年涨幅6660%。公司主营以自有资金对外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服务,企业策划;企业投资服务。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546亿元,净利润49703487万元,同比增长-473%。
4、ST大集股票000564,每股价格--元,总市值45035亿元,近一年涨幅1545%。公司拟收购华宇仓储40%股权。华宇仓储为产业投资型企业,主要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1020亿元,净利润2659561万元,同比增长17759%。
5、杉杉股份股票600884,每股价格1943元,总市值43726亿元,近一年跌幅-4910%。杉杉创投主要开展与公司新能源业务相关的项目投资,主要定位于以公司锂电池材料业务为主的上下游的产业投资,以及新能源新型技术领域的创业投资,从而满足公司锂电池材料为主的新能源业务的产业整合、新技术的孵化培育以及产业延伸与拓展需求。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15841亿元,净利润22088819万元,同比增长-2037%。
6、三七互娱股票002555,每股价格1786元,总市值39611亿元,近一年跌幅-2218%。公司子公司西藏泰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拟与广州科创国发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其他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广州科创国发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11678亿元,净利润22567288万元,同比增长3111%。
7、陆家嘴股票600663,每股价格--元,总市值35577亿元,近一年跌幅-114%。拟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出资设立“上海浦东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基金尚处于筹备设立阶段。该基金认缴出资总额为5501亿元(以实际募集规模为准),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额4亿元。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6769亿元,净利润11671590万元,同比增长-5495%。
8、中科曙光股票603019,每股价格2423元,总市值35473亿元,近一年跌幅-1287%。参与设立的陕西天创曙光云谷硬科技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经营范围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安全行业的投资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7387亿元,净利润6536519万元,同比增长4028%。
9、中国宝安股票000009,每股价格1299元,总市值33504亿元,近一年跌幅-2485%。持有上海亚创投13%股权。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22480亿元,净利润5755360万元,同比增长-3552%。
10、中航高科股票600862,每股价格2403元,总市值33475亿元,近一年跌幅-3148%。公司参股的亚商新兴、时代新兴及南通红土等三家创投公司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3家企业成功上市。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3364亿元,净利润6710083万元,同比增长1805%。

引言:奥尼电子主要是制作音频和视频软件开发的公司,公司的营业额在逐年的增加也实现了IPO,那么IPO上市之后对公司有什么影响呢?

一、奥尼电子上市的优势

奥尼电子的成立时间已经有10多年了,而且营业额每年都能够达到几亿增长,翻倍的增长证明了奥利电子的表现很好。这样优良的表现在上市的时候是有优势的,而且奥利电子它所开展的是音频和视频软件的开发以及制作。而我国对于智能软硬件开发一直都是有政策倾斜的,而且也在支持产业进行升级,那么这整个行业都是有极大的增长空间的,这也是奥尼电子上市的优势。

二、产业的升级

现在物联网科技逐渐的发达,而且智能软件芯片的研发也开始逐渐走向轨道。所以说我国的智能软硬件制造都是有基础的,而奥尼电子就是抓住了这样的风口,利用自身的技术不断地进行革新。并且已经引用了五G、云计算、人工智能,让自己的产品有了更多的竞争力,从而自己也走向了不断发展的开始。产业的不断升级,也促进了产能的增加和未来的市场空间。

三、上市的好处

奥尼电子是准备在深圳的创业板上市的。在创业板上市之后,那么就会吸引众多看好它的投资人。这样的话就会拥有大量的资金,只要资金充足了,那么就能够放开手臂的进行研发和运营,而且随着企业的上市也可以引入更多的资本来帮助电子信息发展。可以说一家公司如果不上市的话是很难得到壮大的,因为资金不够充足,同时奥尼电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不断的走向更大的舞台,希望在上市之后能够加速技术创新并且增加产业优势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山东信通ipo终止了。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历时2年6个月,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信通电子)终于结束辅导,这家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民营企业,距离正式开启IP征程又近了一步。山东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通信、电力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通信装维工具S337PDA、二代身份z阅读器、ST710EST710BST702、装维工具仪器仪表的公司。

3月12日下午,上交所官网显示,旷视 科技 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已获受理。

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 科技 ,定位于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如今在公司迈入新十年的当口,也首次通过招股书对外披露了其业务布局及其经营模式等数据信息。

数据显示,旷视 科技 2017年-2019年营收规模逐年增长,从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26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4%,另外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企业营收累计也超过了30亿元。

据悉,旷视 科技 从最初面向消费物联网场景提供人工智能视觉等解决方案,还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两大场景中。

对比三大业务在总体的营收占比,首先进入的消费物联网业务,从2017年至2019年营收涨幅虽高超140%,但其并非主力。反倒是城市物联网业务成为旷视营收的主要来源。

招股书显示,旷视通过将城市空间数字化,提供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筑管理解决方案,服务旨在增强公共区域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该业务从2017年16亿元增长至2019年度的83亿元,不仅单项业务营收涨幅超400%,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52%提升至66%。

瞄准智慧物流领域,旷视新开拓了供应链物联网业务,主要通过智慧物流 *** 作系统河图和智慧物流硬件,向鞋服、医药、智能制造、零售电商等行业客户提供仓库、工场及零售店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解决方案。从2018年起至2019年,报告期内的旷视智慧物流业务收入从046亿元增长至07亿元。

作为一家“软件+硬件”协同设计和联合优化的人工智能公司,旷视除了要不断引入产业相关人才,还要通过高投入研发深度学习算法、核心计算机视觉算法和AIoT相关算法。当然,旷视 科技 的成果也在招股书中有所体现,其自主研发的AI生产力平台Brain++,及其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天元)都代表了这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研发投入上,2017年-2019年间研发投入增长超4倍,从2亿元升至10亿元。更新的数据中,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旷视 科技 在研发上的投入已超7亿元。基于这样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加之在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业务拓展带来的投入增加,多种因素让旷视至今尚未实现盈利。

诞生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兴起之初,到如今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未盈利的现实也让在产业内深耕十年的旷视 科技 ,在冲击IPO的过程中被质疑。如今,科创板的大门向其打开,旷视 科技 在招股书中也公布了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53亿份CDR,拟募集资金60亿元。

作者 | 薛芳 编辑 | 康晓

来源 | 腾讯深网(公号 ID:qqshenwang)

所谓的创投圈资本寒冬,完全没有影响张杰龙的融资节奏。

张杰龙现在的身份是G7智慧物联网(以下简称G7)首席财务官,在此前,张杰龙做过12年投资,带领团队投资了普洛斯、蚂蚁金服、蔚来 汽车 、美菜等企业。

12月10日, G7宣布完成新一轮32亿美元融资,此次融资创下了全球物联网领域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在过去一年多以来,G7累计融资超过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物联网领域最炙手可热的 科技 公司之一。

今年3月张杰龙加入G7后,负责企业融资、战略合作,从6月份开始到10月份的4个月间,他陆陆续续见了20家投资机构,“最初也没打算融那么多,”张杰龙告诉《深网》,融资的时间周期比他预期的要长一些,但相对是顺利的。“资本寒冬”里,一个平均的案子完成需要平均七八个月。

在融资这个事情上,这家公司一直有绝对的主导权。在挑投资人的时候,是非常挑剔的,除了能给钱外,还看在业务上有什么协同。

张杰龙表示,“整个融资过程中G7的估值一分钱都没有降过。一个合理的价格让新来的投资人未来能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这个事情从融资开始就拍板了,没有投资人跟我们提估值这件事。”

2018年,穿透区块链和共享单车等行业的大起大落,中国风险资本对创业者的偏好已悄然转向。美团CEO王兴说,下一个创新方向是供给侧的改革。产业互联网的独角兽们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对于大多数C端用户,G7此前非常陌生。但G7无处不在。网购的热带蔬果、海味生鲜,快递到家是新鲜的,这背后也许就有冷链物流场景里G7温控机器人的功劳……在中国公路物流的各个关键环节里,G7是无处不在。

资本寒冬里,G7的融资并非孤例。12月25日,猿辅导公司宣布完成了3亿美元的融资;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10月,瓜子母公司车好多集团宣布获得162亿美元C+轮融资;7月,明略数据宣布获得10亿人民币融资……

数据显示:投资方面,今年前11月股权投资总额超过了1万亿,同比下降66%,投资案例9773起,同比上升7%。投资依然活跃。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认为,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迎来了一个 历史 拐点。

VIPKID创始人米雯娟在今年1月的IF2018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谈过她构想的“新教育”,即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来提供教育。她当时表示:“如果说学习启蒙是一个上千亿美元的市场,那么新教育的市场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在今年3月23日, 科技 部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164家企业入选独角兽名单,其中互联网教育行业有9家公司。

6月21日,VIPKID确认完成5亿美金的D+轮融资。此轮融资结束后,其估值将达到30亿美元,而VIPKID将成为全世界估值最高的互联网英语培训公司。

从媒体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上半年中国K12教育领域融资总额约为15亿美金,VIPKID一家就拿到市场上三分之一的融资额。加上去年8月获得的2亿美元D轮融资,VIPKID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融资就高达7亿美元。

资本寒冬之中,资金为了避险,正愈来愈向头部群体聚拢着,对于热门赛道的独角兽企业来说,即使面临资本寒冬,融资依然不是问题。

“资本寒冬里,创投的基金就开始避险,选择之一是把钱投给那些已经跑出来的独角兽,就是所谓越是头部的钱,项目越容易拿钱,因为它已经是头部了,资本投它是最容易过会,同时也“政治正确”。”知卓资本合伙人杜欣认为。

吴明辉2000年毕业于北大数学系,他在2014年创办了明略数据,这是一家支持分析决策的行业人工智能公司。明略对标的是美国的Palantir公司。这家大数据公司最著名的案例是通过情报分析帮助美国政府追捕到了本拉登。

吴明辉向腾讯《深网》复盘了明略的融资经历,“A轮还没签对方就把钱打了过来。我们一直不担心融资问题,不怎么做宣传,免得份额不够分,还会得罪人。”尽管A轮融资并未做宣传,但很快一些资本的投资经理找上门来。

“红杉看好这个赛道之后考察了几个公司,红杉的投资经理相信只有技术人员才最清楚谁家技术强,他们问两个公司的CTO,这个赛道谁家技术最强,两家都说是明略。那时A轮已经结束了,我就说,你们再等几个月吧。”

几个月后,吴明辉报了估值,红杉资本很干脆。因此明略数据的融资对吴明辉来说,特别顺畅,基本是B轮定了的时候,C轮基金就排队等着了。因为涉及到安防,吴明辉还得对GP和LP做尽调,确保是人民币的基金。

如果把明略数据融资历程置于整个AI赛道中,就会发现整个AI行业水涨船高。根据 IT 桔子统计的数据显示,从 2013 年至今,AI 领域共有 1332 家创业公司,共 2371 起投资事件,投资总额为 2885 亿元。

据 IT 桔子的统计数据,2018年融资额度可以位列前五的企业,有三家企业是位于AI赛道的,商汤 科技 (D 轮)、优必选 科技 (C 轮)、旷视 科技 Face++(D 轮)。

数据显示:2018 AI领域的投资事件共 410 起, 投资总额1078 亿元,相对 2017 年,投资事件则减少了1/3,但投资总额却增长了1/4。

资金正在集中涌入头部公司,这恰好解释了 2018 年投资事件数量降低,而投资额度却在不断增加的趋势。7月份,旷视 科技 Face++获投D轮6亿美元融资;9月份,商汤 科技 获得来自软银愿景基金的一笔10亿美元融资。

“危机之后,能看到更伟大公司的诞生。今天如果行业感觉瑟瑟发抖,应该看到一个积极面,是新的经济体和新的经济点正在萌芽阶段。” 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说。

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解释,中国不是单一经济体,它就像是一块魔方,是由人口地域、发展阶段、前端后端和不同分化的行业所分割的多元经济体。每个维度和每个不均衡都构成了新的子平台机会,市场颠覆式的机会仍在迸发。经济周期进入调整期,但又有大量高速成长的公司不断涌现。

2018年4月初,大疆新一轮10亿美元股权融资曝光。这次融资,大疆采用了竞价的方式。4月3日,首轮竞价结束,共有近100家投资机构递交了保证金和竞价申请,认购金额较计划融资额超过了30倍。

这仅仅是大疆融资中的一个细节。大疆作为无人机界的“独苗”,成立至今已超过10年,2016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榜单,大疆以100亿美元估值位列第7。

独角兽概念被爆炒之下,四处搜寻独角兽的私募基金发起者们捧着大疆的融资材料,兜售这家无人机巨头的份额。因此,才出现了这种融资奇景,投资人上门送钱,好几倍的送。

所有融资顺利的独角兽,背后的逻辑是“家有梧桐树,飞来金凤凰”。以G7为例,为什么一线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资本、国家队投资机构都对这家公司青睐有加?

泰合资本认为:G7用了8年的时间,才实现了数据从“可视”到规模“可用”并产生商业价值,似乎是家“慢”公司,但恰恰是这样的“慢”和耐心,铸就了这家公司的壁垒。G7这家“慢”公司,蜕变为全球物联网领域的明星 科技 公司,这家企业一直在练内功。

而对明略数据的吴明辉来说,他在行业的变局中看到了机会。

2014年前,大国企、机构的数据库订单还是会给Oracle等国际品牌。斯诺登事件之后,吴明辉发现很多机关单位的硬件及业务系统开始国产化,吴明辉笃定To B的中国数据公司将迎来大变局。

“明略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中国众多大的IT公司都是上一个时代的,他们做的是信息化、IT化。以后是智能化的时代。而明略的资源禀赋刚好满足智能化时代对底层技术+上层应用的要求。”吴明辉认为。

而红杉资本在尽调后给予明略数据的评价是——“腰部最强的公司”,中层非常强大,尽调访谈到二十几个人的时候,还能聊出信息增量。红杉投资宣布后,投资机构更是蜂拥而至……

东边日出西边雨,半江瑟瑟半江红。只有热门赛道里的苦练内功的头部公司,才能感受到资本的热情。

“对于真正的创业者来说,没有寒冬。这个资本寒冬,把不能形成一个闭环的公司全部淘汰掉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管理的公司淘汰掉了,不能经受一个经济周期的公司淘汰掉了。”星瀚资本的创始人杨歌告诉腾讯《深网》。

泰合资本在《寒冬比想象更冷,创业进入白银时代》中提到,市场今年出手最多的20家机构中,只有25%的投资人还表示要积极看项目。毋庸置疑,杨歌属于那25%。

杨歌,85年生人,毕业于清华大学,2015年4月成立星瀚资本。此前,他经历过7次创业。星瀚资本重点投资TMT(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消费升级、生物技术等)与文创领域(文化 娱乐 ,**视频等)的中早期项目。

12月10号,是一个星期六,三里屯写字楼20层星瀚资本办公室,星瀚资本每月一次的投资决策会正在召开,12个创业人来到公司,从上午十点到晚上七点,整一天。星瀚资本的创始人杨歌看来,公司看起来像个热闹的茶馆。

“2018年下半年我投了一些原来长期不敢投的行业,比如生命科学、VR、教育、智能硬件和互联网金融。这些都是我前两年长期观望的领域,因为估值不合理,寒冬把泡沫挤掉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像杨歌这样,加快了投资节奏。

青山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野表示,青山的出手速度在变慢。他认为,2018年下半年的融资环境更差,而一个项目在完成天使轮后通常必须在半年到1年内拿到下一轮融资。于是,青山刻意减缓了节奏。

对知卓资本的杜欣来说,整个下半年,他的整个投资状态进入了慢动作,但他依然在大量的看项目,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从深圳看项目回来。

“创投机构冬日里一块钱是可以当两块钱花,先呵护之前投的项目别出问题;同时都在博一个市场的挤出效应,风停了不靠谱的先被淘汰,活下来的项目经过市场的检验,收拾残局,让整个市场会回归到 健康 态”,杜欣说,“这是部分投资人大量的看项目出手慢的原因。
有多个投资人表示,2018年的资本寒冬只是经济周期。2018年是杜欣做投资的第8个年头,所谓的资本寒冬就是金融行业的周期性震荡。类似的资本市场震荡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次贷危机)、2013年(中概股危机/IPO堰塞湖)、2015年(熔断)都有过。

而美国经济学家韦利斯米切尔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以下几个极端组成:扩张阶段,此时大部分经济活动同时出现扩张,继而出现类似的普遍性衰退,然后是收缩,以及融入下一个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复苏阶段;这个变化的序列重复发生,但不定期。

杜欣告诉腾讯《深网》,“资本寒冬是好事情,一些不靠谱的创投人离开了,整个市场回归到理性。这也是是2014年创业潮后,一级市场泡沫的破灭。”

2014年开始的万众创业也催生了国内VC创业潮;2014年京东和阿里上市,美元基金的LP纷纷觉得应该在中国多配置一些资产。因此,一波老牌美元基金的骨干出走,自立门户。泡沫催生风口,O2O、新零售、无人货架……

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4年VC/PE机构共新募集745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较十年前市场规模增长近10倍;2014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完成3,626起投资案例,投资交易共计涉及金额71166亿美元,创 历史 新高。

创业潮中,头部项目的估值也被抬高了。以ofo为例。到2017年E轮融资,ofo估值已达30亿美金(约193亿人民币)——2016年4月,ofo的估值仅为1亿人民币——在极短时间内,众多资本参与下,ofo的估值翻了近200倍。

而今年年中,易凯资本CEO王冉表示,“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至少减少50-60%,甚至可能到70%-80%。中国一级市场的估值水平半年内会普降30%,个泡沫比较严重的领域甚至可能会下降50%以上。”

王冉所言非虚。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表示,北极光创投一年大概看6000家企业,2018年投了40家企业,筛选比例不到1%。

邓锋表示,“创投市场今年的变化很大,资本市场退出不好,导致融资市场也不好。但我感觉案子的估值普遍没那么高了,开始往下走了。不再经常出现今天看一个项目,明天给条款,后天要签字这种状况了。”

潮退了,挤掉了泡沫后的热门赛道,不再喧嚣。

今年12月,张颖在朋友圈发布状态称——“2018年艰难这话题,我觉得被放大了。本来很多人就是在大趋势上升中赚钱,没思考、没核心竞争力、没准备、没聚焦、没远见、没决心。现在经济动荡,不死不活,或者死得很惨都太正常。对那些有聚焦、有核心竞争力、有执行力、有决心的少数人和企业来说,这才是最好的时间点。”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他表示,经济必然存在其周期,从 历史 上来看,在较大挑战发生的时候,反而是投资甚至创业最好的机会,因为那些靠热潮出来“忽悠”的创业者,在寒冬时会缩起头;而真正有想法、有理想、有能力的,才会在此时仍坚持创业。”

“市场经历过寒冬期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秉承正确的投资理念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他知道创投是怎么回事。既不如想象那么美好,一年十几倍,几十倍的回报,但是也没有想那么糟糕,他们是价值创造者,追求的是逆周期性的行业成长的红利。”杜欣认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58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