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平台的创建的目标是能够建立一个处理IT消费化,大数据和万物互联等新趋势的新系统。 最重要的是,融合基础设施旨在统一强大的数据中心资源,为业务能够达到新的经济水平做出努力。重要的是看到我们在数据交付、连接到数据中心的新设备类型以及如何影响您的业务时的进展。
最近的“思科全球云指数报告”中提到:
在全球范围内,由IoE设备创建的数据到2018年将达到每年403 ZB(每月336 ZB),高于2013年每年1134 ZB(每月94 ZB)。
在全球范围内,由IoE设备创建的数据将比终端用户设备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数据量高出277倍,到2018年将高出数据中心总流量的47倍。
到2018年,53%(20亿)的消费者互联网用户将使用个人云存储,而2013年则为38%(922亿用户)。
到2018年,53%(20亿)的消费者互联网用户将使用个人云存储,而2013年则为38%(922亿用户)。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 融合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平台,真正把变革风暴带到了这个行业。 借助内置自动化,高密度体系结构和高性能机箱融合系统,可以帮助构建非常强大的云和存储环境。 这个想法是创造无与伦比的密度,并允许尽可能有效地提供资源。
此外,行业趋势显示,融合系统采用的步伐将只会继续增长。 根据Gartner最近的一份报告,到2019年,超融合集成系统将占整个集成系统市场收入的35%以上。这使得它成为当今行业中发展最快和最有价值的技术领域之一。
问题是接下来是什么 该行业将如何应对这样的趋势 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新型设备和应用需要从现代数据中心获得资源。 所有这些意味着数据中心机架需要更高的功率,更多的用户以及更多的物联网场景。 企业、组织将如何直接主动控制资源利用率,同时仍然优化最终用户体验 融合的基础设施未来无视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您的数据中心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让我们来看几个关键点,帮助您的数据中心(和您的业务)一起迎接新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这实际上不像传统机架和服务器配置。 你真为的开始将大型基础架构组件合并为一个强大的管理堆栈网络,做好准备计算,存储和管理部署在一个架构中,可降低复杂性并提高整体效率。 这些并不是独立的设备。
相反,他们之间能够融洽的互相协调工作,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动态的工作量。 您需要了解这些类型的差异,影响业务的地方,以及如何最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中心设计方面的进步。 考虑到这一点 - 看看你现有的数据中心,机架是否设计合理,能否处理融合设施 电力需求能否满足应用 冷却系统如何
理解与融合有关的核心差异,并将此应用在数据中心设计。 不要只是单纯的把融合的基础架构放到现有的数据中心,但此数据中心却不是为融合架构而准备。如果是这种情况,会为企业、组织带来更多麻烦。
为此做好运营管理的准备。逻辑和物理管理是必须的。 DCIM工具与工作负载,虚拟机管理程序甚至融合管理工具一样重要。 它能为数据中心提供主动管理整个业务,为您创造强大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您需要直接了解您的生态系统的环境,工作负载和物理数据中心方面。
这有助于控制用户体验,工作负载交付和环境效率。良好的管理有助于将数据中心的 *** 作与底层硬件集成以及它所托管的工作负载。
评估环境,并知道如何设计,降低能耗。 如何部署冷却系统,节约能耗 也许你需要重新设计你的电力标准。或者,您可能需要为您的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部署更好的机架配置。 许多企业、组织借此机会退后一步,看看他们的数据中心到底运行如何运行效率高吗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融合基础架构为准备部署这种类型的环境的业务和数据中心提供了巨大的好处。 花些时间评估自己的业务和IT系统,看看哪里可以提高能效。
融合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平面下的资源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大的差异是这些资源的力量,它们的部署方式,对业务的影响以及它们支持的工作负载的类型。 现代融合重新定义了数据中心设计,并帮助企业变得更加敏捷。
然而,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融合架构的价值,你将无法真正地影响业务。确保在业务优化的同时创造环境效益。 如此这样,在你创建敏捷环境的同时,为下一代融合架构设施提供基础环境。
运维管理分为很多个方向,比如主机监控、ITSM流程管理、devops敏捷开发、APM应用性能管理,等等,太多的方向。
通常用得较多的,应该是 主机监控和ITSM流程管理系统。主机监控,像北塔、PIGOSS,都是很成熟的产品。
ITSM流程管理系统,可以了解一下 Servicehot ITSM系统,提供了SaaS、onpermise Saas(项目租用)、onpermise(项目)多种合作模式,功能全面,个性化程度高,适合各行业的运维部门使用!
其他用过的金恒智能,博大通控,安之源,融智,各个厂家特点都不一样。DCIM主要为IT企业提供以下重要价值:
1、提供对数据中心电力、冷却和物理空间使用的持续重新优化,这可以帮助节省资金用于扩大现有数据中心或构建新的数据中心。
2、整合IT与数据中心设施管理。这有助于拉近IT管理人员和设施管理人员的距离,为他们提供信息和分析,让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职位重新走到一起。
3、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单从能源成本节约来看,就足以让企业考虑采购DCIM工具,更何况这些工具还提供其他好处,而这些好处可能更难以量化,例如改进工作流程。
4、 建模和/或模拟数据中心,让IT管理人员和设施管理人员可以分析“假设”场景。
通过显示资源/资产如何关联,加强资源和资产管理。什么是数据中心?
一、数据中心的定义及分类
数据中心即存放设备或数据的场地
数据中心即一个组织或单位用以集中放置计算机系统和诸如通信和存储这样的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也可能是以外包方式让许多其他公司存放它们的设备或数据的地方。是场地出租概念在因特网领域的延伸。只提供场地和机柜的数据中心,一般称为DC(Data Center),而同时提供带宽服务的,一般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 Internet Data Center),两者有时不作严格区分。数据中心规模方面,按标准机架数量,可分为小型、大型和超大型。级别方面,常依据Uptime Institute的行业评判标准, 按可用性,分为T1、T2、T3和T4。
二、发展阶段
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
早期的数据中心,比较简单。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业务的日趋复杂、生活和生产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耗电量的不断增长,数据中心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标准性、稳定性、节能性和高密度性等方面。
三、运营者分类、关系及比较
互联网公司运用新技术更多,独立第三方市场优势渐显
数据中心的主要建设者包括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和大型互联网企业,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在少数场景下亦存在竞争。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是对带宽等资源的垄断、广泛分布的机房,以及深入到县级以下的体系。独立第三方的核心优势是丰富的建设经验和运维经验。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优势是自身使用,因此可以统一规划、设计,并做全部的虚拟化、云化处理。互联网公司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往往更加彻底,但在数据中心本身的产业链中,其作为买方,不参与市场竞争(其出售给下游的一般为云产品)。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因建设速度、服务模式和重视程度等原因, 优势渐显。
四、市场概况:产业链
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常被比作信息产业的基础,而数据中心又是云计算的基础。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数据中心位于极为上游的位置,为各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五、技术概况:架构分层
从“风火水电”到“软件应用”
数据中心具有房地产和IT的双重属性,其可从场地到IT软件分为四层,每上升一层其地产属性会更弱、而IT属性会更强。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到设施层即止。在客户类型为大客户,选择自行接入网络,或者服务商无网络资质时,也不提供网络服务,是更加简单的DC而非IDC。提供IT硬件时,业务即开始向服务器租用转变。提供IT软件时,一般即转型为公有云或者专有云的云厂商。
行业分析:
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优势渐显: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速度更快、客户定制性更强、重视程度更高,且PUE大多更低,受到客户青睐。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过去数据中心增长的主要动因:过去5年,需求端,网民数量和移动流量增长迅速;供给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存储和计算提出更高需求。因素叠加,导致数据中心增长迅速。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上云是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因:5G的传输带宽显著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奠定基础。因素叠加,会持续利好数据中心行业。
一线城市资源紧俏,节能成为硬性指标:因数据中心的高能耗特点,北上广深等均对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一般要求PUE<14),但这些城市需求旺盛,既有数据中心成为紧俏资源。
智能运维被更多应用: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提升、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客户对资源动态增减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人工运维已难适应。基于传感器、DCIM和自动巡检机器人的整体智能运维渐被得到更多应用。
核心观点:
一线、边远双向发展 ——随着一线城市指标的收紧以及骨干网络结构的逐渐改变,一线城市周边以及能源更充足地区成为互联网自建数据中心的首选。但因传输的物理距离、客户需求等,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更愿恪守一线。
资本跨界进入 ——随着国家对新基建的重视, 已有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 企业跨界进入数据中心行 业,这会客观上加剧数据 中心的竞争。但数据中心 不等同于地产,拥有更强 IT属性,拥有更丰富运营 经验的企业将优势渐显。
横向整合成为趋势 ——数据中心的本身特点致使资金更加充足、整合能力更强的企业,对一些机房甚至企业进行收购,成为必然。而一些原本规模较小的,尤其是两千机柜以下的数据中心不进则退, 被收购可能性较大。
与“云”终难舍难分 ——数据中心运营企业会因客户需求和追求更高毛利率,更多向云计算方向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代维公有云、进军公有云、主打专有云和混合云,或重点发展云MSP业务。
我会继续聚焦5G时代,关注新基建资讯,分享5G和数字中国信息,以前沿的视角分析数据中心的发展,为大家带来行业内数字化动态和新基建科研成果。
如果你刚好需要这份资料,私我「发展洞察」,免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今天的这一次分享深圳市中联创新不是外包公司。深圳市中联创新是一家以物联网软硬件研发为核心的深圳本土科技型企业。物联网产品以大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监测(DCIM)、智慧社区通行与设施管理为主要落地场景。持续为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新基建明星企业以及国内顶级房企服务,赢得了业内口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