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巴拉5G+数字雨林小镇项目利用中国移动5G技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打造了一张图管理平台、环境监控、智慧安防、智慧票务、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360度全景VR直播、无人机视频直播、慢直播、智慧酒店、WiFi覆盖等一系列5G应用,使小镇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让小镇成为真正的5G智慧小镇。目前,该项目成为了中国移动百个5G集团级示范项目之一。
无线网络全覆盖

无线网络覆盖 云南移动供图
项目规划中,勐巴拉雨林小镇将以数字化建设为载体,把智能化服务充分融入吃、住、行、游等方面。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不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景区内完成了24个覆盖点位的无线WiFi,为5G+云应用场景、全面接入一部手机系列平台、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景区网络全覆盖是打造智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勐巴拉雨林小镇占地面积广,植被茂密。针对景区网络覆盖施工难度大,覆盖要求高的特点,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专门成立了无线建设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和景区的工作人员多次实地勘测,研究景区覆盖解决方案,绘制线路布局图。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AC+Fit AP的网络构架进行无线覆盖,确立了24个无线AP接入点,实现了景区WIFI全覆盖,接入宽带速度达到200兆/秒。”
现在游客进入景区连接景区的无线WIFi,即可关注勐巴拉国际旅游度假区公众号,对游客进行个性化的微信推广,游客可以全方位了解到旅游资讯。游客李先生说:“网络非常流畅,现在走到那儿都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发朋友圈。”无线WIFI的全覆盖丰富了游客的上网体验。高速、稳定、安全的上网环境能让游客通过网络及时把旅游途中的新鲜事和旅行的喜悦与外界的亲友分享,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满意度,另一方面能提升小镇的名声和口碑,宣传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助力旅游经济发展。
VR、直播打造沉浸式体验

直播现场 云南移动供图
5G+VR的不断成熟,将直接促进旅游业的变革。通过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游客无需亲临景区,传统的线下旅游营销模式必将更新迭代,线下旅游、线上旅游面临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可以说,5G+VR旅行能让游客在旅行前,合理规划自己的旅行路线。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小镇特色景点安装全景摄像机采集360度全景视频,视频通过5G网络传输到分发服务器,客户配戴VR眼镜观看采集的视频景象,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了解目的地更详细真实的信息。360度全景VR直播和普通的视频直播最大的区别在于视觉体验,所谓的屏幕将不复存在,游客将以第一视角自行决定观看范围。当游客将完全沉浸在现场中,VR视频中呈现的是勐巴拉优美的风景时,抬头仰望便可看到碧蓝的天空,低头俯视便能看到脚下的绿地,平视远方,便能看到“理想神奇的乐土”。
此外,小镇还部署了5G+无人机直播,实现了无人机飞行控制和自带摄像头采集视频,通过5G网络传输到分发服务器上,实现外场实时视频直播。游客可以通过取流主机上的播放器软件拉取视频流观看采集的景象,通过中国移动5G大宽带、低延时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加气势磅礴的画面,能够展示完全不同的视角,让游客体验“身未达,景已至”的真实感、震撼感。
同时,“慢直播”通过9个点位将勐巴拉小镇优美的风景真实地给游客充分展示,没有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真实情况,让游客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予游客充分的想象空间。无论游客身在何处,不用花钱、不用出户,只需一部手机,便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全程一览勐巴拉小镇的美景。当然,对于带孩子的游客这也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以前放假想出去玩,总要在朋友圈提前打听一下景点人多不多,如果人太多了就不去了,不然带孩子就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一目了然,天气如何,穿多少衣服合适……”
“一张图”助力景区管理

“一张图”管理平台 云南移动供图
5G在智慧旅游领域的应用不仅让游客获得感满满,对于景区管理也颇有益处。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为小镇量身打造了一张图管理平台,利用统一的地理空间为框架,构建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智慧票务、无人超市、刷脸支付等智慧化应用子系统,将智慧管理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旅游体系、智慧创新系统统一起来,所有资源一张图管理、所有设备一张图控制、所有事件一张图显示。
“一张图的应用可以让管理者快速消化信息、充分利用数据、快速做出业务决策、改进策略、推动业务增长,更好地服务游客,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景区智慧厕所的电子显示屏吸引了一众记者的注意。“通过屏幕,可以了解厕所每日的客流、男卫生间和女卫生间的使用情况,以及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从左侧可以看到实时的卫生间的使用情况,红色代表有人正在使用,绿色表示空闲。游客使用完后还可对卫生间进行评价。”
智慧厕所系统利用气体传感器采集厕所内氨气、硫化氢浓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报告,发现数据超标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对卫生间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厕所时刻处于光亮、适宜、清洁的开放状态,通过互联网、NBIOT物联网、数据分析技术和设备,实现公厕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办理入住 云南移动供图
记者们走进帐篷酒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自助机器。“客户在这台自助机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入住流程,客人通过线上自助定房之后不需要在前台进行等待,拿着本人的身份z在此区域进行身份z的读取即可办理客房的入住以及退房等一系列的 *** 作。”
据了解,智慧酒店依靠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智能设备为载体,实现酒店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入住全流程的智慧化体验,为客户提供自助办理入住手续,告别客人在前台办理入住手续,发电子门锁宾客卡等繁琐手续。同时还为客人提供刷脸入住服务,刷脸完成check in的全流程。随着游客消费习惯升级,人工智能将广泛地运用到酒店的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智慧酒店对于改善游客入住体验、降低酒店运营成本、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
自从5G智慧安防平台上线后,景区安保负责人感觉心里踏实多了。利用移动5G技术,高清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应用犹如24小时不眨眼的“卫兵”,只要监测到有人破坏景区植被,或者有车发生擦碰,就会立即将不良行为影像回传至平台报警,“以前的视频监控回传速度不够快,现在我们可以随时掌握景区内的设施状态,能提早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智慧安防通过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在线实时视频监控,随时掌握监控范围内的现场状况,通过对远程监控对象的录制、回放、监控策略制定、联动报警安防、应急指挥等应用,到达监控智能化、多元化的功能,除了满足正常的景区空间,还能保障游客人身与财务两方面的安全。智慧安防在人防、物防与技防三方面的功能提升,通过结合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去为各个景区建立更智能化的安防系统,有利于预防和解决不法行为。大数据平台兼具信息采集和分析功能,让小镇管理更轻松,环境更安全。

环境监测大屏 云南移动供图
此外,勐巴拉占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监测对于勐巴拉5G数字雨林小镇至关重要。通过中国移动物联网前端环保感知终端收集空气质量等多种环境数据,将环境监测和环境显示发布融为一体,一站式多维度的帮助小镇解决了从现场环境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显示发布和数据管理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同时也为小镇环境管理提供管理、分析、预警、决策能力。
“ 5G不仅给游客带来了急速的网络体验,同时通过景区5G应用的落地可以让游客在景区游玩的体验大幅提升,让游客的游玩更为深度、更为方便,延长了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也为景区增加了收入。”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与勐巴拉雨林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数字雨林小镇信息化项目服务,是中国移动在5G+旅游行业的一次重要尝试,也为中国移动“5G+计划”的探索迈出了新的一步。未来,中国移动在西双版纳还将通过5G+旅游行业其他应用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推动着旅游行业向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发展。
云南网记者 贺静 通讯员 李和煦 钏钰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个拥有约900万常住人口、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在30年前仅仅是一个边陲小镇,只有26万人口、7辆汽车和2条水泥路。深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海关的支持,目前,深圳海关旅检业务占全国55%,加工贸易监管占全国1/5,快件监管业务占全国1/3,税收征管约占全国9%,运输工具监管约占全国70%。深圳口岸是全国最繁忙的主要口岸,深圳海关也是全国任务最繁重的海关之一。
“敢为天下先”的锐意创新精神,雕琢着深圳的巨变。新形势下,当热遍全国的物联网概念逐步寻求落地时,深圳海关正成为海关总署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单位。
自动核放 5秒钟通关
深圳皇岗口岸,是全中国最大的公路口岸,素有“亚洲第一陆路口岸”之称。进出境车辆高峰时一天接近4万辆次,包括本地清关车、集中报关车、转关车、大小客车等。可是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皇岗口岸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车水马龙,堵塞不堪。上午10点,这里的进出关车辆并没发生排队现象,而且每条车道上,都没有工作人员值守,而是由系统对车辆自动核准出入。看似简单的抬杆、通行过程,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
深圳海关原副总工程师程仰贤告诉记者:“2002年深圳海关把自动感应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全面应用了自动核放系统,把以前每辆车通道上平均的通关时间由2分钟缩减到了5~6秒钟。以前通道上由于人工收单、录入核单、盖章,通关车辆动不动就堵上2~3公里。自从实施了自动核放系统以后,堵车现象消失了。”现在程仰贤和他的同事们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一旦运行监控系统检测出问题就会告警进行短信通知,技术人员就会立即处理。从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到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的各种故障,大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使技术故障对通关业务的影响大大降低。
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抬杆放行这一个简单动作,后面的支撑技术却不少――公路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系统主要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集成了电子车牌、司机识别卡、电子地磅、电子栏杆、地感线圈、红绿信号灯、声音报警、LED显示、防闯关路障、红外感应、GPS和电子关锁通信设备等多项数据采集传感器和末端设备。
正是依靠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才实现了在海关关员的监控下对进出境车辆进行自动、快速地验放。并且这些感应得来的数据真正进入了业务系统,参与判别与决策,做到了不仅有“感”,还有“知”。例如,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识别进出境车辆的资料数据,登记进出境记录;司机卡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识别司机身份的资料数据;电子地磅的作用则是在车辆经过通道时,采集车辆和货物的重量,并与申报数据进行对碰;如果上述几个判别结果都符合条件,那么电子闸门被打开,若车辆数据异常或受布控的车辆经过时,报警器会发出鸣叫。
记者在皇岗口岸的海关监控室看到,屏幕上不断显示出各个通道通行车辆的信息,除了正常车辆外,还会在窗口下部显示车辆查控情况,比如“货物总重量申报不符”、“该车获控”等信息。据了解,有的车辆为了逃避关税,在入关时,装载的货物远多于申报的货物;而在出关时,为了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又会使申报货物数量多于实际数量。如何快速查验这些情况除了采取开箱抽查外,通过电子地磅大致称出其重量也是种快速比对方式。此外,系统的风险分析数据库会将一些经常有问题的车辆或公司的车号提取出来,当这些车通关时,将获布控被抽查,这样就将风险分析前置,使信息与物流监控高度融合。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关的公路、海运、特殊监管区域、内陆车场卡口在运行通道累计339条,7×24小时不间断验放。其中,公路口岸自动核放系统日均验放进出境车辆4万辆次以上,电子车牌发放数量47万张,司机识别卡超过6万张。
电子关锁 RFID是 “心脏”
在自动核放出入境的车辆中,记者发现一类特殊的车辆,它们的尾部挂着一把电子关锁,其外形跟正常的锁类似,只是形体较大。但是据程仰贤介绍,这是内部带有RFID芯片的电子锁。
现行海关转关直通货物监管主要采用传统的一次性铅封方式,以排队领封、人工 *** 作、肉眼识别等方式对集装箱进行机械施封、验封、解封,运行成本高、安全性低。这种监管方式 *** 作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海关大密度、高强度业务流量的监管要求。
2009年6月30日,按照广东分署的统一部署,深圳海关辖下的盐田港与黄埔海关辖下的车检场在广东省内率先正式启用电子关锁卡口联网,两地卡口联网试点车辆逐步推广使用电子关锁。
电子关锁的外形就像正常的锁,也为司机配有钥匙,司机将锁安置在车门或集装箱门上以后,通关时如果数据核对成功,当关员发送放行指令,过通道时卡口系统发出施封指令,电子关锁的RFID感应到这些信号以后则自动施封。电子关锁坚固耐用、防伪性强,属于机械与电子双重锁闭,具有机械锁定、电子施封双重功能。电子关锁作为无线终端,主要实现信息存储、无线通信、机构控制、状态监测等功能。
“电子关锁卡口联网的主要业务模式是国内海运转关,大鹏海关作为口岸海关,使用总署版卡口控制与联网系统。”程仰贤介绍说,在深圳盐田港,卡口系统自动对电子关锁验封、解封,无需耗费大量人力;试点车辆的《司机薄》不用经过海关批注、盖章,节省了《司机薄》流转的时间和成本。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的车辆约4000多辆,从2009年6月30日到2010年7月31日,参与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的车次累计超过17万辆次,目前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车辆日均800车次以上。电子关锁卡口联网应用之前,每辆车平均每天只能跑一趟,现在每辆车平均每天可以跑15趟,效率提高了50%。
记者在皇岗口岸看到,一些司机仍然在监管场所排队购买铅封锁,售价大概10元钱一个,是需要等待关员手工施封验封的,这类锁无法保证通关车辆在全过程不被开启,而且容易被仿效。程仰贤介绍说:“现在铅封锁与电子关锁并存,电子关锁可以使每车次时间节省30分钟到1个小时,售价也不贵,还可以大大提高通关效率,未来有替代传统锁的趋势。由于卡口验放自动化程度高,海关允许车辆24小时通关,深受一些快件企业的欢迎。”联邦快递、EMS等都装备了电子关锁。据了解,为了使电子关锁行遍各个口岸,近期海关总署正在组织标准制定工作。
目前,电子关锁已经成为跨境快速通关的核心支撑技术。
现实工作中,当从事跨境公路货物运输业务的承运人或代理人,在车辆进境前或出口货物报关单申报前,向出境地或启运地海关申报载货清单电子数据,海关应用电子关锁和GPS卫星定位等监控手段进行途中监控,如果有人试图开启电子关锁或集装箱离开车体,报警信号会通过车载设备传给监控中心,这样就能对车辆及其所载货物进行实时监控。
据了解,跨境快速通关于2007年8月启运,截至2010年8月,共开展了46万车次的应用,使深圳海关成为大通关链条中最快捷、最方便的一环。目前跨境快速通关主要应用于香港、澳门到全国海关货运、快件监管,业务量日均140车次左右。
物联网充当前海湾保税区“保镖”
2010年8月19日,是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一周年的日子,截至2010年8月,码头吞吐量已近180万标箱,进出口总值约46亿美元,海关监管货运量155万吨,审核各类报关单证11万份,上缴税款54亿元人民币。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包括深圳招商局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全部用地,妈湾港5、6、7号泊位及堆场。但是,特殊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监控问题一度困扰着保税港区。
在2009年前海湾保税港区建设时,由于特殊的地域限制,保税园区与保税港区之间需经过社会道路,无法实现封闭围网。这个时候,深圳海关通过综合运用电子关锁、GPS、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区域间的物流严密监控,建立起了电子围网。
在蛇口海关的监控中心里,记者看到一整面显示大屏,工作人员通过它实时、动态地监控着调拨物流的状态。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均由调拨卡口进行验放,系统联动了集装箱自动识别系统、CCTV视频监控系统、GPS监控系统等相关系统,形成一个虚拟的电子闭合通道,目前日均调拨量约1100多车次。
蛇口各码头与集中查验场之间、蛇口各大码头之间的调拨业务备案车辆在200部左右,日均调拨量约600车次。“特殊场所之间物流调拨应用的实现,简化了海关转关手续,也加强了对货物流转的监管。”程仰贤说。
此外,盐田、蛇口港还与英国、荷兰开展了智能集装箱的安全智能贸易试点,在集装箱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和电子封志,结合GPS,在集装箱状态发生变化时可将信息传输到货主或海关系统上。
平台动“大手术”实现物联网进阶
深圳海关在物联网应用上走在了前面,可是他们也最先遇到了发展阶段的难题。
“深圳海关物联网应用起步较早,1996年下半年采用瑞典有源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制作电子车牌,在深圳的皇岗海关,以4条空车通道进行试用,获得了成功。”程仰贤回忆说,“从1999年开始,我们改用美国无源RFID技术研发海关卡口自动核放系统。到现在已经有4方面的应用与物联网相关。”即前文介绍过的公路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系统应用、跨境快速通关应用、电子关锁卡口控制与联网应用、特殊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应用。深圳海关当之无愧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先行者。
然而,“先行者”的烦恼接踵而至。随着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末端传感设备进入深圳海关信息系统,如何让这些设备更好地联动起来仅仅靠原有系统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深圳海关技术处软件开发科科长李小绵深有感触:“物联网必须要与业务系统相融合,才能发挥优势。但现在往往新增一个传感功能,就得涉及很多程序改动。多种传感设备的引入,对IT系统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架构是10年前设计的,显然有些过时了。”
在这样的困扰下,深圳海关下决心对系统“动大手术”,采用一种新的OSGI(开放服务网关)框架,它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和动态化的特点。OSGI服务平台提供在多种网络设备上无需重启的动态改变构造的功能,为了最小化耦合度和促使这些耦合度可管理,OSGi技术提供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它能使这些组件动态地发现对方。程仰贤介绍说:“别看系统改造前后,功能是一样的,前台几乎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是后台却是连架构都更新了。”这种“暗度陈仓”的改动,着实给深圳海关技术处出了道难题。
目前深圳海关物联网应用中传感和控制设备种类很多,有十六、七种设备,几十种类型,集成难度可想而知。据李小绵介绍,目前系统正在开发阶段,这是深圳海关承接的署级项目,准备2011年上半年完成开发与测试,下半年部署,届时深圳海关339条通道都将进行切换。今后新增各种物联传感设备时,仅需遵循统一标准即可灵活接入,各种新业务也可以通过热插拔的方式动态增加。“所有的程序都是由深圳海关技术处自己组织、控制开发的,没有外包给别的公司。”程仰贤介绍说,“海关业务特殊,需要自主开发,不依赖于任何一家公司,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碰到一些项目实在人手不够,会很有限度地借助一些外面的力量。
在新的历史节点,深圳海关不断完善整合各项业务,优化通关环境,而信息系统在深圳海关的地位已经无法替代了,不断与业务的融合,才能发掘出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助推深圳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为深圳实现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访手记 要“感”更要“知”
物联网发挥作用,除了传感器感应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后台的分析系统。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见成效的。程仰贤在海关技术处工作了28年,他回忆起自己1982年刚刚来到深圳海关时,都是自己动手用汇编语言写程序,敢于尝鲜、自给自足是深圳海关技术处的特点,所有的系统都是由自己人动手开发,维护,这对于100多人的班子来说并不轻松。而且随着业务系统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压力也随之增加。目前除了跟物联网紧密相关的通关类业务外,技术处还开发了政务类系统、风险分析类系统和对外服务类系统。
深圳海关自主研发的智能布控系统就是建立在感知层之上的决策应用。智能布控系统是以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为支撑,按照设定的数学模型,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风险分析运算,筛选出高风险对象,对卡口自动核放系统直接下达布控指令,被控对象到达卡口时即行报警,由海关人员实施查验,非布控对象则可快速通关。物联网的这种应用,既加强了海关监管,又提高了通关效率。
物联网要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流于形式,一定得深度融合进业务系统。怎样鉴别物联网是花瓶还是饭碗看看业务数据是否流淌其中,还需要从“感”到“知”的畅通。(文/许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