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m主打低功耗,你会觉得这样有必要吗?但是,只要功耗控制下来,没人不喜欢高性能。
如果看到另一篇关于Intel基带的新闻,你就会知道,IOT对于Intel来说多重要。
atom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上网本时代,这是被厂商绑架的时代。
逼迫Intel去做一个不在计划内的东西,只能用一个上世代的产物去将就市场。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几乎所有pc笔记本厂商都在做这个。
atom应运而生,性能很低,视频都只能软解
720P,1080i都不行。在那个智能手机不智能的时代,45nm的atom确实满足了低功耗长待机,简单办公上网的刚需。
后期的双核版atom,在性能上有所提升,却相对牺牲了功耗。而且赶上iPhone 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机崛起,上网本这样功能相对单一的选择就小了而且它可比手机占地儿。
之后就是上网本和大批没硬实力的PC商退出历史,对于Intel来说,Atom生都生下来了,总不能直接扔地上吧。所以经验告诉他们,低功耗永远有市场,只要性能够。
所以我们看到了超低功耗平台,被人各种搭建,加强版上网本也在Intel和苹果的联合下,做出了超极本(MacBook Air算鼻祖)。
手机市场也让atom尝试了,不过这并不好,毕竟x86在这里干不过ARM。
C3000之前,C2000就坑过。但是IOT 还在启蒙,没人知道会不会是下一个iPhone 或者上网本,在制程提升,架构改革的情况下,推出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产品,总是好的,就当技术积累。
现在是好是坏,说不清,先走一步,总不会错。这就是市场好。Intel上海研发中心,全名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是英特尔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研发基地之一,也是“教育部-英特尔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历年来累积为50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工作机会。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位于上海,辐射北京、深圳等地,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开源软件、系统软件、视频技术、硬件设计等领域具有世界一流的工程研发能力。
英特尔将为联发科代工16纳米制程芯片,联发科目前每年生产超过 20 亿台设备,但目前还不清楚未来英特尔的代工厂能够产出多少台设备。英特尔将为联发科代工16纳米制程芯片。
英特尔将为联发科代工16纳米制程芯片1英特尔发布公告称,已与联发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发科将使用英特尔代工服务(IFS)为一系列智能边缘设备制造新芯片。继与手机芯片大厂高通达成代工合作意向之后,英特尔又成功拿下了联发科这个重要的客户,这也意味着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对于台积电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去年3月,英特尔新任CEO基辛格宣布了IDM 20战略,其中关键的一项举措就是重启晶圆代工业务,同时,英特尔还宣布了庞大的产能扩张计划,以及激进的制程工艺路线图。先进制程工艺以及庞大的产能也成为了英特尔拓展代工服务的重要竞争优势。
在产能方面,自去年以来,英特尔陆续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造两座先进制程晶圆厂、200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造两座先进制程晶圆厂、30亿美元扩建美国俄勒冈州D1X 晶圆厂、未来10年在欧洲投资800亿欧元(包括投资170亿欧元在德国马德堡建两座先进制程晶圆厂;投资约120亿欧元,将爱尔兰莱克斯利普的晶圆厂的制造空间扩大一倍)等。
此外,在今年2月15日,英特尔还宣布以每股53美元的现金收购全球第十大晶圆代工厂——高塔半导体,交易总价值约为54亿美元。英特尔称,此收购大力推进了英特尔的IDM20战略,进一步扩大英特尔的制造产能、全球布局及技术组合,以满足前所未有的行业需求。
在先进制程工艺方面,英特尔此前已经宣布了激进的工艺路线图,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量产Intel 4工艺,2023年下半年开始量产Intel 3工艺,2024年上半年量产Intel 20A工艺,Intel 18A 工艺将提前半年在2024年下半年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英特尔就已宣布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Intel 20A工艺,将与高通达成合作。今年3月,基辛格还对外表示,未来最先进的工艺都会提供晶圆代工服务,其中Intel 3、Intel 18A 制程都已经找到客户,但并未透露具体名单。
据悉,此次联发科与英特尔达成代工服务合作的首个工艺技术节点是“Intel 16”,这是基于英特尔2018年开始出货的22FFL工艺的改进版本。
在Intel 16工艺(相当于台积电16nm)中,英特尔对22FFL技术进一步改造,并增加了对第三方芯片设计工具的支持。双方合作的首批订单将在未来18个月至24个月内出货,但目前还不清楚英特尔获得了多少联发科的订单,以及具体在那座工厂生产。
英特尔表示:“我们无法透露客户产品中的细节,但IFS用户都可以通过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爱尔兰、以色列以及未来将在俄亥俄州和德国建立的工厂组成的全球产能网络生产芯片。”
英特尔代工服务总裁 Randhir Thakur 称:“联发科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每年为超过 20 亿台设备提供芯片支持。联发科是 英特尔代工服务的绝佳合作伙伴,将帮助英特尔代工服务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同时,英特尔代工服务的先进工艺技术和地域多样化的庞大产能,将帮助联发科在一系列应用中交付下一个十亿连接设备。”
联发科平台技术与制造运营高级副总裁 NS Tsai 表示:“联发科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多源战略。我们与英特尔在针对笔记本电脑的5G基带芯片上已是合作伙伴关系。现在通过英特尔代工服务,将我们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制造智能边缘设备。
凭借其对大规模产能扩张的承诺,英特尔代工服务将为联发科提供价值,因为我们正寻求创建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我们期待与英特尔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满足全球客户对我们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
虽然之前英特尔有宣布将与高通在Intel 20A工艺上进行合作,但是这只是预期,双方并未进入实质性的合作。而此次与芯片大厂联发科达成合作,则是英特尔代工业务的一次实质性重大突破。
根据英特尔此前公布的是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营收年增175%,是旗下主要业务中,成长幅度最惊人的业务,主要来自思科、亚马逊等30多家客户的订单。而此次成功与联发科达成合作,将有助于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进一步加速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先进2nm的制程工艺量产时间规划上,台积电和三星的计划的量产时间都是在2025年,英特尔则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Intel 20A工艺,同时还计划在下半年量产更先进的Intel 18A工艺。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英特尔将在2024年在先进制程工艺上超越台积电和三星,重新夺回领先地位。而这也有望帮助英特尔进一步从台积电或者三星手中夺得更多的优质客户(例如高通)的订单。
英特尔将为联发科代工16纳米制程芯片2英特尔和联发科今天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联发科将利用英特尔代工服务 (IFS) 的 16 纳米制程(Intel 16)工艺制造芯片,该工艺为 22FFL(一种为低功耗设备优化的传统工艺)节点的改进版。该协议旨在通过利用英特尔的大量产能,让联发科能够建立一个供需更加平衡、有d性的供应链。
英特尔代工服务总裁 Randhir Thakur 称:“联发科作为世界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将帮助英特尔代工服务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同时,英特尔代工服务的先进工艺和大量产能,将帮助联发科产出更多芯片”。
联发科平台技术与制造运营部企业高级副总裁 NS Tsai 表示:“联发科一直以来都采用多源战略,英特尔代工服务产能的扩展将帮助联发科创建一个更加多元的供应链。我们期待与英特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满足全球客户快速增长的需求”。
联发科目前每年生产超过 20 亿台设备,但目前还不清楚未来英特尔的代工厂能够产出多少台设备。并且英特尔也没有说明联发科在美国或欧洲的生产比例。
联发科计划生产的智能边缘设备与英特尔 16 纳米工艺非常吻合,该工艺是英特尔 22FFL 节点的改进版,最早在 2018 年就开始出货。此外,该工艺制造的芯片仍然具有很高的性能,足够大多数产品使用。
为了扭转英特尔代工服务多年来的颓势并向联发科提供代工服务,英特尔向英特尔代工服务投入了 200 亿美元的资金。目前英特尔代工服务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势头,像是已经签署了高通和亚马逊网络服务(AWS)作为初始客户。
英特尔 CEO 帕特-盖尔辛格(Pat Gelsinger)于 2021 年 3 月推出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该业务旨在重振公司市场地位,并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今年第一季度仅带来了 283 亿美元(约 19 亿人民币)营收,作为参考,台积电和三星今年第一季度分别为 175 亿美元(约 1176 亿人民币)和 53 亿美元(约 356 亿人民币)的营收。
英特尔将为联发科代工16纳米制程芯片3英特尔和联发科今天宣布了一项战略合作,刚起步的英特尔代工服务(IFS)将为联发科(2021年第四大芯片设计公司)生产芯片,用于一系列智能边缘设备。
英特尔将在其 "英特尔16 "节点上制造芯片,这是以前称为22FFL(一种为低功耗设备优化的传统工艺)的节点的改进版。在宣布这一消息时,美国的半导体行业,特别是英特尔,正处于从政府获得大量补贴以增加美国的芯片制造的边缘。
联发科目前使用台积电的大部分代工服务,但它也希望通过在美国和欧洲增加产能来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英特尔的IFS在这两个地区都有设施,符合这一要求,英特尔表示,它预计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能会跨越多种技术和应用。
英特尔拒绝对联发科产品的出货时间表发表评论,但表示 "英特尔16 "节点将在2022年为其客户提供磁带输出(硅的首次修订),然后在2023年初提供初步的批量提升。
联发科目前每年生产超过20亿台设备,但目前还不清楚其中有多少将很快来自英特尔的代工厂。英特尔也没有说明联发科在美国或欧洲的生产比例,他告诉Toms Hardware:"我们不能评论客户产品的细节。IFS客户可以利用英特尔全球工厂网络的产能走廊,包括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爱尔兰和以色列的现有晶圆制造厂,以及俄亥俄州和德国的新绿地工厂计划。"
全球绝大多数的处理器都是基于旧的传统节点,而不是英特尔即将推出的尖端技术,因为它希望执行其工艺节点路线图,承诺在四年内有五个节点。
联发科计划生产的智能边缘设备与 "英特尔16 "工艺非常吻合,这是该公司成熟的22FFL节点的改进版,于2018年开始出货。22FFL(FinFET低功耗)工艺针对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芯片进行了优化,这些芯片仍然具有很高的性能,同时也提供了设计的简单性,以加快产品的上市时间。
对于英特尔16节点,英特尔将22FFL技术进一步现代化,并增加了对第三方芯片设计工具的支持,这与英特尔内部使用的专有设计工具形成鲜明对比。对于IFS来说,如果它计划将芯片设计者吸引到其生产服务中来,支持第三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进行芯片设计是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这是IFS建立一个真正的代工业务的机会。Tirias Research的Kevin Krewell告诉Toms Hardware,"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成长的痛苦,所以IFS需要一个愿意与它合作的客户。
英特尔决定向英特尔代工服务(IFS)投入最初的200亿美元资金,因为该公司希望扭转多年来的颓势,部分原因是向联发科等芯片设计公司提供制造服务。IFS已经有了发展势头--它已经签署了高通和亚马逊网络服务(AWS)作为初始客户,并赢得了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合同。它也引起了其他行业巨头的兴趣,如Nvidia。
但仅靠第一波客户并不能建立起一个繁荣的第三方代工厂,因此英特尔一直在大力投资建设其计划。英特尔斥资54亿美元收购了现有的第三方晶圆厂Tower Semiconductor,该公司是大批量跟踪边缘节点生产的专家,拥有庞大的客户组合,并从台积电招募了像Suk Lee这样经验丰富的来扩大其设计技术生态系统。
该公司还在扩大其视野,向RISC-V生态系统投入10亿美元,承诺在需要时制造Arm芯片,并授权其自己的x86 IP为其客户建立其定制设计。
将联发科的合作关系加入到名单中,是英特尔适应代工商业模式的另一项重要成就。联发科目前与台积电合作,生产其大部分的芯片。不过,最初的英特尔合作似乎不太可能抢走台积电的很多业务,而且两家公司在今天的公告中没有披露任何财务信息。
英特尔公司宣布,公司董事会已任命帕特·基辛格担任新一任首席执行官,他将和现任首席执行官司睿博正式交接棒。消息传出后,业界曾一度看好这一举措背后的积极作用。作为芯片业的巨头,英特尔此举被视为挽救颓势的重磅行动。由于一系列产品开发的失败,使英特尔落后于台积电和AMD等行业玩家,这使得其股票长期以来处于低迷状态,而英伟达、AMD和台积电的股票却不断创下新高。
新任首席执行官将接任。英特尔内部也希望借此重拾昔日的辉煌,而华尔街分析师、第三方行业观察者却开始担心,帕特·基辛格能否针对公司发展和芯片业趋势进行正确的调整。与分析人士谈及英特尔、IBM和英伟达,就像是在和汽车圈的分析师聊到福特、本田面对特斯拉的窘境。虽然外界都寄予厚望,而且基辛格也可能会从政策层面得到更的支持,但是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基辛格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分析人士甚至指出英特尔在行业内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知名券商的首席投资策略师埃里克·罗斯对外表示“如果他们不采取行动,他们将变成IBM。” 罗斯指出虽然IBM仍能够“赚钱”,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云计算和AI的探索,但是在科技产业已经很少有人会说IBM是一家令人振奋的公司,“它很难推动下一波技术的发展。如果现在英特尔不立即改变,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此前,将芯片制造业务外包,曾被认为是英特尔走向敏捷和专注的一条捷径。
但是在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即将上任的CEO帕特·基辛格表示,英特尔计划坚持其IDM模式,大部分芯片仍将由内部生产,但会外包一部分芯片制造业务,同时升级其制造流程。这种缺乏明确性的策略,让外界更加感到英特尔的犹豫不定。英特尔业务的核心基础是制造用于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的中央处理器,在这个市场中,其主要竞争对手是AMD。英特尔也在为物联网,汽车自动驾驶,PC内存和人工智能应用提供相关专业芯片,但是市场占有率较小。作为在英特尔工作了40年的技术型管理者,帕特·基辛格首先要解决的是英特尔在五年前走入的“歧途”。英特尔在从14纳米芯片过渡到10纳米级处理器时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7纳米芯片工艺的开发中。英特尔目前仍在努力提高10纳米芯片的产能,并且正在努力转向7纳米。
CPU又称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半导体产业技术最密集、最具战略价值的产品,是一个国家技术势力的象征。
目前CPU的市场基本被美国的两大公司垄断,分别是大哥Intel和小弟AMD,两家几乎占领了99%的市场份额。
目前Intel和AMD以X86指令集和微软共同建立了庞大的生态系统并且不对外开放,这样一来,中国队想要自己做CPU的空间不多了。
01 CPU定义
CPU在半导体行业中是人们常接触到的一种芯片,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电脑中,其中有名的有Intel的 i9-11980HK 和AMD的 R7-5800X 。
按照CPU种类来分类,可以分为服务器CPU、家用电脑CPU、嵌入式设备CPU和手机CPU,服务器CPU需要更出色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服务器365天开机运行,连续工作,一个服务器可以安装多个CPU;而家用电脑CPU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容量较小,不要求连续工作,一个电脑只能安装一个CPU;嵌入式设备和手机对CPU的性能要求相对更低。
按照CPU指令集架构来分类,CPU可以分为RISC和CISC。
CISC 即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物如其名,CISC是比较复杂的,指令系统比较丰富,有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应的功能,可以处理特殊任务。
RISC及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把精力集中在经常使用的指令上,对不常用的功能,通过组合指令来完成,实现简单高效的特点,一次RISC不能处理特殊任务。通俗来说就是经常用的功能简单化,不经常用的功能复杂化。
这其中CISC代表的指令集有X86,RISC代表的指令集有ARM、MIPS、RISC-V、Alpha、SPARS,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指令集DEC和LoongArch。
02 六大国产CPU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CPU的生态环境, CPU的生态环境就是一块CPU推出后,系统和软件对它的支持和优化有多少, 比如国产CPU龙芯就没有一个好的生态,不论是采用MIPS还是自主研发的LoongArch都不能支持Windows系统。
自主建立生态环境又难于上青天,而生态如果没有建立,软件商店就不会有软件(比如QQ在Linux中停更),这也是国产CPU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
目前国内有六大CPU设计厂商,他们是华为、飞腾、兆芯、申威、龙芯、海光(均未上市),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参与CPU的设计。
CPU国产替代的故事得从Intel开始。
Intel趁着PC的东风迅速发展,建立了X86架构,标识了一套通用计算机指令集合,并且与微软一起在X86指令集上建立了庞大的生态。
目前的X86指令集不对外授权,只被英特尔和AMD所掌握,而X86又是PC、服务器领域做得最好的,别的指令集的生态环境远远抵不过X86,留给中国队的发展空间实属有限。
中国队CPU分为3个路线。
其一是由 龙芯 和 申威 代表的:自研指令集
龙芯最初采用的是MIPS精简指令集,制作通用CPU,主要产品是自主可控消费类例如服务器、台式机、嵌入式、航天器等领域。
申威最初采用的是Alpha精简指令集,主要应用在超级计算机和军事领域。
龙芯和申威都因为生态的原因,很难发展起来,尤其是龙芯,想要打入服务器和台式机市场必须有很好的生态。
龙芯因为MIPS的分崩离析,开始发展自己的指令集—— LoongArch ,它是完全有龙芯自主研发,可以兼容MIPS生态, 并且开始尝试用二进制翻译兼容ARM、X86处理器,龙芯的目标是在2025年消除指令集之间的壁垒,彻底搞定兼容问题。
申威也因为Alpha被收购,开始发展自主研发的指令集—— SW64 ,它是由Alpha改进而来,申威制作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便采用SW64指令集,被称为“国之重器”,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多项指标全球第一。
第二路线是由 华为 和 飞腾 代表的:ARM指令集授权
华为芯片“四大天王”麒麟、鲲鹏、巴龙、升腾中,除了巴龙以外,均采用ARM指令集授权来开发。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麒麟”了,在手机领域一度领先,直至海外因畏惧华为的崛起,开始了制裁华为事件,就此“麒麟”短暂隐身。
飞腾也是国内目前使用ARM架构制作CPU的厂商之一,其技术不弱于高通,目前公司也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其芯片制造环节同样被卡脖子,可能成为第二个华为。
除了华为和飞腾以外,国内以ARM架构制作芯片的厂商还有很多,例如贵州华芯通、展讯通信等。
第三路线是由 兆芯 和 海光 代表的:合资获取X86授权
兆芯的X86架构授权是源自于VIA公司将部分X86处理器相关技术、资料等IP产权以118亿美元价格卖给兆芯。兆芯基于X86的生态和技术,性能方面普遍高于龙芯,但还是不能和英特尔比肩。
海光的X86架构授权是通过和AMD合资公司来拥有AMD授权IP,但并不是完整的技术转让,而是阉割后的残缺版,所以性能上面和AMD锐龙、高通骁龙差一个档次。
03 RISC-V
RISC-V近些年流行的新型指令集,它是一种开源式指令集,对使用者免费开放,也是这种特性使它被众多专家认为是中国处理器产业的一次机会,而且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
目前全球CPU的市场格局是以X86架构垄断PC、服务器行业;ARM架构垄断移动设备行业,这两家几乎涵盖了所有CPU市场需求。
X86架构归“Wintel”(英特尔+微软)所属,是一种封闭指令集,不对外授权, 简单说就是谁也别想用,就我自己能用 ;ARM架构属于可授权指令集+可授权设计, 简单说就是你用需要经过我同意并且收费,你想再它基础上设计还得再经过我同意并且再收费。
正因为如此,RISC-V作为开放式指令集,被中国队大力支持,看作救命稻草。
那RISC-V究竟有没有那么好呢?我们主要得看两方面: 一个是它的生态好不好,生态是决定指令集发展空间的最大因素;另一个就是它到底是不是彻头彻尾的免费,日后会不会再被卡脖子。
第一,RISC-V的生态怎么样。
RISC-V具有性能高、功率低、面积小、易于扩展等技术特点,最重要的是它的开源、免费的独特属性,为其带来众多合作商,影响力逐步扩大。
从2015年组织RISC-V基金会成立是的25个成员,到现在已经有超过300多个单位的加入,其中包括阿里、谷歌、华为、英伟达、高通、中科院、麻省理工等等。
日前,有知情人士表明,英特尔将以20亿美元收购RISC-V领域的重量级公司SiFive,这也表明了英特尔的态度。
虽然英特尔靠X86架构在PC、服务器领域无人能敌,但是移动设备一直是他的心病,ARM在移动设备领域是他无法抗衡的,而RISC-V的出现,给了机会。
但是看好归看好,ARM的垄断地位依旧很难撼动,RISC-V后续可能与X86联手对抗ARM,但更大的可能是打入嵌入式设备市场中,做物联网领域的“一哥”。
总体来说,不论是PC、服务器,还是移动设备,都很难被RISC-V介入,相反一些嵌入式设备比如空调、冰箱、扫地机器人、电动车等等发展环境更好。
第二,RISC-V是否永远免费。
RISC-V源于201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研发,当时他们因为市场已存在的指令集相当复杂,且成本和门槛太高,所以建立了新的指令集。
“开源架构RISC-V将永久免费,成为人类共有财产。相较于X86和ARM架构的高门槛,开源架构RISC-V将带来芯片设计的革命”——RISC-V架构开发者之一Krste Asanovic博士。
这是RISC-V架构开发者的原话,表明该指令集是完全开源免费的,到目前为止他们也很好的履行了,甚至把基金会总部搬离美国,迁移至瑞士(永久中立国)以防止美国地方政策的限制。
尽管RISC-V从表现来看做得很优秀,但抽丝剥茧,终究还是有隐患在的。
实现RISC-V指令级架构的处理器内核有很多个不同的微架构实现,而微架构实际的模式是分不同类型的,其中有开放的、需授权的以及封闭的。
虽然基于RISC-V开发CPU不需要支付授权费用,但如果直接用RISC-V内核设计,也是需要支付授权费的。通俗来说就是你用我不需要收费,但是想在它的基础上设计得经过我同意,甚至收费(我们目前是全免费,但我有权利在以后收些钱)。
总结来说,目前全球的指令集呈现以X86、ARM、RISC-V三足鼎立的局势,RISC-V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得到了各大厂商的认可,有发展的空间,但它不足以撼动其他两个指令集的地位,不过可以预料到的是,等RISC-V成长起来,仍然有可能对我国CPU发展卡脖子,我们需要保持隐患意识,在跟随洋人步伐的同时,发展自身CPU业务。
纵观国内厂商在电脑CPU领域,龙芯以自研为主,开发属于中国的指令集,目前已经可以满足一些党政领域以及机密工作的需求,但打入家用电脑领域仍需要提升CPU的生态和性能;服务器CPU中,申威在超算上小有成绩;华为近期也有消息称完成40nm去美化工作线投产,在明年更将攻破20nm的工作线,麒麟可能会重新归来;一些未上市公司如芯来 科技 、平头哥等也有在尝试RISC-V领域。
种种迹象都在证明,虽然我们起步慢了30年之久,但国产CPU一直在突破,路途艰辛却一路披荆斩,长夜漫漫,但黎明终将到来。
全文由各种资料查证,如有专业领域上的错误,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有所探讨。
芯片全产业链图(绿底已经写完)
今天在后台回复『硬核干货』,主编送你一个 财经 知识锦囊。
(特别说明:文章中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公司财报、券商研报、行业报告、企业官网、百度百科等公开资料,本报告力求内容、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文章中的信息或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人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