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在四千年前的中国是一个部落联盟,多个民族的集体,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个体存在。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传说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
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共同体或部分先民。“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五千年历史变迁中,唯独苗人,还将蚩尤奉为先祖,将九黎部落联盟视为先民。
1992年,史学界明确了“三祖文化”,将蚩尤与炎帝、黄帝置于同一圣殿,蚩尤终被正名。
九黎部落联盟最早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后迁移到长江流域而后西迁。是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民族联盟。 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九黎部落大多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在远古时代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俊、羲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在与炎黄联盟战败之后,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 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 《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称之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
彭水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苗族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黔中文化、盐丹文化、苗族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苗族民歌《娇阿依》的发祥地。目前正以苗族后裔祭祖圣地的特有形象闻名全国、走向世界。中国·彭水·蚩尤城的建立正是苗族民众为了纪念苗族祖先蚩尤及九黎部落修建而成。
参考资料:
原因如下:
1、韩国企业投资区
青岛堪称韩国企业投资中国最为集中的城市,据统计,韩国在青企业超过5500家,在华投资额超过50亿。
在中国那么多的城市中,青岛,脱颖而出,成为韩国人的首选这得益于青岛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政策扶持
1984年5月,青岛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30多年来,为吸引包括韩国人在内的海外投资,青岛制定出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韩国企业入驻青岛。
3、文化联通
作为近邻,中华文明与韩国文明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如此,青岛的气候、饮食习惯都与韩国非常接近。韩国人来到青岛,并无文化的隔阂与冲突,这种文化的相通性密切了两地的联系。
4、配套齐全
在超市里有地道的韩国食品,大街上随处可见韩国料理店,还有公共场所的各种韩文标识。在青岛,韩国人生活依然可以像在国内一样舒适。这样齐全的配套设施,加深了韩国人对青岛这座城市的认同。
5、环境优美
青岛吸引韩国人的地方,应该还有这里的美丽的海滨风景以及宜人的气候环境。与韩国仅一海之隔的青岛,既满足了韩国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回国也十分便利。
6、 经济方面
数量众多的韩国企业拉动青岛经济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在,中韩经济交流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除了韩国企业,不少的韩国人在青岛定居生活,大大小小的韩国饭店、超市等遍地生花,拉动了经济,促进了就业。
扩展资料
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携程旅行网发布《2016年入境游趋势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游客入境城市青岛居全国第七,而韩国是目前入境游的最大客源国。凤凰青岛整理发现,不仅是韩国游客的选择地,青岛还遍布着多个韩国人聚集区。
青岛至少有城阳、李沧、市南崂山三个韩国人聚居区,据统计,在青韩国人超过10万人,而城阳聚居区人口最多。
参考资料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有10万韩国人,一张图看懂他们都住在哪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抵,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炎黄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东夷部落联盟,并使东夷集团同自己的炎黄集团互结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25年之前,曾经在徐州求学两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徐州主要的景点都去了,云龙山、燕子楼、博物馆、戏马台、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等这些文化古遗迹,印证了史书上很多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应该说徐州的汉文化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
反观临沂,总感觉到少了那么一些文化色彩,至少不是那么厚重,好像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子却不识字,总是给人不少遗憾。想着22年前曾到过羲之故居拍摄婚纱照,但当时只顾着摆造型去了,没有功夫去仔细品鉴那里边的文化味道。几年前,去过河东区的皇山东夷文化公园,当时公园刚建成,东夷文化博物馆还没有开放,一个景点逛了一半,最重要的核心没有看到,多年以来总觉得是个遗憾。
来到新单位以后,有了更多空闲,工作强度和压力要比原来小得多了,周末及节假日都能抽出时间到处走走,放慢节奏感受生活。这段时间,利用周末和年假的机会到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和东夷文化博物馆去参观游览,逐一品味,逐渐对临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前段时间,在快手上看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重新开馆对外开放了,于是利用周末自驾去看看。来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门前,大门两侧写着“位居世间最小名山,馆藏天下第一兵书”的对联,最小名山自然就是银雀山了,而天下第一兵书就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书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而来的,馆藏显示,1972年4月,在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银雀山一号、二号墓,里面发现了竹简,经鉴定为史上流传但已失传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出土的竹简详细记载了《孙子兵法》中兵法十三篇,有形篇、势篇、实虚篇、军事篇、九变篇、行军篇、吴问篇、火攻篇、用间篇等,虽然部分章节因为竹简破损无法译读,但丝毫不影响孙武被称为“兵圣”、“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也被称为“武经冠冕”。
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吴宫教战的故事,通过全息技术展现出来,故事里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很有科技感,非常值得一看。
孙膑实为孙武的孙辈后人,历史上一直有“孙膑就是孙子(孙武)”的争论,自从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出土,这种争论自然而然就没有意义了,《孙膑兵法》被后人称为“兵学遗珍”。关于孙膑的故事就比较多了,忍辱膑脚、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等,莒南县朱芦镇的鬼谷子景区就是孙膑和庞涓学艺于鬼谷子的地方,只有看到一片片竹简上的文字,才感受到原来历史离我们那么近,才逐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才有了对家乡的自豪和骄傲!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两部兵书,早已经名贯古今,能在临沂出土,就毫无争议的实证了临沂是全国乃至世界兵学的本源和始祖;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自是临沂的祖产;所以,看完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感觉临沂的文化底蕴就是“兵学和书法”了,原来对临沂缺少文化底蕴的轻贱自然也就没有了,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东夷最早的时候指的是环渤海而居的东方少数民族,甲骨文也写作“东尸”,和商朝人起源相同,都是崇拜太阳神“帝俊”的一元神宗教信徒,最高神为“太一”。史书记载禹本来想把天下传给皋陶,可惜皋陶早死,后又想传给皋陶的儿子伯益,结果被启夺得了天下,中国进入家天下。皋陶和伯益就是东夷人。夏朝太康王时代被羿夺取天下,后来少康从羿的弟子寒浞手中重新夺回天下,后羿和寒浞都是东夷人。
商汤伐夏桀的时候,伊尹建议试探一下夏的影响力,于是对夏断供,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兵伐之”“九夷之兵起”商汤连忙向夏桀请罪,重新纳贡,隔了两年又断供,夏桀再一次“起九夷之兵伐之”“九夷弗起兵”,商汤这才下决心灭夏。
商朝与东夷是联盟关系,但是武丁时期因为东夷和商朝的矛盾,爆发了很多次武丁伐东夷的战争,东夷最后被商纣王征服,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周武王乘虚而入,在商朝内奸微子启等一大批商朝末期改革失意的贵族和神职人员支持下,战胜了商纣王。
武王死后,周公东征,主要战斗对象是东夷(正史以主要对象为武庚和三监中的管叔蔡叔),打败东夷后,才封太公于齐,封周公于鲁,管理东夷和商朝遗民,史记应该把两件事顺序弄反了。
周穆王的时候东夷徐偃王“行仁义”诸侯多归他,于是周穆王一边假意封他为王,割东路诸侯给他管理,一方面煽动楚国灭了徐偃王。
夷族分布范围非常广,随着夷族的迁徙和不同部落的崛起,夷族也被称为“东夷”“九夷”“淮夷”“俆夷”等。殷商民族和楚国王族都是东夷后裔。
汉代以后,东夷,楚国和华夏合而为一,形成汉族。
另外“伏羲”“帝俊”“女娲”“神农”“蚩尤”“姜子牙”这些神话人物都是东夷人。东夷是“仁义”的提出者和最早实践者,拥有很高的文化层次,古人讲的“君子国”指的就是东夷。太古中国人的活动中心也是泰山一带到杭州湾一带而不是中原,与东夷居住地相合。
所以我猜测夏代并不是以华夏为中心,而是以东夷为中心,如果详细分析太康失国到少康重新得国的这一段历史,华夏很有可能是东夷册封的一个小国,夏国真正摆脱东夷是在启的时候,但是此后东夷应该还是夏的宗主。禅让的本质其实是东夷派来新的长官,夏桀“起九夷之兵伐之”应该做“请求”讲,商汤不惧怕夏桀却惧怕东夷可以说明这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