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卓系统的先天不足,不只是运行机制不同也不仅是开源问题。一开始的安卓就并不是为了触摸屏手机而准备的,而且谷歌为了狙击苹果选择了匆忙的推出安卓导致有很多漏洞和不完善。二,由于谷歌退华导致国内用不了谷歌服务无法进行类似苹果的消息推送,因此国内很多软件为了能接受到消息只能选择后台自启动,无良软件就频繁自启于是手机就消耗很多运存出现发热卡顿等问题。同时因不能使用谷歌商店,没有一个对国内软件进行权限审查的统一平台所以很多无良软件乱申请权限安全隐私等问题不断出现。三,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安卓手机厂商推硬件配置很厉害,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苹果才是堆硬件最厉害的,最起码每次发布会一出处理器就是跑在所有厂商前面。四,由于强大的系统和处理器等都是它自己的,所以苹果做到了最好的软硬结合也就是苹果手机可以得到最好的优化。当然啦其实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但是其它地方国产手机厂商和苹果的差距并不大,所以我选择了这些根源上的问题来讲。
国产手机与苹果手机的区别在哪?
这是一个令人沉思的问题,国产手机确实取得很不错的成绩,全球前十的手机品牌中除了三星和苹果,清一色的都是中国品牌。
但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国产手机不管是数量还是人气上都远超苹果,但从用户体验、口碑反馈和品牌的忠诚度来看,两者依然有很长的差距。特别是产品溢价和利润率,这更能代表两个群体的现状。
虽然这个说法有点难听,但事实就是这样。国产手机属于那种大开大合的路子。就说这外观设计,挖孔、屏下指纹、双挖孔、折叠屏等多种方案共存,大家齐头并进。机身背部设计也是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所以当市场对某一个尝试做出反应后,大家都一窝蜂的跟进,没有得到的回应就迅速停下了。比如华为在拍照上尝到甜头,现在的手机都一窝蜂的堆拍照;还有就是iQOO和小米的120W快充一出来,现在大家都在疯狂的堆料。不过好在现在几大品牌的高端产品都取得不错成绩,现金流多了,也都明白差异化的重要性,舍得投入也敢投入了,这是一个好现象。
单纯从硬件来说,苹果手机真的很一般。除了用料扎实,做工一流外,设计、美感、ID这些现在都没什么优势,真的没什么拿得出手。
但也不否认,苹果的产品更新迭代有一个很清晰的渐变过程。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也能与消费者同时建立默契。从苹果两年前就开始立项来看,苹果的产品都是与自己赛跑,而安卓手机是与同行赛跑。两家各有优势,苹果这种查产品定位更清晰,一步一个脚印(缺点就是变化实在太慢了)。至于安卓,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立项到试样投产,更灵活,短频快。但缺点就是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更新进度(比如折叠屏,到现在都不成熟)。
这么说大家不明白,其实就是安卓和iOS的差距。因为所有安卓手机(包括三星),都没能逃过苹果ios的拦截,苹果的iOS就是自己的护城河,这是它的命脉,包括A14仿生芯片、App Store这些都是基于iOS去做得改变。所以苹果是软件驱动型的公司,在用户使用的细节上粘性如此高也是有原因的。
而国产手机没有这层优势,安卓是很开放,现在也很好用了。但是总感觉差点什么,没有拴住用户的核心痛点。所以安卓手机更多是从硬件堆料上去吸引用户,比如超强的性能、比如超强的拍照,比如120W的超级快充。
你几乎没听到一个人选择国产手机是因为安卓系统吧(选择安卓的也是因为苹果不支持应用多开、或者一些办公软件没有iOS版,不是因为安卓系统好用才去选择国产手机)。但苹果就不一样,很多人可以为了iOS系统选择一部手机,甚至很多人为了一个carplay愿意买一部苹果手机,这种细节的体验才是差别的根本。
国产手机那得分两类去与苹果手机对比,那就是华为手机、其它国产手机。
一、iOS与安卓 *** 作系统及移动生态的区别先来说说国产手机的一个主要的共同点安卓系统与苹果手机的对比。
1、苹果iOS
苹果手机使用自己研发的iOS *** 作系统,iOS系统是封闭式的,完全由苹果自己开发、控制,并且苹果基于iOS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全流程移动生态。
从APP开发到运行,从支付到导航,从生活到商务功能,全都要=由苹果来维护、管理。由此,从技术、运行、安全、运营等多维度保证了iOS系统的流畅、安全、可靠性。
iOS系统是苹果手机相比于安卓系手机的一大优势。
2、国产手机当前用的安卓系统
再来看一下安卓 *** 作系统。安卓系统是谷歌拥有的开源 *** 作系统,全球主要手机厂商除了苹果独家使用自己的移动 *** 作系统iOS之外,其它主要手机厂商的 *** 作系统几乎都是用的安卓系统。
安卓系各家手机厂商都是在开源安卓系统的基础上,各自开发、打造一个用户交互平台(UI),比如华为的EMUI、小米的MIUI等。也正因为安卓系统的开放性、自由度,安卓系统运行效率、可靠性都比较低,系统安装性也较差。
GMS(谷歌移动服务)是一个谷歌用以控制安卓系手机并从安卓系统盈利的主要渠道。与安卓 *** 作系统的开放、开源、免费不同,GMS是谷歌完全控制的。海外安卓生态从开发到运行都严重依赖于GMS,所以去年起谷歌禁止华为手机安装GMS后,华为手机海外市场急剧下滑。因谷歌早已退出中国市场,国内安卓手机厂商都开发了基于自己的UI系统、应用市场下的应用生态,因而用不到GMS,也不受谷歌限制。
3、华为鸿蒙 *** 作系统(Harmony OS)
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华为手机即将全面搭载自己研发的鸿蒙 *** 作系统。这将是国产手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中国即将拥有自己的移动 *** 作系统。当然鸿蒙不止可以用在手机上,还可以广泛用于所有的物联网设备上。
希望将来有可能出现一个机制,让中国的手机都可以搭载鸿蒙系统,从而可以与苹果iOS来做一个PK。毕竟以目前的安卓系统,还是很难与苹果iOS相匹敌的。
二、核心硬件之处理器与基带芯片的区别苹果手机全部使用自家研发的仿生处理器,但苹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研发自己的基带芯片,所以不得不使用其它厂家的基带芯片。
苹果仿生处理器拥有最强的性能,但是因为不得不采用别家基带芯片所以无法实现SoC,从而在手机能耗控制、体积和重量控制上有一定劣势。而且有一段时间使用英特尔基带芯片时信号很差,倍遭批评。这段时间之前和之后主要是使用高通的基带芯片。
华为在核心硬件上比苹果还要强,因为华为还拥有强大的通信技术,华为的基带芯片很强,加上麒麟处理器也是华为自己研发,华为处理器除了在性能上要弱于苹果的仿生处理器,其它方面都不落后,所以华为还是把基带芯片集成于SoC中的全球最强者。如麒麟9000 5G SoC集成了150多亿个晶体管,推出半年左右了仍然没有对手。
除了华为之外的国产安卓系手机,核心硬件全部外采,主要使用高通、联发科、三星几家的处理器及基带芯片,硬件自主性很差。
总的来看,华为手机硬件自主性较高但仍有不能自主生产的致命短板,其它厂商手机核心硬件几乎全部依赖于国外厂商供应,不但把主要的盈利点送给供应商,更是经不住风吹雨打。
三、品牌及产品设计区别苹果手机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 ,加上 神一样的乔布斯 给苹果打下的天下,让苹果的品牌价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苹果手机第一个最优秀、最亮的特点就是创新引领。
当然 苹果手机的可靠性、稳定性也很强,除了软件系统优势之外,这也与苹果对生产品质、供应链的严格管控有很大的关系。
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等在内的主要国产手机,基本上都是新品牌,还缺乏 历史 积淀。
除了 华为手机在全球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进入了中高端市场之外,其它国产手机全球市场才刚刚起步,手机也大都处在中低端价位 。离苹果这样的全球高端大品牌,还有很大距离。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苹果手机不但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大胜,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50%以上的暴涨。这其中有华为因供应链受限、生产和出货量急剧下滑而拱手让出市场空间的因素之外,也有其它国产手机难以把握机会抢占市场空白的无奈。
苹果创新能力近些年有所下滑,国产手机在功能细节设计等很多方面也有亮点。国产手机整体上要赶超苹果,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建设、产业链支撑都还要持续努力。
尽量用简短的一句话吧。
最大的区别是所有的国产手机都没有跳出苹果手机的范围而后都纷纷表示自己的不亚于或者部分优于苹果手机,但实际上都又是以模仿苹果甚至长的很像苹果为主要的落脚点。
所以,不管是国产手机,还是苹果手机,你都在为没有用或者基本不用的多余功能买单。
建议以追求高性价比手机为主。
我从自己使用过这两种手机的感觉和周边同学同事的反馈去展开这个问题。近两年国产手机的发展,众多国产品牌大家也开始进行对比,从国产手机和苹果手机的外观设计来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苹果的外观设计师用心的,不粗糙的,国产手机由于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手机定价也有所不同,但真心来讲,高价位的手机在外观设计上还是能感觉花费一些心思,对于一些价格中等的机型,完全感觉不到心意。纵观国产手机高端机型,很难有一款手机会在外观设计上真正引起消费者的惊叹。苹果手机的外观设计确成为大家相继追逐甚至是购买的热点。其实从大多数使用者的角度,可能有些片面,手机的绝大多数功能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使用,或者说并不是真正的适用的,很多时候购买手机决定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他的外观。以前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会说,使用过苹果的 *** 作系统,你就不会再想要去使用安卓,这个的话当然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从我本身使用的角度来讲,因为用到的功能其实并不多,其实两种手机型号并没有真正的影响我的使用感受,现在很过国产手机的拍照效果甚至要比苹果效果更好,可能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总还是会想着去体验一下苹果不同的 *** 作系统,而且人由于习惯的养成,可能也会更加倾向于自己熟悉的 *** 作系统。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如果苹果今年新品外观设计变动并不大,可能大家也不会去选择更新手中的手机。
国产手机=Android手机
这题我会!
首先说说国产手机和苹果手机的区别就在于——用户体验,其实除了这个你也挑不出啥毛病,但是这个用户体验真的是一个致命的一点。
说到区别,我觉得从两个层面来讨论这个就比较合适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从手机采用的硬件层面来说,第二个层面就是从系统软件的层面来说。
硬件层面: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硬件层面吧,真的没啥好说的,在现在这个透明化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每个手机用了啥SOC、用了啥内存什么的,但是你硬要说哪个牛,那个差,其实也说不上。
为啥这么说呢?就以SOC为例,苹果A系的SOC很厉害吧,那CPU处理能力和GPU图像能力已经够牛了吧,各种吊打骁龙865,华为麒麟,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其实A系没有5G基带,散热控制的也不够好,经常让IPHONE变成大火炉。
但是从实际性的角度来说,你觉得A系SOC和骁龙865、麒麟990有啥区别吗?其实我告诉你真的没有,你刷个微信、打个王者荣耀,都是很流畅的,其实从我们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说,都一样。
当然,不是说硬件完全没有区别,我们需要用同等角度来审视,比如你不能用A13去PK730,这个道理就好比你不能用宝马去打宝骏,所以价格上到高端程度,真的不用担心卡顿的问题。
软件层面:
我个人觉得软件层面才是真正能区别两个派系的分别线,但是如果你问我到底IOS好用还是安卓好用,这个真回答不了,因为各有各的好处。
苹果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简洁易用,学习成本很低、流畅的特性以及丰富的软件生态。
苹果当初崛起可是以软件生态起家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不计其数的APP,基本你能想到的APP都可以在APPSTORE里面找到,当然,这个优势只是在当年很火,现在安卓也做的非常不错了。
然后就是IOS系统的简介易用了,所见即所得,很少的二级菜单充分降低了我们学习的成本,看到啥想要就点,不需要考虑别的。流畅这个点的话应该不用说了,用过IOS都知道苹果的丝般顺滑,尤其是120HZ的IOS简直爽歪歪啊!
再就是苹果的生态了,这个真的是无敌,无缝连接你的IPAD、mac等各种设备,新推出的airpods、watch等也是真香!
当然,说了这么多难道就没有缺点了吗?当然,其实缺点还不少。
不只是这些,还有很多的功能确实,但是为啥还用IPHONE呢?只能说瑕不掩瑜。
我个人用过小米、荣耀、魅族等好多安卓手机,其实觉得安卓在大的功能上真的不比IOS差甚至更好,但是就是在一些细节体验上真的就很要命了!
以上就是我在安卓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真的大问题没有,都是些小毛病,很影响用户体验。
但是安卓在迎合国人习惯真的做的非常棒,小米对于白噪音的支持,对于黄页的支持,对主题的替换等,真的也太贴心了吧!
所以总结的来说,我个人觉得国产手机真的不是比不上苹果,只是国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太重了,建议买个高端的安卓机体验体验。
苹果手机、不只是手机性能好,最主要的是苹果的系统,完美到现在无法超越!再好的手机,如果没有一个好系统支持,也无法超越苹果。有识之士早发现这一问题,可国产厂商无人去攻克系统,只在手机上作文章!
感谢您的阅读。
你觉得国产手机与苹果手机的区别在哪?说实话,您的这个问题,已经是的谈了很多年的老问题了,可以再仔细一点就是,国产android手机和苹果手机的区别。
从大类上面讲,肯定是分为硬件和系统两个方面。
硬件方面,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一直非常出色,同时iphone在A系列芯片强大的算力基础上,不管是图像处理、视频处理方面都非常出色。如果您使用过iphone12系列的手机,自己拍一段视频可以看看,效果确实出色,目前个人认为和其他手机相比,还是有优势。
系统方面,IOS和android相比,优势还是有,比如说系统优化、安全性等等,但是android这些年的进步也是不小,可以说差距基本很小了。
另外因为苹果已经打通了软硬件整个环节,整体优化的更好,软硬件的配合更加出色,因为苹果对供应链的标准也比较高,总的来说,iphone的质量是有保证的。
但是android手机这边,因为厂家很多,各个厂家的情况也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小结如果在同等价位,可以说iphone和android机的差距是一直在缩小的了。
一个中国造,一个美国造,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Java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 技术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PC、数据中心、游戏控制台、科学超级计算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专业社群。Java平台由Java虚拟机(JavaVirtual Machine)和Java 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简称API)构成。Java 应用编程接口为Java应用提供了一个独立于 *** 作系统的标准接口,可分为基本部分和扩展部分。在硬件或 *** 作系统平台上安装一个Java平台之后,Java应用程序就可运行。现在Java平台已经嵌入了几乎所有的 *** 作系统。这样Java程序可以只编译一次,就可以在各种系统中运行。Java应用编程接口已经从11x版发展到12版。目前常用的Java平台基于Java15,最近版本为Java17。
Java分为三个体系JavaSE(Java2 Platform StandardEdition,java平台标准版),JavaEE(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java平台企业版),JavaME(Java 2 Platform Micro Edition,java平台微型版)。
Java SE(Java Platform,Standard Edition)。Java SE 以前称为J2SE。它允许开发和部署在桌面、服务器、嵌入式环境和实时环境中使用的 Java 应用程序。Java SE 包含了支持 JavaWeb 服务开发的类,并为 Java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Java EE)提供基础。
Java EE(Java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这个版本以前称为J2EE。企业版本帮助开发和部署可移植、健壮、可伸缩且安全的服务器端 Java 应用程序。Java EE 是在 Java SE的基础上构建的,它提供 Web 服务、组件模型、管理和通信API,可以用来实现企业级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和 Web 20应用程序。
Java ME(Java Platform,Micro Edition)。这个版本以前称为 J2ME。Java ME为在移动设备和嵌入式设备(比如手机、PDA、电视机顶盒和打印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健壮且灵活的环境。Java ME包括灵活的用户界面、健壮的安全模型、许多内置的网络协议以及对可以动态下载的连网和离线应用程序的丰富支持。基于 Java ME规范的应用程序只需编写一次,就可以用于许多设备,而且可以利用每个设备的本机功能。
2009年04月20日,oracle(甲骨文)宣布收购sun。
1991年,Sun公司的James Gosling。BillJoe等人,为电视、控制烤面包机等家用电器的交互 *** 作开发了一个Oak(一种橡树的名字)软件,他是Java的前身。当时,Oak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94年,随着互联网和3W的飞速发展,他们用Java编制了HotJava浏览器,得到了Sun公司首席执行官ScottMcNealy的支持,得以研发和发展。为了促销和法律的原因,1995年Oak更名为Java。Java的得名还有段小插曲呢,一天,Java小组成员正在喝咖啡时,议论给新语言起个什么名字的问题,有人提议用Java(Java是印度尼西亚盛产咖啡的一个岛屿),这个提议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赞同,于是就采用Java来命名此新语言。很快Java被工业界认可,许多大公司如IBMMicrosoftDEC等购买了Java的使用权,并被美国杂志PCMagazine评为1995年十大优秀科技产品。从此,开始了Java应用的新篇章。
Java的诞生是对传统计算机模式的挑战,对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件产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软件4A目标要求软件能达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对任何电子设备都能应用。这样能满足软件平台上互相 *** 作,具有可伸缩性和重用性并可即插即用等分布式计算模式的需求。
(2)基于构建开发方法的崛起,引出了CORBA国际标准软件体系结构和多层应用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Java2平台和NET平台两大派系,推动了整个IT业的发展。
(3)对软件产业和工业企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软件从以开发为中心转到了以服务为中心。中间提供商,构件提供商,服务器软件以及咨询服务商出现。企业必须重塑自我,B2B的电子商务将带动整个新经济市场,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增长,新的商机,新的管理。
(4)对软件开发带来了新的革命,重视使用第三方构件集成,利用平台的基础设施服务,实现开发各个阶段的重要技术,重视开发团队的组织和文化理念,协作,创作,责任,诚信是人才的基本素质。
总之,目前以看到了Java对信息时代的重要性,未来还会不断发展,Java在应用方面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在旁观者眼中,大公司是意味着大平台、知名企业、大厂、高薪、前途无量等等。但揭开光鲜的表面,大公司的里面并不如想象的美好,就像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候甚至会呈现诸多病态。
大公司的病症,始于人。因为人是企业运转的核心,也是溃烂的根源。
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当公司规模较小时组织架构单一,多数员工的工作都可以被管理成掌控;一旦企业发展壮大,人员增多,组织架构越来越庞大,不可控的因素会越来越多,从量变到质变,患上大公司病,只是时间的问题。
就连当前发展最快的,管理理念最先进的互联网企业,也难以幸免。当利益、人性、制度等因素缠绕在一起,会产生无限的变量。
根据老王观察分析,当下中国很多大公司包括最前沿的互联网公司,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以下病症:
1、沟通之殇: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同在一家大公司。
相信大家都玩过“口耳相传”的游戏,一条信息通过十几个人的传递,最后的内容可能与实际内容相去甚远。
这种沟通误差也就是漏斗效应。它是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呈现,由上而下的衰减趋势。比如说第1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的信息,但往往只会表达出来80%,而这80%的信息,在别人的吸收和理解后会变成60%,而当他进行再次传播后,可能就会剩下40%左右,并依此规律,逐级递减。
这也就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级别越多,漏斗效应就越明显。一般大公司都会有5个以上的级别,如果是行业巨头则会更多。可想而知,无论信息是由下而上,还是由上到下的传递,都极其产生沟通误差。这也会造成,上层的决策执行力度低,或是被过度解读,导致决策者难以接触到任正非所谓的“一线的炮火”。或者是基层的困境和问题在逐级沟通后,丢失了本意甚至消失。
在当下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避免层级过多,“炸开金字塔”,都在称谓上下了不少功夫。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一大企业特色就是以花名互相称呼。
9月1日,网易全体员工也收到了一封内部邮件,是要求每一位员工给自己取一个昵称。当前一些主流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追求称呼体系上的平等下足了功夫,并不断试图在组织结构尽可能的扁平化,以对抗这种大公司病。
但老王认为,称谓系统的平等,可以显示出互联网企业对平等透明的美好追求,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他们的层级结构,话语权等等仍是停留在传统状态。相比这些上下级之间称谓的面子问题,管理者们真正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是里子问题。
近日,阿里巴巴近期取消了内部系统的“P”序列职级显示,员工在邮件、钉钉、内网等系统中已无法再看到彼此的具体职级,只能看到所属集团部门,足以见得,阿里在改革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本质上,这种企业太大远离市场远离基层的困惑是结构性的,没有人能完全的实现极端的扁平化管理,老板直达基层指挥所有人,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做到相对扁平,并结合创新管理机制,无限弱化层级之间沟通的反向作用,才是真正的出路。
在大公司,沟通效率低的原因除了层级多,流程也是一大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小品中的著名桥段,就是把大象放进冰箱一共要三步:打开冰箱门、放进大象、关上冰箱门。但在大公司里,即使这样简单的事情,可能需要的却不仅仅是三步。
在大公司里,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无论你的文件是否紧急,都要走完相应的流程。直属领导-部门经理-财务-财务总监-总经理等等,层层签批。
有一位朋友曾抱怨说,公司有两台打印机坏了,一共要花费200多元钱。总部的流程是,修理办公设备需要先走报备流程,这个流程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走完流程之后要再申请费用,财务流程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打印机的修理可能也就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好几个部门只能到行政办公室这是用仅存的一台好用的打印机。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一个简单的事情尚且如此,那么一个新的产品或者业务上线,也必定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可能在一家十来个人的小型创业公司里,你想修改个什么内容,只要喊一声,立马回馈。但是当你在一个庞大的机构中,任何一项提议和修改,都会格外复杂。而这个流程中的参与者都很忙碌,但这份忙碌,80%是服务于制度,而很少一部分是服务于事情上。同时,大公司的需求多,繁复的流程也会让需求处于一个排队的状态,像腾讯就经常会存在这种需求排队的情况。
总之,流程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保证一个庞大的体系的运转,却很容易出现牺牲个体效率,成全集体效率的情况,而其中优势和劣势,一不小心就会失衡。
2、机构臃肿:有人白天划水摸鱼,晚上表演加班。
很多人都向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其实这就是人性的通病,好逸恶劳。
大公司的机构庞大,就给了懒惰可乘之机,总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钻空子。就会出现有的人养老,有的人论资排辈,有的人却是有能力没有机会等等状态。
所以,其实就算那些灯火通明的996大厂里,你以为他们都是热血奋斗的青年,也不乏有人白天在划水摸鱼,晚上在表演加班。
机构臃肿除了会滋生懒惰,也更容易出现踢皮球的问题。
众所周知,权力集中,很容易养成贪腐。所以高层在设计组织架构的时候,往往会有意识的分权,但权利的割裂也很容易出现许多模糊地带。所以遇到一些流程制度之外的问题时,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可能一个事情,会涉及到三四个部门,当事者会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尤其是跨团队、跨部门沟通,更加是考验人的忍耐力,找一个接口人要花上大半天。就算找到对接方,也可能一个事情需要和五六个人对接,每一个人都要交代一遍。
为了抵抗这种大公司病,阿里一直崇尚“小而美”。此前阿里就曾把对公司进行过拆分,“把公司拆成‘更多’小事业部运营”。就像马云曾说过的,“我们希望阿里人一起努力把每一个事业部变成小而美、对生态发展有重大作用和价值的群体。
”阿里意识到了大公司病,并在不断为之改革,虽然不能根治,但却始终保持变革状态,这也是阿里之所以能在互联网大潮里始终处于上游的原因。
3、过度内耗,派系林立:每个大公司都是一个江湖。
随着企业发展和业务需要,必然会设置多个部门和分支。老板不可能一个人管理所有的事务,便会像结蛛网一样,将权力层层下放。老板通过高层管理中层,再通过中层来管理基层。虽然很多时候名义上是用制度管人,但本质上还是人的管理。
尤其是在一些大厂,从资源分配到人事录用以及市场费用审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管,这些权力都可能被无限能放大。
很多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和待遇,来攀附权利,自然而然会产生小团体。而这种情况从上到下,层层攀附就会产生不同的派系。公司里一旦出现派系斗争,很可能对公司伤筋动骨。
如果你想往上升,独善己身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是环境的隐形规则,就算这种规则是病态的,你不遵从游戏规则,就难出头。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公司很容易产生内耗。
某位互联网大厂的高级员工,刚刚跳槽到另一家中型公司的时候,煞有气势地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大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
他先是对原来团队进行大换血,性格强势的人被裁掉了。又高薪招聘了一批新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性格软弱好管控。这位leader每天带着团队,忙忙碌碌开着大小会议,制定各种流程,十几个人的团队,本来可以顺畅沟通,但事事都需要通过他的审核,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起初老板觉得这是大公司的管理理念,凡是流程化更正规。可实际上,他没有带来大公司的先进理念,却带来了大公司的病症。
他带领的新团队在几个月之内都处于一种建设状态,没有给公司的业务带来增量,后来事态发展得愈演愈烈,他公开带领团队对抗上司,与上司谈条件,但没有老板会容忍这样一个人。如果不根除这样的人,病症就会蔓延到整个公司。几个月时间,白白耗费了几十万的成本,没有溅出一点水花,只是得了一个教训。
4、在利益面前,创新注定要撞得头破血流。
大公司在创新难的问题上,是因为很多人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守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谨小慎微不敢出错,所以宁可无功,但求无过。
百度作为老牌互联网龙头企业,为什么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老王认为,绝对不是其内部没有人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是在这样的大公司里,一个新业务的落地,必然会损害一些老部门的利益。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一定会极力的阻止别人砸自己的饭碗。所以当流量从PC端转到移动端的时候,百度就自然而然地掉队了。
一些传统行业还能吃老本,可互联网行业变化快,如果你想吃老本躺着赚钱,可能转眼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同样是一个项目,如果想法好、可行性高,在小公司一两个月便上线了。但是在大公司可能就需要半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因为公司越大,牵扯到的利益部门越多。无论是制度上,还是业务上,想做到真正的变革也就越难。从提案到执行,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地逐级沟通和修订。
大公司缺乏创新,但并不意味着缺少新项目。相反大公司会不断地启动新项目,而且都是大项目,尤其喜欢“多元化战略”。在资本和资源的加持下,任何相关领域都想分一杯羹。
所以,大公司经常会搞各种各样的战略项目,动辄几个亿或者几十个亿,立志要改变市场格局。就比如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再一些像物联网、云业务、区块链、AI人工智能等前瞻性的东西上,炒噱头的居多,但真正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做项目的却却很少,总是会给人一种“好高骛远”的感觉,生怕失去了先机。
公司里一旦有大项目出现,会随之匹配各种各样的组织,然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会议。业务部、技术部、策划部等等全部参与其中,有很大可能性就是,折腾了几个月之后,忽然惊醒,发现项目并不可行,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导致,新项目成本高,收益低。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层层受阻,被利益相关者不断边缘化。而不能推陈出新的企业,就只能被残酷的竞争清退出舞台。
写在最后
万物生长,皆有裂痕。任何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很容易生病,当企业规模较大时,这些问题出会形成病症,并滋生一系列问题。这是必经之路,但并不意味着无药可解。但治疗的前提是需要真正地认识病症,而非一叶障目,自欺欺人。否则,再好的药,也无法直达病灶。
治疗大公司病,也不可能一招见效,而是需要伴随企业发展的不断变革,这更像是一种自我修复机制,并通过不断修复漏洞,保持前进。
薪职网
你好,京东的员工待遇虽然比不上bat等大厂,但作为知名互联网企业,薪资水平在国内是不错的。以京东618为例,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为了保障618各个技术线的正常运行,往往提前数月就开始了部署和 *** 练,薪资待遇是比较可观的。
1、618的京东程序员做哪些事?
618作为京东打造的电商购物节,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公用”的节日,很多平台都开始铺促销的推广信息。
无论是阿里、京东、拼多多还是苏宁,从基本的996到现在随时需要随时上线的全员备战状态。每次这种电销节日,背后都有一大批基层技术、推广、产品等等奋斗在一线,赶项目、24小时监控维护。
由于交易量和业务线的逐年增加,要打赢618这场「技术战役」,不仅仅是几个应用、几个系统的事,而是需要各大系统协同作战、每个应用各司其职,每个开发者通力协作。
在大促期间,京东技术团队需要面临4个挑战:
面对流量洪峰,如何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
海量商品审核,如何保证内容的安全;
「羊毛党」蠢蠢欲动,如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体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仓库系统,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协同。
因此,每年的618大促,都被看作是对技术人综合能力提升和磨练的「最佳战场」。而学习和了解618背后的技术,则成为了程序员每年必备的「补课」资源。
而为了618,刘强东表示全体总部京东人几乎都是整夜未眠,。除了员工外,还有5000名合作伙伴也陪伴着一起加班战斗。
当然,努力是有回报的,京东618给员工带来的不仅是忙碌,还有高额的绩效奖金。
2、京东的工程师待遇
“京东”这家互联网头部大厂,全球有着超过22万员工,企业从未停止过招聘,每天有不少人入职京东,同时也有不少京东人选择离开公司。
例如某论坛上一名在京东工作了四年的老员工,感慨工资1万2薪酬太少,于是打算离职。有网友说,在生活成本高昂的首都,月入一万二的确有些少,当然也要分岗位,核心岗位月入几万是常态,边缘化部门不足为奇。
京东的岗位序列主要分M、T、P序列。T序列包含产品和技术,P序列为项目经理,M序列为管理。
资薪发放方面,总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并于每个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发放完成。
京东的薪资结构是年薪=月薪(12+1),1为年终奖,一般为1-2个月;月薪=基本工资(70%)+绩效工资(30%基本工资+绩效系数)+餐补+工龄补贴+全勤奖。
对于技术线的工程师来说,达到T5级别工资已经达到2-3万元的月薪,综合下来年薪在30+万。该网友作为产品线运营岗位,薪酬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是正常的。
以京东在招的大数据工程师为例,京东开到了高达3万的月薪,在其他大厂的招聘中30k-60k的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也只要1-3年工作经验。
这里的工作经验并不是标准,仅仅是一个参考,1-3年大数据开发经验仅仅是说明对岗位的工作经验要求不高。而这是由于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人才的不足导致的。
5G时代背景下,物联网的迅速崛起,海量数据以及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是大数据产业的核心财富。像大数据、云计算等人才都是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所急需而缺口巨大的,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风口。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区别:
171号段,是虚拟运营商的专属号段。面向物联网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业务,为物联网终端提供无线数据、语音、短信等基础通信服务,并为物联网客户提供通信连接管理、终端管理等运营服务。
一般号码,SIM卡为用户身份识别卡、智能卡,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在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
2013年和2015年,工信部先后通过了虚拟运营商170和171专属号段,并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投入使用。2016年11月,对170、171号段全部用户进行回访和身份信息确认,对未登记或登记信息错误的用户进行补登记,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补登记的,一律予以停机。
目前共三大运营商:电信、移动和联通。
中国电信目前虚拟运营商号段为:1700、1701、1702。
中国移动目前虚拟运营商号段为:1703、1705、1706。
中国联通目前虚拟运营商号段为:1704、1707、1708、1709,1710、1711、1712、1713、1714、1715、1716、1717、1718、1719。
扩展资料:
虚拟运营商(VNO—Virtual Network Operator),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
电信运营商按照一定的利益分成比例,把业务交给虚拟运营商去发展,其自身则腾出力量去做最重要的工作,同时电信运营商自己也在直接发展用户。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 ),主要用于GSM网络、W-CDMA网络和TD-SCDMA网络,但是兼容的模块也可以用于IDEN电话。
SIM由CPU、ROM、RAM、EEPROM和I/O电路组成。用户使用SIM时,实际上是手机向SIM卡发出命令,SIM卡应该根据标准规范来执行或者拒绝;SIM卡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存储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SIM卡
以下是国内污水提升泵的十大品牌:
爱德科技(EDS)
格力环保
西门子(SIEMENS)
艾默生(EMERSON)
正泰集团
菲尼克斯 PHOENIX
恒润科技
易能达
海天之星
飞鸟电机
这些品牌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预算进行选择。此外,购买任何一种泵之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使用场景和要求,以便选择最适合您需求的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