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认为:“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产业链。物联网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感知、传输和应用这三个层面。而感知层,它又是多种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智能卡、RFID标签、识别码等等。在网络层是融了三网,无论是通讯网、计算机网还是广电网以及各种专网都可以作为物联网应用传输的载体。第三是应用的层面,把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作出正确的控制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它实现的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感知和发挥智能的作用。”
互联网连接的是人和计算机,而物联网联系的是所有的物体,也包括人。它会连接物品、设备和人,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海量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联网我认为它绝非一个单纯的网络概念,它更像一个融合着各种应用与服务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它是一个向更广领域、更纵深发展的新的阶段。这是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张琪补充道。
改善民生是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我们生存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已经切身体会到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也体会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方便百姓、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巨大作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健宁举例说:“在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RFID门票的应用,包括北京的水务系统里面的传感器的投入,事实上我们身边已经出现物联网实实在在的应用了。但这些还只是物联网冰山很小的一角。”
NEC中国IT服务事业本部制造装置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华认为,今后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更多是改善生活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比如说在生物、药品、疫苗、胰岛素等药品方面对温度的控制非常严格。我们利用温度传感器和RFID这些技术,可以为运输过程中不间断、实时地监控里面的产品的温度,随时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地判断和处理,不像原来的亡羊补牢。”
我国的建筑能耗很高,仅次于工业属于第二大能耗。事实上,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李华举例说:“比如说照明,我们现在研究院做的研究和应用示范是在一栋大楼里,我们会做到除了电源和插座,所有的照明都可以进行精确的、局部的控制和感知照明。没有人的时候过一段时间某个区域就灭灯了,或者说这么大一个会议厅,有些地方有人在,另一个地方没有人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地区留下其他的关掉。这样整个大楼的照明可以形成无开关的照明,所有的公用照明不设开关,全部根据是否有人来控制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和建筑节能这一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每一栋楼可以达到节能减排30%,降低30%的能耗。然后通过这个来探讨出一种商业模式,通过这种商业模式来推广,使所有用户能耗降下来。”
说到改善民生,交通拥堵无疑是一大难题。然而,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在努力求解这一难题。“比如在道路某些路口路面的结点上,检测到十字路口的车流量的信息,比如说南北方向的车流量比较大,通过物联网的自动控制,把南北的时间绿灯的时间调得长一点,这样南北会比较通畅,过一段时间南北的通向畅通了,可以再调回来,使得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还面向个人提供服务,比如说根据车流量的情况规划一个新的路线,去目的地哪种方法是最快的。”李华对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充满信心。
MQTT跟WebSocket关系不大。他们不是在一个层级的。
WebSocket 很多网站使用轮询实现推送技术。轮询是在特定的的时间间隔(比如1秒),由浏览器对服务器发出>
Comet使用了AJAX改进了轮询,可以实现双向通信。但是Comet依然需要发出请求,而且在Comet中,普遍采用了长链接,这也会大量消耗服务器带宽和资源。
于是,WebSocket协议应运而生。 浏览器通过 JavaScript 向服务器发出建立 WebSocket 连接的请求,连接建立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 TCP 连接直接交换数据。WebSocket 连接本质上是一个 TCP 连接。
WebSocket在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量的大小方面,具有很大的性能优势。Websocketorg 比较了轮询和WebSocket的性能优势:
>
Use Case A: 1,000个客户端每秒接受一个message,网络吞吐量 (21,000)=2,000 bytes = 16,000 每秒bits
Use Case B: 10,000个客户端每秒接受一个message,网络吞吐量 (210,000)=20,000 bytes = 160,000 每秒bits
Use Case C: 100,000个客户端每秒接受一个message,网络吞吐量 (2100,000)=200,000 bytes = 1,600,000 每秒bits
MQTT 协议是为大量计算能力有限,且工作在低带宽、不可靠的网络的远程传感器和控制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协议,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几项特性:
非常小的通信开销(最小的消息大小为 2 字节),小型传输,开销很小(固定长度的头部是 2 字节),协议交换最小化,以降低网络流量。
支持各种流行编程语言(包括 C,Java,Ruby,Python 等等)且易于使用的客户端;
使用发布 / 订阅消息模式,提供一对多的消息发布,解除应用程序耦合。
对负载内容屏蔽的消息传输。
使用 TCP/IP 提供网络连接。
有三种消息发布服务质量,让消息能按需到达目的地,适应在不稳定工作的网络传输需求 :
"至多一次",消息发布完全依赖底层 TCP/IP 网络。会发生消息丢失或重复。这一级别可用于如下情况,环境传感器数据,丢失一次读记录无所谓,因为不久后还会有第二次发送。
"至少一次",确保消息到达,但消息重复可能会发生。
"只有一次",确保消息到达一次。这一级别可用于如下情况,在计费系统中,消息重复或丢失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释义: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出自:战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扩展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