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为智慧水务赋能——专访施耐德电气全国销售部水行业总监

数字化为智慧水务赋能——专访施耐德电气全国销售部水行业总监,第1张

近年来,随着对节能降耗、提升运管水平等需求不断提高,水务企业对智慧水务的需求开始呈现暴发式增长。在这条变革之路上,施耐德电气依托基于物联网的EcoStruxure™,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领导者”和“行业应用专家”两大战略,赋能智慧水务多个维度的不断创新,解决水务企业能效运营难题,以创新技术带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腾飞:智慧水务的数字化翅膀

五年前,施耐德电气就已经大力布局智慧水务市场,“如果说那时的解决方案更多着眼于管网优化、调度以及漏损监测处理的话,现在数字化技术赋能智慧水务更多的‘智慧’能力。”杨虎进表示,“基于物联网的EcoStruxure三层架构,将生产控制、运营调度及企业管理结合到一起,用硬件+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水行业全生命周期覆盖,丰富了智慧水务的内涵。”

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的绿色智能制造正在推动水务行业数字化互联互通和管理变革,“对于工业来说,物联网是解决方法的思路,而互联网则是一门技术。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推动企业从关注资产变为数据驱动。在设备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让采集和分析数据发挥价值,提升生产效能。中国水务企业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数据运转起来,推进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信息孤岛,如果没有数据和有效的分析方法作为基础,就谈不上云和互联互通。”杨虎进说。施耐德电气重磅打造的EcoStruxure架构平台包括互联互通产品、边缘控制和应用、分析与服务三层架构,将广泛的能源、自动化和软件产品整合行业完整解决方案,形成从连接、收集到分析、处理、优化的智慧水务闭环管理,帮助水务企业在运营效率与资产绩效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如今,施耐德电气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已经在国内供水、流域治理、供热等行业落地了20多个案例,在建的项目也有40多个。

共同打造智慧水务生态圈

“共创共赢,打造数字化的未来”是2019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的主题,而创新和合作也是当下中国产业革命深刻变革的关键词。“水务不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种 社会 行为,饮用水是否水质达标水管有没有发生泄漏供水高峰时节会不会停水不仅影响水务企业的生存,还影响整个 社会 的体验感。水务领域汇集了业主,设计院、工程总包商、工艺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等众多参与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障公众安全用水,围绕着这个目标,行业分工确定,有机的生态圈就此建立起来。”杨虎进说,“在传统的水行业,施耐德电气通过实现多个维度、各个层级的不断创新,用自动化技术解决水务企业能效运营的困境,为用户与合作伙伴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杨虎进用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举例,“这个工程包含十几个泵站,是调配供水量的关键,业主需要进行智能化管控,把能耗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联合设计院,工程总包商以及施耐德电气集成的多个软件平台,共同搭建了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实现了统一的中控室 *** 控和无人值守。数字化改造后的项目应急储吐能力比以前提高了30%以上,能及时应对上游出现的例如暴雨,山洪等地质灾害,保障下游的水量供给和水质标准。” 对此,杨虎进表示,水循环始末,无论企业管理层、运营调度层、或是生产控制层,都可以进行主动监测、采集、分析和辅助日常及应急决策,使水务资产更加高效、长期和可靠运行,真正实现智慧水务。

IT赋能OT

借势工业物联网,基于施耐德电气长期积累的细分行业专业技术经验,EcoStruxure通过融合IT与OT技术,帮助客户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尤其是将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智能化信息与更加有效的业务决策,将物联网的战略远景逐一实现。如今,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正与IT系统和大数据服务手段紧密结合,帮助实现从“连接—收集—分析—决策—连接”全过程的闭环控制。

以污水处理中的“曝气”这一工艺环节举例,杨虎进说:“过去我们靠的是经验和人工 *** 作,来控制曝气时间和曝气量。现在一步步发展到以模型代替,把不可控、非线性的过程变成有据可查的线性过程。再通过数据提炼和发展,反过来提高工艺使用的效能。”再例如污泥搅拌过程的电机,用先进的软件为过程工艺赋能,通过细致的电力、速率和功率参数设定,提高能效。据杨虎进介绍,这种节能化的改造一般能带来15%,甚至20%以上的能耗节约,也提高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

致力于行业进步

“中国的水务企业,特别是污水处理企业,不管是项目投资还是数字化建设的力度都要远远超过欧洲同类型企业,因为中国有世界第一的污水量处理量,也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工业体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智能化系统和设备上,但是否真正发挥了这些设备效能,做到物尽其用需要画个问号。”杨虎进分析了目前水务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水务管理还处在相对粗狂的水平,常常局限于一些短期行为,如短期内水质达标或者大型活动的保障等,而缺乏长期的水务规划。再者,从从顶层设计层面看,我国智慧水务发展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中国的水务市场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有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各个水务企业对于整体智慧水务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杨虎进认为,这种“各自为站”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需要行业管理机构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建立共同目标,使企业间达成行业共识,行成合力。“大家都处在摸索的阶段,不能号称自己的智慧水务系统就是最完善的,每家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产品局限性。拿施耐德电气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角色,我们只做生产和运营,不涉及营收等子系统。”

施耐德电气将自己定位为“能效管理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杨虎进表示,施耐德电气通过互联互通的产品、强大的本地控制、云技术以及应用程序、分析工具与服务,确保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支持水务企业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拥有智慧水务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全球经验,也一直围绕一条主线:水务行业智慧化升级与数字化改造,不断将国内外治水的行业经验分享给“施耐德电气的朋友圈”,共同为水行业的智慧未来发力。

华为鸿蒙 *** 作系统Harmony OS 20上周发布后,引发全球关注,舆论沸腾,但发布仅仅只是开始,鸿蒙生态能否快速建立并吸引友商加入不断发展壮大,才是成败的关键。


相信大家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有哪些合作伙伴加入了鸿蒙生态?



据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介绍,目前已有300+应用和服务伙伴、1000+硬件伙伴、50万+开发者共同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当中。


近日,“国际电子商情”通过多方渠道收集,不完全统计了鸿蒙生态合作伙伴的具体名单,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华为官方公布的“鸿蒙OS”合作伙伴(36家)。名单来源包括:2021年5月18日举行的HarmonyOS Connect伙伴峰会、6月2日的“鸿蒙 *** 作系统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以及HarmonyOS官方网站展示。


第二类,目前自己披露是鸿蒙生态合作伙伴的上市公司(22家)。信息来自于上市企业公告、官方新闻,以及投资者者互动平台等公开渠道。


第三类,华为现有自主生态阵营的关联合作伙伴(15家)。包括但不限于现有的智能硬件生态圈(如华映 科技 、光弘 科技 等),鲲鹏生态圈(如浪潮信息等)。



从大名单来看,软件生态方面的合作伙伴居多;硬件方面主要是IoT(物联网)设备,以智能家电为主。在大家最关心的智能手机领域,还没有厂商接入。名单中统计的魅族,目前仅是灯具产品接入鸿蒙生态,手机和手表均还是安卓系统。


在小俱看来, 目前这样的局面属于正常状态。鸿蒙系统本身就是面向下一代物联网的,更多的IoT设备接入才能真正发挥出鸿蒙系统的优势和独特体验,进而通过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伙伴接入。


手机类友商没有加入,有点遗憾,但也很正常。因为手机厂商们目前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安卓的基础上,一旦转向鸿蒙,就会地动山摇,绝不是说转就转的事儿,大家也要理性看待。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也说了,友商最终是否选择鸿蒙,都是商业选择。


鸿蒙生态急需伙伴加入,但要想成为华为合作伙伴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无论是企业资质审查、合作关系申请,还是其他步骤都会有一定的门槛。


据悉,华为合作伙伴分为生态产品合作伙伴以及生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包括认证级、优选级、战略级三类标准。



希望后面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鸿蒙生态,一方面让大家更快体验到5G万物智联的方便快捷,另一方面,通过生态规模的领先,也能让我们在新一代的技术竞争与标准制定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牛年牛事多。近日,京东物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虽然有资本对赌的背景,但在牛年开年之际就公布招股书,对京东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兆头。

京东物流是京东集团旗下进行IPO的第三家子公司,另外两家分别是2020年9月在科创板提交招股书的京东数科,2020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的京东 健康 。

京东物流自2017年独立运营以来,首次融资记录是在2018年2月,25亿美元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招商局集团、腾讯等多家机构。这笔融资背后的上市对赌协议,要求京东物流必须在三年内完成上市,最后期限是2021年3月。

如今,京东物流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所然,但也是京东物流的自身成绩所致。一路走来,虽然一直顶着亏损的帽子,不如顺丰那样体积庞大,但京东物流始终坚持为客户提供更好体验这一初心,不断推进其物流布局,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应用,其发展之势已不可小觑,主要有一快、一增、一降的特点。究其原因,既有京东在物流行业布局早的原因,更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物流这样的重资产行业,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望而却步,因为物流的仓储、车辆、人员等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一旦资金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会拖垮电商的主业。京东物流连续亏损十几年,引发外界纷纷质疑,但京东不为所动,咬牙坚持,不断优化运营,不断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助力下,其物流规模体系不断加强。

京东物流已经建立了高度协同的六大网络,分别是仓储网络、综合运输网络、配送网络、大件网络、冷链网络和跨境网络,截至2020年9月30日,已运营800多个仓库,总管理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包括云仓生态平台管理的面积),已在全国18个城市运营28个“亚洲一号”大型智能库(含一个上海无人仓),覆盖几乎中国所有地区、城镇及人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是在这样的物流规模基础上,京东有了深化服务的能力底气。在此次招股说明书中,京东物流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以此与同行形成定位上的差异化竞争,在具体业务上施行“仓配一体化服务”,努力在仓储及配送服务、大件物品物流服务、物流 科技 服务等业务上,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从实际表现来看,京东物流正在努力朝其所定位的方向前进。从2020年第三季度单季对比来看,市值5000亿之上的顺丰速运业务收入规模是京东物流三倍之多,但在增速上,市值在500亿以下的京东物流及其他服务营收增速73%,远超顺丰的3404%。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可否认,京东物流收入增速,也得益于其物流技术理念的不断创新。

在2020年11月举办的京东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会上,京东首次对外阐释了“京东数智化 社会 供应链”这一全新理念,将以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 社会 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旨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自身数字化能力,降低 社会 成本,提升 社会 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

此前,京东物流大力倡导和践行的“5G智能物流园区”理念,随着5G创新技术在北京亚洲一号率先建成,其高智能、自决策、一体化,推动所有人、机、车、设备的一体互联,包括自动驾驶、自动分拣、自动巡检、人机交互的整体调度及管理,不仅搭建了5G技术在智能物流方面的典型应用场景,在快递投送运行效率上也得到显著提升,客户的感觉就是京东物流“更快更好”,这样的体验让京东物流收获许多回头客,其自身的“私域流量”得以巩固并持续扩大,促进其收入增速。

尝到技术甜头的京东物流并未止步,2021年1月26日,京东物流RFID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在重庆渝北大件自动化仓全面应用,此后该项技术将在亚洲一号在内的上百个大件仓推广应用。这标志着京东物流在“以简驭繁”理念的引导下,在大件仓储自动化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能够使仓内盘点效率提升10倍以上,复核效率提升5倍以上,仓库运营的整体效能将增长300%,从以前的“人等快递”,到现在的“快递等人”,这种运行上的效率提升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其收入的增速。

早在递交招股书之前的2019年,京东物流就正式提出“供应链产业平台(OPDS)”,面向不同属性的产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积极推动供应链对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技术赋能。2020年初,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公司内部信中重新定义了京东集团,即从“以零售为基础的 科技 服务公司”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可见技术服务在京东的战略地位。

在此基础上,2021年1月,京东发布了《技术重构 社会 供应链—未来 科技 趋势白皮书》,可以看作是其对未来物流的总体筹划和战略前瞻: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自主系统、下一代计算是推动5D属性,即Deep Tech(深度技术)、Deep Connectivity(深度链接)、Deep Data(深度数据)、Deep Intelligence(深度智能)和Deep Purposes(深远目的)实现的关键技术,在这五项关键技术上,京东将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影响力从产业端全面辐射整个 社会 发展,通过连接数智化技术与产业,打通供应链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构建数智化 社会 供应链网络。

总的来看,从2018年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11个季度,京东物流累计技术投入达到46亿,在总收入中的平均占比达到34%,不仅领先于同行,而且其技术投入呈不断增长趋势。

在技术创新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已拥有超过4400项专利及计算机软件版权(含申请中),其中超过2500项涉及自动化和无人技术,广泛涉及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客服等物流全环节,包含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编队运行、视觉分析、语音交互等在内,已经得到大量应用。2021年,京东物流依靠自主研发的无人仓算法应用,入围全球算法应用最高奖——弗兰兹·厄德曼奖。

在技术实践方面,京东物流用自有的仓库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及订单管理系统(OMS),支持客户的供应链数字化。京东物流有首个全流程无人仓以及首个5G物流园区,已实现快递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运营着28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充分展示其“智慧物流”的京东特色。如其最新建设的郑州亚洲一号,依托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等技术,分拣效率实现了5倍提升,日均处理订单量高达百万级别。自2016年起,京东物流逐步完成了智能快递车在封闭园区、 社会 化道路、规模化组队运营的三步走路线,不断刷新着客户的物流新体验。在2020年疫情期间,京东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隐形优势迅速得到了放大,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调动物资,第一时间配送至前线。这是同行的短板,却是京东物流最大的护城河。

独木不成林。京东物流深明此理,除了不断加深自身的技术属性之外,京东物流还注重扶植帮手、提携“盟友”,在技术赋能整个供应链的同时,京东物流与中国及全球各行业合作伙伴,搭建了协同共生的开放式供应链解决方案平台,进行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配送、仓储、跨境及冷链服务上的能力互补,满足客户需求。

2018年1月,京东领投了马路创新公司的6000万元A轮融资,该公司是一家智能仓储解决方案供应商,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机器人、AI、大数据、算法IoT等底层技术与核心模块的研发工作,陆续推出多款AMR/AMR产品及软件系统,有力促进了京东物流的供应链深化。同时,京东投资的达达在“短途配送众包平台+即时零售”方面也表现凸出。在这些“小弟”的帮衬下,京东物流冲击股市的信心更足。

此外,京东物流创新推出的云仓模式,将自身的管理系统、规划能力、运营标准、行业经验进行云端开放,让其他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充分享受京东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品牌,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已运营1400多个云仓,在国际物流服务方面,通过与国际及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京东物流已触达超过220个国家及地区。这种开放的技术胸怀,构建了富有京东特色的物流生态,不仅促进其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也加速其供应链触角的不断蔓延覆盖。

目前,京东数智化 社会 供应链已在零售、 健康 、物流、金融、城市五大场景的技术赋能中取得初步应用效果。其中,在 健康 领域,数智化 社会 医疗 健康 供应链已将医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 健康 管理、智慧医疗等业务板块有效链接。

近年来,尽管一些物流企业相继加大技术投入,但京东物流因为布局更早、技术及资本投入更大,因此优势也更明显。京东物流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底层技术,正在持续提升自身在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通过自动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递车等,在仓储、运输、分拣及配送等环节大大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还自主研发了仓储、运输及订单管理系统等,支持客户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京东物流通过“智能大脑”,在销售预测、商品配送规划及供应链网络优化等领域实现决策,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客户体验。

京东在技术上的重视与投入程度,是京东物流亏损出现断崖式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产生的亏损净额为1170万元,而2018年、2019年全年产生的亏损净额分别为28亿元和22亿元。从二十多亿到一千万出头,这种断崖式下降,也让京东物流进一步认识到新技术的巨大作用。

尽管有分析认为,京东物流亏损降低是因为京东员工福利开支占比逐年降低,相关数据指出,2018年该项成本占比451%,2019年占比395%,2020年前三季度占比361%,此外还有大量外部订单涌入带来的“飞轮效应”,这些都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亏损。

但京东物流仍然坚持通过物流网络优化和技术驱动带来的强大运营效率和优异服务质量,为客户的供应链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比如加快存货周转、减少配送时间,同时通过提供销售预测及其他智能决策,帮助客户实现业务增长。在过去的10余年间,京东物流在助力京东集团服务4亿多消费者的同时,通过800多个仓库把自营的数百万个SKU的库存周转天数降低至34天,履约费用率降至65%,约90%的京东线上零售订单能够实现当日及、次日达,打造了全球物流 科技 创新的最佳案例。在京东物流看来,这种围绕客户的技术服务也是其亏损降低的原因之一。

据此次京东物流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在技术投资上,京东物流将持续强化技术方面的长期竞争力,包括硬件、软件和算法,以及5G、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技术的应用。其中,智能化是京东物流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无人仓库、无人机、无人车、智能配送机器人等,意图通过技术视角,进一步解决物流行业痛点,提升整体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曾对自建物流持怀疑态度的马云曾说过,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如今,京东物流似乎更快实现了这句话,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加持下,不仅向外界证明自建物流是可行的,也让坚守物流十几年的京东人感到欣慰。未来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京东物流将给大众提供一个更为智能自动便捷的物流,以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构建起智能物流体系,必将更为深入全面地融入大众生活。

文:赵长春 / 数据猿

6月12日,2019智能眼镜应用高峰论坛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召开。以CES Asia为契机,本次高峰论坛共邀请了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软通智慧、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品臻联合系统、工业服务联盟、中车数字 科技 、钜星 科技 、台湾智慧眼镜产业协会、海尔集团、诺基亚贝尔、联动原素、EPSON、上海辰韬资产管理等十二位行业专家与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探讨智能眼镜如何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真正的助力各行各业的降本增效、价值体现。

彭国华:如果不走服务化,工业物联网是发展不起来的

工业服务联盟秘书长彭国华分享了《工业互联网时代,新工业服务的发展趋势报告》,彭国华在演讲伊始便强调 AR的最大价值在工业领域,而在工业中,最大价值是工业服务 。"互联网+工业"发展到了"互联网与工业服务的阶段",工业互联网的最大应用领域是降低运维成本。制造服务化将是今后十年的大趋势,工业运维服务化正需要AR技术。在提到工业AR落地的主要场景时,彭国华强调,帮助用户降低工厂运维成本是AR落地的主要突破口,因为多数用户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开源不如节流。从工业服务的角度,AR智能眼镜最大的应用价值在工业,工业的最大价值是做好工业服务,AR智能眼镜的应用必须深度结合工业的场景才能迸发出巨大的价值,在工业运维服务化、数字化及网络化的趋势与浪潮下,透过工业服务商及装备制造商的规模化使用及经验积累、价值创造,AR智能眼镜有机会成为重要的工业服务载体,重新建构工业价值链条。

叶毓平:智慧空间重新定义城市的未来,智能眼镜是重要载体

软通动力首席战略官叶毓平带来了《智慧空间重新定义城市的未来》的主题演讲,"世界本就是数字化的'智慧空间',而AR智能眼镜是进入到智慧空间的核心,有权威的数据报道,截止目前AR每年的增长率是803%,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爆炸性的市场,但前提是要具备场景化和数字化的能力。",叶毓平提出AR智能眼镜产业生态圈上需要出现将现实世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充分地数字化,AR智能眼镜的应用端才会在不同维度得到拓展。要有有意义的信息,智能眼镜才有用。数字孪生的镜像世界,商场中的实体店家都有虚拟世界里的店面,如果走在商场外面的路上,就可以从眼镜里看到商场内部的店家信息,人们会不会去买智能眼镜。哪边有日料,就在眼前虚拟孪生空间里面告诉我。当数字挛生及镜像信息创造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你才会去买智能眼镜,不然为什么要买眼镜呢?所以场景化很重要。叶毓平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作为一个"连接"的角色,而沉浸式体验将改变人们对数字世界的感知方式,3D可视化的智能眼镜会成为智慧空间时代很重要的工具。沉浸式体验的最后一公里将是以AR智能眼镜为载体,构建人与Smart Spaces智慧空间之间的桥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体验感受和服务。

王飞:新媒体的爆发,将带来融媒体技术的爆发

张国祥:智能眼镜将是5G时代数据交互的主要工具

品臻联合系统董事长张国祥分享了《智慧空间的AI+中台布局》的主题演讲,张国祥表示,,AR、VR虽然已经发展很久,但是还没有真正实现产业的爆发,产业发展任重道远。而随着5G的到来,智能眼镜将是5G时代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AR/MR智能眼镜的时代即将革命性的到来。AR/MR智能眼镜的穿透式可视化功能使它成为智慧空间的最佳载体,行动装置在未来将逐渐被取代,而各行各业也将按需求由模块化开发出不同的产品。AR/MR智能眼镜将是AI及智慧空间的入口,而5G则是未来AR/MR多元应用上最重要的推手。张总表示: "我们一直都生活在空间里头,过去空间和未来空间具有差异性,因为未来空间会在 科技 的技术处理后变成一个智能型空间,人们将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更多惊喜的数字化体验,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重构从而变得更加智能化。"在智慧空间里人跟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将一直不间断进行联通互动,大量的数字化变得可视化甚至是3D可视化,而这一切将通过AR智能眼镜的载体与服务系统平台得以实现。

周思杭:智能眼镜让技术人员缩减1/3

杭州中车数字 科技 副总经理、工学博士周思杭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际落地应用后的思考,他提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作业端角度来看,目前AR智能眼镜主要是在实时培训、数据采集、实时录入、实时查询等场景中应用,而这样的场景背后需要有一个系统平台做支撑,这个系统平台需要有相应业务端资料库的建设和积累。二是从管理端角度来看,考核、巡检、培训的标准化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管理一线工人的安全隐患,AR智能眼镜无法解决现阶段管理流程中的风险承担。周思杭还介绍了轨道交通的运维场景和行业痛点,周思杭表示,短时间看来,机器替换运维人员的做法短时间内不能实现,而为技术人员集中培训远没有在工作过程中培训更有价值。在交互方式上,周思杭表示,眼球交互是智能眼镜最好的交互方式,同时也期待未来可以实现。最后,周思杭分享了基于智能眼镜轨道交通行业未来应用的方向——巡检图像比对、 *** 作错误纠正、安全隐患示警等。

蔡隽:AR智能警用头盔重新定义智慧安防

在最后的圆桌会议环节上,台湾智慧眼镜产业协会理事长及佐臻集团董事长梁文隆、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上海辰韬资产管理合伙人何建文、海尔集团海尔数字 科技 COMOPlat上海区域运营总监任睿奇、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政企业务总监王正道、联动原素CEO李晓妍、EPSON业务总监韩林峰分别从各自从事的行业领域及经验、背景出发交流探讨了全球智能眼镜发展趋势。就"AR智能眼镜联通智慧空间"和"5G时代AR智能眼镜面临新的挑战"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医疗、安防,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场景都是AR智能眼镜未来的刚需,5G的真正商用落地还有一年左右时间,如何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利用AR智能眼镜应用平台让丰富的应用在上面生长产生价值,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新华网的杨院长表示,过去把智能眼镜作为一个导向,今天要把需求作为导向。什么叫做智能?智能必须可以区分个体化差异,如果你还是像传统媒体这样,大家在座都看一样的内容,也不知道你看后体验,这个不叫做智能。智能眼镜不仅仅是作为工具实现智能化,我觉得在大的生态空间里面,用自适应能力去匹配语音,你需要什么它可以把整个空间里面的物理数据、生理数据、心理数据进行综合,再进行计算。智能眼镜的发展进入到和人与其他生物能够进行 情感 交互,这才是真正的未来。只有把这种未来放进场景里面去考虑才有商业模式。为什么这个眼镜跟那个眼镜不一样,我如何建立起跟眼镜之间的联动,这是一种 情感 关系,一种依赖。我的产品像朋友一样就超出了智能,进入了 情感 范围,这就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挑战。

佐臻集团的梁董说道:拿手机平台来做眼镜是不对的,你不能把PC戴在头上做所有的事情,那也不对。很多挑战经过很多摸索,经过验证得到的一点结论。AR智能眼镜需要有突破,我们认为AR智能眼镜产业在明年会有很大的变化,变化不是来自于硬件。它要能理解人,懂得外在物理环境变化,未来我们在谈智能眼镜将不再只是硬件的生态链,而是整个智慧空间。最重要的是AR是AI的入口,一个是脑,一个是眼睛,5G就是神经网络,所有信息采集一定通过眼睛。而离人类眼睛最近的就是眼镜,也是未来跟环境、信息沟通,跟对象沟通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5G是推动AR的推手。智能眼镜都在处理影像的事情,如果没有低延时就做不到。

海尔的任总表示:海尔在工业领域有非常多的经验,从智慧空间角度来说智能眼镜是一个跨空间的体现。有别于工业现场非常普遍的固定摄像头,智能眼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移动的,第二在工业场景里面,现在采集大量数据大多数无效的,而且没有意义。智能眼镜是戴在人的面前,人通常会有注意力焦点,所以天然形成了一个精准的需求流量入口,所以我们非常看好智能眼镜在行业里面的发展前景。什么是刚需呢?成本是最大的刚需。现在一直都在谈工业40,包括智能制造的工业转型,但是转型都是面临钜大的成本压力,而且不见得会带来更多的效益。举一个例子,一个工厂要做智能化改造,大则几千万,小的改造也要上千个传感器才可以,现在互联网转型都是大企业在做,很多企业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怎么为中小制造业进行转型呢?我们考虑了好几个方向,都要去做基站和基础网络建设,当我们看到Top Smart的产品,一下子思路就拓宽了,能从两个钜大需求角度缓解这方面的能力,特别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历史 时期。此外,工厂转型面临老龄化的问题,除了做自动化之外,还要对员工全局把控能力提高水平。这对个人的智能化要求也就上来了,要求解放双手,智能眼镜就是非常好的装备,配套我们的装备服务器,来达到工业转型的一套标准解决方案。

爱普生韩总:产品最终让整个行业持续生存下去,在生活当中一定有一些场景需要使用。对爱普生来说,想让智能眼镜在生活中一些方面融入进去,成为它必然使用的产品。比如说像安防,就需要能提高执法效率,需要它能够在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成为行业生活当中的一个壁垒,这一路走来很多挑战,它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我们意识到很多时候让行业发展不是一家公司去做,我们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的优势,让这个产品方案成为日常生活当中的场景。5G技术对于智能眼镜来说并不是让其变成一个更好的产品,而是能够让应用本身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也是在未来五年内,在中国将近会有60%-70%的企业会导入智能眼镜应用,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利好,能够在浪潮当中真正转化为价值,则需要进一步努力。

诺基亚贝尔王总:5G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变革是让运营商从卖流量,卖连接,到卖一个切片。我们行业应用切片属性就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得不顺应销售思路来做,要把整个诺基亚产品线和合作伙伴连接起来,形成云管端一整套解决方案,我们有5G网络,有云平台,还有智能眼镜。我相信智能眼镜接下来一定是会逐渐替代PC、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穿戴式移动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的边缘云要等到明年6月份,才会去大量规划,不管你企业想不想部署边缘云,运营商都会在明年6月份之前进行统一规划。智能眼镜应用在某些场景确实是刚需的。比如说,前后端融合。120急救中心,要得到专家医师指导,要有整个视频语音的记录,这种前后端的需求对我们智能眼镜来讲可以解放双手,可以把整个前后端进行融合。另外,前端和后端的通讯,通过智能眼镜来做比较方便。我们通过眼镜第一视角去比对画面,这个比对过程远比你拿手机来做录取、摄取要简单直觉得多,你看到的东西就是后台机器或人员比对的画面,非常真实,非常贴切。其他还有安防、工业制造方面的场景,这些都是智能眼镜的刚需。

联动原素李总:为什么在这个时代物联网出现是必然的?它的必然又带来了哪些发生现象是必然的?第一,在未来设备智能化是必然的,智能化之后会改变既有的一些问题,以前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第二,设备智能化之后创造了一些新的应用价值,但是应用方式本身是没有改变的。智能眼镜是什么呢?传统眼镜是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但是智能化之后智能眼镜首先不再是针对消费者了,进入更大范围里面去服务更多行业的用户。单一智能眼镜是不会发挥作用的,必须要与周边环境及多种设备进行整合,必须是场景化的。除了谈刚需,我们也应该思考智能化有可能是在解决弱需求问题。因为我们要进入碎片化的应用场景,况且还不是单一产品来解决问题,还得是不同产品或方案组合起来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不一定非要考虑刚需问题,有可能是需要去不断解决弱需求问题。

辰韬资本何总:AR眼镜从一个极客玩的 科技 产品变成了现在能够开始逐渐落地的东西,从一个 科技 驱动的产品,变成了现在是应用场景驱动或者智慧空间驱动下的一个产品。那么,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真正落地,能够在整个应用场景驱动,不管是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下面,在一个大的场景下,AR眼镜作为重要的传感器,重要显示终端,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传感设备,各种各样的器件,一起来解决场景当中某一些问题,能够更有效率,更低成本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AR智能眼镜产业发展及应用价值是从智能硬件阶段进入智慧空间规划的进程。就AR智能眼镜而言,重要的硬件基础是AR智能终端,具有强可穿戴可移动的属性,其商业化、市场化的普及不仅仅需要如光学系统、无线通信、电池、处理器、计算机视觉技术、人机交互能力等配置和技术产业链的进化,高速网络发展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在实现产品无线化的同时确保大容量AR内容应用以及与外界环境交互及互动融合的实时直观体验。就像Top Smart总经理李传勍曾说:"AR智能眼镜不仅仅是一款硬件集成式产品,它更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而Top Smart将致力于串联起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让AR智能眼镜在中国建立起自己的平台堡垒。"

业内预计,面向2020年,基于5G网络的VR/AR应用、工业互联网等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和物联网(IoT)应用将随着5G网络的成熟获得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联接数将达到1000亿。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 社会 对于AR智能眼镜的应用价值将有更多的期待,也将产生更可观的 社会 价值…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相比于4G,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多的连接数、更快的移动速率、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灵活的业务部署能力。体验使用的时候速率可以达到1Gbps,例如使用5G后,下载一部高清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啦!

最近我一个朋友要买车,就经常跟我讨论关于车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一个让我毕竟惊讶的消息,那就是RX5PLUS居 然已经开始预售了,听说非常火热。一段时间没关注,没想到荣威的动作这么快。而且参与预定的还能享受30天无理由推车以及整车终身质保等六重权益,所以我的朋友也相当心动。

不过说真的,RX5PLUS这车我看着都心动。瞧瞧这配色、这线条、这前脸,天生就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在里面。

然而我早已经想成为一名荣威车主,选择它,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对我它的外形很对我胃口。大的中网看上去非常霸气,,现在看来RX5PLUS真的很不错。

车尾部分的设计也相当经典,连接尾灯的镀铬条现在也成了荣威的标志性设计,非常有辨识度

外观方面算是耐看型的,尤其是中网与大灯的一体式设计,堪称经典。就像夕阳一般,不耀眼,但韵味十足。

内饰方面也不错的,看上去非常有质感,就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做工用料方面也很扎实,很多地方都用了软包材质,各部位装配也很紧凑,丝毫没有松松垮垮的。

空间方面,是很多人选择SUV的主要原因。对于家用来说,RX5 PLUS的空间还是相当可以的,后排很宽敞,地台也没什么 凸起

透气采光也不是问题,车内还是很敞亮的。正所谓真不怕火炼,RX5 PLUS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忠诚可靠的老朋友,有它在,我就能安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77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