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标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在“十二五”规划中不仅一脉相承地肯定了标准对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将标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在产业发展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将标准与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市场监管等相结合,发挥标准的技术标杆和标尺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通过标准将相关技术融合起来,加速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进程,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需要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建立绿色门槛,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两化深度融合需要标准发挥在各应用系统、功能之间“无缝”衔接、顺利融合的关键作用。这迫切需要我们从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内涵和外延。通过解放思想、创新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密切标准与产业政策、规划等的结合,强化标准的贯彻实施,实质性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为此,从去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工作开始“转段”,从“粗放经营”转向“精耕细作”,进入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阶段。同时启动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的编制工作,其目的在于推动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效指导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等开展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标准化研究工作。
做好标准研究既是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制定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在标准研究上下功夫,通过细分各行业的技术领域,深入开展标准战略、标准体系、国际标准对标和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部署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施分类指导。同时,在把握好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标准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标准的顶层设计,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表,明确标准制定的轻重缓急,确定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标准制定工作成套成体系开展,高效地发挥标准整体作用,实现产业链各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二,加快重要标准的制定。
重要标准是指产业发展急需、具有自主创新技术、与重大规划政策相配套的标准,是提升标准化整体水平的关键标准。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二是加大具有创新成果的标准制定力度,实现标准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与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研发工作的衔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升为技术标准,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
一是完善推进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支持有关单位、企业、产学研组织联合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形成国际标准化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和效率,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影响力;二是大力开展国际标准对标工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认真把握国际标准与我国产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适应性问题。积极采用和转化有利于提升国内产业水平、促进对外贸易、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国际先进标准。三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推进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四是加强国际标准和主要贸易国家技术标准的跟踪、对比和预警,及早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维护我国产业利益和安全。
第四,强化重大标准的贯彻实施。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方就加强重大标准宣贯采取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标准实施贯彻意识,加强了标准实施监督。但在我国标准化工作“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强化标准贯彻实施,一是将对标贯标工作与工业质量品牌建设相结合,组织行业协会、标准化机构结合重点项目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开展标准宣贯,推动企业贯彻执行标准。二是通过有效激励和监督惩罚等手段强化企业贯标意识,加强对重大标准贯彻实施的跟踪评估工作。
第五,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与大部制相适应的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在部门联合、司局联手、部省联动、行业协作和标准制修订计划等机制建设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的联动,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本地区的单位承担行业标准制定任务,与地方共同推进重大技术标准制定与实施。畅通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标准化工作沟通交流渠道,实现标准化工作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衔接,形成部省联合推进、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发挥各方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各方联手开展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技术归口单位等标准化机构和技术组织的作用。三是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探索建立跨领域标准制定协作模式、强化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处置、试验验证、产业化和应用推广等环节的统筹协调,引导和规范企业联盟技术规范的制定。
第六,深化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
综合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以实现标准化对象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以成领域、成体系制定和实施标准为手段的一种先进的标准化工作方式。它不再单纯地将制定多少标准作为工作目标,而是将解决重大问题、发挥标准整体作用作为目标,有利于充分发挥标准的整体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与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贴合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在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等领域试行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目前,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的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已初步建设完成,并将于近期安排一批综合标准化制修订计划。
第七,组织实施标准化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各行业、领域标准体系研究,编制重大标准计划,加快制定急需标准、修订落后标准,加快转化适合国情的国际标准并将我国具有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推进标准示范应用,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体系,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整体水平。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孕育兴起,技术创新更加活跃,传统的商业模式、产业体系和组织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需抓住这一时机,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
一是深刻领会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凝聚产学研用及产业链各方力量,建立多方参与、分工负责、实时沟通的标准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制定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同步参与国际竞争。二是瞄准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发展,扎实做好信息技术标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大力开展工业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显示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三是注重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要在科技研发阶段就启动标准化工作,做到早部署、早谋划、早研制,实现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应用推广的联合推进。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在从网络时代迈向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数字空间国际规则建构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命题。数字空间是一个以互联网和其他网络为基础设施,涵盖人工智能、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和社交媒体等不同层面的数字经 济和 社会 空间。数字空间国际规则的建构既是应对虚拟空间安全威胁的现实必要选择,又有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数字 科技 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和体系内话语权的竞争性内涵。因此,数字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未来国际秩序重塑的关键推动力,必然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内容目录:
0 引 言
1 对数字空间国际规则构建的重新审视
2 数字空间治理体系初探
21 理解“数字空间”
22 “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23 数字空间国际治理面临重大挑战
24 数字空间治理体系的不确定性
3 结 语
随着大数据、云存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正在从网络时代迈向数字时代。如果说网络时代的“网络空间”是指基于一种基于分布广泛、互联互通技术的人造空间,那么数字时代的“数字空间” 则有着更加广泛的数字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根基。与网络时代相比,数字时代既延续了前者 的发展脉络,又有着不同的演进动力和核心问题。在数字时代浪潮扑面而来的当下,重新审视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进程,展望其未来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有助于我们在 历史 的长河中加深对这一进程的理解与把握。
1 对数字空间国际规则构建的重新审视
谈到数字空间国际规则的构建,首先要思考的是,近年来,当我们开始更多地使用“数字时代”和“数字空间”来取代“网络时代” 和“网络空间”时,我们所赋予这两对词的内涵究竟有何不同?从概念上看,随着网络空间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网络空间的概念界定被逐渐泛化,这两对词也常常被互换使用,但同时,当我们选择其中之一时,背后又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和逻辑。韩国互联网之父、国际 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全吉南认为,和网络空间相比,数字空间是一个更加中性的词汇,前者常常与网络安全和网络战争联系在一起,后者则更多与数字经济和数字 社会 的语境相适应;数字空间是一个以互联网和其他网络为基础设施,涵盖人工智能、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和社交媒体等不同层面的数字经济和 社会 空间 。
接下来,回到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治理什么?由谁治理?在哪儿治理?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从网络空间治理到数字空间治理的时代变迁。从20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 10 年代中期,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从域名和 IP 地址等基础资源层的治理逐渐向 社会 、经济和安全领域扩展, 例如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攻击、网络犯罪、 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治理框架主要包括IETF、ICANN、IGF、UNGGE 等; 治理模式主要遵循多利益相关方框架由政府、私营部 门、非政府组织、技术社群等共同参与治理,但随着议题的政治性和安全性逐渐增加,政府在多利益相关方框架中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升高,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1世纪10年代中期之后,以特朗普政府上台为标志性节点,网络空间不仅是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更成为大国谋求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数字 科技 的技术标准、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和数字贸易、供应链安全、信息 *** 纵等问题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亟待制定 相应的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间的互动。上述问题的治理模式是以国家行为体为主导、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的多边、多方治理模式,但是相比较前一阶段,私营部门和技术社群等非国家行为体基于其自身掌控的资源和权力逐渐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进入数字时代, 科技 与网络空间成为数字空间国际治理的两条轨道,而这里的“网络空间” 又重新回归文初的狭义界定。全球治理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共同挑战,通过相互协商来达成集体行动,从而实现共同发展或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也遵循同样的逻辑,由解决问题或避免冲突的动机所驱动,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属性而带来的安全威胁如何应对的问题,其核心是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背景下数字 科技 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和秩序重塑,其核心是 科技 创新和发展问题。从规则制定的进程来看, 这两个轨道目前呈现出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态势:因为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而相互独立,同时又因为两个空间的元素存在相互交叉而彼此关联,例如数据之于前者是互联网平台治理的重要一环,之于后者则是数字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2 数字空间治理体系初探
21 理解“数字空间”
正是对于空间的这些认知和理解,奠定了当前对各种技术与应用催生下“新空间”探讨 的基础,从之前的“网络空间”到当前的“数字空间”皆遵循这样的认知逻辑:一是观察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创新对传统空间的变革性影响;二是分析技术与应用“创造”什么样的人类活动新空间;三是研判这些“空间”中人类 社会 生产活动与 社会 关系的互动与变化。
22 “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目前国际 社会 学界与政策界对于“数字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中国的科学家们较早明确提出“数字空间”的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认为,从字面讲,“数字空间”指地球之上空间的认知与应用通过数字化构建的空间。他在一次发言中提到: “近 10 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对空间的认知与应用纳入信息化发展轨道,实现 科技 与经济的融合,更好地为人类 社会 发展谋福祉。‘数字空间’无疑是一个好载体、好抓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起步的一个重要战略新领域。随着空间 科技 的进步、 认知水平的提高、利用能力的增强、应用开发 的拓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所有这 些都向我们呼唤:‘数字空间’时代要到来了。”他还特别强调, “数字空间”是将空间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服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轨道的一个空间 科技 前沿交叉新领域。
由此可见, 在科学家眼中,“数字空间” 是经过数字化,即依托卫星探测、通信导航等 空间通信网络,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海、陆、天、空以及“网络空间”在内的所有空间 “数字化”的结果。其目的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人类空间利用开发能力与效益。因此, 与其说“数字空间”是一个新空间,不如说是所有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正如 2021 年 6 月 28 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 杰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所言: “随着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经济 社会 民生,一个与现实世界映射共生的数字空间正逐渐形成。未来, 伴随人们 娱乐 、沟通、 交易等各项生活、生产活动加快向数字空间迁移,信息技术、数据要素对传统人力、资本要素价值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将日益显现,进而推动人类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力跃升。可以说,数字空间的拓展过程,本质就是经济 社会 数智化转型的过程,即以信息技术、数据要素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字 空间不仅是现实 社会 的映射,更是一种共生, 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伴随着进一步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 社会 形态。鉴于此,科学家们将“数字空间”的发展提升到打破当前世界空间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的高度。
23 数字空间国际治理面临重大挑战
数字空间的良性、有序发展的战略重要性 不言而喻,能否跟上形势发展需要,实现有效 治理,使得数字空间保持良性发展,真正造福 于人类,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国际 社会 共同面 临的重大挑战。但人类 历史 发展实践证明,任何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空间作为所有人类空间的“数字化”转型, 它带来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
一方面,数字空间会是一个与现实世界映 射共生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现实空间的诸多治理问题将在数字空间得以延伸。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会因为“数字化”而产生一些新的运转特点,从而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典型代表如数据的权属问题,现实空间中确定权属是实现权益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但在数字空间,数据的产生、存储、流转与交 易无时不刻不在发生,数据的权属难以照搬现实空间的运转逻辑,从而使得权益主张与安全维护都面临很多现实困难。目前国际 社会 各方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中找 到能够真正适用于数据治理的有效解决之道。
另一方面,数字空间并没有消解传统现实空间,而是会不断给现实空间带来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会不断反馈到数字空间。典型代表如AI发展与应用的问题,虽然 AI 的 社会 应用总体上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其对现实传统空间的变革性影响已经初露端倪。在经济领域,AI 技术正在带来产业与劳动力结构变化;在军事领域,AI 技术正在掀起新一轮军事革命,极有可能重塑各国军事力量格局;在 社会 领域,AI 技术应用带来的系列伦理问题,尤其是着眼于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人机双智”共存的前景,AI 发展应遵循怎样的伦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的选择。
24 数字空间治理体系的不确定性
影响治理体系的因素有很多,评估治理框架的要素也有多重选择。如果基于全球治理框架下去思考这一问题,可以发现,从当前发展态势看,未来数字空间治理体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数字空间治理的理念不确定。在国际 社会 开始探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问题时,正值互联网的全球普及,逻辑起点是网络空间的技术架构,强调其互联互通的价值,因而形成一种主流共识,即“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哪一 主体能够解决所有的互联网治理问题”。国际合作,特别是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应该被看作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 受地缘政治影响,该理念在实践中受到相当冲击。但客观来讲,国际合作的思维惯性还在,比如各主要大国仍然强调通过信任措施来控制冲突;比如国际 社会 在面对所谓网络空间“巴尔干化”时,仍然呼吁要避免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中国更是提出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数字空间发展所处的 历史 环境却有显著区别,它不是处在一个强调“互联互通”的国际环境下,而是受到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影响, 数字空间从发展伊始似乎就充斥着竞争与博弈。纵观当前围绕 5G、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所谓“前沿技术”,这些数字空间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技术架构与基础,从一开始就是国际战略 竞争的重点,特别是美国出于遏制的需要,更是将这些领域作为“主战场”。如果这样的国际环境持续下去,可以想见未来数字空间治理 难以形成基于基本共识的治理理念。
其次,数字空间国际治理机制不确定。同样,参照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机制,相对成型或确定 的治理机制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治理主体基本确定。比如网络空间治理涉及问题多元且复杂,秉持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实践中要基于议题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二是治理 客体较为清晰。比如规范网络空间各主体行为。国际 社会 普遍认为网络空间的各种危害,如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以及网络攻击根源在于各主体的恶意利用网络空间,因此强调有效约束各主体行为,如打击网络犯罪与恐怖主义,推进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等;三是治理目标相对明确。国际 社会 认为,网络空间存在的各种分歧根源在于发展问题。各国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发展与安全诉求,因此,促进发展,尤其是帮助消除数字鸿沟,是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数字空间的问题很复杂,数字空间的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目前对于数字空间治理的思考更多只是基于当前现实的观察。但见微知著,未来数字空间的有效治理需要着眼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技术与 社会 等层面的影响,需要理念与认知的转变、磨合与塑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治理手段的重大创新, 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积极 探索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治理框架。
3 结 语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空间的规则 博弈将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与其他领域相比,数字空间仍然在快速发展之中,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对技术应用所蕴含风险的把握和认 知还不成熟,在不存在迫在眉睫的重大安全风 险的前提下,大国对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 则通常会比较谨慎;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对国 家经济和 社会 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而国际规则具有非中性的特征,为尽可能维护本国利益,大国间围绕数字经济领域的规则制定将会进行长期的博弈。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的当下,围绕着数字空间国际规则制定展开的博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未来国际秩序重塑的关键推动力。
引用本文: 郎平 , 李艳 数字空间国际规则建构笔谈 [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1(12):17-23
作者简介 >>>
郎 平 ,女,博士,中国 社会 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与大国关系。 本文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李 艳 ,女,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科技 与网络安全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战略与国际治理。本文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选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1年第12期(为便于排版,已省去参考文献)
商务合作 | 开白转载 | 媒体交流 | 理事服务
请联系: 15710013727(微信同号)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投稿
联系电话: 13391516229(微信同号)
邮箱: xxaqtgxt@163com
《通信技术》杂志投稿
联系电话: 15198220331(微信同号)
邮箱: txjstgyx @163com
文|郭福瑞
体育大生意记者
过去半年,诸多行业都在努力挣脱新冠疫情的摧残,试图恢复原有的秩序,滑雪产业也概莫能外。目前,不少雪场纷纷开始投入到夏季运营中,同时,雪场也在推进下个雪季雪票预售工作,希望最大限度回笼资金、锁定客源,尽快摆脱疫情泥淖,寻求自救。
最好的雪季与断崖式的市场表现
几乎所有人起初都判断2019-20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个雪季,一方面,降雪比往年充盈,另一方面,京张高铁开通,冬奥会所带来的冰雪热氛围愈发浓烈,这些都让滑雪行业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新高铁和新高速对我们来说是今年最大的利好消息,1月1日到1月18日,我们酒店的综合入住率已经在85%~90%之间,当时我们基本不会明显地感觉到有周末和平日的区分,客流量在大幅增长。”太舞小镇市场中心总经理聂宁宁告诉体育大生意,“以1月18日为例,同期对比去年的收入,单日增幅到80%。”
新高铁为崇礼雪场带去便利
但疫情打破了一切。在1月下旬,因疫情防控规定,诸多雪场停止运营,无奈地与这样的好局失之交臂。“我们在1月27日停止雪场运营,整体运营收入大概损失了15~16亿元。本来是很利好的情况,最后却是断崖式的下跌。”聂宁宁遗憾地说道。
此前,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伍斌在2019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中给出预测,按2019年各类别滑雪场的滑雪人次增长率保守测算,疫情对于国内滑雪场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在668亿元人民币左右,而考虑到其他或有损失,整体短期经济损失估计将超过80亿元人民币。
疫情导致滑雪产业损失惨重
2月底3月初时,疫情相对缓和后,国内不少雪场尝试恢复营业。但由于跨省出入限制以及14天隔离等硬性规定,雪场复工复产收效甚微,与停业前的火爆景象大相径庭。“2月27日,我们开始有限复工复产。但是因为北京是主要的客源地,出入北京限制较多,所以最终复业效果不是很明显。”聂宁宁分享道。
转机出现在五一前后,当时北京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调整为二级,随后6月6日时,京津冀地区调至三级,这为北京及环北京地区的雪场的夏季运营充分释放了消费力。“太舞是在5月1日开启夏季运营,当天单日客流量大概在3000~4000人次,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大家在家憋得太久了,我们当时抓紧又多开放了一个酒店来迎接客人。”
令人措手不及的是,6月上旬,北京疫情出现反复,这让周围雪场经营者再次陷入踌躇中。“这次疫情确实对我们有一定影响,目前我们也在关注北京疫情发展的整体形势和政策。”聂宁宁表示,太舞接下来会做充足准备,一方面按照政府防疫要求,布置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安全,同时也会按照计划准备夏季运营项目。
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季运营成雪场自救策略
事实上,在失去了最好的经营季节后,诸多滑雪场都在寻找挽回损失的方法,而老生常谈的四季经营问题也再次被雪场管理者们提及。四季经营最大的好处就是缓解雪场原本一季养三季的做法,改善雪场设施空置率,提升雪场营收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在此方面,太舞是国内的先行者之一,从规划之处就做好了四季运营的准备。过去几年的经营也卓有成效。据介绍,太舞2019年夏季接待游客达22万人次,超过了2018-19雪季时期的20万人次,夏季营收达到5600万元。夏季人次已经占到了全年人次的40%左右。而今年,太舞也做了缜密的规划,希望通过夏季运营来打个“翻身仗”。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尤其是现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各个行业之间的深度整合、紧密衔接与高度优化。未来的高度发展,世界的本质与自然规律决定性因素对人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终归会有一天人类会无法满足 “自然规律” 的 “生产力” 要求的,那个时候人类只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那个时候人类的使命已经完成。而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揭开了人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序幕。目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趋向于光速了,越接近于光速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地球上人类的历史使命越接近于尾声,现在这个时候正是人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开始,因为未来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更高级的生命,人类目前不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的,下一步的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外延设备机能的深度发展,其次是半人半机器生命的发展,再后就是纯机器生命的时代,那个时候地球就不需要人类的存在了,再再后来,就是地球的灭亡,再然后 “地球” 会再次产生,又重新开始生命的演化轨迹,新 “人类” 到时候会再次登上新的 “地球” 的历史舞台,自然规律循环往复不断迭代发展的趋势是不可违背的!无线射频智能识别停车场系统系统硬件主要由控制部分、射频部分和外部扩展应用部分组成。以低功耗MCU为控制单元,集成单芯片窄带超高频收发器,内置优化设计天线。采用先进的光伏电池供电,实理高集成度短距离无线识别射频终端(OBU)。本终端体积小、功耗低、适甩范围广,并且建立开放的协议和标准接口,便于与已有系统或其他系统对接。
蓝牙停车场的全称是蓝牙远距离停车场管理系统,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利用蓝牙技术完成远距离(现有技术在3—15米范围内)非接触性刷卡的停车场管理系统
这两种停车物联方式又都叫车联网,车联网的提出首先基于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那么在沸沸扬扬的汽车车联网讨论之下,车联网技术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有没有超越汽车之外的场景应用,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对于车联网本身,“车”“联”“网”三者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其中“车”是硬件,既是车载终端,也是车联网作用端,“联”则是互联通信技术,这既包括短程的红外传输、蓝牙连接技术,也包括移动互联网通信,而“网”实际上是外接服务,这些服务以“车”的终端需求为基础,通过云端数据嫁接外部服务来提供。汽车车联网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高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智能化。相对于在空调、电视等非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车联网”本质上仅仅是因为物联网技术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既然如此,车联网最好外延应用当然离不开移动设备。
引用:
蓝牙停车场百科>
钢铁行业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重点就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即借助智能制造技术,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引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也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的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明确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
时下,我国钢铁行业正在全面贯彻实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也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先、开放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实现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钢铁企业必须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而《规划》为我国钢铁行业如何推进智能制造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指出了路径。
钢企智能制造探索步伐加快
如今,不少钢铁企业已经在智能制造上开拓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宝武集团、沙钢等大型钢企采用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台车、无人仓库等智能制造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钢铁生产自动化、库存、营销等关键环节智能化水平先进。
一些大型钢厂将智能制造分成“3+1”模式,即“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和基础设施”,进行探索和实施。据介绍,目前,该领域研发的课题主要是钢铁制造全流程在线检测—监测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嵌入技术,分布与集成相结合的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和系统回收技术,钢铁生产智能化能源管控与环境优化技术,污染物分布与集中结合的协同控制与一体化脱除技术,钢厂与相关产业互补链接及与周边社会共生共荣生态链接技术,钢铁流程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网络集成技术,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动态调控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定制化、减量化生产及装备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设计、制备加工技术。
从目前来看,不少钢企纷纷进入智能制造领域:
有的钢厂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依托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促进钢铁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推动钢铁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
有些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则以钢铁流程绿色化、智能化集成为目标,重点围绕制造流程结构优化、制造流程技术提升、钢铁制造服务平台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四大关键路径进行研发。
有的钢厂以关键环节机器换人为抓手,尝试和实践全工序机器换人,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先后建成5000毫米宽厚板和特棒示范智能车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
有的钢厂明确智能制造目标,稳步推进:减少人工作业,提升自动化能力;全面推进建立区域化、工序化的信息监控、管控平台;制订公司智能化制造规划,并成立智能制造推进项目团队,以实现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逐步转变。
有的钢企确定了智能制造目标,即在未来几年内建设、改造一批智能化产线,完成基于互联网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构建,促进企业实现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型。
钢企推进智能制造该如何着力?
一家钢企从事自动化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公司不是不想尝试智能制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曾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工程师也向笔者表示,目前,国内钢铁智能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尽管个别生产线有自己的数据库,但一般为生产工艺的数据,在上下游衔接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那么,钢铁行业该如何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一系列钢铁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就我国钢铁业推进智能制造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给钢铁企业诸多的思考和启迪。
业内专家指出,钢铁行业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重点就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即借助智能制造技术,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当前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早在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其中,钢铁行业已被列入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范围。
专家同时强调,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技术、人力等诸多方面,系统策划是确保目标一步一步实现的有效方法,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而要稳扎稳打、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即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和智能制造的特点,逐步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诸如,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钢铁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等的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高级计划排程(APS)系统,实现敏捷制造和精准交货。
专家表示,在推进企业决策智能化方面,目前主要以两化深度融合为载体。钢铁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高效利用,目标是提高资源的全局利用效率,其重点在于决策的智能化。为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钢铁企业应采用系统优化的思想,建立具有冶炼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双重模型,实现单部门局部优化与多部门一体化全局优化的平衡。
大数据是传统数据库、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概念外延的扩展和手段。推进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关键在于健全钢铁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冶金数据资源,突破钢铁行业大数据核心技术,提升钢铁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培养复合型大数据人才,组织实施制造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以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冶金行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冶金产业新业态。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