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怎么做

工业物联网怎么做,第1张

一、将真实的加工制造连接到工业40
如果使用了工业40技术,一个新的加工制造生产线可以实现多达25种的产品变化,同时将产量提高10%,库存减少30%。工业40架构的应用让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工业40是一场工业的革命,目的是将信息技术(IT)的虚拟世界、机器的物理世界以及互联网合为一体。其中心是将具有IT功能的所有工业领域都整合起来。这些科技提高了灵活度和速度,能够使产品更具有个性化,生产更高效且规模可扩展,以及在生产控制方面具有更高的可变性。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讯和先进的机器智能化,提高了工艺的自动化水平,并带来了更多的自我监控以及实时数据。开放的基于Web的平台会增加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1分布式智能
这里说的分布式智能是指在智能传动和控制技术网络的机器设备中,加入尽可能多的智能和控制功能、或者单独的传动轴,而不是从一个中央处理单元(CPU)来处理所有的动作。
拥有机器层面的过程数据并决定用它做什么,反映出了人们相信一台机器可以经过装备使用过程数据做一些事情并且独自改善工艺流程,诸如实现调整产量、更加有效率的利用能源等目标,而不是依赖“云”来处理所有这些任务。
联网的机器可以与更高的生产线级别、工厂级别以及企业级别的网络进行通讯,从而能够实现对特定事件或特定产品的实时调节。集成了传动的伺服马达和无机柜传动系统将传动组件和运动逻辑顺序放到了单独的轴向上。
  2快速连接
那些允许数据在整个企业架构中自由流动的系统,往往需要持续的投资和改进。一家工业40工厂车间所产生的大数据和信息流,可能会让公司的网络不堪重负。我们该如何改进自动化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的功能,使这种设计流程更简单、花费更少的时间以及更加开放?通讯路径随着其创建和实施而变得更加流畅。在决定应该使用现场总线的什么功能时,应该看一下生产平台是否支持例如OPC
UA(来自于OPC基金会)这样的标准。消除不同供应商系统的障碍,而且对通讯和控制平台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很重要。
3开放标准和系统
重点是要思考系统到底“开放”到什么程度,是否支持新兴的通讯协议和软件标准,以及开放的独立组件如何让工业40成为现实。
开放标准允许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加灵活地集成,并有可能将新的技术移植进现有的自动化架构中。开放的控制和工程软件也沿着这个方向将自动化和IT软件程序之间的间隙弥合。一个开放的控制器核心能够使用常用的高级IT语言(例如Java和C++)来创建自动化应用程序。
一台机器的 *** 作应该支持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简单的连接。软件可以借助控制器与3D模型软件的连接来加快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调试。一个运动控制器可以与模型之间发送指令以及接收反馈,使得机器的功能性在机械设计阶段通过运动控制就得到优化。这也让机器测试和编程可以在调试之前进行。在部件订货、组装机器之前,虚拟机器可以用来进行测试并完善设计。
4实时数据整合
在工业40的工厂里,可能利用实时的机器和工厂性能数据来改变自动化系统和生产工艺的管理方式。不用捕捉并分析数月以来有价值的关于生产率、机器停机时间或者能源消耗的数据,支持工业40的平台能够将数据整合到常规的工厂管理报告之中。这会让制造商和机器具备详细的信息来执行快速的工艺和生产变更,以实现产品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愿景。
5自适应性
现实世界中的主动性可以让生产更加连贯并以需求为导向。科技帮助生产线变得主动。目标就是让工作站和模块可以适应个性化的客户或产品需求。
在一个制造液压阀的工厂里,一套新的自适应组装生产线在每一件被加工件上都使用射频识别芯片。生产线上的9个智能站会识别出最终产品是如何被装配的,以及哪些工具设置和 *** 作步骤是必须的。每个相关加工件都带有蓝牙标签,会自动将信息传送给装配站。装配步骤信息会根据不同的产品以及相关加工件的技术水平不同而显示出来。该生产线可以生产一批相同尺寸的液压阀,也可以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生产25种不同产品型号。不再需要设定时间或者多余的库存。这使得生产线的产量增加了10%,库存减少了30%。
二、让工业40和IIoT在智能工厂里运行
工业40和工业物联网(IIoT)能够为设备(从传感器到大规模控制系统)、数据和分析之间提供更好的连接性,Beckhoff自动化的TwinCAT产品专家Daymon
Thompson这样认为。传感器和系统需要网络连接来共享数据,分析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物联网主要包括4个基本元素:实体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双向连接、数据以及分析。设备可以是小到一个传感器大到一个大规模控制系统中的任何一种。传感器和系统需要与更大的网络进行连接,以共享由传感器或系统产生的数据。对此数据进行的分析会产生可执行的信息,其结果是让人们做出精明的决策。
在IIoT的实际应用中,
企业通过将设备或资产连接到云或者本地信息技术(IT)设施上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送。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或资产更多的潜在信息,防患于未然。
例如
,监控机械组件运行温度的传感器可以追踪任何异常状况或者偏离底线的情况。这使公司可以主动地处理不希望发生的行为,从而在可能造成有害危险的系统故障加剧之前进行预测性维护,否则这些系统故障可能会导致工厂停机以及生产收益损失。这种类型的信息有助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系统性能效率的提高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工业40让加工制造更灵活
在一个生产制造流程,甚至是整个供应链中,通过连接性推动更多的新发现和系统优化,这是工业40的核心概念之一,这种科技进步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工作组成员、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将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定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革命是20世纪早期在装配线上使用传送带。第三次革命是在20世纪中叶开发出来的微电子学、PC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第四次革命是将PC和机器连接到互联网,并启用信息物理系统(CPS)。
工业40要求传统的生产制造工业实现计算机化。使用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会帮助实现“智能工厂”的目标,使生产制造具有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非常高的精益生产效率。在生产制造中,一个显着的特点是重点关注的领域从产品本身扩展到了生产这些产品的工艺上。
制造商需要灵活的生产线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灵活的机器运行能够生产很多类型的产品,通过调整批量大小来获得更高的生产利润,这使得同一个生产线可以运行更复杂的混合产品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文/熔 财经

作者/Kinki

几天前,联通发布了其2020年的财报,其中,联通的利润增幅较大,移动服务收入同比由负转正,创新业务收入不断提升等数据,都是本次年报中的亮点。

另外,在此次财报中,联通首次公开了其5G用户的相关数据,2020年作为5G普及商用元年,随着三大运营商的5G数据出炉,投资者终于一窥其貌,到底谁会略胜一筹?

一、营利双增的联通,却面临用户出逃的困扰

“熔 财经 ”在财报中看到,联通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303838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12494亿元,同比增长103%。总体来说, 营收和利润都在稳步提升,联通“转型增效”战略下,成绩明显。

过去三年 ,联通的营收和利润的增长都比较稳定,在17年“混改”之后,通过 “降本增效”和加大创新业务的发展,联通从18年开始,营利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不过, 反观联通的用户数量,却“不升反降” 。截止2020年12月底,联通全年累计净流出用户多达1200多万,总用户量只剩下306亿,是三大运营商中流失率最高,也是用户数量最低的一个。

从上图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电信新增的用户数量,几乎就是移动和联通流失的用户总和,也就是说, 整个通讯市场,已经很难实现用户数量的“量增”,运营商下的用户增长,不过是运营商之间的用户流动。

再说, 虽然从数据上看,电信的新用户增长最多,但实际上,这是三家运营商主导不同的战略所导致的 。由于移动整体用户数量最为庞大,因此目前移动的首要任务不是寻找增量用户,而是拓展自己较弱的宽带业务和新业务转型,相反,宽带业务强势的电信,则更看重移动用户扩张。

而“熔 财经 ”认为 ,联通去年之所以客户流失严重,与其激进地推动2G用户退网有关,当时2G用户在联通总体用户总量中 ,仍占将近1/3,取消2G网络也引起不少联通用户的不满,但对联通自身而言,或许更希望通过此举,进一步增加运营的效能。

所以,对三大运营商而言,其实彼此都明白单纯靠用户增长,已经很难拉动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了,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业务上,比如提升用户的ARPU值,比如打开5G的渗透率。

二、联通用户最少,净利润增幅最大,原因何在?

不过,尽管用户丢失不少,但若从利润表现来说,联通的数据并不比另两家运营商差。2020年,电信的净利润虽然是联通的一倍之多,但联通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3%, 相比较之下,电信的净利润增幅为16%,截止Q3,移动的净利润同比降03%。

问题来了,无论是原有的用户数据,还是最新公布的5G用户数据,联通都垫底,那它利润的增速原因何在?

从经营逻辑上来说,要么就是有额外的“开源”,要么就是“节流” 。财报显示,2020年联通的销售费用仅为30461亿元,同比下降92%;另一方面,终端补贴成本同比下降了993%,省下来的开支成了利润,账面上自然就好看多了。

联通之所以大量流失客户,其中一个原因也在这里,这两项成本其实都是为发展新用户而设,成本卡住了,新用户的发展自然不如预期。

而另一方面,联通也在尽力“开源” ,财报数据显示,去年联通的移动服务收入达1567亿元,同比“由负转正”,但传统业务毕竟增长乏力,加上有移动这个庞大的竞争对手,所以联通也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新兴业务上,尤其是政企业务。去年,联通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上升高达300%

另一个主要收入增长,则来自于固网宽带业务的发展,宽带接入收入同比增长24%,达到人民币426亿元。虽然增量不算大,但毕竟这是电信的主战场,且考虑这个数字在2019年是同比下跌的,所以联通也在尽力开拓能赚钱的战场。

三、联通5G,或成未来的重要增长支撑?

除此以外,作为最后公布5G数据的运营商,联通的5G业务也值得期待。虽然目前联通的5G用户数量最少,但其渗透率并不低,整体上来说跟电信不相伯仲,比移动还要高。

若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联通是用小成本撬动了最大的收益。去年,联通的5G资本开支为350亿元,电信为453亿元,移动高达上千亿元,为此, 联通宣布将与电信共建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预计双方均能节省投资超760亿元,

从经营体量来看,移动与电信、联通并不是一个级别,联通和电信合作的举动,将能让两者在5G业务上享受加速发展,同时大幅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并缩短网络的建设周期。

除了尽力降低在5G业务上的成本投入以外,联通也在积极提高5G用户的ARPU。截止去年底,电信5G用户ARPU为656元,而联通为70元左右。

此前,联通董事长王晓初也表示,联通2G用户会在今年内全部退网,相信这部分用户,包括联通原有的3G、4G用户转至5G,王晓初预测2021年,联通5G用户的ARPU还会提升超过10% 左右。

当然,“熔 财经 ”认为, 联通想要尽力发展5G相关业务,也因为联通自身传统业务在三大运营商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回看过去20年三大运营商移动ARPU的发展,无论在2G、3G还是4G年代,率先发力“新一代通信网络”的运营商,往往能在此后提升用户ARPU值的过程中获得优势。

比如在3G通讯年代,由于电信的3G标准占优,因此加入的电信一度将自己的ARPU提升至跟移动差不多。而在4G年代,由于移动最先发力4G网络,因此移动的ARPU在2015年后率先提升,而电信与联通就一直处于“守势”。

因此,对三大运营商来说,5G业务的发展,将会在未来成为影响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从2019年开始,三大运营商的移动ARPU都是下跌的,这跟上文提过的,整体通讯用户接近饱和有关。

但大家的ARPU值都在2020年迎来了拐点,这跟各大运营商纷纷在去年推出5G业务有关。综合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受益于5G业务,让移动ARPU能够止跌回升。

既如此,接下来三大运营商,特别是联通将如何推进5G业务的发展,将至关重要。总的来看,三大运营商的5G划侧重角度不同,运营打法与优先发展领域也呈现出了差异性。

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是三大运营商当中最多的,且其获得的5G无线频率与联通和电信的不同,中国移动获得的是26G+49Ghz,电信和联通获得的是35Ghz。

理论上, 低频保证覆盖,高频保证网速,移动的低无线频率在覆盖同等面积,要求同样边缘速率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更少的基站来进行组网,在5G发展前期,移动即便少投入一点,也能获得更大更快的覆盖率。

相对之下,联通和电信的35Ghz,虽是目前全球成熟度最高的5G频率,其速度会快一些,但因为覆盖率不高,要求基站的数量更多。为此,在普及使用之前,联通和电信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开发,这也是为何两者需要携手共建网络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移动的“家底”最厚,其5G业务发展方向最全最广,除了终端消费者(ToC)和产业合作伙伴(ToB)之外,还将提供泛在的智能云和边缘计算服务,尝试构建新型的智慧中台。

而电信将会加快云网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垂直行业发展机遇,向综合智能信息服务领域进军。也就是说电信凭借其在宽带上与政企合作的优势,未来将深耕云计算服务,华为、阿里云都可能是其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

而联通的主打方向,则一直比较“模糊”。在2020年四大运营商工作会议上,联通更多强调的是管理架构的创新和落地。

而关于5G,董事长王晓初曾表示“中国联通一定会参加某一家或者是多家合作的局面。”事实上,除了跟电信的合作之外,联通还将联合电信和广电开发3300-3400Mhz频段。

那么,联通到底是怎么想的?首先,从消费终端(ToC)来看,别看目前移动的5G渗透率不高,考虑到其整体用户数几乎是联通和电信的3倍,渗透率偏低也不难理解,再加上移动的5G频段具有覆盖率高的先发优势,在这个层面上,联通和电信即使联合起来,要超越移动的可能性都不大。

目前来看,三大运营商的5G资费水平差别不大,显然,在5G网络这件事上, 联通和电信也没有打算再用“价格战”来抢用户了。

早几年的时候,三大运营商还为了获取用户而激烈“拼杀”,比如联通就曾推出48元不限流量套餐来抢用户,曾有运营商高层用“一碗汤、汤一碗”来形容当时运营商所处的困境,大家拼个你死我活,实质上行业整体价值没有任何得益。

而且,现在运营商即便抢来了5G的终端用户,也不再意味着就能赚大钱。韩国从19年中就率先大范围开展5G网络应用,至今5G用户的ARPU已经提高了40%左右,DOU值提高了2-4倍。

DOU值是用户的月均流量消费额,参考韩国5G业务的发展模型,在我国5G资费还这么贵的前提下,流量消费还要再翻倍,估计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如此看来,5G的盈利点不在ToC之上。按通信行业的专家估算,5G的应用场景仅有20%面向ToC用户,剩余的80%都是面向ToB用户的,5G更大的应用还是在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移动和电信都找到自己在ToB业务上的发力点了,一个强调智慧中台,一个着力云网融合,两者都是各路专家所看好的,5G在工业互联网上的应用,只是从目前来看,尚未迎来政企的大范围应用。

而联通则在去年的5G世界大会上,牵头建立“5G应用创新联盟”,积极 探索 “5G+物联网+大数据+AI”的融合应用,看来,联通的着力点应该是推进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时代。目前,联通已与十多个垂直行业的400多家客户开展5G创新合作,孵化了超百个5G创新商用工程。

从ToB业务的层面来看,联通将自己5G发展跟中国工业产业紧紧的联合在一起,而未来几年,将会是国内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联通这步棋,至少看起来稳了。

5G赛道上,三大运营商都才刚刚发力,现在谈孰优孰劣似乎还言之尚早,但对已经落后的联通来说,至少是一个能够期待的未来。

2020年,是5G时代开启的元年,各大运营商在过往的投入,也都开始有所收获。现在,就看谁能在5G路上,走得更快了。

本文均来源于网络

熔 财经 :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

数字化转型,一场物流行业被低估的“战争”
阑夕
原创
2022-5-14 10:57 · 来自河南 · 科技自媒体
作者丨语焱
监制丨阑夕
截至2021年12月8日,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快递行业,首次年度业务量达到1000亿件。
这样意味着,仅用七年时间,中国的快递行业就完成了从百亿到千亿的十倍增长,重量超过欧美日之和。
亮眼的数字背后,中国的快递企业的日子,过得似乎并不好。
十年发展,中国快递的平均单价,则从2457元/件下降至1021元/件,揽收侧的价格一度单票被打到14元以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人力成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一项,却从十年前的年薪8750元,增长到了2020年底的82783元。
也就是说,价格打了四折,人力成本却提升了足足十倍,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同步发生的,是中国的快递企业夹缝之中的艰难扩张。
展望未来,在各大电商巨头纷纷入局的情况下,快递的单价难以提升,而人力成本的增加却永无止境,中国快递企业的未来,似乎只剩下了数字化,才能让快递行业“从变大,到变强”。
物流巨头的增长烦恼
连年增长的快递单量,对快递行业的巨头们来说,是甜蜜,但同时也是烦恼。
过去多年中,每年的618,德邦快递时常会面临爆炸的订单增长、物流效率的提速缓慢等问题。仅2021年618,德邦快递的平均快递单量就增长了35%,需要临时大量调配物流车辆与快递揽收人员。
那么,人从哪里招?618结束后,如何消化多余运力?新人的效率如何保证?用户的体验如何维持?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此外,仅后端IT系统一项,面对庞大的集团与业务规模,为了应对618的爆炸式单量增长,往往需要提前至少一个季度就要开始紧张而忙碌的备战。
德邦快递是中国物流企业的缩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快递物流企业,都被困在冰火两重天的618与双十一中。
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用户对效率的日益严格要求;在应对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录件速度要保证、提升配准确率不能下滑、破损要尽量避免……
当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眼前,增长也成为了一个“甜蜜”的困扰。
精耕细作,通过数字化解决效率问题,从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模式演进,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演进,从人力密集向人才密集演进,这似乎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但数字化却往往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德邦快递在数字化过程中同样苦于整体研发流程不敏捷、研发流水线工程能力不足等难题,同时,所使用的系统由第三方公司基于开源组件开发,“烟囱式”应用系统较多,存在安全隐患、数据库故障、运维困难、耗时耗力等问题,给业务层面埋下了无法控制的突发情况带来的风险。
以需求管理举例,急需多平台协同处理,但当前需求模型单一、场景覆盖少、权限自定义能力不足。在部署管理上,得依靠手工下载上传,流程线上化程度不高,会出现回滚信息断层等状况。另外,在研发流程上,审批流程比较复杂,一个新项目需要多层审批,生产部署要手动转包,在测试阶段需要多次创建申请单,然后等待审核;研发的工程能力上,支持的开发语言也不全面,流水线还不支持公有云容器的开发与部署。
大而不强,快而不精,以及背后直指的数字化能力不足,成为了困扰德邦快递乃至当前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根本难题。
跨界的牵手
数字化变革迫在眉睫,但作为传统行业的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却还有待提高,中国的快递行业注定只能在夹缝中继续艰难求生了吗?
实际上,以德邦快递为代表,数字化技术与快递企业、物流行业,通过上云达成的深度融合,已经可以去改变这种现状。
就拿前面我们提到的德邦快递所面临的研发不敏捷还有工程能力不足来说,如果你是德邦快递的一个工程师,在2018年之前,你使用原本德邦快递的系统,想要提出一个新的需求,那么你需要遵循这样一个流程:
首先,哪怕只是提出一个很小的内部优化,那即使在审批环节,也需要至少走完五个步骤;好不容易审核通过了,研发也做好了,你还需要测试,测试环节,你需要分别申请SIT测试申请单、UAT测试申请单,然后等待漫长的QA审核;好不容易审核结束了,要发布了,但对不起,构建和发布其实是两个 *** 作入口,如果是主机类的生产发布,你还需要手动转包才能部署。
总之,漫长的审批与测试流程,会耽误掉你大部分的宝贵时间,各种不产生直接效益的手工 *** 作的繁琐程度,不亚于你每个月上班,需要花半天时间贴发票,然后再花一天写月报。
但这些棘手的难题,在2019年之后,通过上云,使用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已经可以被轻而易举地解决。
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提供全流程敏捷、安全可信的DevSecOps交付能力,从需求接纳、开发到代码提交、编译构建,测试验证、发布部署到运维运营,打通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交付路径。重点着眼效率、质量、安全、组织认知四个方面,全面赋能德邦快递高效敏捷的应用现代化能力,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当前已完成德邦快递上百个系统的上云工作。
在效率提升上,提供应用开发全生命周期敏捷协同、跨团队管理、可视化的全景规划、多维度的度量统计等需求,优化研发流程敏捷,实现了德邦快递一站式全面高效的管理,也大幅度提升了德邦快递的经营效率。
质量保证层面,提供全流程、高度协同的自动化测试能力,代码检查门禁、精细化的测试用例管理,10+维度测试指标度量全方位决策等,帮助德邦快递从无到有构建自动化测试能力,提升测试流程线上化和测试效率,质量问题快速反馈,快速修复。下一步会落地724h持续工作的测试自动化工程,实现精准命中问题并高效分析修复。
安全可信方面,提供代码安全、数据安全、服务安全能力保障,搭建了安全及可靠性全面加固过的一站式软件持续交付生产线,以及安全高可靠的研发过程服务,帮助德邦快递产品生产过程消除高可用及备份威胁,提升平台韧性,支持误删除及时恢复,工具维护成本全面降低,问题修复速度全面提升,当天可修复,全面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在组织运作上,提供专业标准的敏捷Scrum项目协作和看板流程,支持多项目管理,在工具、业务、文化三大方面持续深化运营DevOps,从会用到用好,旨在发挥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更大的业务价值。
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给德邦快递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德邦快递的业务需求,被简化到只通过一步审批,就对接到需求池;测试阶段,一次迭代只需创建一个统一的测试计划,最后的交付环节,也不再需要重复上传,代码提交后,就会触达流水线执行与转包,不仅降低了工作量,还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单在审核这一个环节,你要走的流程,就可以从之前的9个审核节点,需求、分支、测试、发布4个环节;被精简到三个节点,仅涉及业务需求审核、分支申请审核和生产发布申请3个环节。
相应地,原本上云前,新业务上线,每个版本需要一个专业工程师花费整整一天时间走流程。上云后,半天时间就能搞定。以每月上新520个需求来说,仅审核一个环节,每个月就可以帮节省260个工作日出来。
不仅在研发环节,上云为德邦快递带来的,还有从后端研发到前端快递站点,从快递员取件到货运司机运输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
据德邦快递官方统计,目前在德邦快递已通过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管理产品80个、上百个系统上云工作,实现一站式全面高效的需求管理。
此外,在普通用户可知可感的站点与物流层面,德邦快递还展开了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推动了用OCR智能识别快递单号文字,用机器视觉监督站点仓库防止暴力分拣等变革的实现。
总体来说,通过上云,德邦快递实现了总体成本下降15%,管理成本下降25%,暴力分拣行为减少50%,快递破损同比下降143%,零担破损也下降111%。2020年到2021年,德邦快递的快递员日均收派效率从5209件/天提升到了6141件/天,中转站的分拣产能也提升了足足225%之多。
从前让各个快递企业头疼的618,也从需要提前三四个月备战IT架构准备扩容,变成了随时随地上云,按需购买的d性使用。
管中窥豹,中国的快递物流行业,随着上云的步伐加快,数字化程度正在加深,正逐渐从做大走向做强。
为什么是华为云?
上云,无疑是快递物流企业开启数字化变革的不二之选,但选择哪一朵云,如何选云,对于快递物流企业而言,依旧棘手。
因为对于万千快递物流企业来说,选择一家云服务巨头,不仅是意味着选择他们的技术能力,也是选择了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寻找参考坐标。
这不仅考验云服务企业最基础的IaaS、PaaS能力,更加考验的是他们的及时响应交付、行业理解能力以及解决方案能力。
就拿快递物流行业来说,虽然都被划在一个大行业之中,ToC物流和ToB物流之间的区别,就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其中,ToC物流主要面对的是电商与个人市场,不仅效率第一,往往也是各大电商集团的一个重要支撑部门,因此,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而ToB物流方面,全国有数百万家物流企业,178万家重卡运输公司,两千多万卡车司机,他们彼此的基础设施割裂,往往一票货需要经手多家公司,其间的繁琐且不提,由于缺乏统一的电子运单,信息流转并不公开透明成为了最“卡脖子”的难题。
这就需要云服务企业,能够敏锐地觉察到ToC和ToB物流之间不同的痛点,并且有能力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方案支持。
而这些,对于硬科技起家的华为来说,并不是难题。
作为一家通讯起家的科技巨头,及时响应交付几乎是华为刻在骨子里的企业基因。相同的基因体现在云服务领域,德邦快递回忆,面对90多个共创需求,华为云的接纳率可以达到92%以上,投入超过两千多人天;80%的使用问题都能做到当天响应,100%一周内修复……
再看行业理解,相比国内几家电商起家的云服务巨头,外界对华为云或许一直存在一个误解,那就是华为云不理解物流行业。
但要知道,华为可是一个拥有每年百万量级订单,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 50多个 EMS 工厂、上万家供应商,全球七万多条运输线路的企业,如果物流供应链做不好,会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
早在2014年起,华为就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变革自身的供应链,将业务流、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全部打通,将全流程库存周转率提高28%、仓储面积优化30%、人员减少23%、供应体系综合成本率降低 033%。
渐渐地,华为将这套经验与技术沉淀到华为云,华为云还推出了整套快递物流行业的解决方案。研发侧变革,以华为云软件开发生产线DevCloud构建出物流企业的应用全流程敏捷研发能力,做到标本兼治。应用方面,华为云以端边管云的架构实现在物流园区、物流+大数据、物流+IoT、物流+区块链、物流+EI等物流场景的应用。
而针对ToC物流与ToB物流之间的巨大差异,华为云同样提供了两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面对ToC物流,华为云通过分布式云原生基数设施,大数据,IoT,AI,DevCloud等技术,来帮助技术团队服务于前台部门,做好用户体验以及降本增效。而针对ToB物流,华为云则基于自身经验,联合国家部委以及行业协会,联合定义行业标准,提供从数字化转型咨询到行业解决方案落地的端到端能力。
也是因此,选择华为云,并不只是选择其过去三十多年所积累的ICT经验与先进技术,更是选择用全面上云去赋能德邦快递整体科技产品的研发,让数字化逐渐成为德邦快递的核心生产力之一。
结尾
从高速发展,到稳坐全球第一,中国物流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直接与我们的经济增长挂钩。最底层,物流首先需要成千亿万亿的资金投入基础的干线建设;最上层,需要繁华的贸易,支撑起产业的高速增长。
物流兴,则经济兴。物流高速增长背后,是普通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无数就业的承载,也是无数中国式电商奇迹、中国式基建奇迹的映射。
但根本上,过去多年中,中国的物流行业,一直都在遵循着变大的逻辑发展。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像德邦快递一样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行业玩家参与,以及越来越多像华为云一样愿意将能力外溢的先进云服务提供商带动,中国的物流行业从变大到变强,也正以一种加速的方式蝶变。
从大到强,这不仅物流行业正在经历的变革,其实也正是整个中国经济,中国时代发展的隐喻。

2020年的进度条已读取超过一半,研学的暑假也已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尽管旅游业、研学在上半年都被动停滞、降速,但科技的布局与前进的脚步却未停止。

在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的当下,文旅经济复苏,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各省市积极推动省文旅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革。

《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近日印发,其中明确提出,着力突破旅游智慧化问题。主要通过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与文旅产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文旅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不仅是景区,旅行社、酒店都积极尝试运用数字技术,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而研学旅行行业,也应跟上发展步骤,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数字化、线上改革,迈入自己的“智慧研学”时代。

所谓智慧研学不只是和高科技的融合,更是企业智慧化管理、学生行程安全和研学数据及员工素质管理的综合提升。

近期市场也出现了不少研学旅行相关的线上小工具,如研学相册、商城之类的,但是这些产品“只知其行,未达其意”,并没有将研学真正的线上化、数字化改革。智慧研学线上化、数字化是包含到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的,而不是只注重其中一个环节即可。

智慧研学,智慧科技,需要专业的团队研发,让每个研学行业从业者都可以得以使用,如笔船SaaS在智慧研学系统,包含云平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运营等功能,更有研学大数据平台,为研学企业提供专业的数据化决策,让研学行程管理更加智能、安全、可靠,让研学销售、客情管理、学生研学实践数据可视化。

体验感受研学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探寻更多智慧研学系统功能,如有兴趣,可以加我Palyer1,深入交流下。
后疫情时代,研学数据化转型意味着什么?

研学泛营地机构,数字化已经到来,而且正在流行(二)

互联网+研学,推动研学方式新转变

研学营地机构,现在做短视频还来得及么,最新短视频攻略!

ToB、toC、toG,研学营地机构 应注意什么

研学、营地机构,不能错过的“私域流量”护城河

研学:近期一直谈的SAAS系统到底是什么

研学营地机构,有必要开展会员模式么?

研学、营地机构,你积累的私域流量是否在大量流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91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