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程维公布10年造车计划 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只是开始

滴滴程维公布10年造车计划 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只是开始,第1张

文/白杨


成立仅8年的滴滴,终于向已经运行了数百年的 汽车 销售市场,打出了一记重拳。


11月16日,滴滴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在北京发布,首批车辆正在奔赴首个落地城市——长沙,并于12月正式上线。


“真正为55亿共享出行的用户,和上千万的司机设计的一款车”发布会现场,“无证青年”程维如此形容D1。



同时,程维也坦言,D1会是一个过渡,它将依靠司机和乘客每天的实时反馈,每18个月迭代更新一次,它的最终形态DX,将完全去掉驾驶舱,实现成熟的L4级无人驾驶。


看完D1的发布后,我便在朋友圈感叹D1是出行领域里程碑式产品,一辆私家车常规用车,上下班代步每天约行驶50公里,而一辆网约车平均每天的里程数是350公里,全月无休。


也就是说一辆共享出行车的利用率约是私家车的10倍,这意味着一辆D1可以吃掉10个 汽车 销量,卖车这门生意注定越来越难做。D1的出现,就如同年轻的滴滴向 汽车 消费市场这位老同志,砸了一记重拳,“不讲武德”。



事实上,想要做定制共享 汽车 的并不止滴滴一家,滴滴仅是“手速”最快的玩家。早再2018年,几乎与滴滴联合30多家车企成立“洪流联盟”同时,大众也展示了一款定制电动共享概念车MOIA,并计划通过MEB平台生产。


为何滴滴和车企都执着于做定制网约车?定制网约车相较现阶段的共享 汽车 又有哪些优势呢?


Alweys Day 1,一切为了用户体验


“如果你真的关注软件,就应该做自己的硬件”,这是现代计算机奠基人 Alan Kay说过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被乔布斯奉为真理,用在了苹果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会上。


我想,程维应该和乔布斯一样,是那句话的信奉者。不论程维和柳青是否承认,滴滴在提升乘客用户体验上,已经步入了瓶颈期,而亲自参与到 汽车 的设计和研发中,是滴滴突破瓶颈的唯一解。


正如程维在D1发布会现场分享的那样,我们现在的 汽车 之所以长这样,之所以会有家轿、SUV等不同类型,之所以多数是5个座位,是因为这是车企为家庭不同用车场景所设计的。但是车企的设计场景中,并没有共享出行这一环。


这在智能网联 汽车 发展的当下,尤为明显,大多数的新技术都是为前排乘客服务的,而后排依然仅是一个出行的座位而已。而共享出行场景下,后排才是最高频使用的位置,当下的 汽车 科技 发展带来的便利,如语音车控、车联网,和共享出行用户毫无关系。



因此,想要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就要从共享出行场景出发,专门设计定制一款 汽车 。定制网约车不光能从司乘需求出发,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从底层收集司乘的及时反馈及真实需求,从而迭代迭代优化软件和硬件,建立良性的发展循环。


当然,提升用户体验是滴滴做定制网约车最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D1还蕴含着滴滴对自动驾驶时代的布局。


自动驾驶时代,和算法一样重要的是数据。现阶段滴滴已经在很多网约车上安装了一个名为“桔视”的摄像头,用于获取海量的出行数据做仿真测试,训练自动驾驶算法。



但仅依靠加装一个“桔视”摄像头,在挖掘长尾场景时必然存在局限性,例如有时候记录的画面不够完整等。如果从底层设计出发,一辆车从投入到共享出行运营之初,便肩负着为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收集数据的使命,那挖掘到完整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可以说,自动驾驶的时代,就是MaaS的时代,是共享出行的时代。滴滴作为共享出行公司,比任何 汽车 行业参与者都渴望自动驾驶技术的早日成熟。定制网约车不光能提升道路数据采集的效率,助力自动驾驶发展,还能培养用户共享出行的习惯,在未来Robitaxi时代提前圈定用户。


D1实现全方位共赢


D1的出现到底能改变什么?我认为这会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乘客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D1的多项新颖设计,都是围绕提升用户体验展开的,例如为了让乘客更安全,上下车更方便的电动侧滑门,和三个190大高个都能轻松坐下的超宽裕后排空间,塞下三个行李箱都绰绰有余的后备箱,都让乘客出行变得更从容舒适。



除了上下车方便和空间两大刚需,D1还有很多巧妙的设计。例如彩虹接驾灯,在确认司机接单后,滴滴后台会自动分配同一颜色给乘客手机端和车内接驾灯,乘客上车前通过接驾灯的颜色就能轻松分辨是否是接自己的车。


作为定制网约车,D1的后排成了整车的C位,拥有独立出风口、座椅加热、安全带未系提醒、杯托、纸巾盒、USB充电口,用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在上车前或行驶中设置车内温度、风量,开启座椅加热等,非常方便。



此外,网约车用户再也不是智能 汽车 时代的边缘人。D1后排拥有两个显示屏,乘客不仅可以通过屏幕查看行程信息,控制空调温度,还能享受车联网生态的影音 娱乐 服务。据柳青分享,后期D1后排还能变身“KTV”,乘客可以在后排通过屏幕点歌唱歌,路途变得丰富多彩。


司机同样是定制网约车的受益者。D1在设计之初也听取了很多网约车司机的需求,并在设计上予以满足。例如主驾四向电动腰拖,定制化座椅硬度,中控的司机专属公文包,一键报警,让司机舒心也安心。


D1还同在在方向盘上加入了“滴滴键”,一键接单,融合了订单信息的智能车机,司机AI语音助手降低了司机工作的复杂程度,提升了接单效率。在司机更为关心的车辆运营效率上,D1在剩余电量20%状态时,车机系统会主动推荐附近的充电站并一键导航,而且还能结合后台算法,推送前往充电站周边的订单。



滴滴作为运营商,自然也是受益者。首先是运营资产的成本结构上,目前并不知道D1车辆资产的归属,但可以明确的是,就单车而言,D1的成本结构更符合网约车。D1选择了寿命和安全性更好的刀片电池,拥有超大内部空间的车身比例,这些都是按照能够高强度使用,超大后排空间利用率的网约车所设计的。


其次是定制网约车D1,可以为滴滴构建数据闭环,这种数据闭环除了此前所说的自动驾驶数据挖掘外,还有车联网。



D1后排的大屏让网约车开始真正进入车联网时代,柳青在发布会上提到,每年的用户会在滴滴的车上度过100亿个小时,这是一个庞大的量级,而未来,在这100亿的小时中,与乘客交互最直接的便是两块大屏。这两块屏幕可以承载美团这种“衣食住玩”本地服务,也可以承载影音 娱乐 ,甚至还可能是电商或物联网时代的重要一环。


这两块屏幕是5亿网约车用户进入车辆网生态的入口,也将会是滴滴一道隐形的资产。


而对于车企合作伙伴而言,在连续走低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没有什么比大订单更香了!按照滴滴的规划,预计将在5年内向市场投放100万辆新能源 汽车 ,平均每年20万辆,这比任何一家中国车企2019年的全年EV销量都要高了。


可见,D1的投放势必会带动整个新能源 汽车 的推广,对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积极影响。



我们并不能以看待传统 汽车 的眼光去审视D1,虽然它依然是一辆车,但所服务的用户主体、使用场景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D1是滴滴在硬件上的一次突破,对 汽车 行业而言,也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从“第一性原理”来思考, 汽车 行业所要解决的最实质问题,是让人类可以自由愉悦地出行,这一点,滴滴看的最为清晰,也践行的最为彻底。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月4日发布消息称, 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同时,网上也有传言,滴滴将国家道路数据打包传往美国,而滴滴副总裁李敏对此回应称,绝无此事,对造谣者要采取相应的法律维权手段。
至于有还是没有,景刚也不知道,我们还要等官方信息的发布。但通过这个事件,景刚认为,国家此时对大数据集中持有的 科技 巨头加强监管,标志者着中国 科技 保卫战全面打响。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还要从人类几千年的 科技 发展说起。
人类 社会 经过几千的发展,总结出了几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一是新技术的产生会催生新的文明出现;二是新的文明必将取代旧文明,从而改变世界权利格局;三是新文明的落地势必会引起旧文明的全力抵制。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总共完成了3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以经典力学等科学理论重大发展为基础,陆续产生了煤炭、冶金、机械制造、蒸汽机等主导产业,推动了西方世界生产力的提升及全球的扩张,进而促使了“日不落帝国”的诞生。确立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世界统治地位。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气化技术为核心,以电力、运输、化工、电信为主导产业,虽然技术基础发芽于欧洲,但结果于美国,使美国迎来了空前强大的制造业,奠定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能、航天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代表,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通过对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引领,强化了美国全球的霸主地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催生了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引发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从而使数字文明取代工业文明占据世界主导地位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与前三次以西方世界国家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不同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这次技术革命中迎头赶上,并在逐渐地确立主导地位。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披露,2018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4万亿美元,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数字化产业达到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71%。
而同期美国数字经济为115万亿美元,日本和德国刚刚突破2万亿美元,英国、法国、韩国的仅在1万亿美元以上;剩余国家,目前规模都小于05万亿美元。

2005年,中国零售电商的交易价值不足全球总规模的1%,而到了2016年,中国则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零售电商交易国,交易价值占到全球总规模的424%;从移动支付领域来看,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总规模超过7900亿美元,是美国的11倍之多,,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据估计,中国电商交易额现已超过英、美、日、法、德五国的总和。
从数据上看,美国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其底层数字技术覆盖全世界,做得是广度。而中国是在应用领域独步全球,做得是深度。为什么这两个国家都没有从广度和深度一起并行。这就跟我们开始时所说的第三个道理有关,新文明的落地势必会引起旧文明的全力抵制。
1800年以前,中国作为农业 社会 的代表占据世界经济首位长达千年的时间,这就让整个 社会 固化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及思维定式。

而到工业文明萌芽的初期,中国强大的农业文明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挤压及抵制,使得工业文明难以在强大的农业文明面前生根发芽。

而那时,西方的农业文明相对落后,这就使工业文明在西方迅速落地。

西方国家经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改造之后,工业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已经固化,整个对于数字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如清朝时的中国一样,视而不见。
这就是在我们享受移动支付便利时,美国人还在使用xyk。我们在用几秒钟扫码缴费就能进出停车场时,美国人还要花几十分钟的时间去排队的主要原因。
由于数字文明难以更加深入到西方的工业 社会 ,这就使得西方的数字经济精英们选择了用技术流覆盖世界,而不是应用流深耕 社会 。
而近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对中国的入侵,将我们的农业文明摧残的粉碎,这就使建国以来,工业文明迅速主导的我们整个 社会 的各个角落。但我们的工业化之路仅仅有几十年的发展,还没来得及固化的时候,数字文明也来了,我们的 社会 就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积极的拥抱数字文明所带来的成果。
而同时,在技术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的垄断、排他思想,又使的我们的技术很难覆盖全球,打压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是我们的数字经济以应用为主的主因。

那问题就来了,未来的数字文明是有做技术广度的美国人主导,还是做应用深度的中国人称雄,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农业 社会 时代,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我们的火药更多的用在庆丰收的鞭炮中,而西方国家则将它用于矿山爆破和qd制造上,产出的矿石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工业原料,长q短跑让他们打开了东方文明的大门。
我们的指南针更多的用于阴阳先生的罗盘上,而西方国家把它深刻融入到航海技术中,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而西方国家对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广泛应用,促使欧洲文艺复兴,为西方世界统治全球奠定了强大的思想文化基础。
以史为鉴,成为先进技术及文明的代表者和引领者,不在于发明者是谁,而在于是谁能更好地应用。
而对这一切美国人也心知肚明,在数字经济时代,以芯片为代表的底层技术决定了对数据的算法和算力,可以把它看作大脑,而以5G为代表数据传输技术,决定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把它看作血管,而血管里的血液就是由于应用而不断产生的数据。

而美国由于应用层面的短板,所以在数据积累方面大大落后于我们
美国人为了阻止中华民族的崛起,现在正在试图压制我们的大脑,掐住我们的血管,盗窃我们的血液。而对此,我们正在进行强烈的反击
从 历史 上看,还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以被少数人长期垄断,底层技术的突破已经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美国对我们在底层技术上的压制,在 历史 的长河里也迟早会成为笑话。
作为血管的5G技术,我们已经独步全球,美国人是掐不住的。
而作为血液的数据,国家在采集、传输、储存、监管等各方面正在铸就牢固的安全系统。
但防贼不如无贼,尤其是家贼。而这一切都需要掌握庞大国家数据库的 科技 巨头们,多想一些家国情怀,少看那点蝇头小利,牢牢地与国家、民族站在一起。

一定记住,国家强大,其中有你。

文章首发-公众号: 钻石研报

一、“滴滴”事件的背后是大国数据的博弈

1、滴滴赴美低调上市,旋即被网信办启动网络安全调查。 6月30日,滴滴低调完成赴纽交所IPO动作,募资不低于44亿美元。7月2日,网信办发布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对滴滴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网信办再次发布消息,要求滴滴App下架。这样的监管对象、监管措施和推动力度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2、“滴滴事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未来相关监管力度也将持续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愈发严重。2021年6月,工信部就通报过291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并进一步加大对Appd窗信息关不掉或者未显著提供关闭功能标识,开屏信息、d窗信息利用文字、、视频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至其他页面等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滴滴事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我们认为未来相关监管力度也将持续提升。

3、从立法层面来看,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总则编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面向 社会 公布并征求意见。二审稿第57条规定,“提供基础性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需要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特别义务: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监督;对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内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务;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 社会 责任报告,接受 社会 监督。该规定重点强化超大型互联网平台信息保护义务。

4、归根结底,滴滴事件还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超过传统认知范畴。 尽管滴滴中国活跃用户38亿(据招股说明书),但此次受到监管审查,原因是网络安全,和较早对多个企业展开的反垄断审查不尽相同。一方面,位置信息是更为敏感的数据,不仅涉及财产安全,往往还涉及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保护其实会渗透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场景,远不止日常的线上办公、生活领域。未来,网络安全还会紧密关联到工业生产、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领域。

二、数据战略意义上升,警惕“以经济之名行政治之实”。

1、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战略意义上升,保护/获取数据资源尤为关键。 由于数据正在逐步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对生产生活活动,甚至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从大国博弈的层面来看,首先如何保护本国的数据不轻易为他国所用,其次如何获得他国数据为自身所用,就尤为关键。可以说,数据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从全球来看,不同经济体目前采用的方式表面来看五花八门,但核心都是在互联网数字 社会 “自上而下”构建法制体系来保护/获取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看似市场行为,实则隐含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的考量。

2、对内来看,美国可能正在借“反垄断”之名,开始加强对数据的监管。 大多数人看美国反垄断,只是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参考的是90年代的微软反垄断案,而忽略了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形成的双重垄断——表面是某一个商业领域的垄断,背后实际上是对数据的垄断。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收集的载体,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危害行业本身的市场平等竞争,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隐私泄露、影响国家安全等非市场化的问题。因此,尽管拜登和特朗普在诸多观点上大相径庭,但是对于 科技 巨头反垄断的看法则较为一致。在特朗普执政的后期,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针对Google、Facebook、Amazon、Apple四家互联网 科技 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并于2020年7月29日举行了反垄断听证会。而拜登执政之后延续,甚至试图进一步加强了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

3、对外来看,美国或也正借“收紧对赴美上市企业监管”来获取更多信息。 除了通过反垄断调查,美国自2020年以来也加紧了对赴美寻求融资企业的审核和管控,需要警惕其将此作为获取财务、营业数据等信息的渠道。2021年,《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对在美上市公司基本披露义务作了规定,要求向美国证监会(SEC)披露该公司审计报告、发行者本国(即该公司设立国)政府机构持有的该公司股份比例、公司所聘会计师事务所境外分支机构所在国政府机构是否对公司拥有控制权等信息。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外国发行人,将被迫从美国退市。而根据PCAOB的报告,截至2020年5月,全球225家因监管障碍而无法进行审计监察的美国上市公司,有213家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其余11家来自比利时。换言之,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给中国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境外融资增加了极大的摩擦成本,并且提升了中概股退市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美国以自己的金融市场优势,来获取数据等关键要素的潜在风险。

参考内容:

《中银证券-计算机行业点评:上市与下架,滴滴事件是不是网络安全问题?》

《开源证券-计算机行业点评报告:“滴滴事件”敲响个信安全警钟,把握网安投资机会》

《兴业证券-大国数据博弈系列开篇:“滴滴”事件背后的大国数据博弈》

租evcard车不能跑滴滴。

       目前滴滴只有两种车可以接单,一种是私家车,另一种是滴滴平台提供的车,而共享汽车显然是不允许的。

      EVCARD品牌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开展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 EVCARD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模式,实现了用户任意时间自行预订,任意网点自助取还的用车需求。 上海国际汽车城 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是上海市第一家面向新能源汽车开展租赁和共享的专业公司,主要开展面向集团用户(B2B、B2B2C模式)以及私人用户(B2C)的新能源汽车长短租服务。

不可以。
车载视频监控流量卡就是物联网卡的一种,是三大运营商针对企业、集团行业等提供上网服务的一种流量卡,可以记录设备的数据传输,主要是利用上网功能为硬件设备赋能,实现智能化。

在“大出行”市场都已经面临下半场争夺的现在,代驾服务这一细分垂直领域却仍然还让人有种身处“上个世纪”的错觉,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一众代驾APP的未来。

从2011年最早嗅到“酒驾入刑”的市场机遇,到2015年前后的“代驾一哥”巅峰时刻,再到近几年来被滴滴出行以全方位的优势“降维打击”,对于失去代驾行业领导地位并不断被压缩生存空间的e代驾来说,它对“时代”的变化可谓是深有体会。

但e代驾自身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所在。

近期,e代驾即将迎来自己八周年的生日,但在它参加的各类活动以及对外宣贯的话术里,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出行市场历经了020、移动互联网、多元化业务战略+精细化运营之后的“新意”。

八年的时间过去了,e代驾所深耕的商业模式仍然主要依托于酒驾入刑之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它仍然以线下渠道的布局作为自己在行业内的核心优势所在。至于“金牌司机学院”、代驾保险、针对代驾司机的关怀与保障动作、与酒企等展开的跨界合作等,这些说到底还是传统代驾服务的老一套延展而已。

当代驾企业未能立足于代驾“需求”的挖掘进行深耕,却只能长期依赖“喝酒不开车”这一观念的普及来巩固线下“酒后”市场,那只能说e代驾是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了很小的一块地方。

高维打低维的做法是什么?一经切入就很快取代e代驾市场地位的滴滴代驾已经给出了答案。一方面,滴滴在推出滴滴代驾服务之后,它凭借着大出行领域的流量与用户优势很快就建立了在代驾行业的规模优势,这证明了传统互联网代驾服务本身并不存在太多的技术与服务壁垒;另一方面,滴滴立足于出行领域的全方位业务布局,可以轻易地将代驾服务进行更宽泛的多元化场景拓展,未来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依托于先发优势的e代驾在代驾领域里的竞争壁垒不断被摊薄:规模层面,定位在代驾服务的它与滴滴没有任何一战之力;精细化层面,它的一切服务、司机管理、代驾服务场景拓展动作都脱离不了滴滴出行的固有业务范畴,相比于竞争对手,e代驾很难称得上在哪个领域有优势。

从大的维度来说,e代驾未来唯一破局的方式就是在代驾这一细分垂直领域做出更强的壁垒。但从现状上来看,e代驾在市场层面长期依赖酒后代驾这一“坐着收钱”的领域,提倡了多年的女性代驾、司机困乏代驾、长途运输代驾、 旅游 外出代驾等细分领域的市场挖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运营层面,当滴滴这样的巨头已经进入到大数据城市交通管理的AI时代,e代驾却仍仅仅停留在给代驾司机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源头酒厂提倡喝酒不开车的阶段,这怎么看都有些“不思进取”。

代驾行业的未来是什么?安全与价格是第一阶段,激活以酒驾、商务、 旅游 、陪练、代办等多元化场景为代表的代驾市场需求是第二阶段。对于e代驾来说,过去频发的无底线营销和用户投诉未能证明它在安全与价格层面能够给到用户让人满意的服务,而在代驾多元化场景挖掘的“下半场”,自诩为国内代驾行业头部平台的e代驾同样未能承担起行业破局的责任。

回望e代驾在2015年左右的巅峰期,它在代驾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曾一度高达90%。但随着滴滴代驾的上线,不过百天的时间滴滴就完成了对e代驾的超越,现在,滴滴代驾已经以近八成的市场份额成为了代驾市场里多年的霸主。

这直接导致e代驾失去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关于e代驾最新一轮融资以及上市的传闻全部停留在了它巅峰时的2015年,此后4年的时间里,我们见证的是e代驾不断跌落神坛。

而除了在商业模式与行业洞见上遭遇的“降维打击”之外,e代驾自身频发的负面争议可能也是它迅速被大量用户抛弃的重要原因。

在营销上颇有心得的e代驾曾被卷入“无底线营销”的争议,这让它在过去丢失了很大一波的路人缘。2017年底,央视主持人郎永淳涉嫌醉驾事件被e代驾官方展开了“借势营销”,这让它背负了“喜欢出风头”的名声;同期,e代驾推出的“e代喝”业务又引发大量争议,舆论一边倒地质疑它“打色情擦边球”。

如果说品牌营销的方式只能表明一个企业的上层意识的话,那么频发的用户投诉可能就是对平台运营功底的直接挑战了。

在去年的《2018年度互联网领域315质量安全报告》中,中消协公布了20类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的APP,e代驾名列其中;去年底,在中消协公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中,e代驾被评为“一星”。

个人隐私方面的投诉之外,代驾过程中的人身财产损失也成为针对e代驾的投诉“大户”。在缺乏代驾行业相关行业准则和法规的情况下,即便e代驾多年以来一直宣称在乘客+司机端的安全与服务领域做了特别多的工作,但相关投诉与事故、纠纷仍然频发。

“e代驾司机撞车被判全责,公司拒绝理赔”、“e代驾消费不足500索取发票须付快递费”、“代驾已到家行程还在加”、“客服服务态度恶劣”、“e代驾霸王条款不退押金,一拖再拖无处维权”、“代驾司机多收费”这些都是在网上可以经常看到的用户投诉。

不可否认的是,e代驾所遭遇的运营投诉几乎是整个代驾行业以及出行行业在短期内都无法完全规避的问题,滴滴出行、滴滴代驾这样的体量所遭遇的用户投诉量可能更多。但鉴于e代驾在代驾领域的资历以及它那么多年来一直在代驾这一细分垂直领域的深耕,它在平台运营以及用户服务上做的显然并不好。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用户端的不认可也是让e代驾生存空间进一步萎缩的根本原因。外部巨头大量分流、代驾多元化需求“挖掘无力”让e代驾无法“开源”的情况下,它可以努力的最直接方向就是服务好既有用户,提升用户粘性,但在这方面它不但未能建立自己独特的壁垒,反而遭遇质疑不断。

对于代驾这一“年轻”的行业来说,它起于政策性的酒驾入刑和观念性的“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但行业的未来却与“酒”没有一丁点关系。

这可能就是一直固守着以“喝酒”相关场景作为自己核心优势所在的e代驾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最大的差异,相比于滴滴代驾这样典型的互联网企业,e代驾虽然有互联网代驾平台之名,但它更像是一家传统企业。

虽然酒后代驾市场创造了目前代驾领域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也持续在以核心的角色推动着国内代驾市场的增长,但酒后代驾业务本身能够提供的想象空间已经到头了。

自从四年前滴滴代驾入局后掀起与e代驾的补贴之战并迅速获得优势之后,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代驾行业表面上看的是对酒驾市场的争夺,深层次来说看的却更多是用户运营、场景联动、平台实力与未来的想象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很早就知道滴滴要做代驾业务、“做好了烧钱准备”的e代驾在面临滴滴代驾的入场时,仅撑了几个月就宣告“放弃”的原因。因为e代驾发现,滴滴代驾与e代驾的补贴战带来的并不是自身在代驾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而是用户向竞争对手的转移。只要e代驾的补贴一停,e代驾的订单就应声而下。滴滴则利用多次烧钱补贴打市场的经验以及自身足够庞大的用户资源与运营优势成功反超e代驾。

上线20天后,滴滴代驾就对外宣布已覆盖全国80个城市,注册司机过百万。而e代驾彼时沉淀了近5年的时间,注册司机才积累到20万左右。根据艾瑞咨询《2015年Q3在线代驾行业季度监测报告》统计,2015年7月,e代驾还占据着80%的市场份额;但到8月,滴滴代驾进入市场后,滴滴代驾的市场份额已经飙升至437%,e代驾则下降至493% 。到了11月,据CNIT(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10月中国在线代驾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滴滴代驾入场仅3个月,用户覆盖率便达到704%,自此跃居行业首位。

更“严酷”的是,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滴滴代驾建立的司机和乘客的保障体系才是它赢得用户、确立起代驾行业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根据相关第三方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滴滴代驾司机对平台有很高的满意度。

在代驾行业深耕将近5年且拥有领先地位的e代驾,在滴滴代驾上线近百天就被反超了,不管是滴滴利用一站式出行平台联动效应的优势迅速获客,还是滴滴凭借家大业大无所畏惧的烧钱补贴,e代驾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看滴滴登上宝座。此后,国内代驾市场格局就此扭转。

当然,从行业趋势上来看,国内代驾行业的市场潜力自然是巨大的。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代驾市场调查及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2018年间,我国代驾市场需求迅速增长。2016年,全国代驾行业总订单量超过253亿单,总产值达到154亿元;2017年代驾行业进入持续成长期,代驾司机规模达到15亿人以上。2018年代驾行业继续稳中有升,全国代驾服务使用次数增长到267亿次。

对于e代驾来说,曾经可以与滴滴正面一战的它现在显然已经被滴滴代驾甩开了很远的距离。未来难道它还要继续与滴滴代驾对标吗?这明显不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因为滴滴与e代驾之间的竞争完全是“降维打击”。那么e代驾就只能无奈地看着滴滴对自己市场领地的继续蚕食、对持续增长的代驾市场继续抢占?也不尽然,e代驾需要做的是在代驾服务这个垂直维度上做出更大的技术与服务壁垒,滴滴胜在“广而大”,但e代驾依然有机会可以“深而精”。

至于能否在“深而精”的维度实现破局,那就要看e代驾有没有自我破局的动力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935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