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发现的大型金矿是否属实?

莱州发现的大型金矿是否属实?,第1张

继去年在山东半岛著名的莱州寺庄发现5183吨特大型金矿后,山东省地矿勘探部门最近又在此地发现一特大型金矿,探明金矿资源量103吨,潜在经济价值二百多亿元人民币。
中新网10月29日报道烟台市所辖的莱州境内新发现一处世界级超大型金矿,探明金矿资源量一百零三吨,潜在经济价值二百多亿元人民币。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有关专家今天向记者披露了该矿发现经过。
这个超大型金矿位于莱州市焦家金成矿带南段,与去年该队探明的莱州寺庄五十一点八三吨特大型金矿相邻,同在一个金成矿带上。新发现的金矿深部地质条件复杂,深孔施工难度大,找矿面临较大风险。
二00六年十月,该地质大队开始普查,去年十月转入详查。在二点五五平方公里范围内详查阶段施工钻孔四十八个,平均孔深一千零七十四米,最大孔深一千五百六十米,最终找到了这个超大型金矿。加上浅部已探明的百余吨金储量,只有五点二平方公里的焦家金矿区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了二百吨,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称得上是一个世界级金矿。
这次探明的金矿是继去年莱州寺庄发现五十一点八三吨特大型金矿之后,山东地矿局地质六队在胶东深部金矿勘查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第六地质大队有关专家称,这次发现的金矿床,其中一个主矿体的储量就达九十三吨,是隐伏的盲矿体,便于开采,其他小矿体的总资源量为十吨,这在中国是比较罕见的。
胶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黄金资源基地。近五十年来,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该地区共探明玲珑、焦家等特大型金矿七处,大中小型金矿上百处,累计探明黄金储量一千余吨。

是的
品牌介绍
莱丰网是一个安全食品售卖平台,原产地直采发售,主要经营水果、干果、酒类、茶类、粮油、干货等产品;采用预包装的方式销售生鲜, 通过网站、微商城、以及电话咨询订货,配合客服在线服务,物流线下配送。
简介: 莱丰网成立于2014年5月,率先创建莱州生鲜宅配品牌。采用O2O+B2C模式,线上商城展示,线下店面直营,达成网络到现实的双向运营。致力做专业的安全食品配送专家,为90万莱州人提供新鲜、健康、放心的食品。莱丰网的蔬菜水果能够实现产地直采,优品直供,不用任何化学试剂进行保存,全程冷链,放心安全。真正实现“从枝头到餐桌”的新鲜体验。取缔中间不透明及加价环节,以实惠的价格、新鲜的状态呈现给广大消费者。莱丰网力求规范生产、严格筛选、肉菜检测,确保每一种商品质量有保障、源头可追溯。目前,莱丰网已与超过50家基地、合作社联手,甄选绿色产品;与中粮、通淘国际等知名企业联手,上架品质;与市商检局联手,将食品安全落到实处。主要经营蔬菜、水果、冷鲜肉、海鲜、米面粮油、酒品饮料、休闲食品等,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致力于给莱州人民提供“有机、绿色、健康”的一站式便捷体验。

矿床位于莱州市北25km,隶属莱州市过西镇,是赋存于区域性Ⅱ级控矿断裂-三山岛-仓上断裂成矿带上的一个大型金矿床。

矿床是于1984年在地质、物化探相互配合下发现的,历时5年,于1988年底结束普查评价,1990年转入勘探。并于1991年4月底提交了“山东省莱州市仓上金矿床勘探中间地质报告”。矿床勘探期间,在外围和深部施工了4个深部控制钻孔,在垂深600m处,见到工业矿体,且矿体的品位和厚度均较浅部为好。经勘探证实,仓上金矿床矿体向NE侧伏,矿体在深部有尖灭再现的特点。

(一)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胶北断隆的西北缘,沂沭断裂带东侧。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粉子山群。第四系广泛分布。

2构造

以NE向控矿断裂为主,其次尚有NNE向断裂构造及NW向断裂构造。区内的控矿断裂为三山岛-仓上断裂。

区内的仓上断裂是三山岛-仓上断裂的一部分,是由仓上主干断裂及其派生、伴生的次级断裂组成。

仓上主干断裂,全长7km,宽50~200m,总体走向NE40°,倾向SE,倾角40°~75°。带内发育有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

主干断裂的伴生、派生构造,展布在主干断裂的上、下盘,其走向与主干断裂近于平行或呈“入”字型相交,断裂面不明显,其内也发育有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

NE向矿后断裂呈压扭性特点,NW 向矿后断裂为区域性的NW 向构造,呈张扭性。矿后断裂对矿体仅起到挤压破碎作用,矿体错位不明显。

3侵入岩

区内出露的花岗岩为玲珑超单元的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太古宙栖霞超单元新庄英云闪长岩单元。二者呈断层接触,局部地段呈侵入接触,并与仓上金矿床有成因联系。

(二)矿床地质

1断裂蚀变带地质特征

仓上金矿床赋存于仓上断裂蚀变带中,仓上断裂蚀变带受控于仓上断裂带。其分布于411~547线间,长1700m,宽85~185m,其产状与断裂一致。蚀变带在平面上呈向南东凸弯的舒缓带状展布,倾斜延深上呈波状起伏。工程控制最大斜深640m,此处的蚀变带厚度、蚀变程度、矿化强度均未减弱。以灰白—灰色断层泥为标志的主断面沿蚀变带顶板处发育。主断面以上为黄铁绢英岩化斜长角闪岩质碎裂岩,主断面以下依次为黄铁绢英岩质糜棱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各类蚀变岩分带性明显,各岩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图5-9)。

图5-9 仓上金矿床蚀变带分带示意图

1斜长角闪岩;2二长花岗岩;3黄铁绢英岩化混合岩化斜长角闪质碎裂岩;4黄铁绢英岩质糜棱岩;5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6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7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8主裂面;9地质界线;10产状

459线以北地段,蚀变带产状陡直,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带狭窄,宽仅20m,其下的蚀变的花岗岩带则较厚大。

蚀变矿化主要发育在主断面以下0~50m范围内,随着逐渐远离主断面,则蚀变矿化逐渐减弱,近主断面的蚀变糜棱岩、碎裂岩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这是仓上金矿床主矿体的赋存部位,其下的蚀变花岗质碎裂岩、蚀变花岗岩则以脉状或网脉状矿化为主。

2矿体地质特征

仓上金矿床共有大小矿体32个,其中Ⅰ号矿体规模最大,为矿床的主矿体,其他的31个矿体均为小矿体。Ⅰ号矿体的储量占仓上金矿床总储量的985%。

Ⅰ号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Ⅰ号矿体赋存在断裂蚀变带主断面以下0~50m范围内的黄铁绢英岩质糜棱岩、碎裂岩中,分布在455~547线间,矿体呈大脉状,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现象。矿体长1360m,最大控制延深290m尚未封闭(图5-10),以45°角向北东方向侧伏。

图5-10 莱州市仓上金矿床459线地质剖面图

455~459线矿体走向21°~50°,倾向SE,倾角70°~88°;459~547线矿体走向80°~85°,倾向SE,倾角48°~60°。矿体厚度03~4343m,平均厚度1114m。

3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的矿物成分见表5-7,矿石的化学成分见表5-8。

表5-7 矿石矿物成分表

表5-8 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

矿石结构:常见的矿石结构以压碎结构、晶粒结构、填隙结构为主,其次为熔蚀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乳滴结构、假象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网脉状、团块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等,其次有斑点状、角砾状、斑杂状、梳状、蜂窝状构造等。

金矿物种类及赋存特征:原生矿石中金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为主,二者占金矿物的9245%,含金矿物平均成色为52054,多数在450~550之间,以中低成色为主。金矿物形状以粒状、枝叉状、脉状为主,角砾状、片状次之。其粒度以细粒金、微粒金为主,中粒金次之,少量为粗粒金。赋存形式以晶隙金、裂隙金为主,包体金少见。

氧化矿石中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占59%,次为自然金,占41%。金矿物成色为76675,比原生矿石中金矿物的成色高。金矿物形状以角砾状为主,枝叉状、麦粒状次之。其粒度以细粒金、微粒金为主,少量的中粒金。赋存形式以包体金为主,80%包在褐铁矿中,说明原生载金矿物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后,金矿物未发生迁移,而残留在褐铁矿中,成为包体金。

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混合矿石不发育。

氧化矿石(氧化率>30%)分布在Ⅰ号矿体顶部,-40m标高以上,呈水平带状分布,平均氧化率5836%。氧化矿石含泥量高,金属硫化物含量低,其工业类型为微细粒含金氧化矿石。

原生矿石分布在-40m标高以下,根据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分为三种成因类型:细脉浸染状黄铁绢英岩质糜棱岩、碎裂岩型;

脉状、网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

脉状、网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

(三)围岩蚀变与成矿作用

(1)围岩蚀变: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有:赤铁矿化、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

赤铁矿化:热液活动早期阶段,使岩石产生红化现象,但不改变原岩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的一种蚀变作用。其形成机理为:长石矿物中的低价铁在高温氧化环境下变为高价铁,形成赤铁矿微粒,弥散在长石矿物的裂隙、晶隙间,使长石染上了红色。

钾长石化:早期富含钾质的含矿热液,在岩体接触带及构造裂隙发育处侵位渗透,对斜长石进行了广泛的交代,形成颗粒粗大的钾长石,呈伟晶团块或眼球状分布于岩石中。

黄铁绢英岩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它是中酸性花岗质岩石或富含长石矿物的其他岩石在中低温富碱质热液作用下,首先暗色矿物变成绢云母,继而钾长石和斜长石先后蚀变成鳞片状绢云母和微粒石英。暗色矿物蚀变成绢云母时析出的铁与热液中的硫氢酸根结合生成散点状黄铁矿,这种将岩石逐渐改变成细小鳞片状绢云母、微粒石英及黄铁矿的作用,称为黄铁绢英岩化。

碳酸盐化:矿化晚期阶段,生成碳酸盐矿物的一种蚀变作用。多生成菱铁矿、铁白云母、方解石等,呈团块状和细脉状分布在蚀变岩中。

热液活动早期阶段形成的赤铁矿化、钾长石化形成一个宽大的初始蚀变带;矿化中前期形成的黄铁绢英岩化,被限定在初始蚀变带内,并对先形成的赤铁矿化、钾长石化岩石进行交代改造,最终形成了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目前所见到的赤铁矿化、钾长石化带多位于蚀变带的边部,形态不规则。

(2)成矿作用:仓上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分为热液期成矿作用和表生期成矿作用。

热液期成矿作用:根据脉状体相互穿切关系、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共生组合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黄铁矿石英阶段:形成黄铁矿石英脉,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和少量毒砂。石英为乳白色的粒状集合体,单晶呈半自形板状,波状消光强烈,有变形纹。黄铁矿颗粒粗大,浅黄白色,具压碎结构,裂纹发育,呈脉状或团块状分布在石英脉或蚀变岩中。

金石英-细中粒黄铁矿阶段:该阶段矿物组合为黄铁矿、石英、毒砂、银金矿、自然金等。细中粒黄铁矿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状,以立方体为主,与细粒毒砂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出。石英为浅灰色,半自形柱粒状,呈粒状集合体嵌布在黄铁矿间隙或以细脉状产出。

金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该阶段矿物种类较多,除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有两个世代外,与之共生的还有磁黄铁矿、银金矿、金银矿、自然银及其他多种含银矿物。

石英碳酸盐阶段:该阶段组合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其次有重晶石、绿泥石。白色方解石细脉充填于蚀变岩或蚀变带上盘的变质岩裂隙中。

表生期成矿作用:矿体浅部,在表生作用下经氧化分解形成了氧化带。原生矿石中的金属硫化物形成了褐铁矿、针铁矿、铜蓝、铅矾、孔雀石等氧化矿物。石英性质稳定,仍残留在氧化带中;而绢云母、长石经氧化分解,形成伊利石、叶蜡石等。金银矿物及其他元素经风化迁移,不仅使金的成色增高,并且还形成淋滤富集带。

(四)矿床成因

(1)物质来源:太古宙栖霞超单元TTG岩系为胶东金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通过硫同位素、人工重砂、铅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特征分析,佐证了金质与其岩系的成因联系。

在矿区蚀变带内取了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10件样品作硫同位素分析,其结果见表5-9。

表5-9 硫同位素测试数据表

由表中可以看出,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皆为正值,均值为+1088‰,变化范围+96‰~+12‰,并且与玲珑超单元的二长花岗岩、TTG岩系的硫同位素值较为接近,展示了硫质的来源与途径,佐证了金矿与玲珑超单元的二长花岗岩、TTG岩系变质岩系的亲缘关系。

(2)成矿热液来源:对矿床三个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花岗岩中石英及石英包体水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定,测定结果见表5-10。

表5-10 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矿石和花岗岩中的石英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16‰~146‰和109‰~113‰,平均值为1301‰和1110‰,二者很接近。

氢氧同位素测定值与标准的不同类型水流体的δD‰和δ18O‰相比较可知:仓上金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当于变质水和岩浆水中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5-11)。

从氢氧同位素测定值和在氢氧同位素图上的投影位置看,可以看出仓上的玲珑超单元的二长花岗岩和矿石中的氢氧同位素均落在岩浆水和变质水区。

从而可以看出,仓上金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氢氧主要来自变质水和岩浆水,说明仓上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是在太古宙TTG岩系经历了区域变质、岩浆重熔作用之后形成的,在此过程中,热液活动逐渐增强,晚期所衍生的热液显示了既有变质水、又有岩浆水的特点,因此表明成矿热液直接来源于玲珑超单元,而间接来源于胶东群变质岩系。

表5-11 仓上金矿床矿石氢氧同位素与标准水流体氢氧同位素比较表

(3)成矿温度:在矿床内分别在二长花岗岩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包体中进行了均一法和爆裂法温度测定,测定结果见表5-12。

表5-12 仓上金矿床石英包体测温结果表

(4)矿床成因:综合以上分析认为:矿质主要来源于太古宙变质岩系,部分有可能来源于二长花岗岩。变质岩系中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的经区域变质作用,使所含金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形成了胶东地区金的高背景地球化学区。中生代燕山早期的郭家岭超单元岩浆岩形成,使金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含矿热液,并运移至岩体边部或构造薄弱带。当燕山早期的三山岛断裂形成后,矿液沿其运移,在仓上断裂带的引张地段,伴随构造多次活动,发生多次矿化叠加沉淀,形成了仓上金矿床。

(5)成矿时代:经各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观测和铷-锶法等时线年龄测定,仓上金矿床的成矿地质年龄为(1135±27)Ma,成矿时代应为燕山晚期。

(五)矿床的找矿标志

(1)地质标志:二长花岗岩体与太古宙变质岩系接触带;区域性压扭性主干断裂发育地段,特别是主断裂的沿走向拐弯的引张地段;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与石英脉发育地段;铁帽发育地段;多金属硫化物多次叠加、富集地段。

(2)地球物理标志:根据矿体上、下盘围岩的物性差异、矿体赋存部位岩矿石矿化特点,蚀变带赋矿部位或矿体常表现出的以下一些物理特征来进行找矿。

中等重力密度(10~115g/cm3)区域或明显重力梯度带,间接指示岩体接触带或断裂蚀变带;

低磁高电异常中出现相对高电、高磁异常,可指示蚀变带位置和存在矿体。

(3)地球化学标志:金矿床的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As、Sb、Bi、Mo、Ni、Co等。

一、地质勘查工作概况

马塘金矿是1967年勘探焦家金矿时发现的,并施工了部分钻孔。1971年,山东地质六队编写了《山东省掖县焦家金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提交了D级金储量371384kg。1980~1984年,地质六队对马塘金矿区进行了普查和详查评价,于1984年底完成了《山东省掖县马塘金矿区2号矿体详查地质报告》,提交B+C+D级金储量1113699kg(含1971年提交的金矿储量)。在编写2号矿体详查报告的同时及其后,六队继续对马塘金矿区1号矿体进行详查工作,于1986年底完成了《山东省掖县马塘金矿区1号矿体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C+D级金储量5488kg。马塘矿区累计提交浅部金矿储量1662499kg。

2005~2006年,山东地质六院开展寺庄矿区深部金矿详查时,于本区内施工了2个钻孔,发现了深部金矿。2007~2008年,六院开展了马塘矿区深部金矿普查(后期改称为朱郭李家矿区),2009年转入详查工作(未提交普查报告)。2009年12月提交了《山东省莱州市朱郭李家矿区金矿详查报告》。详查工作以机械岩心钻探为主要手段,对马塘矿区深部金矿床进行系统控制。根据矿体规模并与相邻矿床类比确定:本矿床Ⅰ-1、Ⅰ-12、Ⅱ-1、Ⅲ-1、Ⅲ-2号矿体为第Ⅰ勘查类型,Ⅲ-3、Ⅲ-10、Ⅲ-145、Ⅲ-151等矿体为第Ⅱ勘查类型,其他矿体为第Ⅲ勘查类型。详查沿用以往工程勘查系统:200'线以南,基线方位15°,勘探线方位285°;208线以北,基线方位30°,勘探线方位300°。在208'~264线矿体赋存范围,按120m×100m(走向×斜深)工程距布设钻孔,主矿体探求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深部远景区按(120~240)m×200m(走向×斜深)工程距布设钻孔,探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深部普查和详查工作共施工了57个钻孔,完成钻探工作量4530748m。

二、矿区位置及地质概况

马塘深部详查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莱州市境内,正在开采的马塘金矿西侧,其北部和南部分别与焦家金矿床和寺庄金矿床相邻。南距莱州市28km,隶属莱州市金城镇和朱桥镇管辖。矿区总面积228km2。

矿区位于焦家金矿带南段(图4-3)。区内地表均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覆盖层厚05~22m,一般3~8m。第四系下伏为焦家断裂上盘的新太古代马连庄组合变辉长岩(图4-19)。焦家断裂向西倾斜延入本区深部,焦家断裂下盘为侏罗纪玲珑花岗岩,玲珑花岗岩内见有伟晶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辉绿玢岩和煌斑岩等脉岩。

焦家主干断裂是矿区主要控矿断裂。断裂纵贯全区,宽140~400m,延深(工程控制最大斜深)1730m。总体走向20°,倾向北西,倾角较缓,一般22°~40°,近地表的浅部较陡,60°~70°,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缓波状延伸。176线以北-400m标高以上沿马连庄变辉长岩与玲珑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展布,-400m标高以下地段发育于玲珑二长花岗岩中;176线以南沿马连庄变辉长岩与玲珑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展布。断裂中心发育有连续稳定的主裂面,主裂面以灰黑色断层泥(厚2~40cm)为标志。构造岩十分发育,按其碎裂程度,由内向外划为三个岩带,即内部的糜棱岩和碎裂岩带,局部缺失,厚000~4470m,平均1133m;中间的花岗质碎裂岩带,厚1080~21754m,平均7414m;外部的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厚735~42080m,平均13044m。各岩带之间多呈渐变过渡关系,局部界限较清晰。

矿区内还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成矿后断裂,主要叠加于北东向成矿断裂及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之上。北东向矿后断裂以白色断层泥为显著标志,位于二长花岗岩与变辉长岩接触带中、早期灰色断层泥的上部,厚02~05m,厚度连续而稳定。该断裂沿倾向切割矿体,而使矿体局部受到破坏,但错距不大,对矿体影响较小。北西向矿后断裂是北东向矿后断裂的配套构造,主要控制了煌斑岩脉,对矿体有错移,错距小、破坏作用也较小。

三、矿体特征

(一)矿体群划分

矿区共圈定三个矿体群。将紧靠主裂面之下(局部之上)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控制的矿体划为Ⅰ号矿体群,其内圈定矿体8个,编号为Ⅰ-1、Ⅰ-12至Ⅰ-18。

图4-19 马塘矿区基岩地质图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控制的矿体划为Ⅱ号矿体群,其内圈定矿体10个,编号为Ⅱ-1、Ⅱ-5、Ⅱ-21至Ⅱ-28。对其中8个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Ⅱ-1号矿体为区内主矿体,其资源量占勘查区总量的7006%。

将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内控制的矿体划为Ⅲ号矿体群,其内圈定矿体12个,编号为Ⅲ-1、Ⅲ-2、Ⅲ-3、Ⅲ-7、Ⅲ-8、Ⅲ-10、Ⅲ-12、Ⅲ-17、Ⅲ-19、Ⅲ-24、Ⅲ-135、Ⅲ-179。

(二)矿体主要特征

1Ⅱ-1号主矿体

(1)矿体基本特征

Ⅱ-1号主矿体分布于主裂面之下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内,局部延入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内,分布于208~264线、-550~-990m标高范围内。矿体由31个钻孔控制。最大走向长1240m,平均766m,最大倾斜长670m,平均435m,本次深部勘查区内最大倾斜长600m。最大控制垂深510m,最低见矿工程标高为-990m。

矿体呈大脉状、脉状,分枝复合、膨胀夹缩特点明显。矿体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20°,倾向北西,倾角在16°~41°之间变化,平均倾角约30°(图4-20~图4-23)。

矿体沿走向向南北两侧已基本尖灭,向浅部已尖灭,向深部延出本区,沿走向长1240m范围内向深部沿斜深方向仍具延续趋势。

(2)矿体厚度及变化

Ⅱ-1号矿体单工程厚128~7672m,平均2306m,厚度变化系数101%,属厚度较稳定型矿体。从厚度等值线图(图4-24)可以看出,厚度大于25m的等值线所圈定的范围位于204'~228线(走向长约360m)、-600m至-800m标高(倾斜长420m)范围内,走向长与倾斜长之比为1∶117,从形态上看呈“Z”字形分布。

对31个见矿钻孔的矿体厚度频率进行了统计,1~5m厚的占3548%,5~20m厚的占2258%,20~40m厚的占2581%,大于60m厚的占1613%;10~40m厚的占4839%,1~40m厚的占8387%。从厚度频率上看,Ⅱ-1号矿体属厚度较大矿体。

(3)矿体品位及变化

矿体单工程品位(101~1089)×10-6,特高品位处理前的平均品位为390×10-6,处理后的平均品位为382×10-6,特高品位处理前、后的品位变化系数分别为138%和121%,属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型矿体。

圈入矿体的样品共517件,在(100~5240)×10-6范围内变化。经统计计算,低于200×10-6的样品频率为4642%,(200~600)×10-6的样品频率为3540%,(800~1800)×10-6的样品频率为1508%,(1800~2800)×10-6的样品频率为233%,大于3000×10-6的样品频率为077%;(100~600)×10-6的样品频率为8182%。可以看出,矿体以较低品位矿石为主,这与其平均品位396×10-6是相符的。从图4-25可以看出,随着距主裂面的由近到远,样品品位基本上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这与主裂面对矿化的阻隔作用有关;高品位样品多分布在208'~224号勘探线矿体厚度较大部位。

2Ⅰ-12号矿体

Ⅰ-12号矿体紧靠主裂面分布,受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控制,局部向下延入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内。矿体与浅部马塘1号主矿体相连,即现Ⅰ-12号矿体为马塘1号矿体延伸部分。矿体由14个钻孔(勘查范围内)控制。最大走向长976m,平均900m;包括中浅部最大倾斜长2360m,平均1452m,本次工作区内最大倾斜长1040m。

最大控制垂深450m,最低见矿工程标高为-950m。矿体呈似层状、大脉状,具分枝复合、膨胀夹缩等特点,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18°,倾向北西,倾角在25°~36°间变化,平均倾角约29°。

矿体单工程厚146~1519m,平均468m,厚度变化系数70%,属厚度稳定型矿体。对19个见矿钻孔(区内14个)的矿体厚度频率进行了统计,1~8m厚的占8947%,大于8m厚的占1052%。从厚度频率上看,Ⅰ-12号矿体属厚度中等矿体。

单工程品位(112~755)×10-6,特高品位处理前的平均品位为347×10-6,处理后的平均品位为269×10-6,特高品位处理前、后的品位变化系数分别为206%(属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型矿体)和101%(属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型矿体)。矿体向两侧已基本尖灭,向深部延出工作区并仍具延续趋势,但矿体品位较低。

图4-20马塘矿区深部矿床联合剖面图

图4 - 21 208'勘探线剖面图

图4 - 22 256 勘探线剖面图

图4-23 马塘矿区深部矿床联合中段图

图4-24 Ⅱ-1号矿体厚度等值线图

圈入矿体的样品共89件,品位在(100~5625)×10-6范围内变化。经统计计算,低于400×10-6的样品频率为8315%,(400~600)×10-6的样品频率为786%,低于600×10-6的样品频率为9101%,高于8×10-6的样品频率为899%。可以看出,矿体以较低品位矿石为主,这与其平均品位221×10-6是相符的。

(三)其他矿体特征

其他矿体呈透镜状、薄饼状,个别呈脉状,绝大多数矿体赋存于-260~-970m标高间,矿体倾向286°~309°,倾角21°~41°。其中Ⅰ-1号矿体总长达600m,斜深1296m;其余矿体长60~600m,斜深50~450m,这些矿体规模均较小,产状与主矿体基本平行。

(四)马塘矿区深部矿床主要矿体与邻近矿床矿体的关系

马塘矿区深部矿床Ⅱ-1、Ⅰ-1号等矿体沿走向分别与寺庄矿区深部矿床的Ⅱ-1、Ⅰ-1号矿体相连接,构成同一矿体;Ⅰ-12号矿体向浅部延伸分为两枝,其北枝与马塘矿区浅部①号矿体相连,南枝与浅部②号矿体相连。对Ⅰ-12号矿体与浅部矿体比较发现,深部矿体较浅部矿体产状缓、规模大、品位低。

矿体产状对比:浅部①号矿体平均倾角33°,②号矿体平均倾角37°;深部Ⅰ-12号矿体平均倾角29°。

图4-25 Ⅱ-1号矿体品位等值线图

矿体规模对比:①号矿体地表长120m,-300m水平最大长230m,斜深950m;②号矿体地表长155m,-200m水平最大长240m,斜深660m;Ⅰ-12号矿体平均长900m,最大倾斜长1040m。

矿体厚度对比:①号矿体平均厚度181m,厚度变化系数566%。②号矿体平均厚度280m,厚度变化系数5603%;Ⅰ-12号矿体平均厚度468m,厚度变化系数70%,深部矿体厚度变化较浅部矿体大。

矿体品位对比:浅部①号矿体平均品位406×10-6,品位变化系数4683%;②号矿体平均品位935×10-6,品位变化系数4683%;深部矿体平均品位374×10-6,品位变化系数7327%;Ⅰ-12号矿体平均品位269×10-6,品位变化系数101%。由浅部矿体至深部矿体品位变化增大。

四、矿石特征

(一)矿石物质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由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表生矿物组成,其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银金矿、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等;表生矿物主要有褐铁矿等。

矿石矿物按生成关系可划分为三个矿物共生组合:原生残留矿物———斜长石、钾长石及石英等;蚀变矿物———绢云母、微粒石英、钾长石、碳酸盐类、绿泥石及黄铁矿等;热液矿物———黄铁矿、石英、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绢云母及银金矿等。

矿石中有益组分以金为主,其次为伴生有益组分银、硫。矿床平均金品位343×10-6,平均银品位658×10-6,硫平均品位201%,银、硫可作为伴生有益组分综合回收利用。其他有益组分达不到综合利用标准。

(二)结构构造

常见的矿石结构以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有碎裂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假象结构、文象结构和乳滴状结构等。

矿石的构造主要有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或网脉状构造以及斑点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及交错脉状构造。

(三)矿石类型

矿体均位于-280m标高以下,矿石自然类型全部为原生矿石。依据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特征、蚀变碎裂程度等因素,将原生矿石划分为三种:细粒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对Ⅰ-1及Ⅰ-12号矿体进行了统计,该矿石类型金资源量占资源总量的1833%;浸染状-细脉状-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对Ⅱ-1号主矿体矿石类型统计结果表明,该类型所占比例为7018%;细脉-网脉状、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统计结果表明,该类矿石占总量的1149%左右。

矿石中的金主要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金等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少量赋存于脉石矿物中。通过矿石组合分析,其平均含硫量为205%,矿石工业类型属低硫型金矿石。

图4-26 马塘矿区深部Ⅱ-1号主矿体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

五、矿床资源量

本矿区共划分3个矿体群,圈定矿体73个,对其中65个矿体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其余8个矿体为单工程控制的米·克/吨值矿体,未估算资源储量。

-280~-970m标高范围内估算矿床金资源量总量(332+333):矿石量37485460t,金属量126327kg。其中,工业矿资源量:矿石量30175681t,金属量115159kg,平均品位382×10-6;低品位矿资源量矿石量7309779t,金属量11168㎏,平均品位153×10-6。Ⅱ-1号主矿体金属量88512kg(图4-26),占矿床总量的70%。Ⅰ-1号矿体是寺庄深部Ⅰ-1号矿体的延伸部分(图4-27)。

图4-27 马塘矿区深部Ⅰ-1号矿体资源量估算水平投影图

另外,探获伴生银: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30175681t,金属量19777t,平均品位656×10-6;伴生硫: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30175681t,全硫62万t,平均品位205%,折合标硫量1742万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012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