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积地层及古地理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华北古大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的结晶岩及部分沉积岩组成,其上沉积了近万米的沉积盖层,其中早古生代发育碳酸盐台地型沉积,晚古生代向内陆湖盆转化,中、新生代为陆相成盆期。
桌子山与岗德尔山地区,缺失相当于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及上奥陶统的地层,由老到新下奥陶统发育三道坎组、桌子山组和克里摩里组,中奥陶统出露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和蛇山组(表3-2)。
三道坎组由一套灰紫色中厚层状具交错层理的石英砂岩与白云岩、白云岩化生物屑灰岩、含生物屑灰岩、粒屑灰岩的不等厚互层沉积组成。砂岩由北向南厚度渐次减少,至贺兰山、青龙山一带完全相变为灰岩,由此推断砂岩物源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乌兰格尔隆起。三道坎组的砂岩属于砂滩或海陆过渡相沉积,白云岩及灰岩为局限台地相夹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
桌子山组主要为含生物屑灰岩或生物屑灰岩、粒屑灰岩及豹斑状灰岩,富含蓝绿藻丝状群体、管状体,见红藻屑、角石、腕足、棘屑、海绵骨针等生物屑,属于台地边缘生物滩或生物礁相。至贺兰山一带相变为暗色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的砾屑灰岩、白云岩、微晶灰岩、泥灰岩,称中梁子组,分析为盆地边缘相。
克里摩里组的沉积特色与下伏地层大相径庭,岩性为暗色薄层灰岩、泥灰岩,夹生物屑灰岩、黑色页岩、瘤状灰岩及燧石条带,水平纹理发育,具有低密度钙屑浊积岩及等深积岩,含浮游有孔虫、笔石、三叶虫、小腕足屑及海绵骨针,属于广海陆架相至斜坡相。贺兰山地区相当的层位发育浊流沉积,与本区拉什仲组沉积特征相似,为盆地边缘相和盆地相。
表3-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层
克里摩里组沉积晚期,水体加深,黑色笔石页岩横向分布稳定。到乌拉力克组沉积初期,海平面下降,形成水下滑塌-碎屑流沉积,随后快速上升并发生几次振荡性海平面升降,沉积面貌总体上以黑色页岩为主,夹砾屑灰岩、低密度钙屑浊积岩和薄板状灰岩,属于盆地相与斜坡相(碎屑席)。西南方向的贺兰山一带呈盆地相与盆地边缘相。
拉什仲组主要由砂质、粉砂质浊积岩与页岩的不等厚互层沉积组成,属于盆地边缘相。
公乌素组下部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上部为薄层灰岩夹砾屑灰岩和浊积砂岩,属于盆地边缘相及广海陆架相。
蛇山组下部为浊积砂岩,中部为粉砂岩与页岩夹薄层生物屑灰岩,上部为介屑灰岩。属于盆地边缘相至台地边缘浅滩相。
宏观古地理格局再造,有助于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
二、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以不整合及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为界的、周期性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并在这个格架内分析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型式。
1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步骤
虽然露头层序地层研究中三维控制因素仍而是一个殊而未决的难题,然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地质信息。逐层详细分析,识别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成因地层单元,并由此划分出准层序,这是露头层序地层工作中的首要步骤。
在一次海平面升降周期中,沉积环境必然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因而,分析沉积相与古环境是很重要的。同时根据各种指相标志确定古水深,其中波基面和风暴浪基面是两个重要的水体深度分界面。
在此基础上,确定三个关键界面,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及空间分布型式;由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及磁性地层学确立地层时代并编制海平面升降曲线。
2几个重要界面的识别标志
层序及体系域是由层序边界、最大海泛面及首次海泛面区分开的。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时,首先需要识别最大海泛面与密集段。密集段横向上分布稳定,易于追踪,是一个良好的地层对比标志层,层序边界和首次海泛面必然位于相邻的两个密集段之间。
(1)密集段(CS)的识别标志。桌子山地区奥陶系典型的密集段由黑色笔石页岩和暗色泥页岩组成(例如CS12—CS22,图3-1和表3-3),也见由泥灰岩、灰质页岩、夹泥质层的微亮晶灰岩及海底硬底组成(例如CS5—CS11,图3-1和表3-3)。在近岸部位,特别是陆源碎屑沉积与碳酸盐岩混积的环境中,密集段可能由含生物屑灰岩或生物屑粉砂质灰岩(wackstone或packstone)组成(例如CS1—CS4,图3-1)。密集段形成于海进高潮期缺氧还原环境,可容纳空间相对最大,沉积速率最低,因而浮游生物或微体生物丰度最高、变异度最大,新分子易出现,露头上页岩中常见笔石顺层面分布(例如CS18和CS19,图版Ⅰ-1),灰岩中见盲眼三叶虫(例如CS14)。纯碳酸盐层序的密集段特征不典型,多见泥灰岩。
(2)首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surface)的识别标志。首次海泛面是区分低水位体系域与海进体系域的重要界面。该面在浅水区域相对容易识别。区内三道坎组几个层序的首次洪泛面附近,含内源砾石、外源砾石及大量顺层分布的腕足屑,即海进滞留砾岩(图版Ⅰ-2)。首次海泛面(ffs)之上,沉积标志具有水体加深或水质变清的证据。例如层序1,ffs之下为具交错层理的滨岸砂岩,其上砂层变薄,含粉砂质钙质泥岩及灰岩增厚;再如层序2和3,ffs之下为厚层砂岩,其上变为介屑灰岩、含生物屑灰岩。
图3-1 桌子山拉什仲剖面奥陶系层序地层分析
续图3-1 桌子山拉什仲剖面奥陶系层序地层分析
续图3-1 桌子山拉什仲剖面奥陶系层序地层分析
续图3-1 桌子山拉什仲剖面奥陶系层序地层分析
1—砂岩;2—泥岩;3—藻灰岩;4—陆架灰岩;5—介壳灰岩;6—泥灰岩;7—灰岩;8—鲕粒岩;9—白云岩;10—白云质灰岩;11—生物屑灰岩;12—鲕粒灰岩;13—燧石灰岩;14—竹叶状灰岩;15—砾屑灰岩
表3-3 桌子山拉什仲剖面奥陶系密集段的特征
(3)I型层序边界的识别特征。桌子山地区既有I型层序也有Ⅱ型层序,它们的识别是以层序边界性质为依据。I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归纳如下:
① 地层缺失、削截标志:当相对水平面迅速下降、陆架坡折以上的可容纳空间(ac-comondation)急剧减小(甚至为零),则地层出露地表,前高水位期的沉积物遭受剥蚀,致使层序边界处出现削截标志;某些重大层序边界附近往往有大套地层缺失或由构造运动增强了不整合的信号(图3-2,图版Ⅰ-3、Ⅰ-4)。例如SB1,其下缺失了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的一套地层(图3-1和表3-4,图版Ⅰ-5),SB30之上缺失了上奥陶统的一套地层,其上直接覆盖石炭系具蜂窝状褐铁矿的粉砂岩(图3-1,表3-4),它们均为重大的层序边界。
表3-4 桌子山拉什仲剖面奥陶系层序边界特征
② 暴露标志:陆架出露地表,沉积物出现过路作用,除有侵蚀作用外,还会在层序边界部位出现暴露标志,例如古风化壳、干裂、雨痕、泡沫痕、大量生物垂直钻孔、赤铁矿及铁质浸染等(图3-2)。寒武系底界见古风化壳,SB1(图3-1,图版Ⅰ-6)见干裂等暴露标志。
图3-2 I型层序边界(SB)的识别标志
a—构造运动增强的不整合;b—古风化壳;c—层序边界之上地层上超;d—水下侵蚀(碎屑流)作用;e—浅水相覆盖在深水相之上;f—浑水沉积覆盖在清水沉积之上;g—层序边界之下发育白云岩,其上有帐篷、古溶洞构造;h—台地因淹没而消亡,层序边界之上发育大量碎屑浊积岩
③ 地层上超:包括滨岸上超和陆坡上超。在一些大的地层断面上(例如陡崖、广阔的露头),可以观察到某些层序边界之上有地层超覆的现象。例如SB1、SB3、SB4等之上见上超现象(图3-1和图3-2)。
④ 斜坡前缘侵蚀:I型层序边界形成时,会发生明显的斜坡前缘侵蚀,使台地、台地边缘和斜坡上的大量沉积物被搬运走,以密度流或牵引流的沉积作用而顺坡堆积下来。桌子山地区的斜坡前缘侵蚀主要表现为滑塌和碎屑流沉积,某些层序边界之上(例如SB19)出现几套碎屑流沉积。克里摩里组的SB14、SB15和SB16,乌拉力克组的SB19、SB20和SB21,这些层序边界之上均见碎屑流沉积(图3-1,图版Ⅰ-7),SB16附近还见碎屑流岩墙。碎屑流沉积以乌拉力克组特征显著,岩性为砾屑灰岩,砾屑成分有桌子山组的藻粘结灰岩、克里摩里组的薄层状灰岩、页岩、低密度钙屑浊积岩、下伏层位的碎屑流沉积;砾屑大小不一,最大可达lm以上,最小仅几毫米,一般几至几十厘米;砾屑随机分布,但是大部分顺层分布。这种侵蚀作用在台地上表现为下切谷的下切作用,桌子山青年农场克里摩里组多见,层序16为其一例(图版Ⅰ-8和图3-1)。
⑤ 浅水相覆盖在深水相之上:在低水位期,海平面下跌到陆架坡折以下,滨岸相向海洋盆地迁移,导致浅水相直接覆盖在深水相沉积之上。克里摩里组层序18就是一例(图3-1),SB18之上为潮坪沉积,其下为广海陆架相和斜坡相沉积。
⑥ 浑水沉积覆盖在清水沉积之上:碳酸盐岩和硅质碎屑岩在形成环境、海底地形、物源性质及沉积物供应速率或生产率、沉积作用和(或)扩散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碳酸盐台地消亡而转化为硅质碎屑沉积时,或者在大套碳酸盐沉积之间插入相当厚的滨岸砂岩时,可以产生明显的不整合。三道坎组的五套(SB1-SB5之上)即为此例。以SB1之上的砂岩为例,下伏的寒武系地层为巨厚的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其上缺失了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的地层,接着沉积了约5m厚的具交错层理的滨岸砂岩或海陆过渡相砂岩,其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不整合。
⑦ 大规模浊积岩:台地消亡的起因,一是暴露消亡,在数千年的滞后时间后再次被淹没而台地重新发育;另一种情况是沉没消亡,即台地沉没到透光层之下被大量陆源碎屑沉积物覆盖而消失(图版Ⅱ-1、2、3,图版Ⅱ-1、Ⅱ-2、Ⅱ-3)。
桌子山地区在乌拉力克组沉积时,古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水深显著加大,黑色页岩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陆源沉积物转化;到了拉什仲沉积期,由于水体深坡度大,海平面骤然下降而导致浊流发生。这些浊积岩规模大、阵发性强,底部往往含泥页岩内碎屑,相当于Mutti(1985)的I型或Ⅱ型扇体。根据槽模(图版Ⅱ-4)所测的古水流方向为40°~450,估计物源为北东方向的乌兰格尔隆起。区内厚层浊积岩之下通常发育相当厚的暗色泥页岩或粉砂质泥岩,因而层序边界位于浊积岩底部或邻近部位(图3-2)。缓坡台地沉没消亡时,层序边界与密集段可能在陆架坡折之上近陆部位重合。
⑧ 成岩作用标志:JFSarg等(1988)认为:形成I型层序边界时出现两种主要作用,即斜坡前缘侵蚀作用和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迁移,后者实质上与成岩作用有关,其中以白云岩化作用关系密切。
在高水位晚期,可容纳空间大幅度降低,干燥区蒸发作用强烈,可以形成萨布哈环境;在潮湿区,天水淋滤溶解早期沉积物,高镁方解石和文石被低镁方解石交代,镁离子出溶、迁移而发生白云岩化;或者天水与少量海水混合,构成大规模的混合白云岩化;或者在潜流带及大气水—海水混合带中发生白云岩化。总之白云岩化往往与台地暴露相关联。在桌子山地区,层序边界常见位于方解石质岩帽及白云化层之上或灰岩/白云岩的分界处(图3-1及3-2)。层序边界之下的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和大套白云岩,解释为海退的终结及暴露作用的发生。若层序边界规模小、暴露时间短,成岩作用只影响到浅部高水位期沉积、强度相对较弱,可以见到溶解作用、压溶作用、地下水胶结作用、帐篷构造等(图版Ⅱ-5),内陆架区具有显著的白云化作用。下奥陶统的I型层序边界之下普遍发育白云岩(图版Ⅱ-6,图3-2)。例如层序1的边界之下,寒武系上部出现大套白云岩,在阿不切亥沟、苏必沟及老石旦东山剖面上均见成岩作用向上愈来愈强烈的现象。
上述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是根据桌子山地区元古宙和古生代(AnZ—C;主要是奥陶系)的地层总结出来的,并非是惟一的,确定层序边界时需要综合多种标志、区域上进行对比和追索,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4)Ⅱ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Ⅱ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海平面发生过短暂的下降,随之上升,因而识别特征没有I型层序边界显著。根据桌子山地区的观察结果,Ⅱ型层序边界有如下识别标志:
① 薄层褐色粉砂岩(滨岸下迁):见于层序17边界之上,岩性为铁褐色、灰泥质粉砂岩,仅5cm厚,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上覆地层见向北东方向超覆的特征。这种现象解释为滨岸向海的迁移,与I型层序边界之上的厚层砂岩本质不同,反映短时期的海平面下降(图3-1,SB17;图版Ⅱ-7)。
图3-3 内蒙古桌子山与华北和东北地区奥陶系剖面对比
(据长春地质学院,1979)
1—页岩;2—砂岩;3—石英砂岩;4—砾岩;5—泥灰岩;6—灰岩;7—泥质灰岩;8—砂质灰岩;9—竹叶状灰岩;10—鲕状灰岩;11—角砾状灰岩;12—含燧石灰岩;13—含变质角砾状灰岩;14—白云岩
② 暴露及成岩作用标志:Ⅱ型层序边界仅在近岸部位有微小的侵蚀。成岩作用强度相似于小规模的I型层序。在桌子山组见溶洞角砾岩、不稳定岩屑的溶解、粒间充填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层序边界之下为白云质灰岩、具风化外貌的红色页岩片状泥岩(图3-1的SB6、SB8、SB11、SB13),克里摩里组见渗滤豆、帐篷构造等。
Ⅱ型层序主要发育于桌子山组,这与当时的构造背景有关,分析该期为具镶边的陆架或缓坡台地,构造运动相对较弱,由于碳酸盐岩产率高、不断向上建筑到使可容纳空间降低而形成的。
3层序地层格架
由层序边界的识别,结合密集段的分布特征,通过横向追索与对比,在桌子山地区奥陶系地层中共识别出29个层序,其中I型层序共23个,Ⅱ型层序共6个。按底界值488Ma、顶界年龄458Ma计算,每个层序时间跨度平均约为1035Ma,与Mitchum等(1991)所指的三级层序(05~30Ma)相当(表3-1),部分为高频层序。鄂尔多斯盆地3级层序和高频层序发育的原因是:①碳酸盐沉积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十分敏感;②早奥陶世时,区内构造运动弱,沉积速率相对较高,有利于高频层序发育;③中奥陶世时,局部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部隆起或沉积很少,西缘为坳拉槽型盆地,受相邻几个海域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多旋回式沉积。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Vail等,1988;Wagoner等,1990),一个完整的层序应该包括低水位或陆架边缘、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盆地西缘地处“坡折”附近,地层记录比较完整,大多数层序旋回满足上述条件,这些旋回式沉积应称为“层序”,按时间尺度,部分为4级层序或高频层序。本区层序旋回及海平面升降曲线见第4章表4-3和图4-4。海平面升降曲线是根据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或相对容纳空间编制的,经对比,区内早奥陶世层序发育的频率高,具有高频层序的特征;奥陶世的层序旋回具有全球性规律。由“可容纳空间包络”看,区内早奥陶世与Exxon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规律不尽合拍,这是局部环境及局部构造运动造成的;中奥陶世完全合拍;与Arco公司(1994)的海平面升降曲线二级旋回吻合程度相当高。
图3-4 桌子山阿不切亥沟寒武纪地层系统(图例同图3-1)
另外,对于桌子山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前人讨论甚多,并曾与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过对比(图3-3、图3-4)。
三、小结
(1)碳酸盐岩属于内源沉积物,层序的发育与台地的性质与演化、海水的进退、台地的淹没与暴露等因素有关;
(2)总结了露头层序地层工作方法;
(3)确定了密集段、首次海泛面和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4)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奥陶系识别出29个层序。密集段及其附近层位的暗色页岩可能是大气田区的主要源岩,岩隆、层序边界部位的白云岩及浊积岩是良好储层;
(5)为后续建立缓坡及镶边陆架层序及体系域模式,建立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奠定了实际和理论基础。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 *** 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
时间:2022-11-21 12:06:26 浏览次数:2106
引语每一位考生务必充分了解清楚学校教学质量怎么样,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立即,以下是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的相关信息。
一、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立即点击获取
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
二、2022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
自1996年至2015年,南充五中已连续19年获得顺庆区初中两结合会考第一名和顺庆区督导评估一等奖,南充市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一等奖,涌现出12名南充市中考状元。学校是四川省智慧联盟成员学校、四川省初中英才教育协作体成员学校 ;先后被评为四川省藏区帮扶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先进集体、四川省国防教育试点学校、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南充市校本研修先进单位、南充市文明校园、南充市美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智慧联盟成员学校、四川省初中英才教育协作体成员学校 、顺庆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顺庆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顺庆区禁毒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
三、南充市南充五中近期活动
南充五中举行新进教师座谈会
聚力新学期,奋进新征程。为助力新教师尽快适应新角色,融入新环境,9月23日下午,南充五中2022年新进教师座谈会在青龙山校区经纬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南充五中全体校级干部、部分行政干部及42位新进教师参会,会议由青龙山校区副校长宋岩主持。
会议伊始,42位新教师依次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畅谈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规划,表达了对加入南充五中大家庭的荣幸和自豪之感。随后,粟泫瑜和蒋倩两位老师代表新进教师发言。粟泫瑜老师回顾了入职前,学校为选聘的硕士研究生搭建平台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学习的体会,她表示要不断努力,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蒋倩老师围绕“教好书、育好人”的教学理念,承诺“延续南充五中优良传统,不辜负学生与家长的期许,以校为家,与生为友”。接着,南充五中青龙山校区的青年教师代表袁礼欣从个人成长经历与体验出发,讲述了自己与南充五中之间的不解情缘,并分享了自己进校后的三点感悟:培植五中情怀,传承五中精神,讲好五中故事。
小编提示:以上是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的相关信息,同学们请仔细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填报志愿。
来源:本篇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请尽快与小编联系,谢谢您的合作!作者:csg1
本章整理了2023年南充市南充五中教学质量怎么样的相关信息,四川初升高升学网-拥有各地名校的升学资源信息,充分熟悉重点高中的招生方式、招生要求;众多名校供家长做参考选择;想了解更多信息,您可在下方留言,择校老师将在第一时间联系您,并根据需求制定优质的中考升学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