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cpu型号大全有:
赛扬双核 e1200 e1400
奔腾双核 e2140 e2160 e2180 e2200 e2210 e2220
赛扬双核 e3200 e3400
奔腾双核e5200 e5300 e5400
奔腾双核 e6300 e6500k e6700
酷睿2双核 e8200 e8300 e8400 e8500 e8600 e8700
四核有 q8200 q8300 q8400 q8500 q9400 q9500 q9650 q9700
基本参数
品牌 :Intel/英特尔
型号 :酷睿 i3 4130T
颜色 :蓝色
适用类型:台式
包装形式: 原包
详细参数
核心代号:Haswell
CPU插槽类型 :LGA 1150
CPU主频范围 :28GHz-30GHz
核心数量 :双核心
制程工艺 :22纳米
耗电功率 : 35W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英特尔CPU
行业主要公司:目前国内CPU行业主要公司有天津海光、华为鲲鹏、天津飞腾、上海兆芯、龙芯中科等。
1、中国CPU第一股诞生
2022年1月6日,嵌入式CPU设计公司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262)发行价为每股4198元。标志着我国嵌入式CPU第一股的正式诞生。国芯科技是一家聚焦于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 CPU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公司。致力提供 IP 授权、芯片定制服务和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信息安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边缘计算和网络通信三大关键领域。2009年,国芯科技主要聚焦汽车电子、工控和信息安全领域,2017年,公司开发开源RISC-V指令集架构处理器,同时进军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领域。
国芯科技的技术研发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1、MCore阶段:2002年4月,国芯科技与摩托罗拉签署MCore处理器核心授权,协议未约定履行期限,属于长期有效的框架协议。2008-2009年,国芯科技基于MCore指令集推出C200/C300/C400处理器设计平台。
2、PowerPC阶段:2010年9月,国芯科技与IBM签署Power ISA微架构授权协议,授权费用44580万美元,2017年签订补充协议,费用12000万美元。国芯科技2010年至今基于PowerPC指令集推出C2000/C8000/C9000处理器设计平台。
3、RISC-V阶段:2017年,国芯科技基于开源RISC-V指令集推出CRV0/CRV4处理器设计平台。
2、国产CPU指令集呈现多元化,制程迎头追赶
从目前我国国产CPU产品来看,国产CPU采用的指令集也呈现多元化状态,且制程多集中于28-14nm制程节点,而全球CPU巨头如英特尔、AMD、IBM多采用7nm以下高端制程,差距较大。目前,上海兆芯与龙芯中科推出了消费级CPU及相关产品,其中兆芯拥有x86指令集授权,有较好的兼容性,龙芯在其3A5000/3B5000产品中放弃MIPS指令集架构,采用自研指令,实现了我国处理器市场指令集的新突破。除此之外,天津海光、华为鲲鹏则用于服务器。国芯科技CPU基于MCore、PowerPC及RISC-V指令集,面向工业控制、信息安全、金融电子等多种领域。
3、国芯科技嵌入式CPU IP授权业务达到国际主流水准
国芯科技嵌入式CPU IP授权业务已达到主流水准。从产品方面来看,国芯科技拥有8种40余款嵌入式CPU内核,虽然不及ARM的领域广泛,但已经具有面向信息安全、物联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信息安全、边缘计算、网络通信等关键领域。从制程上看,国芯科技支持先进14/7nm工艺节点实现,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准。
4、我国CPU行业发展策略——走自研道路
国芯科技作为国产CPU开发商,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水平上都难以与国际龙头企业匹敌,但其自研CPU填补了信息安全、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的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国产CPU发展,需要走自研道路,完善全产业链,防止国外“卡脖子”。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搭建,做好软硬件结合。最后,要警惕国外倾销,保证国产CPU的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体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要有数据传输通路,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要有中央控制单元(CPU),要有 *** 作系统,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要有数据发送器,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物联网在移动监测、智能可穿戴、POS机、气象、医疗和能源等行业用途很大,而且是实现设备联网不可或缺的产品,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
物联网设备是非标准计算设备,可无线连接到网络并具有传输数据的能力。物联网涉及将互联网连接范围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类的标准设备扩展到任何范围的传统“哑”或未启用互联网的物理设备和日常物品。这些设备嵌入了技术,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和交互。它们也可以被 远程监视和控制。
连接的设备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该生态系统中,每个设备都与环境中的其他相关设备通信以自动执行家庭和行业任务。他们可以将可用的传感器数据传达 给用户,企业和其他预期的各方。这些设备可以分为三大类:消费类,企业类和工业类。
消费者连接的设备包括智能电视,智能扬声器,玩具,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电器。例如,在 智能家居中,设备旨在感应和响应人的存在。当一个人回到家中时,他们的汽车与车库连通以打开门。进入室内后,温度调节器已经被调整到其首选温度,并且照明设置为较低的强度和颜色,因为他们的智能手表数据表明这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日子。其他智能家居设备包括根据天气预报调整洒水量的洒水装置和了解最经常清洁房屋区域的机器人真空吸尘器。
企业物联网设备是旨在供企业使用的边缘设备。有各种各样的企业物联网设备可用。这些设备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往往倾向于维护设施或提高运营效率。一些选项包括智能锁,智能恒温器,智能照明和智能安全性。这些技术的消费者版本也存在。
在企业中,智能设备可以帮助举行会议。位于会议室中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帮助员工确定和安排会议可用的房间,确保可以使用合适的房间类型,大小和功能。当与会人员进入会议室时,温度将根据占用情况进行调整,随着屏幕上适当的PowerPoint加载,灯光将变暗,并且演讲者开始演示。
消费者,企业和工业物联网设备的示例包括装配在会议室和装配线机器上的智能电视和智能传感器。
工业物联网设备旨在用于工厂或其他工业环境。大多数工业物联网设备是用于监视装配线或其他制造过程的传感器。来自各种类型传感器的数据将传输到监视应用程序,以确保关键流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些相同的传感器还可以通过预测何时需要更换零件来防止意外停机。
如果发生问题,系统可能能够将通知发送给服务技术人员,以告知他们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部件。这样可以避免技术人员到现场诊断问题,然后再去仓库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零件。
物联网设备如何工作?
物联网设备在功能方面有所不同,但是物联网设备在工作方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物联网设备是旨在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的物理对象。该设备可能是装配线上的传感器或智能监控摄像头。无论哪种情况,设备都可以感知物理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该设备本身包括集成的CPU,网络适配器和固件,通常在开放源代码平台上构建。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联网设备连接到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并获取该设备可用于在网络上运行的IP地址。某些物联网设备可通过公共互联网直接访问,但大多数设计为仅在专用网络上运行。
尽管不是绝对要求,但许多物联网设备是通过软件应用程序配置和管理的。但是,某些设备具有集成的Web服务器,因此不需要外部应用程序。
物联网设备配置并开始运行后,其大部分流量就出站了。例如,安全摄像头可传输视频数据。同样,工业传感器流式传输传感器数据。但是,某些物联网设备(例如智能灯)确实接受输入。
2019年10月31日,SiFive公布了IP产品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他们展示了其有史以来第一个乱序的CPU微体系结构,并承诺在现有RISC-V内核上实现显着的性能飞跃,并提供与Arm产品相比具有竞争力的PPA指标。
说起SiFive这个公司,其实很有意思。SiFive中国是在去年8月份成立的,与其他跨国企业的做法不一样的是,SiFive中国是一个独立公司,在中国独立运营,并非SiFive的子公司。它有自己的董事会,有自己的管理团队,未来它可以独立接受投资,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同时也跟SiFive有关系,如提供IP还有其他方面的技术。
SiFive于2017年发布了U54系列,这是该公司第一个能够运行完整 *** 作系统(例如Linux)的成熟CPU IP。
讲回正题,全球首个RISC-V处理器CPU,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为什么RISC-V架构如此受追捧?
全新的RISC-V OoO CPU:U8面世
到目前为止,如果我们想基于新的ISA设计新的CPU,则首先要从小处着手,然后进行迭代,然后继续为设计增加更多的复杂性,这相对来说还不足为奇。SiFive的U5和U7系列相对来说CPU微体系结构较为简单。与Arm的低端和微控制器内核相比,它们能提供一些非常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和替代方案,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需要更高性能的更复杂工作负载的任务。
但新的U8系列通过大幅改善新的微体系结构,其性能比U54和U74高出5到4倍,这是我们行业中极其罕见的性能提升。
SiFive针对U8系列的设计目标也非常简单:直接对标Arm Cortex-A72,U8系列的目标是在性能上不相上下,并且在只有对手一半面积的同时提供15倍的更高的电源效率。当然,拿A72来比,还是有点“欺负”老产品的意味,不过SiFive的PPA目标相对较高,这意味着U8应该比Arm的最新一代内核更具竞争力。
RISC-V魅力何在?
顾名思义,RISC-V是RISC的第五个版本。RISC,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是图灵奖得主John L Hennessy和David A Patterson对行业的重大贡献,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80年发布。芯片指令集帮助计算机软件与底层硬件设备通信,是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们先看看全世界对RISC-V的态度:
全球第一大硬盘产商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将以每年10亿到20亿颗的预期来推动RISC-V,逐步完成全线产品迁移到RISC-V定制架构;
MicroSemi提供基于Risc-V+Linux+CNN加速的AI解决方案;
印度政府则大力资助基于RISC-V的处理器项目,使RISC-V成为了印度的事实国家指令集;
RISC-V基金会的会员已经增加到150多个,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大量使用或评估基于RISC-V的应用,参与度之高,覆盖面之广,盛况空前;
指令集架构的生态链正在成长和完善,工具链、RTOS/Linux *** 作系统的移植等工作都取得关键突破。
无论模块化指令集“能屈能伸”,还是甩掉向后兼容 历史 包袱“无病一身轻”,再到40多条基本指令“大道至简”,且使用BSD License开源协议彻底开放,RISC-V的种种优势,宛如指令集纷繁万象中的一股春风。
早在去年,就有很多公司开始量产基于RISC-V的芯片,例如国内的嘉楠云智和华米等,他们做RISC-V芯片较早。行业人士当时也预计其他很多做RISC-V芯片的公司可能会在2019年或2020年正式推出基于RISC-V的芯片。
所以,兆易创新带来了GD32V系列开发板。
GD32V系列来袭
近期,业界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兆易创新正式推出全球首个基于RISC-V内核的GD32V系列32位通用MCU产品,提供完整工具链并持续打造RISC-V开发生态。
GD32VF103系列MCU采用了全新的基于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Bumblebee处理器内核,是兆易创新携手中国芯来 科技 面向物联网及其它超低功耗场景应用自主联合开发的一款商用RISC-V处理器内核。
GD32VF103系列RISC-V mCU提供了108MHz的运算主频,以及16KB到128KB的片上闪存和6KB到32KB的SRAM缓存, gFlash专利技术支持内核访问闪存高速雾等待。Bumblebee内核还内置了单周期硬件乘法器、硬件除法器和加速单元应对高级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挑战。
GD32V系列新品全部符合工业级高可靠性和温度标准,并提供至少十年的持续供货保证。芯片的静电防护(ESD)防护水平在人体放电(HBM)模式可达5KV,器件放电模式(CDM)可达2KV,远高于行业安全标准,从而适用于复杂环境并让终端产品更可靠耐用。
全新的GD32VF103系列RISC-V MCU即刻上市。立创商城现已同步发售。
i7处理器有5代
Core i7(中文:酷睿i7,核心代号:Bloomfield)处理器是英特尔于2008年推出的64位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取代Intel Core 2系列处理器。
酷睿i7是由Intel(美国英特尔公司)生产的面向中高端用户的CPU家族标识,包含Bloomfield(2008年)、Lynnfield(2009年)、Clarksfield(2009年)、Arrandale(2010年)、Gulftown(2010年)、
2 各代cpu制程
CPU的制程越小,说明它的工艺越先进,难度也就更大,价格也会更高。
3 英特尔历代CPU
intel酷睿处理器区分第几代通过型号后第一位数字来获得,例如i5-4210U,i5后面的第一个数字4表示酷睿i5系列的第四代处理器。
第二位数字代表处理器等级排序,数字越大性能等级相对越高; 第三位基本上就是对应核芯显卡的型号,其中3代表高性能处理器配HD4600;5代表核芯显卡采用的是Iris 5000、5100 或者Pro 5200;而0则是 HD 4600;
4 英特尔cpu工艺历史
Intel(英特尔)是当前最主流的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CPU厂商。和英特尔类似的还有AMD厂商的CPU。
Intel生产的CPU型号繁多,每个型号的CPU都有对应的编号。这个编号有特定意义。
Intel生产的CPU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例如:按照CPU的使用场景可以分为台式机CPU、笔记本CPU、服务器CPU、物联网嵌入式CPU等。
5 英特尔CPU制程
英特尔处理器最新到了第11代。
英特尔第11代酷睿处理器依旧采用10nm制程工艺打造。基于英特尔全新的SuperFin技术工艺、WillowCove架构以及Xe图形处理架构,CPU频率提升至48GHz。
得益于全新SuperFin制程技术,官方表示第11代酷睿处理器相比前代产品运行频率显著提高,具体为CPU性能提升超20%,集成lrisXe核显性能翻番,AI性能相当残暴,提升了5倍之多。Wi-Fi6无线网络则为其提供3倍于Wi-Fi5的速度。
6 英特尔公布cpu制造全过程
1、Intel公司
Intel是生产CPU的老大哥,它占有大约80%的市场份额,Intel生产的CPU就成了事实上的x86CPU技术规范和标准,最新的酷睿2成为CPU的首选。
2、AMD公司
除了Intel公司外,最有力的挑战的就是AMD公司。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是目前业内唯一一个可以提供高性能CPU、高性能独立显卡GPU、主板芯片组三大组件的半导体公司,为了明确其优势,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AMD 有超过70% 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3、Cyrix
曾经风靡一时的世界第三大CPU生产厂家,现在被VIA与AMD分别收购生产线与技术。
4、全美达·NexGen·IDT公司
曾经的辉煌,因AMD与Intel大厂之间的竞争而渐渐退出市场。
5、IBM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拥有了自己的芯片生产线,主要生产服务器用POWER处理器。
6、国产龙芯
GodSon 小名狗剩,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目前已经有2代产品。最新的龙芯2F已经赶上intel中端P4的水平。
7、VIA中国威盛
VIA威盛是台湾一家主板芯片组厂商,收购了前述的 Cyrix和IDT的cpu部门,推出了自己的CPU,性能可以与Intel的经济型CPU相比,功耗只有1W,在Intel与AMD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
7 英特尔处理器制程
单纯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当然是制造工艺越小越好。
1目前Intel系列制作工艺达到了14纳米;
2AMD系列制作工艺达到了32纳米。 什么是制造工艺: 1制造工艺指制造CPU或GPU的制程,或指晶体管门电路的尺寸,单位为纳米(nm)。 2目前主流的CPU制程已经达到了14-32纳米(英特尔第五代i7处理器以及三星Exynos7420处理器均采用最新的14nm制造工艺)。
3更高的在研发制程甚至已经达到了7nm或更高。 制造工艺高带来的好处: 1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使CPU与GPU内部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使处理器具有更多的功能以及更高的性能。 2更先进的制造工艺会减少处理器的散热设计功耗(TDP),从而解决处理器频率提升的障碍。 3更先进的制造工艺还可以使处理器的核心面积进一步减小,也就是说在相同面积的晶圆上可以制造出更多的CPU与GPU产品,直接降低了CPU与GPU的产品成本。
8 英特尔历代cpu制程图
14年的发布的是i5四代,例如i54690
Intel 酷睿i5-4690采用22纳米工艺制程,采用了最新的LGA 1150处理器插槽。i5-4690原生内置四核心,四线程,处理器默认主频高达35GHz,最高睿频可达39GHz 。二级缓存为1MB,同时三级高速缓存容量更是高达6MB,这样使得CPU在处理数据时提高了命中率,并且使软件加载时间大大缩短。内存控制器为双通道DDR3 1600MHz
9 英特尔历代cpu制程参数
处理器作为电脑重要部件之一,和电脑性能直接挂钩,想要购得一台满足自己用途的电脑,处理器是关键。面对五花八门的处理器型号,是不是有点不知所措?不慌,其实这些看似复杂的处理器型号背后其实有迹可寻。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英特尔处理器都分为哪些系列,包括凌动(ATOM)、奔腾(PENTIUM)、赛扬(CELERON)、酷睿(CORE)、志强(XEON),只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系列处理器即可。
首先是凌动处理器,低功耗是它最大特点,但也因此导致性能较弱,常见的系列有X3、X5、X7,广泛运用于平板电脑,例如Surface3,使用的就是凌动X7-Z8700四核处理器,最高频率24GHz,14nm制程工艺,自带核显,场景设计功耗(SDP)仅有2W,这使得Surface3完全采用被动散热。
接着是奔腾和赛扬处理器,这两个系列处理器主要运用于简单文字办公和网页浏览等使用场景,OEM厂商使用的较多,但还是存在个例,比如G4560这颗处理器,在游戏表现上媲美同级别i3处理器。
然后是主流的酷睿系列处理器,其中包含i3、i5、i7、i9。在该系列中,i3定位入门级,用于基础办公、网页浏览、影音娱乐等场景,适用于日常家用,例如:i3-9100、i3-10100等。
i5系列定位中端,除了以上i3使用场景外,能做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等内容创作,足够运行大部分游戏,例如:i5-9400、i5-10400等。
i7系列定位高端,能处理大型运算任务,如:大型游戏、3D渲染,视频剪辑,软件开发等。常见型号有:i7-9700K、i7-10700K等。
i9则是i7的升级版,定位旗舰,其中i9-9900K更是可以超频到50GHz,单核性能十分强劲。
最后是至强系列处理器,该系列定位高端服务器市场,分为E、W、D、Platinum四个系列,这类处理器往往核心数较多,主频较低。适用于云计算,存储服务器,三维渲染等使用场景。但是E3-1230 V3这颗处理器比较特别,因为它兼容民用级B85芯片组主板,在当时来说是一颗性价比很高的处理器,i5的价格享受i7的性能,被称为“E3神教”。
让我们再来看看处理器后缀都代表什么吧:
X代表至尊版,多用于工作站。
K代表解锁倍频,可以超频,例如:i9-9900K。
T代表桌面级低功耗处理器,频率往往较低,多用于一体机。
F代表不带核显,必须搭配独立显卡才能使用。
M代表Mobile,专为笔记本设计,功耗和发热都比较低。
H代表高性能显卡,例如i7-9750H。
HK代表高性能显卡解锁倍频,如i9-8950HK。
HQ代表高性能显卡,Q表示四核心处理器,如i7-8750HQ。
U代表超低功耗,现在的轻薄本大多都用这类处理器,如:i5-10210U。
Y代表极低功耗,如i7-4610Y。
10 英特尔制程发展史
因为Intel 是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工厂的,它的芯片是自己制造的。
而其他芯片厂商 是找 三星和 台积电代工的。intel早年制程领先太多了 无论是三星还是台积电都被甩一条街 转折应该是14nm的时候吧 intel止步太久了 因为前几年酷睿技术出来以后,Intel 的电脑芯片优势 太强,没有竞争对手,每次都是挤牙膏似的提升CPU性能 虽然同在14nm中 intel是最好的 但是对手已经开始向7nm发力了 intel的10nm还没成熟。比如7月份上的 AMD 的锐龙3代 处理器 就是 7纳米工艺,性价比很高,虽然Intel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但锐龙三代 还是会给Intel造成很大的压力, 不过Intel 现在正在发力,今年 10纳米的 移动处理器 会发布,明年 10纳米的 桌面处理器 也会出来。
11 英特尔历代cpu制程表
品名
型号
主频
二级缓存
制程工艺
核心
针脚
英特的参数
Intel
酷睿E420
16G
512KB
65纳米
赛扬单核
775
Intel
酷睿E430
18G
512KB
65纳米
赛扬单核
775
Intel
酷睿E1200
16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1300
18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1400
20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1500
22G
512KB
65纳米
赛扬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140
16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160
18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180
20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200
22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2220
24G
1024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300
18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400
20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500
22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4600
24G
2048KB
6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5200
25G
2048KB
4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5300
26G
2048KB
4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5300
27G
2048KB
45纳米
奔腾双核
775
Intel
酷睿E6300
28G
2048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6500
293G
2048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6550
30G
2048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200
253G
3072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300
266G
3072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400
28G
3072KB
45纳米
酷睿双核
775
Intel
酷睿E7500
英特尔CPU截至到2019年5月5日总共有7个系列,具体如下:
1、酷睿(Core)系列,主要应用于管理 3D、高级视频和照片编辑,玩复杂游戏,享受高分辨率 4K 显示。
2、奔腾(PenTIum)系列,主要应用于借助功能丰富的处理器,加快便携式 2 合 1 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一体机的速度。
3、赛扬(Celeron)系列,要应用于借助可靠的性能和高价值,支持基本的消费者应用程序、高清视频和音频以及网页浏览。
4、至强(Xeon)系列,主要应用于提供云计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实时见解,提高数据中心生产力并轻松进行扩展。
5、安腾(Itanium)系列,主要应用于为任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带来突破性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6、凌动(Atom)系列,要应用于适用于移动设备和高能效服务器。在小型封装中获得强大的性能和超长电池续航时间。
7、Quark系列,主要应用于适用于物联网 (IoT) 设备。在小巧外形中获得低功耗、集成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架构。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CPU的性能决定,而CPU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其运行程序的速度上。影响运行速度的性能指标包括CPU的工作频率、Cache容量、指令系统和逻辑结构等参数。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通常,主频越高,CPU处理数据的速度就越快。
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
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强(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约跟4 GHz 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台式机中,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
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与主板前端总线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又很容易被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来源:英特尔官网-处理器家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