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食生产化规模水平坚持什么

提高粮食生产化规模水平坚持什么,第1张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长效体制机制,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循环,建立健全与资源环境相匹配、集约高效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妥善解决粮食产业链条不长、质量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守底线、保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延伸产业链
(一)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实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指导各地统筹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各项工作,提高粮食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健全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一体化发展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上游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下游延伸发展精深加工,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
(二)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理念,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开发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不断增加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供给。积极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大力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提高主食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力。
(三)适度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统筹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加专用型品种、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给,引导粮食加工向医药、保健等领域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结合粮食不合理库存消化,引导玉米精深加工适度有序发展。提倡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适度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和营养流失。
(四)加快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加强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秸秆、玉米芯、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推广应用各类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逐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粮食产业体系。
(五)建设特色粮食产业集群。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县。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发展粮食加工,就地就近实现转化增值,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引导粮食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优化提升仓储、加工、物流、质检、科研、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三、着力提升价值链
(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改造提升一批“老字号”,深度开发一批“原字号”,培育壮大一批“新字号”,促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提档升级。扩大优质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新老产业协调发展、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把握好投资结构和力度,避免重复建设。
(七)做强做优粮食企业。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对民营和中小粮食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鼓励发展产业联盟和各类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八)培育创建知名粮油品牌。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支持粮食企业弘扬“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知名粮油品牌。完善产品标准、检验监测、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加强粮油品牌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九)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粮食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推广手机售粮、网上粮店等新业态。深入实施“金储”工程,强化质量追溯和在线监管,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指挥调度水平。推动粮食产业经济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深入融合,促进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文化科普等新产业发展。
(十)改造提升机械装备水平。实施粮食加工转化机械装备产业提升行动,加强关键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升级换代,推动粮油机械设备向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十一)健全完善粮食标准体系。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标准立项机制,加快优质粮油产品、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和推广实施,形成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标准化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粮食标准国际影响力。
(十二)深入实施“科技兴粮”。突出粮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粮食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精深加工、绿色仓储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粮食企业。支持粮食企业与涉粮院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通过设立研发基金、实验室、科技创新联盟等,促进科研机构、人才、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
(十三)扎实推进“人才兴粮”。深化粮食行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培养一批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粮食领域卓越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推动涉粮院校粮食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业职工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加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四、积极打造供应链
(十四)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供应体系。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布局、交通条件等因素,加强粮食市场体系规划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供应效率。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探索建立特色品种粮食交易市场,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与大型加工用粮企业。积极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加快“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建设,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
(十五)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加快建设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的粮食物流重点线路,进一步打通国内粮食物流主要通道和进出口通道。大力发展散粮运输和多式联运,鼓励粮食企业建设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
(十六)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支持各地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精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鼓励产区企业到销区建立营销网络,销区企业到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等,提高省际粮食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品牌效应,鼓励开展区域性产销合作洽谈活动。
(十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粮食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国际粮食贸易和产业合作,加快培育一批跨国“大粮商”,着力建设“海外粮仓”,更好利用国际资源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五、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十八)严格落实“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对各地“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的统筹指导,把实施目标分解落实到示范市县、示范企业和相关项目。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的统筹融合,合理安排实施规模、范围和资金配比,实现“1+1+1>3”效果。
(十九)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布点,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根据需要向非产粮大县延伸。突出环保要求,推广应用粮食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专业化、社会化产后服务能力。
(二十)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运行水平。以现有粮食检验监测机构为依托,以大型粮食骨干企业为补充,进一步明确建设重点,落实好设备、场地、人员、经费等相关条件,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检验监测机构。积极开展第三方检验监测服务,推动单一检验服务向技术咨询、标准研制、检验培训等综合服务转变。
(二十一)充分发挥“中国好粮油”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分级遴选机制,突出品牌培育期、市场占有率、消费认同度等指标,择优遴选“中国好粮油”产品。制定完善“中国好粮油”产品及标识管理办法,增强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支持示范企业与农业合作社、种粮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十二)健全完善优粮优价市场运行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等,着力解决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不平衡不稳定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五优联动”良性运行机制。
六、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粮食产业发展合力。要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在粮食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予以支持倾斜。
(二十四)加大财税扶持。鼓励各地统筹利用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相关资金,综合运用贴息、奖补等政策,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
(二十五)强化金融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油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大对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研发设计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化解中小粮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鼓励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
(二十六)落实用地用电政策。落实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予以支持,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有关粮食储备企业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政策要求。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为出让用地。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
(二十七)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全面总结山东滨州、黑龙江五常、河南漯河等示范市县的经验做法,支持各地培树一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县、企业、园区,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召开现场会、举办成果展示等活动,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十八)坚持正确宣传导向。全方位宣传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深入报道丰富实践和重大成就。办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广泛传播粮食文化和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树立营养、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
(二十九)严格责任考核奖惩。适时调整优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增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加强调度督导,对工作推进有力、发展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在相关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通报批评,适当减少或取消扶持安排。

物联网的应用如下:
1、智能仓库。物联网一个很好的应用。它能准确的提供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的真实性,对于生产企业,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合理的把控库存量,调整生产量。物联网中利用SNHGES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可以准确提供货物库存位置,这就大大提高了仓库管理的效率。
2、智能物流。运用条形码、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等先进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实现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装卸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不仅货物运输更加的自动化,而且作出的全面分析还能及时的处理问题对物流过程作出调整,优化了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还节约了成本。
3、智能医疗。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和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互动,实现医疗智能化。物联网医疗设备中的传感器与移动设备可以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捕捉,把生命指数记录到电子健康文件中,不仅自己可以查看,也方便了医生的查阅,实现远程的医疗看病。很好的解决当前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的问题。
4、智能家庭。物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便捷。不远的将来一台手机,就可以 *** 作家里大多数的电器,查看它们的运行状态。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提前打开家里的空调,回到家就暖暖的。物联网还能准确的定位家庭成员的位置,你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跑的找不见人,省心省力。
5、智能农业。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更加的广泛。监测温湿度,监视土壤酸碱度,查看家禽的状态。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农户就可以合理进行科学评估,安排施肥,灌溉。监测到的天气情况比如降水,风力等又为我们抗灾、减灾提供了依据。提高了产量,降低了减产风险。
6、智能交通。物联网将整个交通设备连在一起。主要是用图像识别为核心技术。可以准确的收集到交通车流量信息,通过信号灯等设备进行流量的控制,这个技术的运用,会让堵车成为历史。管理人员利用这个技术能将道路、车辆的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驾驶违章无处可逃,交通事故也能及时的得到处理。人们的出行得到了很大的方便。
7、智能电力。电力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电网的安全检测是一项必修科目。以南方电网与中国移动通过M2M技术进行的合作为例,因为物联网的运用,使得自动化计量系统开始启动,使得故障评价处理时间得到一倍的缩减。

记者实地探访“大国粮仓” 揭秘高科技储粮技术

这里的粮食“吸”氮气吹空调

金秋十月,正是秋粮收获时节。在世界粮食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实地探访粮食如何入仓、存储,加工后的大米又如何进入市民餐桌。

入库:精挑细选 经过层层“考验”

“大国粮仓”长啥样?近日,记者走进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一排排高大的平房仓映入眼帘,仓内存储有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品种,其中稻谷储量占了七成左右。这里储备的是原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

一踏入2号仓库,稻谷散发的清香味扑鼻而来,仓内粮高6米,约两层楼高。“这是今年新购的稻谷,8月份刚入库,是来自江西的早籼稻。稻谷主要分为早籼稻、晚籼稻、籼糯稻、粳糯稻、粳稻5个品种。我们储备的是籼稻,可加工为适合南方人日常食用的大米。”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保管科副科长林春华介绍。

粮库储备的稻谷大多数来自江西、湖南、湖北这三个产粮大省,也有少部分来自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而粳稻是东北地区居民喜欢食用的,广州直属库没有采购,籼糯稻、粳糯稻日常食用比较少,一般也不进入储备库存。

夏收、秋收时节,正是新粮采购入库的高峰期。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一粒粒稻谷的归仓需要经过很多程序。记者了解到,送粮的车辆到粮库门口后,要先做登记再安排扦样,然后进行检验。“扦样和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逐车扦样后要对质量指标、品质指标、食品安全指标等进行检验,全部指标都合格后方可进行粮食入仓。为防止车辆中掺杂不合格的粮食,在卸车过程中,现场仓储保管人员还时时查看粮食质量,同时采用水分快速检测仪进行过程检测,确保入仓粮食质量良好。

保存:粮食“吸”氮气 防虫又防霉

“大国粮仓”早已实现了仓储物联网全覆盖,仓储人员在后台就能看见粮食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依托6000多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记者在后台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仓库储存的稻谷颗粒、玉米颗粒。

原来,粮堆以6米为网格,架设了4层超过300个测温点,内外还有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将数据传回公司。如果粮食指标发生了细微变化,后台可以第一时间监控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等。

广州地区天气高温高湿,很不利于粮食的储藏,但科技储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粮食喜欢低温低湿低氧,所以广州直属库运用充氮气调与综合控温结合的储粮技术,形成了“冬通风,春充氮,夏控温,秋防治”的科技储粮模式。具体来讲,冬季利用冷空气南下时机,通过机械通风换气将冷空气送入粮堆,可以将粮食平均温度降低到15℃以下;到春季气温回升前,密闭粮堆并充入高浓度氮气,将氮气浓度维持在95%以上,来隔热保温和保鲜;夏季高温季节,开启空调来控制仓内空间温度,做好门窗等隔热保温,从而减缓粮食温度上升;到了秋天就进行虫害防治,若有虫则杀虫,无虫则做好防护防治感染虫害。

粮仓创造了“低温、低氧、低湿”的绿色储粮环境,实现了“安全、优质、无害、减损”的绿色储粮目标。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平均粮温保持在23℃以下。“稻谷一般是3年轮换一次,小麦则是5年,待出库的时候,小麦品质基本没变化,稻谷各项指标与新稻谷相差不大。”林春华解释,例如稻谷的品质指标脂肪酸值每年上升不到3mgKOH/100g,储存两三年的稻谷的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色泽等品质指标,还是在宜存范围内。

出库后的粮食去了哪里?原来出库的稻谷一般会销售给大米加工厂,主要用作加工大米和河粉。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加工厂还会用旧稻谷呢?林春华介绍,加工厂在生产大米时按照配方会同时用到新旧稻谷,因为当年新收获的大米口感比较黏,所以需要采用新旧搭配来中和,才能配比出口感好、黏度适中的大米。部分大米还被用于制作河粉,据加工厂反馈存放两到三年的稻谷来做河粉较适宜。

配送:加工后当日可达市区商超

北有中储粮广州直属库,南有广州岭南穗粮谷物公司(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该公司是岭南商旅集团旗下广州粮食集团下属企业,承担着广州市区两级地方储备粮承储和轮换经营任务,肩负着广州地区的主粮供应和应急保障安全重任。在这里加工后的成品米面,市民在8字便利店、朴朴超市、胜佳超市、兴安超市等商超均可以购买。

走进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记者看到一排排巨型的立筒仓、浅圆仓,还有运输车辆忙碌的身影。“目前秋粮收购进入高峰,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优质粮食收购工作,稻谷每天入库量约有200吨。”岭南穗粮谷物公司总经理刘子立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广州市粮食集团已经采购了各类粮油总量超过40万吨,有小麦、稻谷、大米等多个品种。采购的品种根据大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小麦品种主要是国内主流高低筋优质小麦以及进口的加麦、澳麦等;稻谷品种主要有用于煲饭的优质籼稻谷和用于米粉制作的早籼稻谷;大米品种以丝苗、美香粘、象牙粘等籼米为主。随后,根据秋粮的上市时间,粮食集团还将继续在广东、湖北、江西、广西等地收购符合大湾区居民喜好的稻谷,确保稳定的市场供给。

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内有多个高超30米的稻谷立筒仓,单个仓能存储几千吨稻谷。入库的稻谷存放于准低温仓,将粮温控制在21℃-23℃。而大米的储存要求更为严格,大米低温仓库需要将粮温严格控制在17℃-19℃。

走进大米低温库,一袋袋大米堆积成山,里面传来一阵阵凉意和浓浓的米香,这里包括政府战略储备粮。“在低温条件下存放的大米,可以保持新鲜、营养、健康的品质,储备大米每年要进行4次动态轮换。”刘子立介绍。此外,中心还配有强大的小麦和稻谷加工能力,能随时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大米车间配置了一条日加工稻谷300吨的生产线和两条日加工200吨的精制米生产线,可年产大米12万吨。

那么加工完的大米多久可以到达终端市场?广州市粮食集团在市区设有2个粮食准低温配送仓,可存放成品粮油约7500吨。在粮油市场稳定的情况下,每天从加工中心运到配送仓的大米约200吨。当粮油市场发生波动,可立即启动粮油应急供应机制,每天从加工中心运到配送仓的大米超过500吨以上。配送仓都配置了相应的物流车队,日运力超2000吨,物流配送响应时间在12小时以内。

“米面粮油产品从配送仓配送到街市商超客户仅需12小时,即上午加工打包好的新鲜大米,市民晚上就可以在商超购买到。”广州市粮食集团储备分公司总经理王小坚介绍。以海珠区海珠仓为例,这里有3个准低温粮仓,里面储存了不同规格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从加工中心运来的新鲜大米将在这里中转。“我们每天按照客户需求的品种、数量,通过系统生成每份订单,交仓管员拣货装车配送到终端客户。每天从加工中心运来的粮油产品只作短暂存放,一般每7天就周转一次,确保供应到市民家中的粮油产品品质新鲜。”王小坚说。

保鲜有术

粮食喜欢低温低湿低氧,所以广州直属库运用充氮气调与综合控温结合的储粮技术,形成了“冬通风,春充氮,夏控温,秋防治”的科技储粮模式。

科学轮换

稻谷一般3年轮换一次,小麦则是5年,待出库的时候,小麦品质基本没变化,稻谷各项指标与新稻谷相差不大。

链接

选购大米有窍门

“根据市场调研和反馈的销售数据来看,广州市民偏爱南方籼米,消费占比超80%,粳米选购占比约10%。在家庭消费中,大家首选小颗粒的丝苗、油粘类,而粳米多用来煲粥。”广州市粮食集团技术研发部何东升介绍。其实不同大米在营养和烹饪方式上差别不大,但口感上差异较大。籼米尤其是优质南方籼米,米粒细长、通透,成饭口感香甜软糯且有d性,颗粒分明有嚼劲;粳米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米饭黏性较高,部分南方人吃了后感觉难消化。

大米如何选购?何东升建议先看生产日期,离生产日期越近的产品越新鲜;尽量不购买散装大米,散装大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必定会落入灰尘,同时难免有人抓一把来闻一闻,一不小心就会留下细菌;适量购买,大米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打开包装后的大米极易受储存环境影响,为确保在最佳品鉴期食用,建议适量购买;好大米硬度较高,表面通透,爆腰粒少,色泽均匀呈自然米白色,黄粒米和腹白粒米少。

大米喜欢低温低氧环境,在家庭保管大米方面,林春华建议将大米拆包装后要用密封袋封好,放在阴凉的地方,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大米一般不要存放超过半年,否则容易生虫。

《广州日报》2022年10月15日第A6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13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