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粮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第1张

粮油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0年1-12月,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066亿元,同比增长72%,高出全部工业31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0012亿元,同比增长5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914亿元,同比增长6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4140亿元,同比增长89%。
2021年1-5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20201年1-5月份,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类值当期值66163亿元,同比增长95%;饮料类商品零售类值当期值10735亿元,同比增长292%;烟酒类商品零售类值当期值18772亿元,同比增长354%。
当前,中国农产品交易方式逐渐增加,网上交易会、O2O交易网络零售等新型交易方式层出不穷,另外也有大宗商品交易、期权交易、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极大地丰富了相关的中国农产品的交易方式,同时也对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有一定的作用。
粮油产品体验店、智能店、无人店得到较大发展。各类无人店、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无现金交易促进粮食电商O2O发展。粮油电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转型。粮油电商与智能农业、农产品电商、生活服务业电商、日用电商及扶贫电商等相互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粮油电商生态圈、生态链加快形成。农村电商各种要素、各类组织形成相应的生态关系,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电商会促进农村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农村电商促进农村、农业生态关系形成,推动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
粮油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粮油电商+智慧农业成为时尚。新一代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应用到农产品电商领域。新兴技术的应用及普及将会赋予粮油产品电商新的动能,帮助解决粮油产品上行中遇到的质量、标准和产业化等难题。粮油产品跨境电商继续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商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及时互通互惠互利,让沿线各国人民受益。
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17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作为优质粮食工程的三个子项目之一,“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立足粮食流通,以示范县和示范企业为载体,紧扣“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构建“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协同推进粮食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大力培育优质粮油品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从油料生产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油料生产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并站稳3400万吨台阶。2020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585万吨,比1949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39%;与2019年的3495万吨相比,增量达90万吨,增幅约258%;与2016年的油料产量峰值36295万吨相比,差距约445万吨。
中国油料作物同与其具有耕地竞争关系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相比,单产水平低,大部分品种的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随着国内市场对植物油和饲料蛋白原料需求的增加,油料的需求不断提高、存在巨大的供求缺口,目前仍是油料进口大国。油料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1260万吨增至2017年的1亿吨,再增至2020年的1039亿吨,以满足国内植物蛋白饲料原料、植物油的需求。
为了确保粮油品质,“中国好粮油”行动努力探索“标准引领”“以质取胜”之路。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示范县(市)和示范企业,根据区域特点,结合品牌建设,积极研究建立优质粮油产品及加工标准,共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12项,地方“好粮油”标准百余项。各项标准从食品安全指标、品质指标、追溯信息、标签标识等方面,对优质原粮和粮油成品提出了要求。
为了改变一些粮食主产区“高产穷县”的现状,“中国好粮油”行动积极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山东滨州、安徽阜南、浙江湖州等地示范县发挥粮油资源优势,通过示范企业引领粮食产业聚集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加工增加值更多地留在县域,有效促进了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好粮油示范企业得以快速成长,粮食产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现。

农业供应链扶贫的区块链应用创新涉及的应用角色包括如下:
1、监控农场库存。
2、强化农业供应链。
3、现代化农场管理软件(FMS)。
4、农业科技物联网优化。
5、公平定价。
6、监督和支付农业补贴。
7、社区支持的农业。
8、小农场主移动汇款。
9、激励可持续实践。
10、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可问责性。

“2020年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攻坚年,要继续以新能源消纳、电网质效提升、多元要素互联共享、互联网运营为主线,持续加大电网关键装备、大电网运行控制、5G、人工智能等两网融合核心技术攻关。”近日,在国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行动计划研讨会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经理、国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院长王继业指出。这表明,新能源消纳同样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方向。

进入“十 三五 ”以来,我国新能源装机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准确有效地贯彻执行新能源优先调度,提前评估电力系统新能源消纳能力,准确定位消纳瓶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了新能源消纳能力协同计算平台(以下简称“协同计算平台”),旨在分析新能源发电对电网运行影响、优化运行方式和新能源装机时序,为电网调度运行和 政府 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装机增长叠加消费放缓

新能源消纳仍面临较大压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41亿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比例超过21%。 风电与光伏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省份已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

“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缺乏科学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分析评估手段, 难以量化分析已有的电网运行方式对新能源消纳产生的影响 ,难以对并网时序、电网检修、常规电源运行等环节进行优化,影响新能源消纳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纯表示。

依托数据平台

深化运行消纳分析

针对新能源消纳难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协同计算平台, 基于新能源时序生产模拟仿真模型 ,可实现新能源出力序列随机模拟、新能源消纳能力时序生产模拟和案例批量计算等功能,可用于分析新能源并网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新能源优化布局开发等问题。协同计算平台还通过国家电网调度数据网信息管理大区泛在互连,实现国-分-省(国家电力调度中心-调控分中心-各省电力调控中心)数据共享、数据远程同步管理以及计算结果远程校验。

“协同计算平台已成功应用到国家电网公司国调中心、华北分中心、东北分中心、西北分中心,山西、吉林、蒙东、青海、宁夏、湖南等19个省级电网, 可较为准确地评估新能源消纳能力 ,有效助力调度部门优化运行方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调度室主任黄越辉介绍,目前,协同计算平台的底层系统——新能源生产模拟系统,已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产品鉴定,认为新能源生产模拟系统中风电/光伏发电时间序列建模、时序生产模拟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新能源消纳能力协同计算平台的统一建设, 首次实现各省新能源消纳情况回溯及对未来2-3年新能源消纳情况的测算 ,有利于准确分析各省新能源消纳瓶颈,对症施策。此外,协同计算平台中‘国-分-省’三级协同互联消纳能力计算管理模式,可以实现硬件分布式部署、任务分层级实时下达、数据及计算结果统一管理,兼顾流程规范性与计算效率,精准挖掘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的各项措施,有效助力电网优化运行。”

技术引领

为新能源发展提供科学规划

目前,在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组织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与各省级电网调度运行人员一起,利用协同计算平台开展新能源消纳能力量化分析计算,指明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的具体努力方向。

利用协同计算平台对重点地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开展全方位评估 ,量化分析阻碍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因素,提出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扩大新能源省间交易规模、旋转备用共享等具体措施。并向 政府 部门提出引导新能源装机有序并网,新能源新增装机逐步向中东南部地区转移等建议。” 黄越辉表示, 政府 部门高度重视并落实出台了风电/光伏发电投资监测预警政策,对风光红色预警区域,停止并网申请,仅允许平价和扶贫项目并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疆、甘肃等消纳矛盾突出的地区积极努力,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消纳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至2019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率逐年提升,新能源消纳矛盾得到明显缓解。

“由于影响新能源消纳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而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相关性,利用大数据挖掘可以有效量化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关系。” 黄越辉强调。

“未来,协同计算平台将在现有基础上,结合电网调度运行需求不断优化分析计算模型, 满足未来分布式电源、储能、需求侧响应的大规模发展需求 。” 黄越辉表示。

End

责编 | 李慧颖

安全帽和口罩成了他们除夕夜的标配|新春走基层一线见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15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