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产企业

什么是生产企业,第1张

问题一:生产企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生产企业的概念 生产企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鸡自主地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问题二:什么叫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要怎么填 从狭义来讲,有实物产品产出的企业应该为生产型企业
从广义来讲,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为生产,也就是说只要有这个过程的企业就为生产型企业

问题三:什么是生产单位 呵呵,生产单位就是直接进行生产(加工、制造等)的单位。 追问: 原油集输站应该是 辅助生产 单位? 回答: 没有 辅助生产 单位这个说法的,原油集输站应该属于集中并输送的生产中间环节的单位木业属于生产单位。 追问: 采油厂 肯定是生产单位? 回答: 肯定是。 追问: 原油 集输站要求和采油厂一样定性为生产单位,有理由否?

问题四:什么是生产型企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除另行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对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就“免抵退”政策本身的含义,以及其计算,在各种文献资料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这种管理办法本身比较抽象,而且与此前的管理办法有所变化,而变化的内容对理解也增加一些难点,因而实践中 *** 作起来就有一些困难。我们在此将这一问题作一下介绍,帮助大家理解。
(注:为了便于学习时理解,本文中引入了一些便于帮助理解但不规范的术语,包括一些规范概念对应的通俗说法,对其含义文中有解释,文中有单独使用的,有参互实用的,有辅助使用的,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在正式使用时,还是应该使用规范术语,以免产生误解)。
一、 “免、抵、退”管理办法有关的几个相关概念
一般来说,“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对此,可能存在的疑问包括:为什么增值税出口退税要采用这样一种程序呢?还有,为什么不能直接规定退税率就是出口产品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呢?抵顶的实际意义何在?为什么要比较免抵退税额与当期留抵税额来确定实际退税额呢?
对此我们应该着重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期免抵退税额,也就是按照免抵退政策计算的当期应抵顶的进项税额,也可以理解为按企业当期出口额以所适用的名义退税率计算的名义退税额。为什么要说是名义应退税额呢?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实际退税额。(见后文)
②、出口零税率,实际上,我国对于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出口环节增值税零税率,对于增值税来说销售环节零税率的实质含义是本环节应纳税额为负数,即: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0,也就意味着本环节要退还相应货物包含的进项税。
③、退税率,增值税的征税原理决定了在每一个流转环节只对本环节的增值额按适用税率征税,但理论上的增值额在实践中是难以认定的,所以采用销项税额抵减进项税额后为应纳税额的实用征收办法,但因为企业的生产流通环节是一个连续的但不是一一对应的过程,本期购进原材料、零配件、燃料、动力并不一定在当期消耗,当期所实际消耗的这些东西所包含的进项税也未必同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相吻合。所以因征纳税管理需要,税法规定采用了设定假定出口退税额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为设定退税率,用以计算免抵退税额(名义退税额),而无论其所耗材料物资等实际包含多少进项税;
④、退税率的调整,基于前述原因,退税率的调整实际上更多地是在体现国家的财政和产业政策,而不是体现出口产品实际所包含的进项税额的变化;
⑤、抵顶制,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销售都是既有出口,又有内销,所以当期出口产品所实际消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实际难以准确辨析,税收实践就采用了人为确定退税率,并且首先以计算出来的当期免抵退税额(即当期名义退税额或者称当期应抵顶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的处理简易处理,实际是减化了增值税征纳环节的征税、退税过程。所以“财税〔2002〕7号”解释为:“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

问题五:生产企业的进项税是什么? 进项是购进的原材料、辅料等。如果进项发票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作为进项税用于抵扣。

问题六:什么是企业生产性质 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性质定性。如商业、工业制造、修理修配、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生产企业的性质就是工业,还可细分为;生产、加工、制造等类型,商品经营就是商业等。对企业所有制定性,如全民(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

问题七:生产企业是什么意思小孩看懂的 从狭义来讲,有实物产品产出的企业应该为生产型企业。
这个解释应该都能明白。
从广义来讲,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为生产,也就是说只要有这个过程的企业就为生产型企业
通常来讲,生产型企业自身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特点之一:人员庞大,岗位数量多。由于我国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很多工作环节需要人工 *** 作。加上企业大多数雇佣的工人学历、素质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往往一个岗位要分拆成几个人一起来完成,造成企业人员数量庞大。同时,受人员素质条件的制约,因人设岗、因人拆岗的现象多有发生,岗位数量高于标准化生产下岗位设置。 工作分析对象如此众多,如何有效有序的组织工作分析工作?工作分析的各个参与者应该如何分工,才能保证工作分析的各个环节不会出现反复的工作? 特点之二:三大类的岗位布局。生产型企业中,岗位群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管理者、行政服务人员以及 *** 作工人。并且依次构成岗位金字塔的塔尖、塔身和塔座。三类岗位不同的性质以及差异化的工作内容,工作分析侧重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如何收集岗位分析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或者如何能够保证工作分析人员掌握了足够的体现岗位特点的信息? 特点之三:员工整体素质水平低。尤其一线 *** 作工人,学历水平一般集中在初中、高中、技校毕业,员工在理解力、接受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素质方面较为欠缺。工作分析不仅需要能够清晰表达本身工作的内容,而且需要一定的总结和提炼能力。素质问题直接影响到员工直接参与到工作分析的程度。 特点之四:生产环节专业化程度高。除了人力资源、行政管理、财务工作等职能性岗位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属于生产环节的岗位更多表现出专业化的特性。因此,只有在本岗位实际工作过的人员才能够更好描述本岗位的职责以及相关任职要求。但是由于特点之三的制约,岗位的任职者又不是工作分析最理想的主体。因此,工作分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一定的分工实现。 特点之五: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尤其在民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他们不太熟悉的管理概念,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接受的时间。如果员工对工作分析产生误解,就不能正确对待这项工作,反而认为是为自己的工作增加额外的负担。因此,对企业进行工作分析培训,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还要让大家理解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问题八:制造企业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扮演了各种角色,有企业的、软件公司的、社会各方面的。分别代表了甲方、乙方和中间人的利益和诉求。大家的共同目标是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希望形成各方面共赢的局面。 然而,现实是严峻而迷茫的。一方面,在竞争的压力下,制造企业的经营者一直在寻求管理上的突破,以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迫切需要信息化工具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it界也在努力迎合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的这种需求,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软件制造商们正把软件越做越复杂,软件服务商们也在想方设法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为了增加人气,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等新技术和新概念层出不穷,搞得企业云里雾里。还有,作为 ,为了完成经济转型,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但效果却令人失望。大多数企业在it项目(比如PLM和ERP)上的投入达不到预期的回报,it供应商得到的回报也相当有限,很多软件公司也正为生存而挣扎。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先进的it解决方案不能为企业经营者带来管理上的突破呢?问题出在企业自身呢,还出在it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身上? 很多企业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更多地依赖市场的恩赐。当市场处在上升周期的时候,企业就会兴旺,反之,当市场每况愈下的时候,企业的效益也会下降,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这种企业缺乏提升自己竞争力的能力,尽管其中的很多企业也已经实施了ERP/PLM,但是ERP/PLM并没有真正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原因在于企业的经营者 没有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清晰思路,从而,没有发挥出ERP/PLM的潜在价值。 对于ERP/PLM的软件供应商来说,责任同样也无法逃避。软件供应商派出的咨询顾问往往缺乏把握企业问题的能力,缺乏引导客户需求的能力,从而往往导致ERP/PLM项目陷入泥潭或者彻底失败。不少咨询顾问很容易陷入企业业务流程的细节中去,就像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陷入日常繁杂的事务而无法脱身一样。事实上,短时间内,咨询顾问无法了解企业业务的所有细节,也没有必要了解所有细节。快速把握企业关键问题,并最终能说服企业的经营者才是咨询顾问要做的工作。 我曾经一拨又一拨的接待软件供应商的营销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我总是问他们企业的本质是什么?大多数人能回答是为了赚钱,但企业怎样才能赚钱,几乎没人会准确回答;我告诉他们,企业的目标不是制造产品、不是改善产品质量、甚至不是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些无非都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而已。企业的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企业赚钱的秘密是通过资本的循环流动来达到增值的目的,钱赚的多少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周转速度。信息化的最核心需求就是帮助企业提高资本的流动周转速度。 那么什么是影响资本的流动周转速度的因素呢? 在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是以不同的形式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现金、应付帐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应收帐款。资本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变换形态(比如物流就是资本流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资本流动速度变慢,甚至中断,从而引起企业经营失败。 在制造业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物流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特别是在离散制造业,加工过程的物流速度严重影响着企业内部资本的流动速度。因此生产过程的物流速度是制约企业资本流动速度的瓶颈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销售环节,也就是成品流向客户的速度。在这个环节当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严重制约成品流向客户的速度,也就是会严重制约企业资本的流动速度。因此,市场竞争力是制约企业资本流动速度另外一个瓶颈。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

问题九:什么是企业生产力? 答:我认为以下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生产力
1、资金
2、供销体系
3、企业稳定性(员工、管理等)
4、设备、能源
5、生产布局
6、生产环节的衔接
7、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8、社会变革
9、替代品的出现10、技术的重大变革

问题十:什么叫工业企业,什么叫商业企业,什么叫制造企业 工业企业是最早出现的企业,它是指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盈利从事工业性生产经营活动或工业性劳务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并且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工业企业作为依法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必须完备三个法律程序:○1必须正式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备案 ○2 必须有特定的名称、固定的经营场所、一定的资金、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企业章程 ○3 能独立对外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这就是工业企业作为法人单位,其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并能直接承担经营活动中的法律责任。
对工业品,可以根据它们参与生产过程的程度和价值大小划分为材料和部件、资本项目以及供应品和服务三大类。
商业企业则是指从事商业 的经济实体,它以营利为目的,直接或间接向社会供应货物或劳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制造企业基本与工业企业等同只是存在规模的大小差异
简单区分就是:工业企业,制造企业是以加工制造为主;商业企业是以经销为主。

资本成本率=1000×6%×(1-25%)/550×(1-2%)
三通控股有限公司于2020年01月15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程宏,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控股公司服务;技术推广服务;企业管理咨询;酒店管理;物业管理;销售针纺织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等。

债券是一种理财产品,购买债券才是理财行为。
从债券的定义来看,它本身是由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因为需要筹措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它最大的特点是风险较低,收益也比较稳定,而且购买人与发行之间会形成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因此发行人需要固定的为购买人支付利息,并且到期之后偿将本金偿还给购买人。
购买债券与银行定期存款是类似的投资手段,但债券的收益比银行定期存款肯定是要高一些的。
任何投资理财产品都有亏损本金的可能,只不过是可能性存在差异而已,债券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如果风险过大,自然也是会亏损本金的:
1利率风险:一是因为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呈反比,对于不以收取利息为目的,而是单单低买高卖的投资者而言,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从而导致本金亏损;二是如果处于负利率的环境下,许多债券的收益率也会变成负,这时候买债券也会亏损本金。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债券发行主体不愿或者无能力偿还本息的风险,这主要受发行主体财务情况与道德因素的影响。
债券的盈亏逻辑
先讲一则冷笑话:“以前我玩股票时候只有下跌才会亏钱。后来学会了期货,上涨和下跌都会亏钱。现在我学习了期权,价格不动也能够亏钱”。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多(买)股票是主流;在股票下跌的时候才亏钱。
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债券,而且债券亏钱的概率比股票还小。从本质上说,债券是最为典型的“固定收益”证券,公允价值的波动反映只是投资机会成本的变化,并不会发生真的亏损。

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物流管理如何降本增效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物流运营主体活力

(一)优化道路运输通行管理

2017年年内实现跨省大件运输并联许可全国联网,由起运地省份统一受理,沿途省份限时并联审批,一地办证、全线通行。参照国际规则,优化部分低危气体道路运输管理,促进安全便利运输。保持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的延续性,合理确定过渡期和实施步骤。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统筹优化交通安全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夜间配送。

(二)规范公路货运执法行为

推动依托公路超限检测站,将由交通部门负责监督消除违法行为、单位交警单独实施处罚记分的治超联合执法模式常态化、制度化,避免重复罚款,并在全国范围内强化督促落实。原则上所有对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的现场检查处罚一律引导至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公路超限检测站进行。公路货运罚款按照国库集中收缴制度的有关规定缴入国库,落实罚缴分离。

依据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公路货运处罚事项清单,明确处罚标准并向社会公布。严格落实重点货运源头监管、“一超四罚”依法追责、高速公路入口称重劝返等措施。严格货运车辆执法程序,执法人员现场执法时需持合法证件和执法监督设备。完善公路货运执法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全国公路执法监督举报平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三)完善道路货运证照考核和车辆相关检验检测制度

进一步完善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与信用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违法失信计分与处理,积极推进年审结果签注网上办理和网上查询,在部分省份探索实行车辆营运证异地年审。2017年年内将货运车辆年检(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审(综合性能检测)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合并,并允许普通道路货运车辆异地办理,减轻检验检测费用负担。

(四)精简快递企业分支机构、末端网点备案手续

指导地方开展快递领域工商登记“一照多址”改革。进一步简化快递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备案手续。严格落实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确认与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脱钩政策。

(五)深化货运通关改革

2017年年内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将货物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加快制定和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实现一点接入、共享共用、免费申报。

二、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完善物流领域相关税收政策

结合增值税立法,统筹研究统一物流各环节增值税税率。加大工作力度,2017年年内完善交通运输业个体纳税人异地代开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

(七)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收费水平

选择部分高速公路开展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省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对使用ETC非现金支付卡并符合相关要求的货运车辆给予适当通行费优惠。严格做好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四省(区)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八)做好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相关工作

2017年年内出台完善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工作实施方案,年底前建成全国统一的收费公路通行费发票服务平台,完成部、省两级高速公路清分系统改造,推进税务系统与公路收费系统对接,依托平台开具高速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

(九)加强物流领域收费清理

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全面严格落实取消营运车辆二级维护强制性检测政策。完善港口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拖轮计费方式,修订发布《港口收费计费办法》。

清理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收取的杂费、专用线代运营代维护费用、企业自备车检修费用等,以及地方政府附加收费、专用线产权或经营单位收费、与铁路运输密切相关的短驳等两端收费。

三、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十)加强对物流发展的规划和用地支持

研究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考虑物流发展用地,统筹安排物流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选址和布局,在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等物流集散地布局和完善一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确保规划和物流用地落实,禁止随意变更。

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给予重点保障。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向物流企业供应土地。对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各地要研究建立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十一)布局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物流枢纽

加强与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衔接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编制国家级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布局和完善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支撑保障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并在规划和用地上给予重点保障。

(十二)加强重要节点集疏运设施建设

统筹考虑安全监管要求,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衔接。统筹利用车购税等相关资金支持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畅通港站枢纽“微循环”。

(十三)提升铁路物流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发挥铁路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势,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比重。探索发展高铁快运物流,支持高铁、快递联动发展。支持铁路运输企业与港口、园区、大型制造企业等开展合资合作,按需开行货物列车。

加快一级和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加强进厂、进园、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企业自备载运工具的共管共用,提高企业自备载运工具的运用效率。大力推进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技术在铁路物流服务中的应用。

(十四)推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取得突破

做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作,大力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厢式半挂车多式联运,有序发展驮背运输,力争2017年年内开通驮背多式联运试验线路。大力发展公路甩挂运输。完善铁路货运相关信息系统,以铁水联运、中欧班列为重点,加强多式联运信息交换。

(十五)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

支持地方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等,缓解通行压力,提高配送效率。加强配送车辆停靠作业管理,结合实际设置专用临时停车位等停靠作业区域。

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相关单位物流资源与电商、快递等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加强物流渠道的安全监管建设,实现对寄递物流活动全过程跟踪和实时查询。

(十六)拓展物流企业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加强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轻资产物流企业发展。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方案,通过完善供应链信息系统研发,实现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内外部信用评级、综合金融服务、系统性风险管理。支持银行依法探索扩大与物流公司的电子化系统合作。

四、加快推进物流仓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提高全链条运行效率

(十七)推广应用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物流资源配置方式,扩大资源配置范围,实现货运供需信息对接和实时共享,减少迂回、空驶运输和物流资源闲置。

(十八)开展仓储智能化试点示范

结合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示范工作,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及装备,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降低仓储管理成本。

(十九)加强物流装载单元化建设

加强物流标准的配套衔接。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从商贸领域向制造业领域延伸,促进包装箱、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上下游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包装、搬倒等成本。

(二十)推进物流车辆标准化

推行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大车辆运输车、175米超长平板半挂车等重点车型标准化治理工作力度,2017年年内完成60%不合规车辆运输车更新淘汰。推广使用中置轴汽车列车等先进车型,促进货运车辆标准化、轻量化。

五、深化联动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二十一)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研究制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物流服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鼓励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将自营物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二)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

结合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关键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应用智能物流装备。鼓励物流机器人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

(二十三)提升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

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分行业逐步建立物流成本对标体系,引导企业对物流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六、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发挥信息共享效用

(二十四)加强物流数据开放共享

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邮政及单位、工商、海关、质检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开放共享,向社会公开相关数据资源,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为行业企业查询和组织开展物流活动提供便利。结合大数据应用专项,开展物流大数据应用示范,为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基础支撑。结合物流园区标准的修订,推动各物流园区之间实现信息联通兼容。

(二十五)推动物流活动信息化、数据化

依托部门、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跨地区、跨行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积极支持基于大数据的运输配载、跟踪监测、库存监控等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

(二十六)建立健全物流行业信用体系

研究制定对运输物流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对失信企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银行贷款、工程招投标、债券发行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二十七)探索开展物流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顺应物流业创新发展趋势,选取部分省市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物流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物流领域审批事项的“单一窗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 经验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16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