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
2、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只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巨大力量。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推进守法诚信,既要加强教育,更要强化制度约束,形成守法诚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3、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的优势。面对社会治安新形势,我们要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
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要善于把运用法治的功能与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国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我国国内风险因素也日益突出。我们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加快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5、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扩展资料:
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更幸福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给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带来了新的压力。如何及时发现、有效应对矛盾风险,如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绕不过去的问题。
“在国家整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社会矛盾呈现新的特点、涌现新的类型,只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而加强这方面的机制建设,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一环。”
要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通过构建充分体现交换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完备制度体系,在社会矛盾上做减法,在公平正义上做加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更有幸福感
一箭双星技术,这是一个国家航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性进展,这个代表着这个国家具备了大规模向太空发射各类卫星的能力,一箭多星技术更是代表着这个国家航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发射一颗卫星,成本很高的,虽然现在发射卫星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了,基本上像放炮仗一样。我国发射了那么多的卫星,实现一箭双星的比较少,大部分是一个火箭一个卫星,然后那种实现一箭多星的更少,因为那难度太大了,风险也比较高,一颗火箭发射,一颗卫星,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失败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箭双星这个难度就是成倍提升的,因为它成本的下降也是成倍的呀。
能实现这种技术,意味着以后我们在向太空大规模发射探测器,发射卫星的时候更加具备优势,别人耗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它只能发射一颗,我们可以发射两颗,甚至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可以同时发射好几颗,这成本竟然下降了好多啊。因为发射一次火箭成本很高的,一次可以带多颗卫星上太空,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发射成本,也让我们探索外太空的时候有了更大的优势。
可以说未来50年到100年太空的探索将成为顶级大国之间较量的新战场,因为地球上能探索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大家通过卫星基本上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外太空是茫茫宇宙,存在着很多的未知,但凡有一个国家在外太空发现了一点点有用的东西,那所带来的意义都是划时代的,可能对人类现有的科技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这个国家拥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探索外太空,首先就是需要这个企业探测卫星。
秘境西昌 西昌,这座被大小凉山的千峰万岭重重遮蔽的都市,这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它曾经有过不俗的历史:早在汉朝时,这里叫邛都,那是大才子司马相如开疆拓土的重要收获。《汉书·志·地理志上》: 「 ”山出银,堂琅。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集巂。属益州。户六万一千二百八,口四十万八千四百五。县十五:邛都,南山出铜,有邛池泽。” 公元842年,南诏在此设立政权,改名建昌。1728年,建昌再改名为西昌,并沿用至今。诸葛亮在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杨升庵贬守保山,多次游历邛海,见证了西昌城头那轮比故乡成都更圆的月亮。 ●西昌的月亮 / 在横断山脉 在古丝绸之路 / 西昌 泥土般朴实的城市 / 把月城这张诗意的名片 / 放大并镶嵌在高原 / 照过古人的月亮 / 在马帮摇晃的 里 / 守望彝海 守望大小凉山 / 千年约定 亘古的守望 ●西昌 月亮女儿的故乡 / 一代一代航天人 / 在这里安营扎寨 / 用青春、汗水和飞旋的生命 / 开启宇宙的天窗 / 不朽的神话 / 启迪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 今天的西昌不仅是内地人怀着好奇目光打量的边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异数的秘境。西昌的神秘既在于古老的彝族人文传统,也在于卫星发射中心的当代高科技。同时,这一古老一现代,一人文一科技的相映成趣,更成全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不仅有了人文的神秘面纱,也有了科技的现实深度。 不负众望 许多上了点年纪的本地居民常津津乐道于西昌当年如何从众多的候选之地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卫星发射中心,那的确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往事。如果不是卫星,不是那片高远纯美的蓝天,西昌的魅力肯定要大打折扣。 上个世纪50年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航天领域展开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时,中国也于1956年在北京组建了航天机构,并定址甘肃酒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实验基地。60年代,中苏交恶,酒泉发射场不但有苏联专家参与勘察建设,而且距离苏联很近,从防卫的角度讲十分不利。因此,就在酒泉基地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前一年的1969年底,中央决定再建设一个的新的卫星发射基地。新发射基地既要有利于长远发展,又要便于保密和施工。 为了选择一个完美的发射基地,勘察队走遍了滇北、黔东、鄂西、川南、晋东、晋西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9个省25个地区的81个县,历时3个月,最后从10多个初选出来的地方中精选了3个,西昌正是其中之一。 专家组对3个候选之地再次复查,最终,当尘埃落定时,西昌幸运地独占鳌头。距西昌市区60公里左右的一条叫做松林的幽深峡谷从此横空出世,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个卫星发射中心,那是1970年春暖花开时节的事。 胜出条件 西昌能过五关斩六将地成为唯一胜出者,与这方土地所具备的优越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是海拔高、纬度低。发射场地处东经102度,北纬282度,平均海拔1500米。而我们知道,卫星轨道倾角与发射场的纬度关系十分重大,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就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此外,还可避免一系列火箭研制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制造过程。同时还能够满足将来发射大、小倾角卫星的要求,也有利于卫星和火箭部件的回收。 第二是地形隐蔽。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与其它几个候选之地相比,这也是得天独厚的,那些终年云雾弥漫的崇山峻岭仿佛是西昌的一方方屏障,挡住了外界探索的目光和脚步。 第三是气候。西昌素有小春城之称,它的气候丝亳不逊色于四季如春的昆明。西昌的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在10摄氏度左右,而7、8月的平均温度却不过24、25度而已,是中国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更重要的是,西昌地区雨旱两季分明,每年只有6月至9月为雨季,且多半是夜雨和午后阵雨其余月份为旱季,晴天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日。每个初到西昌的人往往都惊讶于头顶的那片蓝天为何能像刚刚清洗过一样纤尘不染,而这如洗的碧空也恰恰大大地增加了卫星的年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 第四是西昌水源丰富,能满足发射中心的大量用水。 第五是交通。距发射场50公里处是西昌飞机场,发射场距离成昆铁路和川滇公路都不远,加之东面的金沙江航道还可以水路通宜宾、重庆直至上海,这些条件极利于运输所需物资和卫星、火箭产品。 天时加地利,西昌终于从古老的彝州首府深化为当代航天城。 开创新生活 那些曾参加过卫星发射中心草创的老人们大多还健在,有的就选择留在了这座并非故乡却胜似故乡的西昌安度晚年。回忆起当年的草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告诉我,当年的西昌松林地区入眼的都是苍茫的高山,丛林中满是杜鹃,每到春天杜鹃花就漫山遍野地开放,幽暗的林子里不时会传来几声疹人的狼嚎,而零星如补丁的玉米地周围有几个占旧残破的彝家小村庄,彝家人还在以刀耕火种的方式在大山的皱纹里艰难地讨生活。 短短几天时间,数以千计的建设者们在这条幽静的山谷里安营扎寨,大大小小的军用帐篷一顶接一顶,一直搭到了几公里外的地方,那壮观而火热的场面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同胞不明所以,纷纷吓得逃进了深山。后来,经过当地 的劝说,他们才又回到了家中,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犹如外星来客般的大卡车和各种建筑工具。那时候,彝家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就是坐在施工现场附近的山坡上,一边喝着包谷酒,一边看着山谷里忙碌的人流和车流。只是,他们那时还不知道,因为卫星发射中心,他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条几千几万年来一直幽静如世外桃源的山谷,从此也将成为共和国版图上非常重要的个圆点。 几十年后的今天,卫星发射中心早已声名鹊起,为西昌争得了航天城和中国休斯顿这样的美名。奇特的是,这么个高科技密集之地,同时也有民族风情最活生生的现实。 在卫星发射中心,沿着那条专用公路走过跨河大桥,在桥畔的一个宁静的山谷地带,古老的彝家生活方式依然在继续。路旁多是荞麦田和玉米地,彝家特有的泥土垒墙、木梁瓦房的院落,此起彼伏地掩映在静静的林子里,而就在这些传统的彝家民居旁边,发射中心的铁路专用线上却停靠着运送火箭的专用列车以及高级软卧列车。同一个彝族家庭里,也许父亲还披着民族服装达尔瓦,儿子却穿着牛仔服,女儿则身着时尚的超短裙。几平所有的外国来宾参观完发射中心迈出大铁门,迎面却看到了一墙之外古风犹存的彝家村寨时,无不感到一种时空交错的惊讶。是啊,墙内是最现代的发射中心,墙外是最传统的民族村寨,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了吧! 先进的卫星发射和古老的彝家风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就以这种近乎于传奇的方式被结合到了一起。这种强烈而有趣的对比,这种同一条乡间小道上可能同时走着散步的卫星专家和下地的彝族汉子的对比,这种染着金黄头发的外来游客向身着达尔瓦的长者问路的对比,这种同一条小溪里一边是弯腰戏水的女科技工作者,一边是捶打着衣服的彝家姑娘的对比,都为西昌增添了一份难得的活力与精彩。而在这种活力与精彩之中,传统与现实就这么和谐地水 融了。西昌,它既活在那份遥远的传统中,也活在这份伸手可及的现实里。四川省职高电子专业可以考的本科:首先其次最后四川职高可以考本科大学有: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学院、川北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昌学院、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仅供参考)
扩展资料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成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于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建,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先后成建制迁入。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9年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协议 。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2887亩;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教学学院、2个研究院。有教职工3454人,全日制在校生36267人,其中本科生30392人,博、硕研究生5601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四川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被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和教育厅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
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57个本科专业;有2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1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近2600名研究生 ;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500余人,高级职称近600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