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超过 680 万辆,新能源车渗透率 276%,其中有 80% 的产销来自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这几个数据背后,反映的是:
虽然在燃油车领域,合资品牌销量依然占据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新老势力联起手来已经甩开了对手好几个身位。除了在电池、电机、电控核心三电系统产业链上构筑了很强的产品力,目前国产新能源车在智能化层面也同样将合资品牌甩在身后。这是一场「智能+新能源」的弯道超车。
01中国品牌「智能新能源」时代强势崛起
汽车行业所展现出来的,是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逐步替代,而往更宏观去看,是全球正在经历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的能源形式的革命。事实上,能源形式革命往往和产业革命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相互促进,推动着产业持续演进变革。煤炭的使用让蒸汽机车成为可能,写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石油的应用催生了发动机,让其可以为汽车、轮船、火车、飞机提供动力,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得以建立;而清洁能源则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助推剂,电能、氢能、风能等等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能源供给,一个更加低碳的世界成为大家的向往。在刚刚过去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科技狂人 Elon Musk 就为大家描绘出了一个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的世界的样子。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也带动汽车上下游、供应链千行万业的变化。其不仅是推出了新能源车产品这么简单,而是围绕着产品而构筑的新能源人才、智能化核心技术、零部件产业链(三电系统)地基,这块牢固的地基将支撑起中国新能源车未来起码 30、50 年的长远发展。事实上,中国对于发展纯电动车、混动车以及其他新能源车型的支持很早就开始了,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包括各种减税政策,让新能源车发展如沐春风。在经过早些年的混乱发展和「骗补」风波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步入正轨,走在了快速发展期。国产新能源车企们互相卷,卷出了一片新天地。无论是从产品的多样性、技术的先进性还是绝对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经在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取得了领先。站在 2023 年这个时间节点,当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在「新能源化」这一仗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那么在接下来,战场会转移到哪里呢?答案是「智能化」。如今的汽车消费者,电动、混动这样的新的动力形式并不是吸引他们购车的主要因素,更多的需求来自于「智能化」所带来的全新体验。汽车仅仅作为交通出行工具的属性已经满足不了 Ta 们的需求,Ta 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支持出行的「智能化终端」。所以对于国产车企来说,在坚持「新能源化」方向的同时,接下来发力的重心就是「智能化」,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受关注车企 —— 特斯拉正在深耕的领域。
02征战「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是地基,智能化是核心
汽车智能化包括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电子电气架构,甚至是智能制造等等。为什么「智能化」如此重要,堪称新能源车未来的发展核心?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是大量企业正在聚焦汽车智能化做产品技术开发,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风口」。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的造车新品牌纷纷入场,以智能化为主要竞争点,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用户体验差异化开始「拼刺刀」。以「蔚理鹏」为代表,它们的掌舵人都是互联网背景或者是高科技公司背景,他们受到老大哥特斯拉的启发,在国内展开智能汽车创业,将互联网的玩法带到汽车行业,将用户体验、产品体验作为最核心努力的方向,其中智能化是这些企业目前收获众多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传统车企方面,上汽智己、东风岚图、长城沙龙、长安阿维塔、吉利极氪、北汽极狐,也都纷纷揭竿而起,朝着新能源化、智能化方向努力,实际上这些车企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入局了新能源,但为何还要成立新的品牌?根本原因还在于要造出区别于上一代汽车的下一代汽车,下一代汽车核心就是「智能化」。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如苹果、华为、小米、百度、大疆等进入到汽车行业,希望颠覆以往传统汽车只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它们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并非仅仅为了造一辆纯电或者混动的传统车,它们希望汽车变成「移动智能终端」。除了入局造车,很多企业也在汽车智能化的产业链上深耕,成为了新兴供应商,助力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汽车「智能化」已经是潮水的方向,是不可逆的,关于智能化的想象空间无穷无尽。供给端如此繁荣,那么在需求端呢?事实上也同样未来可期。这也就引出了「智能化」如此重要的第二个原因: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接受度已远超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而且随着中国智能车出海,海外消费者也对智能化的体验更为向往。目前智能化车型上的很多功能让消费者们「旦用难回」,一套好用的辅助驾驶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驾驶疲劳、提升安全;一套好用的智能座舱系统能让开车不那么无聊;一套好用的车控功能能让用车变得省心、省事……智能化给汽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消费者在买车时也越来越关注车型的智能化配置和软件功能。有一项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消费者调查显示:美国有 16% 的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德国也是 16%,中国高达 49%;关于愿意为自动驾驶汽车多支付的费用,中国消费者愿意多付 4600 美元,德国消费者愿意多付 2900 美元,美国消费者愿意多付 3900 美元。这样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是非常有需求的。如果从消费者本身的属性分析也能佐证这一调查结果: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消费主力,这个群体的成长环境是技术高速发展和迭代时期,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等,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天生对技术的接受度高,对汽车智能化的接受度也很高。当初小米宣布造车,很多网友都说其是「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汽车」,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年轻人」、「智能」。汽车智能化做得好,消费者体验则好;智能化做得不好,用户的感知也会非常明显。
实际上,「智能化」已经慢慢变成了用户的依赖,变成了用户要不要选择某款车的重要参考指标。「智能化」也给汽车这个古老的交通工具带来了新的生命,很多的模式可以畅想,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相关的软件能力,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类似于 ChatGPT 这种能颠覆互联网应用的事物,未来肯定会在汽车这个载体上诞生。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相结合诞生的新的玩法、新的服务、新的体验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其三就是中国政府已经有诸多政策支持汽车的「智能化」。除去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国家还在支持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发布了明确的智能汽车发展战略。一方面,国家牵头做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能交通设施,涉及通信、高精地图和定位、大数据、云平台等等;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开放更多区域,便于智能汽车测试和运营,为智能汽车迭代发展储备的核心的数据金矿。汽车智能化可谓遇上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接下来到底如何发展,就看这些相关企业们如何各显神通了。虽说智能化是未来的核心,但新能源的地基也不可动摇。很多人会说,在燃油车上做智能化也是一条路径。笔者认为确实是,但不是最优路径。在过渡期,基于存量汽车市场的智能化也有其必要,承担起教育消费者的作用,但毕竟这不是彻底的颠覆,仅仅是在燃油车上增加一些智能化小功能,而且这里面要耗费更多的开发时间和精力,最关键的是不一定能做出来很好的产品体验。所以,最优解仍然是在新能源车上做「智能化」。从技术角度看,汽车的智能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车更加适合智能化,将是智能化的最大赢家。如果说新能源化是传统汽车变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将是传统汽车变革的下半场,而且在下半场,新能源和智能化必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同时推进。基于此,造车者们该如何做呢?最近,吉利汽车发布了其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系列「吉利银河」,目标就是聚焦混动和纯电车型,并且在智能化层面加大投入力度,包括拿出了新的智驾方案和智能座舱 *** 作系统。无独有偶,作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代表的长城汽车,也即将完成向「智能新能源」生态企业的进阶。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长城汽车掌舵人魏建军表示:「新能源化是不可逆的,智能化也是不可逆的,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为长城已经储备好了技术和供应链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以长城汽车为蓝本,来看看传统汽车如何做好「智能新能源」。
03「智能新能源」践行者:长城汽车如何厚积薄发?
(1)打好新能源地基
要做好「智能新能源」车企,必须先夯实新能源地基。提起长城汽车,多数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哈弗 SUV,因为这个品牌和品类在过去很多年里确实少有竞争对手,是销量王者。而在新能源车层面,长城汽车旗下的欧拉品牌车型、其他品牌的混动车型也都面市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如哈弗 SUV 那样被大众认知。其实早在 2009 年,长城汽车就已经开始布局新能源,只不过没有率先在产品层面发力,而是在供应链层面,包括孵化了一批动力电池、氢能、三电技术等相关的供应链企业,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条自研、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护城河。如今,这条护城河正在不断被拓宽。长城汽车是自主品牌车企为数不多拥有纯电、混动和氢能三条新能源路线技术储备的车企。2016 年,长城汽车进入氢能行业,成立了未势能源公司,至今已经累计投资超过 25 亿元,还制定了 2050 年建成氢能社会的计划,目前已经率先开始氢能源「制、储、运、加、应用」全产业链布局。2018 年,长城汽车内部剥离出蜂巢能源,成为专门的动力电池公司,目前已经超过 2600 人的团队,发展速度惊人。2021 年蜂巢能源的专利数达到 878 项,位居 2021 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 TOP20 排行榜第一。2021 年度和 2022 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世界排名第十。同样是 2018 年,长城汽车成立了专注于汽车动力系统、新能源传动系统、智能转向系统研发的蜂巢易创,现在长城汽车最新的柠檬混动 DHT 变速器总成就是由蜂巢易创生产。长城汽车内部还有投资 22 亿元,占地 2100 平方米的国际一流变速器实验室,这里是长城汽车自研混动技术的摇篮。基本上,在新能源的三条路径上,长城汽车的技术地基已经建的很结实,接下来就是出更多成果以及爆款产品的时候。
根据长城汽车最新的产品规划:
这样一来,长城汽车各个品牌的新能源化路径已经十分清晰。如果说以往多年积累的新能源供应链自研能力是d药库,那么各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就是趁手武器。相比于很多的造车新势力还在努力构建所谓全栈自研能力的路上,长城汽车拥有自己的先发优势。新能源的地基建好,接下来就是应对更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的竞争。很多人会说,作为传统车企的长城汽车,没有智能化的基因,不如造车新势力拥有那么强的科技属性。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长城汽车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补齐智能化的短板,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行业领先。类似于此前在新能源领域的打法,长城汽车也培育了一批专注智能化的生态企业,这些生态企业涵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线控底盘等多个智能化相关领域。
(2)征战智能驾驶无人区
在智能驾驶领域,目前毫末智行是长城汽车的核心武器,魏建军也非常关心智能驾驶的进展,经常会亲身体验测试版本的智能驾驶系统。目前国内的车企都在导航辅助驾驶领域互相卷,卷完了高速卷城区,毫末智行已经官宣要成为国内首批落地城市级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企业,落地车型就是长城汽车子品牌魏牌的摩卡车型。事实上,长城汽车在 2009 年就开始涉足智能驾驶研发,只不过现在独立出智能驾驶子公司毫末智行聚焦这一领域,而且可以吸引外部融资,助力其快速壮大并将技术落地。毫末智行主力研发的系统包括了 HWA 高速辅助驾驶系统、NOH 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同时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方面展开自研,另外在算法系统、数据驱动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储备能力。在智能驾驶技术自研的布局上,长城汽车依托于毫末智行,覆盖了底层硬件、中间件和智能驾驶软件等多个环节的研发,再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配置的感知、计算硬件方案,其使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匹配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多个车型。在已过去的 2022 年,长城汽车共有 6 款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型上市,用户辅助驾驶里程超过 2500 万公里,相关车型销量突破 20 万辆。而且,作为中国首批量产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城市 NOH 将率先在魏牌摩卡 DHT-PHEV 车型上搭载。智能驾驶再往前发展,就不是功能的有无问题,而是功能的技术实力以及在面对各种驾驶场景的灵活应对能力,而这就需要一个更高效更快速的迭代闭环,这里面就包括了大数据、AI 大模型以及计算中心等核心组成部分。而这也是长城汽车正在征服的技术「无人区」。以毫末智行为依托,长城汽车已经拥有国内自动驾驶行业里数一数二的智能中心 —— 雪湖 · 绿洲(MANA OASIS),通过喂养海量数据进行不断训练和迭代,智能驾驶算法系统将不断精进,体验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为最终迈向全无人驾驶做准备。打造智算中心,也是特斯拉、吉利、小鹏这样的车企都在做的事情。近期,ChatGPT 爆火,毫末智行也将旗下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人驾自监督认知大模型)正式升级为「DriveGPT」,用 AI 大模型驱动智能驾驶算法的不断进步。除了发展自有的生态企业,长城汽车也通过投资布局智能驾驶产业链,比如其就入股了自动驾驶芯片明星企业地平线,后续地平线的芯片就将在长城汽车的车型上搭载。
(3)可进化的智能座舱
长城汽车有自研的「咖啡智能」智能座舱系统,也有两家生态企业,包括仙豆智能和嘉峪智能,在智能车载导航、智能语音、智能感知、智能多端车机互联以及整车 OTA 方面都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在硬件层面,长城汽车用的是高通 8155 芯片打造专属智能座舱平台,相比上一代主流车机系统 CPU 运算能力提升 25 倍以上,GPU 图像处理能力提升 35 倍以上,搭配可用于机器视觉和语音处理的专属高算力 AI 加速,为多屏融合、多模交互、AI 感知、个性化自动配置等功能提供底层算力支撑。后续应该也要上高通 8295 芯片。在软件层面,长城汽车自研座舱 *** 作系统 GC-OS 技术拥有多项开放能力和优势,首先是 APP 统一接口+HAL(硬件抽象层)统一接口,同时支持 UI/UE 平台化+品牌差异性,还可向下兼容多种高算力平台,向上可适配长城汽车旗下各大品牌车型,具备快交付、可成长、可插拔、生态互换、软硬件兼容等特点。以高算力芯片和 GC-OS 为基础,长城汽车目前已经开放了一部分智能座舱 API,包含车机、驾驶、车身、底盘相关系统;第二阶段,还将迭代设计语音、导航、视觉等能力接口。通过两个阶段的迭代,长城汽车的智能座舱 API 池,将覆盖 25+ 类型的功能集。长城汽车的智能座舱将成为一个主动式服务的「智能百变空间」,这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理念相符。
(4)电子电气架构为智能化而生
2021 年,长城汽车发布了为智能化打造的新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 GEEP 40,其包括中央计算平台、自动驾驶域和智能座舱域。该架构采用 SOA(面向服务架构)理念,开放标准 API 接口,支持功能可生长和车云一体化,是融合功能体验创新,软件平台化开发,形成便于开发、维护、灵活扩展、体验升级、创新营收的可生长智能架构。同时,基于SOA,长城汽车在软件层面搭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整车软件平台。
在这样一个架构的支撑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开发,相关系统的体验扩展和升级将更加方便和高效。而且,基于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长城汽车也在开发智慧线控底盘。线控底盘是汽车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宇宙出行指南,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IT168 评测互联网浪潮中今年讨论最热的就是可穿戴设备,媒体的报道甚至也有些过度。因为不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可穿戴设备刚出于起步阶段。另外,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穿戴设备都是之前一些互联网公司和深圳厂商的解决方案为主。一些国内和国际手机厂商占少数,各公司也只是试探性的推出一些产品跟进市场。笔者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由三星推出的一款最新智能手表——三星Galaxy Gear。▲功能完善偏助手 三星智能手表Gear评测
国内外知名手机制造商其实很早都有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是智能手表产品颇多。最近,芯片制造厂商也参与进来,英特尔宣布了进军穿戴式设备与物联网芯片领域,成立了新的Quark产品线,并表示Quark将是一个开放式的架构。高通公司也公布了一款自有品牌“Toq”智能手表,觊觎智能穿戴式设备这个巨大的“金矿”。
▲三星首款智能手表Galaxy Gear最低2148元
点击直达
外观设计 & 机身材质
作为三星第一款可穿戴设备,三星在Galaxy Gear智能手表上一直强调“可穿戴”一词,外观设计和材质做工属于目前智能手表市场里数一数二的产品。手表的主要材质是金属,所以看上去还是颇具质感的。尺寸为368x558x111mm、重738g,整体设计看上去也大小和普通手表相似。
▲外观设计和材质做工属于目前智能手表市场里数一数二的产品
▲金属卡扣以及塑料材质表带
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配有一块16英寸,320x320分辨率的Super AMOLED触控屏幕,机身采用金属外壳,表带为塑料材质,表带前端搭载了一枚19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1080P摄录。因为支持免提通话功能,所以机身两侧拥有双麦克风。
▲16英寸,320x320分辨率的Super AMOLED触控屏幕
智能手表加入摄像头并不稀奇,三星Galaxy Gear这枚摄像头也应该不会只是是简单用来拍照,因为当你举起一个手表,用表带上的对准目标按下屏幕拍照时,整个过程真的和另类也真的弱爆了三星这块智能手表内置很多感应元件,所以将这些感应元件与摄像头结合,研究什么“智能摄像头”似乎更靠谱。
▲摄像头未来还只会用来简单的拍照吗?
不过值得一提,表带嵌入一枚摄像头并非易事,这就意味着——薄薄的表带中需要包含许多线路,这是我们在工艺方面看到惊喜之一。其实三星将摄像头位置背面的表带做了特殊处理,硬塑料填充保护使用过程中对其造成的损害。尺寸也与一般运动手表相仿,虽然比不上某些超薄手表的厚度,但佩戴后确实没有什么不适感,你可以很快忽略它的存在。
▲摄像头位置背面的表带做了特殊处理
除了麦克风之外,手表右侧拥有一枚实体按键,用作电源键及双击唤醒快速 *** 作。此次之外并无任何按键,其他 *** 作均通过16英寸触控屏。至于传输数据及充电,这块智能手表配备一个背夹,用来连接电脑与充电。
▲整个手表仅右侧有一枚实体按键 其余 *** 作全需要触控完成
▲背夹用来为三星Galaxy Gear充电
外观部分总结:
三星也在Galaxy Gear发布时就多次强调直强调“可穿戴”一词,作为一款可穿戴式设备应当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可长期穿戴,二是智能化。
可长期穿戴意味设计方面超前不落俗,这样才能让用户有兴趣一直佩戴,三星这块智能手表设计还是很时尚,配色方面也有、灰色、白色、黑色、橘色、以及金色;第二就是日常使用、携带方便。三星Galaxy Gear如果能直接连接数据线进行充电,不需要手表和背夹同时使用的话,那么会更加方便,因为毕竟有时会面临手表没电却又没带背夹的尴尬。整体上来看,外观与设计方面三星Galaxy Gear是目前数一数二的智能手表。
刚才讲到作为一款可穿戴式设备应当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可长期穿戴,二是智能化。所以智能化对于一款可穿戴设备来说十分重要。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蓝牙与用户的三星Galaxy设备进行连接来完成大部分交互工作(Galaxy Note 2,S3,S4和S4 Active几款设备都会在年底之前通过Android 43的升级获得对于三星Galaxy Gear的支持)。
▲界面易用性&功能体验
发布时,笔者就对其支持的应用程序数量记忆深刻,很少有一款智能手表上市时,除了自家应用之外,有这么多国内第三方应用纷纷响应推出智能手表定制版本,先不说应用质量,相应速度和应用数量还是很震惊,三星官方表示,有超过70种应用可供选择下载。
智能手表与手机连接 & 系统升级
连接方面十分方便,初次连接仅需将带有NFC功能的背夹与三星Galaxy Note3相碰连接即可,之后连接仅需打开手表设置选项中的蓝牙即可与手机相连接。
▲连接方法及支持数据备份恢复
升级方面,因为三星Galaxy Gear运行Android系统,所以也会涉及到后续软件版本升级和恢复。所以与大部分三星手机刷机一样,智能手表可通过“挖煤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使用odin进行刷机 *** 作。
对于一般消费者,用户可自己在手机端检查手表软件版本及升级。
▲三星Galaxy Gear支持升级更新
界面易用性 & 功能体验
易用性方面,简单 *** 作几分钟就可上手使用,界面也十分简单,通过手指左右滑动可以切换不同功能;手指自上向下滑动可以唤醒相机,自下向上滑动即可呼出键盘。在某一界面下,自上向下滑动即可返回上一界面。用户可在手机端设置更多内容,比如双击电源键设置唤醒不同快捷 *** 作。(另外,现在已经有国外网友破解,可自定义桌面样式,所以笔者就不一一赘述,更多玩法玩家可深入研究)
▲手指滑动快捷 *** 作 主界面横向滑动
▲内置多种不同时钟种类
功能方面,与市面上销售的智能手机大体相同,基础功能方面:三星Galaxy Gear可以查看手机端信息、联系人和通讯录;音乐播放、简单的运动量统计等等。也可以安装第三方应用,如印象笔记、大众点评网、百度地图等等。
▲查看手机端信息、拨电话查天气等基础功能全部支持
▲第三方应用举例
功能方面总结:
虽然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Gear能完成与绝大多数三星Galaxy设备信息交互工作,但是整体功能仍像一个小智能手机,各种功能都十分完善,体验上也十分容易上手。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教育用户点这里还是划那里,三星这样的厂商和技术水平确实可以很容易做出一个在外观、 *** 作流畅度上体验很好的设备,但传统意义的信息传输交互似乎不够激发消费者兴趣,所以各厂商将重心放在应用上,目前可基本分为:游戏、健康、运动类。所以通过这几代产品试水,未来几年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加有趣更加创新的新一代智能手表。
购买地址:
三星Galaxy Gear也在9月25日已经发售,京东报价2398元,在售的有五种颜色
。笔者认为
金色
和
橙色
两种颜色更好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体验下。(京东第三方商家最低报价2148,
点击直达
)
▲三星Galaxy Gear 最低2148元
点击进入购买地址
续航:
三星官方表示三星Galaxy Gear续航时间25小时。笔者体验后,在不重度使用的情况下(不定时看时间及轻量阅读短信等基础 *** 作),电量足以保证近两天使用。
▲电量足以保证近两天使用
全文总结:
智能手表可能会是既iPad之后消费电子市场最重要的新产品类别,但是在最近几年内,智能手表市场仍不会十分火爆,虽然参与者越来越多。如果讲智能手表的仅是一个分屏推送消息的设备,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有多大绝对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目前来看,第三方应用的功能延伸和信息推送分享是可穿戴设备功能发展的两个方向,我更喜欢三星对Galaxy Gear的定义:享受生活的同时,始终与外界保持联系。不过三星Galaxy Gear仅支持自家Galaxy设备不免有些市场局限性,另外两千多的价位确实,面对人群略高,如果你的消费习惯理性占主导,笔者建议你再等待些时间;但如果你现在就要选一款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表,我很难找到不推荐三星Galaxy Gear的理由。--- 正文 ---
文/计算机博士,《崛起的超级智能》作者刘锋
近年来,智能制造热潮席卷神州大地,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举措。其中,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作为智能制造重要的实践领域,已引起了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任何理论研究,必须具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才能体现其可能的价值。近15年来,我们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变化,提出在过去50年里,互联网从网状结构进化成为大脑模型是21世纪前沿科技爆发的根源,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区块链,云机器人,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等50多个科技概念的产生和兴起都与互联网大脑的发育有关。
2019年出版的《崛起的超级智能》绘制了一幅互联网大脑的发育与前沿科技兴起的关系图,是对过去15年来持续对互联网大脑进化的跟踪和研究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预测。
发在2008年到2012年的未来科技预言
应该说在2008年我们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互联网进化的7条规律》本身就是一次对未来的预言(后在2012年《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又提出了2条规律)。它们分别是:
1)连接规律 : 互联网接驳设备的进化不断延长大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同时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也会对这种连接产生依赖性;连接设备从服务器到台式机到笔记本到智能手机,到智能眼镜,最后是脑机接口。
2)信用规律: 为了保证互联网虚拟世界有序和安全的运转,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身份验证将会越来越严格,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
3)统一规律: 互联网将会从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商业应用等各个层面从分裂走向统一,互联网将会进化成一个唯一的虚拟大脑结构;
4)维度规律: 互联网信息的输入/输出形式不断丰富,它将从一维内容表现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三维内容表现为主的高级阶段;
5)加速规律: 互联网在进化过程中,其硬件设备和连接的人脑都会不断增加其运算速度;
6)膨胀规律: 互联网中的数据、硬件设备和连接的人脑数量在高速膨胀,其中数据增速最快,硬件设备次之,互联网使用人数增速最慢;
7)消融规律: 因为互联网的进化,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逐步消失,人们越来越无法分辨身处虚拟环境中还是真实世界中;
8)映射规律: 互联网进化过程中现实世界的情景、规律、关系正在被映射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同时人脑的功能被逐步映射到互联网中形成以个人空间为代表的大脑映射,用这种形式实现人脑与互联网的间接联网;
9)方向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 互联网的发展它将遵循前面八条规律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大脑模型,互联网用户将以更加紧密的方式连接到这个互联网大脑结构中。
10)Big SNS(大社交): 除了上述9条规律,在2012年发表的《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从类脑神经元发育的角度,对社交网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大脑的核心结构与神经元网络雏形, 其将会从人与人的链接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 从社交网络发展成为大社交网络。
2019年面向未来的科技预言
时间到达2019年。互联网大脑的进化依然没有完成。一方面新的科技趋势会不断出现。但另一方面已经产生的前沿科技,会在互联网大脑的架构下继续走向成熟。
11)混合智能、云反射弧与梦境世界: 从互联网大脑的发育与前沿科技兴起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到人的智慧与机器智能形成的混合智能正等待爆发。因为互联网各神经系统不断成熟后与产业结合的云反射弧机制还没有萌芽。互联网大数据在VR/AR支撑下的三维化所导致的互联网梦境世界还没有真正到来。
12)云计算与中台技术: 除此之外,已经萌芽的的 中枢神经系统云计算 还在发育过程中,与AI的结合更为紧密,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结合形成的 中台技术 依然是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继续。
13)5G 、光纤技术、卫星互联网: 互联网的 神经纤维技术 持续升级优化,已经完成了从1G到4G的进化,5G,6G技术还等待成熟,光纤技术,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互联网神经纤维的扩征领域。让人类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更快速的链接到互联网大脑中。
14)大社交的进化: 社交网络依然没有完成向 大社交网络 进化的任务,一个统一的,遍布全球的,可以同时链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超级智能系统还没有建立。
15)梦境世界、数字孪生与互联网大脑数字思维空间: 现实世界变成数据向互联网大脑映射的进程还在继续, 数字孪生技术 的兴起推动的这一进程,数字孪生与 互联网梦境世界(VR/AR) 技术的结合,将是互联网大脑数字思维空间建立的基础
16)云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 互联网大脑的运动神经系统仅仅刚刚发育,与互联网结合的 云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技术,智能生产设备,智能办公设备,智能家庭设备 的远没有成熟,还在不断发育中,互联网大脑的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会使得互联网大脑架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病毒,黑客,BUG等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互联网安全将成为热点。
17)传感器与感知世界: 互联网 感觉神经系统 继续发育,更多 摄像头 , 传感器 将安装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让世界更快速的映射到互联网中,也让人类更全面的感知世界。
18) 大数据与金矿: 互联网 大数据 将进一步膨胀。作为互联网大脑发育产生的金矿。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利用和挖掘,将成为未来 人类最重要的创业和创新 机会所在。
19) 人工智能与马太效应: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神经系统向人类社会蔓延的深入, 人工智能 持续获得数据,算力和应用场景的支持。互联网巨头依托在互联网神经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在 人工智能领域的 马 太效应 将越来越强。
20)科技大脑的兴起: 互联网大脑架构的日益清晰,其与城市建设,企业发展,行业增长结合。更多城市大脑,企业大脑,行业大农,产业大脑应用会不断涌现。 脑与互联网,人工智能 等前沿科技终将走在一起
22)崛起的超级智能: 经济学里看不见的手动态调整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样在互联网过去50年的时间里,前沿科技也出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互联网从网状进化成为大脑模型。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通过互联网大脑架构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 超级智能形式 。这背后的原因对智能科学,科技哲学应产生相应的重要影响和创新成果。拼多多上的所谓提炼金子的技术并不是真正的提炼金子,而是一种虚假的宣传手法。它通过向消费者兜售一种名为“提炼金子”的电解质成分,声称可以将金饰品变成纯金制品。这种产品通常用于清洁珠宝首饰等金属制品,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清洁剂。
电解质是一种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的溶液,可以用于清除金属制品表面的污渍和氧化层,使其表面更加光滑。但是,电解质不可能使普通的金属制品变成纯金制品,因为它不具备这种化学转化的能力。
因此,提炼金子技术是一种虚假的宣传手法,消费者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被这种广告所误导。在购买珠宝首饰等金属制品时,应该选择正规品牌和信誉良好的商家,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时,在使用任何清洁金属制品的产品前,也应该先了解其成分和使用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21 年 2 月底,国家矿山安监局综合司发布的《“十四五”矿山安全生产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要“实时采集矿山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视频监控等数据,建成一个连接各级用户、各类角色的矿山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
根据自然资源部披露,2021 年我国将建 100 个初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到 2025 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 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的煤矿智能化体系,实现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化生产。
由上面两条政策可知,在矿业开采政策的呼吁下,对矿山以破坏环境的粗放开采形式都将面临淘汰。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正倒逼煤炭产业必须走绿色智能的清洁化生产之路。
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基于 5G、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将矿山的多类型传输网络、管理、自动化等系统进行高度集成,铸造“矿山大脑”。
何谓“矿山大脑”?将各生产线的控制集中于此,各生产环节信息共享、横向协作,辅助运维人员构建自主感知、智能分析、科学决策、集约高效的数字化矿山。针对环境态势、掘采进度、设备运作、工况状态等信息进行高精度实时监测,赋予数据空间属性,使复杂因素可视化。形成一套可被洞察的参考数据,为开采作业监管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针对控制中心页面的建设,运用丰富的可视化图表和动画效果,集成供水、通风、运输、掘锚机运作及井内三维漫游画面,形象的对井下多元应用场景进行详尽的数据解释;可融合智能感知设备数据,实现对矿井的生产环境、工作视角、设备分布、工艺流程、产量走势、巷道划分、设备运行实时状态的真实复现,达到矿井上下透明化管理的目的。
以往的人工检测形式控制线路杂乱无章,缺乏与运维人员的交互协作,现场维护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布局 3D 可视化排水监测模块,可实时显示高位水池、井下水仓的液位高度以及水泵等设备的动态数据,同步采集排水设备的温度、电流、压力、流速等多重信息,创建多参数实时在线监测,形成供排水量的平衡管理、联动控制、动态预警能效,有效降低主机能耗和透水事故的发生。
煤矿市场空间巨大,当前的供给产能难以覆盖需求的增长。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下,将现代煤炭开发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实时互联、全面感知、协同控制、动态预测的智慧煤矿管理系统,实现煤矿开拓、掘采、运输、洗选、管理等智能化运转。
通过可视化软件引擎强大的渲染功能,真实还原采煤机井下运动工况的行进效果,利用可视化图表将采煤机运行的关键数据进行直观呈现。设有记忆割煤、滚筒换向、自动往返及故障诊断的联动控制功能,针对采煤机故障诊断提供切实的数据依据,加速扼杀故障的萌芽。通过地面调度室即可远程遥控 *** 作,由此达成井下少人化作业,加大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为采煤机的高效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结合 GIS 地图展示矿山领域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航拍,加后期数据处理,无缝融合可视化技术的原有 3D 模型,实现了矿山宏观和微观融合一体化的需求,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实景建模工作量巨大的问题。
Hightopo智慧矿山可视化解决方案恰到好处的助力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助力今后矿山开采处于绿色化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