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有哪三个层次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有哪三个层次,第1张

物联网体系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感知层(感知控制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网络层又称为传输层,包括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交换层,应用层又分为管理服务层和行业应用层。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扩展资料:

相关技术

1、地址资源

物联网的实现需要给每个物体分配唯一的标识或地址。最早的可定址性想法是基于RFID标签和电子产品唯一编码来实现的。

另一个来自语义网的想法是,用现有的命名协议,如统一资源标志符来访问所有物品(不仅限于电子产品,智能设备和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这些物品本身不能交谈,但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被其他节点访问,例如一个强大的中央服务器。

2、人工智能

自主控制也并不依赖于网络架构。但目前的研究趋势是将自主控制和物联网结合在一起在未来物联网可能是一个非决定性的、开放的网络,其中自组织的或智能的实体和虚拟物品能够和环境交互并基于它们各自的目的自主运行。

3、架构

在物联网中,一个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个预先被决定的,有确定句法结构的消息,而是一种能够自我表达的内容,例如语义网。

相应地,信息也不必要有着确定的协议来规范所有可能的内容,因为不可能存在一个“终极的规范”能够预测所有的信息内容。

那种自上而下进行的标准化是静态的,无法适应网络动态的演化,因而也是不切实际的。在物联网上的信息应该是能够自我解释的,顺应一些标准,同时也能够演化的。

4、系统

物联网中并不是所有节点都必须运行在全球层面上,比如TCP/IP层。举例来讲,很多末端传感器和执行器没有运行TCP/IP协议栈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它们通过ZigBee、现场总线等方式接入。

这些设备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译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为了将这些设备接入物联网,需要某种代理设备和程序实现以下功能:在子网中用“当地语言”与设备通信。

将“当地语言”和上层网络语言互译;补足设备欠缺的接入能力。因此该类代理设备也是物联网硬件的重要组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物联网感知环节的异构特性决定了它的开放、分层和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结构。
研究人员在描述物联网的体系框架时,多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泛在感应器网络体系结构作为基础。该体系结构自下而上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传感器网络层、泛在传感器网络接入层、骨干网络层、网络中间件层和USN网络应用层。
在谈到具体的物联网应用时,一般传感器网络层和泛在传感器网络接入层合并成为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负责采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数据。
骨干网络层在物联网的应用当中是互联网,那么将被下一代网络NGN所取代。而物联网的应用层则包含了泛在传感器网络中间件层和应用层,主要实现物联网的智能计算和管理。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M2M技术委员会给出的简单M2M架构,是USN的一个简化版本。在这个架构当中,从左至右网络就分为了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三层体系结构,与物联网结构相对应。
在每一层当中,都有不同的技术标准来定义物联网应用。比如在感知层,它就包括了IEEE的Zigbee标准802154,CeneLec的智能仪表标准。在网络层,有ETSI的M2M通信标准,Cen的智能仪表网络层标准协议。应用层有Zigbee联盟协议,W3C标准协议等等。 国际电信联盟第13研究组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物联网概述”(YIoT-overview)标准草案,标准编号为Y2060。该标准是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
Y2060是由我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牵头立项,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标准组织共同协商制定完成的第一份物联网总体性标准草案。
该概述标准涵盖了物联网的概念、术语、技术视图、特征、需求、参考模型、商业模式等基本内容。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包括传感器或读卡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的传感器网络。感知层以RFID、传感与控制、短距离无线通信等为主要技术,其任务是识别物体和采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对“物”的认识与感知。

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融合网络,网络层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相连,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信息的传输、初步处理、分类、聚合等,用于沟通感知层和应用层。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和运营商实力较强,是我国互联网技术领域最成熟的部分。

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专业技术相互融合,利用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控制型、查询型、管理型和扫描型等,可通过现有的手机、电脑等终端实现广泛的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

资料拓展:

物联网的整个结构可分为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两部分。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两者通过RFID空中接口通信。读写器获取产品标识后,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通讯方式将产品标识上传至信息网络系统的中间件,然后通过ONS解析获取产品的对象名称,继而通过EPC信息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得产品信息的各种相关服务。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都会借助internet的网络系统,利用在internet基础上的发展出的通信协议和描述语言。

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联网是架构在internet基础上的关于各种物理产品信息服务的总和。从应用角度来看,物联网中三个层次值得关注,也即是说,物联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二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层级特性
物联网的体系目前还未完全形成,需要一些应用形成示范,更多的传统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后才能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物联网的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物联网基本体系具有典型的层级特性,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系统一般来说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的功能:
1、信息感知层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大范围内的现实世界的各种物理量通过各种手段,实时并自动化的转化为虚拟世界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或者数据。
物联网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有如下种类:
● 传感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气体浓度、生命体征等;
● 物品属性信息:如物品名称、型号、特性、价格等;
● 工作状态信息:如仪器、设备的工作参数等;
● 地理位置信息:如物品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信息采集层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标记,并通过传感等手段,将这些标记的信息和现实世界的物理信息进行采集,将其转化为可供处理的数字化信息。
信息采集层涉及的典型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各种传感器等。
2、信息汇聚层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信息采集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进行汇总,将大范围内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以供处理。
信息汇总层涉及的典型技术如:Ad-hoc(多跳移动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Wi-Fi等。
3、信息处理层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汇总层汇总而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对现实世界的实时情况形成数字化的认知。
信息处理层典型的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k1] 、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
4、运营层
该层主要任务是开展物联网基础信息运营与管理,是网络基础设施与架构的主体。目前运营层主要由中国电信、中移动、广电网等基础运营商组成,从而形成中国物联网的主体架构
5、应用层
主要是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垂直应用层面,物流行业就是一个主要的应用行业。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IoT本质上是机器系统或者构建好的对象,带有数据收集技术,这些对象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所产生的机器对机器(M2M)数据有广泛的使用场景,但通常看作是确定事物状态健康的方式,无生命还是活的。IT管理员可在物理环境中使用IoT,获得想要的信息。

物联网共性平台是综合物联网应用共性特点,贯穿感知、传输、应用服务三层的共性功能模块、协议和平台等的总称。
价值优势:
1、打破孤立“竖井式”应用架构所形成的“信息孤岛”: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标准体系架构,并支持多应用业务信息融合和服务共享,实现应用业务间无缝集成与协作。
2、强大易扩展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支持多种类型感知设备适配接入,兼容现有各类传输网络,提供灵活的应用服务部署和业务交互共享模式,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在平台上动态添加新的应用。
3、强大的平台开发及运维支撑能力:显著降低物联网业务应用开发成本、服务运营成本及维护成本,降低物联网准入门槛。
4、支持二次开发和快速集成:采用先进、成熟、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硬件技术,系统采用可扩展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能根据技术、业务的发展需要对平台功能进行调整、增加。
5、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物联网共性平台采用多种信息加密手段与安全管理协议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通过灵活的访问权限模板机制实现对设备、感知信息的可定制化访问权限管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1 感知层: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传感器、RFID等数据采集技术所获取数据的短距离传输、自组织组网以及多个传感器对数据的协同信息处理过程。
2 网络层: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需要。
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4 公共技术: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22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