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风口下,CIO当如何未雨绸缪抢占

物联网风口下,CIO当如何未雨绸缪抢占,第1张

Q:作为CIO对物联网的理解是什么

传感器技术、计算设备、存储能力、通讯技术等传统科技的融合和再生

IOT是工业大数据的基础

万物互联、万物数字(数据)化

小到家具家电,大到智慧城市

Q:物联网有哪些优点

采用直采传感器,保证了数据源头的真实性

及时跟进设备运行情况,CIO可以掌握第一手信息

优化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实现产品设计智能化分析

直接辅助决策层,减少对咨询机构的依赖,变被动为主动

减少人力、物力成本

采集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数据,实现酒类产品的防伪追溯

提升销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实现精准营销,满足政府监管需求

Q:物联网在各行业的落地和创新玩法

旅游业:智慧旅游

政府部门:智慧城市

制造业:更换实时传感器,数字计量器,管理仓储条码,用于小批量定制

机械装备:主要采集电流、电压、温度

食品行业:食品安全防伪追溯,从防伪标签、手持专用扫码设备到移动端应用

交通行业:智慧交通,车牌识别、智慧停车、ETC收费

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比如: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

电力部门:智能电网,远程抄表,分析客户用电数据,节约能源

畜牧业:RFID耳标,用于生猪的防伪追溯

Q:CIO应如何挖掘物联网数据的价值

针对设备状况分析生产数据,改善工序瓶颈

采集各类非结构化数据,通过传感器采集猪场的各项参数,管理人员定期分析生成报告

整合云端数据,分享数据到产业链

经过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分析,透过数据形成产品或服务

以上由物联传媒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物联网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扶植和发展的项目,前景是非常广的。目前移动、联通都在大力开展物联网业务,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看下“物联中国”那个网站,都是这个领域最新的动态。不过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多,如果有机会选择去读也不错,不过一定要读正规的大学哟。程序员就是发展比较稳定,竞争力也强些哦,你看你自己是愿意选朝阳性的产业还是选成熟。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将使用AI技术实现对设备、数据和应用的连接,从而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AIoT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开销。此外,AIoT还能够帮助企业针对不断变化的需要快速作出决定和行动。

近年来,全球大数据储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中国数据产生量增长最为迅速,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比全球快3%,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

中国数据圈将受到来自物联网设备信号、元数据、娱乐相关数据、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增长的驱动,中国生产力数据和物联网数据占比将从2015年的11%增长至2025年的40%。

全球大数据储量规模爆炸式增长

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球大数据储量迅猛增长,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大数据储量为43ZB(相当于4724亿个1TB容量的移动硬盘),2014年和2015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分别为66ZB和86ZB。近几年全球大数据储量的增速每年都保持在40%,2016年甚至达到了8721%的增长率。2016年和2017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分别为161ZB和216ZB,2018年全球大数据储量达到330ZB。

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大数据储量规模也都会保持40%左右的增长率。在数据储量不断增长和应用驱动创新的推动下,大数据产业将会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从数据大国向着数据强国迈进。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数据存储公司希捷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随着中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持续推进,产生的数据将超过美国。

我国产生的数据量将从2018年的约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数据交易迎来战略机遇期。1zettabyte大约是1万亿gigabyte,这是当今常用的测量方法。与此同时,美国2018年的数据量约为69ZB。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306ZB。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影视剧中一样,成为人类的敌人或者人类世界的终结者?答案是不会,至少暂时不会。

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距离影视剧中的智能还比较遥远。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欲望需求的阶段,人工智能主要是模仿人类某一方面的技能成为人类工作中的帮手。比如扫地机器人不会有自主意识希望能去舞台表演歌剧。

人工智能是软件工程学科,是进化了的自动化。任何技术的变革,带来的都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更加便利, 人工智能也是人类手和脑的延伸 ,未来会成为我们很好的工具,扩展我们的现实环境,提升我们和周围环境的沟通。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有《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那样的机器人提醒你:“最近血压高。”“心率过快,请注意”。是不是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充满期待,希望能更长寿、见证更多新技术的革新呢?

之前就传出机器人可以写稿子当记者了,媒体人一片哀嚎,“要被机器人取代啦”。没错,一些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也会让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现在,哪些媒体人的工作已经被取代了?未来,媒体人的哪些工作还会继续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时代,称为“智媒时代”,智媒进化专家预测会有这4个方向:

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最主要应用有两个,一个是内容生成,比如读过了很多同质化的内容,就能自动生产同类内容;另外一个应用就是内容分发,基于用户需求不断优化的推荐机制。

目前,国内移动端用户数量巨大,在线时间长,用户平台很大,对内容的需求缺口很大。

再加上现如今很多行业技术达到了,内容没赶上,比如VR。VR现在还在学习如何真正打动人心,因为人类需要故事,这是VR的前景所在。

新技术带来了受众6个方面的变化,从受众变化中可以分析出对于内容有什么需求。也终于明白,今日头条为什么重资支持短视频创作。

可见,不光娱乐资讯需要短视频化,新闻资讯也需要短视频化。新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应用一个是直播,一个是短视频。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部分内容生产领域,但在内容生产方面,人与人工智能两者分工不同。人工智能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媒体人的才华,包括幽默、讲故事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在于给内容打标签、便于检索,确定分发推荐,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推荐。一方面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一方面更了解受众需求。

很多爆火的网红自媒体都是短视频出身,比如papi酱。

几年前,报纸开始把大版大版的文字改为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图文形式。微博上一些媒体号也经常用长图文来解读最新政策新闻。但这一形式正被短视频替代,形成新形式-视频资讯。市场对于视频资讯的需求度很高,有很大生产空间。

短视频更容易形成粉丝经济。与短视频资讯相比,以后文字则会偏向更高效的逻辑传递。

一个变化是,今年视频内容付费比例增长,二次元已经开启货币化、人群有了支付能力。

很多自媒体人可能会说,不懂技术如何创作短视频呢?

其实技术方面真的不难,最难的是内容方面。不然李安的新《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就不会被口水淹没,说只炫技术而内容故事不佳了。 而做内容正是很多自媒体人已经具备的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讲故事的能力。随趋势而动只需要换一种媒介、换一种展现方式。

只从技术层面讲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大家的智能手机都有了视频拍摄功能,而很多APP或者电脑软件也有视频编辑功能。同时,互联网上有非常多视频素材,推荐一下Wochit,是提供一站式视频素材的获取平台。

不过,如果是VR的内容制作者,还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如今的头盔被淘汰,内容是否也要淘汰呢? 内容生产者在跟上技术脚步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能不能在技术革新、设备更迭时,尽量提升自身内容可移植率,虽然那并不容易。

未来会是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时代,智媒时代给媒体带来全流程变化,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随风而起的网红级别的自媒体人呢?

以下内容均来自袁国宝最新著作《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

从本质上看,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就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物联网快速发展,“万物互联”时代逐渐临近,联网终端越来越多,生成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数字经济要想稳步发展,实现建设数字强国战略目标,还需配备一套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由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267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