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

雷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第1张

3月1日,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文章,预言了小米造车(《8分钟告诉你:小米为什么会造车》)。

29天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一则《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的公告,公告内容称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说到:小米 汽车 ,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时间已到,雷军本人将亲自带队。

多年来坐怀不乱的雷军,或将摒弃原来对新造车只投入资金不投入真爱的策略,准备开始横跳。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 汽车 ;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10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 *** 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动。

让我们再回到小米的顺为资本对蔚来与小鹏的投资。据后两者的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这意味着雷军虽然押注了新造车这一条赛道,但筹码并不够,所获收益也不够填大胃。

下一步,就该亲自上阵了。

在 科技 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趟造车这趟浑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球手机市场的报告,当然,这也是小米的重点业务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

根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9%,但其毛利润却仅占总毛利润的57%;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虽然仅占总营收的307%,但其毛利润却占了总毛利润的45%。

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过分依赖智能手机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够性感。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拥368亿用户月活数据下,在估值上非常吃亏。

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再一条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内卷了。

简单来说,手机是小米发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时代的垫脚石。

小米著名的“铁人三项”模式众所周知,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另辟蹊径、降维打击”。

为此,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小米的A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要投入500亿。

所谓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围绕这一战略,小米投资了一箩筐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当然还包括智能 汽车 ,比如蔚来、小鹏 汽车 。

手机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来。因此,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一个能够成为新时代绝对流量入口的故事,这就是关于造车的故事。

从行业趋势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 汽车 。

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已经很明显,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但它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新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有这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抢占客厅、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图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客厅-路上-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产品目录的扩增,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形成统一的体验生态,强化用户的粘性,从而“占领”用户。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衣食住』好解决,『行』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了。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时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

雷军亲眼目睹,中国从零开始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车 市场,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会忽略这个趋势:无论新能源 汽车 目前多么饱受争议,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智能 汽车 目前有多么名不副实,未来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对手替换掉,这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消费电子巨头不能熟视无睹的,尤其是本来就强调生态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众中国手机巨头的快速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当时苹果在中国建厂所整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像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车企一样,一边打开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以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发展可能。

这一次造车的契机,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发力。现阶段的电动 汽车 市场,由于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车新势力的极速发展,相关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最新的国产版Model 3的零配件国产率已经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体量,上下供应链几乎一下被打通,同时价格也随着马斯克的“成本强迫症”不断减低。

原本电动 汽车 最难的那些部分,无论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陆、法雷奥、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等海外供应商,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百度、华为等国内供应商,现在都具有着成熟的整套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而小米的软件生态一直就是它的长处,通过外部采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一张造车蓝图又画好了。

当然,这么想的 科技 巨头,不只是小米一个。

2年前,中国新造车这个赛道最活跃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

如今,这个格局即将要被打破。

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目前准备进军新造车赛道的 科技 公司有百度、阿里、华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车,富士康提供代工,华为提供技术服务,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准备开始进行大反攻,另外,苹果造车的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说到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入门门槛比燃油车低了几个数量级。

在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 汽车 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过去铁板一块的江湖格局,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做互联网的这帮人,以造车新势力的形象跑了出来。

科技 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跟智能 汽车 的资源匹配度很高。随着电动车的市场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模型越来越成熟, 科技 巨头纷纷下场想分一杯羹。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几乎是零经验入场,在过去两年赚足了风头。蔚来的年交付量超过4万辆,创 历史 新高,股价更是涨了十几倍,市值超过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鹏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够多的美金,销量也创纪录,坐稳了新造车的第二阵营。难说小米看了不会眼红。

其中,蔚来背后的资本阵容最为庞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腾讯、高瓴、红杉、淡马锡、华平等顶级机构的投资,还有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大佬站台。现在,即便是经过了多轮增发,腾讯还是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理想早期选择的是低速电动车赛道,第一个项目失败后,才切换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线,并推出理想ONE。后来美团王兴力挺理想,多次公开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团和王兴个人持续加码投资,成为理想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李想。

小鹏背后的的何小鹏早年创办了UC,后来被阿里收购,何小鹏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鹏任小鹏董事长后,阿里开始投资小鹏,并在IPO时大笔认购,成为第二大股东。

威马则是站在百度阵营。百度从2017年开始投资威马,随后威马每轮融资百度几乎都参与,成为威马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百度和腾讯,在早期同时投资了蔚来和威马,后来出现分化,2017年底蔚来和威马融资时,腾讯领投了蔚来,百度领投了威马,自此阵营形成。

可以看到,不仅是造车的门槛低了,而且背后都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背景可寻。

从 科技 发展的 历史 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如果小米能够打破这个魔咒,肯定也能在这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拥抱新的市场。

有了硬件层面的模块化供应商,有了 科技 企业的软件背景,小米造车的最后的拼图是什么?

两个,钱与人才。

我们亲眼见证了,蔚来、小鹏、理想在美上市后的市值飙升,这也是新造车潜力的体验,可谓是一剂“壮阳药”。

但与此同时,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何小鹏也说过: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英国家电巨头Dyson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600人的研发团队,花光了218亿,可惜三年后还是宣布了终止造车计划。

可见造车是怎样一台“榨汁机”。

表面上来看,在手机市场中小米和苹果还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论到资本积累,那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 汽车 研发,且约占全球 汽车 产业研发资金的20%以上,从中也能看出苹果的造车野心。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庞大资本背景+品牌号召力,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疯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莱斯勒 汽车 、大众集团等,目前,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就在苹果的Titan项目中担任重要职位。

钱与人才,这就是摆在小米造车眼前最大的两座山,想不想跨过去、能不能跨过去,这就是小米造车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于现有事实的分析与推测,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它能够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什么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的产品足够优秀,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进入一个领域,总能把这个领域的价格压下来,让所有消费者受益。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旗下的哪款产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价位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小米的支持者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当然,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的低端车型都是物美价廉,它们将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阻碍。

幸运的是,小米造车,恐怕不缺投资者。

以雷军在圈内的人脉和小米产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资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资本往哪里避险?大城市核心区的房产、全球性 科技 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都等等。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场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况且,发布会上,雷军亲口说到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虽然现在的小米并不“缺钱”,但是笔者估摸着小米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对电子电器架构以及软件层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车Tier1供应商之间的相生相克。而像小米这样的 科技 公司,软件层面本就是看家本领,与半导体行业也本就是亲密合作伙伴,与传统车企合作恰恰发挥各自所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车只要便宜,贯彻着小米这个品牌一贯的口号,其销量大概率是不会差的。这一点,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都足矣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看似华丽的产品卖点在实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纸老虎”。

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起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几个蜕变,从程序员转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后带领小米手机部门重回世界第三。几次转变都是他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巨大的变化和翻新。如今他终于迎来第四个蜕变。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 汽车 。

小米 汽车 ,你会买吗?

牛年牛事多。近日,京东物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虽然有资本对赌的背景,但在牛年开年之际就公布招股书,对京东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兆头。

京东物流是京东集团旗下进行IPO的第三家子公司,另外两家分别是2020年9月在科创板提交招股书的京东数科,2020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的京东 健康 。

京东物流自2017年独立运营以来,首次融资记录是在2018年2月,25亿美元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招商局集团、腾讯等多家机构。这笔融资背后的上市对赌协议,要求京东物流必须在三年内完成上市,最后期限是2021年3月。

如今,京东物流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所然,但也是京东物流的自身成绩所致。一路走来,虽然一直顶着亏损的帽子,不如顺丰那样体积庞大,但京东物流始终坚持为客户提供更好体验这一初心,不断推进其物流布局,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应用,其发展之势已不可小觑,主要有一快、一增、一降的特点。究其原因,既有京东在物流行业布局早的原因,更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物流这样的重资产行业,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望而却步,因为物流的仓储、车辆、人员等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一旦资金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会拖垮电商的主业。京东物流连续亏损十几年,引发外界纷纷质疑,但京东不为所动,咬牙坚持,不断优化运营,不断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助力下,其物流规模体系不断加强。

京东物流已经建立了高度协同的六大网络,分别是仓储网络、综合运输网络、配送网络、大件网络、冷链网络和跨境网络,截至2020年9月30日,已运营800多个仓库,总管理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包括云仓生态平台管理的面积),已在全国18个城市运营28个“亚洲一号”大型智能库(含一个上海无人仓),覆盖几乎中国所有地区、城镇及人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是在这样的物流规模基础上,京东有了深化服务的能力底气。在此次招股说明书中,京东物流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以此与同行形成定位上的差异化竞争,在具体业务上施行“仓配一体化服务”,努力在仓储及配送服务、大件物品物流服务、物流 科技 服务等业务上,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从实际表现来看,京东物流正在努力朝其所定位的方向前进。从2020年第三季度单季对比来看,市值5000亿之上的顺丰速运业务收入规模是京东物流三倍之多,但在增速上,市值在500亿以下的京东物流及其他服务营收增速73%,远超顺丰的3404%。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可否认,京东物流收入增速,也得益于其物流技术理念的不断创新。

在2020年11月举办的京东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会上,京东首次对外阐释了“京东数智化 社会 供应链”这一全新理念,将以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 社会 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旨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自身数字化能力,降低 社会 成本,提升 社会 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

此前,京东物流大力倡导和践行的“5G智能物流园区”理念,随着5G创新技术在北京亚洲一号率先建成,其高智能、自决策、一体化,推动所有人、机、车、设备的一体互联,包括自动驾驶、自动分拣、自动巡检、人机交互的整体调度及管理,不仅搭建了5G技术在智能物流方面的典型应用场景,在快递投送运行效率上也得到显著提升,客户的感觉就是京东物流“更快更好”,这样的体验让京东物流收获许多回头客,其自身的“私域流量”得以巩固并持续扩大,促进其收入增速。

尝到技术甜头的京东物流并未止步,2021年1月26日,京东物流RFID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在重庆渝北大件自动化仓全面应用,此后该项技术将在亚洲一号在内的上百个大件仓推广应用。这标志着京东物流在“以简驭繁”理念的引导下,在大件仓储自动化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能够使仓内盘点效率提升10倍以上,复核效率提升5倍以上,仓库运营的整体效能将增长300%,从以前的“人等快递”,到现在的“快递等人”,这种运行上的效率提升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其收入的增速。

早在递交招股书之前的2019年,京东物流就正式提出“供应链产业平台(OPDS)”,面向不同属性的产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积极推动供应链对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与技术赋能。2020年初,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公司内部信中重新定义了京东集团,即从“以零售为基础的 科技 服务公司”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可见技术服务在京东的战略地位。

在此基础上,2021年1月,京东发布了《技术重构 社会 供应链—未来 科技 趋势白皮书》,可以看作是其对未来物流的总体筹划和战略前瞻: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自主系统、下一代计算是推动5D属性,即Deep Tech(深度技术)、Deep Connectivity(深度链接)、Deep Data(深度数据)、Deep Intelligence(深度智能)和Deep Purposes(深远目的)实现的关键技术,在这五项关键技术上,京东将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影响力从产业端全面辐射整个 社会 发展,通过连接数智化技术与产业,打通供应链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构建数智化 社会 供应链网络。

总的来看,从2018年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11个季度,京东物流累计技术投入达到46亿,在总收入中的平均占比达到34%,不仅领先于同行,而且其技术投入呈不断增长趋势。

在技术创新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已拥有超过4400项专利及计算机软件版权(含申请中),其中超过2500项涉及自动化和无人技术,广泛涉及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客服等物流全环节,包含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编队运行、视觉分析、语音交互等在内,已经得到大量应用。2021年,京东物流依靠自主研发的无人仓算法应用,入围全球算法应用最高奖——弗兰兹·厄德曼奖。

在技术实践方面,京东物流用自有的仓库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及订单管理系统(OMS),支持客户的供应链数字化。京东物流有首个全流程无人仓以及首个5G物流园区,已实现快递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运营着28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充分展示其“智慧物流”的京东特色。如其最新建设的郑州亚洲一号,依托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等技术,分拣效率实现了5倍提升,日均处理订单量高达百万级别。自2016年起,京东物流逐步完成了智能快递车在封闭园区、 社会 化道路、规模化组队运营的三步走路线,不断刷新着客户的物流新体验。在2020年疫情期间,京东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隐形优势迅速得到了放大,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调动物资,第一时间配送至前线。这是同行的短板,却是京东物流最大的护城河。

独木不成林。京东物流深明此理,除了不断加深自身的技术属性之外,京东物流还注重扶植帮手、提携“盟友”,在技术赋能整个供应链的同时,京东物流与中国及全球各行业合作伙伴,搭建了协同共生的开放式供应链解决方案平台,进行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配送、仓储、跨境及冷链服务上的能力互补,满足客户需求。

2018年1月,京东领投了马路创新公司的6000万元A轮融资,该公司是一家智能仓储解决方案供应商,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深耕机器人、AI、大数据、算法IoT等底层技术与核心模块的研发工作,陆续推出多款AMR/AMR产品及软件系统,有力促进了京东物流的供应链深化。同时,京东投资的达达在“短途配送众包平台+即时零售”方面也表现凸出。在这些“小弟”的帮衬下,京东物流冲击股市的信心更足。

此外,京东物流创新推出的云仓模式,将自身的管理系统、规划能力、运营标准、行业经验进行云端开放,让其他中小物流企业也能充分享受京东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品牌,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已运营1400多个云仓,在国际物流服务方面,通过与国际及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京东物流已触达超过220个国家及地区。这种开放的技术胸怀,构建了富有京东特色的物流生态,不仅促进其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也加速其供应链触角的不断蔓延覆盖。

目前,京东数智化 社会 供应链已在零售、 健康 、物流、金融、城市五大场景的技术赋能中取得初步应用效果。其中,在 健康 领域,数智化 社会 医疗 健康 供应链已将医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 健康 管理、智慧医疗等业务板块有效链接。

近年来,尽管一些物流企业相继加大技术投入,但京东物流因为布局更早、技术及资本投入更大,因此优势也更明显。京东物流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底层技术,正在持续提升自身在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通过自动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递车等,在仓储、运输、分拣及配送等环节大大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还自主研发了仓储、运输及订单管理系统等,支持客户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京东物流通过“智能大脑”,在销售预测、商品配送规划及供应链网络优化等领域实现决策,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客户体验。

京东在技术上的重视与投入程度,是京东物流亏损出现断崖式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产生的亏损净额为1170万元,而2018年、2019年全年产生的亏损净额分别为28亿元和22亿元。从二十多亿到一千万出头,这种断崖式下降,也让京东物流进一步认识到新技术的巨大作用。

尽管有分析认为,京东物流亏损降低是因为京东员工福利开支占比逐年降低,相关数据指出,2018年该项成本占比451%,2019年占比395%,2020年前三季度占比361%,此外还有大量外部订单涌入带来的“飞轮效应”,这些都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亏损。

但京东物流仍然坚持通过物流网络优化和技术驱动带来的强大运营效率和优异服务质量,为客户的供应链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比如加快存货周转、减少配送时间,同时通过提供销售预测及其他智能决策,帮助客户实现业务增长。在过去的10余年间,京东物流在助力京东集团服务4亿多消费者的同时,通过800多个仓库把自营的数百万个SKU的库存周转天数降低至34天,履约费用率降至65%,约90%的京东线上零售订单能够实现当日及、次日达,打造了全球物流 科技 创新的最佳案例。在京东物流看来,这种围绕客户的技术服务也是其亏损降低的原因之一。

据此次京东物流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在技术投资上,京东物流将持续强化技术方面的长期竞争力,包括硬件、软件和算法,以及5G、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技术的应用。其中,智能化是京东物流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无人仓库、无人机、无人车、智能配送机器人等,意图通过技术视角,进一步解决物流行业痛点,提升整体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曾对自建物流持怀疑态度的马云曾说过,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如今,京东物流似乎更快实现了这句话,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加持下,不仅向外界证明自建物流是可行的,也让坚守物流十几年的京东人感到欣慰。未来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京东物流将给大众提供一个更为智能自动便捷的物流,以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构建起智能物流体系,必将更为深入全面地融入大众生活。

文:赵长春 / 数据猿

恒兴启程是一家位于中国深圳的投资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股权投资、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该公司曾经在国内外投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年来却被曝出多起涉嫌违法违规的事件。
首先,恒兴启程涉嫌参与了海南保利涉黑案,被指控与黑恶势力勾结,利用关系牟取经济利益。其次,该公司还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未经授权擅自发行股票,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此外,恒兴启程还被曝出多起未经授权挪用客户资金的事件,涉嫌诈骗。
以上种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给公司声誉和业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恒兴启程需要严格依法被追究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公众信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28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