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的粮食是怎样盘点的

大国粮仓的粮食是怎样盘点的,第1张

在第四十个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公司在北京中央储备粮顺义直属库启动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大国粮仓。开放日活动主题为“科技赋能 爱粮节粮”,在接下来一周内,中储粮全系统各分(子)公司共140家直属库集中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中央企业在强化科技创新,管好大国粮仓,倡导爱粮节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活动上获悉,目前,中央储备粮的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综合储存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南方地区控温储藏的稻谷出库时品质如新,“藏粮于技”效果显著。在中储粮北京分公司顺义直属库的一个粮仓,6000吨小麦盖着“空调被”睡的正香,这是一个能杀虫、会呼吸、可调温的智能化管理粮仓,其背后是多项“高科技技术”的支撑首先是内环流控温技术:夏季时,当仓温达到设定温度时,系统自动启动,将粮堆内的冷源输送到仓内空间,达到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食温度的目的,仓温控制在25℃、仓湿降低到35%以下,表层粮温控制在25℃以下,实现了准低温绿色储粮。
其次是粮仓智能通风技术:粮仓智能通风技术是依据实时准确的粮情数据与气象信息,参照智能通风数学模型及参数化的通风条件,智能选择通风模式,精准捕捉通风时机,自动开关通风窗、通风道和通风机设备设施,实现降温通风、排积热通风、保水通风、自然通风等不同目的的通风作业。
在通风作业时, *** 作人员只需在电脑上设置通风目标值,系统内置的专家系统就会自动判断是否通风,并发出信号控制现场通风设施设备来实现智能通风作业,直至通风结束。
这一技术能够有效避免无效、有害、失水通风,极大降低能耗与劳动强度,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准低温绿色储粮的特点。
其三是智能技术。智能气调技术,可以根据粮堆中害虫种类及数量,结合粮温与仓房气密性情况,自动确认充气工艺及目标浓度,并自动开启制氮机等相关设备,通过上充下强排与气囊浓度维持工艺,对粮食进行气调防治及保鲜储藏。粮堆氮气达到目标浓度时,系统自动关闭,粮堆进行密闭储藏。从而达到杀虫、抑霉、绿色保质储藏的目的。根据充氮目的的不同来确定充入氮气的浓度,98%氮气浓度达到杀虫,95%氮气浓度达到防虫,90%氮气浓度达到保鲜储粮。
智能气调储粮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无毒、无害、无污染,绿色环保,保证了粮食储存和食用品质安全。
近年来中储粮集团还探索“互联网+”与中储粮业务的融合,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综合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技术将出入仓作业、储粮作业、购销结算等业务集成融合,如今实现了对980个储存库点全覆盖,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粮食物联网。

在未来几十年里,农业产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数据, 2050年的粮食产量需要比2006年增加70%才能养活地球日益增长的人口。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民和农业公司正在转向运用物联网的分析和更大的生产能力。

农业技术创新不是什么新鲜事。几百年前,人们用手持工具,工业革命带来了轧棉机,19世纪出现谷物升降机、化肥和第一台天然气动力的拖拉机。到世纪末,农民开始使用卫星来计划自己的工作。物联网将把农业推向新的高度。智能农业已经越来越普遍,因为有了农业机器人和传感器,农民和高科技农业正在标准化。物联网应用在未来几年将帮助农民满足世界粮食需求。

高科技农业:精准农业与智能农业

农民已经开始使用一些高科技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日常工作效率。例如传感器可以让农民获得在地区的详细的地形和资源地图,土壤酸度和温度的变量。他们还可以利用天气预报来预测未来几天和几周的天气模式。

农民可以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远程监控他们的设备、农作物和牲畜,统计牲畜饲养和生产。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对农作物和牲畜进行预测。无人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来调查农民的土地和作物数据。JohnDeere(农业设备生产商)已经开始把拖拉机联网,创造了一个展示作物产量数据的方法。与无人车类似,该公司正在研发自动驾驶的拖拉机,这将释放农民的劳动力并进一步提高效率。

所有这些技术都有助于精确农业或精准农业,利用卫星图像和其他技术(如传感器)来观察和记录数据的目的是提高生产产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

农业的未来:物联网,农业传感器,农业无人机

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正在起飞,但它们可能只是农业世界更大规模使用技术的先驱。Business Insider的高级研究服务预测,农业中物联网设备安装将从2015年的3000万增加到2020年的7500万,达到20%的复合年增长率。

美国目前在物联网智能农业方面世界领先,每公顷(25亩)农田可以产生7340公斤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等),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851公斤谷物每公顷。

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农场变得更加紧密,这种效率应该有更大的提高。OnFarm,一个农业物联网平台预计,农场在2050年平均每天要产生410万个数据点,而2014年只有190000个。

此外, OnFarm多次研究发现,农场的平均产量上升175%,能源成本下降7美元至13美元每英亩,灌溉用水量下降 8%。

鉴于物联网应用在农业中的所有好处,不难理解农民会越来越多地转向使用农业无人机和卫星。

1 技术成本高昂:在中国,部分数字技术(如物联网)的成本较高,使得其应用在粮食生产中的投入成本增加。
2 技术不熟悉:目前,中国的农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使用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对新技术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 技术更新慢:中国目前的技术更新速度较慢,导致新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率较低,从而使得数字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减弱。
4 技术安全问题:由于网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威胁着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安全性,从而影响数字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36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