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有邀请罗斯柴尔德家族来中国发展物联网

中国政府有邀请罗斯柴尔德家族来中国发展物联网,第1张

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家族官网 >>不能玩主要有三种可能:
一)连接方式的问题,如果只是两台电脑互连的对等局域网,网线接头信号需要反接才能正常通讯;如果是HUB连接的局域网,只要彼此在网上邻居里看到就可以了!
二)协议问题:玩连机游戏必须要安装微软的IPX/SPX通讯协议,否则容易造成通讯连接出现问题IPX/SPX协议在网络连接---本地连接---属性-安装-协议里
三)游戏版本问题:目前帝国2有帝王世纪和征服者两个版本,如果两台机器上安装的帝国版本不同,则可能出现问题
总之,如果两台机器在网上邻居里都能看到,通讯没问题;都安装了TCP/IP和IPX/SPX协议,安装了同版本的帝国2就肯定没问题了!

其实对于华为阿里巴巴来说,这两家企业作为硬件行业以及软件行业的头部厂商,在国际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阿里巴巴由于马云的自带流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声特别广,当然华为也不差,因为作为通信行业的巨头,是很多国家通信领域里的方案解决商。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电商企业,因为马云的个人魅力以及战略眼光,汇聚了诸多的精英,在草根时代,马云就已经规划了将来的事情,这一点颇有孔明隆中对的感觉,似乎马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阿里巴巴如今会发生什么。

这一点是很神奇的,而在阿里巴巴进军电商行业之后,面对着国际巨头ebay的强势阻击,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是把不可一世的ebay赶出了中国,从此马云一战成名,阿里巴巴也一战成名。
那么如今来看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实在是太庞大了,以电商为基础,辐射周边,如今旗下的商业版图已经非常巨大,同时还有支付宝这个未上市的超级巨头,对于阿里来说,在国内的电商界以及移动支付金融领域,几乎是没有对手,腾讯的微信支付,虽然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但本质上来说,支付宝的确是独孤求败。

我们再来说说华为,人都被穷困潦倒,背负着200万的巨债,被公司除名,同时家里几口人挤在一间破屋子里,又借款,创立了华为,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任正非与马云一样预示着未来,他向华为的兄弟们说,将来的通信行业领域,华为必有1/3。
忽然发现伟大的人物都有相同之处。而华为从小小的交换机就开始与国际巨头竞争,到如今成为通信行业领域的巨头,5G技术的拥有者,很难想象一家私企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毕竟整个中国在很多领域内都缺乏核心技术,但华为如今拥有的恰恰就是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

华为在做基础领域的通信工作之外,还做了一把移动终端华为手机,但没想到华为手机携带此品牌荣耀,成为国内绝对的霸主,在全球销量也排名第二,如今更是有了自己的核心芯片,麒麟处理器。

阿里巴巴与华为在国内都属于绝对霸主!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相比于传统行业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其不属于重资产模式,往往一个星期的idea,一个好玩的APP就可以跨疆域的传播。

那么显然,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巴巴,的确相对于做传统通信行业的华为来说,是有优势的,就好比华为在通信行业所做的是幕后工作,而阿里巴巴则做的是台前的工作。
加上我们知道马云这个巨额流量,阿里巴巴名声早已传播四海。尤其是当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ebay,让让阿里巴巴在整个互联网界声名鹊起。

如今加上阿里巴巴的出海政策,比如支付宝国外叫ALIpay,以及全球海外购双11等等的一些政策刺激,让阿里巴巴在海内外的名气非常大。
这一点华为就处于劣势,因为华为属于通信基站,一般来说至于电信公司打交道,鄂a普通用户接触华为也只是通过华为的手机终端,但显然华为在海外的影响力远远像在本土这样,这样一来,华为在海外的知名度可能也仅限于行业内的人士。
刚聊完腾讯再聊聊阿里。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有哪家中国公司比华为的影响更大呢?显然是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华为公司比阿里巴巴的影响大的多
美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牛逼的国家,以美国那么强大的国力, 历史 上有没有美国要联合其他国家大规模全球打击一家私营企业的?很显然非常的少,而且我们也没见过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频繁为一家中国企业发声和美国硬杠,所以华为在5G的事情已经上升到近乎国家层面的针锋相对,就这方面的影响来说,建国以来的企业都没有能超过华为的,虽然华为本身也不喜欢这种影响
对于阿里来说,阿里的影响仅限制于国内。在国内,华为没有涉足终端领域之前,一贯是低调的作风,而阿里是一贯高调的作风。网络上马云高屋建瓴的讲话到处都是,马老板给全国人民群众带来了无数的发财机会,阿里强大的宣传机器让阿里巴巴有一些成绩必然宣传的人尽皆知,相对国内的其他互联网企业,能比阿里高调的也就只有锤子了。

而华为的任正非,在5G出事之前,露面的机会很少很少非常神秘。例如我国网络机顶盒或者智能摄像头大部分用的都是华为海思芯片,华为的无线和有线通信早就占据我国半壁江山,这些华为都比较低调,很少宣传。
笔者认为,除终端外华为的低调是因为华为还是以实业为主,而阿里巴巴的高调是为了在虚拟经济赚更多的钱。举个例子,互联网金融几乎是马云高调促成的,由于只讲金融不讲风险,结果蚂蚁金服支付宝赚个盆满,现在留下一地鸡毛没人打扫

阿里在海外的影响远不如华为,主要原因是阿里由于主营业务并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阿里在国外的竞争对手非常成熟,一旦离开中国政府支持这个土壤,阿里被国外用户接受的力度并不高。而且国外崇拜的是微软、谷歌、特斯拉、Facebook这些蹲在硅谷真正 科技 领先创新的企业,马云的营销性质的高调语录在国外是不吃香的。
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除去销售规模的加成,必然都是高 科技 企业,也就是真正有骨头真正能打的企业。

那我们用具体的数字比较一下华为和阿里吧。首先从世界500强来比较,华为排名72,阿里巴巴排名300,华为远高于阿里

从研发投入来看,华为研发投入排名世界前五,2018年研发投入接近1000亿人民币,是阿里巴巴的3倍。不过这也和华为聚焦的领域比阿里巴巴广泛有关,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还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从各自领域范围来比较,我们不算华为的基础通信以及阿里的购物平台这些互相没有交集的领域。我们比较两家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的底蕴,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云、物联网、5G应用方面的实力

人工智能能力方面,华为是远超过阿里巴巴的,这个得益于华为的AI芯片排名全球第十二(唯一一个中国上榜公司),华为在消费者、通信等人工智能的端到端的产业链上的底蕴远高于阿里巴巴

从公有云来看,阿里云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全球前三的实力也是硬实力,而华为云连国内前五都排不进去。但是华为云计算在全球的影响力我觉得是大于阿里,主要是因为阿里云得益于中国市场,而华为云市场虽然不如阿里,但是基于ARM自研鲲鹏芯片的云服务器在国内也是唯一国产化的服务器,华为服务器全球出货排名前5,阿里暂时还没有服务器自研能力。
从物联网看,华为在工业物联网上是全球主流玩家,NB IOT标准的主要领导者。在家庭物联网上虽然华为目前和阿里一样刚刚起步,但是也是国内很多家庭物联网设备芯片的供应商,也就是阿里有的华为有,阿里没有的华为也有
从5G的应用技术来看,5G及5G的应用技术(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基本是没阿里巴巴什么事情的,而且阿里也没有布局5G在To C和To B相关的底蕴,因此阿里巴巴这里肯定输了
所以很明显,阿里的技术底蕴除了阿里云之外,和华为相差很远。这还不算华为在数通和无线等基础通信领域全面世界前三的硬实力,也没有计算华为在移动终端领域全球的影响力。因此阿里在国际的影响力显然是比华为差的远,但是阿里的营销能力和马老板的讲话能力倒是远超华为

华为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华为在涉足的领域都能拥有核心软硬件的竞争力,做到全球领先。相反阿里巴巴目前来看,除了云计算有这个能力,其他领域均不如华为。

两家都是中国好公司,还希望华为继续前行,阿里能够脚踏实地的在其他领域多加加油 。

说实话,将华为和阿里巴巴放在一起比较影响力,就象拿科学家与演员、运动员放在一起相比较。即便是居里夫人,也未必比得上秀兰邓波尔、科比布兰恩特,更别说一般的科学家了。

我们并不认为阿里巴巴没有 科技 含量,互联网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由于电商的普及以及马云的善于造势,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当然要比华为强了。别的不说,仅电商一块就足以让全球多数人都知道阿里巴巴。加上马云的演员特技,华为怎么去与阿里巴巴比影响力呢?

但是,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来看,阿里巴巴怎么也无法与华为相比,无法认为其影响力会超过华为。不然,为什么美国不限制阿里巴巴,而拼命阻止华为进入。不仅如此,还要鼓动其他国家一起阻止华为呢?不就是因为华为太强华为有太大的国际影响力吗?

所以,千万不要把诺贝尔奖与奥斯卡奖、尤其是环球选举联系在一起,不可比,也不好比。

阿里和华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上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要说哪个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那肯定是华为。不过马云在国际上应该要比任正非更有影响力。

虽然目前阿里巴巴也在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发展,但是在国际业务布局以及国际业务上跟华为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这不是追捧华为,而是可以通过先关的数据来对比得出。

2018年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8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单的TOP100,其中华为是唯一入选品牌100强的中国公司,排名世界第68位,这是华为连续5年入围榜单。而阿里巴巴并没有上榜。
2019年2月全球WPP与凯度在北京发布《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报告》,在中国出海50强排名当中,华为的品牌力得分是1862,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品牌力得分是1624,排名第三。
根据华为2018年的财报显示,2018年华为中国区营收3722亿元人人民币,占比516%;欧洲中东非洲收入2045亿元人民币,占比284%;亚太收入819亿元,占比114%;美洲收入479亿元人民币,占比66%。也就说华为差不多一半的营收来自国际市场。
而阿里巴巴的国际业务占比就相对比较小。目前阿里巴巴的2019年财年年报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2018的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该季度阿里巴巴国际零售业务收入达4316亿元,同比增长64%,国际营收占比11%。这个跟华为国际业务占比50%左右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最近几年阿里巴巴也在大力布局国际业务,比如投资数十亿美元通过投资Lazada,阿里巴巴进一步锁定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在内东南亚地区的6亿消费者;投资了印度零售电商BigBasket和Snapdeal,并收购了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大部分股权;以75亿美元收购中东地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移动电商平台Trendyol,其拥有超过2000多个商家和1600万的用户;菜鸟物流和速卖通联合推出的覆盖2亿消费者的南美专线;在卢旺达建设非洲首个eWTP试点,帮助非洲的中小企业等等,目前阿里巴巴大概有1亿左右的全球用户。

但是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步伐都是在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而华为的国际化很早就开始,目前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手机等消费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份额。

比如目前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使用的是华为的基站,而华为手机最近几年在国际上的销量更是大放异彩,目前华为手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三,很多国家居民都使用的是华为手机,保守估计目前华为产品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全球人数至少达到30亿以上。
截止2018年末,华为在海外设立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36个培训中心。

目前华为有18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在188万员工当中,外籍员工占比大概是20%,相当于4万左右。此外华为还有一个“未来种子”项目,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撒下希望的种子,比如2018年有47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来到华为总部参观和学习,这些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帮助华为提升国际影响力。

至于目前阿里巴巴有多少海外机构和员工,目前暂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比例应该不会太多,因为阿里巴巴主要从事的电商业务,大部分员工和机构都是在中国。

相对来说,目前任正非要比马云低调很多,很多人可能知道华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任正非,但这也掩盖不了任正非的卓越领导力。
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华为大。

不过华为、阿里巴巴都是民族企业的骄傲,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 科技 公司,任正非和马云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家,也都是最值得尊重的企业家。

华为的业务遍及全世界,华为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并且是全世界销量第二高的智能手机品牌,华为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服务了超过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2017年,华为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6000亿,其中超过一半是来自海外市场。

到目前为止,华为拥有全世界超过160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8万名员工,海外员工中是当地员工的比例超过了70%之多。华为拥有超过7万件行业专利,并且其中一半也都来自海外分公司的贡献。

可以说华为是货真价实的国际 科技 巨头,并且收入结构合理,消费者业务与企业业务分布合理,并且海外营收和国内营收结构 健康 ,并且在5G通信、电信设备、移动处理器方面都有都有很多行业专利,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

阿里巴巴目前的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市场,不管是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还是阿里云、支付宝,其实出了国门基本上还是没什么人用的。

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基本上还都停留在帮助外国人把东西卖到国内来,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将国内的东西卖到海外,支付宝基本上也都是外国商户为了方便国内出国 旅游 的游客使用而开通的,基本上很少有外国人使用。

不过阿里巴巴也在试图改变这样的格局,比如投资东南亚电商Lazada,投资印度移动支付企业paytm等等,都是阿里巴巴在寻求国际上的突破,真正早日实现国际化,但是这跟华为的真正国际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组大数据显示,华为人在2017年、2018年全世界的航空里程在中国排名第一,这就可以说明华为国际化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却为人非常低调,基本上很少公众露面。我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低调的企业家的,其中任正非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要知道马老师在各国出席活动,都是跟很多国家的政要、元首会面的,这不是一般企业家能享受到的待遇的。

马云就不一样了,马老师几乎全球各地到处跑,其实马老师这样做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是非常有利的事情,相当于是对中国企业背书,提高了阿里巴巴的国际知名度,更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马老师还是联合国和持续发展目标的倡导者,是联合国青年创业和中小企业特别顾问,并且最新还履新了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的联合主席三个职位,每个职位的年薪是1美元,想想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比马老师的薪水都高。

并且不要以为马老师这个职位是虚职,是要真正做事情的!马老师在南非、马来西亚、韩国等众多国家多次对于青少年创业进行指导、演讲,而且马老师还倡导了阿里巴巴的公益两小时,蚂蚁森林、阿里公益等众多项目都是在马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做起来的。

因此整体来说,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认证非大。
华为,17年华为世界500强排名83,阿里世界500强排名462。这两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最重要的是华为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阿里也就在国内混了。

然后是个人看法,我觉得这两公司都不咋地。这两私企身为国内龙头企业,公然带头违反劳动法。劳动法规定一周工作8小时,双休,一周加班不得超过8小时。华为,阿里呢,都是996。人家谷歌中国,微软中国怎么就是8小时,双休呢?在说你华为在美国,欧洲的分公司,你怎么不让人家外国佬尊守你996呢?所以我建议it工程师最好去谷歌中国和微软中国。远离坑比私企。

没有可比性,单纯影响力是阿里,阿里就像个影视明星,家家户户认识,华为就像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对老百姓来说,如果不是华为这几年搞手机,很多人还不认识这家公司!很多人都不明白,阿里巴巴是顺势而为,华为是逆流而上!在我们通讯的圈子里,华为真是很多人的神,因为他的技术,因为他的管理,都是无可取代!现在淘宝思路是抄袭亚马逊,微信是抄袭脸谱,基本中国大部分的所谓创新基本是抄袭的,抄袭再加上商业模式和中国人口红利,况且还抄的四不像!最起码亚马逊没那么假货吧!当然阿里的影响里不容技忽视,毕竟马老板身价在那,小老百姓不好指手画脚的!没有黑谁,没有捧谁,见解不同而已!而且华为倒闭了,老百姓确实感觉不到,但是中国的通信技术商业化全球化脚步最少落后十年,但是阿里倒闭了,很多公司会替代他,而且是绝对性短时间的就能取代,如果放开限制,连腾讯都会死!因为百度死一万次都不止了!
华为是硬件行业的翘楚,而阿里巴巴则是软件行业的领头羊。两家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很强大。但若是以国内外影响力来看,华为当然要比阿里巴巴差着一大截。因为,华为毕竟是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而阿里巴巴则是稳坐电商领域的头把交椅。人们对通讯行业了解不多,而对电商领域的事情却能如数家珍。
阿里巴巴究竟强在哪里呢?首先,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买东西都离不开网购,足不出户就能使到心仪的商品。但对于华为手机,大家是可选用,也可不用。况且电商还喜欢造节,不仅国内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还吸引海外网民也来参与诸如双11这样的节日。所以,阿里巴巴在全球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再者,阿里巴巴平台能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谁也不能忽视阿里电商平台的存在。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要接见马云,而马云则可以立即承诺替美国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只是后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马云的承诺只能作废。现如今,欧洲国家的都要接见马云,马云也被联合国聘用。而对于华为来说,只在自己领域有影响力,而且产品很容易被替代。
最后,阿里巴巴的马云,除了每年造就了数万亿的网络交易量,还在物流、外卖、快递、金融(包括小额理财、开设小贷公司)、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领域有投资。毫不夸张的讲,阿里巴巴早已嵌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去了。可能阿里巴巴关门,还有别人顶上来,但若是阿里在所有领域都退出,那国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而华为虽然占了25%的全球市场份额,营收超过BAT三大巨头的总和,但对咱中国人的影响力还是比阿里巴巴差上很多。
当然,近年来华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对华为输美通讯设备,以及华为在美并购高 科技 企业采取遏制措施,所以,全球各国都对华为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关键的是,华为在5G领域的迅猛发展,让欧洲国家也感到为之惊愕。一些欧洲国家也向华为抛来了巨额订单,而美国的高通却痛失5G订单。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民营 科技 企业,华为能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这让世界对中国的科枝领域获得的成果不敢轻视。华为早在2009年就研制出核心芯片,这对于中国减少对美国的英特尔、高通等企业的依赖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华为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在国内无人能及。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快速上升过程中。

谁说华为在国内在国际无可替代?能取代华为的公司多着呢。国外有思科爱立信,国内有中兴大唐。而且在国内,华为也不存在垄断地位,中兴大唐还是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呢。国际上,华为也没超过30%市场份额。这次美国人要搞华为是因为一直以来霸道惯了不允许中国企业掌握话语权因为对思科造成了市场竞争压力。美国人同样害怕阿里入侵,去年特朗普就不准蚂蚁金服收购美国的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当然,阿里巴巴也可以被取代,但阿里巴巴帝国版图实在太过于庞大,涉及到的民生领域太深太广,一旦这种平台被取代,老百姓会产生短暂性的不适应。因为你不确定取代者腾讯或者京东的公司服务品质。但华为一旦被竞争对手取代掉你会根本没有知觉,你放心好了,网络不会中断的。那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需要应对的事情。

当然是华为。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存在极大的替代性。亚马逊就是替代者。我可以用阿里巴巴旗下的购物服务,我也可以使用亚马逊的网上购物。并且,使用替代者的成本并不会更高。

但华为就不同了,它是一家硬件企业。硬件产品就具有排他性,不能够同时使用华为和别家企业的产品。比如,在三星和华为的智能手机之间,消费者一般只能选择一个。在两者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那个。这几年三星手机销量增长乏力,华为迅猛增长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华为的多个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位居首位,比如电信设备、核心路由器。2017年全世界电信运营商外包市场收入达到了670亿美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外包商还是华为,占比27%。核心路由器是通信网络中最关键的设备,相当于电脑的CPU。在该领域,华为在2017年级击败霸主思科,登顶全球。在智能手机领域,2018年华为除了206亿部,排名全球第三。

在海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华为是远远大于阿里巴巴的。华为约有一半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比如2018年华为全球手机销量20600万部,其中海外销量月8700万部,占比42%。而阿里巴巴海外营收比重只占四分之一,远低于华为的二分之一。

现在的华为在很多领域已经攻城略地,西方同业竞争者诺基亚、爱立信、思科已经倍感压力。甚至鼓捣政府出面,出台华为禁入措施,建立“防火墙”。如果不是忌惮于华为的实力,或者如果华为还是本世纪出的华为,西方巨头会害怕吗?

烽火台一般都有几个名称,比如叫亭、亭隧、烽燧等,也有叫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为来往使节提供食宿、保护安全,供应马匹粮秣、联系重大事物等服务。烽火台成为人们主要的。

没过多久,就聪明的人发现了利用鸽子,可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开始驯化了鸽子,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驯化后,结果是利用会飞的鸽子送信,速度提高了好多倍数。

人类还创造了许多信息传递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金鼓、锦旗,航行用的信号灯等,这些都是解决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

扩展资料:

人类最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新闻。随着文字的出现和造纸术的发明,才有了新闻的载体,产生了手抄报纸。由于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17世纪手抄报纸逐渐被印刷报纸所取代,极大地扩大了新闻的传播。

但是远地传送新闻消息,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是靠驿马、车船、信鸽等交通和传书工具。184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发明电码电报后,电报通信立刻被用来传送新闻,从此产生了新闻通信技术。

1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信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信、广播、电视等各种信息传播技术都被用来传送新闻。这就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送速度,提高了新闻的传送质量,扩大了新闻的传送范围,并且先后形成或完善了新闻通信、新闻广播和新闻电视等新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通讯史

首先要有人在“多人游戏”里建图,想加入游戏者选择“用于Directplay的internet TCP/IP连接”,然后点显示游戏(记住一定要点一下,否则不会显示出来),接着输入建图者的IP地址,这样就可以了
创建了游戏就可以了,不用点击我准备好了。不能联机请关闭防火墙再试一下。此外需要重新说明下:局域网连接有两种方法
1)点击“用于Directplay的internet TCP/IP连接“,然后创建游戏,想加入者选择“用于Directplay的internet TCP/IP连接”,然后点显示游戏(记住一定要点一下,否则不会显示出来),接着输入建图者的IP地址。有没有输入IP地址,地址对不对你说不行,到底是怎么不行,你没有说清楚,很难帮助你。
2)还有一种方法是点击“本地(LAN)TCP/IP连接”然后创建游戏,想加入游戏者,也是要点击“本地(LAN)TCP/IP连接”然后看看有没有游戏显示。

通讯社
编辑
通讯社,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在英文里,通讯社叫“news agency”或“news service”。众所周知,agency在英文里有“代理机构”的意思,service则是服务的意思。根据这两个词来理解,可以将通讯社简单定义为新闻服务机构,即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服务的机构。至于比较正规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中文名
通讯社
外文名
news service
等 级
世界级通讯社
性 质
消息工厂
目录
1 基本介绍
▪ 定义
▪ 性质
▪ 工具书
2 等级
▪ 世界级通讯社
▪ 国家级通讯社
3 发展
▪ 简介
▪ 起步时期
▪ 联环同盟时期
▪ 形成时期
4 发展趋势
5 四大社
▪ 哈瓦斯社
▪ 沃尔夫社
▪ 路透社
▪ 美国联合社
6 各社简介
▪ 路透社
▪ 美联社
▪ 法新社
▪ 塔斯社
▪ 新华社
▪ 合众社
7 华文通讯社列表
8 世界主要通讯社
基本介绍
编辑
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年出版的专门研究和介绍各国通讯社的著作《通讯社:它们的结构和运转》中指出:“通讯社是一种企业,它的主要目标是搜集新闻和新闻材料,它的唯一宗旨是表达意见或提供事实,发给一些新闻企业,并且在特殊情况下也发给私人,以便在收费和符合商业法律和规定的情况下,向它们提供一种尽可能完全和公正的新闻服务。”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2):“通讯社是在它的大多数大众媒介订户、用户或成员力所能及的地理范围外和超乎各自的财力物力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组织。通讯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1989):“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对象的新闻机构。”
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是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体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又称为“新闻总汇”,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
性质
近代通讯社有别于报刊及其他新闻媒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实际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者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诸方面的服务。
工具书
世界上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2005):“在一国或世界各地采集、撰写和播发新闻,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机构和其他用户采用的组织。”(organization that gathers, writes, and distributes news from around a nation or the world to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user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28 Nov 2005)
从以上中外不同机构在不同时期下的定义可以看出,通讯社的核心业务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服务对象已经从原来的媒体用户扩展到了非媒体用户。
通讯社一般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也有的在一家通讯社内分国际部和国内部。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1835年在巴黎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当时曾用信鸽传递信息。1837年有线电报试验成功后,英国路透社于1872年开始在上海发电讯稿。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
中国***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中国大陆现有两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新华通讯社(新华社)是面向全世界的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面向海外华人、港澳同胞的通讯社。台湾的中央通讯社是位于台湾地区的一家通讯社。
等级
编辑
世界级通讯社
由一个国家或集团成立,营业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网,人才济济,设备精良,财力雄厚,工作效率高。
每天发稿量达数十万乃至百万字之多。它们提供的消息,往往可以左右世界舆论。
这类通讯社数量不多,其著名的有:路透社、美联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哈瓦斯社。
国家级通讯社
由某个国家建立,主要在本国范围内营业的通讯社,它以收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各新闻机构,同时抄手世界性通讯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经加工后转发国内新闻机构。
国家级通讯社向国外新闻机构发稿的内容多限于本国新闻,它一般不向国外新闻机构发布国际新闻。
同世界性通讯社相比,国家级通讯社规模小,设备落后,财力薄弱,对世界舆论的影响较小。
发展
编辑
简介
在世界新闻发展史上,通讯社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此前,几乎所有新闻媒介,报纸、杂志等,在传播内容上,都是自给自足。生活范围的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仅凭报社内的力量远不能满足全面报道世界变化的要求。
于是经济领域的专业分工,扩展到了新闻界,一种专为报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务的通讯社诞生了。这种新式新闻企业最初出现于经济发达的欧洲,继而出现于整个世界,从而把世界新闻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起步时期
一、通讯社的性质
近代通讯社,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方面的服务。
通讯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专业服务,延伸了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新闻搜集手段,扩张了人们的视听范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知闻需要。
通讯社并不直接与广大的新闻受众发生联系。它与受众的关系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杂志来维系的,这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决定通讯社兴废的,在直观的意义上,是报刊等新闻媒介本身。
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对其他新闻媒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闻媒介丰富多彩的个性结构,使得它所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实现了标准化,一体化,以至使它成了“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的公分母。” 通讯社的出现,加强了近代各种新闻媒介的共同特征。
二、通讯社出现的历史前提
通讯社的出现,是近代工业革命、近代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工业革命的进展,促成了欧美经济、金融、贸易的国际化,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彼此了解对方的新情况、新变动,已成了现实生活的重大需要。
而此时,近代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离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莫过于报道内容多囿于本国的范围。它国、它洲的新闻虽有诱惑力,各国报刊却无力及时搜集,时代要求出现一种能跨国界搜集新闻的新式企业。
其次是通讯技术的革命(物质技术前提)。
19世纪初,工业革命促成了交通事业的革命性变化,汽船、火车出现。
尤其重要的是,有线电报的发明及其实用化。
1832年,德国人韦伯和高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
1839年,英国人惠斯通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电报线。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从而使得电报能够以一种超越民族特点的语言,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1850年,第一条海底电缆把英国与欧洲大陆连结起来。
1866年,海底电缆又通过大西洋把欧洲和美洲联系起来了。电报的实用化,大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时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范围信息资源的同时共享。
其三是近代报业的初步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消息客户。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一方面培养出了大量的有文化的产业工人,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胀,为报刊的发展准备了大量潜在的读者。
另方面,作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印刷行业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蒸汽动力取代了手摇机械,轮转机代替了平版机,使得短时间内的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面向大众的通俗报纸。它们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经济实力雄厚。这些报纸需求多样化的新闻,使得它们可能成为近代通讯社的首批客户。
可见,通讯社的诞生及其发展,乃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通讯社出现的历史前提
联环同盟时期
一、“联环同盟”的缔结
四家通讯社,为了争夺新闻采集发布市场,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从1 9世纪60年代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至1870年,4家通讯社共同达成了一项协议,即三边四社协定,或联环同盟,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由此,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它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它们这一渠道中获得新闻。
哈瓦斯社范围:包括法国及其属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土耳其、埃及(与路透社共享)、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围:包括英国及其属地、中东、远东、非洲大部及巴尔干半岛、东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尔夫社范围:包括德国及其属地、斯堪的那维亚、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地。
纽约新闻联合社范围:包括美国及中美洲一部分。作为该协议的第四个参加者,纽约新闻联合社的势力范围最小。
二、联环同盟的解体
三边四社协定的签订,虽然缓和了欧洲和美洲四大通讯社的激烈冲突,却没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讯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欧洲的三大通讯社,竞争一直没有中断。
1870年的普法战争,虽然没有破坏这个协定本身。但是法国的战败,还是使哈瓦斯通讯社与普鲁士沃尔夫社的关系紧张起来。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哈瓦斯不能从沃尔夫社得到的新闻,沃尔夫社不能从哈瓦斯社得到的新闻,都可以间接地从路透社得到。路透社一时左右逢源,成了哈瓦斯社、沃尔夫社争夺的对象。隔岸观火,路透社坐收了渔人之利。
欧美各大通讯社虽然竞争激烈,但它们还是都同意维护1870年的三边四社协定。
各社都承认哈瓦斯社和路透社在南美和远东的优越地位。
沃尔夫也同意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欧洲。
美联社则把通讯业务限制在国内,虽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岛自由发展,可在这些地区没有垄断的权利。
上述情形,大约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其间,由于美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经济力量的膨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1907年美国合众社的诞生。这家新的通讯社不受上述协定的制约,一开始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及欧洲发展。
1914年,美联社宣布退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寻求市场。
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苏联拉脱维亚首府开会,宣布废除过去的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在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时代。
1933年,希特勒当上了德国的总理。为了宣传纳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德国战败投降后,德国通讯社亦宣告解体。
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后,德军接受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国维希政府收买哈瓦斯的全部股票,又将它分解为广告社、法国新闻社和世界电讯社,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哈瓦斯社由此瓦解。法国光复后,几家参加抵抗运动的通讯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础上共建了法国新闻社。
形成时期
一、近代通讯社的三种基本类型
通讯社作为一种以经营消息为基本业务的新闻企业,经过100余年的历史演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已确立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地位。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通讯社。这些通讯社虽然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是从其经营形态来看,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纯商业性通讯社。
第二类是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
第三类是国营通讯社。
此类通讯社属私人所有,追求利润是它的基本目的。为此,它把新闻或有关新闻资料纯粹作为商品出售,将新闻业务活动等同于个人企业或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商业活动。通讯社的业务政策,由其老板根据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决定,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涉。
19世纪的路透社、哈瓦斯社、20世纪美国的合众社、国际社,便是此类商业性通讯社的典型。
第二类是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
此类通讯社由若干新闻机构,或报纸或电台或电视台合股经营,虽然它也进行商业性的新闻活动,但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本社的会员,满足本社会员的新闻需求。这类通讯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资本归成员机构(报社、电台、电视台)所有,是受托经营性质的通讯社。
如英国的路透社进入本世纪以来,就改组成了合作社性质的股份公司。其股权分属于:代表出版业的全国性报纸的报业主联合会、代表郡级报纸的报联社、澳大利亚报联社、新西兰报联社和印度报业托拉斯。这些股东均有代表参加路透社董事会。由董事会决定通讯社的经营政策和业务方针。
其他如美联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日本共同社、德新社,还有加拿大通讯社、南非新闻联合社等,都是这类通讯社的代表。
第三类是国营通讯社。此类通讯社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事业规模亦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及政治战略的制约。在报道业务上,则直接接受政府或执政党的指导。
这种通讯社,实际是国家机关,或现实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苏联的塔斯社、中国的新华社、印度尼西亚的安塔拉通讯社和阿根廷的美洲通讯社。
二、通讯社的等级划分
前述的各种通讯社,可谓数量繁多,差异甚大。大的通讯社,在全世界范围都布置了自己的新闻搜集网;小的通讯社,有的连国内新闻都无法满足需要。根据通讯社的组织规模、业务范围及影响的大小,世界通讯社可以划分为两大级别。
一等的通讯社,是世界性通讯社。它由一个国家或集团建立,营业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拥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网,人材济济,设备精良,财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仅收集和编发本国新闻,而且还收集编发国际新闻,并且向世界范围内许多新闻机构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消息。这类通讯社,数量不多,可影响极大,其著名者有路透社、美联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哈瓦斯社等。
二等通讯社是国家级通讯社。
这是由某个国家建立,主要在本国范围内营业的通讯社。它以收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各新闻机构。同时抄收世界性通讯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经加工后转发国内新闻机构。国家级通讯社向国外新闻机构发稿的内容多限于本国新闻,它一般不向国外新闻机构发布国际新闻。同世界性通讯社相比,国家级通讯社规模小,设备落后,财力薄弱,对世界舆论的影响亦小。
这类通讯社为数甚多,如蒙古通讯社、波斯通讯社、阿纳多卢通讯社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发展趋势
编辑
一方面,市场对多媒体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用户希望所得到的新闻信息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生动,使用更加简易、便捷;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为产品多媒体化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于是,通讯社在提供传统的文字新闻、新闻的同时,又相继开始提供图表、音频和视频产品;进入新世纪后,又推出了集图文与音视频为一体的网络产品及数据库产品,以适应网络作为人类信息沟通基本方式的变化。
与此同时,各国通讯社的业务范围和传送手段都有了重大的发展。通讯社的供稿对象除报纸、广播电台之外,又增加了电视台。同时,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报纸一样,也成为合作经营的通讯社的股东。各通讯社报道的内容,除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之外,大量增加了科学、体育、气象、经济信息等内容。通讯社提供的传真新闻已从黑白发展为彩色。
通讯社的经济信息也受到重视,这项业务拥有大量的私人订户。路透社的经济信息订户数以万计,1985年其收入的95%来自这方面。美联社同道·琼斯新闻社联营,建立了专门从事经济信息业务的美联-道·琼斯新闻社。合众国际社(1958年由合众社合并国际新闻社组成)同商品新闻社于1977年联合组成合众-商品新闻社,向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国际商业界提供经济新闻。法新社和其他国家的通讯社也纷纷开展和加强这方面的业务。通讯社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传播的枢纽。
从文字报道到电视传播,再到传播手段的融合,正是通讯社系统内各要素不断重新组合、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讯社将不仅是文字、信息的总汇,也是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集散地。在这个信息超级市场上,顾客可各取所需。
新华社近几年来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一批技术建设项目。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已存储2000多万条文字信息、130万张新闻和图表、3000小时音视频新闻信息。新华社日播发新闻信息稿11000多条,900多张,音视频新闻20余条。互联网用户可通过新华网,浏览新华社每天播发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
由此可见,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融合,位于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终端的多媒体化传播,必然会成为通讯社发展的新趋势。
四大社
编辑
哈瓦斯社
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通讯社,一般认为是由法国人哈瓦斯于1835年组建的哈瓦斯通讯社。
1826年,哈瓦斯组建了一个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材料,其订户主要为外交官及贸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议报界订用稿件,却遭到拒绝。
8年后,法国出现了廉价报纸。与政党报纸不同,廉价报纸不重言论,而重消息。根据这种的变化,哈瓦斯乃于1 835年,正式创办哈瓦斯通讯社,招聘记者、采集新闻并开办迅速翻译外国报纸新闻文章的业务。一些廉价报纸纷纷地加入到客户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由此在法国新闻界确立了重要地位。
巴尔扎克于1840年在他主编的《巴黎杂志》上写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是说老实话,严格点说,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曾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这家通讯社的办事处坐落在邮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报纸都会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里,换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获知世界各地的消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外交机关外,哈瓦斯无所不知,无事不晓。”
为了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哈瓦斯社不断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进现有的传递系统,扩张业务范围。
1840年,哈瓦斯开始训养信鸽,展开了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巴黎的信鸽传递业务。
1845年又在罗马、布鲁塞尔、维也纳、马德里及美国等地设立分社。
当有线电报实用化后,哈瓦斯社又于1848年开通了巴黎与布鲁塞尔间的电报传递业务。
1857年,它又与法国广告机构和地方报刊签约,以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交换各报社的若干广告版面,然后将版面出售给各广告客户。这种将通讯业务与广告业务合并起来的方法极为成功,它既扩大了通讯社新闻在社会上和报界的影响,又解决了通讯社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使该社在新闻界站稳了脚跟。
1859年,哈瓦斯社又与英国路透社、德国沃尔夫社答订交换新闻的合同,不久又开始利用连结欧美大陆的大西洋海底电缆。哈瓦斯社的业务已经扩大到了世界性的规模。
沃尔夫社
沃尔夫通讯社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其创办者伯恩纳德·沃尔夫曾在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短暂工作过。1848年回德国接任柏林《国家日报》社长。为了降低该报的采访成本费用,于1849年成立了沃尔夫通讯社。
1856年,与路透社交换经济及股票行情;
3年后,又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纽约美联社共同签约,交换政治及经济新闻。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大陆电讯联系尚未畅通,所以直到60年代,沃尔夫社才能对德国的报纸及商业公司,经常性地提供消息服务。
路透社
路透社的创立者保罗·朱利叶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讯社当翻译。1849年离开该社,在德国的亚琛设立通讯机构,利用信鸽向布鲁塞尔传递商业及股票行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第二年,路透于伦敦正式创办了路透社。其传播的内容,大部以商业消息为主,订户多为银行家及证券经纪人,后来才逐渐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消息报道。
路透社一开始得不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处境艰难。如《泰晤士报》便是反对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伦敦《广知晨报》在路透的鼓动下,成了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紧接着《每日电讯报》、《前锋晨报》、《晨间邮报》、《标准报》等相继成为路透社的经常客户。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了。在得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后,路透社的业务迅速膨胀起来。美国的南北战争、欧洲的法德关系,成了其国际报道的重点。同时,路透社还将触角伸向了未被开垦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并同欧洲其他两大通讯社展开竞争。
在1870年前,路透社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路透通讯社简史
1851 年,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 Julius Reuter )在伦敦创办。
1858 年,争取来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伦敦的《广知晨报》,后来《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终于取得伦敦报业的认同,发展成为提供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其他消息的新闻通讯社。
1872 年,路透社不但在欧美已遍布分支机构,而且在埃及、印度和日本都建立了分社,俨然成为联结欧、美、亚、非的“新闻通讯帝国”。
1941 年,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联合组织的托拉斯。
美国联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为了及时报道这场战争,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了一个联合采访部。战争结束后,那6家报纸又出于共同采访国外新闻的目的,在联合采访部的基础上,合股组织了“港口新闻联合社”。这6家合股人,共租用两条船,迎接入港的欧洲船只采访新闻,所需经费由合股人分担。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此后,纽约新闻联合社便迅猛地发展起来。
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个人企业来创办的,与报界并无直接关系。
而纽约新闻联合社,一开始就是以报纸之间合作社性质的组织出现的;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不在乎营利,而在于为报纸提供消息。
各社简介
编辑
路透社
(Reuters):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创办人路透原为德国人,后加入英国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路透社名义上是私人企业主所有,实际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国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国外,它的国际新闻紧密配合英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它对体育新闻也很重视。该社的经济新闻主要是商情报告,为英国和西方大企业服务。
美联社
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的简称,是由多个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947年)成员范围扩大到 广播电台 、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该新闻机构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 1994年 又增设 电视 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丁美洲,北美 和全球服务四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用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法新社
全称为法国新闻社,成立于1944年,是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齐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 英国路透社创办人朱利叶斯·路透,德国沃尔夫通讯社创办人伯恩哈德·沃尔夫都曾在该通讯社工作过并加以仿效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瓦斯社的业务迅速发展,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员300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沦陷,但哈瓦斯社并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为战争所迫而离开新闻社的工作人员纷纷返回。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39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