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一在建金矿爆炸事故,22人被困,会引发金矿爆炸的原因有哪些?

烟台一在建金矿爆炸事故,22人被困,会引发金矿爆炸的原因有哪些?,第1张

继山西疫情后,于2021年1月11日晚8时48分,烟台市发生金矿爆炸事故!市委新闻报告:1月10日下午2时,正在建设的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事故,地址位于栖霞市西城镇,因冲击波威力巨大将井通梯子间损坏,罐笼无法正常运行。就在事故发生当时,井下共有22名工人被困,同时因通讯信号系统也被爆炸损坏,目前尚未与被困人员取得任何联系。

一桩桩一件件揪心之事发生在我们身边,着实心痛!躲了疫情,却为躲了意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金矿爆炸呢?

一般来讲,金矿里面不会存在像煤矿里面有瓦斯,又为何会突发爆炸呢?那有一点就是开采金矿时里面所储藏的炸药,或里面存在易燃易爆物体!引发的爆炸,这只是救援人员简单的猜测,因为井口比较窄小,一旦发生爆炸,外部人员很难进入,所以具体原因现在仍在调查中,不好过早下结论!

但由于发生爆炸事件,里面的人员现在肯定因为缺水缺氧,生存环境肯定特别困难,现在最主要的是救援被困人员,如果发生漏水,只要下面有高于水面的生存空间,存活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

因井下环境复杂,而且井口堵的比较严重,救援难度大,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也不知道下面是否因为爆炸存在有毒气体,或者说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所以下井人员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以备万一!同时随时检测有毒气体,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升井!

我们看到烟台市在发生爆炸后,紧急启动救援方案,同时派出了7个工作组进行紧张有序地救援工作!

望井下工作人员一切平安!救援工作一切顺利!

数据应用须解决三大关键点
大数据应用的关键点是数据来源、产品化和价值创造;数据资源分布不均,大数据应用在数据密集领域更易获得突破;须对不当的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大数据在已有各个行业中应用。
大数据贵在应用。当前,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地方层面,大数据被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引擎;在企业层面,各类大数据概念公司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我们独关注大数据应用,关注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怎么用、成果谁买单,也就是数据来源、产品化和价值创造三个关键点。一个好的大数据应用,从技术上可能很复杂,但从业务模式上应当简单、直白、管用。我们还关注,是否存在若干"数据密集型"行业或领域,大数据应用在这些领域可能更容易开展。在产业政策方面,我们关注作为新兴业态的大数据,过去屡试不爽的做法,如给地、给钱、给项目等,是否还会继续有效
大数据应用的三个关键点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简称《大数据纲要》)将大数据定位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赋予大数据"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战略功能,并将数据界定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应用方面,《大数据纲要》在公共领域提出许多发展方向,如宏观调控科学化、政府治理精准化、商事服务便捷化、安全保障高效化、民生服务普惠化;在产业层面,主要按行业领域划分为工业大数据、新兴产业大数据、农业农村大数据、万众创新大数据,以及大数据产品体系和大数据产业链。这些方向,只是大数据应用的潜力和空间,能不能应用起来,能不能发挥作用,还得看有没有可行模式和实际效果。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产业层面,大数据应用都离不开数据来源、处理技术和方法、创造价值的模式,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概括来说,需要回答下面三个看似简单、却是关键的问题。(一)数据从哪里来关于数据来源,普遍认为互联网及物联网是产生并承载大数据的基地。互联网公司是天生的大数据公司,在搜索、社交、媒体、交易等各自核心业务领域,积累并持续产生海量数据。物联网设备每时每刻都在采集数据,设备数量和数据量都与日俱增。这两类数据资源作为大数据金矿,正在不断产生各类应用。国外关于大数据的成功经验介绍,大多是这类数据资源应用的经典案例。还有一些企业,在业务中也积累了许多数据,如房地产交易、大宗商品价格、特定群体消费信息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数据资源还算不上大数据,但对商业应用而言,却是最易获得和比较容易加工处理的数据资源,也是当前在国内比较常见的应用资源。在国内还有一类是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资源,普遍认为质量好、价值高,但开放程度低。《大数据纲要》把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作为努力方向,认为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实际上,长期以来政府部门间信息数据相互封闭割裂,是治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面向社会的公共数据开放愿望十分美好,恐怕一段时间内可望不可及。在数据资源方面,国内"小数据""中数据"应用并不充分,试图一步跨入大数据时代,借机一并解决前期信息化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前景并不乐观。另外,由于中国互联网公司业务主要在国内,其大数据资源也不是全球性的。数据从哪里来是我们评价大数据应用的第一个关注点。一是要看这个应用是否真有数据支撑,数据资源是否可持续,来源渠道是否可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是否有隐患。二是要看这个应用的数据资源质量如何,是"富矿"还是"贫矿",能否保障这个应用的实效。对于来自自身业务的数据资源,具有较好的可控性,数据质量一般也有保证,但数据覆盖范围可能有限,需要借助其他资源渠道。对于从互联网抓取的数据,技术能力是关键,既要有能力获得足够大的量,又要有能力筛选出有用的内容。对于从第三方获取的数据,需要特别关注数据交易的稳定性。数据从哪里来是分析大数据应用的起点,如果一个应用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再好、再高超的数据分析技术都是无本之木。(二)数据怎么用数据怎么用是我们评价大数据应用的第二个关注点。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并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用。我们关注大数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大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用的功能。追踪。互联网和物联网无时无刻都在记录,大数据可以追踪、追溯任何一个记录,形成真实的历史轨迹。追踪是许多大数据应用的起点,包括消费者购买行为、购买偏好、支付手段、搜索和浏览历史、位置信息,等等。识别。在对各种因素全面追踪的基础上,通过定位、比对、筛选,可以实现精准识别,尤其是对语音、图像、视频进行识别,使可分析内容大大丰富,得到的结果更为精准。画像。通过对同一主体不同数据源的追踪、识别、匹配,形成更立体的刻画和更全面的认识。对消费者画像,可以精准推送广告和产品;对企业画像,可以准确判断信用及风险。提示。在历史轨迹、识别和画像基础上,对未来趋势及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当某些指标出现预期变化或超预期变化时给予提示、预警。以前也有基于统计的预测,大数据大大丰富了预测手段,对建立风险控制模型有深刻意义。匹配。在海量信息中精准追踪和识别,利用相关性、接近性等进行筛选比对,更有效率地实现产品搭售和供需匹配。大数据匹配功能是互联网约车、租房、金融等共享经济新商业模式的基础。优化。按距离最短、成本最低等给定的原则,通过各种算法对路径、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对企业而言,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内部效率;对公共部门而言,节约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当前许多貌似复杂的应用,大都可以细分成以上几种类型。例如,贵州推行的"大数据精准扶贫项目",从大数据应用角度,通过识别、画像,可以对贫困户实现精准筛选和界定,找准扶贫对象;通过追踪、提示,可以对扶贫资金、扶贫行为和扶贫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通过配对、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扶贫资源的作用。这些功能也并不都是大数据所特有的,只是大数据远远超出以前的技术,可以做得更强大、更精准、更快、更好。(三)成果谁买单成果谁买单是我们评价大数据应用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关注点。道理很简单,不创造价值的应用不是好应用。我们关注大数据的应用是否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能力、改善了绩效。如果大数据用于自身的产品设计、营销推广、资源配置,那就看企业竞争力是不是提升了,看企业最终是不是比以前更赚钱了。如果大数据用于为第三方提供服务,那就看是不是有人愿意付费、愿意持续付费。但如果是用于公共领域,还要看政府或公共部门的付费值不值,不仅仅是从出资方的视角看值不值,还要从老百姓的视角看值不值。当我们面对一项大数据应用时,只要简单问一问上面三个问题--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怎么用、成果谁买单,就能揭开许多"伪装"。当然,如果经得起上述"大数据三问",也并非一定算得上优秀,却也离优秀的大数据应用不远了。寻找数据密集型领域既然大数据被视为一种资源,那就要考虑资源分布的问题。一般而言,资源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如水、矿产、耕地、能源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分布更是不均。大数据是否也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否真的能弯道超车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可以探测的自然资源不同,数据资源分布难以定位和刻画。不过,可以用大数据人力资源分布状况来间接反映大数据应用在地区、行业间的差异,哪些行业、哪些地区大数据人力资源密集,这些行业和地区就可以看作是数据密集的。我们对两家主流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2014年下半年以来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筛选,得到两家网站两年来共发布相关信息涉及企业227万家,职位1007万个,数据量确实足够"大"。通过分地区、分行业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大数据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各地区、各行业差异极大。不过,确切来说,通过招聘网站反映的是人才需求情况,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存量分布情况,但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从大数据相关岗位工作地来看,北京、广东、上海三地高度密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三地相加,发布招聘信息企业数在两家网站占到5235%和4748%,职位数占到6123%和5674%。可以推测,大数据人力资源的半壁江山都集中在这三个地方,这与我们平时的直观感受是高度一致的。在这三个地方之外,我们关心是不是地方政府重视大数据产业、将大数据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就可能促进人力资源集聚,就可能超越与自己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地区。从数据反映情况看,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结果,这揭示出人力资源结构是后发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最需要弥补的短板和最难克服的困难。改变一个地方人力资源构成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改变地面建筑面貌,要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么需要一个独特的制度。即便在同一省份内,大数据人力资源分布也极为不均。例如在广东,单深圳一市就大体占到了全省的一半。再加上广州,竟然能够达到九成。其他地方,即使经济实力不俗,但与深圳、广州相比,在大数据人力资源方面相差甚远。这再次表明,大数据人力资源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显然,大数据人力资源密集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要优于人力资源贫瘠的地区。从城市排名看,北上深广可以视作大数据人力资源需求密集的一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西安等可以看作二线城市。大数据人力资源分布与城市经济实力、活力乃至房价水平都是大体一致的。从行业分布看,对大数据人力资源的需求分布更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相关行业。这充分说明了大数据是互联网或IT产业的一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这些行业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摇篮。金融是另一个特别重要的"数据密集"领域。金融行业既是产生数据尤其是有价值数据的基地,又是数据分析服务的需求方和应用地。更为重要的是,金融行业具备充足的支付能力,将是大数据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许多大数据是通过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辐射到了各个行业。除此之外,电信、专业服务(如咨询、人力资源、财会)、教育培训、影视媒体、网络游戏等,相对而言也是当前数据较为密集的行业。《大数据纲要》几乎面面俱到地对所有行业和领域都规划了大数据应用的广阔前景,但数据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在"数据密集"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取得市场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大数据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大数据应用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并非一个全新的产业,而是与已有产业融合,对已有模式的改造、升级和替代。制约大数据发展的往往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所应用的行业和领域原本存在的问题,如行业管制、行政垄断、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等等。因此,促进大数据发展,用给地、贴钱、上项目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从大数据应用领域角度,对不当的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既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使大数据应用具备必要的条件。即使在企业内部,大数据应用也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模式变革,是对企业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金融、电信、教育、影视媒体等"数据密集型"行业,既是大数据应用潜力巨大的领域,也是迫切推进行业改革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应用也可以为行业改革提供技术支撑,能以更有效的技术路线实现行业发展目标。
大数据应用需要的产业政策其实就是市场经济下各个行业发展所应有的政策,如放开准入、公平竞争、减轻企业负担、消除企业所有制歧视、消除企业规模歧视,等等。只有在一个开放的产业环境中,大数据才能在这些产业得以有效运用。一个地方若要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大力推动大数据运用,最管用的政策就是对这些行业进行有力的改革。

摘 要:金厂沟梁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东段的一个Ⅲ级隆起-努鲁儿虎隆起上,为含金蚀变岩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两种矿化类型,且以前者为主,文章阐述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1矿山概况
金厂沟梁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金厂沟梁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6′19″―120°17′04",北纬41°58′10”―41°59′00"。矿区西北距赤峰市158千米,距敖汉旗首府所在地新惠镇75千米,交通较方便。
金厂沟梁金矿采矿历史最早始于1836年,继后有断续民采活动。1957~1990年地质部门在金厂沟梁金矿西矿区共探获C+D级矿石量21778万吨,金金属量2800545千克。1989~1993年金厂沟梁金矿开始自主探矿,提交勘探报告四份,累计查明C+D级矿石量2794万吨,金金属量3763千克。
2区域地质背景
金厂沟梁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东段的一个Ⅲ级隆起-努鲁儿虎隆起上。努鲁儿虎隆起总体上为一由背斜组成的基底隆起构造断块,南北分别受赤峰~开源(F1)和北票~承德(F2)深大断裂带的控制,向西被受控于新华夏断裂(F3)的老哈河凹陷所隔断。背斜的两翼分布有中太古界变质片麻岩为主的地层,沿其轴部为以海西~燕山期的一系列中~酸性侵入杂岩体为主所组成的构造岩浆带。该隆起带分布的主要矿产有金、铁、铜、铅、锌,在其两翼各自形成了相互对称的两个金矿带,金厂沟梁金矿床即是分布于北翼金矿带上的一个大型金矿床。
3矿区地质
金厂沟梁金矿为位于金厂沟梁一二道沟矿田西北部的一个大型金矿床。在矿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分布为中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及角闪岩等深变质岩系,构成隆起的基底。中生代上侏罗系--下白垩系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形成断陷盆地,叠置于基底岩层之上。第四系冲积、洪积物分布于河床、沟谷及阶地之上,最大厚度达20余米。本区片麻岩为一单斜层,局部可见小型紧闭褶曲,岩层节理裂隙发育。片麻理走向近东西,南倾为主,倾角60~90°。地层含金丰度值3~50ppb,平均929ppb;�石等时线年龄254亿年。
矿田南部有西台子印支期斑状中粗粒花岗岩,为郝杖子金矿床的含矿围岩,黑云母K-Ar法年龄187 8Ma,错石U-Tn-Ph法年龄19623Ma。金厂沟梁矿区南侧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东西向展布,K-Ar法年龄127 9Ma,岩体北部边缘及接触带见铜矿化;矿区东南对面沟复式岩体外部相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钾长石K-At法年龄126 3Ma,错石U-Tn-Pb法年龄12551Ma;内部相为花岗闪长斑岩,全岩K -AY法年龄121 5Ma,属于燕山晚期产物。该岩体与金厂沟梁金矿形成于一个统一的空间内,金厂沟梁金矿田内的一系列矿化及矿脉以该复式岩体为中心分布,距离不超过3公里,并构成明显的水平分带,岩体内及外边缘为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并在岩体北侧片麻岩接触带上矿化增强局部形成铜矿体。岩体之外0~3公里是放射状分布的脉状金矿组成的外环带,这种空间上的规律性分布形式是岩体与成矿相互联系的最直观反映。
4矿床地质特征
在金厂沟梁矿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70余条金矿脉,以北东向头道沟正断层为界将矿区分割为东、西两个矿区。断层西侧称金厂沟梁金矿西矿区,面积326平方千米,已发现矿脉37条,为金厂沟梁矿区的主体部分;东侧称东矿区,面积374平方公里,已发现矿脉33条,地质勘查程度和开发程度相对滞后一步。
西矿区工业矿脉最为密集,以集群型式密集分布,经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矿脉37条,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金属量)36907公斤,达到了大型矿床规模。矿区内的主要工业矿脉有15、35、26、15-4、15-3、57-1、36、39、56、8号脉10条,总资源储量为26711公斤,占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72%。单脉一般长300~600米,平均厚度024~064米,延深400~700米不等。
矿脉严格受北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或裂隙控制,具有走向上稳定和向下延深较大的特点。多数为形态简单、薄而陡的脉状,贯通构造的矿脉为富硫化物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和断续分布的石英脉,矿脉与围岩有清楚的分界。随构造的变化经常出现分枝复合、膨胀收缩、舒缓波状弯曲,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等形态变化。而矿脉分枝复合是金富集最佳位置。按矿脉的组合形式分分支脉型、单脉型及复合脉型三种:分支型矿脉 以26号脉为典型,主脉延长千米,其两侧有若干条支脉,支脉与主脉夹角10―30度,一般长数十至数百米,并能构成独立的工业矿体。
单脉型矿脉有15、35等矿脉,一般属形态简单的脉状矿体,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连续性较好,规模较大。
复合型矿脉以56、57号脉带为代表,一般在主脉上下盘有间距不等、近于平行的多条矿脉或矿化蚀变带组成复脉群。
由于容矿构造为长期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因此造成了该矿区矿脉产状多变并相互交叉切割的特点,按矿脉的走向方位分组可分为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矿脉。其中北西向走向方位垮度较大,290~340°之间。南北向矿脉走向340~20°之间。矿脉以向东或向北东方向倾斜为主,局部地段反倾,倾角均在70°以上,属陡立矿脉。其中南北向产状较陡,北西向产状较缓。
5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矿床主要控矿因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是燕山晚期岩浆重叠侵位产生的弯状构造和放射状、环状裂隙系统。控制矿脉的构造一般为低序次的断裂,总体呈一向北西散开、向东南收敛的扇形,具多次活动的压扭性特征.规模较大的开放性构造带(如北西向金厂沟隐伏断层、北东向头道沟断层、东西向小东沟断层)多属于导矿构造,后期又多被成矿后脉岩充填。
第二,对面沟复式花岗闪长岩为金矿化提供了物源和热源,成岩与成矿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成矿岩体形成于1215-126Ma,矿脉赋存在岩体边部及其外侧的各类岩石或地层中,后期被下白坐系火山岩覆盖,并被其派生脉岩黑云粗安岩、石英斑岩(石英斑岩测年资料为72 Na)所截断,有理由认为成矿作用属于燕山晚期岩浆演化晚阶段的产物。金矿脉的分布以复式岩体为中心,岩体之外1-3公里呈放射状分布,空间上的分带性直观反映了成矿作用与岩体的联系。岩体与矿石的物质成分具有明显的亲缘性,燕山晚期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中微金含量为9-25ppb,比其它岩类明显偏高;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均呈递减趋势,具有相似的配分曲线。
第三,建平群变质岩富铁镁质,微金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24 6ppb,最高达120ppb,在矿液运移过程活化萃取了围岩中高丰度值的矿质元素,使之进一步富集成矿。该矿田中金厂沟梁金矿床赋矿围岩为片麻岩,探明矿床规模达大型;二道沟金矿床赋矿围岩为侏罗系火山岩,探明矿床规模为中型;郝杖子金矿床赋矿围岩为印度期斑状花岗岩,探明矿床规模为小型,显出了不同围岩条件矿床规模存在的差异。
金矿化的富集规律在本矿田也较明显,以成矿岩体为轴心由内向外形成了Cu、 Mo、Au→Au、Cu、Pb、Zn、Ag→Au、Ag、Pb、Zn的元素分带趋向,金元素集中于岩体外1-3公里范围内,再向外矿化逐渐消失。垂直方向上矿脉自下而上有Cu、Ni、Co→Au、Cu、Pb、Zn→As、Hg、Bi、Ag、Sb的元素分带变化,表现为由尾晕的高温至头晕的低温组合变化。矿脉延伸可划分为“深延型”和“浅延型”两类,主要矿脉(多数为南北向)具一定延深,最大延深500~800米,属“深延型”矿脉;次要矿脉及分支矿脉一般延深小于300米,属“浅延型”矿脉。金矿化总的变化趋势是浅部(标高600米以上)相对较贫;中部(标高600~300米)为金的富集矿段,这个区段内集中了矿区的主要矿量;深部(标高300米以下)金矿化明显锐减或矿脉变薄乃至尖灭。
从成矿物化条件分析,成矿温度140℃~400℃之间,平均温度为1700℃~3000℃间,显示了中温偏高的特征。成矿压力P=786×10-5Pa,成矿深度约26公里。成矿液体的盐度较低,为38Wt%NaCl当量,流体密度为077g/cm3,溶液的Ph值为549~619, Eh值为-0 56~0 63ev,氧逸度(f02)为10-34~10-38。稳定同位素组成:石英的δ18O为+124~143‰,均值为+132‰,代表了成矿流体早期和主成矿期的同位素组成;方解石的δ18O为+733~9 27‰,均值为+802‰,代表了流体晚阶段的同位素组成。直接测定石英色厚体中水的氢同位素(δD)值为一54~10196‰,基本为岩浆水范围,但比一般岩浆水贫氖。矿脉中方解石碳同位素δ13C为-318~+418‰,均值为-38‰。32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值为-50~+11‰;对方铅矿、黄铁矿测定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684~27395,207Pb/204Pb为15272~15681,208Pb/204Pb为36768~37428,在铅的构造演化模式图上大部分位于上地慢演化曲线附近,表明铅来源深:少部分位于上地壳和造山带演化曲线附近,表明铅来源浅。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脉状矿床,主成矿期K-Ar法年龄为1417~13536Ma,晚期金-锑矿脉K-Ar法年龄1215~727Ma。
从深部勘查成果分析,金厂沟梁金矿西矿区主要矿脉的控矿构造裂隙向深部延伸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但矿化急剧变贫,在标高+200米~-200米区段南北向矿脉(15、35、36、39号等)平均品位仅477 g/t,北西向矿脉(15-4、15-9、 26、56、57-1、8号等)平均品位仅677g/t,分别为+200米以上矿段平均品位的30%或50%:在一200米以下区段矿化更弱,多数钻孔见矿不够工业要求,仅少数矿脉(如39、56号)向深部仍有一定延续,且矿脉向南东向收敛端又被沿头道沟断层侵入的黑云粗安岩截断,因此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金厂沟梁金矿东矿区因断层抬升遭受一定剥蚀,但并未被剥蚀殆尽,目前矿山勘查、开采的深度在标高+500米以上,其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特征基本与西矿区相似,据大比例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东矿区处于对面沟侵入杂岩体上盘的平缓港湾处,于港湾边缘密集分布着17条矿脉,这些矿脉所处位置与西矿区规模较大的15、35号矿脉相似,可以认为金厂沟梁金矿东矿区进行深部找矿具有较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发现史(内蒙古卷),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
2邵和明、张履桥等,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2年
3王建平、刘永山、董法先等,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构造控矿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年12月

金青顶矿区位于山东省乳山市下初镇南东庄村南。矿区南距乳山市约25km,距威海至桃村铁路下初站15km,北距烟台港75km,均有公路相接,交通方便。矿区面积0895 km2。金青顶金矿是我国单脉金储量最大的矿床(40t以上)。矿体产在中生代昆嵛山杂岩体内,该矿床成矿时间约为(117±3)Ma,但矿床发生过多期热液成矿事件,这些事件发生的集中时间约为(120±10)Ma。

图1 山东乳山市金青顶金矿矿区全景图

图2 山东乳山市金青顶金矿矿区交通位置图
发现和开发简史
1967年,山东冶金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乳山市金青顶金矿床。
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山东冶金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在矿区1-13线、-115m标高以上进行了勘探,提交了《山东省乳山金青顶金铜矿区勘探总结报告》,提交金储量6640kg。
1973年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和范围内又进行了补勘,当年提交了《山东省乳山金青顶金铜矿区补充勘探总结报告》,山东省冶金工业局1974年2月25日提交级金储量矿石量444084t,金金属量6155kg,平均品位1386×10-6;银22156 kg,平均品位4990×10-6;铜2874kg,平均品位1386×10-2;硫54867kg,平均品位1236×10-2。

1981年7月~1982年6月,乳山地质队在-115m~-215m标高内施工钻孔5个,提交了《乳山县金青顶矿区北段补充地质勘探报告》,探获C+D级金储量2308 kg。
1982年~1989年,山东冶金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进行深部勘探,历时多年,在7-17线、-600m标高以上进行了深部找矿评价及勘探工作,整合了1981~1982年乳山地质队探矿资料,完成槽探2512m3,坑探1426m,钻探132503m,各类样品2015件。1989年12月,提交了《山东省乳山县金青顶金矿床深部勘探地质报告》,提交B+C+D级金金属量23359kg,矿石量1134975t,平均品位2058×10-6,D级金金属量20kg,矿石量3050t。

1991年至1993年,乳山市金矿在14-19线-235m~-435m水平间II号矿体走向延长方向上进行补充勘探,完成坑探编录520m,钻探23747m,各类样品260件。1993年6月提交《山东省乳山县金青顶金矿床II号矿体补充地质勘探报告》。新增C+D级金矿石储量92660t,金金属量2122kg,平均品位2291 ×10-6。

1995年8月~1998年11月,乳山市地质队、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五一五队,在15-23线间-435m标高以下,历时3年多,完成1:1万地形测量046km2,钻探1274598m,坑探870m,各类样品388件,于1999年2月联合编写提交《山东省乳山市金青顶金矿床II号矿体深部详查地质报告》。

1999年-2002年矿山对12-23线间-620~-810m标高进行了补充详查,投入实物工作量为:沿脉坑道2565m,穿脉坑道632m,天井4581m,基本分析样1312件,内外检206件。2003年,受山东金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乳山市地质队编写《山东省乳山市金青顶金矿床储量核实及深部补充详查报告》。
截止2002年底,矿山累探矿石量1652686t,金金属量2573884kg,其中累计采出矿石量982015t,金金属量1762728kg,累计损失矿石量50546t,金金属量85697kg。

矿床规模和品位
乳山市金青顶金矿床为山东冶金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于1967年在普查过程中发现的。该矿床位于胶东半岛黄金第二主产区,是牟乳成矿带上第一大金矿床该矿床是中国单脉金储量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储量40t以上,平均品位958×10-6。 综合异常矿化信息表明,矿区及外围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预测深度已达-1500m。截止2002年底,矿山累探矿石量1652686t,金金属量2573884kg,其中累计采出矿石量982015t,金金属量1762728kg,累计损失矿石量50546t,金金属量85697kg。

--- 正文 ---

文/计算机博士,《崛起的超级智能》作者刘锋

近年来,智能制造热潮席卷神州大地,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举措。其中,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作为智能制造重要的实践领域,已引起了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任何理论研究,必须具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才能体现其可能的价值。近15年来,我们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变化,提出在过去50年里,互联网从网状结构进化成为大脑模型是21世纪前沿科技爆发的根源,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区块链,云机器人,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等50多个科技概念的产生和兴起都与互联网大脑的发育有关。

    2019年出版的《崛起的超级智能》绘制了一幅互联网大脑的发育与前沿科技兴起的关系图,是对过去15年来持续对互联网大脑进化的跟踪和研究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预测。

发在2008年到2012年的未来科技预言

应该说在2008年我们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互联网进化的7条规律》本身就是一次对未来的预言(后在2012年《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又提出了2条规律)。它们分别是:

1)连接规律 : 互联网接驳设备的进化不断延长大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同时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也会对这种连接产生依赖性;连接设备从服务器到台式机到笔记本到智能手机,到智能眼镜,最后是脑机接口。

2)信用规律: 为了保证互联网虚拟世界有序和安全的运转,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身份验证将会越来越严格,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

3)统一规律: 互联网将会从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商业应用等各个层面从分裂走向统一,互联网将会进化成一个唯一的虚拟大脑结构;

4)维度规律: 互联网信息的输入/输出形式不断丰富,它将从一维内容表现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三维内容表现为主的高级阶段;

5)加速规律: 互联网在进化过程中,其硬件设备和连接的人脑都会不断增加其运算速度;

6)膨胀规律: 互联网中的数据、硬件设备和连接的人脑数量在高速膨胀,其中数据增速最快,硬件设备次之,互联网使用人数增速最慢;

7)消融规律: 因为互联网的进化,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逐步消失,人们越来越无法分辨身处虚拟环境中还是真实世界中;

8)映射规律: 互联网进化过程中现实世界的情景、规律、关系正在被映射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同时人脑的功能被逐步映射到互联网中形成以个人空间为代表的大脑映射,用这种形式实现人脑与互联网的间接联网;

9)方向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 互联网的发展它将遵循前面八条规律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大脑模型,互联网用户将以更加紧密的方式连接到这个互联网大脑结构中。

10)Big SNS(大社交): 除了上述9条规律,在2012年发表的《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从类脑神经元发育的角度,对社交网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大脑的核心结构与神经元网络雏形, 其将会从人与人的链接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 从社交网络发展成为大社交网络。

2019年面向未来的科技预言

时间到达2019年。互联网大脑的进化依然没有完成。一方面新的科技趋势会不断出现。但另一方面已经产生的前沿科技,会在互联网大脑的架构下继续走向成熟。

11)混合智能、云反射弧与梦境世界:  从互联网大脑的发育与前沿科技兴起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到人的智慧与机器智能形成的混合智能正等待爆发。因为互联网各神经系统不断成熟后与产业结合的云反射弧机制还没有萌芽。互联网大数据在VR/AR支撑下的三维化所导致的互联网梦境世界还没有真正到来。

12)云计算与中台技术: 除此之外,已经萌芽的的 中枢神经系统云计算 还在发育过程中,与AI的结合更为紧密,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结合形成的 中台技术 依然是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继续。

13)5G 、光纤技术、卫星互联网: 互联网的 神经纤维技术 持续升级优化,已经完成了从1G到4G的进化,5G,6G技术还等待成熟,光纤技术,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互联网神经纤维的扩征领域。让人类无时无刻,随时随地更快速的链接到互联网大脑中。

14)大社交的进化: 社交网络依然没有完成向 大社交网络 进化的任务,一个统一的,遍布全球的,可以同时链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超级智能系统还没有建立。

15)梦境世界、数字孪生与互联网大脑数字思维空间: 现实世界变成数据向互联网大脑映射的进程还在继续, 数字孪生技术 的兴起推动的这一进程,数字孪生与 互联网梦境世界(VR/AR) 技术的结合,将是互联网大脑数字思维空间建立的基础

16)云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 互联网大脑的运动神经系统仅仅刚刚发育,与互联网结合的 云机器人,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技术,智能生产设备,智能办公设备,智能家庭设备 的远没有成熟,还在不断发育中,互联网大脑的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会使得互联网大脑架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病毒,黑客,BUG等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互联网安全将成为热点。

17)传感器与感知世界: 互联网 感觉神经系统 继续发育,更多 摄像头 , 传感器 将安装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让世界更快速的映射到互联网中,也让人类更全面的感知世界。

18) 大数据与金矿: 互联网 大数据 将进一步膨胀。作为互联网大脑发育产生的金矿。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利用和挖掘,将成为未来 人类最重要的创业和创新 机会所在。

19) 人工智能与马太效应: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神经系统向人类社会蔓延的深入, 人工智能 持续获得数据,算力和应用场景的支持。互联网巨头依托在互联网神经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在 人工智能领域的 马 太效应 将越来越强。

20)科技大脑的兴起: 互联网大脑架构的日益清晰,其与城市建设,企业发展,行业增长结合。更多城市大脑,企业大脑,行业大农,产业大脑应用会不断涌现。 脑与互联网,人工智能 等前沿科技终将走在一起

22)崛起的超级智能: 经济学里看不见的手动态调整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样在互联网过去50年的时间里,前沿科技也出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互联网从网状进化成为大脑模型。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通过互联网大脑架构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 超级智能形式 。这背后的原因对智能科学,科技哲学应产生相应的重要影响和创新成果。

一、胶西北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研究历史

胶西北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山东省地质六队完成了《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报告》,预测全省36个有矿单元金矿资源总量3026486t,其中潜在资源量2319079t;1989年物探队完成了《1∶20胶东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编图与金成矿预测报告》,将胶东地区划分为9个成矿区、71个预测矿田,其中Ⅰ类预测矿田12个、Ⅱ类预测矿田19个、Ⅲ类预测矿田40个。这一阶段的金矿预测工作是山东省第一轮成矿区划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第二轮成矿区划对主要成矿带开展了大比例尺成矿预测,1993年地质六队完成了《山东省胶东西北部焦家金矿带1∶2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采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思路预测焦家矿带金矿资源总量992687t(包括已探明金矿资源量335987t);1994年地质六队完成的《山东省胶东西北部招远-平度断裂带1∶5万金矿成矿预测报告》,采用多元回归法定量评价招平带金矿资源总量849173t,其中潜在资源量665043t。进入21世纪,在20世纪末区域成矿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出版了成矿预测研究成果专著,2003年王世称等编著出版了《山东省金矿床及金矿床密集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2007年李士先等编著出版了《胶东金矿地质》,两书均在《山东省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报告》基础上提出胶东矿田单元级金矿资源总量30264948t,其中胶西北地区金矿资源总量249202115t。

二、预测单元的确定

在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圈出18个矿田预测单元,作为本次成矿预测的对象(表9-2)。其中部分预测区工作程度较高,且已探明较多资源量,属于已知有矿单元,本次预测将其作为模型单元,其余单元则为评价单元———预测单元。

三、预测矿田单元信息和地质变量赋值

(一)预测单元有用信息

成矿有用信息的分析确定是地质变量研究的前提,此项工作是在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控制条件总结分析、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做法是:以已知有矿单元为对象,以单元卡片中的各项内容为目标,进行信息之间及信息与资源间统计对比,并从成矿理论角度确定其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在对胶西北地区金矿成矿规律、控矿地质条件和综合找矿标志研究基础上,把地层、构造、岩体、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特征等几个方面的信息作为重要的标志。在金矿成矿理论指导下,同时考虑到信息的关联性,提取了各预测矿田单元与金矿资源评价有关的信息(表9-3),这些信息构成了成矿预测的地质变量。

(二)各预测单元地质变量赋值

变量赋值是按一定准则将单元的不同变化状态赋予某种定量数值,使状态与数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变量的变化可通过数值的变化加以表达。本次预测的赋值方法如下:

表9-2 胶西北地区成矿预测矿田单元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表9-3 预测矿田单元成矿信息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SJH—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SγJH—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γJH—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JH—黄铁绢英岩,γJ—绢英岩化花岗岩,Kγ—钾化花岗岩,J—绢云母化,Sj—硅化,K—钾化,S—黄铁矿化; ρ—伟晶岩,ργ—伟晶花岗岩,δμ—闪长玢岩,X—煌斑岩,δομ—石英闪长玢岩,q—石英脉,δX—闪斜煌斑岩,β—辉绿岩,δ—闪长岩,N—基性岩脉

表9-4 二态预测原始变量一览表

续表

表9-5 三态预测原始变量一览表

续表

表9-6 回归分析模型连续型变量数据表

注:带者为推定数据。

1)二态变量的赋值:变量存在的为“1”;变量不存在或资料不清的为“0”。

2)三态变量的赋值:对成矿有利者为“1”;对成矿有利程度一般或资料不清者为“0”;对成矿不利者为“-1”。

通过对各预测单元地质变量分析,按照上述方法赋值,分别形成了预测单元的二态原始变量和三态原始变量(表9-4、表9-5)。

3)定量变量分析与赋值:按照定量预测变量选择和构置的原则,分析了18个预测矿田单元的回归分析模型连续性变量特征,测算的变量数据见表9-6。

对7项25个描述性定量变量,均按二态变量赋值原则赋值,即该状态存在赋值为“1”;不存在或资料不清的为“0”。

四、资源潜力预测

(一)模型单元的确定

模型单元,即建立评价模型所使用的单元,通过模型单元与未知单元的类比达到矿体定位预测的目的。模型矿田单元必须具备下列要求:①矿田单元内应包括一个以上的已知矿床,其资源储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资源类型清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成因清楚;二是单元应具备胶西北矿集区找矿模型的典型特征,工作、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能够获取评价所要求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

通过对胶西北18个矿田单元进行分析对比,选择10个单元作为金矿资源评价的模型单元(表9-7)。

表9-7 胶西北矿集区成矿预测模型单元一览表

由于计算方法原理上的差异,对模型单元的要求也不相同,本书在10个已知模型单元的基础上,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模型,对模型单元做了进一步的选择。选取焦家、玲珑、灵山沟、原疃、马家窑5个单元作为资源量规模预测逻辑信息模型的标准模型单元。标准模型单元的选择条件是:①单元的亲近程度较高,表现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单元都有明显的群聚性,如单元1与2总是形影不离的;②单元资源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资源储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规律变化;③由于不同规模的边界单元具有分类的不稳定性,所以不能作为标准单元。

(二)变量优化

上述原始地质变量的地质意义清楚,与矿产资源特征关系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胶西北金矿床的某一方面特征,这些变量的使用是有意义的。但原始变量只能显示单一变量与金矿资源的关系,不能揭示变量重要性的变化特点,不能直接用于成矿预测。必须对原始变量作进一步优化,从而获得一组用于实际预测的最佳变量组合。本次工作采用特征分析中的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进行变量优化。

1二态变量优化

用10×49模型计算49个变量的权系数(表9-8),根据各变量权系数值的大小和变化状态,经反复筛选,取权系数较大的前45个变量作为预测的变量组合(表9-9)。

2三态变量优化

对10个模型单元的31个变量进行计算(表9-10),最终选取前27个变量作为三态定位预测的变量组合(表9-11)。

(三)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1单元级别预测模型

单元级别预测评价数学模型,即用某种数学方法建立起成矿可能性与地质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次工作选择特征分析法建立数学地质模型,进行预测远景区圈定、矿产资源级别预测。数学模型是: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

式中Y为联系度,i=1、2、3、……m;m为变量数;ai为第i个变量的权系数;xi为第i个变量的取值。

将各地质单元中的变量值及其权系数代入式中,即得联系度。联系度是反映成矿信息的综合指标,其大小代表着单元成矿前景的标志。通过预测单元与模型单元之间联系度的对比,即可判断出预测单元成矿概率的大小。

2定量预测模型

选择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单元资源量的预测模型———回归分析模型。使用模型单元已知资源量及与其有对应关系的变量,预测各有矿地质单元的资源量。

回归数学模型是: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

式中:a,b,Sb为参数;x为5×20模型对象权。

表9-8 10×49模型二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

(四)单元级别预测

根据单元级别数学模型的原理方法,分别使用二态变量预测和三态变量预测对确定的18个矿田地质单元进行预测。

1二态变量预测

使用确定的10个模型单元以及表9-9所示的变量信息。以10×45模型采用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分别计算出各变量的权系数(表9-12)。然后将这些权系数代入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方程,进行预测计算,获得各单元的联系度(表9-13)。

表9-9 二态预测优化变量一览表

续表

表9-10 10×31模型三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联系度曲线图(图9-1),曲线呈平缓变化,至第15个单元(三山岛单元)时出现陡降,以其联系度为阀值,划分出预测单元级别Ⅰ、Ⅱ级。

图9-11 0×45模型二态变量预测各单元联系度曲线

表9-11 三态预测优化变量一览表

表9-12 10×45模型二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2三态变量预测

采用表9-11所示变量信息,以10×27模型计算。计算过程与二态变量预测一致。获得变量的权系数和单元联系度(表9-14,表9-15)。

根据表中计算结果绘制出联系度曲线图(图9-2),曲线也在第15个单元(三山岛单元)时出现陡降,以其联系度为阀值,划分出预测单元级别Ⅰ、Ⅱ级。

上述二态变量预测与三态变量预测的结果非常吻合,各单元联系度的序次虽略有差别,但划分级别基本一致。在综合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将两种预测结果结合起来作为本次预测成果,对预测单元进行了分级(表9-16)。

Ⅰ级:最有希望寻找大、中型金矿的单元;

Ⅱ级:有希望形成中型以上矿床的单元。

表9-13 二态预测矿田单元联系度一览表

表9-14 10×27模型三态变量权系数计算结果

表9-15 三态预测矿田单元联系度一览表

图9-2 10×27模型三态变量预测各单元联系度曲线

表9-16 单元级别预测结果

(五)单元定量预测

使用模型矿田单元已知资源量及其地质变量建立单个有矿矿田单元资源量的预测模型———回归分析模型,进而预测出各预测矿田单元的资源量。

根据回归分析这一数学方法的要求,首先提取连续型数值变量(表9-6),将标志进行对比,判查出最小分区标志组合。然后按5×20标准模型计算得出各标准模型单元的标志权、相对标志权、标志信息权、标志分权及标志分权差,最后得出各标准模型单元的对象权。

根据模型所算得的标志分权求得18个预测单元的对象权(表9-17)。以9个连续型定量预测变量作自变量,以模型单元的探明资源量作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分析之后,求出方程中各自变量参数,再将预测单元各对应的对象权代入方程,求得各预测单元的预测资源量。

表9-17 18个预测单元5×20模型对象权表

采用回归分析的信度005,预测深度1000~1500m,各预测单元的资源量完全有可能在95%的概率条件下达到回归模型的上限值置信区间,其上限是回归数学模型加上196倍剩余标准差。

按回归数学模型预测的18个预测单元的资源量列于表9-18。预测结果,胶西北矿集区金矿资源总量3217919t,比前人预测结果多72590t。

(六)预测结果评价

本次预测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地质单元级别预测成果是可信的;资源总量预测采用的方法是得当的,定量预测结果是比较可靠的,为胶西北地区金矿找矿奠定了基础。预测结果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测地质依据充分。本次预测在对地质、航磁、重力、重砂和水系沉积物等成果资料按纵向深入、横向联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金矿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为矿田的圈定、成矿信息的提取、变量的确定与筛选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表9-18 18个矿田单元预测资源量表

(2)预测矿田单元确定合理。在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成矿带中矿田单元的定位条件和边界条件,除了有矿体、矿化点,金重砂异常,金分散流异常等金矿成矿信息外,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地球物理场也是矿田单元定位的重要条件。本次所圈定的矿田单元均有充分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依据的,是金矿床存在的最可能的空间。

(3)提取了与金矿成矿关联度高的信息和变量。首先,是在对金矿控矿条件、成矿规律和综合找矿模型研究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确定42个与金成矿有关的信息。其次,对各个信息作横向比较,确定它们与成矿作用的内在联系,进而综合与归并,凝练出二态变量49个、三态变量31个,确定了它们的赋值原则和使用范围。第三,是变量的优化,使用数学方法,给出度量各个变量与资源关系重要性的数值指标,从而达到变量优化的目的。

(4)各单元的预测次序与单元中的金矿规模、资源储量相对应。所有的预测单元基本上都有金矿床、矿点、矿化点,有工业储量的单元就达14个之多。虽然各单元之间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多少与预测次序不完全吻合,但总体上看是非常一致的。模型单元中以焦家、玲珑两单元金资源储量最大,单元内有特大型金矿,其预测次序始终排在前两位。

(5)各个级别的预测单元在工作区内均匀分布。这一方面反映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又说明了在胶西北地区运用一个找矿模型对全区进行成矿预测的可行性及所总结成矿规律的可靠性。

(6)预测结果与地质研究结果吻合。虽然本次工作确定的单元都是认为有希望寻找大—中型金矿床的地区,但各单元之间的地质构造条件差别较大,对它们形成大—中型金矿的期望值自然也不同。在地质背景分析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对几个成矿较有利地区进行了大致的判断,进一步应用数学方法预测,不仅证实地质认识,而且预测出各矿田单元资源量数量,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7)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高度的显著性,预测意义明确。定量预测回归模型的建立,采用了预测资源量居中的回归方程作为回归预测模型,为了降低回归方程的预测误差,采用回归方程加上196倍剩余标准差的办法,给出可信度005的上界值,这一回归模型是: 。其预测资源量与新近掌握的实际资料、目前地质工作形势及我们的经验与认识是比较吻合的。

(8)三山岛单元是本次预测中的最大问题。三山岛单元在二态、三态预测中分别排在14、15位,虽仍为Ⅰ级单元,但其排序与矿床规模和金资源储量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三山岛地区基本上为覆盖区,物化探信息较少,影响了预测效果。

王品清 姜德仁 孟凡让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在本项研究中,在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借鉴邻区已知岩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地学信息,尤其是陆地卫星TM图像所提供的大量区域构造信息,对研究区内金矿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地面详查找矿预测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在方法技术方面,以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为主,结合地形、地质、矿产及物化探等地学数据进行综合评价预测。除了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蚀变岩石和矿物以及与Cu、Au等金属硫化物矿床有关的地植物异常进行信息提取试验外,还在各类地学信息的变量提取、变换和综合分析及处理方法方面进行探索,即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以人机交互处理的方式对区内与矿化作用有关的地质变量进行筛选,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每一个地质变量的含矿概率值。最终,利用本次建立的概率模型分别以4×4和1×1的网格密度计算出每个网格区域内至少有一个矿化事件出现的概率值。这为区域矿产资源分析及找矿靶区预测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

一、研究区概况

(一)位置及自然地理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的小兴安岭北段,地理坐标为N50°00′以北和E124°00′以东的黑龙江地区,中俄边界为本次研究区的北部和东部边界,总面积约54000km2。

该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属高寒林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无霜期不足百天;7~8月为雨季,9月开始降雪。

区内森林密布、沼泽遍地、岩石出露条件极差。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工作环境恶劣以及野外装备等限制,给图像处理、图像解译分析、信息提取和地面检查验证带来极大困难。

(二)地质概况

1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除太古界尚未发现外,其它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而且有些是代表性地层建组、建群的地区。

元古界的兴华渡口群和落马湖群在本区均有出露。其中下元古界的兴华渡口群主要分布在呼玛县兴华、韩家园子、加格达奇和松林岭一带。自下而上分别由兴华村组、兴安桥组、呼玛河组、和小古里河组组成。其主要岩性为均质混合岩、条带混合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石英片岩、变粒岩、大理岩、条带磁铁石英岩等深变质岩石。上元古界落马湖群分布在倭勒根河、宽河、嫩江上游落马湖和铁帽山农场一带。主要岩石为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含硅线石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片麻岩、十字石二云片岩和大理岩夹层等。

古生界地层在研究区内十分发育,分布也十分广泛。主要为一套优地槽型的沉积建造。其中寒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即兴隆沟一带。主要岩性为千枚岩、绢云板岩、绿泥板岩、大理岩、泥质板岩、火山凝灰岩及熔岩等正常沉积建造为主的岩石组合。在这套沉积建造中,泥盆系为一套典型的含细碧—角斑岩建造。其中以下泥盆统的罕达气、金水和泥鳅河组中的富含钠质的细碧岩和角斑岩为主,是区内的主要矿源层,绝大部分砂金采矿活动及岩金矿点的空间分布与该套地层分布吻合。

中生界地层中除三叠系、侏罗系下统和白垩系下统地层缺失外,其它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而且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本区西部和北部出露面积最大。侏罗系地层以一套陆相沉积建造和陆相火山岩建造组合为主要特征。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一些坳陷和断陷盆地中,为一套内陆火山—陆相碎屑含煤建造。

2构造

从大地构造的观点来看,研究区位于大小兴安岭褶皱带的交汇处。虽然本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但由于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的破坏,加之土壤发育、植被覆盖严重、地层出露条件极差,使本区的构造显得十分零乱,在野外难于恢复完整的构造格架。但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线性构造信息。尤其是近东西向构造带的识别与发现,弥补了以往常规方法研究中的缺欠。

除上述东西向构造外,区内北西、北东向构造均比较发育,而且在遥感图像上反映得比较明显。

3岩浆岩

研究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侵入岩和中生代大面积的中酸性陆相火山喷出岩为主要特征。前者多以较大的岩基产出,其中华力西期酸性侵入岩分布最广、出露面积最大,具有活动强烈、频繁等特点,而且与区内主要内生金属矿产关系最为密切,如多宝山铜钼多金属矿和三矿沟夕卡岩型铁铜矿床等。

(三)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目前,除研究区南部的多宝山斑岩型铜钼金等多金属矿床外,还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岩金矿床。所以,在本项研究中不得不借鉴邻区(如南部地区的团结沟大型金矿床)已知金矿床的成矿特征,根据地质条件、沉积建造特征及成矿模式,采用外推法来分析和研究区内的金矿空间分布规律。此外,区内的近代砂金采矿活动及古代采金信息可为本项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

现有的地质资料表明,研究区内的金矿化与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而且受优地槽型的沉积建造控制,即区南的泥盆系细碧角斑岩建造和区北的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属本区的主要矿源层。

根据与邻区已知矿床的对比以及对本区已知金矿点的分析发现,金的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关系极为密切,直接控制矿体的形态和产出部位。研究区内已知的金矿化主要有斑岩型铜金矿、变质热液型金矿和火山热液型岩金矿床。此外,在区内还有与中生代陆相沉积建造有关的古砂金矿床,即砾岩型金矿。但该种类型成因复杂,在本项研究中未被列入工作重点。

与金矿化作用有关的蚀变有硅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以及毒砂矿化等围岩蚀变。

研究区内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受下元古界和古生界优地槽型沉积建造控制。在地理信息系统人机交互式处理分析中发现,区内绝大多数已知矿点和采金迹的空间分布与这两套沉积建造的分布吻合。由此说明,矿源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变质作用或者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和气水热液,而构造裂隙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提供良好的通道和空间。

图1 金成矿地质模型

1—海水;2—碳酸盐岩;3—花岗岩;4—细碧岩;5—角斑岩;6—火山角砾;7—碎屑岩;8—金矿体;9—韧性剪切带;10—片理化带;11—断层

图1示出了该研究区内金成矿作用的地质模型。在地槽发展的早期阶段(图1a),随着地壳的剧烈沉降,大范围的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使大量的金呈分散状态分布于火山沉积建造中形成矿源层,但地层中金的含量远远未及工业品位(在火山口附近例外)。然而,在地槽发展的后期,造山运动使这套沉积地层经受了强烈的褶皱和区域变质作用(图1b),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增大使原本呈分散状态的金得以活化,其与SiO2及变质热液同时析出、迁移,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即形成韧性剪切带型或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与此同时,在造山运动过程中,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成矿作用也提供了气水热液和热源,也使矿源层中的金在岩浆热液中进一步富集,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品位很高的岩浆期后矿床或接触交代矿床,而在一些小的岩枝或斑岩岩体内则形成斑岩型金矿床。

在后期的造山运动中,成矿作用则变得复杂化,一是可能使早期的矿体遭到破坏,二是使已有矿体进一步富集。另外,在一些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沉积的磨拉石建造中形成砾岩型金矿床,即古砂金矿。这类矿床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取决于岩相古地理环境。

二、研究方法

(一)遥感地质解译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了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中4、5、7(R、G、B)三个波段组合的假彩色合成图像。由于区内植被、土壤极为发育,给图像的岩性解译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图像中仍能反映出大量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特征。其中有许多线性构造在前人工作中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东西向线性构造对研究区内的地层(特别是北部区的含金地层)以及砂金、岩金的空间分布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环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火山机构和侵入岩的基本特征。

1线性构造解译

线性构造在研究区内的陆地卫星TM图像上反映的十分明显,区域性构造往往与水系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反映出构造水系特征。其主要为一些呈线状分布的沟谷、线性色调异常等图像特征。现将区内的线性构造分述如下:

(1)东西向线性构造

研究区内东西向构造比较发育,这一结论是通过遥感解译分析得出的。该构造是本区中最古老的一组构造,由于受后期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在遥感图像上通常反映为一系列断断续续且彼此平行的短直线性沟谷和冲沟。这组构造在研究区北部反映的较为明显,而且继续向东延伸,在俄罗斯境内反映的更为突出。在以往的工作中,人们对这组构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通过遥感图像解译以及与区内地层和采金迹的对比分析发现,这组线性构造的空间分布与元古界地层分布基本吻合,而且与古代和现代的采金活动关系密切。

此外,在该区南部的黑宝山至金水一线,也明显地反映出有一条东西向构造特征。这一条构造带在航磁资料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尤其是在南北方向导数的处理结果中明显地反映出梯度带特征。它除了可能与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等多金属矿有一定成因联系外,也对第四纪五大连池旧期玄武岩的分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2)北东向线性构造

它是本区最发育的线性构造之一。在遥感图像上反映的也最为明显,而且连续性好。多表现为线性沟谷、角状水系、水系节点连线、直线形陡岸,以及切割山脊的微地貌和直线性色调异常特征。此外,大多数近代河流均受该组构造控制,如嫩江、塔河、内倭勒根河、嘎拉河等。

该组线性构造对区内的地层沉积、岩浆活动,乃至各类金属矿产的空间分布起控制作用。该组构造常为不同地质单元及不同地质体的分界线,并切割不同时代的地层和侵入体,说明其形成时代较晚。

(3)北西向线性构造

本区北西向构造比较发育,分布也十分广泛。像黑龙江、呼玛河、倭勒根河、那都里河—裸河和皮尔格里河—泥鳅河等较大的河流均受该组构造控制。应着重指出的是,北西向构造对研究区的内生金属矿产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如多宝山、三矿沟、小多宝山、育宝山等矿床和矿化作用均与该组构造有关。此外,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交互式处理分析发现,区内的砂金矿、古采金迹和部分岩金矿化也与该组线性构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河流沿这组构造带分布的地段往往是砂金的富集区,如韩家园子东部的达拉罕河等。

2环形构造解译

研究区内环形构造十分发育。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如有单层环形水系合围构成、多层同心状水系及山脊构成(如多宝山环形构造),同心状和放射状水系共同构成,和以色调及其它综合标志表现出来的环形构造等等。就其成因来说,比较肯定的有与火山机构有关的环形构造,与岩浆侵位有关的环形构造,也有褶皱构造转折端及多组不同方向构造构成的环状断裂形成的环形构造。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成因不明的环形构造,在此不赘述。

(1)与火山机构有关的环形构造

这类环形构造在本区,尤其在北部、西部居多,但最有代表性的应属东部龙音山环形构造和西部塔源环形构造。

①龙音山环形构造

在陆地卫星TM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表现为大半个椭圆形图像特征,为四层同心状结构,核部和内环带为墨绿色调,中部环带为蓝绿色,外环带为**。从地质上看,核部和内环带由侏罗系中性火山岩组成;中环带由志留系、泥盆系构成;外环带则由奥陶系、石炭系和花岗岩构成。此外,在自然重砂测量结果中,该区有一辰砂、金的异常区,颇值得注意。

②塔源环形构造

该环形构造由一环形沟谷和近放射状冲沟表现出来。由核向外为白垩纪次火山岩、火山岩、侏罗纪火山岩至花岗闪长岩、角闪辉长岩构成。

此外,像大博乌勒山西环形构造、哈源环形构造等环形影像特征也都十分典型。

(2)与侵入岩体有关的环形构造

这类环形构造也比较多。规模较大的有呼玛县二道沟环形构造、兴隆沟环形构造和多宝山—卧都河环形构造等。

①二道沟环形构造

该环形构造由核部山体,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构成。核部是由元古代花岗岩构成,外部则主要环绕着加里东期花岗岩。在该环形构造内有较大的砂金矿床。

②兴隆沟环形构造

以北西里—兴隆华力西早期基性岩体为核心,以寒武-泥盆纪及华力西晚期中酸性岩体构成直径约50km的环形构造。

③多宝山—卧都河环形构造

是以三峰山主体及其周围一系列放射状沟谷组成的环形构造。北到卧都河林场,西南过多宝山。该环形构造是以华力西中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白岗岩侵入古生界形成。

(3)构造运动形成的环形构造

①桦树排子南山环形构造

由下志留统构成的山体发生明显弯转,岩层走向与山脊走向一致,构成弧形。外围岩层和山脊也呈弧形,可以确认是由向斜转折端构成的环形构造。

②罕达气环形构造

该环形构造东部被断裂切开,其余三面有环形水系,内部几条断裂相衬托,推断为断裂围限的环形构造。

3岩性解译

考虑到区内森林密布、土壤发育等不利条件,岩性解译未被列入工作重点。但是,在这种遥感技术难以发挥特长的地区,仍能识别出一些地层、岩性特征,特别是一些中酸性的侵入体特征。如,在韩家园子南山地区,以往填图中将其误认为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地层。通过此次陆地卫星图像解译分析,认为该地区应属华力西期花岗岩,后来经过实地调查得到证实。由此说明,即使在这类森林覆盖地区,遥感图像不仅能为地质学家提供大量的区域性构造信息,而且还能揭示出某些地层岩性特征。正如Barry SSiegal等人(1980)指出的,到目前为止,遥感技术对地质学的主要贡献是为地质学家们提供大量有用的区域性构造信息和修改现有的地质图件。

(二)古采金迹信息的提取

黑龙江省地矿部门在七·五期间的攻关研究结果中得出根据砂金分布特征直接找岩金矿床的结论。因此,通过对现代砂金采矿活动及古采金迹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区域性岩金矿床的评价预测提供依据。现代采金迹在经过增强处理的陆地卫星TM图像和航空像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而古采金迹(主要是日伪时期砂金采矿活动的遗迹)仅能在50年代获取的航片和据此绘制的地形图中有所反映。

图2示出了兴隆沟—韩家园子地区的古采金迹分布图。这类采金迹信息在建立区域性矿产预测概率模型中,对于变量选择、参数估计和概率计算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研究区内的砂金采迹中,有相当一部分砂矿属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甚至是构造破碎带中的风化残积型砂矿床。因此,对这类砂金采迹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岩金的普查与找矿提供有益线索。

(三)各类地学信息的综合处理

图2 韩家园子地区古采金迹分布

图3 研究工作方法框

在本次研究中,除利用遥感图像资料提取区域性构造,即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以外,还结合常规地质、矿产、古采金迹及重砂和化探资料,对区内的岩金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预测(图3)。首先将上述地学信息输入地理信息系统,然后根据已知金矿点及矿化点和采金迹信息,以人机交互处理的方式研究各类地质变量与金矿化空间分布的关系。

某种特定成因类型矿床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多次地质作用叠加的结果。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演变乃至最终的空间分布规律受众多的地质因子控制。然而,对各类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控矿地质因子来说,无论是它们各自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时空分布特征,还是它们对成矿作用的贡献大小、作用方式、性质及其组合关系等方面都是极为复杂的(王品清,1990)。正是由于地质现象及成矿作用的多样、变异和复杂因素,使之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即有随机性和模糊性。所以,利用统计分析与概率计算等数学方法来处理、研究地质现象和成矿条件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鉴于上述讨论和分析,本项研究中采用了笔者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所建立的概率模型,对研究区内的金矿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了预测分析。即:

Pt(m≥1)=1—Pt(m=0)

航空物探遥感论文集

0≤Pt(m≥1)≤1

方程(1)中,Pt(m≥1)是每一个网格区域中至少有一个矿化事件出现的概率;ni为每一个网格区域内第i个地质变量统计单元出现的数量,而Pi则是在人机交互处理过程中,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的每一类地质变量的概率常数。

为了分别考虑不同方向线性构造与区内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参考线性构造走向玫瑰花图,将研究区内所有的线性构造按其方位分组,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分别估计出它们的概率常数Pi。

需要指出的是,由方程(1)所计算出来的每一个网格区域内至少有一个金矿化出现的概率值Pt(m≥1),不仅考虑到不同方向线性构造和有关地层、岩性以及地球化学等地质变量对成矿作用的影响,还从数值上确定了各类控矿地质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关系,从而达到为区域性成矿地质条件评价和找矿靶区预测提供定量分析数据的目的。图4为韩家园子地区的含矿概率等值线及其三维立体图示。

图4 韩家园子地区含矿概率等值线图及三维立体显示

三、金矿评价与预测

纵观全区,近东西向(北部)和北东向(南部)区域性构造对金的成矿作用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盛产砂金的地段是寻找岩金的直接标志,因为岩金的控矿构造直接控制着砂金的富集。因此,应注意在砂金富集地区寻找岩金矿床。

北部的韩家园子至兴隆沟地区中,应侧重在受东西向构造控制的古凹陷区内寻找与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有关的岩金矿床。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古采金迹与不同时代的地层、不同方向线性构造的对比发现,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分布的地区,通常也是古今砂金采矿比较集中的地段,而且东西向构造往往比较发育。因此,在这类地区应重点沿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寻找与破碎带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岩金矿床,特别是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的部位对成矿最为有利。此外,在中酸性侵入体附近,还可能找到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或者斑岩型金矿床,如韩家园子至老达罕一带。在这类地区中,古今砂金采矿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往往是“狗头金”或者“暴头”出现的地段,说明砂金的搬运距离不大,寻找岩金的潜力很大。

在南部地区,北东向区域性构造不仅对古生界含金沉积建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与区内的金矿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应在下泥盆统细碧—角斑岩分布地区内区域性构造发育的地段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和斑岩型岩金矿床。尤其是北东向区域性断裂与局部北西向断裂两组不同方向构造交汇的部位对成矿十分有利,如三道沟—五道沟一带。

迄今为止,环形构造,特别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环形构造与区内的金矿化作用的关系不十分清楚。虽然在北部韩家园子及南部金水山两个环形构造附近均有古今砂金采矿活动的遗迹,但岩金矿点却寥寥无几,两者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找矿手段上,除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区域性构造解译分析外,在这类森林覆盖区还应充分利用砂金矿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来指导岩金的普查找矿工作。此外,应密切结合现有的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在综合研究基础上筛选出的有望地段进行小面积化探测量,以圈定金的富集地段。而其它方法,如地面物探等手段,在这类交通极为不便,沼泽遍地,而且野外定位极其困难的地区难以奏效。由于地下水位极浅,轻型山地工程在多数情况下也难以进行。

四、结论

尽管研究区地处高寒林区,但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仍为这次岩金遥感地质研究及找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区内东西向构造带的识别,以及该组构造与老地层、砂金矿、岩金矿化空间分布之间关系的确立,为进一步的岩金找矿提供了有益线索。建立了在北部区应以近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在南部区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为找矿有利地段的找矿模式。

古采金迹信息的识别、提取及其在区域性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使人们对研究区内的岩金矿化作用与下元古界、古生界优地槽型沉积建造相关性的认识得以深化,也将对进一步的岩金普查与找矿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的地质、地形和物化探及重砂等多种地学信息,利用改进的概率模型对区内岩金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预测。此外,还对各类地学信息的提取、交换及综合处理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

本项研究除为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在森林覆盖地区进行资源调查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外,还确定了7个找矿远景区,3个找矿靶区,为该地区进一步寻找岩金矿床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参考文献

1吕英杰,陈树汉,马大明等黑龙江省砂金矿的富集规律及其成因类型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孙国章,张保成黑龙江省第四纪砂金形成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彭云彪,霍志善黑龙江省嘉荫—萝北地区从现代砂金谷底找原生金矿的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4吕英杰,马大明,王炳训等根据砂金矿的富集规律对乌拉嘎断裂两侧预测原生金矿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5谢学锦黑龙江团结沟地区砂金成因探讨见:中国地质大全1990

6冯保成,汪培庄模糊数学实用集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7Kepper J C et aL Regional Structural Blocks,Volcanism and Precious Metal Deposits in the South-Central Nevada Structural Zone

8Phillips,W E A et al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ith Multidata Correlation to Mineral Exploration in Central IrelandIn:Second Europen Workshop on Remote Sensing in Mineral Exploration

9Wang Pin QingExploration Index:The Results of Intergrated Analysis with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In:Proceedings of ISPRS Commission Ⅳ Tsukuba Symposium1990,28

10Siegal B S,Gillespie A RRemote Sensing in Geology,1980

11Carter G F Bonham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at Derived Linears and Occurrence of Gold in the Timminz-Kirkland Lake Area Ontario In:Proceedings of 1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1984,1643~1644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AT TM DATA TO THE GOLD EXPLORATION IN FORESTED TERRAIN

Wang Pinqing Jiang Deren Meng Fanrang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Beijing 100083)

Abstract

Some results of applying Landsat TM data to gold exploration in forested terrain are briefl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A few target area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were delineated by analysing the linear features reveal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as well as the conventional geologic dat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40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