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智能化发展,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在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与服务业、旅游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到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手机物联网行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如何手机物联网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和方向。随着手机的推广和手机网民的普及,手机用户将变为手机物联网的潜在用户,手机物联网将凭着其智能特性进入人们的生活。手机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需要突破。除下一代互联网等技
手机物联网行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如何手机物联网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和方向。随着手机的推广和手机网民的普及,手机用户将变为手机物联网的潜在用户,手机物联网将凭着其智能特性进入人们的生活。手机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需要突破。除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外,中国只有极少数手机物联网企业拥有手机物联网商务核心技术。
手机物联网行业分析报告2022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突破17万亿元,预计2022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801亿。
在物联网的物体识别、环境感知与无线通信等核心技术方面,手机无疑是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计算平台之一,手机与物联网的融合将助推网络营销的高速发展,由此,手机物联网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智能手机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是“手机物联网”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手机物联网应用正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潮流而大规模兴起。
当前,从手机物联网的市场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其市场规模成级数增长,增长势头良好,手机物联网商务的前景一片光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手机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是“手机物联网”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手机物联网应用正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潮流而大规模兴起。 未来手机物联网将可便捷实现互联网接入及联网的“人机交互”、“机机交互”。通过手机物联网处理各种相关的生活服务, 手机物联网 如家庭监控、家电控制、金融消费等。
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为79亿元,预计在 2022年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769%,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6000亿元。
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普及和手机网民数量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助推下,手机物联网成为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手机物联网将移动终端与电子商务模式结合,让手机物联网消费者与商家更加便捷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体验品牌品质,传播分享信息,缔造出一种全新的零接触、高透明、无风险的市场模式。
在政策方面,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中青在线北京3月6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翀 )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升级……这一串话题的背后是近年来全国两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聚焦。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再对数字经济着墨,称“壮大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为何如此受重视?
此前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正在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势在必然,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世界经济论坛则给出过一个研究数据: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26%。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直言:“数字经济给全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动力,各国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纷纷拟定数字经济计划。”在他看来,所谓数字经济,可认为是由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经济模式,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全新动能,促使社会变革迈入里程碑式的一步。
如今,数字经济是各国博弈瞄准的新舞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错过数字经济的红利,中国也不例外。
工信部旗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就做过初步测算,2018年上半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GDP比重达到382%。
《2018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指出,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我国数字经济未来整体上仍然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4万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19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壮大数字经济,再次明确数字经济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如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茁壮成长,其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将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颠覆和重塑,为实体经济插上“翅膀”,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让整个数字经济完整的形成起来。
数字经济应在哪些领域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连续五年将人工智能相关提案带上两会,今年他最新的提案内容涵盖构建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完善电子病历管理制度及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三个方面。
以智能交通为例,李彦宏表示,缓解交通拥堵通常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但因物理空间有限,传统方式已无法有效缓解拥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交通的“全面感知、全局决策、实时控制”,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把目光投向了5G应用和物联网发展。
“5G是数字经济新引擎,产业应用不限于智能手机、基站建设等领域,更会推动物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人工智能产品与应用的发展。”雷军说,目前受制于5G基础建设尚未完成,相关标准尚未明确,5G的服务与应用资源也不够丰富等因素,5G的产业发展仍存在困难与挑战。
但考虑到5G是各国未来一段时间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竞争关键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由此,雷军建议提前布局5G产业应用,推动5G与物联网的创新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之路应该怎么走?
数字经济之路该怎么走?这是一个涉及到如何化封闭为共享、使发展与稳定能平衡、让创新和监管“共舞”的问题。
孙丕恕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计算力、算法、数据资源三大支撑,其中数据是基础。然而在我国,海量数据中,20%是互联网数据,80%是组织数据,组织数据中的80%由政府掌握。目前政府数据共享程度不够、政府数据开放程度不够、政府掌握社会数据不全面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数据的高价值释放。要让“死数据”变成“活水之源”,需推动政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
“阻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部分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展开,损害了公众的合法权利,也不利于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张近东表示,相关立法滞后造成敏感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合法合规前提下的数据管理和共享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跨境数据的保护和合法共享缺少有效的国际沟通交流机制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因。
张近东认为,应该从法规制定、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大众支持、国际合作等角度,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
在数据安全方面,老百姓最为关注无疑是个人隐私保护。孙丕恕说,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资料”,任何数字产业的发展,智能应用的升级都需要数据发挥作用。而保护数据隐私与合法、合规使用数据,发展数据产业并不矛盾。
他以浪潮集团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运营的过程为例介绍说,从数据的汇集、治理,保护到今天的授权运营,浪潮探索出了合法、合规使用数据的经验与方式,且在技术层面做到了数据“可用而不可见”,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还能服务于民生与社会发展。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数字经济”:从“促进”到“壮大” 该怎么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