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单一功能终端和通用智能终端两种。
单一功能终端该类终端一般外部接口较少,设计简单,仅满足单一应用或单一应用的部分扩展,除了这种应用外,在不经过硬件修改的情况下无法应用在其他场合中。目前市场上此类终端较多,如汽车监控用的图像传输服务终端、电力监测用的终端、物流用的RFID终端,这些终端的功能单一,仅适用在特定场合,不能随应用变化进行功能改造和扩充等。因功能单一,所以该类终端的成本较低,也比较好标准化。
通用智能终端该类终端因考虑到行业应用的通用性,所以外部接口较多,设计复杂,能满足两种或更多场合的应用。它可以通过内部软件的设置、修改应用参数,或通过硬件模块的拆卸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该类模块一般涵盖了大部分应用对接口的需求,并具有网络连接的有线、无线多种接口方式,还扩展了如蓝牙、WIFI、Zigbee等接口,甚至预留一定的输出接口用于物联网应用中对“物”的控制等。该类终端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未标准化,目前市面很少。 主要包括数据透传终端和非数据透传终端。
数据透传终端该类终端将输入口与应用软件之间建立起数据传输通路,使数据可以通过模块的输入口输入,通过软件原封不动的输出,表现给外界的方式相当于一个透明的通道,因此叫数据透传终端。目前,该类终端在物联网集成项目中得到大量采用。优点是很容易构建出符合应用的物联网系统,缺点是功能单一。在一些多路数据或多类型数据传输时,需要使用多个采集模块进行数据的合并处理后,才可通过该终端传输。否则,每一路数据都需要一个数据透传终端,这样会加大使用成本和系统的复杂程度。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通用终端都是数据透传终端。
非数据透传终端 该类终端一般将外部多接口的采集数据通过终端内的处理器合并后传输,因此具有多路同时传输优点,同时减少了终端数量。缺点是只能根据终端的外围接口选择应用,如果满足所有应用,该终端的外围接口种类就需要很多,在不太复杂的应用中会造成很多接口资源的浪费,因此接口的可插拔设计是此类终端的共同特点,前文提到的通用智能终端就属于此类终端。数据传输应用协议在终端内已集成,作为多功能应用,通常需要提供二次开发接口。目前市面上该类终端较少。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远未见顶,物联网应用的最终追求是万物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搭建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随着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安全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专家建议,不同的物联网参与方可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护措施:物联网设备提供商要保障终端安全,引入安全开发流程提升终端安全性,并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安全评估;物联网平台提供商应重点关注平台安全和设备、移动端与自身的连接是否安全。因为在平台安全中,物联网终端数据大多包含隐私信息,数据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用户,都应把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选购产品时优先考虑采用有安全网关的产品。”专家说。用户在购买智能产品后,应该尽可能修改初始口令以及弱口令,加固用户名和密码的安全性。同时,修改默认端口为不常用端口,增大端口开放协议被探测的难度,并及时升级设备固件。
万物互联的前提,用户一旦移动后,传统的方案会导致 IP 地址变化,针对 IP 地址作安全策略的防火墙等主流安全设备,必须调整相应的安全策略,这给不同品牌的网络产品和安全产品联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证用户在移动后, IP 地址会相应变化,用户仍然享有同样的安全防护权限这是传统网络和安全同时需要亟待解决的艰难问题。万物互联的前提,每一个设备和每一个用户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运行策略。万物网络的策略如何自动跟随保持不变除了无线漫游,企业中还存在其他方式的移动,比如员工从办公位跑到会议室里边开会,需要共享胶片和资源,相关的权限需要继续保持;员工从市场部门跑到研发部门后,共享技术资料和交流;员工从总部出差到分支希望一些重要的业务权限不变;公司搬家后希望即插即用,业务不中断等等。但从目前传统的网络现状看,很难做到或者说 IT 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进行网络配置调整,用户的体验也不够好。比如,某公司一部分员工搬家到新的办公大楼之后,预先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网段重划和配置调整以保证业务连续性,但不幸的是搬家后 IP 电话 / 打印机等必须的办公设备依旧长达近两周时间不能使用,对正常办公影响较大。
万物互联在另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终端类型接入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万物接入企业园区网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接入园区网,比如监控摄像头,移动 POS 终端等;另外一种是通过物联网关接入,比如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物联网关路由器一侧使用 Ethernet 端口接园区网络,另一侧端口接各种现场控制总线。物联网终端接入园区网络之后,不同的终端之间以及园区网现有业务有不同的属性,需要进行安全隔离和 QOS 保证;同时对于大量直接接入园区网的物联网终端,配置管理工作量较大,如何实现简单运维,快速部署也是园区网需要考虑的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