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第1张

一、保险科技的前景
(一)资本市场投资保险科技的势头
保险科技在世界各地都是一股日益增长的力量,2011-2018年对保险科技投资资金的增加趋势证明了这一点。下一阶段,预计投资资金将更具战略性,但力度不会减弱。保险科技既足够成熟,可以经历相当程度的并购(M&A),也足够年轻,以至于大量风险资本(VC)仍在流入多个新的初创企业,以应对庞大的保险行业的不同利基市场。
保险科技可以在保险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应用,从产品开发、承保、平台分销到日常管理和索赔处理。
首先,保险科技在合同签订前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保险科技可以有助于提供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例如采取各种数字服务形式,帮助客户找到最佳或最便宜的保险产品,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他们的保单组合。保险产品还可以通过更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如在线自助门户或聊天机器人)以数字方式分发(如在线直接销售)。这些通常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组合。
其次,保险科技可以改进产品开发。最好的例子是嵌入智能合约的航班延误保险产品,它允许通过从互联网上提取有关航班延误的信息触发自动支付。还有一些新的基于用途的保险提供商提供临时临时保险,只有在客户实际使用保险财产时才提供保险,例如在灵活的时间段内提供汽车和旅行保险。这可以降低保险成本,并使保险计划更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
第三,在合同签订后阶段,保险科技可以使理赔过程更加顺畅便捷,降低相关成本。例如:建立一个连接被保险人、车辆车间和保险公司的平台,协助与灾害相关的索赔审查;将患者与医生和保险公司联系起来。这些服务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而更顺畅的理赔流程是客户的关键目标。
二、保险科技的风险
尽管有上述潜在的好处,保险科技也存在风险。其中一些风险是使用技术带来的普遍常见问题,例如网络安全和个人数据保护。有些则更多是针对保险行业应用的风险。
(一)数据偏见与歧视
构建个人风险画像并进行区分,是保险业务模式的内在特征。即使投保书中的询问很全面,被保险人在法律上也有披露重大事实的义务,但保险公司仍然面临着许多对被保险人的风险状况有实质性影响的未知因素。
(二)人工智能数据和分析的准确性
数据一直是保险业务的命脉,数字时代使其对保险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对部署人工智能感兴趣的保险科技初创公司和现有的保险公司需要获得大量数据,以便为人工智能的预期功能(如风险评估或欺诈检测)进行训练。依赖人工智能做出重要决策的潜在后果和风险是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都不应忽视的。

现在的车辆保险不像以前,比较规范了,像你这样的情况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连续三年没出险的车辆,保费最低能打7折,在连续三年里出过一次险的(赔过钱的),在下个保险年度里保费最低为77折。出过两次的,8折。三次的,车损按实际价值的80%承保,而且不能保车损的不计免赔险。如果超过3次的话,基本上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了。

险企在家用车市场杀红眼,营运车辆却不愿承保,监管部门开始出手了
2020年,保险行业承保了营业货车已近千万辆,营业货车保费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在整个车险市场中占比已经达到13%左右。
然而,面对如此体量的业务,车险综改之下,家用车市场已经杀红了眼的同时,营业货车市场始终不受待见,对于很多保险公司而言,只有在任务完不成的时候愿意冲一把,备胎感十足。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或拖延承保。如果拒绝或拖延承保,将由监管机构做出罚款、限制业务范围直至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处罚。
头顶利剑高悬,所以保险公司一般不会直接拒保,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客户去别家保险公司投保。比如内部系统故障、报价网络问题、核验人手不足、需要有上级审核等等。花式拖延、委婉拒绝消费者的投保诉求。
其实,长期以来,面对营业车辆,市场上始终存在着“保与不保”的两种声音:
主张承保:保险公司不能挑肥拣瘦,对于风险大的业务就拒保,赚钱的业务就大力发展,要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的作用。
主张不保:营业货车和各种工程车辆,驾驶习惯极差,野蛮驾驶,恶性事故多发,不应该用保险加持,风险自留能督促他们谨慎驾驶。
然而,营运车辆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不能投保交强险意味着其就无法上路,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敏感性自然不容小觑,不是保险公司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据了解,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媒体报道的营运车辆投保难的情况,已经发文要求各地银保监局对于这种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关注市场反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制定相关工作预案。
02
送上门的保费,险企却不愿意收?没有做不成生意,只有谈不拢的价格
在车险综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在保费如此珍贵的2021年,保险公司为啥一边高费用承保家用车,一边频频拒保营业货车?原因有几个方面:
营业货车赔付率太高。2019年,中国公路货运量突破416亿吨,载货汽车保有量超过1300万辆,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货运的安全事故频发,2019年,我国公路货运百万公里事故数为37起,而美国早在2014年就已经降到了01起左右。营业货车的案均赔款和赔付率常年居高不下。
营业货车定价太低。车险综改后,营运类车辆的上封顶系数,基本很难覆盖营业货车的风险。大货车质量大、转弯半径长、制动慢,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涉人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交强险赔穿的概率极大。“珍爱生命,远离大货”是老司机的共识,所以营业货车被保险公司认定为垃圾业务,在保费充足度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承保政策比较严苛,承保权限普遍上收。
营业货车信息极不对称。营业货车业务多以车队形式出现,业务的风险差异性很大,有的管理规范、有的管理粗放;有的长期主义、有的杀鸡取卵,这些管理方式都会映射到营业货车的运行和驾驶数据中。但是,车队规模、车况、使用频度、货物类型、驾驶行为、司机情况、运营线路等重要信息,保险公司很难实时获取,导致难以建立风险与定价强关联的评估体系。
营业货车运行波动较大。营业货车的运行情况与经济息息相关,疫情期间集体趴窝,疫情之后迅猛复苏。但疫情影响深远,降本增效已是各行业的共识,货运行业也是如此。如何降本增效?多拉快跑别走高速呗!走高速的少了,走非高速、国道、省道的多了;单位车辆使用频率提升,使用时间拉长;非高速路段超速现象将会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都预示着营业货车出险频率的攀升和损失成本的增加。
保险公司是盈利性的企业,无论财政部还是股东爸爸,考核的核心都绕不过“利润”,追逐利润是保险公司的天然属性,它有权利通过评估风险程度自由挑选投保人和选择承保范围。车险综改就是要建立一种风险导向型的定价机制,奖优惩劣,因此,保险公司拒保营业货车的商业险无需过分苛责。
03
费率水平与标的风险的对等才是消化剩余市场,保护消费者的良药
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拒保商业险无可厚非,但说回到交强险,就比较特殊了。交强险是一种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强制保险,经营交强险的社会责任重于盈利目的。
2006年以来,行业交强险经营也是一路过山车,处于微亏的状态,但是车型之间、地域之间依然存在交叉补贴,尤其是营业货车的交强险业务在部分地区还是因为损失惨重而被屡屡拒保。如何解决?
或许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效仿发达国家对剩余保险市场的处置方式,由政府及监管部门联手设立营业货车分摊机制,根据车险市场的占有率,等比例安排营业货车的承保,所有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履行行业的社会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经验来看,对剩余保险市场的消化,政府和监管是允许大幅提高费率并限制保险覆盖范围的。
剩余保险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的必然结果,但大多表现为个别投保人因为驾驶习惯或者既往出险记录而遭遇拒保,倘若某一个车型在某个地区的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无法顺利承保出单,那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费率与风险的差异程度是否过大?导致出现了保险公司无法承受之亏。
毕竟,费率水平与标的风险的对等才是消化剩余市场,保护消费者的良药。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也还有另外的解决方式,包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广营业货车积分管理,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将营业货车驾驶行为数据显性融入货车定价中。
货车的出险频率跟驾驶人的驾驶习惯、车队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将这些数据显性嵌入定价因子中,有利于引导营业货车安全驾驶,既履行了社会管理的职责,又解决了剩余市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或许就是未来营业货车保险未来改革的方向。据了解,在监管部门的相关通知中明确,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要求各地银保监局要对辖区营运车辆保险承保情况开展专项调研,重点对自卸车、搅拌车、冷藏车、出租车等业务类型做好经营数据回溯分析,为动态实现保费与风险相匹配提供监管决策依据。

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对生活不确定性的回应机制——回应的办法,是找到可以确定的因素再将其固定下来。

通过这种确定性的修正机制,可以实现几个层次的社会运用:首先,是在损失实际发生时提供经济补偿,或者在预期事件发生时提供确定给付;其次,是从消费者角度说,能够在持有保单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抚平焦虑;最后,保险人会为了预防理赔事件发生而积极介入,提供安全标准或风险管理规范,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风险程度。

随着移动互联科技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渗透,人类的生活也在迎来一次解放——摆脱雇佣制,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生活和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的身份越来越层叠,个体事件越来越独立——而这就给保险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因为过去可以找到的确定因素(如职业、居住地等),现在也都不再确定了。

人、事、物,都变成了不一致的、不连续的、不完整的,变成了多向度的、片段化的、随时变的——而这就是保险产品需要面对的未来,用物联网、数据分析、即时运算,将产品变成一系列独立的、嵌入式的、可拓展的模块,自由插装在任何类型的产品或服务中,而消费者则可以随心勾选、开关、延展自己的保障覆盖。

而保险服务的未来,就是真正的全天候、管家式(Concierge),更专业、更细粒度、更迅速反应,随时、随地、随心,陪伴着你。

其实分开来看这个保险这个词,保障风险。如果单独去问一个人,你想不想离风险远一点,应该所有人都会回答想离风险远一点吧但是为什么一提到保险,同样是保障风险,就有人心里的想法变化了呢?近几年在大力推广商业保险,行业也在改革大家对保险的认知,做这个动作就是说明认可保险的作用其实社保现在覆盖度已经比较高了,但是看数据,社保外大家自己支付的额度,达到了43%,很多家庭因病返贫,所以国家才会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有商业保险,一定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很多人的医疗负担,所以才会大力推行。

现在大家不怎么谈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可能已经深入人心,不需要再谈了。

这一年来,两个词汇最热火,一个是FinTech,另一个是TechFin。Fin(金融)和技术(Tech)不同的先后组合,就产生了两种业务模式。FinTech是用科技驱动金融,作的是金融行业,科技用来提升生产力。这是最热火的概念。而TechFin是不久前蚂蚁金服在描述自身定位时提出的概念,为金融企业提供科技支持。

InsurTech(保险科技)是从FinTech(金融科技)演化而来,初期InsurTech只是FinTech这个框架里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些风投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市场,他们会发现FinTech很多的创新的成果可以用在InsurTech里面。近年来针对InsurTech的资金融资整体不断上升,整个融资额度增长比例大幅上升。

保险科技首先是科技,其次才是保险。 它以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生物科技等在内的科技为核心,围绕保险的方方面面进行表现,广泛运用于产品创新、保险营销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 通过创建新的平台、运用新的技术服务保险消费者。
InsurTech能够提供新技术成本低的、高频度网络交易的、嵌入其它交易场景的、承保和理赔高度一体和自动化的新形态保险产品。目前是风险投资高度介入的新兴企业,并且往往是针对传统保险未能服务的市场。
通过移动应用、新技术的使用(如可穿戴设备)、远程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VR、智能投顾、精准计算系列等技术来促使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甚至形成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主动式”保障。

InsurTech是借助科技手段深入到保险服务变革里,寿险领域更关注医疗、教育、健康、养老、幼儿、旅游等,财险领域更关注后汽车市场、物流运输、工程建筑、责任保证、农业、环保等。

以下是泰康在线的PPT分享:
作为一股持续的火热力量,科技朝着金融“肌体”的强势渗透正催发出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观——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快速再造,全新金融业态与“肢体”加速架构,产品与服务迅疾迭代,金融科技喷薄而出。

然而,在撕破产业边界而引致金融重构与裂变的同时,创造性破坏所酿造的风险也在快速地积累与蔓延,从而倒逼金融监管不得不跟上变革的节拍,并敞开胸怀热情拥抱科技的牵引与改造。

是统筹平台购买的三者险,中路和合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买的第三者统筹险不是正规的保险公司,只是地方性的一种保险平台,统筹平台没有在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审批成立的。后续没有理赔保障,很多购买了,出险了都不能理赔。

保险风险性大、分散性强、敏感性高,这些与区块链的属性天然契合。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特性,可以让医疗保险服务流程更透明;区块链的安全能力,可以很好解决数据传播中的隐私保护及商业信息安全问题;而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则从源头上进一步保障了交易的可信度。正由于区块链的上述特性,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医疗保险业实现行业内、行业间以及用户间大量分散节点的信息分享和连接,从而大大加速医疗保险创新的空间和速度。

借助区块链技术,每个参与者现在可以单独、数字化地加载仅与其共享合同相关的信息。这样,当正在执行事务时,所涉及的每个人都可以查看正在授权的状态, 历史 和过程。点对点(P2P)传输和公开透明的区块链技术正在成为业界非常有潜力的价值主张。
由于区块链永久记录其参与者之间的所有交易,因此它能够提供保险领域当前范例所不具备的透明度。

SHS(智能 健康 沙盒)选择SHA-256加密机制,对链中数据进行加密,用户间的交易数据和交易者信息仅有交易双方和拥有者有相应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医疗保险,将提供更加优化的保险模型,用户无需支付昂贵的保险管理成本,而直接在区块链上建立智能化的保险合约,管理成本接近于零,让用户的投保资金完全由用户管理支配。而链上的医疗机构也能够无缝地对接互助医疗保险,数据连通、经济连通,让人们获得更优质的医疗保险服务。

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第三个层次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尤其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业务效率,降低业务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48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