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智权成为战争核心制权对不对

制智权成为战争核心制权对不对,第1张

对的。目的的正义性、时空的有利性、装备的先进性、资源的充实性、人员的精神性等一系列要素联合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单就武器装备而言,信息获取力、战术机动力、火力打击力、战场生存力、指挥控制力、综合保障力是考察武器装备先进性的主要维度。

在传感器、通信电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无人作战系统所呈现出的是一类全新的装备形态。以声音波、电磁场、引力场为工作介质的雷达、图像、声音传感器使无人作战系统拥有了明察秋毫的“千里眼”、“顺风耳”;以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为基础的自动目标识别与态势理解算法使无人作战系统拥有了一颗超强大脑;以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执行为特点的自主机动、自主打击、精确制导技术使无人作战系统拥有了强大的行动能力。
有鉴于此,就武器装备先进性的角度,完全可以说“21世纪的核心武器是无人作战系统”。随着无人作战系统逐渐走向战争舞台中央,一场以无人作战系统为装备主力的智能化战争已经迎面走来,旧的对抗机制正在改变,旧的作战样式已被颠覆,新的制胜机理正在形成,新的军事革命正在孕育。
开启智能战争,改变对抗机制
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推动战争对抗机制的重大变革。最近几十年,无人作战系统已逐渐在局部冲突中应用。虽然目前来看,无人作战系统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无人作战系统的局部应用标志着机器战争的来临,随着军事智能科技及无人作战系统加速进入战场,战争对抗机制将在对抗重心、对抗控制、对抗空间等各个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对抗重心上,“制智权”将成为智能化战争夺取的制高点。随着人类作战空间向海洋、空中、太空、电磁领域拓展,“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制电磁权”相继成为作战争夺重点,并不断改写战争规则。无人作战系统的出现使得智能优势成为进阶优势,“制智权”代替制空间权成为作战重心。“制智权”的核心是对认知速度、质量优势的争夺。认知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和推理、决策三个不断复现的阶段。
“制智权”争夺,首先在感知阶段展开,智能技术能够对军事感知对抗进行广泛赋能,从传统的隐蔽伪装、电磁静默到电子对抗,再到黑客接管以及量子通信,目的是让对手无法进行感知或者感知到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确保己方准确、快速地感知对手和战场。其次,在理解和推理阶段,“制智权”的争夺则主要是在智能化手段辅助下通过战术、谋略运用,让己方能够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计划,使对手无法或难以准确判断、理解我方行动意图。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脑机能干扰和影响人员思想意识、价值判断、心理情绪等,扰乱、破坏对手的认知,还可以通过攻击、破坏辅助决策和自主武器装备信息数据处理硬件,达到占据认知速度、获取质量优势的目的。最后,在决策阶段,无人作战系统将成为“智能参谋”,决策模式从“人+指控系统”转变为“人+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主导,能够根据数据选择算法,以算法驱动决策,实现灵活高效的辅助决策。例如,在蜂群作战中,无人机之间通过高速无线网络交换标准化的数据包,包括各自坐标、航向、航速、功能等,并针对任务目标规划各自任务分工等,是限定的“以算法为核心”的“智慧云作战”,体现出强大的战术级自主决策能力。
在对抗控制上,无人作战系统的参与,将使控制更加精确直接。信息化时代,武器的杀伤特征主要体现在指挥控制的精确性和渗透性。但由于指挥体系的扁平化和网络化,指挥层次压缩,指挥跨度增加。指挥员虽然能够通过屏幕实时感知战场态度,但对具体行动的细节掌握不全面,很难对一线战场做出快速反应。未来无人作战平台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不断增强,利用智能化感知、智能化认知和智能化决策技术,实现高精度、强杀伤力、针对小范围打击,用更少的兵器装备、更短的时间实现战争目标。在作战中,各作战单元都可精准统一调度,指哪打哪,收放自如,战争局势将更加清晰可控。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一位准将在指挥中心通过“捕食者”无人机实时传回的战场态势,直接向前线分队指挥官下达了包括部队如何部署甚至每一个战斗人员如何配置等超出其职责范围的战术命令。智能化时代,在无人作战系统的参与下,对抗控制更加精确直接的特点,在最近发生的几次军事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军2020年1月通过“死神”MQ-9无人机进行斩首行动,暗杀了伊朗特种部队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少将;2020年4月对索马里东北部的巴里省实施的斩首行动中,使用无人机炸死了恐怖组织二号人物。
在对抗空间上,无人作战系统具有作战能力稳定、可长时间持续工作、不易受到伤害、可深入人类无法涉足地区的优势,在许多危险、恶劣环境中仍可执行各种复杂任务。比如在核生化感染地区、极地、深海、太空、外太空以及敌人内部的核心区域等等,无人作战系统具有“平台无人”的特点,因此能够快速部署到这些不便涉足的危险、恶劣环境中。2021年1月底,俄国防部为海军配备“URAN-6”扫雷机器人,并首次为黑海舰队服务,旨在清除近海区域中可能存在的爆炸装置,帮助俄军顺利进行登陆作战。无人作战系统的应用使得未来战争突破时空的限制,广泛渗透到多维全域的现代战争战场上,成为真正全天候、全方位的全维战争,陆、海、空、天、电、磁、网各领域都将成为双方激烈对抗的战场空间。
颠覆战争模式,改变作战样式
随着各类型无人作战系统成为新的作战要素,作为重要作战力量进入各军种,以多种形式编入部队,成建制地走上战场,军队的编制体制及作战样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混合编组,群体智能”的集群作战是无人作战系统的典型作战样式。数量庞大、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的无人作战系统将部分取代高技术、高成本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主要通过集群和数量优势战胜敌人。集群作战的本质是无人智能化作战平台通过物联网组成智能化作战体系,在集群作战算法的控制下,进行作战平台之间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协同,实现集群自主作战的一种作战模式。人与武器将逐步分离,人由战争的前沿退向后方,主要负责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无人作战集群将逐步走向战争第一线,成为战术层面的主要执行者。当前,无人机“蜂群”作战是集群作战的典型代表,2020年1月,美军利用C-130A运输机成功发射并试飞了X-61A“小精灵”无人机,标志着美军即将具备利用“小精灵”“胶囊”““山鹑”这一类低成本无人机打造“蜂群”作战的能力,从而开启“天空母舰”时代。
“人机一体,有人-无人”的协同作战是无人作战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人脑的优势在于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机器的优势在于速度快、精度高、抗疲劳。“人机一体,有人-无人”的协同作战本质上是机器的人工智能与人的自然智慧之间的协同。高层决策由人脑处理,大数据计算由机器完成。与蜂群协同相比,有人平台与无人平台的结合,难度更大,但更具实用性。“人机结合,协同行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人与无人平台各自特点上。比如,美军的“忠诚僚机”计划,就设想未来的有人机,如F-22、F-35等不再是另外一架F-22、F-35的僚机,而采用低成本、高机动性的无人机僚机。这种无人化僚机的角色是:充当武器发射平台,对有人长机指定目标发动攻击;对无人机感知的目标集实施打击;实施拦截来保护长机,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改变战争规则,重塑制胜机理
战争制胜机理是指为赢得战争胜利,战争诸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规律和原理。制胜机理因战争形态不同而相异。基于智能单元的信息化战争追求的是夺取“制智权”,双方将通过算法优势获得认知优势,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获得一体化作战优势,通过快速反应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从而夺取战争主动权。
以算制胜是核心。算法是无人作战系统的核心,掌握更强算法的一方能够快速准确预测战场态势,创造出最优战法,实现“未战而先胜”。如果说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是以“通信+传感器”构建起作战系统的网络,那么智能化战争的核心则是以“数据+算法”构建起作战系统的灵魂大脑。“算法战”是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时提出来的,美国在智能武器、隐身飞机和网电空间的垄断地位被中国和俄罗斯打破之后,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技术优势。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以算制胜也成为了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核心内容。
在战术层面,掌握算法优势的一方,能快速准确地预测战场态势,创造最优的作战方法,实现“未战而先胜”的作战目的。美国空军近年启动了从数据到决策的实验项目,201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开发了阿尔法超视距空战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模糊遗传算法,使得系统能够在与人类飞行员的无数次对抗中学习人类指挥决策经验,提取并生成决策机制。2017年,美国正式提出“算法战”概念,并组建“算法战跨职能小组”对其进行研究。2018年,美国前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披露,美军目前约有592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其中,不乏存在与“算法战”密切相关的一些项目。借助这些算法,美军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分类和预警,为军事决策提供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情报。

在战役层面,算法可以通过战斗、演习、日常任务和模拟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在有监督或无监督条件下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对复杂和高不确定性的战场态势的快速识别、快速处理。美国海军在2017年10月的一次演习中,首次展示了MQ-9无人机执行反潜巡逻任务与长时间监视水下目标的能力。任务海区的声呐浮标将信号传输至巡逻的无人机,再将信号传输至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再将基于信号由人工智能算法自主生成的搜索方案传输给无人机。
以联制胜是基础。“联”究其本质,是按系统理论,变单平台为大体系,通过功能耦合和结构涌现,达到“聚能”和“增能”的目的。通过网络,战场上各要素形成一个24小时信息不断交流的一体化作战体系。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化战争奠定了“联通”基础。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无人战车、无人艇、无人机等武器装备与作战人员实施自主协同作战,其前提条件就是各武器平台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
在战术层面,无人机等先进无人单元作为高效能、低成本的作战单元,逐步改变信息化作战体系网络结构的性质,可以构建去中心化的作战网络。例如,无人机“蜂群”这样的智能无人集群,不仅作战效能更高,而且任务灵活性和生存能力提升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传统网络结构的脆弱性。在战役层面,传统武力平台受到指挥能力和信息传输通道的限制,能够部署的总体数量有限。而效能高、成本低的自主协同无人集群可以突破数量限制,并利用数量优势提升打击能力,实现低成本的饱和攻击。理论上,不考虑信息化作战体系和网络结构的加成,根据兰开斯特平方律可以大体上认为部队的战斗力与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无人作战单元数量的增加,将带来火力打击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以快制胜是关键。克劳塞维茨说: “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无人作战系统全面介入的未来战争中,态势感知、决策判断、行动执行的节奏和强度都将大大增加,武器装备在信息处理、战场机动、战术打击各方面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夺取战场优势上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在战术层面,无人作战系统加入战场,编队作战逐渐呈现出小规模、快进程、全联动、多样式的趋势,能够有效突然地对敌方重要目标进行全过程不间断的连续攻击。快速出击、隐蔽突袭的实质在于以高度信息化的无人作战系统为基础,在敌方尚未感知己方力量部署的前提下,采用敌方意想不到的战法,完成对敌方目标的突然袭击,制造敌方无法应对的战场局面,形成全面压倒性的战场优势。
在战役层面,从美国空军伯伊德上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来说,敌对双方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决策采取行动,任何一方的目标就是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完成OODA循环。无人作战系统的加入,能加速并提升部分环节的质量,如在观察环节,无人作战系统能明显提升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在判断环节,无人作战系统有助于高效地重构更高质量的战场态势,在决策环节,无人作战系统通过算法快速为战斗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在行动环节,无人作战系统能对敌方目标实施超视距精准打击,对敌方力量部署形成全面压制,从而使己方战场态势对敌方形成“一边倒”的战场优势。在实际对抗中,一旦敌对一方的OODA循环速度大大快于对手,就会使对方无法跟上战争节奏,导致系统性崩溃。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 光明军事
策 划:刘小兵
作 者:覃黎娜 杨爱华 孙振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
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沪ICP备10219502号-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600号
Copyright © 2001-2022 上海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举报
举报内容

首先这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我认为物联网在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

物联网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应用可遍及工业监测、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电力管理、环境保护、军事、公共安全、平安家居、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许许多多个领域。物联网的发展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有国外知名研究机构 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尽管目前的物联网尚处初级阶段,在成本、标准及规模化方面还有待完善,仍有国内专家乐观预计,三五年之内,物联网的应用就可能在中国有突破性进展,十多年以后,物联网就会像现在互联网一样高度普及。

物联网的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未来世界是万物互联的,人和人相连、人和机器相连、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相连。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摄像头将被广泛部署,并由无处不在的网络联接起来,物理世界得以更准确地在数字世界中呈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点滴发展,致力于帮助传统行业加速智慧转型升级。所以说物联网在各个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手机APP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发展到最为巅峰的时候了,每天都会有不同的APP上线,并且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当然也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发展快到饱和程度,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新兴的应用——物联网IOT,并且也随之应运而生了IOTAPP,具有了新的APP开发领域。

可能很多人对IOTAPP还不太熟悉,济南文汇传媒的我就为您分享一下关于物联网APP的有关信息,以及它与手机APP的区别和优点。
什么是物联网?

简单来说就是物+联网。也就是物体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从而达到想要的需求,是设备和网络相连接,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相互通信并且通信是很安全的。

IOTAPP与手机APP有什么区别?

1、面向的对象不同

手机APP主要面向的是以人为主的用户,而IoTAPP需要同时面向设备和人的群体,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手机APP也只需要与用户相关,IoTAPP就多了一个与设备相关的功能,这就需要大量与之配套的设备。

2、应用行业领域不同

手机APP主要是集中在人们的生活或者服务当中,如电商APP、教育APP、定制公交APP等。IoTAPP可能覆盖面就相对广一些了,各行各业的生产,除了生活和服务之外,还有智能家居、汽车、新能源、军事等等比较重要领域。

3、对于个人信息收集的不同

手机APP收集用户的信息主要是以智能手机平板设备,来源比较的单一,而IoTAPP所收集的信息更广泛了,除了在智能手机或平板中收集,还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相连接后用于收集,这样对于信息的处理相较于手机APP更准确。

好了,以上就是济南文汇传媒的我为您总结分享的关于物联网APP的一些信息内容,希望您也可以留言和我们共同讨论!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5G等现代科技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支持,换言之,集成电路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零部件,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集成电路行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上海、广东等城市拥有强大的经济和人才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了集成电路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1、集成电路渗透到我国各个行业

集成电路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基础。目前我国集成电路渗透到我国各个行业,例如工业机器人、5G网络建设、汽车电子以及计算机等重要科技领域,可以说集成电路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石,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到位,我国才能够在科技领域不受制于人。

2、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依赖进口较为严重

目前集成电路已渗透到我国各个行业,对于我国科技、工业等领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因集成电路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我国目前尚未完全突破技术壁垒,因此在7nm等精度较高的集成电路领域,我国仍需要进口。换言之,在关键技术领域,我国集成电路依赖进口较为严重。

2017-2020年,我集成电路进出口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进出口逆差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共进口集成电路5431亿个,较2019年增加985亿个;出口集成电路2596亿个,较2019年增加411个,贸易逆差为2835亿个。2021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集成电路963亿个;出口集成电路468亿个,贸易逆差为495亿个。

3、多项规划指明集成电路发展方向

在《中国制造2025》中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规模、产能规模等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同时在全国两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3、政策规划下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不断提升

在我国政策的促进下,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主要代表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促进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其中,中芯国际已能够生产n+1 nm的集成电路,虽不能完全替代7nm的芯片,但也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机场电路短缺的问题。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8848亿元,较2019年增加1700%。

4、“十四五”期间各省份出台规划促进集成电路发展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泛珠三角地区的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均对“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划,形成了较为明确的集群化发展,除此之外,湖北省、重庆市以及山西省也针对“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划。

综合来看,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工业智能化、5G网络、汽车电子、计算机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完全突破集成电路的技术壁垒,到至我国对集成电路的进口依赖较为明显,未来在《中国智造2025》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支持下,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除国家层面外,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也在不停的摸索集成电路的发展,目前在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集成电路发展的集群效应。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说白了,物联网就是物物网络,把所有现实中的东西通过传感器编程数据,然后通过收集和控制这些数据来 *** 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食物。由检测,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就像人的神经网络接收了外在的感觉然后传输给脑袋来处理一样。
物联网最初是想实现在艰苦环境下的数据收集,因为人不能长时间待在恶劣的环境中收集数据,所以希望用电子产品来远程收集这些数据。
1,像海洋环境监测之类的环境监测方面用的比较早。
2,然后就是军事方面较早开始应用来收集战场数据,因为军事的首要目的不是科技效益,而国家的大笔军事资金提供了先行研究应用的可能。美军研究出来的信息尘埃已经应用于实际的战争中了。
3,因为物联网设备并不便宜,有很多硬件上的问题还未解决,所以从技术和成本上来考虑,暂时还很难大规模普及于民用。但是其未来却已经计划出了一些蓝图。
a应用于医疗方面
关于病人各项数据的持续检控在医疗上来说是很重要的环节,如果用人力实现这个将是费时费力的。而用物联网之后,可以由机器来实现,并值班医生护士进行提醒和报警之类的动作,将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果将更加好,就像有位24小时陪伴的护士在身边。
b应用于家居方面
智能家居的应用将靠物联网得到更大的发展,哪怕人不在家也可以清楚和 *** 控家里的一切。到时家就像一部智能电脑,可以任你控制。
c应用于各种检测
机械修理需要知道机械故障在哪,往往是先通过个人的判断,然后将机械拆解到一定程度来检测是哪个地方有问题。用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来检测可以提高检测效率,由计算机来判断是哪有问题。对于这个其实已经实现了。
像建筑物的长期质量监控也需要用到,一旦大楼出现质量问题,物联网可以自动警报,防止悲剧的发生。而汽车,飞机之类的也可以用这些来提高保障。
d网络安全方面的应用。物联网也是网络,它其实是因特网的一种延伸产品,既然是因特网的一部分,那么必然有骇客,有入侵。而物联网将比因特网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实质,所以这方面的网络安全人们将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去保障。
c电信服务之类
物联网将使手机电话之类的交流手段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有一天物联网将作为网络的一部分称为电信部门的另一种产品,就像电话,短信一样。
物联网的作用实在太广了,将其与个个行业结合都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产品。而目前最看好的是以上几种。研究物联网一般电子业,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学生比较多。我本人就是通信专业的。目前也正在国外留学研究物联网。
这些是我目前对物联网的一些信息,写出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的。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许多新领域:例如在宏观上要观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观上要观察小到fm的粒子世界,纵向上要观察长达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短到 s的瞬间反应。此外,还出现了对深化物质认识、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极端技术研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弱磁场等等。显然,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没有相适应的传感器是不可能的。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该领域内的突破。一些传感器的发展,往往是一些边缘学科开发的先驱。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由此可见,传感器技术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59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